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大学外面都有个小吃街吧?以前是,现在呢?大概都是高大上的馆子了,生活条件好了,穷的时候,一碗两块钱的馄饨都得领到生活费才敢吃,吃的时候跟过年似的,那就是好日子了。
实在想不通,为什么大学食堂好好的饭不叫好饭,非要出去吃才叫改善生活。出去吃也不过是几块钱的预算,不比食堂好到哪里。大概就是,外面吃的花样多,且随意自由吧。
大学舍友有个正经谈恋爱的,大概是高中时就把找对象当成主业发展了,跑去家里附近部队找对象,和一个山西那边的小班长谈恋爱。她上大学头一年,天天晚上熬电话糊糊,周末就赶回老家和恋人团聚,倒是家里人不常见。用她的话说,一寒一暑,就要回家装乖乖女,如果被她妈知道,找了个当兵的,非要打断她腿不可。
不是当兵的不好。是老一辈考虑问题更周全,比如服役军人会退役回老家,学历不高,以后找工作怎么办,女儿下半辈子还得找个家境殷实知根知底的才好。现在能理解了,但是当年十八九岁这些都被视为封建家长权威。
大概大二那边,兵哥哥退役,就在大学门外小吃街租了个房子,卖炸串。两口子平时搬到一起住了,女同学偶尔来上课,其他时间都是摆摊卖串,周末他俩去约会,我们同宿舍就来帮她摆摊。代价是可以免费吃串。
炸串五毛一块一串,可气的是,有的大学生拿了就走,也不给钱。穷山恶水出刁民,真是。我读的是老家一所师范大学,都是将来当老师的。但是学校经常有偷盗行为,水壶充电器文具饭卡,只要遗忘在外,就有人顺手牵羊。最过分的是毕业那边,有个同学把皮包放在教室里,自己去上厕所,回来后包就不见了,而包里有她的毕业证学历证。偷东西的同学,真是害人不浅。
我同屋女同学的炸串摊几乎不赚钱,因为两口子不是为了生计而奔波,就像两对小情侣,谈情说爱,不食人间烟火。
毕业那年,他们之间似乎爆发了矛盾,女同学回来住的时间多了。后来才知道,兵哥哥想要她毕业后结婚。而女同学不同意,还想再玩两年。男的年纪大,老家不在这里,催了很多年。最终,兵哥哥回了老家,娶了别的女人为妻。女同学回来说,想参加他们的婚礼,男的拒绝了。她觉得兵哥哥并不爱新婚妻子。
这些在外人看来,又能怎样?他一心娶你,你不同意,他另娶,也是必然。双方都神伤,都痛苦,但必须有一个做出现实选择。
小吃街还在,只不过换了一茬又一茬主人。
一碗两块钱馄饨,一根五毛钱炸串烤串,一碗两块五拉面,四毛钱的烧饼油条,都是慰藉年轻人失意时的最佳拍档。也有高兴得意时,几个好友凑钱搓一顿,胡诌八扯,指点江山。
同学里也有困难的大冬天没有一件御寒的大衣。拿着一点可怜的生活费,搞来铅笔橡皮本子的卖。大家知道了,就装作自己缺本短笔,到他摊上光顾他的生意。也替他愤愤不平。比如助学金都被团支书和班长夫妻拿走,只因他们平时老去班主任那里。夫妻俩磕着瓜子,聊着八卦,正经学业不管不问,更不会真的关心班里同学的生活死活。
那条小吃街也可以看作是脏摊,每到下雨下雪,道路变得泥泞不堪,出门持一把伞亦或羽绒服裹紧,走在那条小道上,鞋子就会沾满泥水,塑料棚子上接着雨,坐到里面,也感觉板凳座位上面黏糊糊的,通常就是一边听雨打头顶声,一边吃着热气腾腾的馄饨炸串。
下雪天老板们豪气的很,就关门大吉,不出摊了,也有惜财的,但临时塑料棚肯定不开了,就迎着客人进来吃饭。吃惯了外面塑料棚,进来才发现,店面很小,也不过是前面摆三两张桌椅,后面就兼做厨房和卧室了。突然想起女同学说的,半夜用尿桶撒尿,还有能听到隔壁狗叫声。看来,确实子虚乌有。小店就是小店,一间屋,都是讨生计的。
我其实去小吃摊吃饭的时候有限。实在是穷。一个月国家给六十块钱食补,基本就能覆盖一个月伙食。这样的日子一直到大学第三年才有改观。
但每个月会逛小吃摊,除了便宜的吃的,还有物美价廉的生活用品。千万不要提卫生不卫生,我只管便宜不便宜。现在想想,自己年轻时也真壮实。有一次买到的卫生巾,隐隐约约都能看到隔层里带血,也就将就着用了。但是今天,我对年轻人,特别是女孩说,有些东西真不能将就。
可是,在穷苦面前,你又能说什么呢?真是一文钱难倒英雄!那种穷的苦,真是吃够了。
我还记得,后来我考到北大,穿的灰头土脸,扛着两个蛇皮袋子,同车厢的好多大学生,没有一个正眼看我的。开学后,我同学看着我说,你是不是穿了你姐的衣服?
一句话,就把应付的我彻底打懵了。因为我的衣服确实是捡我姐不要的,而那些衣服在我看来就是最好的东西了。如果换成我的,更没法穿出门。去北京上研究生,我买了一身打折的运动服,花了六十块钱,还有一双运动鞋,大概五十块钱。那是我置办的最贵的家当了。
衣服后面洗的袖口都毛边了才敢扔。到现在,我还是穷。真奇怪,上了一顿的学,工作也被认同,但就是挣不到钱,自己养活自己,再养家糊口而已。
我想起大学时的小吃摊,就会想起那些同学朋友,也不知道他们现在怎么样了。
这个年纪,估计都有走在前面的了。没办法,都是普通人,生活不易,珍惜前行吧。
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古色古香的津门故里,为啥成了年轻游客的热门打卡地?跟着记者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责任编辑:安博文
日跳水小将,今朝家乡荣耀使者。全红婵金牌背后的故事,不仅照亮了体育之路,更悄然间为家乡湛江绘制了一幅舌尖上的繁华图景。
全红婵,这位年仅十几岁的跳水新星,自巴黎奥运会上一跃成名后,便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英雄。她的名字,不仅与金牌紧密相连,更深深烙印在家乡湛江迈合村的每一寸土地上。村民们以她为傲,她的每一次成功,都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这片土地。
随着全红婵的夺冠,家乡迈合村仿佛一夜之间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利用婵宝的影响力,在家门口打造了一条热闹非凡的“湛江小吃一条街”。这条街上,各式各样的美食摊位琳琅满目,从新鲜的海鲜烧烤到地道的湛江小吃,无一不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游客们慕名而来,不仅为了品尝美食,更为了感受这份由冠军效应带来的独特氛围。夜幕降临,灯火通明的小吃街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成为了湛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网友们的评论如同潮水般涌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全红婵及其家乡变化的感慨与赞美。
网友A留言道:'值得一去的地方!有家的味道。' 这句话道出了无数游客的心声,他们在这里不仅品尝到了美食,更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亲切。
网友B则提议:'街道改名叫红婵街或者金婵街吧!' 这一建议迅速得到了众多网友的响应,大家纷纷表示,这条街已经与全红婵的名字紧密相连,成为了她荣耀的象征。
网友C感慨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向婵宝学习,为了家乡,必须努力!' 这句话不仅表达了对全红婵的敬佩之情,更激发了无数人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
网友D则从经济角度分析了这一现象:'带动乡村消费,这就是冠军效应的力量!' 他认为,全红婵的成功不仅为她个人带来了荣誉和财富,更为家乡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而网友E则更加深刻地指出:'所以说什么规划都是一厢情愿,自发的才能形成市场。' 这句话揭示了市场发展的真谛,即真正的市场活力往往源自于民间的自发创造和热情参与。
全红婵的家乡变化,不仅是一场简单的经济盛宴,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现象展示。它告诉我们,个人的成功与家乡的荣耀是紧密相连的。全红婵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同时也为家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种由个人成功引发的连锁反应,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更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里,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