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客户端 许建
“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巴蜀之地自古奇山丽水,风情独特,与烟雨江南不可同日而语。入川旅行,路途奇闻横生,不时令人诧异,留下趣谈良多,今撷取三则,是为三记。——题记
老茶馆与卖花婆婆
川中老茶馆,诸多记载中印象突出的是江南不多见的竹桌竹椅,细长有神秘色彩的叶子牌(据说是扑克的鼻祖),还有颇具舞台表演功夫的花色沏茶,不去见识一下是乎就对不起成都。
那天我们赶到蓉城郊区彭县镇时,最先看到的不是老茶馆,而是一位卖花的老婆婆。老人家上了年纪,皱褶的脸上布满老人斑,拄着拐杖的手臂青筋暴突并一直在抖索。
老人家已入耄耋之年,她穿着一件青布衫,颤颤巍巍,似乎一阵风就能将她刮倒,老得让人心疼。她在兜售栀子花,手中的蒲扇上铺满了一层雪白。
这么高寿的老人不在家里享清福,还来街上抛头露面,她的子女哪里去了。我们在心里一边责备着她的亲属,一边忙扶住老人,也不问价,卖下了她手中的花束(像这样的长者,向她还价是要折寿的)。付钱时,老人很奇怪,一定要现金,不要支付宝转账。
我们都没带现金,只好向附近的店铺求助。店铺老板好像认识这位老奶奶,便很快兑换了纸币。我一向很喜欢栀子花,买了花后,心里藏满了欢喜,脚底也轻快了不少,很快便来到了那家网红茶馆。
要说茶馆,街上一长溜都是,但要说百年老店,也就是这家唤作观音阁的茶馆。
老店是一座木结构房屋,外观灰蒙蒙给人一种沧桑感,屋顶和门楣歪歪斜斜,似乎一阵狂风就能将它扯烂。走进屋内,光线特别昏暗,摆满了被时光沤黄的桌子竹椅,四周的墙壁上还留有特殊时期的宣传画。店里的泥地已被经年来此的茶客踩得坑坑洼洼,墨黑的表层就像古董上蒙着的包浆,油亮油亮的。老虎灶上,水咕噜咕噜在响。屋角有一个人,敲着长柄音叉,用方言在唱着什么,可惜一句也听不懂,我以为是一个地方说唱表演者,后来才知道是一位掏耳朵的师傅在此招徕生意。
茶馆有穿越感也有时代风。一位身着旗袍民国打扮的嫩模,正在柜台边摆出姿势供众多摄影师拍摄。与杭州不同,蜀地茶具比较考究,都是青花盖碗带茶碟的。我们运气好,碰上了花式倒茶表演,尺把长的细嘴铜壶拎在手里,师傅使出了“白鹤亮翅”“秦琼背剑”“弯弓射月”等绝活,一招接一招。只见水流如注,精准入盏,水不溅、桌不湿,博得掌声一片。
观音阁茶馆是个历史保护单位,门口挂有市政府铭牌,茶客来自全国各地。
忽然,嘈杂的茶馆安静了下来,大伙儿的目光都投向了门口,嘿!那不是在镇街口遇到的卖花老婆婆,她拄着拐杖,一步一颤地走了进来。大概是卖花走累了,也来歇歇脚、喝杯茶。
看来她在当地是受到尊敬的,茶客都纷纷让座,店主给她沏茶分文不收(这么高寿的老祖宗来店里坐坐就是店主的福份了)。她一来到,拍完模特的摄影师纷纷转头冲她而来。面对“长枪短炮”,她一点不怯场,捋顺头上的银丝,扶着拐杖,稳稳地坐着。看样子她是这里的常客,也习惯这样的场面。
她慈眉善目,衣裳拾掇得干干净净,有一种亲和感,看上去就像自己家族里的老寿星。一旁的当地人跟我说,老人家已90多高龄,老伴早就走了,家里有个女儿,也在镇上开茶馆。别人家老了都在家里享儿女福,再不济也进了养老院。可老人不愿意和女儿一家住,也不乐意进养老院,仍旧独自住在老屋里。春天卖笋干,初夏卖栀子花,秋季弄些土烟叶。女儿给老人弄了二维码,她从来不用,宁愿现金交易,怕买卖的钱最终落到小辈手里,丧失生活独立性。听到这里,心里不免对老人生出一份敬意。
如今许多冠以“百年”的老景点,往往商业气息太浓,模糊了原有的朴素和恬静,我并不喜欢。离开老茶馆时,它的前世今生和怀旧卖点并没有给我留下多深的印象,倒是这位卖栀子花的老奶奶在我心底起了阵阵微澜。她年逾古稀,已步入人生最后阶段,本应儿孙绕膝、颐养天年。但她自信、自立、不依傍别人那怕是亲人小辈,就像这老茶馆一样,历经岁月洗礼,仍倔强地活出自己。人都要老的,但有几位老人能活得像她那样自由自在、随性通透。
那束从她手上买的栀子花我一直放在身边,回到杭州后,虽然枝叶已枯萎,但依旧能嗅到馨香。
九宫格火锅
到了成都,对我们这班吃货来说,正宗的四川火锅是绕不过去的。在一家火锅店落座后,许多和在江南不同的吃法吊足了我的胃口。
在蜀地,九宫格火锅是很普遍的,锅里加以九个格的铁栅,据说越往中央火力越足。所以需快速涮熟的食料就往中间放,要滚煮长时间的食材就靠在边缘。个人的煮料可以放在自己的方格里,也不怕旁人来抢,互不干涉,干净卫生。
鸭血又嫩又滑,是很受欢迎的食材。可当上桌时我却傻眼了:江浙一带的鸭血是暗红色而它却是血红的,嫩得像小孩子吃的果冻一抖一抖的,仿佛一戳即破。还有鸭肠,细细长长,滑溜溜的。这玩意儿能吃吗?我心里泛起了嘀咕,想起了大连的海肠子,不敢下箸。朋友看出了我的小心思,他把盘中物麻利地倒入锅中说:“这鸭血是现杀的,好吃得很,这鸭肠也有名,脆生生的,成都人好这一口,还有专门的鸭肠火锅店呢。”说来也怪,这细长的鸭肠一入锅马上变短了,蘸了酱料咬在嘴里嘎叭嘎叭脆,非常鲜爽。老吃客知道,吃四川火锅讲究一个快字,不仅鸭肠要快(不超过十秒),其他毛肚、腰片、海带苗也一样,否则就吃不出那个味了。与北京涮羊肉火锅不一样,它山珍海鲜都能往里放。就是说,小小汤锅,能让你尝遍南北食材。加上密制的锅底、麻辣的调料,能让你灵魂无处安放。
有一种说法:火锅的发源地在重庆水东门码头。彼时当地有供应全城牛羊肉的宰房街,牛羊的副件下水,腥膻难售,大都丢弃。嘉陵江边的纤夫和船工以及城里的贩夫走卒,平时连饭都吃不饱还怕什么腥臊,便洗净投入沸水食用,不料其味鲜美,遂不胫而走。此说法四川自贡可不干了,当地考证,火锅是自贡盐工所创,是他们的果腹之作,且言之凿凿。泸州也有类似的说法。
火锅古称古董羹,因模仿食物投入沸水咕咚声而得名,这种独特的烹饪法可上溯到商周,所以争辩火锅的发源地大可不必认真。由此我倒发现了一种有意思的现象:越是接地气、越是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的食物,就越能风行天下,也最抚凡人心。像杭州余杭的“掏羊锅”、北京的卤煮、东北的羊蝎子,都能开宗立派、独当一面。而那些食不厌精的烹饪,对普通民众而言,只能敬而远之了,比如《红楼梦》里的红楼菜,大学者袁枚《随园食谱》里的精品等,烧个茄鲞要用鸡油煨干、香油收、糟油拌,再放入瓷罐封严实……贾母喜好的牛乳蒸羊羔,吃的是未出生的羊胎,谁有这个口福?连烧个豆腐,都要用蘑菇屑、松子仁屑、瓜子仁屑、鸡肉屑、火腿屑……我的妈呀,菜还没烧好,我的头开始晕了……
掏耳朵
有一种地方绝活,说出来蛮“膈应”的,伤害性不大,但有点“瘆”。但在成都,它不仅普及,还有个文雅的名字:采耳。
我不太明白,耳屎在耳蜗里躺得蛮舒服,与人互不相干,为嘛一定要把它弄出来见见天日,而且一不小心还要出问题。
记得小时候,邻家小姐姐给我掏耳朵,说是耳屎不掏会影响听力(哪里来的鬼理论),她是用头上的发卡作为工具,不过耳屎没掏出多少,血倒掏出来了。她爸知道后差点没胖揍她。好在我耳朵没什么大碍,只是若干年后突然“咕咚”一声掉出一坨硬耳屎,它已变成结石了,所以对掏耳朵心里一直有阴影。
然而到了成都,可说是颠覆了以往的认知——掏耳朵不仅稀松平常,而且生意兴隆。街头巷尾、公园茶坊,掏耳朵的营生随处可见。大到装饰堂皇的店铺、靓哥俊妹在门口揽客,小到路边树荫下摆一张躺椅便可开工,有点像泰国的精油按摩,真让人不可思议。
据说四川的采耳业,起源于剃头挑子,历史悠久,门派众多。它不仅清洁耳朵,而且还能使你消除疲劳、身心愉悦。掏耳师是非常专业的,手中工具的精细有如手术器械,云刀、鹅毛棒、绒毛棍、掏勺、镊子、音叉,可以说一应俱全。
操作时,戴着头灯的师傅先用酒精消毒,然后用云刀剔除耳洞旁的毛发,待客人舒坦放松后,根据客人耳道深浅和走向,用工具深入其中,掏、扒、扰、铲、夹,在一连串精到的手法后取出耳朵里的垃圾。
据说耳孔内分布众多神经,有许多重要的穴位,掏耳师傅要用绒毛球给你伺候到,还要用马毛扫鼓膜,直弄到你又麻又酥、昏昏欲睡、魂灵儿都舒服地跟他走了。末了还会轻敲音叉,让你慢慢回到现实世界。如果你觉得还不过瘾,他会在你耳边点燃一支艾灸,清香缭绕的烟雾,会让你通气提神……许多第一次接触采耳的客人会担心耳膜的安危,其实大可不必。采耳师傅都是经过多年专业培训,手艺神奇精妙。他能用耳勺敲碎蛋壳,而不损伤里面的蛋皮;能用镊子从卷烟中取出烟丝再塞回去而不弄破烟纸……采耳技艺还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老外慕名前来。
北京的澡堂和扬州的捏脚,是从头到脚给人以感官享受,而成都的采耳,是从耳根神经上入手让人彻底放松、欲罢不能。当你躺在阳光下的竹椅上飘飘欲仙,这时候你才会明白休闲之都绝非浪得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
<>星开餐厅屡见不鲜,比如薛之谦的“上上谦”、陈小春的“七爷清汤牛腩”店、高圆圆的“蜜桃餐厅”等等。但是“打江山易,守江山难”,真正能存活下来并做大做强的没有几个。
而在这些明星开餐厅中,最牛B的当属任泉了,尤其是开的“蜀地传说”,1998年开业到如今20年左右了,还屹立不倒,在如今餐饮业三年一大坎的时代,当属不易啊!
明星效应已经没用了,只重形式即使互联网发展再厉害也救不了
很多人说,任泉的餐饮店靠的是明星效益。诚然,明星开餐厅确实比普通人有优势,毕竟人气在那摆着呢!这种优势能给他们短时间内带来巨大流量,但是跑得快并不意味着跑的远,如果你把这当成目标和主要营销手段,那么离死就不远了。
君不见那些“批量生产”的网红餐厅,如今基本已经死得差不多了,比如湖南57度湘餐饮集团旗下的全国连锁餐厅水货,如今全国部分城市门店已悄悄关掉。当年火的那阵,号称自己掌握90后心理,营销手段又蹦又跳的,如今看来,就跟帅猴一样。
明星开餐厅也好不到哪里去,韩寒的“很高兴遇见你”餐厅接连倒闭,郭德纲“郭家菜”餐厅关门大吉,包贝尔的辣庄火锅店深陷“假鸭血”造假案等等。
如今互联网这么发达,微博微信这么火,明星效应依然带不来销量,可见餐饮这一行重形式不重内容必死无疑,明星也不例外。所以,也奉劝各位搞餐饮的人士,别老想着搞创新、搞嘘头营销,最多只能火一时,比如拉面小哥。餐饮这东西的骨子里还是传统基因,站在消费者角度考虑才是王道,这一点,任泉开的餐厅就做得不错。
“蜀地传说”各地口味因地制宜,消费定位于普通大众
任泉开第一家“蜀地传说”(当时叫“蜀地辣子鱼”)是根据自己的消费能力来定位自己的餐厅的。他说:“你就想,一个普通人来吃饭,肯定希望价格实在,从便宜出发。”1998年在上海那会四个人出去小聚一下,如果有一个特定的环境、也能吃到特色,一锅鱼30几块钱,一个炒菜10几块钱,加上几瓶啤酒,差不多100块钱,他觉得很舒服。
然后,餐厅思路就按这个走(人均25元),直到现在蜀地的人均消费也没有涨得太厉害(50元至60元左右),最终证实确实很成功。由此可见,定位按周边的大众消费水平来会好一些,一下子走高端路线未必是一件好事(这方面倒闭的餐厅数不胜数)。
接着就是菜品口味问题。全国开的“蜀地传奇”餐厅口味都是不一样的,非常懂得因地制宜,比如东莞的店主营广东菜,上海店都做川菜,北京三家店一家川菜、一家东北菜,和一家杭州菜,回头客概率基本达到90%以上。看起来好像很容易做到,其实不然,很多人总以为他们当地卖的某样食品十分火热,就幻想到哪卖都一样,不考虑当地消费饮食习惯问题,最终绝对必死无疑。
曾有人抱怨,桂林米粉那么好吃,搬到北方却卖不动没道理,固执的归结为是做不出那个味道的问题。实际上真不是这个原因,你让一个吃惯面条的北方汉子吃米粉,结果可想而知。
当然,任泉经营“蜀地传说”还有很多闪光点,比如在控预算、选址、购材、施工到品菜等都有一套手段,这些方面还有很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但是餐饮业博大精深,一两句话说不清楚,下次我们将会着重讨论这些问题,如果感兴趣的话,就多留意这个号吧。餐饮不易,与君共勉!
(餐饮新商机为首席媒体官旗下媒体)
><>不起眼的小店,很不高大上的装修,里面的火锅却非常让人“爽”够辣、够味!一家能让我辣到流汗的火锅!牛羊肉都不错,是真肉价格算中等吧。
人均:40
地址:金旭路交警大队对面
作者原创,请勿转载,微博、微信搜索:咸阳美食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