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预制菜第一股”(欢迎关注闺蜜财经)
< class="pgc-img">>撰文|蜜姐
这是@闺蜜财经的第1393篇原创
11月2日,锅圈食品(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锅圈”)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上市,发行价5.98港元/股。
爱吃火锅、烧烤的蜜友可能对这家公司比较熟悉,锅圈号称“火锅界的蜜雪冰城”。
锅圈成立于2017年,7年左右其零售店扩张到近1万家,成为“预制菜第一股”。可谓是餐饮新零售赛道的黑马。
< class="pgc-img">>不过,招股书显示,2020—2021年,锅圈累计净亏损超5亿元,2022年才扭亏为盈。
这家火锅食材零售赛道上跑出来的独角兽,前景到底如何?
01
郑州大学校友创业,“农村包围城市”搞扩张,53岁港交所敲钟。
锅圈的创始人杨明超,1994年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河南商报报道,杨明超出生在农村,靠读书改变命运,毕业后在河南省政府接待办的一家宾馆就职。但不甘心“一眼望到头”的工作,杨明超毅然决然选择了创业。他先后养过羊、卖过啤酒,经营过数个餐饮品牌。
2015年,杨明超与孟先进、李欣华、刘亚威联合创办了河南锅圈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0万。
2017年,锅圈第一家火锅食材门店在郑州开业。这家号称“好吃不贵”的火锅、烧烤食材供应商堪称“火锅界的蜜雪冰城”。
< class="pgc-img">>招股书披露,2020—2022年及截至今年4月底,锅圈的门店网络分别为4,296间、6,864间、9,216间和9,838间,同期自营店仅分别为4间、4间、5间和6间。
锅圈官网显示,截至今年9月26日,公司共有9,978家门店,直逼万店规模。
与同样出身河南的蜜雪冰城相似,锅圈的扩张之道也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子。
锅圈通过在一二线城市的加盟店提高知名度,然后扩张主攻地级市、县级市和乡镇。
截至2023年4月底,锅圈加盟店收入中,来自直辖市、省会城市加盟店的营收占比合计31.5%;而来自地级市、县级市和乡镇的加盟店营收占比合计68.5%。
02
万店背后的代价:两年亏超5亿元,加盟商买单?
锅圈似乎在招股书中有意“避嫌”预制菜,而称其为“在家吃饭产品”。
今年9月,顶端新闻报道,锅圈食品董事长兼CEO杨明超出席2023第二届中国(郑州)新消费产业品牌峰会,谈及锅圈食汇的预制菜定位为速烹菜,要保留烟火气,可以做到中餐到家。
可见其所谓的“在家吃饭产品”正是预制菜。
招股书显示,锅圈的收入主要就来自于向加盟商销售在家吃饭产品。
而近万店的规模,锅圈的直营店不到10家。
2020—2022年及今年前4个月,锅圈的收入分别为29.65亿元、39.58亿元、71.73亿元和20.78亿元。其中,2021—2022年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33.50%和81.25%。
但2020、2021年,锅圈分别净亏损4329万元和4.61亿元。
< class="pgc-img">>2022年终于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2.41亿元,今年前四个月获净利1.20亿元,并未填上前面两年亏损超5亿元的坑。
从收入构成来看,2020—2022年及今年前四个月,锅圈来自加盟店的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98.2%、94.2%、90.3%和87.6%;
综合指导服务收入占比分别为1.6%、2%、1.6%和2.3%,该项收入主要由于加盟商及加盟店数目增加所致;
而来自其他销售渠道的收入占比期内最高仅为10.1%。
< class="pgc-img">>概括来说,锅圈来自加盟商的收入占比在90%以上。扩张开万店不是目的,而是构建供应链体系,向加盟商要效益。
而疫情三年,锅圈逆势扩张并非一帆风顺。
招股书披露,2020—2022年,其分别有377家、231家及882家门店连续2周以上未录得任何交易。2022年其在河南、上海分别有234家和86家门店平均关闭一个月左右。
03
行业前景不错,产品单一问题值得重视。
锅圈所谓的在家吃饭餐食产品包括:即食食品、即热食品、即烹食品及即配食品。
中国饭店协会及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按零售额计算,我国在家吃饭餐食产品市场规模2022年为3,673亿元,2018—2022年复合年增长率约为25.5%;预计2022—2027年复合年增长率约为20.7%,2027年市场规模将达到幣9,400亿元。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按在家吃饭餐食产品的零售额计算,2022年,锅圈在国内所有零售商中排名第一,但市场份额仅为3%。
一方面是因为,锅圈专注的仅是其中一个细分赛道家庭火锅及烧烤产品;另一方面也说明,市场前景不错,锅圈的市场份额能提升的空间较大。
截至今年4月底,锅圈的产品包括8大类别:火锅产品、烧烤产品、饮料、一人食、即烹餐包、生鲜食品、西餐和零食,合共710个SKU。
< class="pgc-img">>但如上图,从收入构成来看,报告期内,锅圈的火锅产品贡献了73.1%—80.6%的收入;而烧烤产品尽管营收占比在提升,也仅为5.8%—12%;其他占比在11.1%—13.8%。
营收依赖单一产品的特征明显。
而2022年的扭亏为盈与降本增效有关,未来能否保持强劲的盈利能力还有待时间考验。
2021年,锅圈的销售及分销开支为6.29亿元,2022年其广告及推广开支减少了25.7%。
此外,锅圈也面临行业的普遍挑战,近万家加盟店,如何确保食品安全及产品的标准化质量,以及目前市场和舆论对于预制菜的争议问题。
本文未注明数据均来自于锅圈招股书,特此说明和感谢!文章仅供讨论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
版权声明:本文系闺蜜财经创作,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另,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
<>河南商报记者杨桂芳见习记者郝楠楠/图记者张郁/图
辣是一种什么味道?实际上“辣”出现于“辛”之后。大家熟知的诗句“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就是“辛”的原料之一。而现在人们更习惯用“辣”字表征这一征服大江南北的味道。
郑州火锅市场谁可与海底捞匹敌?
在河南,人们也对“辣味”普遍接受,比如每日早晨那诱人的胡辣汤味道刺激着晨起的味蕾,虽然胡辣汤的“辣”和火锅的“辣”原料并不相同,前者为白胡椒,后者则是辣椒和麻椒。有美食家认为,河南人对辣味的喜爱和气候关系很大,比如冬天的干燥寒冷让味蕾渴望“刺激”。
“尤其是冬天,大雪天,和家人围着炉子,涮自己喜欢的食材,这是多好的感受,”老郑州王先生说,自己尤其爱老式涮锅,甚至每年都会挑个时间到祭(zha)城路(现已更名平安大道)吃涮锅的习惯,虽然自己现在已经住在了北环。
< class="pgc-img">>在郑州,也不乏知名的火锅品牌,比如有二十余年历史的二力涮锅、三十余年的鸿宝斋等郑州老城根出来的传统涮锅,也有走出河南的百年老妈火锅、可与海底捞对标的巴奴毛肚火锅等。
其中,在2018(第十二届)中国餐饮产业发展大会和中国餐饮行业改革开放40年纪念大会举行上,河南百年老妈饮食管理有限公司进入2017年度中国餐饮业正餐十大品牌榜单。经过22年的发展,百年老妈拥有12家直营店,150余家特许连锁店,遍布北京、河南、山西等多个地区。
另外,从安阳走出来的巴奴毛肚火锅已经有17年历史,在郑州已经开设有22家直营店面,全国有49家直营店面,并在2月“进京赶考”,其北京首店悠唐店试营业后每天翻台率达到6次,单日客流量上千人,其招牌菜品毛肚点击率达到了113.9%。
在《美食圈》杂志主编、美食评论家韩伟看来,巴奴毛肚火锅在店面盈利能力、坪效等方面已经超越海底捞,和海底捞一样成为了知名的火锅龙头企业。
川渝火锅称霸6大同类
海底捞上市,自然其捞董事长、创始人之一的张勇”功不可没“。这个用24年时间,从开始卖麻辣烫起家的创始人,把海底捞从街边的麻辣烫小店,成长为到市值千亿的餐饮巨头。也让海底捞凭借飞快的开店速度和营业额,让”火锅“这一品类走出国门。其招股书显示海底捞在海外开店达到16家,包括新加坡、韩国、美国和日本。
火锅到底有多受人喜爱?《中国餐饮报告白皮书2017》数据显示,火锅占餐饮营收22%、8000亿左右规模。堪称第一大品类,并孕育出一批大量级、大规模的一流品牌。
而在诸多的火锅细分中,川渝火锅则是当之无愧的霸主。零点有数集团发布的《2017中国火锅大数据报告》显示,在北京6大火锅品类中(川渝火锅、串串火锅、涮锅、鱼火锅、港式火锅、云南火锅)中,川渝系称霸,超越了同样有忠实粉丝的串串火锅以及“老北京”喜爱的涮锅。
当然,市值1000亿的海底捞是当之无愧的王者,其产品、管理、考核、服务一直被业内不少人奉为经典,甚至行业领先的待遇、可以有免单权的服务员、以及考核的另类指标等被行业津津乐道。比如《海底捞你学不会》中海底捞员工的宣誓“我愿意”就被不少企业“借鉴”,该书被出版商们推出了“畅销百万版纪念册”。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人对海底捞都那么神往,有火锅从业者就表示海底捞的模式已经模式化了,就像一个笑容,大家的笑容都那么相似,说话的声音、语气都那么让人“可心”,当出来的时候自己会有明显的“海底捞”特征。
无疑,海底捞带着羡慕和质疑走上了王者之路。未来路途如何?有餐饮人士认为,海底捞的野心正面临着挑战。比如按照招股书披露的短时间内要开出200多家店,这无疑需要大量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虽然海底捞COO杨丽娟在香港发售会上表示截至2018年9月3日,海底捞已经培养出超出400名的合格后备店长,并有175家门店已经完成选址,可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否保证标准化,则是一个问题。
“另外,海底捞的竞争对手也发展迅速,除了巴奴外,现在的小龙坎火锅、凑凑火锅等也开店迅速,无论它们归属于火锅里哪一个细分品类,都是“辣”这一大类的竞争者。”他说。
“另外你看一下河南区域,海底捞在洛阳开了三家店面,在开封将开一家店面,而河南18地市中海底捞进驻的速度非常慢,现在“小镇青年”的消费也很旺盛,为何进驻缓慢呢?应该和其担心团队建设跟不上有关,”他说。
辣还是一门好生意吗?
对于火锅,人们习惯于麻辣、藤椒、清汤等口味,还有最近的网红口味番茄辣等。人们总潜意识的把“辣”代表川菜,而实际上,川菜有麻辣味、椒麻味等24个味型和56种烹饪技法。
即使如此多的味道,也影响不了“辣”字成为川渝地区的味觉象征。但实际上,“辣”这一味道正在遭受挑战。
2017年年底,美团点评川菜店铺收录数28万家,比年初减少4万家,在美团点评收录的18个重点城市里,川菜店铺数量均呈下降趋势。除成都和杭州,14个城市川菜门店数量下降幅度均超过10%。其中,郑州的下滑趋势尤为明显,《中国餐饮报告2018》显示,郑州在2016年有4385家川菜馆,2017年为3302家,一年时间里减少了1083家店面。在所统计的18个城市中川菜馆均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闭店,其中北京、上海川菜馆关闭3000+,关闭1000+的城市达到9个。
不少餐饮人士疑惑“辣还是一门好生意吗?”。
《中国烹饪通史》特约撰稿人、《食林广记》作者马红丽就对“辣”的未来表示质疑。她提到,“辣”其字义最早见于《通俗文》:“辛甚曰辣”,《宋本玉篇》中,对辣的解释也是“辛辣也,痛也。”
也就是说,辛味发挥到极致为辣,比如芥、葱的味道即为辣。
“辣无法以地域色彩来区分,湖南湖北川渝地区“食辣”的特征尤为明显。而现在人们对味道的接受度更加丰富,辣因为其刺激性特征而让人一下记住,有了极具辨识度的味觉记忆,而随着养生观念等的出现,对辣的冲击还是比较明显。”马红丽说。
“辣”为何在北方地区这么普遍?马红丽认为,这和改革开放后食物和味道忽然丰富,以及辣具有辨识度有关。而现在人们追求回归,对辣的摄取更严谨和理性。
另外,“辣”之所以迅速膨胀,和厨师的技艺水平需提升也不无关系,因为“辣”可以覆盖菜品本身的味道,极容易被味蕾记住。
河南餐饮上市等待“闯关者”,餐饮上市难吗?
海底捞的上市被誉为“吃货们的胜利”,引起来了不少人狂欢。因为不少认为餐饮企业上市的难题在于其标准化和食品安全保障。
可韩伟认为,从全国来看上市的餐饮企业还是很多的,比如小南国、外婆家等。
“餐饮企业上市并不是很难,而真正做大的不多”,韩伟说,有些比较好的企业,比如巴奴,根本不存在上市的动机和需求,而且上市并不代表着一定是最好的。
“上市是一个企业的规划过程的节点,不能说代表着做得好,也不能说代表着做得不好,行业中也有企业上市后被市场慢慢淘汰的案例。“韩伟说,不能拿上市与否来判断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否。
同时,韩伟提到,对于餐饮企业的标准化问题,早已不是问题,许多连锁的餐饮企业都已经解决了标准化问题。
河南有哪些上市的餐饮企业?河南商报记者了解到,目前仅有已运营30年的洛阳餐旅集团上市新三板,未来仍需要”闯关者“。(编辑:华丽娟 戴晨曦)
>月3日,锅圈食品(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锅圈”)递交了上市申请书,拟冲刺港股上市。
靠着卖火锅食材和烧烤食材,锅圈去年营收上涨飞快,同比增长了81.23%至71.73亿元,不过锅圈的收入来源比较单一,超过七成的收入来自火锅食材,而火锅食材销售有一定的季节性波动。
毛利率上涨广告下跌,锅圈扭亏为盈
锅圈于2015年在河南创立,旗下品牌为“锅圈食汇”,主要通过线下加盟店以及线上渠道销售食材,产品涵盖火锅、烧烤、饮品、一人食、即烹餐包、生鲜、西餐及零食八大类别,当中有超过95%为其自有品牌。
在上市之前,锅圈已经获得了5轮融资,背后的投资者包括不惑创投、IDG资本、天图投资、招银国际、物美投资、分众传媒、光源资本、茅台基金等。
2020年-2022年,锅圈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9.65亿元、39.58亿元、71.73亿元,后两年的营收增速分别为33.49%、81.23%。2020年及2021年,锅圈连续两年亏损,净亏损额分别为4329.2万元、4.61亿元,而到了2022年,锅圈扭亏为盈,净利润达到2.41亿元。
针对扭亏为盈的原因,锅圈指出,主要是受益其采购量的增长,以及规模经济提升后成本控制能力,再加上品牌受到认可后使其能够优化销售及分销开支。
从成本和费用结构看,锅圈得以扭亏为盈,很重要的一点是销售成本占比下跌了,毛利率因此上涨,同时广告支出大幅减少。
2019年-2022年,锅圈的毛利率分别为11.1%、9.0%及17.4%。针对毛利率上涨,锅圈指出,主要是其控制销售成本及保持稳定的采购价格水平;推出毛利率较高的新产品及升级现有产品,主要产品依靠自产;稳定采购价格及控制成本的能力。
除了毛利率的提升外,去年锅圈缩减了广告开支,其广告及推广开支同比下跌了25.41%至1.38亿元,这也使得其在营收上涨的同时,其销售及分销开支下滑了0.64%至6.25亿元。
火锅食材占比超七成,销售存季节性波动
锅圈的食品主要由两个渠道供应,一是其控股的三个食品原料生产工厂,包括生产牛肉产品的和一肉业、生产肉丸的丸来丸趣、生产火锅汤底产品的澄明食品,此外,锅圈还参股投资了虾滑供应商逮虾记。
不过锅圈的自有工厂产能利用率较低,去年整体利用率仅为60.2%,对此,锅圈解释,主要是其生产设施近期才开始营运,如肉丸生产厂2021年12月才投入使用。
除了自有工厂外,锅圈通过食材供应商合作采购食材,如安井和三全等,截至2022年年底,其合作的食材供应商超过279名,去年其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占比为20.7%。
尽管锅圈在去年年底的产品SKU已经达到755个,不过火锅产品仍然是锅圈售卖的最主要食材,烧烤产品及其他产品的收入在逐年增加,但是仍然未能成为锅圈收入的第二曲线。
2020年-2022年,锅圈来自火锅产品的收入分别为23.90亿元、30.91亿元、53.52亿元,分别占比81.9%、79.7%、75.9%;同期,其来自烧烤产品的收入分别为1.79亿元、2.94亿元、7.14亿元,占比分别为5.8%、7.6%及10.1%;其他食材的收入占比分别为12.3%、12.7%、14.1%。
过于依赖火锅食材让锅圈的收入存在季节性波动,锅圈在招股书指出,鉴于火锅消费的季节性模式,锅圈受到一定程度的消费者需求的季节性波动影响。例如,每年10月至次年2月的寒冷月份拥有更多的消费者订单并产生更高的销售额。
不过,资深零售分析师王国平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锅圈以烧烤、火锅食材为主,细分市场切得更加准确。锅圈采用针对细分市场集中打爆的模式,随着规模扩大以及品牌力上升,有助于其拓展新的品类,减少对于火锅食材单一品类过于依赖。
手握近万家加盟商,线上收入占比较低
锅圈售卖食材的主要渠道为线下的加盟店,过去三年,其线下加盟店数量增长迅猛。
2020年1月1日,锅圈的门店只有1441家,到了2022年12月31日,这个数量已经增长至9221家,其中5家为自营店,9216家门店为加盟店,这9216家加盟店由5680名加盟商运营。截至今年3月27日,锅圈的加盟店增至9645家,主要分布在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等地。
锅圈的加盟店主要有三种店型,包括“标准门店”“店中店”以及“乡镇店”,其中“标准门店”面积多在40-100平方米,通常配备两至三名员工。
根据招股书,锅圈并不收取加盟商的加盟费或者特许权使用费,不过加盟商在首次签约时需要支付固定金额的保证金,同时每年需要向锅圈支付固定金额的服务费用。加盟商们只能独家经营锅圈的产品,同时允许从本地自行采购特定范围的生鲜产品。
2020年-2021年,锅圈来自加盟商的收入占比分别达到98.2%、94.2%、90.3%,其他销售渠道占比则分别为0.2%、3.8%、8.1%。
在飞速狂奔的同时,过去三年,锅圈关闭了部分门店。2021年-2022年,其关闭门店分别为28家、194家及279家,分别占加盟总数的0.7%、2.8%及3.0%。
锅圈在招股书指出,公司的经营业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加盟店的业绩,有关业绩也反映了公司加盟商的营销能力及管理技能,表现欠佳的门店(如总数重大)将对公司的收入及盈利能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加盟店的成功及质量最终取决于加盟商本身。”
值得一提的是,同样通过加盟店卖食材,“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的毛利率要高于锅圈,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味知香的毛利率分别为25.11%、24.20%,不过味知香的线下销售渠道更丰富一些,除了加盟店外,线下还有经销渠道和批发渠道。
凌雁咨询管理首席分析师林岳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锅圈主要通过加盟店来销售,对其毛利率有一定影响,“因为线下门店要分成,锅圈的销售渠道确实比较单一,但是它属于预制菜的模式,所以主要看重的还是生产、研发和供应链。”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詹丹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