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业的餐饮店如何作营销推广呢?这是每个餐饮投资人和餐饮职业经理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于新开业的餐饮店来说营销推广的作用是很大的。其实,作好营销推广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它是一门艺术,即一门运用资源和合理地、经济地使用投资的艺术与技巧。好的营销会达到深入骨髓,四两拔千斤的实际效果,反之将会劳而无功,甚至还会造成反面宣传。
一个餐馆,从选址到开业,从服务到采购,从点菜到收银,涉及太多的知识和细节。任何一个细节出现纰漏,都会在你往规模化发展的道理上埋下一颗地雷。地雷越多,隐患越大。特别是餐饮营销推广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营销的范围越来越广,口碑营销、网络营销、团购、超低优惠等营销手段得到广泛应用。那么对于新开业的餐厅如何做营销?如何选择营销形式?如何选择推广渠道?成为新开餐厅营销推广的一个重点。
< class="pgc-img">>超低价团购、优惠劵对餐厅品牌知名度的提升,经营收入的提升等都是具有显而易见的作用以及团购、优惠劵在最开始餐厅不需要花钱,成为餐饮行业最抢眼的营销方式,但是餐厅也要考虑餐厅自身的接待能力、餐厅设备设施、餐厅出菜速度、菜品原料储备、服务人员、盈利状况等等。如果团购不能达到餐饮商家、消费者的双方共赢,招来恶评就得不偿失了。
餐厅服务、上菜速度、菜品质量、客户沟通、结算管理、原料储藏,都是日常工作的必修课,哪一环节出了问题,都会直接影响餐厅的口碑。经营管理体现在一个餐厅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它贯穿于餐厅经营的始终。而新开餐厅,餐厅新、工作人员新、设施设备新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不断的调整,短期内涌入大量的客人给餐厅带来压力,无法正常反应餐厅存在的问题。
新开餐厅适合的营销模式:
口味营销
“口味”原意是人的味觉对食品滋味的感受。今天我们探讨的是口味作为一种营销模式的重要性。'口味'营销越来越受到餐饮企业的重视,'好吃'是真正吸引顾客的关键。如何才能做好'口味'营销,让餐厅生意红红火火呢?
如果某一餐厅能被不少老顾客惦记着,原因肯定是这家餐厅的饭菜味道好,'好吃'作为评判餐厅的最高标准,也是餐饮店进行对外宣传和推广的最有利的前提条件。
< class="pgc-img">>其主要有两种运营模式:
1、让招牌菜香飘八千里:每个餐厅都应该有'招牌菜',并努力让这道'招牌菜'成为一碗餐厅制胜的'勾魂汤'。而经营好这碗'勾魂汤'有三个要求:第一,口味好,吃了都喜欢;第二,能勾魂,让吃过的人想到就口水连连;第三,独家秘制,简单说别人无法复制,甚至可以考虑每天限量供应,创造美食的稀缺价值。
2、打出菜品特色最重要:人们去餐厅消费,有三个方面的需求,第一个是满足口舌之欲,第二个是社交需求,比如商务宴会、情侣聚餐等等,第三个是追求营养。第一个需求最具有促成消费作用,所以以'勾魂汤'招徕客人十分关键。社交需求和营养食补是餐厅赢利的关键所在,具有巨大的附加值空间,从而提供利润空间。
< class="pgc-img">>口碑营销
现在网络发达,有很多供食客品评餐厅的网站,这些网站又是食客获得餐厅信息的重要渠道。做好管理,适当适时地发布正面积极评价,引导食客就餐,是一项必要的口碑管理工作。
情感营销
大家常见的'免费赠送'就是餐厅情感投资最常见的手段之一,'免费赠送'的菜品一般都是一些小菜,成本较低,却能最大限度的提升食客对餐厅的情感,增加再次'回头'的频率。
关注餐创大课堂
>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
——尼采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受到冲击最大的行业莫过于线下餐饮:原本春节是餐饮业的旺季,往年的年夜饭是一笔重要的收入。
今年,疫情导致大量退餐,根据温州市餐饮协会统计,春节期间,仅温州一市,就取消年夜饭和各种订餐20.5万桌。
年前大量囤货,突然的疫情让餐饮业遭遇重创。不仅如此,面对疫情的不确定性发展,不知何时才能重新开业的老板们,却依然要支付大量员工的工资。
2月1日,西贝董事长贾国龙接受投中网的直播采访时表示:西贝受疫情影响严重,400家门店基本停业,只有100家有外卖业务,预计春节一个月损失7-8亿,2万多名员工工资照发,每月支出1.5亿元,企业现金流不够支撑3个月。
西贝作为餐饮行业的明星企业,首先发声,一石激起千层浪,众多中小型餐饮企业爆出疫情危机,一时间餐饮企业应该如何“自救”,成为了热点话题。
这篇文章就和大家聊聊,【疫情给餐饮企业哪些启示,又应该如何自救?】借西贝的成长,以及面对疫情的反应,为餐饮企业提供一些思路。
< class="pgc-img">>01 餐饮企业为何极其脆弱,经不起一点“风吹草动”?
1、行业特点:三高一低
餐饮行业有个外号,叫“百业之祖”,在没有任何行业前,就先有了餐饮业。反正各家都要做饭,无非多做点,卖给别人。
餐饮业看似门槛低,但却是个极其不好做的行业。业内有“三高一低”的说法:房租高、人力成本高、食材成本高;利润低。
2016年,中国餐饮百强企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仅为4.7%,2017年为6.0%,2018年为8.3%。
(数据来自历年《中国餐饮企业百强和餐饮五百强门店分析报告》)
② 餐饮业多“草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美团曾做过一份调研:《中国餐饮行业报告》,有一个数据很说明问题。
2017年底,北京有20.4万家餐馆,2017年关闭11.4万家,新开张8.5万家。成都和广州等20个城市的数据也惊人的相似。
也就是说,中国一个城市的餐馆,一年将近关闭一半,再开新的,然后再关,再开。
很多人都有一个创业梦,而其中一半以上人都会想过开餐馆,餐馆看似人人熟悉,但想做好,能盈利,能长期稳定盈利却并不容易。
梁宁老师在《增长思维30讲》中,将企业定义为四类:草莽企业、腰部企业、头部企业和顶级企业。
什么是草莽企业?没有背景,起于民间,靠抓住一个机会,展露头角。
餐饮可以做成夫妻店,它门槛低,包容性非常强。但草莽创业在这个竞争极度激烈的时代,极易“速生速死”。且不说有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黑天鹅事件”(小概率发生的不确定性事件),就算平时,对餐饮企业来说,活下去的挑战也非常大。
③ 同质化严重,缺乏对品牌的重视
没有品牌就没有溢价,没有差异化就难以竞争。
很多饭店的菜品不错,装修也不错,但普遍缺少鲜明的特色,“千店一面”,消费者吃完,记不得吃了什么。面对激烈的竞争,不断有新店冒出来,缺乏品牌建设,导致餐饮业的回头客消费难以提升。
然而品牌建设不是一日之功,这对低利润的餐饮业来说,持续在品牌上投入变得困难。这又加剧了这种低利润,让餐饮业的护城河变得更低。
下面我们借西贝,聊聊关于餐饮企业的成长和对抗不确定性风险的启示。
< class="pgc-img">>02 在疫情前,西贝做对了哪两件事?
有人说,西贝已经不是普通的餐饮企业了,它一夜之间就火了,其实,西贝最初只是做西贝菜的乡土菜馆,和很多不知名的饭店一样,普通的不能再普通。
很多人说,西贝之所以能在这次疫情里受到关注,是因为它已经成为为餐饮行业的领头羊,有流量、有粉丝、有规模、有品牌,才能获得如此多的支持。
那么我们不妨回到西贝的“过去”,看看它是如何从一个只有几个单店的小企业成长为今天在全国拥有400家连锁餐饮集团?从中找到可以借鉴和学习的经验。
(一)聚焦、聚焦、再聚焦:西贝的“断舍离”策略
1、门店:聚焦到shopping mall,砍掉原有的街边店,“包房换小桌”,提高坪效
2014年前,西贝的店都开在大街上,整栋楼,有很多包房,有大桌子,100多道菜,平均60多块钱的客单价。
这样的餐饮店到现在还有很多,但普遍没有鲜明的特色,“千店一面”。
2013年,西贝发现了商业地产的一个变化,就是shopping mall的兴起,在此之前,中国商业地产的业态更多的是百货商场。买东西和吃饭是分开的,彼此是两个独立的生态。顾客经常是购物完,从百货大楼里出来,去到附近的酒楼里用餐。
而且那时去酒楼吃饭更多的是七八个人点一大桌子菜,叫“下馆子”;shopping mall兴起后,家庭、朋友、同事小聚越来越多,2-4人的吃饭需求多了起来。
西贝果断下手试水,2014年,在北京财富广场租了一间297平米的店面。原来的街边店多大呢?3000平,一个厨房就有300平。这样就带来了两个改变。
① 去掉包房,提高坪效。
297平米的店里,肯定不能再设置包房了,但好处就是提高了“坪效”。
什么是坪效?坪效就是每平米产生的收入。坪效=营业额/店铺面积。
坪效上来了,利润自然就提升了。
② 店里只留“明厨”,把复杂的加工放到“中央厨房”
这样,西贝把每家饭店拆分为“堂食区+厨房区”,把厨房区又拆分为“中央厨房+N个简单加工的明厨”,形成了中央厨房支撑的“中台”系统,不仅保证了菜品的标准化,还从多个变成“中央厨房+”的模式转变,极大降低了租金成本,支持了西贝的快速扩张。
↑自制示意图,便于理解
>2、菜单:从100多道菜砍到了33道菜,做到了“闭着眼睛点,道道都好吃 ”
西贝的口号就是“闭着眼睛点,道道都好吃”。这个口号非常有“穿透力”,它很好的解决了顾客点餐时的“选择恐惧症”,同时,传递出降低顾客选择成本的理念。
传统酒店强调“选择度”,拼的是数量,“顾客想吃到什么,我这里都有”。但西贝一反常态,强调“好吃率”,比的是质量,“不管顾客点什么,每道菜都好吃”。
怎么做到呢?答案是:砍菜品。
西贝把原来的100多道菜,精挑细选,砍到了33道菜。
做这样的决策是有风险的。刚开始很多老顾客都来投诉,平常点的菜怎么都没有了,这还是原来的西贝吗?贾国龙最坚决,他说如果不愿意来没关系,不愿意来就不是我的客户。
要想得到,必先放弃。这是兵法的基本原则。
慢慢的,越来越多的人,记住了西贝的特色菜:蒙古牛大骨、招牌莜面、烤羊腿。今天有很多餐饮店,菜品也不难吃,但是吃了一桌菜,顾客却记不得吃了什么。
多则惑,少则得。西贝缩减菜单,正是击中了顾客的痛点和需求。
有些网友评论,说正是由于西贝盲目扩张,400多个店,所以难于抵抗这次疫情的风险。但不得不说,西贝每个店都已经缩减到了“最低冗余”的程度,在经营上,西贝的“断舍离”策略,确实做的不错。
< class="pgc-img">>(二)持续打造品牌:品牌资产是企业最大的财富
很多餐饮企业说,西贝已经是餐饮业的“杠把子”、“明星企业”,发声自然有人听,我们是小企业,品牌也不响亮,怎么办?
品牌建设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经营,但一旦形成,就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
可口可乐公司总裁说过的一句话:“即使一夜之间大火烧掉了我所有的有形资产,只要可口可乐的牌子在,第二天我就可以从银行贷到足够的钱重新建立可口可乐的生产线。”
这就是品牌的力量,这块牌子不是物理的牌匾,而是在用户心智中的形象和定位。我们来看看,西贝是如何定位的?又是怎么打造自己的品牌?
1、定位:去“西北化”,走大众路线
西贝最早的定位是西北菜,所以整个店面都是西北风,带着浓浓的西北乡土风情,很像陕北窑洞。
< class="pgc-img">>著名营销专家,华与华董事长华杉曾为西贝做咨询顾问,他说:
有风情就很难有规模,因为有风情的东西,风格太明显,有人会喜欢,有的人就不喜欢,也就难以快速形成品牌规模,就会沦为小众品牌。
所以,西贝的店面设计采用了舒适、简约的店装风格,有了明亮的殿堂和明厨。
< class="pgc-img">>2、品牌是企业的文化资产,是一套符合体系
西贝的定位清晰后,品牌符号体系也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
西贝借鉴了“I love NewYork”的经典文化符号,演变为“I love 莜”(you),这既解决了大多数人不认识“莜面”的“莜”字的问题,也为西贝注入了国际化的品牌能量。
< class="pgc-img">>品牌需要重复,消费者才能记住。西贝把营销活动放在每年2月14日,从“I love you”的角度,关注爱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推出了“亲嘴打折节”,“亲个嘴,打个折,亲嘴的难度越高,打折力度越大”,持续强化和输出西贝的品牌文化。
< class="pgc-img">>通过对品牌文化的建设,西贝完成了自身明确的定位和品牌符号体系的建设,让更多人记住了西贝莜面村:“I love 莜”。
03 疫情下,西贝如何快速反应,绝地反击?
疫情下,众多企业陷入困局,尤其是很多中小企业,西贝在疫情中,又可以给我们提供什么启发,共渡疫情难关呢?
(三)“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放下面子,尽最大努力获得外界的支持和帮助
西贝发声后,网上出现了“企业自救还是他救”之争,很多人对西贝“哭穷”的做法不满,认为国家正在遭受灾难,没必要把自己的“难”放大,不要想着国家兜底,要勇敢自救。
不过,很多问题自救和他救并不矛盾:如果贾国龙不发声,谁又能知道怎么帮助西贝?这世上很多事情的解决方案原本不在自己身上,这是一个产业链,一个关系网,当单纯靠自己无法解决问题时,声援获得外界帮助无可厚非。
如果真要“纯”自救,除了裁员、闭店别无他法,西贝已经庞大到无法靠一己之力能扭转乾坤的庞然大物。餐饮业是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牵一发动全身,单西贝的2万多员工,背后是2万多个家庭,如果西贝倒下了,将会有更多餐饮企业应声倒地,当整个行业会释放几千万失业人口给社会,到那时,岂不更可怕?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西贝很幸运,获得了各方的支援。
① 获得客户的认可:很多粉丝声援西贝,说等疫情过去,一定要吃回来。
< class="pgc-img">>② 得到产业链的互助:盒马鲜生“返租”1000名西贝员工,既保证了不裁员,又能让员工维持之前的收入。
③ 得到员工的理解和体谅:总部员工率先表态,愿意延后领取工资,主动和企业共担风险。
< class="pgc-img">>④ 获得银行“及时雨”一般的贷款资金,并快速到账
2月6日,浦发银行北京分行完成核批西贝餐饮授信额度5.3亿元,2月7日,通过远程线上核保、签署合同后,浦发银行立即落地1.2亿元流动资金贷款,入账西贝餐饮集团。
现金流有了,西贝有救了。但餐饮业如果仅仅靠外界和员工的支持、帮助、理解,远远不够抵御未来商业的“不确定性”。
(四)在危机中“ 主动变异”,拥有反脆弱的能力,生长出新的业务
如果说,外界的帮助可以缓解一时的困境,拥有在危机中的“反脆弱”能力,则是餐饮企业长期必须具备的。
1、餐饮业如何看待未来商业的不确定性?
什么是反脆弱?
脆弱的反面不是坚强、坚韧,坚强或坚韧只是保证一个事物在不确定性中不受伤,保持不变,却没有办法更进一步,让自己变得更好。而脆弱的反面应该不仅在风险中保全自我,而且变得更好、更有力量。
樊登老师在一次节目中做过一个精辟的类比:玻璃杯掉到地上就碎了,这就是脆弱,纸团掉到地上 不会摔碎,维持原状,这不是反脆弱,反脆弱是乒乓球,不仅不会摔坏,反而弹得更高。
《反脆弱》的作者塔勒布定义了“反脆弱”:
和脆弱刚好相反,指向了另一个方向,指出事物在风险和不确定性面前并不是束手无策的,完全可以扭亏为盈。“反脆弱”能力的精髓:在不确定性中获益。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每一次危机,也蕴含着转机,每一次“黑天鹅”事件发生,都是一次新的洗牌。
就像这次疫情的发生,未来可能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人们不敢在外就餐,那是不是“下饭馆”的需求消失了呢?这对餐饮企业意味着哪些变革?
2、如何在危机中“主动变异”,生长出新的业务模式?
如果我们把“下馆子”的消费需求拆分开,它解决了消费者哪些诉求点:
① 社交需求:请客、宴会、聚餐
② 节省时间需求:没时间做饭,或者不会做饭
③ 美味的需求:自己会做,但做的不好,没有饭馆的好吃
④ 健康食物的需求:食物可以解决饥饿
疫情对餐饮业最大的冲击是①社交的需求,但②、③、④的需求是否降低甚至消失了呢?并没有,反而③和④的需求更加强烈了。
① “大外卖,小堂食”:用线上的繁荣,弥补了线下流量的缺失
几天之内,西贝已经从原来100家外卖快速调整,增加到200多家外卖,50%的西贝店已经开始线上营业。未来会有越来越多餐饮企业加强线上渠道的建设。本质上,外卖业务就是把堂食区搬到了办公室、家里。
< class="pgc-img">>除了加强线上业务,还有什么方式,可以帮助餐饮企业在疫情中“主动变异”,生长出新的业务模式?
② 微信群:和顾客建立亲密关系,帮助顾客解决餐饮问题
知名知识IP秋叶大叔自己就是武汉人,对武汉商业的变化非常有感触,他在公众号中提到:“感觉全武汉的大妈,突然都学会了微信团购”。
线下消费被压抑了的人们,在线上买东西的热情更高涨了。
很多社区餐馆利用微信群,一边把春节前的囤货都消化了,一边利用原有蔬菜、肉类的供应链,每天发布菜品信息,帮助顾客采购食材,反而成为顾客的代言人,加强了顾客的粘性。
③ 直播:唤醒味蕾,接受健康监督
火神山和雷神山的施工现场直播再一次将“直播”推到了大众的视野中。有的餐饮企业将“直播”变成了一种营销工具,向顾客展示制作过程,在餐馆后厨开了一档直播节目,一边教大家做饭,一边接受下单,唤醒了顾客的味蕾。消费者可以看到制作过程,对安全和质量也更加放心。
悲观者还在发愁如何在危机中“活下来”,乐观者已经开始在不确定性中“活得更好”。
结语
“民以食为天”,只要有人,就要吃饭,餐饮业生生不息,疫情改变了消费方式,“人被隔离了,但需求不会因隔离而消失”。
但这次疫情,对所有餐饮企业都是一个启示:
平时要加强成本控制、品牌建设;出现危机时,不仅要寻求外部最大化的帮助,更要从自身出发,寻求改变,才能拥有“反脆弱”的能力。
本质上,所有的商业都是消费者获益。当消费者的需求改变,企业也要快速调整,将自己变成顾客的“代言人”,就能在不确定的时代活下来,甚至活得更好。
参考资料:
1、华杉《跟华杉学品牌营销》
2、塔勒布《反脆弱》
3、梁宁《增长思维30讲》
<>东也来干餐饮了。
米未投资的谢谢茶,第一家店开在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南区。
很多人都好奇:马东和米未在谢谢茶中扮演什么角色?
“米未能够给谢谢茶的帮助就是开张的时候耍两下狮子,我就是那狮子。”
◎ 餐饮老板内参 邵梦琬
“明星干餐饮”这个话题,总是伴随着人气与争议。
昨天内参君和马东聊了聊,发现对这件事,马东想得很清楚。
他说自己就是一个出钱的人,他要做的事就是“把钱准备好”。
他会参与到产品研发中,但他只作为无数反馈表格中的一张,没有拍板权。
< class="pgc-img">>1 关于“为什么做餐饮”
内参君:是怎样一个契机,让您决定进军餐饮?
马东:首先它不是一个戏剧化的电视剧里的过程,说好咱们现在开始进军餐饮业,这不是我们考虑问题的路径。
关键是我们碰到了创业团队,很早又在一起沟通过,再加上时机成熟,这件事情思路越来越清晰,于是就做了。
我们不是一味要进军餐饮业、茶饮。只是我们觉得这是一件对的事情,它有意思、有成功的概率。
我们有对的人,有对的机遇,有对的资源,当所有的条件都凑在一起的时候,就做了这样一件该做的事情。
什么是“对的机遇和资源”?就是跟米未整体调性一致,是年轻人的产品。
内参君:近两年茶饮竞争激烈,为什么会选择在这时入局?
马东:我特别想举Shake Shack的例子。它是一个汉堡店,全世界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人卖汉堡。麦当劳已经在每条马路上都有门店了,所以汉堡这件事看起来就简直“大红海”,连插脚的缝都没有,但为什么它能做起来?
这就是当你遇到一个问题,你该如何去思考。不光从正面想,还要从反面想,甚至要从里面去想。
为什么Shake Shack的口感能让你第一口就惊艳说“原来汉堡应该是这个味”。也许汉堡最初就是这个味,只是做着做着大家就做散了,但Shake Shack把它重新聚在一起了。
< class="pgc-img">>所以看一个市场的时候,如果只是宏观地去想,是不是“红海”,是不是“上行下行”,这是不对的。
“上行”当然好了,但是你要看到商业机会。商业机会不是来自于别人说什么,而是源于你怎么做。
我们常提到“反共识”这个词。“反共识”的逻辑在于,你自己觉得自己的能力圈和市场是不是有交集,这个交集是不是让自己能足够存活下来,并有所发展。
你碰到了什么样的创业团队,是不是集中注意力在这件事情上,他们的能力是不是足以维持整个事情的健康发展。
这才是你该想的,而不是“趋势对”,趋势再不对你该做的事你还是得做。
内参君:您如何看待现在的茶饮市场?
马东:这么说吧,甭看茶饮市场,你看某些市场它肯定是一个好市场,但是不能干对不对?所以它不是因为这个市场好与不好。
但有些时候不要因为有人做过,你就不去做,这恰恰是一个误区。我说“创新是一个魔咒”,不是做别人没干过的才叫创新。
< class="pgc-img">>如果奶茶大家已经接受了,从奶茶来满足第一批用户,这是对的。但是我们的重点是“茶和包”的搭配,我们提供了现在的奶茶品牌所提供不了的另外一种用户体验。
2 关于“准备怎么干”
内参君:在“选团队一起干”这件事上,您是怎么考虑的?
马东:我们每个人都有局限性,团队的组合,所谓的“互补性”就在于这种地方。我觉得“彼此用所长,包容所短”,这点很重要。
所以,寻找合作伙伴,最重要的一个事,是彼此认清彼此的长板,补短板是为了盲区。
如果我们俩看所有事都一样,这些事就很可能会折,因为我们看不见“我们共同看不见”的东西。
这和选择做茶饮一样,它不是说第一天在哪碰见你,有一个想法就去做了。这种情况去做,即便是对的,也不会长久。
内参君:有没有把内容生产的思维加在餐饮里?
马东:这往往是坑,这是做传媒的人容易有的一种思维。总觉得我们在这件事情上做得很好,那件事情想当然的就是我们一定会做得很好,然后就折了。
我们也犯过这种错误,所以我们觉得做一个事儿还是得要专业的团队,人家就是干这个。
做传媒的经验对做餐饮来说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但现在不是能帮上忙的时候。
现在这个阶段对于这个项目来说,恰恰不是你能不能帮上忙,而是别捣乱。
尤其是在一个品牌刚刚建立的时候,它的所有方向都需要通过用户反馈来完成迭代、进步。这个时候不能轻易用内容生产的思维来捣乱。
所以,其实米未给谢谢茶的帮助就是开张那天帮着舞狮子的,把鞭炮放了,谢谢茶就开了。
一个餐馆的成功与否绝不是那天放多少响鞭炮决定的,它是由厨子决定的。
内参君:现在所有的餐饮品牌都在说“要抓用户的注意力”,在营销方面谢谢茶是怎么做的?
马东:营销是以后的事儿。这个事儿对我们来说是相对简单的,因为米未主业就是干这个的。所以我们想干的时候,就是今天决定明天就干了,但这不是现在的核心。
因为你现在干再多,把它吹得再天花乱坠,但谢谢茶就一个店,如果承接不住大家的期待,这个事它就是错的。
内参君:如果把谢谢茶作为一个投资生意来讲的话,您对于它的发展有怎样的期待?
马东:它不可能是单店生意,肯定要突破规模。
但我们是一步一步走到那儿,而不是飞过去。有的商业逻辑是“飞”过去,瞬间空降很多人占领市场。我们是“走”到那儿,至少得先练“怎么走”。
< class="pgc-img">>第一,我们希望它是一个真正能够被用户所接受的口感和饮食场景;第二,这个品牌能够在大家心里建立信任;第三,通过规模效应,最终完成我们的商业布局。
让它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业案例。我们希望它是“产品力主导”。
3 关于“做年轻人的生意”
内参君:您怎么定义这是“年轻人的产品”?
马东:反正不是我妈会吃的。谢谢茶的模式是,一杯奶茶,加一个“奇奇怪怪”的包。我特别喜欢“奇奇怪怪”这个词。因为你没有见过,也没吃过,它跟奶茶相配又很好吃。
但其实,要做成“奇奇怪怪”并不容易,因为光粉色的面皮,黑色的面皮,张开嘴能夹住夹进一个龙虾,这都是经过很多次试验的。鸡丝虽然是鸡胸肉,但为什么要撕碎了放里面?
< class="pgc-img">>所有这些东西都只有团队真正扎在里面,在研发室里面不停地试,把所有的来试吃的人全部喂饱,拿到真实的建议,再不停调整,重复这个过程,用很长时间,才能呈现出来现在的状态。
内参君:这个好吃的标准是以谁来定的,谁是第一批受众?
马东:员工就是我们最核心客群,最能代表这个客群的特征。米未一直保持平均年龄23岁。为什么?因为我们服务的就是这群人。
对于我来说,我只是一张发表意见的“表格”。我不是标准客群,有很多我喜欢的口味最后被刷下来了。
4 关于“明星做餐饮”
内参君:如何看待明星做餐饮?
马东:在真正的餐饮行业里面,未必需要明星。就说白了,明星开店成功的和非明星开店成功的比例一模一样,甚至可能更低。这件事是不是由你IP、流量来决定的,它是由产品力决定的。
IP背书只是锦上添花,因为你是明星开店,人家来吃一次,但是不好吃,就不会再来了。
因为顾客的需求不是为了来这看明星,除非你明星天天在店里,为了看明星,我不吃都认,等于买票看演出了。但你天天在店,做不到。
内参君:您容忍这个项目多长时间内不盈利?
马东:你的梦想大了的时候,你的容忍度就提高了。
你开始没有那么大梦想的时候,整个人都是受限制的,但后来这件事情往前走,走对了,你觉得成功的概率在增加,所以你的抗风险能力就变大。
在我看来,“商业思维”不是既定思维,而是动态过程。
谢谢茶就是一个“小生意”。对我们来说,就走一条自己能走的路就行。
内参君:其他的餐饮人有给您怎样的启发?
马东:我上各种商学院,认识很多这个行业大佬。比如西贝贾国龙,你看他干餐饮就非常清晰,从17岁开始干到现在30多年。
你跟他一块吃饭,不管这一桌子多少人,他请客吃饭,他永远对菜较劲。
他没事就把店长叫来,“把这菜拿出去,从头再来一遍。”这就是专注的力量,他为什么能做那么大?就是因为专注。
5 “谢谢茶”是一门什么样的生意?
除了马东这个“出钱的人”,谢谢茶背后有一个专业的运营团队,负责人廖兰心有多年餐饮业经验,担任谢谢茶的创始人兼CEO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谢谢茶,内参君也和她谈了谈。
内参君:谢谢茶的最强品牌竞争力是什么?
廖兰心:第一个我们会从茶饮出发来做;第二个就是我们不光是做茶饮,也不是要去做一个潮流,我们更多地要做一个符合刚需的东西。能把消费场景沉淀下来。
第一个“奶茶和咸”的东西搭配,第二个就是“一人食”,这两个东西其实在最早我们要做这个项目的时候就看准了。如果没有看准这两个点,我们就不做了。
内参君:有人会觉得谢谢包的客单价有些高,您怎么看?
廖兰心:我们现在只上了6款谢谢包。在菜单上我们第一排是18块、18块、25块,第二排是88块、38块、38块,你会发现差别很大。
< class="pgc-img">>其实,我们是在测价格,所以各种价位都有。因为它是一个新事物,要看顾客的接受程度。
我们现在已经测出来卖的最好的是25块钱的那款,他们接受的区间在20~30元这个区间。接下来会再上三款产品,补在这个区间。
前期定价我们会定高一点,最后通过“包+茶”的套餐回到我们的均价。
内参君:对谢谢茶的未来有什么规划?
廖兰心:我们做谢谢茶的目标是,不但要做连锁,还要实现单店盈利。
在我们只有一家店的情况下,你没有办法覆盖到整个后台的管理成本。但我们会先验证单店模型。
所以目前的状态我们不把它叫亏损,而叫前期投入。比如说到我们20家店的时候,我们后台成本都可以被覆盖掉。
但是我们每开一家,都要验证这家的单店盈利能力,看它到底能不能够赚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