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消息引发了不小的轰动。近日,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曝光了一则关于现制饮品的测评结果,令人震惊的是,这些热门的“现制”饮品的营养成分并不像商家宣传的那样完全透明。特别是对于一款名为“草莓啵啵酸奶”的网红饮品,其实际含量远低于普通预包装酸奶的标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class="pgc-img">
>据了解,这款“草莓啵啵酸奶”自上市以来广受欢迎,其宣传语“甄选黄金奶源天然发酵,融入醇厚浓郁的酸奶”更是吸引了大批消费者。然而,上海市消保委的检测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每100克的蛋白质仅为0.53克,脂肪含量只有1.01克,乳糖更是低至0.32克。相比之下,普通预包装酸奶的营养成分要高出许多,引发了消费者对这款“酸奶”饮品真实成分的质疑。< class="pgc-img">
>除了上海市消保委的检测外,一些社交平台和公众号上也充斥着对这款饮品的赞美和推广。某些博主更是赞不绝口,声称其口感绝佳、营养丰富,甚至有推文称其上市10天销量就突破了百万。然而,这样的检测结果却让人不得不对这些狂热的宣传持有怀疑态度。< class="pgc-img">
>更让人困惑的是,根据营养学原理,如果这款饮品真的是由优质酸奶发酵而成,那么其蛋白质和乳糖含量应该要相对较高。然而,实际测量结果与之相去甚远,引发了对这些饮品制作原料和工艺的疑问。究竟这款号称酸奶的现制饮品是用什么做出来的?其中到底存在何种隐情?消费者的疑问不可谓不合理。< class="pgc-img">
>面对这一情况,上海市消保委的质疑也是理所当然。他们指出,根据饮品中的脂肪、蛋白质和乳糖含量来看,即使蔗糖含量比例并不高,但这些饮品在成分上依然不够透明。这使得消费者无法准确了解到底饮品中到底含有何种成分,也无法做出真正合理的选择。< class="pgc-img">
>在消费者权益受到普遍关注的当下,此类事件的曝光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消费者应当更加理性对待“现制”饮品这类新兴产品,不仅要注重口感和包装,更要关注其实际营养成分是否达标。同时,相关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强对于这类产品的监管,确保消费者权益不受侵犯,推动行业更加健康地发展。< class="pgc-img">
>综上所述,对于这款“草莓啵啵酸奶”及类似产品,我们期待更多的真相被揭示出来,让消费者能够更加明智地选择自己的饮食。
一冷,杭州的大街小巷就不约而同地飘起了栗子香。
今天下午路过凤起路,我突然就被一家卖糖炒栗子的炒货店吸引住了。不过不是因为栗子香,也不是因为栗子便宜,而是他家招牌底下的红色横幅,上书八个大字“隔壁的奶茶特好喝”。然后我很自然地目光一转,瞄向了隔壁。嘿嘿,奶茶店也同样挂了一个八字横幅“隔壁的板栗超好吃”。
两家店挂横幅互怼的新闻、段子看了不少,倒还是第一次看到两家店如此直白地互夸。好奇心成功让我停下了车(公共自行车)。
“这两家店莫不是同一个老板开的吧?”“不是,不是,我们就是邻居!(商铺)邻居!”
炒货店的老板叫李浩,是个80后,老家在安徽,不过来杭州已经卖了16年炒货,以前开在城西,两年前才搬过来的。今天正好在店里,听到我的问题,直接摇头否认。
那这个横幅是怎么想出来的,两家又怎么会同时挂出这么一对横幅?
“哦,我家其实一直就有挂横幅的习惯,不过之前挂的都是打折的广告。”穿着小围裙,一边忙着用电磁锅熬糖浆,准备拿来做冰糖葫芦的李老板,一边抽空回答我说,因为今年栗子产量少了,价格涨了不少,为了控制成本,他就没敢再挂打折横幅,“再挂,要亏了。”
但不挂横幅吧,他又觉得空着浪费,于是临机一动,想了这么一个互夸的招,然后去找隔壁奶茶老板商量了下,没想到,两人一拍即合。一看对方同意了,他也不小气,掏钱同时把两块横幅都做了,大概一个多月前,国庆小长假的时候就挂出来了。
而自从横幅挂出来好,店里的生意真好了不少,李老板笑眯眯地告诉我说:“因为这个横幅,每天都很多人来拍照!有人在马路上看到也会进来,还有很多人买好奶茶等待的时候,看到横幅,也会过来买栗子。”
隔壁奶茶店的老板不在,店里只有两位做奶茶的小哥。说起门口的横幅的广告效应,小哥们也是很满意,“这么说吧,如果每天卖100杯奶茶,大概30杯是横幅带来的,你说帮助大不大吧!”
我看了下四周,这条街的竞争其实蛮大的。两家小店后面就是著名的环北市场,所以附近的小吃店特别多,新丰小吃、知味观还有方传面馆都在这里开了分店,奶茶店就更多了,十米开外就有一家著名的一点点。
这家开在炒货店隔壁的奶茶店虽然队伍不如一点点,但生意络绎不绝,旁边炒货店也一直有客人进去出来,真是个不错的共赢法。
我又问李老板,既然效果这么好,这个横幅会一直挂下去吗?“不会,在挂一个多月就差不多了吧,老挂也没意思,就是好玩。”说完,他转头又去熬糖浆了。
之前,成都有两家相邻的虾店,也曾用挂横幅的方式,来引起顾客的注意。不过,他们用的是互怼的方法。
只见左边这家店挂出横幅说:“隔壁虾季好难吃”,右边店则用横幅回怼:“隔壁虾蟹盛宴更难吃。”两个横幅还都附上了箭头说明。
结果还没等来广告效应,先被监管部门责令整改,撤下横幅,因为违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广告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一条列明:“经营者不得捏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误导性信息,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
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九条第七款规定:广告不得妨碍社会公共秩序或违背社会良好风尚。第十三条规定:广告不得贬低其他生产经营者的商品或者服务。
所以说,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才是正道。你今天夸人了吗?
( 作者:记者 宋赟 编辑:朱慧 )
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陈晴 每经编辑 梁枭
我国奶茶品类包括固体(粉状)奶茶、液体奶茶以及以奶茶店为载体的现制奶茶。目前最火的要数街头随处可见的现制奶茶,其中“奶茶+其他茶饮”模式的4.0新式奶茶近期更是受到许多消费者喜爱。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奶茶店数量已超过60万家。从整个行业来看,市场上存在大量奶茶品牌,奶茶行业上游供应商佳禾食品近期也乘势冲刺A股IPO。
不过,在看起来火爆的奶茶行业中,也不乏掉队或者黯然出局者。譬如“中国奶茶第一股”香飘飘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下滑超六成。另有行业统计数据显示,奶茶店的存活概率为20%左右,即大部分新开奶茶门店处于经营亏损状态。
那么,消费升级浪潮下,未来奶茶行业发展趋势如何?哪些奶茶企业又将占领头部?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行业相关情况进行了走访和调查研究。
现场走访:奶茶店遍地开花
奶茶究竟有多火?美团APP10月8日发布的《2020十一长假生活消费报告》显示,仅长假前4天,平台的奶茶订单量就超过11亿,相当于全中国人每人都喝了一杯奶茶。
2020年11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武汉街头看到,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奶茶店遍布大街小巷。武汉市江汉路、中南路、楚河汉街、徐东销品茂等商圈,1点点、coco都可、鹿角巷、贡茶、茶百道、书亦烧仙草、奈雪の茶、蜜雪冰城等各种品牌的奶茶店星罗棋布。
这些奶茶店生意如何,他们到底有多赚钱?近日,在中南路附近一家奶茶店,记者看到,不大的店内,只有老板一个人在忙活,店门口摆放着4杯已经制作好等待外卖员取走的奶茶。记者下单后,在老板制作奶茶并与记者交谈的大约20分钟时间里,又来了两单外卖订单,还有一位年轻的女士来店购买奶茶。
老板张力(化名)告诉记者,他的这间店是2019年10月份开业,店面不大,只有20多平方米。平时营业时间从早上9点到晚上12点,周末一般营业到凌晨2点,算下来一天营业时间常常高达十六七个小时。刚刚开业的一个多月生意并不好,后来慢慢好起来了。今年夏天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七八百杯。“平时只有我一个人,但夏天忙不过来就需要请人。”
生意好了,收入自然也不错。据张力介绍,夏天生意好的时候,店子一个月不止赚两三万元。最近虽然生意差了一些,一个月一两万元的纯利润也没问题。
当然,也不是每家奶茶店的生意都很火爆。“最近生意不怎么好。”徐东销品茂一家奶茶店店员告诉记者,周末的时候还能卖几百杯,但平时卖不到。同在徐东销品茂的另一家奶茶店店员则介绍,夏天旺季的时候,店里一天能卖几百杯,但最近天气凉了生意差了一些。
同质竞争:存活率仅20%
各路品牌汇聚,当前的奶茶江湖堪称热闹。不过,在业内看来,奶茶行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包括食品安全问题、加盟乱象等。
众多问题中,同质化尤其受到关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奶茶品牌的产品品类主要包括水果茶、奶茶、奶盖茶等。当然,也有一些奶茶品牌尝试创新,推出季节限定类细分产品。不过,一旦有受市场欢迎的新品出现,又很容易引来跟随者。
艾媒咨询分析称,当前我国新式茶饮行业存在着产品同质化现象。“由于新式茶饮行业进入门槛较低,所需生产技术含量低,产品配方容易模仿。”
除了同质化,对于奶茶店而言,更现实的还是门店密集分布的问题。记者看到,在多个地铁站、商圈附近,往往分布着十几家甚至更多各种品牌奶茶店,以及存在同一奶茶品牌相隔不远即密集分布着两家或者多家不同门店的现象。徐东销品茂一家奶茶店员认为,近期店内之所以生意不太好,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附近同一品牌的奶茶店有3家,分流了客流。
奶茶江湖混战中,不乏黯然出局者。有第三方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新增注册奶茶企业23000多家,与此同时,有3000多家奶茶企业倒闭,20000多家经营异常。
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近年来虽然奶茶店开店数量增长迅速,但关店数量也持续攀升。根据行业统计数据,奶茶店的存活概率为20%左右,即大部分新开奶茶门店处于经营亏损状态。空间效益、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平衡,仍是茶饮行业面临的主要难题。
对于当前奶茶店存活率较低,战略定位专家、九德定位咨询公司创始人徐雄俊近日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并不奇怪。很多行业线下门店的存活率也只有10%~20%左右。这是因为现在的商业业态竞争包括资金、人力、商业模式等方面都越来越激烈。
2020年11月29日,正值周末,位于中南路的一家鹿角巷门店却大门紧闭,透过玻璃门可以看到,店内椅子被倒放在桌面上,两名工作人员正在整理店内物品。当记者以顾客身份上门询问时,其中一名工作人员表示该门店已经停业,“后面都不营业了”。
未来趋势:线上线下相结合
虽然面临各种问题,奶茶行业依然吸引了各路资本入局。2020年7月,首家娃哈哈奶茶直营店在广州正式开店。娃哈哈集团还提出未来10年在全国布局10000家茶饮店的目标。
药企也跨界奶茶行业。东阿阿胶今夏推出了“东阿阿胶奶茶杯”等花样新吃法。东阿阿胶方面对外表示,公司正加速数字化转型,将推出方便、即食的阿胶产品以满足消费需求。
奶茶企业也获得了资本的青睐。2018年3月,奈雪の茶在融资中估值达到60亿元;2020年3月,喜茶再次获得投资,有报道称投后喜茶估值或超过160亿元,不过喜茶当时并未就此回应。
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固体(粉状)奶茶和液体奶茶的两大细分市场已经转向存量市场,市场规模均在40亿元左右。而伴随互联网社交、线上外卖等模式兴起,新式现制奶茶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其中“奶茶+其他茶饮”模式的4.0新式奶茶更是爆发式增长。目前,全国奶茶店数量已超过60万家。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整个奶茶行业属于成长期向成熟期转变期间。这种节点下,已经诞生了喜茶和奈雪の茶等头部企业,此外还有茶颜悦色等区域品牌。
“现在的消费者,喝的不只是一杯奶茶,更多的是一种场景和调性。”朱丹蓬认为,相比于传统奶茶,随着新生代的成长,当前新中式奶茶已进入4.0时代。而在4.0时代,消费者对奶茶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2019年新式茶饮消费白皮书分析认为,饮品行业竞争将愈发激烈,主营品类边界逐渐弱化,重视场景化运营、试水新零售或将成为下半场竞争的大势所趋;另外,中国新式茶饮将越来越健康化、国际化。
徐雄俊同时认为,奶茶行业越来越健康化是未来大势所趋。他表示,相比于传统的固体奶茶和液体奶茶,喜茶、奈雪の茶等新式茶饮以线下实体店为支撑,食材更加新鲜健康,且具有社交属性。总体而言,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当前喜茶、奈雪の茶为代表的新式茶饮代表了一种新型交流方式和消费流行趋势。而资本也看到了这种消费趋势并加入这一阵营。
行业突破:差异化竞争可行
行业步入4.0时代,且部分奶茶企业已具先发优势,其他奶茶企业还有机会吗?记者注意到,作为速溶奶茶鼻祖,“中国奶茶第一股”香飘飘今年日子不好过。前三季度,香飘飘实现营收18.93亿元,同比下降20.4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449万元,同比下降66.35%。
在朱丹蓬看来,新中式奶茶行业还有一定的成长空间,行业格局也仍处于裂变中,但两年后行业品牌格局将基本进入固化阶段。此外,奶茶行业从成长期向成熟期转变期间,淘汰率将非常高。对于奶茶企业而言,未来将主要是品质、品牌调性、场景、服务体系、客户黏性这五方面的比拼。
徐雄俊也认为,目前喜茶、奈雪の茶等新式茶饮企业已经占据了头部位置,而且资本已经介入,未来留给其他品牌的机会不多了。但中国奶茶市场规模庞大,喜茶、奈雪の茶这两年虽然快速发展,占领的市场份额也不算很高,未来其他奶茶品牌仍然有后发制人的机会。
徐雄俊建议,其他奶茶企业若想实现突围,首先要有精准的定位,包括起一个易于传播的品牌名字;第二是快速引进资本,例如喜茶、奈雪の茶等都有资本介入,不断扩大规模且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实现良性循环。
对于传统的固体(粉状)奶茶、液体奶茶品牌,徐雄俊认为,奶茶行业趋于健康化背景下,这部分企业如果想要获得突破,需要开发出新一代更加安全健康的食材。此外,借鉴新式现制茶饮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传统固体和液体奶茶企业也可以向这一方向转型。
事实上,传统奶茶企业也正在尝试转型。例如香飘飘已入局液体奶茶细分市场;此外,4.0新式茶盛行情况下,香飘飘的MECO品牌也推出了果汁茶。
华创证券在今年4月份的研报中分析认为,未来新茶饮的破局之道中,差异化竞争是最有可能成功的竞争策略。
艾媒咨询则分析认为,目前中国一二线城市的新式茶饮门店密集分布,而三四线城市的新式茶饮门店少、规模小、运营效率低。在一二线城市新式茶饮市场已基本饱和的情况下,各品牌需转向下沉市场寻求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