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o by Dziana Hasanbekava
>文 | 叶伟民
很多人对写作的理解很“二极管”——要么不写,要么全职写。也正是此逻辑,才有了“等我有时间了,我就写”“等我财务自由了,我就写”“等孩子上大学了,我就写”等奇怪的想法。
这样会带来什么后果呢?往小里说,人生状态不是直线,激情也不会一直在原地;往大里说,可能会永远错失人生最有创造力的那几年。
当然,做任何事情都有代价,想环游世界就不能在CBD上班,想踢世界杯就不能一天一杯奶茶。不过也有例外,那就是写作。它不但不会挤占你的人生,还会浸润你的生活。写作就像一瓢水,不管你往人生的箩筐里装了金币还是鲜花,鱼翅还是地瓜,满得再不堪重负,这瓢水还是能倒进去的。不漫溢,不霸占,和你的人生融为一体。
因而,对待写作无须用非此即彼的思维。很多作家终其一生都不是全职写作者,例如卡夫卡,他的正职是保险公司职员,正儿八经的朝九晚五上班族。
< class="pgc-img">卡夫卡
>那他是上班摸鱼写咯?不,他可是个优秀员工,兢兢业业,还多次受到提拔,一副安分守己的“经济适用男”人设。只有放下公文包,创作模式才上身。
卡夫卡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每天不到7点起床,洗漱一番,然后走路上班,简单吃个素味小圆面包,8点多到公司。他的工作不错,到下午2:30就可以回家了。他先睡上一觉,醒来就吃晚饭。饭后散步,有朋友约就小聚。回家后立即躲进房间,眺望下城里的伏尔塔瓦河。待家人都睡了,他才拿出纸笔,开始创作。灵感不会常常光顾,憋住的时候,他会写日记,给爱人写情书。如有神助的日子也有,但不算太多。
这种“夜猫子”型作家很符合人们的想象,都觉得夜里安静,不会吓跑灵感。但有趣的是,“晨型人”创作者比想象中要多得多。他们凌晨四五点起来,一直写到太阳升起。
作家萨拉·斯托多拉曾经研究和采访过众多作家的创作习惯,他发现多数人上午的写作都会胜于下午。“晨间的写作感觉要敏锐得多。”
< class="pgc-img">托妮·莫里森
>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就是典型的“晨型人”。她有工作,还要照顾两个孩子,只能往凌晨偷时间。她凌晨4点起来,孩子醒了才停笔。一顿忙乱后,孩子上学,她也出门上班。
下班后再写呢?她觉得不易,不仅脑子没清晨好,还要洗碗,哄孩子睡觉。这些碎片时间,她就用来构思故事。
莫里森还有个神技:一旦手头有纸笔,她就能迅速进入写作状态。
每天,莫里森拂晓前一边喝着咖啡,一边落笔。曙光一跳一跳跃出地平线的时刻,成为她可以信赖的灯塔。
她这样形容清晨工作的美妙:“我终于意识到清晨的我头脑更清醒,更自信,智力也通常处于一个更好的发挥水平……对我来说,这个仪式使我做好心理准备投入一个只能称之为远离俗世的空间。”
英国作家安东尼·特罗洛普也差不多,每天凌晨醒来,从5点半写到8点半,然后去邮局上班,而且每周至少打猎两次。在这种生活规律下,他在35年内写了49部小说。
他的体会是:“让写作之于他们,就如普通工作之于普通劳动者。”不需要特别费力,无须在额头系上湿毛巾,也不需要在书桌前正襟危坐上三十几个小时。多产的秘密就是规划、坚持和严格的自律。
这些兼职写作者的故事,起码告诉我们两个道理:
1、最小风险原则,先兼职,后全职。
很多作家即使已取得成就,仍保留工作,一是谋生,二是心安。反过来,如果等着把字换米下锅,那肯定要写不情愿的字,说不情愿的话,就会写不好,越写不好越焦虑,最后陷入恶性循环。
不妨遵从最小风险原则,先兼职,后全职,待写作收入高于正职收入,再考虑全职不迟。
< class="pgc-img">Photo by Tima Miroshnichenko
>2、找到你的黄金时段
我们一天的创造力不是平均分布的,而是曲线变化。把一天里最黄金的时段留给创作,低潮时段留给不费脑但不得不做的事情。
波伏瓦有着壮烈的爱情,但做事毫不含糊。她这样描述自己的日常:“我觉得我的时间总是很紧张,总体而言我不喜欢开始一天的生活,我通常会在早上喝一杯茶,从上午十点开始写作直到下午一点,然后出去见见朋友,到五点钟我会回家继续写作,一直写到晚上九点。这当中的断开对我倒不是什么问题,从不会打断我的写作思路。”
显然,波伏瓦的“黄金时段”是上下午的后半段。普鲁斯特却不是,他是典型的夜猫子,下午才起床,吃点羊角包、喝点咖啡,抽烟拆信看报折腾到晚上才开始创作,而且是躺在床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黄金时段,找到它并设法留给写作,然后形成习惯。如木心所说,至少每天得写,写上十年,才能知道你是不是文学的天才。写个九年半,还不能判断呢。
如果我不在咖啡馆,就是在去咖啡馆的路上。”这是奥地利诗人和作家彼得·艾顿博格的名言,后来成为世界咖啡业界最著名的一句广告词。他是维也纳中央咖啡馆的常客,几乎“以馆为家”。
在维也纳大大小小的咖啡馆里,还流传着很多类似的名人轶事,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咖啡馆文化。这也是奥地利人极为珍视并世代传承的“文化传统”之一。
(一)
2011年,维也纳咖啡馆文化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维也纳能与意大利威尼斯、英国牛津并列为欧洲三大咖啡文化发祥地,可不是浪得虚名。其实,仅从时间上看,维也纳并不占优。位于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早在12世纪就有咖啡馆了,威尼斯也于1647年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维也纳的第一家咖啡馆则出现在1685年。但是,奥地利却以人均咖啡消费量世界第一,展现了其深厚的咖啡文化传统。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也纳城中就有2000多家咖啡馆。当时的维也纳是世界文化和艺术之都,咖啡馆更成为南来北往的艺术家、思想家的聚集地。他们在温暖且充满人文气息的咖啡馆里激荡思想,或者在这里思考关乎人类命运的重要议题。
你知道吗?在维也纳,几乎每间历史悠久的传统咖啡馆,都能找出对应的名人轶事:奥地利帝国宰相梅特涅最喜欢泡萨赫咖啡馆;莫扎特最喜爱的Frauenhuber是维也纳现存最古老的咖啡馆;弗洛伊德最爱的咖啡馆位于城堡剧场旁边;Museum咖啡馆则一直是维也纳近现代艺术家的“据点”,如克里姆特、科科施卡、埃贡·席勒和奥托·瓦格纳等均是常客。中央咖啡馆的故事就没办法一一列举了,从施特劳斯到卡夫卡,从列宁、斯大林到托洛茨基,都曾经在此流连忘返。整个20世纪的风云传奇,都与维也纳传统咖啡馆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也就在这个时候,维也纳的咖啡馆文化逐步形成了。
(二)
老城区的数百家咖啡馆至今依然是维也纳人的“城市客厅”,几个世纪的传统似乎从未改变。
几乎没有一个维也纳人离得开咖啡馆。每每到了周末,街头巷尾的咖啡馆里热闹非凡,拖家带口来吃早午餐的大有人在。稍有名气的大咖啡馆门前,一定会摆起长蛇阵,挤满了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
咖啡馆不仅是朋友们约会谈事的不二选择,也是维也纳人消磨时光的最佳地点,只要点上一杯咖啡,就可以在咖啡馆里待上一整天。
干坐一天岂不很闷?不不不,咖啡馆文化绝对精彩。
事实上,为招揽生意,早在19世纪末,维也纳咖啡馆就会免费提供大量报纸。据说,中央咖啡馆最多时曾提供过250份不同的报纸与杂志。这项传统一直延续下来,吸引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渐渐地,咖啡馆成为奥地利知识分子的聚集地。由于许多文学作品都是在咖啡馆中完成的,维也纳咖啡馆文学也由此诞生——这个时期也是维也纳咖啡馆的黄金时代。
(三)
在一个雪花飘飘的周末,笔者再次走进中央咖啡馆。中央咖啡馆位于一区绅士街,原先是证券交易所,一进大厅便可见到华丽的石柱、高高的拱形天花板和巨型吊灯,明显是精致的巴洛克风格。这样的“配置”,放到哪儿都配得上“世界最美咖啡馆”的称号。
我们刚好坐在茜茜公主和她丈夫约瑟夫皇帝的巨幅画像下面,暗红色丝绒沙发椅很是舒适,传统咖啡馆标配的大理石面咖啡桌也足够气派。环顾四周,墙上有巨幅画作,演奏家正在弹着钢琴,各种饰品精雕细琢,置身其中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萨特、弗洛伊德、薛定谔、门格尔等大师级人物生活的年代。也正是大师们的加持,才使得维也纳咖啡馆如此魅力四射。更何况,我们喜爱的或许是同一款咖啡呢!
由于对咖啡品鉴并不擅长,笔者通常只点最保守的饮品。Melange是维也纳的“国民咖啡”,很多维也纳人的早晨就是从一杯Melange开始的,仅中央咖啡馆一年就能卖出12万杯。其实,Melange并不神秘,说白了就是咖啡加牛奶再浇上奶泡。穿着白衬衣、黑马甲,系着蝴蝶领结的侍者,手中托着锃亮的银盘送来了咖啡,与咖啡一同端上来的还有一块糖和一杯自来水——这也是维也纳的传统。自来水是不要钱的,可以无休止续杯。但可别小看这杯水,维也纳的自来水据说是全世界最洁净的,比多数矿泉水都强。
维也纳传统咖啡制法也有点特别。几十种咖啡,原材料不外乎就是糖、奶油、鲜奶油、牛奶、泡沫牛奶或烈性酒。至于怎么调就看店主的绝招了,因此各家的口味略有不同。
至于新式咖啡馆,也叫精品咖啡店,更看重咖啡豆的出处、烘焙手法,专注于咖啡的口感。可惜精品咖啡店在老城区很少,目前仅有15家左右。
如果约了朋友一起边喝咖啡边聊天,必然要配甜点。维也纳糕点在中东欧地区算是首屈一指的。但老实说,中国人不一定会喜欢,因为实在是太甜了。就说那款大名鼎鼎的萨赫蛋糕,它是一种巧克力海绵蛋糕,上面抹了几层杏酱,再覆上巧克力软糖。这款蛋糕以精致享誉全球。可当笔者兴冲冲地咬上一大口,那滋味不说也罢。但是,萨赫咖啡却有点意思,一份意式浓缩咖啡,加上热水、朗姆酒还有打发的奶油,层次分明,喝起来也够劲。
时光易老,但文化常青。今天的年轻一代依然喜欢咖啡馆。因为在这里,人们喝的绝不仅仅是一杯咖啡,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人生态度。
夜幕降临了,雪夜下童话般的维也纳,竟是这样的宁静,与世无争。 (翁东辉 来源:经济日报)
标杭州,楼主刚才想去星巴克买咖啡喝,但星巴克关门,旁边的超市在大音量播放抗击新冠的宣传片,当时旁边就是浙大一院(新冠肺炎定点医院),楼主顿时头脑一热犯傻,在天香楼餐馆点了一份387元15个菜的外卖,注明是送急诊医护人员的。一开始十多分钟没有骑手接单,楼主担心没有人送。不过20分钟后有小哥接单了。最后6点多的时候送到了浙大一院急诊室算是一点心意……
昨天,一位名叫“摇曳单车”的网友,在虎扑社区发帖,称自己“头脑发热给医护人员点了300多的外卖,不到半天,阅读量就超过了60万。
< class="pgc-img">>按照这位网友的说法,他还在订单中特意备注了:请交给保安,就说是送全体医护人员的。
“一开始还担心没人送。20分钟后,终于有小哥接单了。最后6点多的时候送到了浙大一院急诊室。医护人员都很高兴。”
< class="pgc-img">>记者也就此事咨询了杭州“天香楼”的工作人员。他说:的确昨天接到了一个神秘外卖。地址留的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救中心全体值班人员。
“这位网友点了15个菜,有肉末茄子、酸辣汤、干菜扣肉、八宝酱丁……都是我们大家熟悉的杭帮菜。”
“当时看到单子第一反应真的有点惊讶。天香楼也是老店了,这种匿名订单,我们还是第一次碰到。说实话,还挺感动的。对于我们来说:食品安全是头等大事。不管是菜量还是口味,都必须保质保量。”
“大家都在致敬最美逆行者,我们也想说,愿你们平安,杭州加油!”
记者随后也联系了浙一的医生,她说最近有很多热心的网友给医生们点餐点奶茶,非常非常感谢这些市民的好心,但医生们真的忙到没有时间吃。
< class="pgc-img">>【网友评论】
@LYY:这位老哥不是头脑发热,是心肠很热啊
@hsnsgge:市民们太热心了,奋战在一线的医生护士们,一定要保重身体!
@黄Mike:这么有名的店,3百多15个菜,好实惠
@张世豪:老哥,送的还是当地名家的菜,这种时候如果我是医护人员,暖心。楼主有心了。
@轻轻的风:在现在这个特殊时间,15个菜才这么点钱真的是太经济实惠了,大爱我杭州。
@nihulu:杭州菜一直都是以经济实惠著称,感谢热心市民,我们一起打赢这一仗!
@就爱玩玩玩:太实惠了……我们这三线城市的川菜馆宫保鸡丁都这个价,更别说杭州比较出名的餐厅了
@jhegNg:我昨天自己去菜场买了3个菜就花了100元,这15个菜才300多元太太太太便宜了。
@Leez:外卖小哥也要表扬,出钱出力的都不容易。
@海边的卡夫卡Alex:楼主你为什么那么帅,外卖小哥也很帅
@潘很酷:这就是我们大杭州,这就是杭州人
来源:钱江晚报 杭州吃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