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新华路街道的法华镇路上,新开了一家名为“嘉御坊”的本帮私房菜馆。虽然开店时间不长,却吸引了不少周边食客,究竟有何魅力?
嘉御坊
地址:法华镇路218号
营业时间:10:30—14:00,16:30—21:30
撰稿/摄影:甘力心、徐雨隽(实习)
编辑:李冰倩
责编:王 博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喜欢就点个“赞”
欢迎留言评论和“宁宁”互动
再送我一朵“在看”的小花吧~
杯咖啡,然后暖着手去看画展,结束艺术之旅,和三五好友搓一顿暖胃的火锅……今天,宝山区大场镇昔日邻里皆知的大华饭店正式转型为“德必·大华里”数字文化产业创新中心,探索打造“园区、街区、社区、商区、景区”“五区融合”新地标,以城市更新模式迭代产业结构,同时打造15分钟美好生活圈新范本。
延续城市记忆:30多年上海本帮菜老饭店华丽转身
沪太路1528号,居住在大华地区的老居民再熟悉不过了。这里,曾经是开业长达30多年的大华饭店。“阿拉老早屋里厢请客吃饭,总归到这里来吃的,烧的是上海本帮菜。”家住附近新沪路的张阿姨说。
大华饭店始于20世纪90年代,原为国营集体所有制饭店,主打上海本帮菜系,传承老上海的经典口味。味觉是陪伴人们最长久的回忆之一,伴随人们长大的大华饭店自然也成为特殊印记,烙印在许多街坊邻里的心中,成为名副其实的“家的味道”。
曾经邻里皆知的大华饭店
此番功能迭代转型中,秉承城市更新理念,没有把饭店推倒重建,而是精雕细琢进行更新,保留了一份街坊记忆。如古朴的瓷砖、惬意的阳台、独特的建筑形态,同时结合德必园区的特有风格,在重塑历史街区、场所再造中,传承简约、素雅、隐逸的风格,提供园林式办公体验,实现街区功能再造和对城市片区的激发。
城市记忆的延续,除了建筑本身的传承更新之外,也离不开文化的沁润。在今天现场的“行知读书角”授牌环节中,德必·大华里文化活动月随之启动。未来,这里将开展一系列介绍宝山历史、文化、名人轶事的文化、艺术沙龙活动,展现宝山及大场镇丰富的历史文脉,打造市民与白领都可以参与的公共文化阅读空间,激活建筑活力,助推区域功能转型。
现在的新园区
把烟火气搬进产业园区:打造15分钟生活圈新范本
与一般的产业园区不同,这里引入了咖啡、火锅等餐饮,烟火气浓浓,还不定期举办市集,为邻里和白领提供“淘宝”的乐趣。
前不久,就举办了一场“有邻市集”,联动IP“萌芽熊”,搭配50余个暖心摊位和后备厢摊位,涵盖美食、手工、音乐、亲子、文创、宠物、互动等消费业态,吸引了不少周边白领和居民前来逛逛。市集还联动大华一村一居等社区,举办“社区小先生”爱心义卖,为社区友邻提供体验创业和公益的交流平台。
走进园区,10栋低密度建筑错落有致布局,组成近1万平方米开放式街区,一条主街串联星空广场、中心花园、环绕庭院、路演广场等空间节点。
园区挖掘区域居民需求,引入花园独墅、露天影院、天台露营、市集摊位等网红、夜间和首店元素,融合“园区、街区、社区、商区、景区”,集娱乐、生活、工作、文化于一体,街区7*24小时开放。
大场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大场镇围绕“数惠大场,幸福一刻”创建目标,构建以人为本、低碳韧性、公平包容的“社区共同体”,全力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致力于让居民感受到快捷便利的生活服务、温馨有温度的多彩城市以及近在咫尺的烟火气。
新园区有餐饮、画廊、文创产品店等。
科技赋能产业:助力“科创宝山”
今天,大场镇向辖区企业代表赠送政策大礼包,把政策红利和优质服务转化为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效能。以“德必·大华里”为圆心,一幅城市更新蓝图正徐徐展开,双方将合力推进老园区转型升级,打造轻公司生态圈,助力产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助力“科创宝山”建设。
园区正以科技赋能,配套系列科技硬件以及智慧园区管理系统。如,主楼拥有裸眼3D信息大屏、激光投影、wehome智慧曲面屏,报告厅智能大屏,智能会议预约系统,让园区充满科技感,助力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和城市数字化转型。
根据规划,园区整体业态规划以产业总部办公、商业服务、新商业经济,文化教育及体育等业态为主。产业倾向时尚设计、电子信息游戏、文化创意等,商业以文化创意和休闲业态为主。
此外,园区还将打造青少年人工智能体验中心,让社区青少年也可以感受、甚至参与到人工智能的开发中,成为今后AI领域发展的新势力。
从1973年学厨算起,我烧菜,烧了50多年了。三斤半的锅子我还颠得动,菜市场我还逛得动,我就会一直烧下去,教下去。”
“现在加起来徒弟有一百多个吧,最小的一个只有20岁,也跟我学了三年了。我始终有两句话给年轻人,要继承传统不守旧,开拓创新不忘根。”
2014年12月,上海本帮菜肴传统烹饪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时任上海德兴馆、上海老饭店总经理兼总厨的任德峰被命名为该项目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十年后,年近70的任德峰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关于本帮菜,他有很多故事,还有很多经验,更有很多期许。
< class="pgc-img">>图说:上海本帮菜肴传统烹饪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任德峰 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 摄(下同)
本帮,客帮
不锈钢的长台面、最普通的不粘锅,还有最寻常的酱油胡椒粉面前,正在切菜的“白袍子”大厨左臂上有一面国旗,胸前有一个国徽,国徽下面赫然写着“中国烹饪大师杰出贡献奖”。他就是任德峰。
清末,从上海老城厢始,沿租界扩张同步发展,本帮饭店已达数百家,为适应各种新移民的口味,饭店的厨师在上海本地农家菜的基础上融合了徽菜、淮扬菜、苏锡菜、宁波菜等各种江南风味的特征而形成了独有的本帮菜味觉,既体现了江南味道的最大公约数,又是上海这座城市文化的味道。
讲起本帮菜,生在上海、长在上海的任德峰很是骄傲。“浓油赤酱从口感来讲是极好的。本帮菜其实很吃功力的,讲究的是久炙长焖。我总结本帮菜有16个字——四季分明、选料精细、原汁原味、讲究火候。”任德峰的话匣子打开了,“本帮菜以烧为主,上海人俗称‘烧菜’,详细点,可以分为红烧、自来芡烧、大闷烧、烤烧、扒烧、干烧、家常烧等十二大类,尤其红烧最为常见,浓油赤酱嘛。”
< class="pgc-img">>甚至,红烧也分为煎烧、炸烧、拉油烧、落汤烧等技法,门道很多。“比如说老饭店一份红烧鮰鱼,大火12分钟,中火8分钟,小火20分钟,再大火再来一遍,三四分钟,一条鮰鱼总共要烧45分钟。做这条鱼要讲究火候、大火、小火、文火,还有一个点火,缺一不可。”他说。
传承,创新
说起上海老饭店,任德峰也有一肚子的故事好讲。最挂念在心里的是已故的恩师李伯荣,“我师父的爸爸是当年上海德兴馆的股东之一,他作为‘小开’喜欢烧菜,也上炉头,慢慢就钻研开了。”
以李伯荣的名菜扣三丝为例,任德峰说,扣三丝是从淮扬菜煮干丝演变来的,在本地流传已经超过100年了,历史上上海人把它当作“金山”“银山”,讨个吉利和口彩,金就是火腿,银就是冬笋和鸡丝。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师父李伯荣就把它扣在碗里,先扣在碗里去蒸,蒸好以后倒出来,再浇上汤汁。到了80年代以后,李伯荣感觉碗的造型还不够好,就用个酒杯,把鸡丝、火腿丝、笋丝一层一层地扣进酒杯里。“到了2014年,上海本帮菜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时候,我的扣三丝可以做到,每人一份,45克,1999根。”任德峰自豪道,“当时我们派了三个人数的,数了五个小时,像棉纱线一样细,可以说是精致化、极致化。到现在这道菜也还是上海老饭店的一个招牌。”
< class="pgc-img">>图说:扣三丝
对于这份传承和创新,任德峰很骄傲,他说世面上很多人都在做这道菜,但老饭店的出品刀工过硬、选材讲究,一个十来斤的火腿,只有中上方的那一斤左右的肉合用。任德峰做学徒的时候就会自己拆肉,“猪腿里面有一根‘黄瓜肉’,三百克左右,是整头猪最嫩的”。他自己到现在还在不断地研究、研发。他说:“原先我师父那一代人烧八宝辣酱,主要靠辣酱、甜面酱、豆瓣酱,又咸又辣,现在我们调料多了,有海鲜酱,我里面还放了点蚝油,再放了点黄冰糖。现在调料丰富了,所以做出的菜应该比以前要好得多。”
< class="pgc-img">>图说:八宝辣酱
任德峰感到,现在食材也丰富了,年轻的厨师们已经可以用世界的食材,来烧出上海的味道。“但我还是那14个字,继承传统不守旧,开拓创新不忘根。不要把老祖宗的东西忘了,你得有一个初心。但是你也不能把老的东西一直传下去,因为时代在变,形势在变,消费者在变,消费者的需求在变。”任德峰说。(新民晚报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