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海报新闻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李子骄 张海振 济南报道
“民以食为天”,由古至今,人们都以餐食为自己的生活所系。据《2021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发布的数据,中国餐饮市场一直健康成长,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2.9万亿增长至2019年的4.7万亿,年复合增长率达10.1%。然而,受疫情的影响,2020年餐饮市场规模下滑15.4%至4.0万亿,可谓“断崖式”下跌。
之后,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平稳、国家出台各类促消费与营商优惠政策,餐饮行业在2020年下半年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恢复。两年的时间里,危险与机遇并存,“退场”与“转型”也成为了整个行业的关键词。
困局:苦撑一年,最终被房租压垮转行卖车
自己开的饭店倒闭后,又经过半年的沉淀期,刘继阳于2021年9月正式转入二手车行业。在微信朋友圈发一发车子的信息,给客户做一些介绍,或是陪他们到车行去看看,是刘继阳每天的工作内容。“靠一部手机就能搞定,每天要发三、四百条朋友圈,基本就是刷屏的状态,为了不给家人和朋友造成困扰,我还专门申请了一个微信号发信息,和原来生活用的号区分开了。”
即便如此,隔行如隔山,这句老话还是在刘继阳身上应验了。“虽说我之前就很喜欢车,也会自己研究,配置、发动机、变速箱之类,多少有点了解。刚开始是在朋友的帮助下入了门,可一台车也卖不出去,当时都有点想放弃了。”
刘继阳在检查车子
卖不出去的车子,曾经热闹的饭店,两者形成鲜明对比,让刘继阳心里的落差更大了。“我在餐饮行业干了5、6年,投入很大,感情也很深。饭店生意最好的时候,一个月的流水将近30万,员工就有28个。”想想自己的过去,从7年前在餐饮店打工开始,当熬粥工,学包馅饼,接着干采购,当服务员、收银员,之后又升了经理助理、经理,最后出来创业,2016年在济南舜泰广场开了自己的饭店,名叫“天一馅饼”。刘继阳说,最忙的时候一天只睡2个小时,能把这家店经营几个春秋,实属不易。
疫情之前,“天一馅饼”的客流量
未曾预料到的,是“天一馅饼”最终没能在疫情期间存活下来。2020年12月23号,一块展板挂在了这家快餐店门口,上面写着店主刘继阳 “绝不跑路”的通知。“当时是为了提醒之前充值的老客户前来退卡,哪怕再困难,我也一定会把他们充值的15万元的费用全部退还。”关店的情景,刘继阳历历在目,他揉了揉眼眶,说自己真的不想放弃。“2019年年初,疫情来了。之前每年都是大年初六营业,接到通知后,所有的店都暂停了。1个月的房租三、四万块钱,3个月没开门,已经赔进去10多万了。后来,能开业了,但必须在门口量体温、登记,餐厅里也不允许聚集那么多人,1张桌子相隔2米,原本2张桌子可以坐8个人,现在才坐2个。坪效低,翻台率低,营业额还不到原来的一半,基本上是赔钱状态。”
刘继阳挂出闭店通知
他本以为,疫情就像非典一样,会在不知不觉间消失,也许再坚持一下,到了夏天就挺过去了。“其实撑到10月份的时候,已经非常艰难了。后来又坚持了2个月,店里的员工已经裁掉了一半,实在撑不住了。”而缴不起的房租,成为了“压死”刘继阳的“最后一根稻草”。“其实当时房东很照顾我,减免了一部分房租,但我一直是赔钱的状态,还一直贴钱进去,实在是无能为力了。为了给顾客的充值卡退钱,我把自己的车都卖了。”
双刃剑:寒冬期尚未结束,且应对“遭遇”,抓住“机遇”
刘继阳经历了创业以来“最灰暗的日子”,这也是近两年饭店生存窘境的一个“缩影”。根据央广网、红餐网披露的数据,我国餐饮市场门店数在波动中上升,截至2020年,我国餐饮门店数量达到653万家,同比2019年下降11%,主要是疫情导致了部分中小型餐饮企业离场。
《2021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发布的数据
山东省旅游饭店协会会长何庄龙告诉记者,“大家遇到的困难有两个方面,首先是疫情的不确定性,现在呈现出重点散发、总体可控的局势。严格防控的措施给整个行业带来了挑战,也打击了消费者的热情。比如限制聚集,人数超过50以上,就必须报备。第二个困难,随着营业成本,特别是人力资源、食材、水电、气暖等价格提升,产业利润越来越低,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困难。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新的机遇。”
疫情是一把“双刃剑”,它给行业里的人带来了退场的危机,也带来了新生的机遇。山东凯瑞商业集团市场营销总监侯明敬认为,疫情更像是“加速剂”。“实际上我们2017年就开始转型,当然不可能像现在速度上、力度上这么大。有困难,但整个过程中我们更多地认清了现在的经营和方式,更多的是寻求解决方法。从目前整个经营情况来看,大家对于消费的综合频次是降低了,消费信心和满意度却增长了。”
“城南往事”餐厅(省电视台店)
蜕变:老式鲁菜品牌转型升级,大力推广鲁菜文化
餐桌前,一根普通的黄瓜,被拉起了1米多长。如蓑衣,像丝网,似一串铜钱,这便是一道经典鲁菜——蓑衣黄瓜,也是“城南往事”餐厅的网红招牌菜。原本只后厨进行操作,现在却由服务员在桌上讲解呈现,引得顾客拿出手机拍照、上网分享。侯明敬说,“这种形式比较符合现代人追求新、奇、特的消费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留住了客源。”
服务员正在展示“蓑衣黄瓜”
“城南往事”是山东凯瑞集团的原创鲁菜品牌,在济南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作为济南家常菜代表品牌之一,它几乎保留了本地所有的经典菜品。目前,以济南为周边,分布在西安、合肥、上海等16个地市的门店,共有70多家。站在疫情这一特殊的交割点中,侯明敬告诉记者,必须加快步伐,完成转型升级,才能让品牌广为人知,真真切切地在全国遍地开花。
在餐厅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创新”至关紧要。除了在呈现方式上让人耳目一新,对于一家餐厅而言,“味道”上的认同感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侯明敬介绍道,“以菜品为基础点,以食材溯源,用济南的故事深挖,基于原有的烹饪技法,我们借助了现代、时尚的饮食方式,完成了菜品的升级。比如现在大家都提倡养生,而糖醋鲤鱼这道菜需要用到大量的糖提鲜,一些顾客就有健康上的顾虑。现在我们选用低聚糖进行改良,这样做出来大家都表示认可。”除此之外,餐厅还利用新零售的方式,为顾客提供礼盒装的山东特产,推广鲁菜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菜品当中蕴含博大精深的文化资源,把食材、做法、人文故事相结合,让更多人能体验到鲁菜的韵味。”
顾客在给餐厅拍照
金杯银杯不如顾客的好口碑,在不同时期洞察消费者心理,满足消费者需求,就没有做不好的生意。“初心,是我们进行转型的另一个关键词,也就是着重关注顾客就餐综合体验。比如,在山东省电视台附近的店铺不久前完成了环境的升级,以高级的红黑色为主,古典优雅,房间名有大坂桥、芙蓉街、王府池等,而且能够听到泉水声,仿佛就置身在济南的小桥边。通过这样的展示,带给顾客一次济南之旅,鲁菜之旅。”
“城南往事”餐厅装修风格
文化印记留在餐厅的角角落落,服务水平也不能“拖后腿”,侯明敬告诉记者,对顾客做到精细化分析,让他们的体验感超值,是餐厅近两年开始的尝试。“我们推出了‘管家式服务’,举个小例子,如果家里老人办寿宴,从电话预定开始,我们就配上一个服务管家做跟踪落地。比如是不是需要给老人准备鲜花,提供靠背椅,菜品有什么特殊需求、忌口,是否有小孩需要特别关注等等。顾客未到店就提前锁定,做好准备,他们来了之后一对一进行服务,后续还要进行电话回访。”
不破不立,凭借这些“法宝”,“城南往事”在疫情中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往前迈出了步伐。侯明敬说,今年新开了一家6000平方米的门店,它能作为品质升级之后的一个最真实、最有效的案例。
未来:网上订餐成为趋势,安全监管势在必行
近两年,人们对健康、营养、绿色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大众化、粗糙化的消费方式渐渐没落。而年轻一代、老龄人队伍、亲子组合的加入,也推动了整个消费市场网精细化方向发展。“不管发展方向如何变,人们对美食的需求没有变。就山东省的餐饮行业而言,目前已经恢复到2019年的9成,跟2020年相比,提升了30%,今年的发展趋势良好。”
山东省旅游饭店协会会长何庄龙谈行业发展
何庄龙表示,在“寒冬期”尚未结束的情况下,协会紧紧围绕疫情不确定性和常态化下对饭店的影响,深入调研,提出建议,帮助大家渡过难关。“比如跟政府提出减免税收的建议,同时提倡节约粮食,充分利用食材来进行综合加工,降低成本等等,增强行业发展的信心。”另一方面,协会也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展示鲁菜新的面貌和新的生命力。“下一步要打造山东食材、鲁菜和鲁菜文化的产业链,推动整个山东饭店行业高质量发展,从而形成美食网红打卡地。”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餐饮线上订单整体保持高速增长,除疫情影响特别严重的2-4月,其他各月同比均实现正增长,且订单量同比增长在2020年第四季度基本维持在70%以上,在12月甚至实现了107.9%的翻倍增长。何庄龙告诉记者,“随着数字化经济的发展,网上订餐、网上消费已经成为一个趋势,预计在当前疫情逐渐常态化的环境下,外卖行业可能仍将持续强劲发展。而协会应该制定标准,加强监管,由此来保障质量。”
《2021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发布的数据
距离虎年春节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城南往事”餐厅的年夜饭进入了火热的预定阶段,“有很多顾客早就开始电话咨询预定了,我们也配合会员充值活动,给顾客定制虎年专属礼盒,组织顾客提前互动,满足他们对于家庭聚会期盼。”侯明敬说,老的顾客一直都在,新的顾客接踵而来,也证明了营销只是一双翅膀,实体的综合运营才是一个门店的经营之魂和经营之本。
而时隔一年多,刘继阳“重操旧业”的想法也始终没变,他只是在等待一个好时机。“值得开心的是我最近能把车子卖出去了,不过对我来说汽车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行业,暂时先做着,攒点积蓄。不敢说自己还能做多久,因为一旦有机会,我还是想再开一家餐饮店。”
对于行业未来的发展,何庄龙则满怀信心,“2020年我们熬过来了,2021年我们挺过来了,2022年我们一定能好起来!”
本文来自【海报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疫情改变了一切,做餐饮似乎都变得不同了起来。餐饮真的变了吗?未来餐饮还能怎么做?
< class="pgc-img">>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王白石。
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很多事情都改变了。原本不需要资本的餐饮行业,成为了资本的宠儿,不少餐饮品牌的融资估值一轮高过一轮;以前生意不好,熬一熬可能还有希望,现在一熬再熬,可能就再也没有以后了。
可以说,头上笼罩着“疫情”这个不确定因素的餐饮行业,一切都变得不确定起来。未来,餐饮还能怎么做呢?下面,红餐网整理综合了一些过来人的看法,也许可以给想从事餐饮行业或者已经在做餐饮的人一些参考的方向。
< class="pgc-img">>这年头,活下来,比什么都重要
一场疫情彻底改变了一切,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对于很多行业来说,打击是致命的。更可怕的是,这场另类的“战争”持续了两年,未来还可能会一直与人类共存。
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生存成了很多人现实面临的头等大事。对于餐饮行业来说,同样如此。
疫情防控的最基本要求,就是不能人员聚集,但是,餐饮业又正好是严重依赖人员聚集的商业业态之一,所谓现场的桌数要越多越好,翻台率越高越好。然而如今,这种商业特征,在疫情下却成为了行业的绝对痛点。
因此,我们常常会看到,当某个城市或者地区出现病例的时候,当地的餐饮业就备受打击,先是街上的人少了,接着吃饭的客流出现断崖式锐减,最后可能是限制堂食或者禁止堂食。原本就靠堂食+外卖两条腿走路的餐饮店,营收大都直接减少一半以上。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此外,有不少专家称,以后,新冠病毒可能将和流感病毒一样长期伴随大家,这就意味着,以后疫情随时可能复发,随之而来的又将是封闭管理、禁止聚集聚餐、限制堂食等管控措施,而餐饮行业则随时有可能受到严重打击。
与此同时,在经济环境不明朗的情形下,消费者的口袋也开始捂得紧紧的,出外吃饭消费的欲望下降,从而导致餐厅客流减少。客流减少了,但是餐厅的房租、水电、人工等却不会少。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大连锁餐企今年开始收店关店,甚至不定时闭店,为的就是积蓄力量更好地为未来做准备。
所以,在未来的一两年,各位餐饮老板要谨慎开店,不要轻易扩张,先保存实力,活下来才是王道。
< class="pgc-img">>被淹的往往是会水的,做餐饮也是如此
在大家的固有认知里,新手做餐饮踩坑的可能性很大,但是其实老手也常常翻车,并且几率不低。
有个餐饮人在北京开了十几年的小吃店,生意一直都不错。但是因为疫情,生意一落千丈,面对大城市的高房租高人工,他选择了回老家创业。
在北京开了十几年小吃店都没问题,他觉得,自己的能力足够支撑自己在老家的门店。
回老家后,他选中了一个在厂房附近的门店,想着这边的人流量大,工厂的伙食不好,肯定很多人来吃饭。结果,他开的第一个店就亏了好几万,白忙活一年帮房东赚了一年房租,最后不得已转让了。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固有经验,觉得自己在北京的经验可以移植到老家上,谁知道老家工厂周围的人很少出外面吃饭,都是在工厂饭堂吃的。以前是肉多饭管够就行了,现在竞争大了,顾客也更挑剔了。加上,因为疫情很多工厂的生意都不好,效益不佳,工人少了,客流量自然更少了。如今,他只好从零开始,再寻找合适的机会创业了。
在餐饮行业,很多时候踩坑的大多都是老手,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有经验,有技术,风险更低。结果,盲目自信,让他们放松了警惕,经验主义的结果就是死得更快。
< class="pgc-img">>别人做得好,不代表你也能做得好
很多人做餐饮,一开始大多源于一种介于嫉妒和酸葡萄的心理,觉得对方做菜不如自己好吃,人也不如自己机灵,如果自己做的话一定会做得更好。这时,只要身边人一怂恿,他就会跑去开店了。
结果,开了店才发现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
曾经有个餐饮人开了一家小店,由于用心经营,生意一直不错。后面由于有其他事情,他把店面转让了出去,结果接手的餐饮老板根本没做过生意,短短三个月就把原本人气很旺的店做到没人气,六个月就关门大吉了。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所以,有时候做生意真的看人,同样的资源放在不同人手上,结局完全不同。
正所谓,开一家店要成功,位置占30%,产品占30%,运营能力占30%,其他占到10%左右,如果位置产品都差不多你却做不好,那很可能你缺的就是运营和管理能力。
开一个店靠位置靠产品靠勤奋,但是开十个店就得靠运营能力,产品模式。如果你只是看到别人表面的东西,那注定是做不好的。
< class="pgc-img">>街边店最赚钱?
没吃过这个苦不要轻易下定论
疫情之后,最先恢复元气的无疑是街边的小吃快餐店。很多以前的路边小吃也登上了大雅之堂,获得了一轮又一轮的融资,得到了快速扩张。再加上一些媒体时常报道什么小吃摊小吃店月入多少之类的新闻,街边店,就给人一种很好赚的错觉。
事实上,这些街边店夫妻店赚的只是辛苦钱而已。看着挺热闹的,但个中滋味只有当事人心里清楚。
现在餐饮经营的成本越来越高,养员工不容易,盈利更不容易。大部分地方工资有限,餐厅的一份面或粉,价格只要高一块钱,客流都会减少很多。很多餐厅都是勉强糊口而已,网上说的月入过万什么的,都是骗人的鬼。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如果你有认真观察过街边店或者夫妻档的快餐店,你就会发现,他们都是身兼多职的,夫妻俩是采购、厨师、服务员、收银员、洗碗工、清洁工,有时还是外卖员和派传单的。每天早早起来干活,晚上又很晚才收店,交完房租和水电煤气费,剩下的才是自己赚到的辛苦钱。
开街边店,老板要做很多脏活累活,一般人真的干不下去,除非是很能吃苦的两口子。
很多时候,我们看事情都是只看到别人好的,风光的一面,没有想到人家背后付出了多少。在这些看着生意不错的餐厅门店背后,有多少每天愁得睡不着,甚至即将崩溃的餐饮老板,我们无从得知,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过得轻松。
< class="pgc-img">>没有旺盛的精力,千万不要碰餐饮
做餐饮真的非常考验一个人的体力和精力。从选址开始,到装修开店,再到常规的经营管理,一个流程下来起码可以让人瘦十斤。因为要做的事情太琐碎太烦人了。
不说开个几百平米的大店,就是一个小店,事情也是一样的。区别可能就是在于地方的大小,管的人多或少而已。
有一个做了二十年餐饮的老板曾把餐饮人比作佃户(指向地主租地的农户)。他说做餐饮要勤奋,要什么都懂。
确实,你要懂装修设计、要懂产品懂财务、懂管理,甚至水电、广告、摄影……都得会。这么繁琐并且繁杂的事情,如果没有旺盛的精力真的不建议碰餐饮。
特别是在当下餐饮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你没有旺盛的精力,全身心地投入,想做好一家店?太难了!
< class="pgc-img">>大部分人做餐饮亏损,都是作的
正所谓,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在餐饮行业,很多人亏损或者经营不下去大多也是自己作的。
“我说句大家不爱听的话,大部分人做餐饮亏掉的都是作的!总觉得自己行,结果一干啥都不行!”一位老餐饮人在说到当下的一些餐饮创业者为什么干不下去的时候,一针见血地指出,“都是自己作的”。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他认为,大部分新进场者,都低估了餐饮市场的难度,带着轻视的目光去做,心态一开始就没摆正,肯定做不好。有的餐饮店,只想着赚钱而不是做口碑,同样分量的一碗面,加价而不加量,食材也糊弄,以为自己很精明,消费者都是傻的,最终也只能关门大吉。
餐饮业的核心竞争力其实在于厨师、原材料、菜品味道,当然管理营销服务也很重要。味道不好和材料不好,那就难了。即使能靠营销或者噱头火一阵,也很快就会销声匿迹。
消费者可以为噱头颜值买单一次,但是菜品不好,下次就不会再来了。
< class="pgc-img">>没有好的模式和雄厚的资本
未来两年不要轻易开店
如果你还没有开店,建议你这两年不要冲动去开餐厅,因为风险太大了。
黑龙江哈尔滨的一个夫妻店,因为受到疫情的影响,堂食被暂停了,面对空荡荡的餐厅,夫妻两个人忍不住落泪,相拥痛哭。因为一轮又一轮的打击,他们已经快撑不下去了。
江苏的一位火锅店老板说,从2021年八月份开始,他每个月都要亏一两万元。即使到了冬天这个火锅旺季,店里的生意已经较之前有所好转,但因为疫情,吃饭的顾客总体上要比往年要少很多,店里如今的收入也只是刚达到收支平衡而已。
火锅店老板表示,自己周围的小超市、水果店什么的很多都已经关门了,只有自己还在苦苦坚持着。这个火锅店他投入了80万,当时借了很多亲友的钱,想着生意好就能还上的。但是,现在这样的情形,每天人工支出就要2000多,赚钱不奢望了,能把本钱赚回来,不亏就不错了。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而在全国各地,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当然,也有很多创业做得很火的餐饮品牌,这一两年的发展势头迅猛,但是这些品牌的背后是一个团队在操作,还有大资本的身影。如果,你的项目没有这样的背景和实力,也没有想好自己的商业模式,只是想开一家餐厅做生意的话,那建议你不要轻易尝试。
毕竟,开小店你比不过那些开了很多年,有口碑有回头客的店;开大店你又没有什么好的模式和人脉,也没有金矿银矿任你烧钱,那不如先静观其变,把钱好好收起来,观察观察一两年,再行动。
未来两年,新开的餐饮门店要回本可能会更难,还可能随时会因为一场疫情一朝回到解放前。所以,如果没有雄厚的资金去应对未来两三年可能来临的风险的话,建议大家还是不要冲动开店比较好。
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李子骄 张海振 济南报道
“民以食为天”,由古至今,人们都以餐食为自己的生活所系。据《2021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发布的数据,中国餐饮市场一直健康成长,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2.9万亿增长至2019年的4.7万亿,年复合增长率达10.1%。然而,受疫情的影响,2020年餐饮市场规模下滑15.4%至4.0万亿,可谓“断崖式”下跌。
之后,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平稳、国家出台各类促消费与营商优惠政策,餐饮行业在2020年下半年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恢复。两年的时间里,危险与机遇并存,“退场”与“转型”也成为了整个行业的关键词。
困局:苦撑一年,最终被房租压垮转行卖车
自己开的饭店倒闭后,又经过半年的沉淀期,刘继阳于2021年9月正式转入二手车行业。在微信朋友圈发一发车子的信息,给客户做一些介绍,或是陪他们到车行去看看,是刘继阳每天的工作内容。“靠一部手机就能搞定,每天要发三、四百条朋友圈,基本就是刷屏的状态,为了不给家人和朋友造成困扰,我还专门申请了一个微信号发信息,和原来生活用的号区分开了。”
即便如此,隔行如隔山,这句老话还是在刘继阳身上应验了。“虽说我之前就很喜欢车,也会自己研究,配置、发动机、变速箱之类,多少有点了解。刚开始是在朋友的帮助下入了门,可一台车也卖不出去,当时都有点想放弃了。”
刘继阳在检查车子
卖不出去的车子,曾经热闹的饭店,两者形成鲜明对比,让刘继阳心里的落差更大了。“我在餐饮行业干了5、6年,投入很大,感情也很深。饭店生意最好的时候,一个月的流水将近30万,员工就有28个。”想想自己的过去,从7年前在餐饮店打工开始,当熬粥工,学包馅饼,接着干采购,当服务员、收银员,之后又升了经理助理、经理,最后出来创业,2016年在济南舜泰广场开了自己的饭店,名叫“天一馅饼”。刘继阳说,最忙的时候一天只睡2个小时,能把这家店经营几个春秋,实属不易。
疫情之前,“天一馅饼”的客流量
未曾预料到的,是“天一馅饼”最终没能在疫情期间存活下来。2020年12月23号,一块展板挂在了这家快餐店门口,上面写着店主刘继阳 “绝不跑路”的通知。“当时是为了提醒之前充值的老客户前来退卡,哪怕再困难,我也一定会把他们充值的15万元的费用全部退还。”关店的情景,刘继阳历历在目,他揉了揉眼眶,说自己真的不想放弃。“2019年年初,疫情来了。之前每年都是大年初六营业,接到通知后,所有的店都暂停了。1个月的房租三、四万块钱,3个月没开门,已经赔进去10多万了。后来,能开业了,但必须在门口量体温、登记,餐厅里也不允许聚集那么多人,1张桌子相隔2米,原本2张桌子可以坐8个人,现在才坐2个。坪效低,翻台率低,营业额还不到原来的一半,基本上是赔钱状态。”
刘继阳挂出闭店通知
他本以为,疫情就像非典一样,会在不知不觉间消失,也许再坚持一下,到了夏天就挺过去了。“其实撑到10月份的时候,已经非常艰难了。后来又坚持了2个月,店里的员工已经裁掉了一半,实在撑不住了。”而缴不起的房租,成为了“压死”刘继阳的“最后一根稻草”。“其实当时房东很照顾我,减免了一部分房租,但我一直是赔钱的状态,还一直贴钱进去,实在是无能为力了。为了给顾客的充值卡退钱,我把自己的车都卖了。”
双刃剑:寒冬期尚未结束,且应对“遭遇”,抓住“机遇”
刘继阳经历了创业以来“最灰暗的日子”,这也是近两年饭店生存窘境的一个“缩影”。根据央广网、红餐网披露的数据,我国餐饮市场门店数在波动中上升,截至2020年,我国餐饮门店数量达到653万家,同比2019年下降11%,主要是疫情导致了部分中小型餐饮企业离场。
《2021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发布的数据
山东省旅游饭店协会会长何庄龙告诉记者,“大家遇到的困难有两个方面,首先是疫情的不确定性,现在呈现出重点散发、总体可控的局势。严格防控的措施给整个行业带来了挑战,也打击了消费者的热情。比如限制聚集,人数超过50以上,就必须报备。第二个困难,随着营业成本,特别是人力资源、食材、水电、气暖等价格提升,产业利润越来越低,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困难。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新的机遇。”
疫情是一把“双刃剑”,它给行业里的人带来了退场的危机,也带来了新生的机遇。山东凯瑞商业集团市场营销总监侯明敬认为,疫情更像是“加速剂”。“实际上我们2017年就开始转型,当然不可能像现在速度上、力度上这么大。有困难,但整个过程中我们更多地认清了现在的经营和方式,更多的是寻求解决方法。从目前整个经营情况来看,大家对于消费的综合频次是降低了,消费信心和满意度却增长了。”
“城南往事”餐厅(省电视台店)
蜕变:老式鲁菜品牌转型升级,大力推广鲁菜文化
餐桌前,一根普通的黄瓜,被拉起了1米多长。如蓑衣,像丝网,似一串铜钱,这便是一道经典鲁菜——蓑衣黄瓜,也是“城南往事”餐厅的网红招牌菜。原本只后厨进行操作,现在却由服务员在桌上讲解呈现,引得顾客拿出手机拍照、上网分享。侯明敬说,“这种形式比较符合现代人追求新、奇、特的消费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留住了客源。”
服务员正在展示“蓑衣黄瓜”
“城南往事”是山东凯瑞集团的原创鲁菜品牌,在济南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作为济南家常菜代表品牌之一,它几乎保留了本地所有的经典菜品。目前,以济南为周边,分布在西安、合肥、上海等16个地市的门店,共有70多家。站在疫情这一特殊的交割点中,侯明敬告诉记者,必须加快步伐,完成转型升级,才能让品牌广为人知,真真切切地在全国遍地开花。
在餐厅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创新”至关紧要。除了在呈现方式上让人耳目一新,对于一家餐厅而言,“味道”上的认同感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侯明敬介绍道,“以菜品为基础点,以食材溯源,用济南的故事深挖,基于原有的烹饪技法,我们借助了现代、时尚的饮食方式,完成了菜品的升级。比如现在大家都提倡养生,而糖醋鲤鱼这道菜需要用到大量的糖提鲜,一些顾客就有健康上的顾虑。现在我们选用低聚糖进行改良,这样做出来大家都表示认可。”除此之外,餐厅还利用新零售的方式,为顾客提供礼盒装的山东特产,推广鲁菜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菜品当中蕴含博大精深的文化资源,把食材、做法、人文故事相结合,让更多人能体验到鲁菜的韵味。”
顾客在给餐厅拍照
金杯银杯不如顾客的好口碑,在不同时期洞察消费者心理,满足消费者需求,就没有做不好的生意。“初心,是我们进行转型的另一个关键词,也就是着重关注顾客就餐综合体验。比如,在山东省电视台附近的店铺不久前完成了环境的升级,以高级的红黑色为主,古典优雅,房间名有大坂桥、芙蓉街、王府池等,而且能够听到泉水声,仿佛就置身在济南的小桥边。通过这样的展示,带给顾客一次济南之旅,鲁菜之旅。”
“城南往事”餐厅装修风格
文化印记留在餐厅的角角落落,服务水平也不能“拖后腿”,侯明敬告诉记者,对顾客做到精细化分析,让他们的体验感超值,是餐厅近两年开始的尝试。“我们推出了‘管家式服务’,举个小例子,如果家里老人办寿宴,从电话预定开始,我们就配上一个服务管家做跟踪落地。比如是不是需要给老人准备鲜花,提供靠背椅,菜品有什么特殊需求、忌口,是否有小孩需要特别关注等等。顾客未到店就提前锁定,做好准备,他们来了之后一对一进行服务,后续还要进行电话回访。”
不破不立,凭借这些“法宝”,“城南往事”在疫情中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往前迈出了步伐。侯明敬说,今年新开了一家6000平方米的门店,它能作为品质升级之后的一个最真实、最有效的案例。
未来:网上订餐成为趋势,安全监管势在必行
近两年,人们对健康、营养、绿色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大众化、粗糙化的消费方式渐渐没落。而年轻一代、老龄人队伍、亲子组合的加入,也推动了整个消费市场网精细化方向发展。“不管发展方向如何变,人们对美食的需求没有变。就山东省的餐饮行业而言,目前已经恢复到2019年的9成,跟2020年相比,提升了30%,今年的发展趋势良好。”
山东省旅游饭店协会会长何庄龙谈行业发展
何庄龙表示,在“寒冬期”尚未结束的情况下,协会紧紧围绕疫情不确定性和常态化下对饭店的影响,深入调研,提出建议,帮助大家渡过难关。“比如跟政府提出减免税收的建议,同时提倡节约粮食,充分利用食材来进行综合加工,降低成本等等,增强行业发展的信心。”另一方面,协会也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展示鲁菜新的面貌和新的生命力。“下一步要打造山东食材、鲁菜和鲁菜文化的产业链,推动整个山东饭店行业高质量发展,从而形成美食网红打卡地。”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餐饮线上订单整体保持高速增长,除疫情影响特别严重的2-4月,其他各月同比均实现正增长,且订单量同比增长在2020年第四季度基本维持在70%以上,在12月甚至实现了107.9%的翻倍增长。何庄龙告诉记者,“随着数字化经济的发展,网上订餐、网上消费已经成为一个趋势,预计在当前疫情逐渐常态化的环境下,外卖行业可能仍将持续强劲发展。而协会应该制定标准,加强监管,由此来保障质量。”
《2021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发布的数据
距离虎年春节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城南往事”餐厅的年夜饭进入了火热的预定阶段,“有很多顾客早就开始电话咨询预定了,我们也配合会员充值活动,给顾客定制虎年专属礼盒,组织顾客提前互动,满足他们对于家庭聚会期盼。”侯明敬说,老的顾客一直都在,新的顾客接踵而来,也证明了营销只是一双翅膀,实体的综合运营才是一个门店的经营之魂和经营之本。
而时隔一年多,刘继阳“重操旧业”的想法也始终没变,他只是在等待一个好时机。“值得开心的是我最近能把车子卖出去了,不过对我来说汽车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行业,暂时先做着,攒点积蓄。不敢说自己还能做多久,因为一旦有机会,我还是想再开一家餐饮店。”
对于行业未来的发展,何庄龙则满怀信心,“2020年我们熬过来了,2021年我们挺过来了,2022年我们一定能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