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
办公室最闪耀的生命之光
每到下午三四点的时候
血槽都会响起警报
这个时候的一杯奶茶
让你瞬间满血回归
< class="pgc-img">>关于奶茶
我最初的了解恐怕就是TVB了
那个时候看着港片里繁忙的大街小巷
男女主在街上喝奶茶的样子都觉得很酷
< class="pgc-img">>其实在兰州
也有一家很正的丝袜奶茶
除了奶茶外,还有一些港式的小吃
一杯奶茶、一个蛋仔
让你感觉穿越到了香港的街头
< class="pgc-img">>米芝莲
< class="pgc-img">>门口挂着的经典霓虹灯
站在门口摆好pose的李小龙
脚下的路标装饰
还有这面香港街景的墙
设计、装修的都很港风
那么吃的东西是不是真的很港风呢?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现拉丝袜奶茶
港式奶茶中的代表作一定是丝袜奶茶
不甜不腻、口感丝滑
这一直是丝袜奶茶的基本要求
米芝莲做的也不错
没有调节糖度也可以尝到微微苦涩的茶味
而且丝滑的口感不亚于吃掉一整块德芙!
< class="pgc-img">>推荐去冰
这样不会在冰块融化后影响口感
喝着丝袜奶茶的我就像是TVB里的男主一样
酷酷的吸一口奶茶
然后再来一句最经典的台词
“做人呐,最重要的是开心”
< class="pgc-img">>咸蛋黄鸡蛋仔
一走进店门就能闻到一股香甜的味道
其实就是小哥哥在做鸡蛋仔啦
米芝莲的鸡蛋仔一直都在升级
从最初的原味鸡蛋仔到
现在的啵爆鸡蛋仔、咸蛋黄鸡蛋仔
< class="pgc-img">>身为咸甜口的忠实粉丝
我必须要来一个咸蛋黄鸡蛋仔
从体格上就已经被它征服了
< class="pgc-img">>趁着刚烤出来的热乎劲儿咬一口
酥脆的鸡蛋外皮、软绵的蛋奶心
再加上每一口都能吃的得到的咸蛋黄
真的贼爽!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咖喱黄金鱼蛋
在港剧里
总是能在拥挤的街头巷尾看到卖鱼蛋的推车
在众多的港式小吃中
咖喱鱼蛋必须拥有姓名
< class="pgc-img">>超级Q弹的鱼蛋搭配泰式甜辣酱
可以吃到鱼肉的鲜味
咖喱的味道也在你的舌根保留了
< class="pgc-img">>如果想要吃到更多的小吃
可以要一份咖喱小四喜
鱼蛋、龙虾丸、鱼糕、墨鱼丸
尽在你掌握!
< class="pgc-img">>红豆钵仔糕
淡淡的清甜里带着一丝豆香
糯米粉和玉米淀粉是最港式的原料
红豆也是放的很多
所以会越吃越香!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除了这些
还有厚乳酪多士、港式咸柠七
车仔面、菠萝油、糯米糍
.........
都是我还没有来的及吃的
你可以去帮我尝尝嘛?
< class="pgc-img">>温馨小提示:
米芝莲的奶茶因为原料只有茶、奶、糖,所以更突出茶味,而且采用反复的拉茶和焖茶进行萃取,茶叶里的物质相对更加充分,所以茶汤里的咖啡因含量也比较高,睡眠不好的话就不要轻易点港奶啦!
>龙网1月9日0时3分讯(记者 何竞嘉)米芝莲最近火遍了重庆,各大商圈都能看见他的身影。环境装修给人一种老香港的感觉,更有麻将元素镶嵌其中,让重庆人民感受到一种特殊的亲切感。
人气单品:
1.驰名丝袜奶茶
丝袜奶茶算是他家的人气饮品,口感相当滑爽细腻,甜味适中,喝下去过后回味很香而且很浓郁。
2.香港鸳鸯
鸳鸯是港式奶茶中的经典,喜欢咖啡味的朋友绝不容错过。茶味浓,咖啡香,两者的比例把握得很好。
3.茶走
不喜欢太甜口感的朋友可以选择这款,炼乳打底,红茶相配,不会像丝袜奶茶般清甜,但茶味还是很浓郁。
4.鸡蛋仔
他们家的鸡蛋仔很出名,外面脆,内香软。烤的时间和火候都有计时器把握时间,所以每次吃到的味道还是很稳定。
5.钵仔糕
很Q弹,吃起来也糯糯的,喜欢的朋友可以试一下。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个月,广芳园在福州开出了第4代升级门型。
不仅颜色和店型变了,就连主打品类也变了。去掉“港奶”标签,改卖水果茶后,生意越来越好,开业一周营业额同比上涨了100%。
同一时间,桂源铺也在去港奶、做全品类。
这让我想到一个话题:品类不流行了,茶饮店如何找到新的增长点?
改卖水果茶后
第一周营业额涨了100%
福州八一七路,是广芳园第四代门店,在五一这天正式营业。这是由一家3年的老店改造而成的。
重新装修后,这家店视觉风格焕然一新,定位也从“香港潮饮店”,变成了“杯杯皆欢乐”。
之前店内的香港文化场景、文字标签被彻底去除,小吃品类从15个,大刀阔斧地砍到了5个,以前卖得很好的车仔面、木桶蛋挞、流沙包等小吃统统消失。
而且,招牌饮品也不再是丝袜奶茶和咸柠七,变成了招牌杨枝甘露。
招牌产品变成了杨枝甘露
>五一开业的门店,第一周营业额就从2000翻到了4000,元,这个店以往平均营业额在6万左右,今年5月份的营业额达到了9万元,相比于去年提升了50%。
“现在行业也不分港奶、台奶了,就分好喝、健康、好看与不好喝、不好看、不健康,消费者眼里,没有品类只有品牌。”广芳园创始人杨希龙称。
目前还有5家新门店正在装修中,预计在6、7月份相继开业,各种业态和店型都测试之后,就会全国升级。
广芳园新型门店效果图
>作为港式奶茶的代表品牌之一,广芳园也有过高光时刻,以茶饮+小吃的60平以上大店模式,25~28的客单价,满足了下午茶场景。最高峰时门店近千家,平均每家店的月营业额都在10万上下。
满足下午茶场景
>但从2017年之后,港奶品类出现了断崖式的下滑。
淡出年轻人视野的“港奶”
迫使杨希龙下定决心转型的首要因素,就是港式奶茶的品类式微。
2017年~2019年,在这一阶段,以茶饮+小吃模式的港式奶茶,受到了新茶饮的全面挤压,有媒体报道,2019年,大通冰室的加盟店3个月内闭店率高达51.4%。
客群年龄偏大、对年轻人失去吸引力,市场开拓困难,闭店率高、门店营业额下滑,成为了港式奶茶的通病。
而时间倒推5年,米芝莲在上海日月光的店,开业盛况不输喜茶,消费者在门口大排长队。当时,很多人做饮品店“加盟首选港奶”。
港式奶茶,代表着80后一代人心里的香港情结。王家卫的电影里,张曼玉手挽饭壶、着木屐,点一个猪扒包加奶茶的身影,是很多人对港奶的初印象。
但随着港片的没落,“港式生活”逐渐失去了吸引力,新一代年轻人对港奶也没有了热情。
“我们做过调查,70后和80后,提到香港会有很多特定的情结,但在95后心目中,香港只是一个地方而已。这一代年轻人心理没有任何崇拜,谁能表达TA,TA就跟随谁,认同谁。”杨希龙说。
第二个重要的因素,在于品牌定位模糊。
“去年,有个加盟商要在我店里卖干炒牛河,我不同意,他说'明明是个茶餐厅,为什么不能卖?‘这句话刺痛了我。”
浓郁的香港市井文化
>“广芳园是个饮品店,不是茶餐厅,但因为小吃品类的销售占比超过35%,已经模糊了定位,不得不让我下决心转型。”广芳园创始人杨希龙告诉我。
面对一个日渐衰落的品类,品牌到底该如何转型?
品类“过气”,茶饮店该如何转型?
任何流行都有终点,一个品类会经历爆发,也不可避免会逐渐走向衰落。
品类衰败的情况下,茶饮店如何通过转型,让品牌留下来?我复盘了广芳园、桂源铺等港奶品牌的转型升级,或许能找到一些参考。
1. 一代店:“老香港茶点”,还原正宗香港味
2014年3月,广芳园第一家店在福州开业,当时名叫广芳园老香港茶点。
充满复古风格的老店
>“店内场景和香港街头的街铺一样,充满了港片海报,13个SKU,包含丝袜奶茶、冻柠茶、咸柠七、鸡蛋仔、菠萝油等产品,和香港的街头小店一样”。
因为赶上了港式奶茶的品类爆发期,同一年杨希龙连开7家直营店。
2. 二代店:视觉升级,推出瓶装杨枝甘露
2015年,刚刚开始规模化的广芳园,进行了第一次VI、CI升级,确定了绿色的主题色,店内持续在香港元素上深耕,增加香港怀旧场景,同时把香港流行的饮品、甜品、小吃都还原出来。
第二代门店风格
>比较典型的是瓶装杨枝甘露,当时是广芳园门店的爆款。
广芳园2015年上的瓶装杨枝甘露
>3. 三代店:开卖珍珠奶茶,营业额上涨40%
2017年是很关键的一年,一直在港式奶茶上深耕的广芳园,在新茶饮崛起的时刻,试着上了两款水果茶:招牌西柚、一颗奇异果,让夏季的营业额也涨了起来。
第二年,又上了台式奶茶的代表:珍珠奶茶。
“没想到,当年冬季的业绩增长了40%。饮品行业没有品类的界限,只有品牌的界限,消费者心目中不分品类,都是奶茶,谁都可以做,消费者喜欢就行。”杨希龙感慨。
4. 四代店:去港式化、精简小吃,发展全品类
这次升级,可以用大刀阔斧来形容。
视觉年轻化,以轻盈的绿色改变了以往的沉闷,门店的香港街景、方言、香港设计元素,全部抛弃。
饮品上,丝袜奶茶、冻柠茶保留,但主推款变成了桃桃小叫兽、绿宝石小叫兽等颜值和话题度都有的产品,通过扩展全品类、台式奶茶、水果茶、水果奶茶等产品都有涉及。
15款小吃,砍得只剩下5个,目标是让小吃的销售占比控制在15%,同时对留下的小吃做升级,比如鸡蛋仔加入冰淇淋,变成了“樱花/草莓淇士蛋仔”。
小红书上被种草的樱花淇士
>比广芳园开始更早转型的是桂源铺,发源于上海的桂源铺,2018年关闭加盟开始启动品牌系统性的升级,变换赛道,从港奶到全品类,如今桂源铺在上海的200家直营店,3年营业额翻了3倍。
如今在桂源铺的门店,港式丝袜奶茶已经消失在菜单上,冻柠茶和鸡蛋仔成为了两大招牌。
品类有兴衰,重要的是把品牌留下来
港式奶茶从鼎盛到衰败,只有短短10年。事实上,餐饮整个大行业里,没有一成不变的品类,任何品类流行都是有生命周期的。
想做一个长青的品牌,就应该永远跟随消费者的需求,做出调整。
跟随消费者的需求做出调整
>在品类上升期,把品牌和品类深度绑定,让消费者记住品牌,而在品类走向衰败的时候,就要把握时机,做出品类调整,最终把品牌留下来。
作为品牌,如何把握品类的生命周期,在品类式微之时,找到新的增长曲线,是一个永远不能停止思考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