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晚上吃这家火锅时,发了一张照片,不少人惊呼:寿司也能烫火锅?四川人太逆天了吧!
乍一看,图片的确很有欺骗性。
细看,还是能发现端倪,这不是寿司,而是做成寿司状的虾滑。
餐饮人的脑壳就这么烂,啥都敢想敢做。创新无限。
当然,也有部分人一眼认出,这是寄炉火锅的招牌菜。
毛肚黄喉鹅肠牛肉午餐肉……火锅菜品就那些,端出来就是大众脸,如何能脱颖而出,成为标识,让人一看就能区分出来,为品牌赋能,这就需要创意。这就是很多餐饮人挖空心思要创新的重要原因,你愿意成为大众脸,还是变成明星脸?当然,也有人东施效颦,别人做什么,就去模仿什么,整成那些千篇一律的网红脸,那就让人烦了。
寄炉,已经不止一次来吃了。在它之前,也是一家火锅店,好像叫三开苑,也去吃过。
锅底中规中矩,食材新鲜,品质好。装盘也很用心,摆得像花一般。
冰粉与众不同,里面加了皂角米,口感特别软糯,这在成都算独一无二吧?
肥肠和牛筋都是事先卤熟入味的,入锅烫热就可以吃,粘染了麻辣味后,更好吃。今年卤菜火锅比较热,其实这种吃法在火锅店一直都有,只不过现在有人单独提出来放大,做成亮点。
这地方非常偏僻,马道街,列五中学旁边,一条不足100米的小巷子。外人是不知道这里面会开有一家火锅店的。
寄炉,名字源于原宅名寄庐。据说这宅子最早的主人是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军中将军长王克俊。
环境保留了原川西民居的风格,青砖灰瓦,有一个小天井和几个房间,地方不大,但感觉很好,有别于其他火锅店,勉强可以说是私房火锅。
这家店的老板在做这家店时,曾通过“在行”来咨询过我。当时很诧异,作为一个外行,敢选这个地方来开店,胆子还是够大的。
当时并不太看好。没想到两三年下来,这家店不但活下来了,似乎还活得很好。
餐饮江湖,一切皆有可能。
那天是跟一群来自上海、北京、广州的餐饮业内朋友在寄炉吃火锅。其中有阿甘锅盔的张玉,她是一个非常有激情的老板,随时像打满了鸡血,她说了自己创业的过程,没有谁是随随便便成功的,很多看似偶然的运气或机会,其实背后都有无数的必然。
>口锅,几双竹筷,热气腾腾的火锅藏在市井间,是烟火沸腾,亦是世间情味。火锅的包罗万象和成都的包容一样,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沉醉于它的安逸与热烈。
何明宏,牛一锅牛杂火锅店老板。
我是何明宏,是2015级李锦记希望厨师。
带你打卡美食:李锦记首档美食公益探店节目。成都二环路牛一锅牛杂火锅开档准备营业。
有人问我为什么创业?我想也许是李锦记永远创业精神的影响,也许是希望厨师爱拼爱闯的劲头,也许是成都这座城市的包容。从甘肃到成都,从辞去工作到创业,从选址到装修,每一步都坚定有力又感动。
< class="pgc-img">>万年场农贸市场选购食材,准备食材、备料。
食时不分高低,食时亦不分冬夏。牛油的馥郁醇厚,辣椒的激昂热烈,油润麻辣咸香,共同铺成了火锅独有的滋味,悉数融入那一锅沸腾的热汤之中。
晚市待客,脆弹的毛肚,软糯的牛蹄筋,还有鲜嫩的黄喉,煮下的不仅是食材,更是这座城市对世界的包容。
< class="pgc-img">>和街坊邻里摆龙门阵,似乎是这座城市每个人生活中都不可或缺的基因。和街坊邻里一起吹壳子,享受短暂而又惬意的午后松弛时光。
食在中国,味在四川,一半是舌尖跳动的味蕾狂欢,一半是街头弥漫的烟火气息。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市井深处,烟火人间,一炉火锅鼎沸。
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近日,
南昌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0年食品抽检结果出炉,
共抽样检测1866批次,
涉及的品种有食用农产品、
特殊膳食食品、糕点、
餐饮食品、膨化食品、
乳制品、酒类、粮食加工品、
糖果制品、食品添加剂、食用油、
方便食品、淀粉制品等,
检测结果显示合格1833批次,
不合格33批次,
不合格率1.77%。
其中食品生产环节
共抽检样品337批次,
不合格7批次;
食品流通餐饮环节
共抽检样品1249批次,
不合格20批次;
食用农产品280批次,
不合格6批次。
不合格批次中
涉及南昌多家知名餐饮店
季季红火锅
炉鱼来了
姥爷家土钵菜
……
食品生产环节不合格批次信息:
(点击查看大图)
食品流通餐饮环节不合格批次信息:
(点击查看大图)
不合格项目小知识
一、酸价
酸价主要反映食品中的油脂酸败程度。酸价超标会导致食品有哈喇味,超标严重时所产生的醛、酮、酸会破坏脂溶性维生素,导致肠胃不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饼干》(GB 7100)中规定,饼干中酸价(以脂肪计)的最大限量值为5mg/g。造成酸价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企业原料采购把关不严、生产工艺不达标、产品储藏条件不当,特别是存贮温度较高时易导致食品中的脂肪氧化酸败。
二、大肠菌群
大肠菌群是国内外通用的食品污染常用指示菌之一。食品中检出大肠菌群,提示被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污染的可能性较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消毒餐(饮)具》(GB 14934)中规定了消毒餐(饮)具中不得检出大肠菌群。造成大肠菌群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产品的加工原料、包装材料受污染,或在生产过程中产品受人员、工器具等生产设备、环境的污染、有灭菌工艺的产品灭菌不彻底。
三、腐霉利
腐霉利是一种低毒内吸性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双重作用。主要用于蔬菜及果树的灰霉病防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中规定,腐霉利在韭菜中的最大残留限量为0.2mg/kg。腐霉利对眼睛与皮肤有刺激作用,经口毒性低。少量的农药残留不会引起人体急性中毒,但长期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食品,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影响。
四、菌落总数
菌落总数是指示性微生物指标,主要用来评价食品清洁度,反映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否符合卫生要求。食品的菌落总数严重超标,将会破坏食品的营养成分,加速食品的腐败变质,使食品失去食用价值。《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糕点、面包》(GB 7099)中规定了糕点中菌落总数的标准要求,可能是个别企业所使用的原辅料初始菌数较高,又未按要求严格控制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条件,或者包装容器清洗消毒不到位,还有可能与产品包装密封不严、储运条件控制不当等有关。
五、霉菌
霉菌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真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霉菌污染可使产品腐败变质,破坏产品的色、香、味,降低其食用价值。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规定了霉菌的最大限量值。霉菌超标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加工用原料或者生产工艺过程中受到污染。
六、苯甲酸及其钠盐
苯甲酸是一种广谱性的酸性防腐剂,在多类食品中应用广泛。《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中规定了食品中苯甲酸的最大使用量。苯甲酸可被机体快速而有效地代谢和排出,对组织无明显损害。苯甲酸项目不合格可能是商家违规过量使用所致。
七、甜蜜素
甜蜜素化学名称为环己基氨基磺酸钠,是一种常用甜味剂,其甜度是蔗糖的30~40倍,作为非营养型甜味剂,可广泛用于面包、糕点、饮料、配制酒及蜜饯等各种食品中。《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中规定了食品中甜蜜素的最大使用量。消费者如果长期过度食用甜蜜素超标的食品,可能会对身体造成危害。甜蜜素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是厂家对生产工艺控制不当,违规超范围或超限量使用甜蜜素。
八、过氧化值
过氧化值主要反映食品中油脂是否氧化变质。随着油脂氧化,过氧化值会逐步升高,虽一般不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损害,但严重时会导致肠胃不适、腹泻等症状。《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饼干》(GB 7100)中规定,饼干中的过氧化值(以脂肪计)的最大限量值为0.25 g/100g。过氧化值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产品用油已经变质,或者产品在储存过程中环境条件控制不当,导致油脂酸败;也可能是原料中的脂肪已经氧化,原料储存不当,未采取有效的抗氧化措施,使得终产品油脂氧化。
九、4-氯苯氧乙酸钠
4-氯苯氧乙酸可以促进植物体内的生物合成和生物转移,可防止落花落果、增进果实生长速度、促进提前成熟、改善植物品质、除草剂等作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农业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豆芽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6-苄基腺嘌呤等物质的公告》(2015年第11号公告)规定生产者不得在豆芽生产过程中使用4-氯苯氧乙酸钠。
十、恩诺沙星(以恩诺沙星与环丙沙星之和计)
恩诺沙星属于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人工合成的广谱抗菌药,用于治疗动物的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等,是动物专属用药。GB 3165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兽药最大残留限量》规定了鱼中皮+肉的最高残留限量为100μg/kg。长期食用恩诺沙星残留超标的食品,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影响。
十一、胭脂红
胭脂红为水溶性偶氮类着色剂,在食品行业中应用广泛,可改善食品的外观和色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中规定了胭脂红在食品中的最大使用量。造成胭脂红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是食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企业为凸显产品色泽,超范围使用胭脂红。
十二、丙溴磷
丙溴磷是一种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专用于杀灭刺吸式口器害虫的超高效有机磷杀虫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中规定,丙溴磷在柑橘中的最大残留限量为0.2mg/kg。少量的农药残留不会引起人体急性中毒,但长期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食品,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影响。
十三、阴离子合成洗涤剂(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计)
阴离子合成洗涤剂,即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洗衣粉、洗洁精、洗衣液、肥皂等洗涤剂的主要成分,其主要成分十二烷基磺酸钠,是一种低毒物质,因其使用方便、易溶解、稳定性好、成本低等优点,在消毒企业中广泛使用。但是,如果餐具清洗消毒流程控制不当,会造成洗涤剂在餐具上的残留,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作为一种非食用的合成化学物质,应控制人体的摄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消毒餐(饮)具》(GB 14934)规定,采用化学消毒法的餐(饮)具的阴离子合成洗涤剂应不得检出。餐(饮)具中检出阴离子合成洗涤剂,原因可能是:餐(饮)具消毒单位使用的洗涤剂不合格或使用量过大,未经足够量清水冲洗,餐具漂洗池内清洗用水重复使用,餐具数量多,造成交叉污染,进而残存在餐(饮)具中。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大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