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早,有这么一个话题快速窜上热搜——知名餐饮品牌被曝只剩下两家店。?????
< class="pgc-img">>话题信息显示,趁烧欢乐烧肉这一品牌推出未满两年,却已经开启了业务收缩。
据媒体报道,今年春节前,「趁烧」在广州、深圳各关掉了一家门店,而如今「趁烧」全国仅存上海两家和广州一家门店,而位于广州的最后一家也即将停业。
< class="pgc-img">>那么,「趁烧」是谁?热搜里,为何称其为知名餐饮品牌?事实上,趁烧是火锅第一股呷哺呷哺品牌旗下的烤肉品牌。
说起呷哺呷哺,大家耳熟能详,在海底捞还没那么火的时候,其吧台式火锅更是火遍全国,独特的就餐方式,也给呷哺呷哺创造了持续亮眼的成绩。
比如在2015年,呷哺呷哺凭借着24.25亿元的营收,获得了2.63亿元的归母净利润,相比同年的海底捞,营收为57.57亿元,但归母净利润仅为2.73亿元。
< class="pgc-img">>然而花无百日红,在消费升级及火锅行业多元开花的背景下,呷哺呷哺可以说在火锅界接连败退,逐渐淡出主流视野。呷哺呷哺随后祭出了主打火锅和茶憩的中高端火锅「湊湊」这一全新的品牌。
与此同时,在2022年,又推出了品牌「趁烧」,打着首创「烧肉+酒茶+欢乐」多元化全新「餐饮+」模型切入烤肉赛道。
显然,在火锅市场失意的呷哺呷哺过去几年,一直试图通过新的品牌实现逆风翻盘,比如趁烧这个品牌,呷哺呷哺就给其寄予了厚望。
< class="pgc-img">>其由呷哺呷哺创始人贺光启亲自掌舵带队,号称潜心打磨了8年,并在新品牌刚推出的时候宣称首批20余家门店将落户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未来3年门店数将突破百家。
当时,贺光启信心满满,认为我国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已经向国际化消费城市转型,呈现出高端和多元化的消费趋势。且同时,200元至300元的高端烧肉赛道,是一片蓝海,而趁烧瞄准的就是这一市场。
客单价更是瞄准到了250元,成为呷哺呷哺客单价最高的品牌。
一开始,趁烧的标杆店确实表现不俗,单店一度创下了年3000万营业额的成绩,然而大环境的变化和贺光启开了个玩笑。
< class="pgc-img">>不足两年,趁烧显然让贺光启失望了,所谓首批20家店,事实上,只开出了8家,而如今只剩下两家半,而三年100家,似乎成了遥不可及的梦。
那么作为呷哺呷哺想要逆风翻盘的重要筹码,为什么要收缩呢?归根结底,不只是趁烧亏不动了,而是整个呷哺呷哺亏不动了。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目前广州仅存的一家趁烧门店,平常四分之三的餐桌都是空着的,每个月的营业额只有30多万元,但租金就达到20万元,当然,算上水电、人工、食材等成本,基本上是亏本经营。
< class="pgc-img">>再来看呷埔呷埔集团的财务表现,那真叫一个连年亏损。上周,呷哺呷哺发布最新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呷哺呷哺预计亏损1.8亿元-2亿元。
而在2021年-2022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亏损2.93亿元和3.53亿元,这也意味着,呷哺呷哺已经连亏三年了,累计亏损超8亿元。
而去年的餐饮市场是什么情况呢?大多数的餐饮品牌迎来报复性回暖,纷纷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个个都是营收利润双增。
比如海底捞,营收提升超33.3%;净利润更是不低于44亿,同比2022年,净利润更是增加了近30个小目标,增至不低于44亿;另外九毛九营收同比增长49.4%,净利润更是相比2022年增长8倍,超过4.5亿元……
< class="pgc-img">>至于亏损的原因,呷哺呷哺总结了几个方面,一是慎复盘预计关闭及持续亏损餐厅,于2023年计提相关资产减值损失不高于人民币1.60亿元;二是截至2023年12月31日,部分附属公司递延税项资产较2022年同期减少约0.60亿元;三是中高端品牌定位的湊湊业务尚处亏损。
也就是说,除了仅剩两家半的「趁烧」,呷哺呷哺另一个中高端品牌湊湊这一筹码如今也依然在亏损当中。
事实上,凑凑火锅品牌客单价并不低,比如最近,「湊湊火锅人均比海底捞贵」「湊湊变相涨价」等多个话题还冲上热搜。
< class="pgc-img">>比如有用户表示湊湊火锅锅底双人从69涨到了100+,并表示,马上要失去我这个顾客了……
< class="pgc-img">>也有网友表示:「湊湊本来已经够贵了,还涨」「关键自助调料10元/位有些过分了,都没有牛肉粒,不如海底捞」
< class="pgc-img">>在公告中,呷哺呷哺也表示:餐饮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且消费疲软,消费降级对中高端品牌定位的凑凑带来冲击,导致其业务尚处亏损。
既然如此,湊湊不应该降价、下沉去和市场其他品牌参与竞争吗?毕竟海底捞为了下沉,都开放加盟了,而整个火锅市场都快卷成麻花了,就比如海底捞员工为了跳科目三揽客都快跳脱水了。
< class="pgc-img">>而消费者,更是捂紧了钱袋子,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在消费这件事上节流躺平。
而湊湊明知市场竞争激烈、消费疲软还陷入了涨价争议,这就挺让人迷惑的。
面对持续的亏损以及各种迷惑行为,资本市场也很快给出了反应,港股呷哺呷哺低开低走,一度下跌超14%,如今市值仅有16.94亿港元。
要知道,呷哺呷哺风光时,创下每股27.15港元的高点,总市值接近300亿港元。
然而,面对这种局势,呷哺呷哺还有其他的路可以走吗?或许,放下身段、迎合消费者,重走性价比路线才是重中之重,毕竟250元的人均以及消费比海底捞还高这样的定位在当下的环境下,是不大走得通的了。
< class="pgc-img">>至于过去几年不断的押注中高端市场的路线,或许到了该缓一缓的时候了……
那些高大上的装修,什么「烧肉+酒茶+欢乐」,或者什么「火锅+茶憩」已经失去魅力了,而消费者只想便宜放心的吃个饭。
自然,趁烧的关店收缩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柴狗夫斯基??
作者|小柴贰号
编辑|谭松
周看点:
1.呷哺创始人回应3年亏8亿:我们很挣钱,不是经营亏损
2.海底捞回应增设付费美甲
3.美团团购推出“秒提”服务
4.霸王茶姬“杀回”新加坡:计划8月开3家直营新店
5.星巴克回应开收打包费:下调配送费,会员打包费每单2元封顶
6.雀巢专业餐饮与茶颜悦色战略合作,推出共创产品
1
呷哺创始人回应3年亏8亿:
我们很挣钱,不是经营亏损
< class="pgc-img">>《中国企业家》杂志消息,近日,呷哺集团创始人贺光启接受采访时表示,呷哺实际上是一家挣钱的公司,对于集团亏损的原因,其解释为——预计餐厅闭店等计提减值损失和递延税资产的减少影响,而不是运营上的亏损。
针对降价,贺光启称:“整个餐饮市场都在降价,我们不调也不行。这个市场你不抢就只有饿死。”
此外,贺光启还透露了呷哺降价后的变化:营业额、利润、客流都同比增长了10%,江苏、浙江、广东地区的客流量增长20%以上。
2
海底捞回应增设付费美甲
< class="pgc-img">>北京商报消息,7月3日,针对社交平台上海底捞推出收费美甲一事,海底捞相关负责人回应称,原本免费的项目属于基本款,随着顾客需求和美甲市场变化,海底捞在基本款基础上增设付费美甲。
海底捞也强调,部分门店根据所在区域和商圈情况,针对不同的客群需求,新增多种花式美甲选择,并对美甲师进行更专业的培训,在款式、颜色、造型、工艺设计等方面不断升级。
< class="pgc-img">>3
美团团购推出“秒提”服务
< class="pgc-img">>36氪消息,7月2日,美团团购正式推出“秒提”服务,旨在为消费者提供“团购在线立点、到店即取免排队”的数字化就餐体验。目前,“秒提”已率先覆盖茶饮、咖啡等高频消费品类,合作品牌门店超过8万家,遍布全国360多个县区市。试点上线至今,“秒提”已服务用户超2000万。
< class="pgc-img">>4
霸王茶姬“杀回”新加坡:
计划8月开3家直营新店
< class="pgc-img">>新消费日报消息,6月末,霸王茶姬在新加坡狮城大厦举办了一场快闪营销活动。据网友爆料及官方宣传显示,这是为8月新加坡3家新店齐开造势。不同于此前的加盟合作,霸王茶姬这次将采取直营模式拓展新加坡市场,并为之组建了一个专业的运营团队,包括任命东南亚某外卖平台负责人出任地区高管,以及聘请多名互联网从业者。
另外,霸王茶姬此次“重返”新加坡后,产品价格有所降低,奶茶、果茶价格在4.9-6.9新币(约合人民币26-37元)。
5
星巴克回应开收打包费:
下调配送费,会员打包费每单2元封顶
< class="pgc-img">>第一财经消息,7月3日,星巴克专星送的服务收费方式迎来整合调整。配送费方面,从每单9元下调至7元,同时部分商品开始收取每件1元的打包费。
星巴克方面回应称,开收打包费对星享俱乐部会员外送下单没有影响。星享俱乐部会员通过官方APP/微信小程序下单,可专享打包费每单2元封顶。会员还可用3颗星兑换1张免运费券。
< class="pgc-img">>6
雀巢专业餐饮与茶颜悦色战略合作
推出共创产品
< class="pgc-img">>新京报消息,7月3日,雀巢专业餐饮与新茶饮品牌茶颜悦色达成进一步战略合作,推出双方共创的全新基底乳产品“放心全脂牛奶”。
据悉,此次雀巢专业餐饮为茶颜悦色打造的奶基底新品,配料完全不添加氢化植物油,不添加食用香精和色素的全脂牛奶基底。
论是主打平价的呷哺呷哺,还是占据中高端市场C位的海底捞,都曾是火锅市场上细分领域的“龙头”,但只不过短短几年时间,它们似乎都陷入了发展的困局。
文丨金融八卦女作者:月月
· · ·
火锅市场最近好不热闹。
不久前,直营了近30年的海底捞,突然官宣开放加盟,有人说这是专门为县城土豪量身打造的“理财产品”,也有网友质疑“加盟就是要割韭菜”。
紧接着,“火锅第一股”呷哺呷哺,又交出了一份亏损的成绩单。据最新业绩预告,2023年呷哺集团预期录得净亏损约1.8亿元至2亿元之间。
要知道,无论是主打平价的呷哺呷哺,还是占据中高端市场C位的海底捞,都曾是火锅市场上细分领域的“龙头”,但只不过短短几年时间,它们似乎都陷入了发展的困局。火锅市场的热辣滚烫维持不下去,是大家不爱吃火锅了吗?
1.
/ 3年亏8亿,
“火锅第一股”深陷亏损漩涡 /
呷哺呷哺成立于1998年,创始人贺光启引进了当时风靡东南亚的吧台式小火锅,由于模式的新颖和市场的独占性,一度成为资本宠儿,于2014年12月在港交所上市,成为“火锅第一股”,比海底捞上市的时间还要早4年。
但花无百日红,近几年来,呷哺呷哺的生意颓势逐渐凸显,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开始亏损。
3月8日,呷哺集团发布了2023年业绩预告,集团预期2023年收入约59亿元,同比增加约25%,预期录得净亏损约1.8亿元至2亿元之间,亏损较上一年度有所收窄。
< class="pgc-img">>在公告中,呷哺集团也对亏损进行了解释,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预计关闭及持续亏损餐厅,使得公司在2023年计提相关资产减值损失不高于1.6亿元;二是截至2023年12月31日,部分附属公司递延税项资产较2022年同期减少约0.6亿元;三是眼下餐饮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且消费疲软,消费降级对中高端品牌定位的湊湊带来冲击,导致其业务尚处亏损。
尽管有官方解释,但显然市场并不买单,3月11日开盘后,港股呷哺呷哺股价大跌,盘中股价触底达1.48港元,截至收盘跌幅达到了12.92%。
海底捞在面临2022年的40亿巨亏时,从扩张战略选择了关店,以此来改善业绩,呷哺呷哺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
2021年,呷哺呷哺关闭了229家门店。在此大规模关店的基础上,2022年再度关闭了84家门店,包括81家呷哺呷哺餐厅和3家湊湊餐厅;2023年上半年,关闭49家呷哺呷哺餐厅和3家湊湊餐厅。
但从近几年的经营数据来看,关店并没有让呷哺呷哺的经营出现明显的好转,反而一直在亏损的漩涡中挣扎。
2020年,呷哺集团的净利润仅为183.7万元,此后连续两年大额亏损。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净亏损2.83亿元,2022年净亏损进一步扩大至3.43亿元。
叠加最新预告数据,光是过去3年时间,呷哺呷哺的亏损总额将超过8亿元。
2.
/ 主攻中高端市场,
呷哺呷哺初心不再? /
自成立以来,呷哺呷哺就以“一人食”小火锅的超高性价比为噱头,客单价仅在30元左右,俘获了很多年轻人的青睐,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家公司似乎已经忘记了“物美价廉”的初心。
去年年初,就曾有媒体报道称,自2011年公布财务数据以来,呷哺呷哺的客单价已经连续第十二年上涨。而在2022年财报中,客单价已经上涨到了63.9元,其中一线城市客单价更是高达67.9元。
< class="pgc-img">>追根究底,呷哺呷哺已经平价火锅市场发力,反而想改变消费者对于其低价的刻板印象,一个明显的标志是,2016年,呷哺呷哺孵化出了对标海底捞的“凑凑”火锅品牌。
湊湊火锅开创了“火锅+茶饮”的全新模式,定位是中高端火锅品牌,门店多位于一线、新一线及二线城市。媒体报道中,凑凑火锅平均每月卖200万+杯奶茶,因此被称为“被火锅耽误的奶茶铺子”。
众所周知,在中高端火锅市场上,海底捞的一直是占据C位的品牌,人气居高不下,但由于2022年的40亿巨亏,海底捞也推出了一些降价促销的手段,比如直播团购等。2023年上半年,海底捞的人均消费同比下跌2.00%至102.9元。
由此也能看出,凑凑火锅目前的客单价,早已远远超过了对标的海底捞,并因此陷入了相关负面舆论。
今年3月7日,#湊湊火锅人均消费高于海底捞#一度被消费者顶上了微博热搜。2月,湊湊陷入涨价争议,原来新菜单上线后,如果就餐人数较多,锅底的价格与之前相比更优惠;但如果是2人用餐,锅底的性价比则是大幅下降。此外,自助调料价格也上调了1元至10元/位。
此外,呷哺呷哺推出的另一主攻中高端市场的餐饮品牌——趁烧,最近也陷入了关店风波中。
趁烧于2022年9月推出,主打的是“烧肉+酒茶+欢乐”多元化业态,客单价定位250元左右———也是呷哺集团客单价最高的品牌,一度计划要开30家门店。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趁烧创立至今门店最多时为8家。今年以来,趁烧已经关闭门店5家。大众点评显示,目前在上海为2家门店,广州仅剩的1家门店也将在3月底关闭。
从凑凑到趁烧,从高价风波到关店潮,试图在中高端市场上分一杯羹的呷哺集团,目前仍未站稳脚跟,发展前景也不容乐观。
3.
/ 火锅市场进入存量时代,
海底捞也急了 /
除了呷哺呷哺的连续亏损外,最近火锅市场上的另一件大事,就是直营了近30年的海底捞官宣开放加盟。
消息公布之后,相关舆论持续发酵,有的消费者关注点是服务会不会下降,但也有网友调侃称,“浓眉大眼的海底捞,也要开始割韭菜了”。
其实,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过去几年,陈赫的贤合庄、薛之谦的上上谦等品牌相继陷入闭店潮,被加盟商集体维权。
究其原因,加盟商要面对的,有选址、供应链、品牌运营等一系列问题,但野蛮扩张的明星餐饮企业,却难以提供经营、管理上的支持。
老齐位于西北某五线城市,因为赶上了房价暴涨和拆迁福利,完成了自己人生的原始积累,后来下海做起了餐饮生意,开过快餐店、面馆等,大概从十年前开始转行做火锅生意。
第一次他选择加盟了成都某知名火锅品牌,但是惨遭“割韭菜”,原料供货商缓慢的偷工减料,“五块钱一瓶的香油和白开水一样”,最后以关店告终。
< class="pgc-img">>尽管如此,其实老齐并没有亏多少,因为这个店本身就是自家的店铺,没有房租,省了一大笔开销,地段还处于县城中心步行街入口的黄金位置,物业也都是熟人,只是生意越做越没赚头了。
痛定思痛之后,老齐重新寻找供货商,还请了大厨专门炒火锅底料,但这次他又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没有“改头换面”,延用了原来的装修、店铺名,最后生意还是不温不火,口碑也没有反转。
< class="pgc-img">>因此对于想要加盟知名餐饮品牌的县城土豪们来说,开火锅店也好,做别的生意也好,在决定加盟一份生意时,他们考虑更多的或许不是钱、商铺等因素,反而是品牌方的供应链、品口碑、运营等方面的综合实力。
相比之下,海底捞作为“餐饮业标杆”,不仅能提供完整的供应链和运营,还有自身的品牌实力背书,也难怪有观点认为,海底捞开放加盟是县城土豪的“理财产品”,他们只需要做投钱和收钱的“甩手掌柜”就够了。
值得关注的是,海底捞开放加盟,也是在火锅品类进入存量时代的背景下,很多企业想要继续扩张的破局之道。
华泰证券在研报中表示,跟重资产的自营模式相比,加盟属于轻资产扩张,是更高效的模式,有利于品牌方借助社会资源,加快拓店节奏,进入较为稀缺的点位,门店的经营也可以更灵活,从而释放品牌和规模红利。
而在一线城市的火锅市场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打开二线及以下城市的火锅市场,就成了火锅品牌打造业绩第二增长曲线的必然选择。
《2023火锅行业现状与发展分析报告》显示,从门店数量来看,按照城市等级分布,二三四线城市合计占比达55.94%。企业注册方面,根据天眼查的数据,二线及以下城市、县区(除一线和新一线共19个城市)外,2023年上半年,火锅相关企业新增注册约为16741家,同比增长58.5%,表现出较大的发展潜力。
下沉市场的确有很大的消费潜力,但海底捞曾在过去几年吃过扩张的亏:只靠直营店跑马圈地,最后酿成了亏损超41亿的苦果。
在那之后,海底捞启动了“啄木鸟计划”,关闭了多达300家门店。2023年上半年,新开门店只有5家。
相比之下,2023年,同为上市火锅企业的呷哺呷哺于在国内新开89家呷哺呷哺餐厅,以及27间凑凑餐厅。拓店速度是海底捞的23倍。
在其他火锅品牌加速扩张的情况下,海底捞想要维持自己“行业一哥”的位置,咬着牙也得扩张,不过这次选择了开放加盟的方式。
而对于海底捞而言,这样的尝试也是必须的。国信证券认为,如果加盟商自带物业、商业资源,方便获得更优的门店位置,优化租金成本,甚至可能优于自营店。
海底捞开放加盟的消息,似乎也吹响了头部火锅品牌开放加盟的号角。3月9日,全国直营门店数量最多的重庆本土火锅品牌珮姐,也宣布开放加盟,思路和海底捞如出一辙:加盟商出资出店铺,门店运营由总部直营管理。
可见对于火锅品牌而言,在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大品牌进小县城成了探寻第二增长点的有效手段之一。值得关注的是,“反向开店”也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市场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