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如何寻找新的增长点和业务模式成为关键。本文通过走访一家年轻且充满活力的电商公司,探讨了服务业的未来趋势、行业变革以及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的新机遇。
昨天下午和公司小伙伴走访老客户,客户团队很年轻,平时主要做电商类的日结业务,规模还不错,刚刚忙完618的收尾安置。
也许,是到了劳务公司一年一度的淡季,也许是今年行情并不容乐观,曾经鲜衣怒马的年轻管理者,如今有些萎靡,对公司长期经营的业务缺乏安全感。
今年上半年,蓝领派遣外包的行情相比去年,是要好一些的。
从两个方面来解读,年初到现在,国内制造业一直有连续性的稳定用工需求,另一方面是大家的心态发生了积极变化,先适应再镇定,人啊,是能够快速习惯生存环境的生物。
我们看一组全球数据,美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77.37%,英国服务业占比71%,法国是70.3%,德国服务业占比为61.8%,日本服务业的比重达到了69.1%,都接近70%的平均水平。我国服务业占比仅为52.16%,远低于发达国家,比国际平均水平65%还要低,当然现阶段,我们国家仍然是以制造业为主基业的。
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升级的过程中,国内服务业市场存在可预见的增长红利,主动也好,被动也好,大家都应该关注城市服务业这个赛道。
试错是为了找到未来在今天的映射点,这个点才能带你走向未来。
我们对服务业的认知普遍以家政、外卖、餐饮等等这些生活性服务,实际服务业赛道中产业结构复杂,行业覆盖面远不止我们提到的内容。
围绕优势供应链体系建仓,集中化配送,大的电商仓用人体量与传统制造大厂不相上下,同时因为其高标准化的作业流程,对人员的要求与传统制造企业也相差无几。无论从接单,还是交付,传统人资企业都有极高的适配度,低门槛必然会产生拥挤竞争。
经历了过去一年拼多多、希音等大型电商仓的洗礼,订单的不确定性,服务成本高昂,结账周期长等问题,让大部分下场过的公司开始慎重入场。
同时,仓储类业务的增速放缓,也意味着野蛮增长的粗放管理时期逐渐成为过去式,行业内生存下来的企业,与甲方之间捆绑关系在逐渐加重,开始由简单的人力提供商向精益服务外包过渡。
当大量传统人力资源公司涌入物流行业,沿着货物的运输,看到了前置仓,看到了快递,看到了外卖,仅仅是门外一看,噢,原来这里还有一个世界,大家开始了解顺丰、圆通、邮政,美团、饿了么、专送、众包、中百、罗森、蜂鸟等等等等,快递及外卖行业的信息差开始消融,原本已经开始出现内卷的行业,壁垒再次被打破。
延伸的业务,与传统人力资源业务并不完全适配。前置仓、同城即派行业的服务模型,有点像饲料行业,中心化的核心料“配方”与去中心化的服务体系,组成一个完整的交付生态。
沿用到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场景,核心配方包含了网招中心投建、灵活用工结算系统、社保洼地等可以集约化交付的产品;去中心化服务主要解决现场管理,比如减少罚款,督促出勤,员工安全作业等。
大航海时代开启了,当大家跳出舒适圈,每个人都在漂流,只是有人上岛,有人上岸。
当业务体系开始从生产性服务业走向了生活服务业,围绕消费市场的配套产业,像一个潘多拉魔盒被打开了,餐饮、酒店客房、家政、康养(养老与专业医护)在不断试错的尝试过程中,慢慢理清了脉络。
前段时间,与北京一家做餐饮行业服务人员外包的客户交流,提起传统餐饮人员需求拦腰下滑,内卷得厉害。
后面我们团队做了一些简单调研,餐饮行业用人需求影响一方面来自于消费降级,另一方面来自于预制菜体系带来用人结构的变化。
听过一个小故事,麦当劳会规定一片汉堡上的面包应该放多少片酸黄瓜,这种高度标准化的流程,除了带来可复制性强的好处之外,还有一个与用人直接相关的事情,西式快餐体系中的人员通岗能力极强。
预制菜为中餐开启了全新的时代,谁能在中餐连锁体系中真正帮助企业将本增效,比如提高通岗率及排班效率,确实有机会走出不一样的商业模式。
市场上客房清洁外包有两种,一种是酒店客房外包;一种是清洁打扫的区域灵活用工。大家能看到市面上有大量的零散民宿,零散的个体对于客房服务外包有清晰的需求。
在实际操作中,专门做酒店客房外包的服务商,不愿意接150间房以下的客房业务,更多会选择五星,超五星以及连锁酒店类的上游客群。中小型民宿或者商务酒店对于合规要求不高,一旦手中有足量的打扫卫生阿姨的私域流量,飞单几乎不可避免。
对于目前打扫一间房,普遍只有0.5-1元毛利的生意,付费半年再被飞单都是赔钱的生意。另一类就是接中大型客户的公司,比如北昂从垂直私域平台切入,以专业度拉高入门壁垒,围绕酒店这个品类客群,开展综合服务。
疫情之后,全国各大家政平台涌现,从58到家的信息撮合,到目前大部分家政平台的雇员制,无数公司的初期想法都是想做个竞合/撮合平台,最终败于飞单以及平台监管难度的问题。
纵使如此,家政行业也是一个未来增长趋势清晰的行业,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宁愿选择做重,以雇员制来推行,仍然不愿退出这个赛道的主要原因。
另一个不同的业态,是上门生活服务。电梯里广告牌上的“啄木鸟”,从某种意义上来定义他们是一个灵活用工平台,平台上业务内容繁杂,高额的培训成本也导致走不成直营的雇员制,又非常容易走回信息分类平台老路,活好的飞单,活差的留下,这个时候可能会感慨,除了感情修不好,口碑也是很难修的。
看到一个机会可能是一个机会,勇敢去尝试,如果行的话加大投入,迅速成为市场的赢家,如果不行的话,尝试失败并不是可耻的事情,不尝试才是可耻的事情。??????
先知道,再做到。???
大多数人都乐于逃避,而不是冒险,而创意往往是伴随风险而来的。??
任何一个人的宿命,一个企业,一个组织,能达到的成就,其实是被自己的行动力所塑造的。
我不会追随小路的方向,而是前往无人踏足之地,留下自己的足迹。
专栏作家
大井盖先生,公众号:八点四十,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前某厂PM总监,现创业公司CEO;关注企业服务和金融赛道,爱好广泛,欢迎一起交流探讨产品或创业相关问题。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餐饮## 餐饮店的那些事## 酒店管理## 服务员#
餐饮行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面临着诸多劳动用工的挑战。
在劳务外包服务方案上,存在几个显著的矛盾和风险,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和评估,以便制定出合适的应对策略。
一、现状分析。
1.餐饮业的异地劳动者往往对社会保险缴纳的意愿不高,这与地方政府劳动监察部门的严格执法形成了矛盾。
2.另外,由于餐饮业的特殊性,超时或延时工作是常态,但特殊工时的审批却十分困难。
3.此外,员工的高流动率与离职经济补偿的法定要求也构成了矛盾。
二、风险评估。
1.企业需要为社保公积金承担一定比例的费用,如社保费用大约是应发工资的20.5%,而公积金则在8%到12%之间。
2.加班费的计算以每周单休为基础,以最低工资标准为基数进行计算。
3.至于离职经济补偿,首年合法解除或违法解除的情况下,也需要按照一定标准来计算。
三、面对上述的现状和风险,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和服务方案。
1.仲裁发生后请律师,费用不菲且结果不确定;日常聘请法律顾问虽好,但同样昂贵且无法即时解决问题。
2.劳务派遣看似费用低,但企业在劳动争议中仍承担连带责任。
3.相较之下,劳务外包不仅费用相对适中,而且能全面管理员工从入职到离职的所有劳动风险,优化工资结构,规范劳动纪律,并满足监管要求,独立承担仲裁及诉讼风险。对于餐饮行业而言,采用劳务外包服务无疑是一种更为理想的选择。它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减少直接的劳动力成本,还能有效降低因劳动争议带来的潜在风险。通过外包服务,企业可以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核心业务的发展上,提高整体的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针对餐饮行业的特殊需求和面临的挑战,劳务外包服务方案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能解决当前的矛盾,降低潜在的风险,更能为企业带来长远的发展和稳定的劳动环境。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劳动法规的日益完善,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企业选择劳务外包这一高效、经济的用工模式。
源:华龙网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4月28日17时55分讯(记者 李袅)业务外包,承包方招录人员是否与发包单位存在劳动关系?随着就业方式变得多样化,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法律关系也日趋复杂。“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今(28)日,重庆一中法院发布了相关劳动维权典型案例。
2015年,余某被邓某招至酒楼厨房工作,由邓某对其进行管理、发放工资。此前邓某与该酒楼签订《厨房外包合同》,合同约定该酒楼将厨房以外包形式承包给邓某。合同到期后,双方签订《解除厨房外包合同的协议》。
2016年11月,余某就该酒楼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双倍工资差提起仲裁申请,被裁决驳回仲裁申请,余某不服,诉至法院。审理中,余某陈述,该酒楼为其进行了体检,并提供了体检收据。
一审法院经认为,该案争议焦点在于余某与该酒楼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根据该酒楼举示的厨房外包协议、邓某的证人证言、相关履行协议的费用报销单以及餐饮行业普遍存在厨房外包的经营模式,可以认定邓某为该酒楼的厨房承包人,双方为外部承包关系。余某工作地点虽在该酒楼内,但为邓某招用,由邓某对其管理并发放工资,故认定双方没有建立劳动关系,遂判决驳回了余某的诉讼请求。余某不服,上诉至二审法院。
二审市一中法院还查明,该酒楼以公司名义为余某办理健康证,并向其出具了盖有该酒楼财务专用章的收据,上面载明收到余某支付的体检费;酒楼厨房的工作人员也均在该酒楼的指纹打卡机上打卡考勤。
市一中法院审理认为,该酒楼以公司名义为余某办理健康证,说明酒楼对余某从事相关工作的资质进行了管理。同时,酒楼向余某收取相应的体检费用,体检费收据载明,将余某的体检费用从工资中扣出,由此看出,酒楼向余某发放工资,且对余某的工资有管理权。
此外,余某上班地点在该酒楼内,且酒楼也认可余某等厨房工作人员均在酒楼的打卡机上统一打卡考勤的事实,虽然酒楼举示的证据能够证明其将厨房外包给邓某,但酒楼亦未举证证明酒店厨房外包系行业惯例,且余某已知晓是邓某雇佣他,故该厨房外包协议不能作为某记酒楼抗辩其与余某不存在劳动关系的依据,余某有理由相信邓某的行为系代表该酒楼履行的职务行为。市一中法院认定余某与该酒楼之间存在劳动关系,改判支持余某的诉讼请求。
法官说法:在企业将部分业务“外包”他人时,该外包人员招录的劳动者与企业之间法律关系的认定,不能因企业与外包人员签订的承包协议而否定劳动者主张的劳动关系,应当结合该企业的行业特点,比如需要组织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及对劳动者劳动报酬、考勤纪律等管理约束情况进行分析,才能客观评判双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
数据:劳动维权案件数量大幅增长
“随着劳动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灵活化、多领域化,目前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法律关系如何定性,是解决确认劳动关系纠纷案件的热点和难点。”市一中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今年来劳动维权案件主要有两大特点。
一是案件数量较大幅度增长。数据显示,2008年,市一中法院民四庭新收劳动争议案件650件;第二年,新收该类案件数翻倍猛增至1218件;2014年至2018年,该类案件的新收数量攀升至年均2200件以上高位运行,增幅达338.5%。
二是案由种类也从简单到转向复杂。该负责人介绍,自2008年《劳动合同法》施行前,劳动争议案件基本上集中在确认劳动关系和追索工资报酬这两大类案由上。该法施行后,案件类型逐渐扩大到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工伤保险待遇纠纷、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竞业限制补偿金、未签书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差额、加班工资、绩效工资等领域,劳动维权纠纷成为民生案件审判工作的焦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