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通过身边的人,来增强对“有利信息源” 的感知。
虽然大家都知道,人自己不强的时候,人脉作用也不大,但恰恰是这个时候,消息源比人脉更能帮到你。这个时候,传递消息的人就是人脉,哪怕他是无意的。
我有一个很重要的老师,他是位素人,也是位创业者。他研发了一套很厉害的成长课程,至少于我而言非常重要,我深受其益。
我是怎么认识并联系到他的呢?
2020年因为疫情,我和一位银行贷款经理聊到了一些经济政策,聊到嗨处,他极力给我推荐了一本书,是作家豆豆的作品《遥远的救世主》。我在网上搜了一下,就直接买了。
买回来一翻,觉得虽是小说,故事乏善可陈,文风做作,可读性很差,我就束之高阁了。
后来,我因为写作,认识了另一个做直销的朋友,她给我讲了很多她的生意心得,我颇为受益,结果她也反复提及上面那本书。
真是奇了怪了,这么本枯燥的小说,有那么厉害吗?我翻出这本书,还是看不出啥名堂,索性直接看翻拍的电视剧《天道》,耐着性子看完,大概看出点意思来,但依然觉得神神叨叨不过如此。
但我直觉上,觉得里面一定有更多深刻的东西在的,不然,无论是网评,还是身边不同的朋友,不可能如此推崇。于是,我又在Z乎上搜索这本书,结果搜出了一系列非常有见解的点评文章。
这些文章解决了我太多疑惑,而且是我多年积累的问题,我看得如痴如醉,最后直接关注了这位作者的公众号,我大致翻了下他过往文章,发现他居然出了一套课程,价格不贵,我直接下单了,然后,就有了他的微信。
这位作者,就是文首那位对我很重要的老师。在他这里,一扫我之前脑子里的,足以让我迂回很长时间的坑洼,整个人透彻了很多。
很多信息本来一早就在那里,对你很有用很有营养,但是,它是冰冷的,积灰的,面目难辨的,没有生命力的在那儿,我们没法儿注意到它。
是身边具体的人和事儿,构建起我们和各种各样信息源的情感链接。当你对信息有吸收的欲望,你觉得那些跟自己有关,你才能真的吸收进去。
别小看这个不起眼的“情感链接”,要不是这一个个小的情绪触动,你就无法做出大大小小各种的选择,将你的认知一点点拨开,在你需要出手获利的时候,一击即中。
所以,生活中工作中,哪怕是只吃过一次饭,聊过一次天,并没有成为熟人的人脉,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只有你接触过了足够多元的人,得到过足够多元的角度和见解,做过足够多的选择和规划,引领你一步步走向一个不错的高度的时候,回想一下,会不会有种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的感觉呢?
同理,要成为一个对别人有价值的人,并不一定要身居高位,或者富甲一方。只要你能在自己的领域内有所理解,有独特的观点,你就可以成为一个优质的信息节点,为他人提供信息价值。
无意久了,你总会“有意” 成为别人的贵人或者人脉的。
#点亮真知计划#
国作家马克·吐温说:“在这种变化莫测的尘世上,遇事还是尽量把稳一点才好。”
稳,就是沉稳,就是沉得住气。凡事不论多么紧急,总有它的解决之道。如果你不能沉住气,快速理清思路,就会失去思辨能力,眼睁睁地让事态愈加不可控。
沉得住气的人,方能从容以对生活的风风雨雨,起起伏伏,方能成就一番事业,洒脱自如地活。
一个人真正的成熟,从“沉得住气”开始。
职场中的新人,总会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笑柄”,倒不是因为专业技能欠缺,而是因为时常大惊小怪,沉不住气。
晓雯是我在乡镇府工作的同事,她大学毕业,硕士研究生学历,带着一副金丝边框眼睛,白白净净,斯斯文文,很受招人喜爱。她说自己出生农家,所以,对于走村入户并不感到稀奇。
可她为人处世,却时常让人大跌眼镜。每次下乡上门去走访各自联系的村民,只有一台破旧的面包车,由于村民们住得分散,为了顺路,也为了节省时间,经常是集体行动。一车人挤在一起,当然有各种不同的玩笑话,甚至,还不时有荤段子冒出。
起初,晓雯满脸鄙夷,虽然极度厌恶,可还是保持着沉默。后来,次数多了,她就忍不住指责那些开玩笑的人,素质低下,毫无教养。她说得一板一眼,顿时让整个车厢安静了下来,大家面面相觑很是尴尬。可不一会,该说什么,该笑话什么,又活跃了起来,丝毫不把她放在眼里。
而对于上门入户的工作,其他人都讲究打好“感情牌”,关系十分融洽。晓雯则拿出老师给学生上课的架势,条分缕析,让人家摸不着头脑,关系也就很是一般。这种鲜明的对比,也让晓雯觉得,分配任务的时候,大家有意在为难她。
因此,晓雯渐渐开始对谁都拉下脸来,说话也时时“针尖对麦芒”,不留一丝余地,还渐渐学会了推卸责任,对于安排的工作从一开始就挑三拣四,甚至断然拒绝。
晓雯的表现,不仅让同事们连连摇头。就连主要领导,也频频找她谈话,要她学会沉住气,耐得烦,如此,才能进步成长。
可晓雯对这一切,都置之不理。她以要考取博士学位为由,推掉了更多的工作,也疏于与同事们交流,成为了一个“隐形人”。三年过去,晓雯考博失败,而与她同时入职的另一个女孩子,则由于会做事会做人,已经被提拔为办公室主任了。
晓雯觉得没面子,黯然辞职,从此和大家断了联系。
诗人汪国真说:“一个人如果内心不浮躁,他外表自然就比较深沉,那些在外表上故作深沉的人,恰恰是些内心浮躁得不行的人。”
回想和晓雯共事的日子,起初她很虚心求教,到后来,故作深沉,用看上去十分礼貌的用语,冷漠地拒绝了所有人的关切,这样的做法,其实是很愚蠢的。
“沉得住气”,才能吃得“苦中苦”。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人到了成熟之年,应能摆脱轻浮,锻炼出稳定的理智。不管幸与不幸,都能奋发有为。”
人生旅途上,每个年龄阶段都有自己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不管是有钱人,还是穷人,在人生的青年阶段,都要能扛过读书的苦,创业的苦,如此,才能立足于社会,才会让往后的人生实现华丽的转变。
可这一切,都要靠自己能够“沉得住气”。
从前,古人说,人生有四喜:金榜题名,洞房花烛,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想要“金榜题名”,古往今来,并非易事。
十年寒窗,两耳不闻窗外事,对于孩子们来说,扛过读书的苦,才能打通与世界沟通的大门。不管是学习习惯的养成,还是一路过关斩将,在最后的高考中胜出,靠的是从小到大日复一复的积累、涵养和练习。
读书的苦,是所有苦难中“分量最轻”的一种吧,毕竟,背后还有老师、家长们的陪伴与帮助。
而创业的苦,则完全是放手让自己去闯荡,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没有人脉,就要苦心钻研,一点点搭建人脉圈;没有启动资金,要么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做工累积,要么是放下面子去借钱,甚至破釜沉舟去贷款。
万事开头难,坚持下去更难。就比如,开一家早餐店,靠着老手艺,还不愁客源,可每天重复做同样的工作,全年无休,怎会不让人厌倦?
而解决所有的问题,就需要一个人“沉得住气”。要做到:“无事如有事时警惕,有事如无事时镇定”。以平和淡定的心态,去面对每一个明天。
沉得住气,才能成大器。
生活中,职场中,总有人看你不顺眼,时时处处想要给你“使绊子”,绝不放过一个可以对你施以“暗算”的机会,面对这样的“小人”纠缠,你若是真的当一回事,开始斤斤计较,那保准“输定”了。
因为,君子永远斗不过小人;因为,成大器的人,早就将这些生活琐事踩在了脚底下,不闻不问。
你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心里自是亮亮堂堂,方向明确,步骤清晰,一切都有自己的规划。一旦开始执行,自然就会与周围的人显得格格不入。
因此,不要在意自己已经无法融入身边的圈子,因为“经常谈论别人的短处只会使一个人心胸狭窄,使一个人变得非常多疑,非常无聊。”
人生路上,不是你战胜了多少对手,才会成为“王者”,而是你战胜了自己,才能实现一次又一次的超越。
所以,有人说:“每个人都不要小瞧了自己的潜力”。
沉得住气,就是自己给加油鼓劲,再给自己一个实现赶超的机会。也许,当下,还走得并不快,飞得并不高,甚至还一穷二白。
不生气,不赌气,也不怄气,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在静音状态。胜不骄、败不馁,只是按照正确的做法一天一天坚持下去,就总会越来越好,也会距离最终目标越来越近。
一位哲人说过:“我是极空洞的一个穷人,我也是一个极充实的富人,我有的只是爱。”
当一个人开始真正爱自己,也就能够沉得住气,从最好处着想,从最坏处着手,把原本糟糕的日子,一点点变得圆润,变得鲜活,变得精彩万分。
@
<>场上,有背景有关系,本来是一种优势,但是,如果用不好,反而成为劣势,甚至还起反作用。尤其是随着职场大环境的改变,用好关系,用好人脉,也是一门微妙的学科。以下这三个小故事,也许能带来一点点启发。
【一】有关系,有时候就是双刃剑
某国企小经理小张是一名好学上进的优质青年,业务能力强、业绩突出,被上司重点栽培。在拟提职加薪的前夜,小张与上司很愉快地聊天,上司就聊到了他曾经挥洒青春的某工厂。小张心中暗喜,我低调这么多年了,终于可以搬出老爸来了,跟上司再拉进一层关系。小张兴奋地说出他老爸就是那家工厂的厂长。结果上司愣了一下,没有吭声。过了不久,本来板上钉钉的好事,煮熟的鸭子飞走了。小张百思不得其解,后来侧面知道,原来正是小张老爸曾经排挤走了上司才当上的厂长。小张懊恼不已,才明白不掌握准确情况,有些关系不能随随便便套近乎。
【二】有关系,有时候起反作用
某地方小科员小林也是一名好学上进的优质青年,大好前程,一片光明。在一次职位竞聘中,小林位列三甲,提拔十拿九稳。小林有一位不远不近的亲戚,职务很高。小林告诉了上司这层关系,本意是锦上添花,再上一道保险。这位上司也挺高兴,以为可以抱上一条大腿,就主动给小林亲戚大官汇报了工作,狠狠地表扬了小林一番。没有想到,这位亲戚大官反而指示上司不要提拔小林。小林本来欲上一层楼,却跌了一个大跟头。后来才知道,这位亲戚谨小慎微,看见小林的上司来套近乎,一想我也没收小林什么好处,打了招呼就落下了口实,还不如不趟这趟浑水,干脆否决了一了百了。
【三】有关系,也要会正确使用
某单位小干事小刘也是一名好学上进的优质青年,因为没有过硬的背景,一直不得志,经常郁郁寡欢。小刘的老爸也是老实人,向来不求人。看见小刘这么难受,就硬着头皮求他曾经的徒弟,小刘单位上级上级的领导。这位领导也是有情有义的人,一直想回报老师傅当年的恩情。不久,这位领导就到小刘单位视察,在听取小刘单位头儿汇报时,很不经意地对小刘说,小刘你去我车的后备箱帮我取一个本子上来。没多久小刘就被单位提拔了。这才是高明的“用关系”,人家领导可啥也没说,小刘单位的头儿,眼又不瞎、脑又不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