午在稻香村零号店排队买现烤的糕点,中午去全聚德吃烤鸭顺便买“萌宝鸭”钥匙扣,饭后去荣宝斋选一个可以自己书写的洒金卷轴,然后到吴裕泰、张一元买茶叶,傍晚到王府井大街的工美大厦抱一个龙墩墩……2024年春节临近,不少北京市民和外地游客早已在心里勾画好了这些充满国潮风、北京味的打卡地,列出专属于北京、专属于自己的“北京礼物”清单。
“北京有礼”升级,众多区别于过去程式化旅游产品的“北京礼物”,不但积淀着历史和文化,还创意十足、“新”意满满、各具特色。
工美大厦龙墩墩系列产品柜台。新京报记者 张洁 摄
伴手礼升级 更时尚更实用
1月31日,在位于东四北大街的稻香村第1营业部,琳琅满目的各类年货、红红火火的糕点匣子无不透着浓浓的年味儿。尤其是打点心匣子的窗口,每个都排了至少5、6名消费者。工作人员一如既往手法熟练,但点心匣子的内容却“岁岁年年匣不同”。为迎接龙年新春,北京稻香村推出了“福龙饼”,饼面上龙的形象来自于当代艺术大家韩美林的一幅作品,国风特色鲜明,透着传统佳节的吉庆氛围。今年,北京稻香村在春节期间将供应5款糕点礼盒和2款熟食礼盒,除了传统的“京八件”,还有包含了30多种糖醇糕点的“糖醇颂福”。熟食礼盒中搭配了叉烧肉、松仁肉肚、五香牛腱子等经典产品。
与第1营业部相隔不到100米的稻香村零号店,消费者小吴正在一边排队,一边在大众点评上查看网友对现烤点心的推荐,同时计算着排队时间。“工作人员说如果排队的话,至少要排一个小时。”在小吴装满了“北京礼物”的行李箱里,除了稻香村现烤点心礼盒,还有全聚德手工片制烤鸭、吴裕泰与国博联名的袋泡茶。“虽然带回家的还是烤鸭、点心和茶叶,但是感觉不再是过去的‘老三样’,现在的北京伴手礼更时尚更实用。”
3000多年的建城史、870年的建都史,北京城市的厚重也浓缩于一件件“京味儿”年货之中。在荣宝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印制变成了非遗系列伴手礼。红色喜庆的礼盒配以精湛的烫金工艺,还配上了荣宝斋定制款金丝柚木画框。在前不久的北京市2024龙年春节文化活动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商务局局长、党组书记朴学东也“带货”了一款荣宝斋的洒金卷轴:卷轴已经装裱好了,只需要简单“填空”书写,就可以在春节到来之际,挂上自己亲手制作的春节对联,让甲辰龙年春节更有文化韵味。
老字号焕新 国潮风特色十足
在去年9月底举办的2023北京新消费品牌创新发展大会上,全聚德、白塔寺药店、双合盛啤酒、北平制冰厂等一众京牌老字号的精致美食和品牌文创周边尽展创新之姿,与霸王茶姬、BOOM POP、“ZUO一下”等新网红品牌的爆款产品交相辉映。“北京有礼”全新升级计划发布——由北京市管老字号品牌展示、销售一体化平台全面升级为“北京城市级伴手礼平台”,全聚德的烤鸭、稻香村的糕点、白塔寺药店的药食同源衍生品、内联升的千层底布鞋……这些品牌涵盖了生活艺术、热门美食、文创潮玩、数字金融、爱心公益等品类,这些北京人离不开的“北京味儿”,将通过老字号的守正创新发展,成为北京的城市特色伴手礼。
在全聚德,升级到3.0版的手工片制烤鸭彻底摆脱了曾经真空包装烤鸭的外形和内涵,精美的礼盒、回家简单加热就能高度还原的口感,让消费者对老字号的好感不断攀升。各种“萌宝鸭”文创产品可爱实用,咖啡杯、餐具、冰箱贴、背包、雨伞……很多产品到了节假日就会出现卖断货的情况。
全聚德全新IP形象“萌宝鸭”。新京报记者 王萍 摄
北京老字号萃华楼专门为春节出品了桃酥礼盒,为门店里手工制作、烤制。随着“国潮复古”风的流行,“春节特别版”桃酥礼盒“换装”成了老式“点心包”外形。很多消费者说,给亲友们送这样的春节礼品,无需过多言语,充满了“老北京范儿”的过节喜庆劲儿一下子就出来了。
白塔寺区域成了众多年轻人热衷的“City walk(城市漫步)”首选。老字号“白塔寺药店”也焕新升级,推出了冰箱贴、香囊,各类养生饮品以及与非遗大师合作、与中药文化结合的工艺品。春节临近,白塔寺药店特邀中医名家配制了4款“四时养生”特饮:洛神乌梅饮、雪梨汤饮、玫瑰枸杞姜茶、罗汉果柚子茶,养生茶还特别采用了便携茶包的方式,这也让“四时养生”一跃成为店内最受欢迎的伴手礼之一。
借助热门打卡地 塑造城市IP
无论是留在北京过年的市民,还是趁着假期来旅游的游客,王府井大街、环球度假区等景点,都已经列进“必去清单”。这些打卡地也成为了“北京礼物”最直接的展示地,成为最佳推广平台。
2023年12月7日,冰墩墩龙年新春特别版龙墩墩正式发售。发售当天,工美大厦门前排起了长队。“抱”一个龙墩墩回家,成了龙年春节前夕最时髦最热门最应景的“采买年货行动”之一。除了龙墩墩热销,为满足节日文化市场需求,北京工美旗下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正在上演“八个绝活儿”京城燕京八绝沉浸式体验大展,一直持续到2024年2月25日。在大展上,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京绣和宫毯等“燕京八绝”技艺成为主角,藏品展览、文创市集和手作工坊等活动让消费者不但可以欣赏匠人手工艺的巧夺天工,还可以亲自上手一试。
北京市商务局等9部门共同制定的《进一步促进北京老字号创新发展的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中明确提出,深化“北京有礼”城市级伴手礼平台,通过头部直播平台开展北京城市专场活动,与“北京礼物”形成良性互动。“北京有礼”总经理常洪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北京有礼”是首旅集团与王府井集团共同承接经营的北京市管老字号品牌展示、销售一体化平台,首店位于北京环球度假区地铁站,于2021年9月正式开业,首期集结了近30家老字号品牌。“‘北京有礼’环球度假区店的客群大多是相对年轻的群体和外地游客,在这些客群眼中,在环球影城这样的地方,能够看到一家传统北京老字号的商店还是非常惊喜的。”
未来,在王府井东安市场等地也计划开设“北京有礼”大型旗舰店,结合多渠道整售,构建品牌形象的同时,让老字号创新品及京式伴手礼触达广泛文旅、商旅本地客群。
看北京的景儿、品北京的味儿、听北京的腔儿、讲北京的礼儿、亮北京的范儿、嗅北京的香、买北京的货、带走北京的情……当一件件充满了历史、文化、趣味的“北京礼物”真正成为代表北京的“名片”,也必将助推诞生于北京、成长于北京的老字号、新品牌不断推陈出新,触达更多的消费者。
新京报记者 王萍
编辑 王琳
校对 翟永军
华社武汉5月21日电 题:湖北:脱贫不返贫、振兴不掉队、奋斗不服输
新华社记者李鹏翔、黎昌政、李伟
从神农氏的农业起源传说、屈家岭灿烂的农耕文化,到“湖广熟,天下足”,地处华夏腹地的荆楚大地,无不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消除贫困、改善民生,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新的奋斗阶段,湖北发扬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58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3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482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
乘势而上,湖北人民正在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农业振兴、乡村繁荣、人民幸福的锦绣画卷正徐徐展开。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青龙泉社区香菇产业基地(2020年8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特殊之年,书写不平凡答卷
“马上这一茬香菇收尾了,收入跟预期不差,我们家这一茬香菇种植从4000棒扩大到12000棒,就是因为看准了政府的支持。”家住十堰市郧阳区杨溪铺镇青龙泉社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户谢海兵说,他把香菇种植作为“养家的业”,面对疫情冲击,当地政府电商带货促销,确保了菇农收入不减。
如今,郧阳香菇扶贫产业园成为湖北产业扶贫的“标杆”之一。目前,园区种植香菇1000多亩,和谢海兵家一样,来自18个乡镇、980多户菇农脱贫户,经历住了疫情带来的返贫风险考验。
战“疫”,举国同心,舍生忘死;疫后,遭遇大汛,再经大考。战“疫”、战汛、战贫,三战并举。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关键之年,湖北迎来“加试题”,面对特殊考验,湖北圆满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任务。
在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青龙泉社区香菇产业基地,易地扶贫搬迁户在大棚中忙碌(2020年8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在这背后,是章法有序的布局打法:
战“疫”不误农时,湖北适度调整作物种植计划,围绕疫情防控、春耕春管、农产品销售等,线上线下指导服务。
战汛讲究科学,加强研判预警,以“谋”防灾,以“技”减灾,以“行”救灾,及时补种改种,降损失、稳面积、保产量。
战贫不降质量,聚焦全省未脱贫的贫困人口、监测边缘脱贫人口,强化支持帮扶。
湖北是全国脱贫攻坚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面对世纪疫情、严重汛情带来的“加试题”,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出台了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国家部委、兄弟省份积极响应号召,纷纷“拉一把”:销售扶贫产品、对口劳务协作……湖北圆满完成剩余5.8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
奋斗之姿,“不服输”拼出“决不掉队”
湖北,有大别山、武陵山、秦巴山、幕阜山四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省37个贫困县、4821个贫困村,其中9个深度贫困县、507个深度贫困村,2013年底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81万,贫困发生率14.4%。
面对这一份考卷,答卷的背后,充满艰辛与挑战。脱贫攻坚战的决战决胜,不仅是乡亲们“一个汗珠摔八瓣”干出来的,也离不开全省数十万名乡村干部和历年参与扶贫的25.3万名驻村干部。
他们用脚丈量荆楚大地田间地头,换来日新月异变化——
鄂西北边陲,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返乡大学生村支书翁新强带头发展的五味子产业,已经辐射鄂陕两省三县18个乡镇的60多个村,累计带动回汉两族群众发展五味子种植基地3500余亩,相关产品销售额达1200余万元,累计带动鄂陕两省700余户实现增收脱贫。
湖北省郧西县返乡大学生翁新强(左)在田间与种植户交流五味子栽种技术(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一颗心全扑在贫困村——
临近退休的汉江师范学院副教授金梅扎根离家300公里之外的竹山县柳林乡公祖村。在这个竹山县南部最偏远的鄂渝交界深山村庄,金梅钻沟爬山、走村访户,走到哪里就把笑声带到哪里。
4月8日,汉江师范学院副教授金梅(左)在竹山县柳林乡公祖村入户查看村民家的大棚育苗情况。新华社发
他们用真心真情,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这个姑娘能吃苦、有办法。”说起“85后”驻村干部王庆年,竹溪县汇湾镇荣玉村的村民无不点头称赞。此前,村民们看到从武汉来的扶贫女干部带着老人和两岁的孩子时,心里直打鼓。3个月后,村里的茶产业就有了眉目,她还带动农户发展养蜂、贡菊和食用菌等产业。干劲十足的王庆年,驻村到期后又主动提出延期一年。
在脱贫攻坚中践行初心使命,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湖北省共有96名干部为扶贫献出生命,他们忙碌的身影,永远定格在崇山峻岭之间,也定格在贫困户心中。
回望过去这段“太难了”的时光,湖北人民以不胜不休的决心、“滚石上山”的干劲、闯关夺隘的气魄,努力做到了疫情防控不放松、脱贫攻坚不耽搁、小康道路上不掉队。
5月20日拍摄的第四届湖北·监利小龙虾节活动现场。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希望之光,精准施策推进乡村振兴
新时代的脱贫攻坚,必须把脱贫质量放在首位,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历史检验。
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才能“拔穷根”,产业振兴正是“授之以渔”的关键之法: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所有贫困村、贫困户至少发展一项产业或者参与发展一项产业。立足实际精准施策,不求“高大上”,但求“特绿优”。
在监利市朱河镇工业园开发区的“中国虾谷”监利小龙虾交易中心,58家经营户的车间里,工人们忙着分拣小龙虾,装冰打包。每天70多车的小龙虾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
5月20日拍摄的第四届湖北·监利小龙虾节活动现场。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依托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全省37个脱贫县已形成54个扶贫主导产业、2060个龙头企业,创建12个现代农业产业园、85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初步实现村有扶贫产业、户有致富门路。
农业产业投入周期长,贫困户抗风险能力弱,如何保持稳定脱贫不返贫?
咸宁市通城县联合太平洋保险公司在全省创设第一份“减贫防贫保险”,率先成立减贫防贫服务中心,筛选纳入监测对象3725户,至2020年底,累计投入减贫防贫保险600万元,支持356个家庭惠及1650人,有效阻止了临贫易贫人群致贫返贫。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住着这么漂亮的房子,跟原来比起来,不晓得好到哪里去。”72岁的何协兵是通城县关刀镇高冲村脱贫户,负责清扫安置点旁的街道和池塘,一年有1万元的工资,其余时间还能种菜、唱戏。
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湖北“三农”工作重心正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新的起点上,湖北正全力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确保脱贫不返贫、振兴不掉队。
广袤的江汉平原上,吃湖北粮、喝长江水、品荆楚味,正成为吸引游客的热点。荆楚派风格的美丽乡村,让人们记得住乡愁。从贫困到小康,奋斗换来的幸福必将格外香甜。
华社北京6月9日电 题:非遗让生活更美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速写
新华社记者周玮
在北京恭王府大戏楼,昆剧、古琴名家名曲经典演出连番上演;在山西平遥古城和国家图书馆,40余部非遗影像作品向公众免费展映;在天津亮相的全国非遗曲艺周,会集全国最具代表性的曲艺节目和代表性传承人……
6月9日是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3700多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在全国同步展开,生动演绎非遗“新时代、新生活、新传承”的生动实践,描绘“非遗让生活更美好”的灿烂图景。
见人见物见生活
“苗绣+时尚设计”融合东方传统工艺与西方设计理念,令苗绣的“并蒂莲花”“百鸟朝凤”流露优雅现代气质;选取白露时节白鹭清雅灵动之姿,结合山水意境进行设计,凸显纯净质朴的韵致天成……2018“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6月初华美启幕,二十四节气、苗绣、蜡染、亮布、挑花、手推绣、青瓷、京绣、荣昌夏布等多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与现代服饰设计时尚融合,展现非遗走进美好生活的盛况。
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实践的逐步深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见人见物见生活,非遗保护与传承是不断融入人们智慧、才艺和创造力的生动实践。
在日前举办的“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优秀成果(上海高校专题)展上,竹艺、木雕、漆器等172套(586小件)展品,生动显示了非遗融入当代生活的鲜活生命力,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无限可能。“要用现代的产品去传播我们悠久的民族文化,用更接地气的民族文化产品去引领这个时代的设计潮流。”传统琉璃与陶瓷制作技艺研修班参展学员陈坤说。
让非遗回归生活,在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和传承。6月8日晚,“非遗公开课”特别节目在央视播出,通过文化大家解读、点评以及非遗传承人的访谈和技艺展示,深入浅出地告诉观众:非遗就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保护非遗人人自觉
近年来,一大批优秀非遗影像作品令人惊艳,《我在故宫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守艺》《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等为“90后”“00后”热捧。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这些优秀影像作品汇集起来分别在国家图书馆、山西平遥进行展映。在国图,古渔雁民间故事、汉川善书、木偶戏(邵阳布袋戏)项目的主创团队和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和分享,邀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在现场展示,给观众带来非遗影像盛宴。在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云南大学等全国十余所高校,学生通过影像和学术对话更加直观地了解非遗、认识非遗,进而自觉保护非遗。
古琴悠悠,昆曲袅袅。5月31日至6月5日,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携手恭王府推出的“良辰美景·非遗演出季”令人沉醉。《夜奔》《琴挑》《百花赠剑》《扈家庄》等传统经典折子戏陆续登场,古琴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以及当今琴坛具有代表性的琴家同台,为观众带来《欸乃》《流水》《广陵散》等古琴名曲。
以古琴为例,可见全社会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文化自觉正逐渐形成。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曾做过一个调查,1956年我国6亿多人口,弹古琴的不到100位。自2003年古琴艺术被列入世界非遗名录之后,短短10来年时间,现在学古琴的人超过20万,几乎每星期都会有一个新的琴社出现。
保护成果全民共享
6月8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非遗主场活动——全国非遗曲艺周在天津拉开大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127个大项的曲艺类项目将全部亮相。
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负责人表示,这是我国首次实现曲艺类国家级代表性项目集中展演,是对曲艺类国家级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情况的一次集中检阅和评估,是深入推进分类保护理念的具体举措。
非遗生长在社区,非遗保护要全民参与,保护成果应全民共享。在曲艺周期间,非遗曲艺小分队将分赴天津市16个区的社区(村)、企业、校园、军营、公共场所等开展100场左右的演出活动,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品味传统曲艺的艺术魅力和时代风采。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已成为集中展现包括非遗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时间节点。今年的活动内容愈加丰富,形式愈加多样,覆盖面越来越广,各地还积极探索将非遗活动与文化扶贫、文旅融合等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山东举办“非遗助力脱贫 推动乡村振兴”对话活动,让非遗成为精准脱贫和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动力是与会专家学者共识;四川阿坝州举办深度贫困地区文化扶贫现场推进会,推广壤塘县文化扶贫经验,扶持传承人创办传习所促进非遗生产性保护……非遗助力精准扶贫,为百姓铺就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