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每天都成了情人节。
壹
如果说这几天微博有比1818黄金眼的小张还要无厘头的热搜,那绝对就是“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这个绝世烂梗了。
< class="pgc-img">>不仅仅是微博,朋友圈随手一刷,绝对遍地都在晒图。
< class="pgc-img">>那么到底啥意思呢?很简单。
想喝到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得花钱买,这个红包呢不多不少,正好52.0元。
先别纠结现在哪家奶茶一杯卖52这么贵,这数额就很熟悉有没有?
灵魂就在小数点后面的0。
没错,这就和情人节520或1314的红包一个性质,单纯是朋友圈秀恩爱顺便虐波单身狗们的骚操作。
当然,土豪不用拘泥于转账金额,自由发挥的比比皆是。
< class="pgc-img">>炫富也好,秀恩爱也罢,可问题的关键在于前天也不是秋天的第一天啊。
随手翻下日历就能知道8月7日立秋,话说秋天都来了这么久了,你要硬说这是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你肚子上的脂肪信吗?
再者就是,秋天为啥会和奶茶挂钩了?
奶茶难道不是四季都可以喝的吗?
最大赢家看来还是一众奶茶商们。
人在店中坐,单从天上来?
< class="pgc-img">>贰
既然聊起这个梗,那就顺便说说奶茶吧。
从历史上看,奶茶原本就是大众饮品。
最早的奶茶,可以追溯到大唐盛世。
那个时候的奶茶,是要加盐加花椒等香料的,这也是后来流行于蒙古和新疆地区的咸口奶茶的来源。
讲道理,要论历史,其实我们才是奶茶的故乡。
< class="pgc-img">>但是,众所周知,我们今天所喝的奶茶,大多是根据港式奶茶和台式奶茶改良而来。
而它们又都起源于英式奶茶。
< class="pgc-img">>香港著名奶茶店兰芳园的老板,最早发现上班族并不喜欢口味苦涩的英式奶茶,于是他改进了制作工艺,发明了丝袜奶茶。
不出意外,丝袜奶茶大火,各路商家纷纷模仿,又推出了丝袜奶茶的姊妹——鸳鸯奶茶。
后来台湾老板又自创将木薯粉做成粉圆加入奶茶中,并命名为珍珠奶茶,瞬间风靡宝岛。
< class="pgc-img">>上世纪末,随着大量台剧港剧的输入,奶茶也进入大陆。
后面的故事,大家应该都知道了:
2004:Coco奶茶进入大陆疯狂扩张
2006:快乐柠檬进驻上海手工制作鲜奶茶
2007: 街客上海开店,珍珠奶茶爆红
2011:一点点进驻现煮奶茶推出
2014:贡茶进驻,奶盖火热
2015:喜茶开业
随着奶茶生意的火爆,奶茶用料也越来越高端,奶盖代替了珍珠,鲜果挤走了香精。
自然的,价格也突飞猛进。
还记得我初中那会,一杯品质不错的奶茶最多3、4块钱,而现在动辄售价30元的高端奶茶,足足飙升了10倍。
那么问题来了,你的收入有涨了十倍吗?
一组数据:根据WIND数据,04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奶茶主力消费人群)的工资年收入为15920元,18年工资收入为82413元。
工资收入增幅仅仅为417%。
< class="pgc-img">>所以啊,以后也别自嘲自己的收入赶不上房价了,我们甚至连奶茶价格都跑不赢。
< class="pgc-img">>叁
再说回“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这个梗。
窃以为,古代的贪官庸君如果穿越到了现代看到这个热搜,都要直呼内行。
原来巧立名目、重赋苛税还能这么搞?学习了,学习了,respect,respect。
掰着手指头数数一年里那些需要你不得不掏钱的日子:从元旦春节到214情人节到37女神节到314白色情人节到近年崛起的61儿童节再到七夕圣诞这种老牌花钱日。
够多了吗?并不。
作为汉语谐音梗节日,我们还有520和521,也就得亏一年没有第十三个月,不然13月14日又是一波大红包。
还有吗?当然有。
可能怕年轻人钱包太过丰腴,商家又发明了双11、双12、618、开学季、换新节等等一系列的狂欢日。
别说十个手指不够了,算上脚趾都还差得远。
想收割一波韭菜?太简单了,那就无中生有,自创节日呗。
不好意思,恩爱真的不是这样秀的。
我记得十年前的国内网络,那会女性间最流行的绝对不是晒另一半给自己发的红包,而是AA制。
那会的女生以和男友AA制作为独立女性和互相平等的象征。
与直接粗暴的打钱相比,她们更加在意男友精心准备的礼物和约会。
那么,到底是如何一步一步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了呢?
这是一种恋爱金融结算系统的效率提升,还是一种女权主义历史的倒退?(手动狗头)
很多人会说“我不在乎钱,只是在乎仪式感”,很好,那么能不能也给你的男友发一个“秋天的第一包香烟”、“秋天的第一包抽纸”呢?
别问为什么是抽纸,问就是贤者时间。
“从不让异性做副驾驶”成潮流的时候,副驾驶上坐过异性的男人,一下就成了垃圾或图谋不轨。
“眉笔弄脏了你的白衬衣”成潮流的时候,不会说给你买新眉笔的男生,一下就成了没情趣。
“我可以踩你的AJ吗”成潮流的时候,不给你踩鞋的男生,就是小心眼,什么?他穿不起AJ?那就是穷比。
......
打拳也要按基本法的好么?
生而为男,或许他们都很抱歉。
那么,愿下辈子大家都是姐妹。
-END-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IXII共识”。
6氪获悉,水果茶饮连锁品牌“7分甜”于近日完成1.5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由顺为资本领投,内向基金跟投,穆棉资本担任财务顾问。据了解,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门店扩张、供应链和门店数字化升级,以及品牌推广等方面。
7分甜的前身是创立于2006年的“谢记甜品”。2015年,谢记甜品升级为7分甜,并开放加盟合作,进行规模化发展。目前品牌线下门店超过800家,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苏等华东地区。7分甜从“杯装甜品”角度切入水果饮品市场,招牌产品包括杨枝甘露等,大部分产品单杯定价在15元-25元之间。
(图片来自7分甜)
对比外来的咖啡品类,茶饮产品在国内拥有广泛群众消费基础,几乎不需要额外的市场教育。随着消费者对茶饮产品从瓶装到现制的需求升级,现制茶饮市场迎来爆发。根据美团点评发布的《2019中国饮品行业趋势发展报告》显示,截止2018年第三季度,全国现制茶饮门店数达到41万家,同比增长74%。
在千亿规模的茶饮市场里,除了一点点、喜茶、奈雪的茶、蜜雪冰城等头部品牌,传统快消品牌如娃哈哈于今年9月开出品牌奶茶店,肯德基等快餐品牌也在加快丰富饮品品类SKU。
面对近年来逐渐白热化的市场竞争,尤其是在茶饮品牌集中度极高的江浙沪地区,7分甜怎样做到相对稳健的发展和扩张?创始人谢焕城认为品牌在发展过程中主要踩中了三个红利。
首先是品类的红利。回顾国内茶饮市场发展历程,可以总结为三个阶段。上世纪90年代到2010年的“粉末时代”,产品以奶茶粉末冲调的低价产品为主。2010年到2015年,茶饮产品以茶叶现泡为主,消费者开始追求品质。主打台式奶茶产品的CoCo都可、一点点等品牌快速扩张。
时间进入2015年,以喜茶、奈雪的茶为代表的企业将茶饮趋势从将奶茶市场推向品牌时代。随着供应链的成熟,行业标准化程度提高,各品牌间的产品差异化缩小,茶饮市场向品类细分化发展,水果、奶盖等成为产品创新的重要元素。在此消费升级趋势下,7分甜以水果茶饮为主打品类,并推出“杯装甜品”概念。
其次,是“讨巧”的定价区间。低价茶饮产品受成本限制,可用的新鲜水果原料十分有限,口味上有很大提升空间。而25元以上的高端奶茶产品用料丰富、新鲜,但由于售价太高,店铺主要分布在消费水平较高的一线及新一线城市,扩张较慢。7分甜大部分产品定价15元-25元,位于一点点和喜茶的价格带之间。品牌通过定价策略提高产品口感,扩大目标用户范围,并采用较轻的加盟模式进行扩张。
举例来说,7分甜的前身谢记甜品在20017年将传统港式甜品杨枝甘露“杯装化”,从海南、台湾、四川三地筛选芒果原料,使用新鲜芒果+冷冻芒果,以及德国牧场鲜奶、泰国西米等原料复配,平衡产品新鲜度和口感。目前产品中杯定价21元,大杯定价24元,成为水果茶饮中的爆品。基于芒果元素,品牌延伸出“芒果+养乐多”、“芒果+酸奶”、“芒果+奶盖”等产品形态,并横向拓展品类,推出草莓、蜜桃、奇异果等水果为主的饮品。
(图片来自7分甜)
除此之外,7分甜还踩中了购物中心的发展红利。随着国内经济水平提高,大大小小的购物中心在各个城市遍地开花。目前7分甜80%的门店位于购物中心内部,平均单店月营业额达25万元左右。7分甜希望向消费者传递高品质的品牌价值,品牌部分店铺分布于上海、苏州等城市热门商圈的A类点位。在上海等关键市场的重点点位,7分甜采用直营模式经营,目前拥有超过100家直营店铺。
下一步,除了核心商场,7分甜将增加街边店、社区店、学校店的布局,并对不同类型的店铺进行分级管理,加速扩张。在门店破千之前,7分甜将继续深耕华东市场。
团队方面,创始人兼CEO谢焕城拥有20年饮品行业经验,曾在快三秒、街客等饮品公司任职;合伙人黄奕林负责营运、品牌中心,拥有多年数字化产品开发经验,曾就职于通讯行业上市公司;合伙人吴彬负责发展中心,拥有10余年品牌开发经验,曾创立苏州最大培训辅导机构。
受疫情影响,餐饮行业投融资有走热趋势,头部项目纷纷获得融资,其中线下茶饮赛道受关注程度提高。上半年,连锁茶饮品牌古茗获得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和美团旗下龙珠资本加持。近期有市场消息指出,喜茶与奈雪的茶计划于2021年年底前在香港上市。
<>攀一直预感中国会有一个类似星巴克的国际品牌,去年年中,他对媒体说,“这个品牌一定与星巴克不一样。这会是一个结合中国文化的产物,茶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潘攀是天图投资的管理合伙人,从投资八马茶业开始,便一直关注着茶饮市场的更迭。
这种预感并非空穴来风。一年2.1亿外卖订单,销量远远高于咖啡,爆红茶饮店的生意甚至一杯难求。这是一个远比咖啡更大的市场,并且能够无线拓展下沉空间,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估算数据,现制新中式茶饮的市场规模接近已千亿元。
资本也在涌入这一市场。CV Sourse披露数据显示,自2018年至今,仅新中式茶饮品牌的融资事件便有15起,且估值动辄数十亿元量级。“这是个很凶猛的行业,红利还有很多”,众海资本投资副总裁张烨秋告诉投中网。
资本助推下,巨头也将随之产生,咖啡与茶饮这两种解决相当接近需求的饮品的载体,最终会在“生活方式服务”这一领域短兵相接。
< class="pgc-img">>千亿市场规模,“还有5倍增长空间”
奶茶究竟有多火,今年4月美团外卖发布的《美团外卖奶茶真香消费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18年外卖订单中,奶茶占据2.1亿单,销量远高于咖啡,甚至将要颠覆可乐。与此同时,2018年,美团平台上茶饮商户数量相比2017年翻了3倍。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全国现制茶饮门店数已经达到41万家,一年内增长74%。
41万家门店并非一夜之间长出。从2004年CoCo都可奶茶进入中国并疯狂扩张算来,已有15年的光景。这15年间,中国的茶饮市场经历了粉末调配、复合材料调配再到新中式茶饮的变革。鲜奶与东方茶叶的碰撞,加之芝士、乳酪与当季水果的创新调配,新中式茶饮终于完成了对国人味蕾的自我迭代。
新中式茶饮品牌也随着对受众味蕾的更迭格局渐次明晰。2006年快乐柠檬进驻上海,主打手工制作鲜奶茶;2007年,街客上海开店,珍珠奶茶爆红;2011年,1點點进驻,现煮奶茶推出,网红奶茶开始布局;2014年,贡茶入驻,奶盖奶茶兴起;至2015年,当红网红奶茶品牌如喜茶、奈雪の茶、乐乐茶等四下而起,新中式茶饮行业品牌终于形成了品牌初立的局面。
< class="pgc-img">数据来源:艾媒咨询
>无孔不入的新中式茶饮市场到底有多大?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在今年通过对全国25个城市15岁--45岁消费者采样统计而估算的数据,现制饮品的市场规模接近千亿元。
但在张烨秋看来,市场远比这个数据乐观的多。“渗透率还是很低。在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地,人均奶茶消费量大约是一年150杯。在内地,哪怕是奶茶文化渗透较高的杭州和上海,人均奶茶量消费量也不过一年30杯,至少还有5倍的增长空间”。
< class="pgc-img">>资本争相入局,但“窗口期已经关闭”
这本是一个生长在所有商圈与街边任意消费场景的小体量生意,按照传统的说法,“十万元开店”的低成本与高毛利吸引着大波掘金者入局。茶居里创始人王楠原本也是其中一员,今年年初,她怀揣数十万元从北京回到贵州开了自己第一家奶茶店,欲给“下沉市场带来有品质的消费生活”。在此之前,她考察了市场上多家奶茶店,发现市场远没有这么简单,资本的进驻正在加速市场的更迭,头部品类迅速聚集,一线城市的品牌竞争激烈,回乡创业甚至多了些“不得不”的意味。
CV Sourse披露的数据显示,自2018年至今,新中式茶饮的融资事件便有15起,几乎每月一起,数额普遍偏大,且估值动辄数十亿元量级。本月,有消息传出,喜茶获得腾讯与红杉资本新一轮投资,投后估值80亿元。尽管对于这一消息,红杉资本方面表示不予置评。但如若成真, 这将是这一赛道的最高估值。此外,在这条赛道里,IDG资本、东方富海、真格基金等头部机构早已入局。此前,刘强东还曾以5亿元对因味茶进行注资。
< class="pgc-img">>投融资时间与金额的趋势走向可以直观地展现资本在该领域的渗透情况。投中网梳理公开数据,发现2012年资本开始进入这一行业,2015年-2018年投资数量与金额猛增,资本快速跑马圈地。虽然2018年有些许回落,但这一年整体融资金额依然超过20亿元。
以奈雪の茶为例,如若没有资本进驻,它不过只是一深圳本地的茶饮品牌。天图投资管理合伙人潘攀第一次接触这家品牌时,不过只有两家门店。2017年,拿到天图资本过亿元首轮融资之后,这家已成立3年的茶饮品牌迅速开始全国扩张之路,两年之内门店数量扩展至200家。2018年3月,再拿到天图资本数亿元A+轮投资后,奈雪の茶估值已达到60亿元,一跃成为该领域首家跨入独角兽之列的品牌。
< class="pgc-img">>在这些林林总总的茶饮品牌中,投中网发现,不同于多数互联网类公司创业伊始就寻求资本助力,新中式茶饮行业资本进驻的时间与创立时间多有较长间隔。对此,天图投资管理合伙人、CEO冯卫东表示,“对于茶饮行业,此前大家还都在讲小产地与小产区的故事,碎片化严重,很难成大器,只有走到标准化的路径上,再加上与服务相结合的体验,才能讲述大故事。而资本要做的,就是推进整个行业的标准化与产业化,新中式茶饮很适合讲述这样的故事”。
在资本的嗅觉里,这或许是一笔稳赚不赔的生意。“失败的几率没那么高”,冯卫东告诉投中网,“这个行业是带着毛利率在走的,线下流量可以直接反馈到账面上,选中了头部的标的,不出意外的话是赚钱的”。
于是,头部的新中式茶饮标的成了各家消费类投资机构争抢的阵地。在喜茶上轮融资中,多家机构手握重金,也未能拿下半点份额。潘攀则直接定义,“新中式茶饮资本进驻的窗口期已经关闭”。
< class="pgc-img">>茶饮终局:直接竞争对手是瑞幸
几乎所有的投资人都会谈到终局。在以极大的份额投资乐乐茶之后,众海资本对乐乐茶抱有极大的期待,“希望有独立上市的可能”,张烨秋说。
国内VC进驻新中式茶饮市场,多是拿星巴克做对照。但瑞幸咖啡奔赴纳斯达克之后,他们有了新的参照。谈及终局,张烨秋表示,“瑞幸和喜茶最终会在终点上打起来,这只是时间问题”。
在他看来,瑞幸咖啡的逻辑与当前新中式茶饮市场的逻辑有着极大的区别。前端是产品和品牌,后端是运营和供应链。当前的新中式茶饮市场,多是先做好产品动销与品牌打造,对前端产品和品牌进行打磨,然后对后端的运营和供应链进行创新、优化与整合。而瑞幸咖啡选择的是一条更为便捷的道路,“直接跨过品牌动销和溢价,去做规模化的事情”。但对于瑞幸咖啡投资方大钲资本执行董事刘绍强提出的“最好的产品形态是介于追求品质与便捷性的中间地带”这一说法,张烨秋极为认同。
有趣的是,双方在中间地带已经开始在同一块战场杀戮。工商信息显示,5月23日,瑞幸咖啡(天津)有限公司投资成立了瑞幸烘焙(天津)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亿人民币。瑞幸烘焙的经营范围为糕点、面包零售、咖啡饮料、自营和代理货物及技术进口等,正式宣告打入烘焙市场。此前,瑞幸咖啡部还推出了4款小鹿茶杀入奶茶与水果茶领域,而喜茶也在今年3月宣告推出4款咖啡。本属于不同品类的品牌的产品交集越来越多。
而当初之所以投资乐乐茶,众海资本看重的也是其多品类多SKU的扩充能力。“乐乐茶从初期就打出了软欧包、鲜果酪、冰激凌和新式茶饮,而且每一个品类的SKU都可以做得很好,这对于这一赛道的投资来讲非常重要,因为扩充单个品类的SKU不难,难的是扩品类。如果把目光紧盯在一个单个人气产品的SKU产品上去打爆款,品牌的生命周期就会随着单个SKU的生命周期而下降,只有多品类多SKU获得了成功才接近生活方式的打造者,渗透更多用户场景和需求”,张烨秋表示。潘攀也告诉投中网,投资奈雪の茶,是将其看作“生活方式类”项目进行投资。
这种竞争交集甚至还体现在了对于外卖市场的争夺。参照“76%的现磨咖啡消费都依赖于外卖”这一数据,瑞幸咖啡干脆放下线下市场,通过首杯免费等补贴方式攫取用户,甚而用户到店点餐,也仅能通过线上程序进行下单,从而完成用户往线上的转移。与此同时,几乎所有的头部新中式茶饮品牌也都开发了自有的小程序,并在外卖平台进行用户渗透,区别在于客群多从线下自发转移到线上,体现的是产品及品牌溢价的优势,又比瑞幸多了一重到店体验的功能。
“喜茶们和瑞幸们最终都要摆在一个货架,接下来就要看消费者如何抉择了,接下来一步就是拼品牌和产品动销的时刻了”,张烨秋告诉投中网,至于这个拐点会在出现在什么时刻,“可能得三到五年后大家渗透率都足够高、品类也足够全面很相似的时候,更正面的竞争自然会到来”。(文/冯颖星 编辑/陈姿羊 来源/投中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