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将新建一条铁路!时速120公里,7座车站!】23日,启东市政府网站公示新建铁路洋口港至吕四铁路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第一次信息公示。洋口港至吕四铁路(简称洋吕铁路)位于江苏省南通市东北部,从海洋(海安至洋口港)铁路北渔站引出,沿S221向东南方向延伸,设置跨跨洋口运河特大桥,骑跨洋口运河、334省道及港城中通道,沿八贯河往南进入香台,在六大队设置大豫站,在东安镇骑跨如泰运河后进入通州湾示范区,在海盐八组设置东湖站。在华新村骑跨遥望港后,在新建八组设置通州湾站,继续往南跨越团结河、进入海门市境内,跨越通吕运河后往东延伸,在二甲五组设置东灶港站,骑跨三和港进入吕四境内,在夹圩村设置吕四港站后,跨221省道与在建宁启二期吕四站接轨,新建线路全长74.4km。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海湾海域成为“百台万吨”深远海养殖平台项目“试验田”。(杨柳州 摄)
一座座钢铁岛屿屹立海中,重构连江海洋牧场格局;一个个科技感十足的养殖设备,延伸连江蓝色经济的边界……透过无人机镜头,冬日的定海湾一改古老耕海牧渔图景。得益于“百台万吨”深远海养殖平台项目,一场机械化、智能化的产业变革让这里悄然发生改变。
依海而生,向海而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新一轮“海上福州”建设,深远海机械化养殖平台无疑是最佳着墨处。昨日,连江又一“本土造”深远海养殖平台“泰渔3号”紧锣密鼓开展锚泊工作,为入驻定海湾作准备。
澎湃海浪声中,连江现代化海洋牧场以“全新一跃”的状态,为做优做大做强省会贡献更大力量。
“泰渔”系列添动能铸造智慧牧场
在海洋经济高质量处下锚,离不开新动能的加持。作为连江首批本土企业自主研发制造的深远海养殖装备,新列队的“泰渔3号”将继续为我省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彩。
乘船靠近“泰渔3号”养殖平台,橄榄形的巨型网箱赫然在目。这个长56米、宽26米的“钢铁岛屿”,养殖水体达1万余立方米,预计每批次可产出优质海水鱼120吨。
“我们研发建造了‘泰渔’系列养殖平台,均有自主知识产权,可在水深20米至50米的海域作业,抗风能力达14级,仅两三人就能养殖数以万计优质深海鱼,颠覆艰辛且风险高的传统养殖模式。”“泰渔”系列“主人”——福建省泰源船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文质告诉记者。
“泰渔3号”搭载的高科技让这场产业变革充满智慧。据介绍,平台集深水养殖、水质智能监控、海上休闲观光为一体,创新采用液压绞车替代电机驱动拉动钢丝绳的方式实现网箱的旋转。
“这项国内首创、已获得专利的技术,不仅节省成本,而且降低设备受台风、海水损害的风险。”刘文质说,通过优化平台牵引绞车安装位置,增设智能监控系统、活水舱、饲料保鲜库等,让平台兼具实用性与科技范儿。
为何对“钢铁岛屿”情有独钟?这是因为耕海数十年的“老把式”刘文质,对深远海机械化养殖平台带来的效益成竹在胸。
“借助科技之力,从近海往深海发展,先进的养殖装备解决了海上劳动力短缺、海洋垃圾污染问题,还能提升海洋一二三产融合水平,一箭多雕。”他说,传统网箱养殖因结构单一、抗风浪能力差,养殖区只能集中在近海。随着近海渔业水域不断减少,渔业发展空间受限,加之近海渔业作业对环境影响大,且传统渔业养殖科技含量低、劳动强度大。因此,渔业养殖向离岸、深水、敞开海域拓展是大势所趋。
酒香不怕巷子深。采访中,刘文质透露,“泰渔”系列养殖装备的研发着重考虑海上养殖人员海上操作习惯,投入巿场后反响大,已有省外客商慕名前来意向订购,预计“泰渔”装备开发年创产值将超亿元。
深远海养殖平台提质绘就兴海画卷
“国际范”十足,“数字味”更强,“低碳风”正劲。做大做强做优海洋经济、绿色经济,连江以机械化、智能化的产业变革为抓手,深描“蓝”“绿”底色,打造全省最大、全国一流的深远海养殖基地。
“‘定海湾1号’投放了12万尾鱼苗,陆续卖往全国各地,市场反馈很好;‘定海湾2号’也养了12万尾大黄鱼,长势良好,再过几个月就能面市。”连江本土“钢铁岛屿”建造运营商、福建鑫丰船业公司董事长卢统锋黝黑的脸上满是笑容。
定海湾不仅是大黄鱼的“跑马场”,还是“百台万吨”项目的“试验田”——福州与上海振华重工集团合作的“振渔1号”,连江本土企业研发的深远海养殖平台“定海湾1号”“定海湾2号”及“泰渔”系列接连落子定海湾。天风海韵的定海湾,向着现代化海洋牧场再迈一步。
连江海洋经济发展再拓新空间!“百台万吨”深远海养殖平台项目指挥部成员郑景武介绍,“百台万吨”深远海养殖平台项目争取在3年内建成“百台万吨”深远海养殖平台。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产约1万吨优质大黄鱼的目标。
“今年计划征收海域5000亩,完成14万立方水体平台建造、运营20万立方水体养殖平台,并完成6个招商项目,力争实现平台生产1000吨大黄鱼。”郑景武说,项目指挥部在海域征收、供给,平台建造、确权,以及激励政策等方面明确了任务分工、时间节点,形成责任清单,力促项目尽快落地见成效。
顶层设计强基因擘画强海蓝图
依海而生,向海图强,是连江的县域基因。全方位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海上福州”“海上福建”建设中勇担排头兵,连江强化顶层设计,狠抓项目落实,蹄疾步稳,推动强海蓝图成实景——
《连江县深远海养殖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一核心、三设施、五区域、七基地、七站点、多装备”的总体布局,逐步构建一个集养殖、滨海休闲旅游、产品加工、能源供给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深远海养殖模式。
《连江县海洋牧场发展规划(2021-2035年)》根据水域自然禀赋、渔业产业特点以及区域经济条件,合理确定牧场特色和建设类型,优化牧场产业结构,按照“三域九群”进行空间布局,着重打造“九大海洋牧场集群”。
《关于支持和促进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试行)》,在深远海养殖平台建设、推广使用、租赁等方面出台具体措施,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平台升级改造及智能化迭代,做大做强做实深远海养殖产业。
……
于大局处谋篇,于细微处落笔。时下的连江,围绕做好“渔”的文章,正全力抓好“一基地、三大工程”——
全速推进全国第三家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打造服务全省、辐射全国的远洋渔业产业集聚区。实施“百台万吨”深远海养殖平台工程,推动传统养殖向智能化、机械化、深远海转型;实施水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工程,加快建设宏东海洋生物产业园等精深加工基地,拓展海洋生物医药等高端领域;实施强品牌工程,打造“海连江”区域公用品牌和质量认证体系,启用水产电商产业园,积极建立“福州渔业指数”,推进海洋碳汇交易,增强海洋渔业主导权和话语权。
“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有条件、有优势、有潜力。”连江县委主要领导表示,连江将进一步提振各级干部精气神,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连江建设海洋强县步伐,加快蓝色崛起,争当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排头兵。(记者林文婧 冯雪珠 通讯员叶建隆)
来源: 福州日报
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2017年,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自此,中国海洋发展迎来全新时代。
“一半碧绿,一半深蓝”。对地处台湾海峡西岸的福建而言,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在“海洋强国”的航道上,福建怎样破浪扬帆?“智慧海洋”让福建拥有了不一样的蓝色经济。
智慧产业,书就蓝色“致富经”
2021年3月,在福州连江县,“振渔1号”升级版的“百台万吨”生态养殖平台建设项目开工,向着年产1万吨类野生大黄鱼的目标奔进;同年12月30日,连江的一处造船厂中,福建省深海养殖装备租赁试点首台(套)——“闽投1号”开工建造。
还有全国首个深海鲍鱼机械化养殖平台“振鲍1号”、全国首个深海绿色自动旋转海鱼养殖平台“振渔1号”、福建省首个本土研发的深远海养殖平台“福鲍1号”、连江首个本土企业研发的深远海养殖平台“泰渔1号”……
掘金“蓝色经济”,今日连江正经历着一场“机械化、智能化”的产业变革。而放眼八闽,凭借海洋优势奋力创新,连江这样海洋富民的故事并非孤例,福建传统养殖业正向深远海、智慧化发展,由单点应用向连续协同演进。
“十三五”期间,福建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23%,2020年海洋经济总规模突破1.1万亿元,居全国第三位。海水养殖产量、远洋渔业产量、水产品人均占有量等指标,更是达到了全国第一。
2021年5月,福建省出台《加快建设“海上福建”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明确提出建设海上牧场,大力发展深海智能养殖渔场,实施深海装备养殖示范工程,打造定海湾、南日岛、湄洲湾南岸、东山湾、诏安湾等5个绿色养殖示范区。
正在安装的海上风电机组。张程远摄
依托众多优良港湾,福建大力发展港口及临港工业,建设以石化、装备制造、冶金、核电、电子信息等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集中区。围绕海洋信息、海上牧场、海底储油、海上风电、海洋生物医药、海工装备等重点领域,梳理形成了328个海洋经济重大项目,总投资近万亿元。
加快智慧化步伐,福建还建设了“智慧海洋大数据中心”,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整合各涉海部门、涉海行业数据资源,构建融合海洋基础地理、环境、生态、渔业、气象等各类资源的大数据体系,促进全省海洋数据互联互通、融合共享。
数据显示,2021年1-6月,福建全省水产品总产量427万吨,同比增长3.7%;渔业产值750.51亿元,增长3.5%;水产品加工产值390亿元,增长18.7%。“十四五”期间福建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进海洋开放合作,力争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8%以上。
踏浪远洋,扩大“海上朋友圈”
2021年12月底,在泉州石狮举办的RCEP青年侨商创新创业峰会上,福建省首个面向全球华侨华人的跨境电商贸易服务平台“侨易邦”正式上线。当天平台就迎来1500家品牌厂家入驻,上线产品约7.3万件,对接优质物流服务商12家,采购商来自全球23个国家,大小采购商、卖家用户3600多个,其中千万级跨境卖家8个。
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1月10日,厦门港开通新年首条RCEP航线,国际航线总数超百条,通达全球50国家141座港口。1月12日,“巴尔萨泽”轮靠泊厦门海润码头,新开途经厦门—海防—盐田—宁波—洛杉矶航线,主要承接西非线及美东线国际中转任务,预计每周带来约3000标箱增量……
厦门海沧集装箱码头。刘剑聪摄
随着《福建省“丝路海运”港航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福建对“丝路海运”航线拓展、集装箱业务增长、海铁联运发展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丝路海运”已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向东、向南、向丝路、向世界,自2018年12月福建省率先开行了“丝路海运”以来,“海上大通道”建设步伐加快。截至2021年6月,厦门港、福州港、天津港、青岛港、北部湾港等港口已相继发布72条“丝路海运”命名航线,以及6条“丝路海运”快捷航线;“丝路海运”联盟成员达到212家。RCEP生效后,福建的“海上朋友圈”还将进一步扩大。
2021年12月21日,东风公司、中国移动、中远海运,三家央企在“云”端共同宣布,将基于5G通信、卫星导航、无人驾驶等高科技,联手打造和推动“智慧港口2.0”在厦门远海码头的商业化运营。
踏浪而去,扬帆四海。插上科技的翅膀,“智慧海洋”让福建蓝色经济的边界延伸向更远的浩瀚征途,拥抱更广阔的世界。(林盈)
来源: 人民网-福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