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lass="pgc-img">>汤火锅是重庆火锅的主旋律,从当初船工纤夫的牛杂汤锅开始,如今走过了上百年的历程。如同纤夫的艰难步履,跨越了川江的万水千山,重庆火锅发展至今,已拥有火锅、干锅、汤锅、冷锅、鸳鸯锅、多味火锅等数十个品种,味型也从麻辣、清汤两种味道延伸到酸辣、椒麻、泡椒、酸汤、荔枝味、茄汁味等多种口味。
将这道黔江地方风味菜带出山区的是一位姓黄的大嫂。当年她怀着闯江湖谋生的心情,背着装着农村水豆豉和老豆腐乳的背篓只身来到重庆开食店,取了个土里土气的店名“黔江鸡杂”。凭着味美实惠、方便快捷的卖点真还创下了一块牌子。黔江鸡杂名声鹊起,之后又吸收了火锅的长处,更加受到广大食客的喜爱。
原料
鸡冠75克、鸡肾10对、鸡肝150克、鸡肫250克、鸡心50克、鸡肠200克、泡红辣椒125克、泡姜40克、泡萝卜100克、青花椒25克、姜片15克、蒜米10克、葱节30克、鸡精10克、味精5克、胡椒粉3克,精盐、白糖适量,黄酒100克、五香料少许、泡椒红油250克、熟菜油60克、猪化油150克、香菜20克、干细豆粉适量、肉骨汤1250克
< class="pgc-img">>制作方法
(1)鸡杂收拾干净,鸡冠、肝切片,鸡肾、鸡肫对剖剞成花形小块,鸡心用滚刀片成薄片,鸡肠切长节。将刀工处理后的鸡杂入碗,加姜、葱、盐、黄酒码味后,加干细豆粉拌匀待用。另将泡姜剁碎,泡酸萝卜切片。
(2)锅内下泡椒红油烧热,投进泡姜米、泡红辣椒、姜片、泡酸萝卜、青花椒、五香料炒出香味,掺入鲜汤,下盐、糖、黄酒、胡椒粉、鸡精、味精等调味,转入火锅盆内。
(3)锅内放入猪化油烧热,先下鸡杂爆炒散籽后,速放姜片、蒜米、泡姜、泡红辣椒(剁茸),炒至刚熟即倒入火锅汤卤之中。
(4)另起净锅下熟菜油,烧至六成热,速放干辣椒节炸至色棕红、看辣味浓时浇入火锅盆内鸡杂上,加香菜末即成。吃时可配魔芋、鸡脯肉、芋儿粉丝、凤尾菇等软嫩原料涮食。
< class="pgc-img">>特点
脆嫩鲜香,萝卜微酸爽口,辣味柔和绵长,泡椒风味突出。
说明
黔江鸡杂也可烹制成麻辣醇厚的火锅风味,须添加火锅底料和火锅红油,减用泡辣椒即可。炒鸡杂时只能炒到断生为止,如炒得过熟,入锅一煮则老绵干涩,不堪入口。
>4人74元吃垮海底捞”的新闻这几天刷爆了团长的朋友圈,可见对于爱吃火锅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是他们干不出来的,比如:一边吐槽内脏热量高,一边夹着肥肠、脑花筷子都停不下来。
对不起,又要打破大家月初立下的减肥Flag,职业催肥师又上线了,这次给大家推荐三家鲜为人知的小火锅店,请立马给本团收藏起来!
壹
鸭血
这家店专治不吃血旺儿的人
团长向来都是拒绝吃血旺儿的,想起它血淋淋的样子,真的下不去口,尤其是火锅里面的鸭血,稍微煮久一点就容易老,煮得时间不够,一夹开里面都是红的,说白了,就是嫌弃很多餐厅都把鸭血处理不好。
最近站在风头上的谭鸭血火锅倒是颠覆了团长对鸭血的感受,开业第二天团长就按过去吃了。
锅底很有仪式感的做了一个红色的封条,开锅的之后,服务员小哥才会将老鹰茶倒进去,看着油煮化,然后煮开的过程也是蛮享受的。
谭鸭血有两三个菜团长想重点推荐,一个是它们家的卤味,以前团长只在乐山的麻辣烫店里吃过卤味,成都的火锅店很少,这一点让人觉得蛮新。
谭鸭血店门口就有个专门的卤水锅,厨师麻利地放食材进去,隔了一会儿又麻利地捞起,等位的客人怕是看到这一锅肉都要流口水,对于卤味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入味,谭鸭血的卤味团长吃了两三天了都还记得住那个味道。
再来说鸭血,锅底煮沸之后就下锅,不管它,烫点毛肚,鸭肠垫巴垫巴,十来分钟之后,就可以捞鸭血了。不管是蘸调料空口吃,还是和蛋炒饭搅拌在一起吃,口感都很嫩,而且没有异味,正儿八经可以说是吐血推荐了。
店里的特色之一就是进门处种了很多蔬菜,客人要是点了菌类的素菜,服务员会直接从菌包上面剪下新鲜的菌子,当着顾客的面剪下来,洗干净,就直接下锅了。吃完后的菌包还可以带回家,好生呵护还能长出蘑菇哦。
地址:双林北横路113号附3号
人均:70元
贰
鸡杂
每天路过的地儿,竟然藏了一家好店
团长对鸡杂的印象只存在于:过年的时候,家里杀了鸡,鸡杂抠出来打整干净之后,妈妈会用它们来炒芹菜。成都这边鲜少有主打吃鸡杂的店,有一天下班,团长的同事路过红星路,发现了一家藏在巷巷儿头的鸡杂火锅,回来就安利给了我们。
几个吃货下班就按起过去了。店开在小区里面在,外面摆着一个温暖又孤单的灯箱。黔江鸡杂是重庆人的心头好,在成都也就零零星星地找得到这么一两家。这家店铺子很小,墙面泛黄,看得出来有些年头了。
火锅的种类很多,有肥肠、鸡杂、牛杂、耗儿鱼这些。团长和同事吃的是鸡杂,大锅也才75元,两三个人吃完全不是问题。
一锅端上来,面上漂着一层花椒海椒,麻辣的香味一阵一阵的散出来,迫不及待就想开始动筷子。里面加了泡萝卜,麻辣味道里面回口又带点酸味,不腻人。
郡肝切得很大块,脆香脆香口感,也很入味。一大锅里鸡杂在面上,不算很多,但东西都很资格。锅底配了很多蔬菜:海带、豆芽、魔芋,另外加素菜就单独收费。
总体来说味道比较中立,不算很辣,都是些老客人来吃,团长吃的时候,坐在隔壁的好像就是专门从西门过来的,喜欢吃黔江鸡杂的朋友们不用开车到重庆去咯。
地址:红星路一段(近中医院)
人均:56元
叁
鸭肠
9元钱一份的鸭肠,你绝对没吃过
鸭肠是火锅资格的标配,针对鸭肠耍出来的花样儿也很多:冰球鸭肠、一米鸭肠、挂面鸭肠......
但正儿八经把鸭肠打进名字,主打鸭肠的火锅,在成都还真的不多,唯一几家烂摊摊儿小众火锅都被团长翻出来去吃了一遍,这儿给大家推荐一家位置超级不起眼的火锅店。
菜园坝火锅店开在龙舟路一条小巷巷儿头在,主打的就是鸭肠,才9块钱一份哦。不要以为9块钱一份的鸭肠就是绵唧唧的那种,这家的鸭肠真的很脆,摆盘很简单,没有菜叶子垫底,全是扎实的鸭肠,团长去都是3份起点。
必须要说一嘴它们家的酥肉,真的很好吃。像小时候过年,家里会炸一大盆的那种。要炸好一份酥肉,首先看肉质,再看打鸡蛋的分量,也要看炸酥肉的油质。这家的酥肉炸出来就是金黄色的那种,跟家里炸的一样,吃起来肉感很足,肉质很嫩。
晚上去晚了就没有位置,因为店不大,服务员也不是很多,经常会忙不过来,但是到了这种小店吃的就是味道了,所以大家对服务和上菜速度要求不要太高嘛。
菜园坝属于实惠性质的那种小火锅店,性价比很高,三五好友,周末就可以约起吃一波也就花200来块钱。
地址:龙舟路莲花北一巷
人均:50元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得流口水呢?下班就可以约上三五好友去拔草了。如果你也有私藏的小店,欢迎在评论区跟我们互动交流,团长会不定期分享福利回馈大家哒。
源:重庆日报网
2020年9月20日,黔江区濯水古镇,游客在美食城长桌宴上品尝市级非遗美食黔江鸡杂。特约摄影 杨敏/视觉重庆
6月16日晚,阿蓬记黔江鸡杂总店的厨房内,一名厨师正在炒制鸡杂。(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黔江区委宣传部提供)
30多年前,黔江鸡杂就从一盘菜变成了一口锅,这种烹饪形式一直延续至今。(黔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黔江鸡杂深受游人和食客们的喜爱。
如今的黔江鸡杂,越来越重视产品营销和文化内涵挖掘,通过这样的努力让黔江鸡杂走向更大市场。
重庆人把动物的内脏称作“杂”,例如牛杂、羊杂、鸡杂。在世界上许多地方,人们都是不吃“杂”的。但在重庆,此类食材却成为餐桌上光彩夺目的主角,除了闻名全国的重庆毛肚火锅外,还有被人们所熟知的黔江鸡杂。
6月11日下午,饭点时的黔江城区,国庆鸡杂、长明鸡杂、天龙鸡杂、老城鸡杂等“老字号”,食客逐渐聚集,大堂内人声鼎沸,服务员跑前跑后,一派繁忙。
在数百公里外的贵阳,近年来异军突起的阿蓬记黔江鸡杂,在这里开了直营店,公司合伙人敖刚强已在这里蹲守多日,为的就是取得个“开门红”。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黔江区城西街道西山社区,黔江鸡杂第六代传人苏康经营的“苏锅锅”鸡杂总店已关门闭户——去年7月7日,一场大暴雨引发山体滑坡,阻断了这里的道路,“苏锅锅”鸡杂店就此歇业。
数十年来,随着黔江鸡杂这道地方菜的声名鹊起,一家又一家企业加入,共同演绎着这口铁锅里的味觉乾坤。
一次无心插柳
让黔江鸡杂实现了从一盘菜到一口锅的飞跃
苏康,人送外号“苏哥哥”,与其鸡杂店“苏锅锅”谐音。苏康今年56岁,是黔江区鸡杂协会会长,也是黔江鸡杂第六代传承人。他说:“我的师傅名叫李长明,是黔江鸡杂第五代传承人,正是在他手上,黔江鸡杂从一盘菜变成了一口锅,这种烹饪形式一直延续下来,直至今天。”
而在李长明之前,黔江鸡杂还有一段悠久的历史。
黔江,一度是乌江的别称。小城以此命名,与乌江最大支流——阿蓬江跨境而过有关。
这是一座土家族、苗族聚居的边地小城。18世纪中叶,川、渝、湘、黔等地的资源商品大都在阿蓬江畔的黔江濯水汇集转运。老镇上的挑夫们当然不敢奢望顿顿有鸡肉吃,于是他们盯上了被东家当垃圾扔掉的鸡杂。
一天,大伙捧着一堆捡回来的鸡心、鸡肝、鸡胗、鸡肠、鸡肾,请一个叫谢树平的盐号老板做给他们吃。
新鲜鸡肉尚且腥味浓烈,何况这收纳五谷轮回之物的鸡杂呢?事关团队士气,谢树平抠破了脑袋:要祛膻腥味,普通的辣椒、花椒不行,必须大量使用当地土家族人特制的泡海椒、泡萝卜,猛火混炒,才能最大限度中和异味,迸发出酸爽。酸能去腥提味,辣能驱寒祛湿,这两种极致的味道通过泡菜融为一体,成为了土家族的味觉地标。
自谢树平开创这道菜式之后,泡菜炒鸡杂在黔江这块土地上落地生根。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这仅仅是一盘家常炒菜,出锅后照例要腾到盘子里才能上桌。你一边吃着,它一边冷却,美味会慢慢消散在逐渐凝固的油层里,直到索然无味。
转变,源自30多年前的一次无心之举。那时,李长明正在黔江城南经营着一家餐饮店,鸡杂是其中的一道招牌菜。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快打烊之时,几个朋友来到店里吃夜宵,李长明照例炒了一大盘鸡杂款待他们,正要盛上桌去,他突然生出了一个念头:要吃那么久,这鸡杂很快就会冷,频繁回锅又会越炒越老,有什么办法能一直保温、保鲜呢?
转念间,他顺手抄起了一口小锅,又翻出了一架久未使用的煤油炉子,把它们组合到一起。将刚炒好的鸡杂盛在小锅里,煤油炉的火开到最小慢慢地煨着。不要什么配菜,就是土豆条铺底、葱段铺面;也不需要加高汤,从头到尾都只用锅里的油。
就是在这个有些寒冷的冬夜,黔江鸡杂由普通的出锅菜变成了隆重的煨锅菜,成为了餐桌上的主角,名气也越来越大——不少到黔江的游客都说:“到了黔江没吃黔江鸡杂,你也不算真正品尝过黔江美食!”
一回有心栽花
让黔江鸡杂实现了从餐桌鲜食到袋装速食的嬗变
随着黔江鸡杂的市场前景越来越广,延长产业链,让其带动更多老百姓致富,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顺应了政府的规划。
“眼下的黔江鸡杂,客人都说好吃,就是带不走。如果我们研究出可以打包带走的鸡杂,一定有市场。”黔江区商务委副主任吕雪松说,区里找过不少人洽谈,大部分都知道鸡杂的精髓在泡菜,很难保存,便知难而退,唯有曾在武陵都市报当过记者的凡沁决定试一试。
那时,凡沁已身患绝症,一盒特效药就要2.5万元,他一年的工资才刚刚够买一盒。看到了政府的计划,分析了市场前景后,他毫不犹豫地承接了下来。
“那是10来年前,我弟弟找到了我和曾当过老师的敖刚强作为合伙人。找我是因为我是开超市的,有资金,找敖刚强是因为他懂商标和推广,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嘛!”说起已经过世1年半的弟弟凡沁,重庆阿蓬记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樊兴素(曾用名凡兴素)忍不住叹了口气。
但要想封袋后保存得长久,光靠臭皮匠可不行,还得请“诸葛亮”。“我们带着炒好的鸡杂去找西南大学食品科学院的教授,通过反复试验,最终拿到了可行的成果。”樊兴素说,那段时间为了测试产品是否保存得长久,他们把抽了真空的鸡杂放到太阳下晒,放到汽车的后备箱里烤,然后再拿出来试口味看是否变质——几个月下来,几人都吃“伤”了。
尽管吃得想吐,但没有拉肚子和其它反应,这说明试验是成功的。凡沁十分来劲,他将品牌取名“阿蓬记”,阿蓬江畔老字号之意。敖刚强设计了一个“A”形的鸡头商标——几年后,这个商标成为重庆市“著名商标”。
2013年1月8日,1000克红色礼品装的“黔江鸡杂”上了超市的货架,这一新的创举,被记录在了当年的《黔江统计年鉴》。
一个新产品要打开销路,必须得靠营销手段。凡沁编撰了《黔江鸡杂起源故事》,把阿蓬记植入其中并借助各媒体平台四处传播,其中新媒体的浏览量达到了10万+。同时,他还委托朋友编写了《黔江鸡杂赋》《黔江鸡杂说》,邀请代表黔江城市形象的土家姑娘拍摄宣传视频短片,搭央视宣传黔江风土人情的顺风车,推荐黔江鸡杂产品。
阿蓬记彻底火了,短短几年时间,它就坐上了黔江区餐饮行业头把交椅,公司下设黔江鸡杂产业技术研究院,由西南大学食品科学院专家团队作技术指导,集武陵山区民族美食的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有袋装鸡杂和鸡杂辅料(泡菜厂)生产线两条,实现民族食品传统生产工艺规模化,年产熟食成品450吨、半成品600吨,年产值上亿元。
许多人成为了这条长长的产业链上的一分子:小镇青年周文喜、袁晓林、张波当上了阿蓬记黔江总店的师傅;幼儿园老师宋晓东与阿蓬记签约,成了其演出队伍中的一员;黔江区城南街道清平社区村民付守东,则干上了原材料基地的管理员,每月保底工资2500元,遇上销售旺季还有提成……
一个宏伟计划
要让黔江鸡杂成为年产值10亿元的富民产业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2300多家餐饮店提供黔江鸡杂这道菜品或以黔江鸡杂为招牌在营业,已遍布80%的县城。尤其是在西南地区,黔江鸡杂更是风靡,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喜爱。
但这样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龙头企业过少,目前外向型发展的仅一家,外向发展力量单薄,原材料供给不稳定,供应链没有形成。”吕雪松坦言。
在记者的采访中,这些薄弱环节一一得到了印证。
比如说,就龙头企业过少的问题,目前黔江仅有阿蓬记一家发展势头良好,其他老字号都或多或少遇到了发展瓶颈。
以苏康为例,自从因山体滑坡断了财路后,他的店就一直歇业。原来干啥都特别来劲的他如同霜打过的茄子一般,总有些魂不守舍。“政府说的是7月30日前要抢通道路,希望能按时完工吧。”望着正在施工的道路,苏康既惆怅也充满希望。
又如苏康的师傅李长明于2017年6月26日因病去世后,其经营的老字号“长明鸡杂”状况同样不甚理想。
阿蓬记这边,则是另一种烦恼——由于其加盟业务开展得较为顺利,目前已有68家加盟店,并且加盟店的经营状况比较好,因此山寨店铺开始出现。“商标、宣传画都和我们一模一样,但为了规避法律上的风险,有的叫黔江古镇鸡杂,有的取名为黔江豆花鸡杂,甚至还有的干脆把店招写得潦草一点,就叫‘阿莲记’。”樊兴素的老公邓永禄有些哭笑不得地说,“我测算了一下‘打假’的成本,有些得不偿失,所以先让他们发展着,等时机成熟再‘一网打尽’。”
不光是外部竞争激烈,黔江鸡杂的老字号与后起之秀之间,也存在着“内卷”现象:记者观察到,“阿蓬记”与“苏锅锅”,都在自家的店招上打上了黔江鸡杂总店的名号,采访过程中双方互有“吐槽”,可谁是龙头,谁是正宗,又有谁分得清呢?
吕雪松认为,这些现象的产生,是因为黔江鸡杂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要让鸡杂产业更上一层楼,将其推向全国,这些都是需要克服的问题。”
一系列动作已在政府的指导和引导下铺开:
引进和培育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集种植养殖、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龙头企业,鼓励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大户等建设标准化土鸡、肉鸡养殖场和散养基地,建设标准化肉鸡加工厂,有效保障鸡杂产业的产品供应;
对鸡杂的底料、泡菜等原料进行集中加工,打造鸡杂产业原料配套加工基地,鼓励建设年产5万吨泡菜生产基地,逐步形成黔江鸡杂原料直配中心,实现规模化经营;
深入挖掘黔江鸡杂品牌文化,建设黔江鸡杂文化博物馆,全方位展现黔江鸡杂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增强黔江鸡杂的文化底蕴;
制定科学、规范的行业标准体系,力争将袋装鸡杂现有企业标准升级为国家行业标准,同时申请注册黔江鸡杂商标及地理标识,最终形成黔江鸡杂统一形象、统一标识、统一色彩、统一宣传的公用品牌+企业名称模式的格局;
……
“希望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到明年底,黔江鸡杂的品牌连锁经营门店能达到300家,鸡杂产业(含种植养殖)实现产值10亿元,实现黔江鸡杂品牌到品种的全方位输出。”吕雪松表示。
本文来自【重庆日报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