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的数天试营业之后,1月8日,巴奴毛肚火锅(以下简称“巴奴”) “概念餐厅”正式对外亮相。这家概念餐厅位于郑州经三路和金水路口。金水路是郑州市的正中心路段,而现概念餐厅位置又是整条金水路上的重中之重。
巴奴概念餐厅的设计者是国际著名建筑师陆轶辰,他也是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师,此次巴奴概念餐厅的设计也吸收了众多国外知名建筑灵感来源。
早在2016年,巴奴拿下了这一位置,但经过两年的打造才得以正式亮相。巴奴创始人杜中兵提到,他们最初的设想是开设一家“工厂店”,将后厨、炒底料等环节展示出来,但这样的方式在保持品控方面相对困难,于是这一计划被放弃。
用两年的时间去装修一家店对不少品牌来说是难以想象的,杜中兵也提到,巴奴概念餐厅整体投资3000多万,“每年折旧600多万,加上房租900多万,可能赚不了钱的。”他表示希望这家概念餐厅可以触动到顾客,加深他们对巴奴这一品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餐厅整体上下两层共2300平方米,但却只有61套座椅,相比巴奴目前同样面积的门店,餐桌配比少了三分之一,可以看出这家店对顾客体验的重视。它的设计亮点主要在于天花板麦穗型钢架设计和包间形状的设计——流水、纤绳线条被运用在整个空间,而磐石和纤夫坚毅的力量在地面和天花板的空间中屹立着,两者相互衬托,形成了整个空间的亮点。
整个概念餐厅的外立面都由钻孔铝板进行装饰,该装饰风格可以在国内外很多建筑物上看到缩影,如波士顿班克餐厅、悉尼萨里山图书馆,概念餐厅整体设计体现了国际化。
“我们希望给郑州市民一份心意和礼物,一种就餐不一样的可能。”杜中兵在发布会上表示。
近期,不少品牌都陆续开出大型门店,如星巴克开出的“星巴克烘焙工坊”,奈雪的茶开出的“奈雪的礼物”以及10月底海底捞在北京开出的智慧餐厅。有人将巴奴此次开出的概念餐厅与“老对手”海底捞智慧餐厅作类比,对此杜中兵表示这两者“不是一回事”。从目的上来看,海底捞智慧餐厅基于对食品安全和人力成本的考虑,而巴奴概念餐厅是向市场传达品牌理念。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消费升级、新一代消费群体崛起,艺术化、深度体验的店面打造,将是餐饮巨头们未来博弈的战场。
而火锅行业除了食材升级博弈之外,如何满足多元文化下年轻人的需求,也是餐饮竞争需考虑的方向之一。
描二维码,立即订阅
采购简直是中小餐饮商家的“癌症”。
由于自身采购体量小,中小餐饮商家对批发市场依赖性大、议价空间小、采购价格居高不下,而“早起进货难、砍价难、核算难”这3大难题让餐饮老板即使操碎了心、累弯了腰,也难以实质性地解决问题。
采购应该怎么做?难题究竟该怎么解决?内参君找到了一些案例,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餐饮老板内参 石肆 /文
压垮老板的三座大山:
早起进货难、砍价难、核算难
对于中小商家来说,采购一直是悬在头顶的一把尖刀利刃。
如果一旦控制不好食材成本,“赔本赚吆喝”就成了常事。
位于郑州的“马洼洛阳锅贴”老板庞冰总结出一个经验:“每天的原材料费用,占当天营业额的比重最好不要超过33%,一定不能超过35%,这是根红线。”
然而,他们的锅贴店,这一成本比例常常触及到40%。
这不是一个餐饮商家的病痛,而是中小商家的“通病”。
毕竟,中小餐饮商家不像外婆家、海底捞等大型连锁餐企,由于自身采购体量小,他们既没有足够成熟稳定的供应链体系支持,面对第三方供应链机构也没有吸引力和议价权。
没办法,中小商家唯一的选择,只能去当地批发市场,有钱一点的门店开个小面包车,差一点的门店只能蹬三轮车,加肩扛手提。
即使这样辛苦,中小商家去批发市场也难逃这3大难题:
1、早起进货难
曾有这么一个段子:
“同学,请分享一下你的创业故事”,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创业的大学生,一位大学生表示:“我大学时创业开早餐店,后来倒闭了。”
“为什么倒闭,是选址的问题吗?"
" 不是,因为我早上起不来。"
为了抢足够新鲜且低价的食材,中小商家必须凌晨起床去菜市场采买蔬菜、肉类、海鲜。
在青岛,有许多主打海鲜的餐馆,老板凌晨4点左右驱车去海鲜批发市场;在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最热闹的时候是凌晨4点~5点半……
就因为起早采购,餐饮老板的工作节奏是比“996”还辛苦的“497”。
这还是天气好的时候,一旦遇上雨雪等恶劣天气,如果再遇上汽车限号,那几乎就是噩梦一般的存在。
庞冰就遭遇了这种情况。
当时,他只能骑电动车去菜市场买菜。因为市场人太多,电动车难走,庞冰只好把电动车停在一个地方,然后一趟趟往车上送菜。
庞冰害怕把菜丢了,特地找东西盖着最先买的肉,结果还是被偷了,损失了300多元。
2、砍价难
在批发市场买菜,真的是货比三家都嫌少。
一是不同商家的菜,质量不同,甚至好菜在运输过程中也有磕坏碰伤的情况存在;
二是传统的批发市场和菜市场价格不透明,中小餐饮商家的老板需要一家一家看货比价。
要是跑的商家少,嘴皮子不够利索,采买超过成本就是常事了。
尤其是90后创业者,他们大多有一股干劲,但是不懂得如何砍价,加上有些人脸皮薄,经常由于磨不开面子砍价,导致采买超出成本预算。
3、核算难
核算难也是一件辛酸事。
即使起了个大早,时间也往往不够用。许多餐饮老板就是手忙脚乱地买了这种食材,忘了那种食材,常常往返购买,物流成本上升10%~15%不说,统计各个批次的采买成本也是一团乱麻。
甚至,有时候,因为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全部采买,结果就是:耽误备餐和出餐,影响到当天的营业额。
这三座“大山”不仅压垮了中小餐饮商家老板的腰板,让老板们的生活质量下降,甚至消耗了更多的资金和老板们的精力,让老板们没钱没精力去提升门店经营和服务。
3个案例告诉你:采购应该怎么做
那么采购应该怎么做?难题究竟该怎么解决?
内参君找到了3个案例,可以给你答案:
1、90后创业者靠这一招,不再早起进货
“真味鸭血粉丝汤" 店主夏广林是一位90后创业者,在开店之初,他劲头很足,对社会上嘲讽“大学生做餐饮不能早起“的段子,嗤之以鼻。
但创业刚起步的时候,小夏早起骑着电动车去采购,就遭遇了“三大难”的“当头棒喝”:
首先是起床进货难,尤其在冬天,冷风刺骨,骑车往返菜场搬运货品很辛苦;
然后是砍价难,在传统的批发市场和菜市场,他磨不开面子砍价,常常导致采买超出成本预算;
最后就是统计和核算困难,统计采买成本,一团乱麻。
几个月前,小夏用了美团旗下的快驴进货APP后,就不再操心进货了。
“只要头天晚上在平台下好单,第二天,快驴的送货员会在店面营业之前把货送过来。我们准时开门做生意就好了,再也不用早起采购。食材大概比市场采购便宜5%左右,而且每天能省下来2~3小时的时间。”
利用这部分时间,小夏可以好好琢磨改善门店的经营,多做一些外卖生意,整体利润率也有很大提升。
解决“不再早起进货”是基础,更重要是:要让进货这件事更加方便快捷。
2、独臂老板这样做,让进货更方便快捷
位于上海的鑫鑫大碗面是一家夫妻店,与其他店铺不一样的是,店主刘致敬没有右手小臂,只能一只手烹饪菜品。
开店进货的担子也落在刘致敬身上。一周两三次,他总会骑着助动车去运光路菜场买油、面粉和蔬菜等原材料:除了单手骑车外,刘致敬经常还要搬运重物,比如40斤一箱的大豆油、50斤的面粉。
去年6月,夫妻俩接触到了美团点评旗下的快驴进货。这是个一站式餐饮供应链平台,通过APP下单,就可以为餐饮商户提供包括米面粮油、蔬菜鸡蛋、肉禽水产、调料酱菜等商品。
从那以后,进货的重担便从刘致敬身上卸去。他每天早上3点多起床,晚上10点多收工,以前下午要去菜场,难以休息,现在每天午后都能舒服地打个小盹儿,补充体力。
快驴进货的销售还推荐刘致敬开通了美团外卖,为小店增加更多营收。
如果说“不再早起”、“方便快捷”是基础目标,那么通过合理采购降低成本、提升利润率才是终极目标。
3、郑州一餐馆老板,靠这招省出5%利润
位于郑州的马洼洛阳锅贴解决采购难题,是在2018年7月。
当时,美团点评来了一个业务员,找到合伙人刘恩,推介一款一站式餐饮供应链平台——快驴进货。
业务员介绍,快驴进货解决的是中小餐馆一站式购买渠道匮乏、对批发市场依赖性大、议价空间小等痛点。
餐饮商家使用快驴进货后,不需要再每天早起采购食材,而是在店面营业前就能收到当天食材,省下时间和成本,也极大改善了生活质量,有更多精力和资金投入到产品改善及经营上去。
合伙人庞冰对互联网并不太信任,他觉得自己亲力亲为才能买到新鲜食材。但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马洼洛阳锅贴开始使用快驴进货。
通过半年的合作,快驴进货赢得了合伙人刘恩和庞冰信任。
庞冰算了一笔账:“比如市场上的五花肉馅,现在8.5元/斤,快驴进货的价格是8.18元/斤,一斤肉馅省3毛钱,一天光五花肉馅能省10块钱左右。10块钱相当于卖10份锅贴的利润,也就是等于多了10个顾客。”
而且,快驴进货提供的肉品比批发市场的品质更高,且非常稳定。
现在,庞冰的餐馆食材费用占营业额的比重,已经从40%降到了35%以下。这意味着,直接节约了5%的经营成本,或者多出了5%的利润。
小结
餐厅后端采购一直是餐饮行业的大痛点,尤其对于中小餐饮商家来说,是痛中之痛。
对此,美团点评CEO王兴曾表示,在过去的20年,需求侧数字化逐渐完成,但是供给侧的数字化才刚刚开始。供给侧数字化和需求侧相结合,数字经济才完整。科技企业不要想颠覆线下传统企业,要融合发展,助力传统商家,帮他们数字化。
就像快驴进货一样,平台帮助餐厅解决采购需求,通过美团的仓储和物流,将进货数字化,提高餐饮商户效率和盈利点。让商户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专注于门店经营。
作为全品类的餐饮供应链平台,快驴进货可以为餐饮商户提供包括米面粮油、蔬菜鸡蛋、时令水果、肉禽水产等生鲜产品,以及酒水饮料、方便速食、调料酱菜和餐厨用品等在内的各种商品。
截至目前,快驴进货已经在全国布局了22个省,39座城市,超过300个区县。目前正在迅猛发展中。
戳阅读原文,了解快驴进货!
· end ·
统筹|段明珠 编辑|于聪聪 视觉|于聪聪
内参热门
点击关键词,直达历史精选
餐饮新零售3个坑 | 哈根达斯被抛弃? | 饮品小趋势
赚钱的门头| 特许连锁30年 | 星巴克开店策略
青团大战| 1点点不进则退 |极品山寨
商务合作:翁瑞雪:13811864253(同微信)
佳音呐:18842356756(同微信)
转载联系:首席小秘书 微信 neicanmishu
课程咨询:小餐君 18510934632(同微信)
天的分享开始之前,我想先问你一个问题:
假如你今天失业了,决定不再求职,而是回老家创业。那么,你会选择做点什么?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都是开个餐馆,开个便利店。因为它们看起来更“容易”。
就拿餐馆来说。租个店面,招几个员工,买点食材,直接就能开干。能有什么难度?
看上去,真的特别特别容易,容易到几乎人人都以为自己能做到。
以至于近两年经济增速放缓后,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回老家开个饭店”。
但其实,一旦你的目的是想“做好”,经营一家餐饮品牌的难度,会大到我们这些外行人难以想象。
为了进一步探究这个问题,前段时间,我把巴奴毛肚火锅的创始人杜中兵请到了刘润进化者栏目,向他深入地请教餐饮行业的方方面面。
巴奴毛肚火锅是我非常喜欢的品牌,几年前我在郑州第一次吃到,就觉得“真的是太好吃了”,从此成为巴奴的忠实用户。
而它并不是近几年才冒出来的“网红品牌”,2001年就成立了。23年下来,巴奴也只开了113家门店,在速生速灭的餐饮行业里,并不算多。
据我所知,杜中兵还是国内最早一批提出“产品主义”概念的餐饮从业者。他和巴奴在产品上的投入和执着,令人敬佩。
今天,我就把杜中兵的回答,结合我的感悟分享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掺假
我问杜中兵,餐饮行业的“难”,它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
杜中兵说,开好一家饭店的那些道理,说起来都真的特别简单:
安全、好吃、新鲜、服务好。
还有别的吗?没了,真的没了。还能有什么大道理?
但凡事就怕“做好”二字,并且餐饮行业的“做好”,永远没有“一劳永逸”的时刻。
那些问题,就像一把把利剑,时刻悬在头顶,不能有一丝松懈。
我说,有点太抽象了,能不能举个例子。
杜中兵说,比如:掺假。
花椒、羊肉、毛肚、菠菜,这些都是最普通的食材,在市场上就能直接采购到,根本没什么难处,绝大部分饭店也都是这么做的。
要求高一些,想买到好的食材,也不难。只要肯花钱,哪有买不到的好食材?
但是当你对食材的要求变高时,掺假问题就一定会如影随形。
以花椒为例,巴奴用的是四川茂县花椒,虽然比普通花椒贵上不少,但用它炒制火锅底料时的口感,是其它花椒根本无法比拟的。
< class="pgc-img">>四川茂县花椒
不过,贵,并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掺假”。
一小袋花椒拿来检验,几百颗,品质如何很好分辨。
但每次采购,那可是上千斤花椒,摞起来装满好几辆卡车。
1000斤茂县花椒里,掺上150斤便宜的、品质差的花椒,混在一起卖给你,怎么分辨?几乎没法分辨。
再比如羊肉,过去内蒙古的羊都是天然放养羊,但后来,当地为了提高效率、减少生态压力,饲料羊的比例开始逐渐增高。
屠宰过后,天然羊和饲料羊从外观上看,都是羊肉,根本没法区分,只有吃到嘴里才能吃出区别。
于是,就一定会有羊贩子将饲料羊混在天然羊里一起屠宰,以天然羊的价格出售。
这种情况,你管不管?
杜中兵说,一桌两桌,客人吃不出来。或许你就觉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没事。
但是,只要你的目标是“做好”,那就一定要管。
可是,说得轻巧,怎么管?
一开始,巴奴采用的方法是“多抽查,多派人盯着”。
但最好的食材,本身就具有高溢价。不同等级的食材, 甚至能差出几倍的价格。
这意味着“掺假”这件事,利益实在太大。并且越好的食材,掺假的利益动机越高。
靠监督,那就是在“用有限的精力,去对抗无限的贪婪”,根本不可能看得住。
管、管不到;看,看不住。这还能怎么办?
太难了,真的太难了。
最终,巴奴想到了一个办法:深入源头,找到那些符合巴奴价值观的、能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并和他们进行超长期的利益绑定。
比如羊肉,巴奴会绕过羊贩子,通过内蒙古当地的合作社,直接向牧民订购天然羊。
比如花椒,一方面通过主动召开供应商大会,向供应商传达巴奴的理念。另一方面通过事后追责,一旦发现不诚信的供应商,立刻换掉。
杜中兵说,在这个过程里,价值观契合的重要性,甚至要高于价格。
光靠主动筛选也不够,一旦选定了靠谱的供应商,还要靠长期的利益绑定,让供应商的利益与品牌商尽可能一致。
比如,花椒、羊肉毕竟是农牧产品,最终的产量,受自然条件影响极大。
如果牧民遭遇天灾,或者花椒减产,巴奴会给牧民以补贴,以及用更高的价格收购花椒的方式,确保在灾年里,也不会让这些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吃亏。
就这样,一方面,筛选出的供应商,从价值观上就深刻认同“这个事儿不能干”。
另一方面,用利益绑定,让供应商纯粹从个人利益出发,也能意识到“这么干了会有经济损失”。
这样,合作才能长期、稳定的进行下去。掺假的问题,才能得到抑制。
你看,表面上看,食材采购只是一个性价比问题。
但一旦你想“做好”,这就变成了一个项目管理问题。
你必须用有效的流程,去对抗人性的幽暗。
你说这件事,难不难?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新鲜
我问杜中兵,还有哪些难题,是我们这些不从事餐饮行业的人,根本无法想象的?能不能再举一个例子?
杜中兵说,再比如,新鲜。
自己做饭时候,做到新鲜特别特别容易。
小时候妈妈每天早上去菜市场,买的都是刚摘的菜、刚杀的鱼、刚宰的牛,新鲜极了。
并且,一次就买一天的量,根本没有变质风险。
但是,当这件事拿到餐饮行业中时,就完全不一样了。
杜中兵说,过去我们吃火锅,对时令蔬菜很熟悉,对各种冻肉、冻丸子也很熟悉。
但是对“鲜品”这件事,大家是极度不熟悉的。似乎很少在火锅店里见到“鲜品”的毛肚、鸭肠、鸭血。
为什么?因为做到它需要极高的成本、研发能力与供应链管理能力。
巴奴的新鲜能做到什么程度?在我第一次吃巴奴时,就对它的两道招牌菜印象深刻。
第一道叫“井水黄豆芽”。
黄豆芽我们都很熟悉,拿一把黄豆用清水一泡,就能发出一大把。火锅店里放在盘子上,就能直接端上来。
这么简单的食材,还能怎么新鲜?
巴奴的黄豆芽,让我眼前一亮,它是一根根插在一个下面全是小孔的小筐里的。
为什么这么做?因为这些豆芽,是直接运用活体水培技术,就在这个筐里“长出来”的。
上菜时,就连着这个筐,一起上给顾客,客人吃的时候,自己一根根把豆芽“摘下来”,然后直接扔进锅里。
换句话说,客人涮的,是10秒钟前刚刚摘下来的豆芽。对新鲜的追求,就到了这种程度。
< class="pgc-img">>井水黄豆芽
第二道叫“鲜鸭血”。
一般我们对火锅鸭血的印象,都是固体状、暗红色的“熟鸭血”。
但巴奴的鸭血,是鲜红色的“鲜鸭血”。是在屠宰场收集到鸭血后,运到另一个车间进行处理,再全程0-4°冷链,直接发货到门店。
< class="pgc-img">>鲜鸭血
只要你吃过一次就能明白,这两者的口感,确实完全不是一个等级上的鲜美。
杜中兵说,在刚刚研发出鲜鸭血时,国内根本没有鲜鸭血相关的行业标准,更找不到具有资质的生产厂家。
所以在2016年时,这道广受顾客好评的招牌菜,一度因为缺乏相关标准,被监管部门要求下架过。
后来,是巴奴主动运用自己中央厨房的管理经验,去帮助供应商完善卫生标准,并推动在当地监管部门申请相关许可证。
最终,才让鲜鸭血正式成为一道被品牌、消费者、监管部门都认可的菜品。
你看,表面上看,让食材“新鲜”,只是一个库存管理问题。
但一旦你想“做好”,这就变成了一个农业问题、一个工业问题、一个研发问题。
你必须深入到产业源头,探索出如何运用各种行业的前沿技术,做到前人没有做到过的“新鲜”。
你说这件事,难不难?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中央厨房
我接着问杜中兵,这确实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新鲜,巴奴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杜中兵说,答案其实只有三个词:中央厨房、花钱、老板真的想。
先看第一个词:中央厨房。
技术上的实现手法,是建中央厨房,目前巴奴在全中国有4座中央厨房。
通过中央厨房,向全国门店统一配送食材,以确保品质的新鲜和稳定。
但也因为巴奴的食材大多是鲜品,需要全程冷链运送,同时保质期极短,比如鲜鸭血,保质期只有3天。
什么概念?从这只鸭子被杀,到端上你的餐桌,全程不能超过3天,不然就会变质。
也就是说,从生产,到中央厨房处理调配,再运到门店,留给门店的销售时间,大部分时候都只有1天。
当天卖不掉,第二天就只能销毁。
所以,杜中兵说,餐饮行业里有中央厨房的品牌,通常是“三天一配”。
但巴奴的要求,是强制“一天一配”。
也就是说,每天100多家巴奴门店里的食材,全部是当天早上从这4家中央厨房中运来。
为什么要这样?杜中兵说,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倒逼每家门店摸清自己的运营规律。
每天、每道菜到底需要多少的量,必须能够预估的足够清楚。
在他看来,只有做到了“一天一配”,在“新鲜”这件事上,才算做到了足够好。
我接着问,很多品牌都在建中央厨房,巴奴这个中央厨房难在哪呢?
这就要说到第二个词:花钱。
沈帅波老师在他的得到课程《跟巴奴学供应链打造》中,曾说过一个让我有些令人惊讶的数字:
通常餐饮业一家中央厨房的投资额,在1000万人民币左右。但巴奴在郑州的中央厨房,花了1.5亿人民币。
1000万到1.5亿,15倍的差距。
< class="pgc-img">>巴奴的中央厨房
为什么这么贵?杜中兵说,因为这件事上,真的没有什么秘诀,就是花钱。
好的食材要砸钱、好的研发人员要砸钱、好的质量管理流程要花钱。
新鲜、好吃这件事,做到很难,是因为做到很贵。
下一个问题随之而来:一个一百家门店出头的品牌,为什么不把资金放在门店扩张上,而是巨资花在中央厨房建设上?
杜中兵说,这就要说到第三个词了:老板真的想。
什么叫“老板真的想”?就是老板是不是从心里真的认为,这件事是一定要做的,必须要做的,打一点马虎都不行的?
首先,一定要老板真的认同。
其次,他要说服公司上下全部都认同。
然后,他要让所有供应商全都认同。
最后,要把这种价值观告诉顾客,让顾客长期监督,倒逼整个团队时刻不忘。
沈帅波老师还说过一个故事:有一次杜中兵在检查产品时,居然问负责豆芽的同事,为什么豆芽的长度不是一样的?
沈帅波当时非常震惊,我也很震惊,天啊,豆芽的长度一模一样?真的要严格到这个程度?是不是有点太吹毛求疵了?
不过杜中兵的道理是,活体水培的豆芽,直到上桌的那一刻都在一直长。如果不注意,根长的太长了,就会让顾客塞牙。
他说,如果你没有吃过普通豆芽,和活体水培豆芽的差距,就根本不可能意识到这些细微体感的区别。
杜中兵说,为什么要这么严?因为所有标准的源头,都是“老板是不是真的想做到”。
一旦老板懈怠了、那口气松了,整个团队的那口气就都散了。
杜中兵说,他在公司内部经常对伙伴们说一句话:
如果你打心里认同你是最好的餐厅,那最好的食材就是你的,别人抢也抢不走。
你看,表面上看,中央厨房是一个纯技术问题。
但一旦你想“做好”,这就变成了一个烧钱问题、一个价值观问题。
你是不是真的愿意为了你认为对的事情,大笔资金砸下去,并且日复一日的坚持?
你说这件事,难不难?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特色
每次和人聊到巴奴时,总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巴奴与海底捞的关系。
在巴奴门店的门头上,写着这样两句话:
服务不过度,样样都讲究。
服务不是巴奴的特色,菌汤和毛肚才是。
< class="pgc-img">>巴奴的门头
很多人第一次去巴奴,包括我在内,看到这句话,都会会心一笑:
你在说谁呢?
你倒是说说,谁服务过度了?是不是在暗指海底捞?
于是,我接着问杜中兵,这句标语背后,有怎样的故事?为什么要在门头写这样一句话?和海底捞有没有关系?
杜中兵非常坦诚,他说,在巴奴不断摸索品牌定位的过程中,确实受了海底捞的很大影响。
2008年左右,已经在河南安阳经营巴奴好几年的杜中兵,当时的“梦想”,只是有一天能把火锅店开到省会郑州。
于是,他带着团队到郑州去考察,第一次走进了那家叫“海底捞”的门店。
一进大门,杜中兵就感觉“被震住了”。
海底捞的那种氛围、那种服务态度、服务员脸上洋溢的热情,一切都是他理想中的样子。
杜中兵说,那天他在海底捞门店里整整待了4个小时,看到最后,甚至有点沮丧。
为什么会沮丧?
因为他在想,既然海底捞都做的这样好了,我还能有机会吗?我还有必要继续做火锅吗?
那天回来后,杜中兵觉得,服务真的很重要,一定要搞好服务。于是处处开始学海底捞。
海底捞送免费水果,巴奴也送免费水果。
海底捞送免费皮筋眼镜布,巴奴也送免费皮筋眼镜布。
海底捞舞面,巴奴也舞面。
到最后,除了做美甲、擦皮鞋这些没学,海底捞的所有服务项目,巴奴几乎全部都学去了。
就这么学了好几年,最终发现,海底捞的那些长处,根本学不来。
杜中兵感慨,真就像那本畅销书的书名那样:海底捞,你学不会。
到这里,杜中兵才发现,他或许走错了路。
对于海底捞这样已经形成规模效应的行业巨头,想学习海底捞的长处,在长处上击败巨头。已经不是“歧路”,简直是在走向“死路”。
那该怎么办?杜中兵开始大量和多次来巴奴的消费者访谈,一个个深挖,他们究竟是为什么来巴奴?
最终,一位顾客的话,像闪电一样击中了杜中兵:
来吃巴奴,不是因为你们家的服务好,而是因为你们家的菌汤好喝、毛肚好吃。
杜中兵感慨说,那一刻他知道了一件事:
很多时候,顾客其实比你自己还了解你自己。
后来,在一些咨询顾问的帮助与梳理下,杜中兵将“服务不是巴奴的特色,菌汤和毛肚才是”这句话,挂在了自己的门头上。
他说,一开始,对这件事还有一些“抗拒”。
他心想,我一家服务业品牌,门头上写着“服务不是我的特色”,这真的能行?真的不会把客户吓走?
但杜中兵说,最终效果,向他证明了一切。
从这句话真正挂上门头的那一天起,整个品牌上下,就有了一种“势不可挡”的感觉。
不仅消费者喜欢,觉得“我确实就是冲着你这一口菌汤而来”。
更重要的是,一下子,团队上下都清楚了自己要做什么,该给客户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宝贵的战略资源该用在哪些地方。
如今,从商业理论的角度,我们知道,这种选择叫“差异化战略”,是波特提出的三种竞争战略之一,通常是行业内的后来者,在挑战行业巨头时采用的方法。
但杜中兵说,巴奴的战略,不是事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先做了很多年,再事后梳理出来的。
你看,表面上看,做品牌的逻辑是“先找准定位,再集中发力”。
但实际经营过程中,经常是做着做着,连你自己都迷失了自己的优势是什么。
需要不断从客户利益出发,去反思、梳理、反求诸己。
你说这件事,难不难?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服务
访谈的最后,我问杜中兵,虽然你说服务不是巴奴的特色,但我还是想问问你,巴奴是怎么管理服务人员的?
杜中兵说,如果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用爱激发爱、用责任创造信任”。
为什么要用爱和责任,而不是用流程和规范?
杜中兵说,因为服务行业直接接触消费者,在这一两个小时的吃饭过程里,可能遇到的情况,几乎是无穷无尽的。
有消费者心情不好来吃火锅,吃着吃着突然嚎啕大哭,你怎么办?要不要安慰?怎么安慰?
有消费者带着孩子来吃火锅,小朋友在满是热锅的餐厅里上蹿下跳,家长都不管,你管不管?你怎么管?
有消费者说我是你们家十年老客户了,但今天这顿实在太难吃了,我要免单。你怎么回复?
你永远不可能用一张清单,列出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然后要求伙伴按照清单回答。
一位服务伙伴,不一定能把顾客拉进来吃饭,但是他有100种办法,可以把顾客赶走。
所以,杜中兵说,餐饮行业的管理,只能是发自真心的对员工好。
只有对员工好,员工才能发自真心的对顾客好。
怎么对员工好?杜中兵说,就举一个例子:巴奴员工的伙食。
在巴奴的每家门店,都是有专门的厨师为员工做员工餐的。
并且,员工吃到的所有食材,都和顾客吃的一样,是从中央厨房配送而来。
并且,门店伙伴每月都要给做员工餐的厨师打分,只要有10%的伙伴不满意,总部就会考虑换掉这位厨师。
杜中兵说,在巴奴的定位里,做员工餐的厨师其实是一位管理者,你是要用自己的厨艺,管理住门店伙伴的心。
听完以后,我真是长叹一口气,我觉得餐饮行业的管理水平,其实要远远高过许多500强企业。
大公司的很多动作,一件事和哪些人确认,找哪位领导签字,都可以流程化。你只需要管理“过程”。
但餐饮行业,就像杜中兵所说,情况千变万化,你不可能管理过程。
那怎么办?
无法管理过程,那就只能管理人心。
你看,表面上看,这只是一个单纯的管理学问题。
但一旦你想“做好”,这就变成了一个“心理学”问题。
如何用自己的行为,去真正激发人们心底里的“善意”。
你说这件事,难不难?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前段时间,看到了营销专家小马宋老师说的一段话:
有些行业看上去很难,做起来却很简单,比如咨询行业。
有些行业看上去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比如餐饮行业。
小马宋老师做营销咨询、我做战略咨询,说起来算半个同行。所以我看着特别有感触。
我觉得他说的,特别对。
咨询行业的“难”,主要在前期的知识与方法论积累。
一旦这个过程建立,咨询其实就是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个角度来说,咨询行业真的很简单。
但餐饮行业呢?相信你看完这篇文章,已经能有所感触。
和杜中兵聊完,我还有一句话,从心底里喷涌而出:
幸好当初选了咨询这个“简单”的行业,假如选了餐饮,没准现在已经倾家荡产了。
每一个行业,都有其难处。每一项看起来的“容易”,背后都有想象不到的“麻烦”。
就拿餐饮行业来说,马马虎虎的做,开一家夫妻老婆土菜馆,或许不算太难。
但一旦你想开一家真正好的餐饮品牌,难度真的是超乎想象。
作为外行,我们特别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
觉得只有自己身处红海,其它行业全部都是蓝海。
其实,那只是因为我们了解的还不够,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还不够全面。
感谢杜中兵的分享。
也祝你,能对这个复杂世界,拥有一双洞察之眼
*文章为杜中兵独立观点,仅供参考。
观点 / 杜中兵 主笔 / 歌平 编辑 / 二蔓 版面 / 黄静
刘润文章推荐阅读
刘润读书会:五一在家的你,请收下这份高效能笔记法
刘润:斗胆,聊聊调休
刘润:抖音商城的对手,不是淘宝京东,而是拼多多
刘润: 他想救助300万自闭症儿童,却在“收费”上犹豫了
刘润对谈吴晓波:2024,新世界的创业地图
刘润:被写入2024政府工作报告的“低空经济”,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机会?
刘润: 说来惭愧,我一直误解了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