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个美食摊位,畅享天南海北的地道小吃;16个零售与游戏摊位,找寻属于童年的回忆与快乐……记者了解到,“大拇指夜巷·幸福夜生活”市集亮相证大大拇指广场,夜生活带动更大层面的夜间消费。
该市集位于证大大拇指广场中央区域,从路边就能看到市集入口处霓虹闪耀的拱门。夜巷内主打80个美食摊位,想在夏夜来一杯冰爽的冷饮,可以选择冬瓜茶、芋泥冰、厚切酸奶;想要用美味的夜宵奖励自己,这里有小龙虾锅贴、烤生蚝、烤榴莲;西安的肉夹馍、潮汕的蚵仔煎、乐山的钵钵鸡、萧县的卷面皮……种种地方特色小吃则让味蕾“漫游”全国。
通过夜巷的吸引,近期证大大拇指广场客流与销售额均有提升。证大大拇指广场总经理陈纪铭透露,夜巷开始营业后,广场客流量上升20%,车流量上升10%,各个商铺营业额也均有所提升。
这些数据的增幅,也与商铺延时服务有关。夜巷的营业时间为每天下午4点至午夜12点,广场内不少商户针对夜巷,主动延长营业时间。据初步统计,已有24家商户延长营业时间,业态包括餐饮、娱乐、健身等,充分利用人气红利。
“证大大拇指广场是浦东夜经济示范点之一,我们一直在探索夜经济的展现形式,希望通过此次夜巷,带动广场夜间消费,使之成为花木地区夜经济的聚集地、夜生活的目的地。”陈纪铭说。
在夜巷策划期间,花木街道积极予以帮助,通过“益企”平台与广场共同打磨方案细节。如何确保夜巷经营的同时不扰民?双方达成“拒绝浓烟滚滚”的共识,陈纪铭多次前往成熟市集调研,选择没有浓烟、异味的餐饮业态。各方在夜巷的形象包装上也下足功夫,作为招牌的拱门要吸引眼球,炫彩霓虹勾勒出烤串等经典夜生活元素,令人一目了然;每个摊位也采用统一的外观设计,实用的同时也兼顾美观。
证大大拇指广场在夜巷安全经营上尤为重视,广场制定严谨的安全预案,不仅自身员工贯彻落实,还对夜巷运营方、摊主开展培训,确保安全用电、用火,并保障好食品安全。广场还划出一片200平方米的空间,并派专人管理,摊主可以在此放置存放食材的冰柜、处理生鲜食材。
“未来,我们还将策划潮玩市集、深夜食堂、后备箱集市等夜生活模式,打造常态化的夜间业态,吸引周边居民来此‘夜食、夜购、夜娱、夜秀、夜游、夜读、夜健’,进一步用夜经济赋能商圈经营。”陈纪铭说。
责任编辑 杨林雨
文字 赵天予
来源 浦东发布
华社上海8月15日电 题:高价报班说停就停、预付费收一年多、商家“挟娃”逼消费……你为娃花过这些冤枉钱吗?
新华社记者胡洁菲、龚雯
报个游泳课、上个编程班、来趟亲子游……暑期里“娃经济”红红火火,不少家长选择通过亲子消费来和孩子增进情感、为孩子“充电”“打气”。
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热闹的“娃经济”背后藏有不少“暗坑”:一批亲子游泳班、早教班收完钱后“人去班空”;一些培训机构运营资质“不清不楚”、不少商品或服务“货不对板”……已有不少家长不慎掉入“坑”中,维权不易,叫苦不迭。
“我的权益说没就没!”
知名早教品牌“家盒子”“黄”了!这让家住北京西单的肖女士十分不解,“我的权益为何说没就没?”
“已考虑到有机构‘跑路’的危险,千挑万选才找了这家规模大、经营久的品牌,没想到还是‘中招’了。”肖女士称,去年7月份她在“家盒子”西直门店充值了约2万元的消费卡,包括游泳和早教课,但孩子的课才上了半年,今年2月份西直门店就以动力系统故障为由,停止了营业。
很快肖女士发现,该机构北京4家分店中的另外2家也相继关闭,会员权利被严重侵害。
无独有偶。吴女士在上海早教机构“凯瑞宝贝”浦东大拇指广场店给孩子报了价值6万多元的各类课程并预交了大部分费用。然而,到了今年7月,该店突然通知停业。吴女士还有价值2万元左右的课程至今无法退款。
一些亲子旅游产品则存在严重的服务“蒸发”情况。来自天津的孙先生告诉记者,今年2月他在大众点评上购买了一张亲子畅玩卡,商家宣传称可以在几十家知名合作景点享受优惠,使用期限为三年。不料到现在实际可用的景点只剩两家,且都在偏远郊区。为此,孙先生多次拨打客服电话维权,但大众点评方面都以该卡已消费过为由,拒绝退款。
还有三类“暗坑”让消费“步步惊心”
除权益可能说没就没之外,“娃经济”中还有三类“暗坑”,容易让家长中招。
——“多多益善”预付费。上海市民周女士准备给孩子报一个亲子游泳班,但培训机构表示每节350元的课程,必须52节起卖,且要求必须一年半以内全部用完。她告诉记者,当前市场中多是这类一次性打包缴费的课程,让人感觉很无奈。“一次性缴款费用不小,且万一有事去不了,那么贵的学费很可能就打水漂了。”
——“不清不楚”缺资质。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不少培训机构对教师资质的认定十分含混模糊,缺乏统一权威的认定考核标准。另外,在涉及诸如体育训练等明确要求机构或教员应取得相关资质资格的特定专业领域中,机构或教员往往都无法提供相应的运营资质或职业资格证书。近日,上海市卫健委公布了对沪436家人工游泳场所的抽查情况,其中有包含亲子培训业务的场馆就因存在类似问题而被定为不合格。
——“挟‘娃’自重”逼消费。家住杭州的常女士告诉记者,因一家摄影机构宣传称可免费为新生儿拍摄5张照片,她决定同意其拍摄自己的宝宝。可实际拍摄时,该机构擅自为宝宝拍摄了100多张照片,并强行向其推销高价套餐。常女士表示,该机构一面称不买套餐就不会还给她孩子的底片,一面以“这点钱都舍不得为孩子花算什么父母”等话语冷嘲热讽,“最后我没办法,花了2000多块钱了事。”
亲子消费“填坑”为何难?
业内人士称,亲子消费已成为继零售和餐饮之后,购物中心吸客力最强的一类业态。但记者发现,仅去年至今,相关纠纷投诉、判例就有数千条之多。多名专家告诉记者,当前“娃经济”里“坑多多”,消费者安全感不强,消费信心受到影响。
法律依据不足,司法保护弱是亲子消费领域“填坑难”的原因之一。据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介绍,对于商家“跑路”、服务“蒸发”类问题,当前相关法律大多设立的是事后监管,“成本太高,效果也成问题。”
而在规范预付缴费问题方面,陈音江指出,商务部曾颁布《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但并不适用于教育机构。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又只针对“面向中小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施的学科类校外线上培训活动”,规范亲子消费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法律依据。
一些地方市场监管机构也存在重视不够、保护不足的问题。因“家盒子”突然关店遭受损失的消费者宋女士对记者反映,她曾尝试拨打12345政府便民热线反映相关情况,问题反馈到某区市场监管机构后,就再也没有进展。而因凯瑞宝贝关店而遭受损失的家长中,不少人通过拨打12345、110报案等方式进行维权,也都至今未能收到明确回复。
北京声驰律师事务所律师史随心等专家认为,应通过完善法律依据、建立制度机制等方式,为“娃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分析师姚建芳建议,市场监管机构应提升动态监管效率,维护市场公平安全的环境。消费者保护机构则应在暑期等亲子消费纠纷高发时段组织专项维权行动,为消费者提供成本更低、效果更好的维权服务。
月13日,位于东莞莞城的大拇指·协益创意产业园举行开园仪式暨招商推介会。该项目历经5个月的物业改造建设和周边环境提升,整体环境焕然一新。
项目坐落于莞城街道天宝路5号之一,地处天宝路的中心地段。毗邻卓越中环商业中心,与天宝设计城,天宝第一空间为邻,周边建材产业氛围浓厚,建材产业群基础好,区域经济发达,为莞城街道核心商业区域,交通便利,距离天宝地铁站仅700米。
该产业园由东莞市桓润科技有限公司于2022年10月投入升级改造并加以活化利用。项目占地60余亩,地面建筑5栋,由原有的2栋厂房和2栋员工宿舍及一栋单层建筑组成。主体总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1、2号楼两栋主楼用于建材馆,引流客户类型以建材、建筑类为重点,着重于外省、市建材类高档品牌客户;在办公方面,引流客户以电商、网红、研发类以及园区配套服务类客户为重点。此外,还涵盖莞城艺术软装中心和城市简史展馆、专业建材市场商铺及建材展厅、精装写字楼等领域。4、5号楼为园区配套宿舍,用于满足各企业和商家员工住宿的需求。
为合理利用空间,楼顶天台场地平坦,经过改造,已建设成目前莞城最大的室外运动场地,拥有1个标准16人足球场、5个篮球场。场地已于2023年2月1日正式开放营业,园区目前入驻商家16家,涵盖建材、餐饮、办公、体育、全屋智能家居、摄影、科技公司等领域。
【记者】张珊珊
【来源】莞城融媒体中心
【作者】 张珊珊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