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这位老外,体健面善,待人谦和,没什么老板派头。如果不是旁边的译者介绍,根本不敢相信他已经年过80了。
< class="pgc-img">>他叫洛伦佐(Lorenzo),一个来自地中海岸边的意大利老头,年逾古稀还身强力壮、精神抖擞。不过谈到他在海南的鼎力之作——眼前这个位于海口保利中央海岸的“地中海意大利餐厅”,他却神色黯然,陷入了淡淡的苦恼和忧愁,一副灰头土脸的样子。
虽然来中国已有23年,在海南创业也3年多了,但他还不会说中文,英文也不擅长,逢人基本只说他的母语——意大利语。这对他拓展在海南的服务行业无疑是很大的障碍——凡要与人打交道时,身边必须有翻译才行。
中国人的一大天赋本领是入乡随俗,可他还没学会,这么大年纪估计也学不成了。他只想兢兢业业、本本分分,把自己一厢情愿认为的好事做好。
< class="pgc-img">>“地中海意大利餐厅”不算奢华,但从外到内都洋溢着独具一格的意国情调与他乡特色,还有怀旧的复古风格。临近海边、能听到海浪拍岸的声音,是洛伦佐选址的首要条件。只有这样才与他家乡的氛围旗鼓相当,才能让人们通过自然环境找到原汁原味的感觉。
然后就要靠不折不扣的食材和精雕细刻的厨艺取胜。老爷子天真地觉得,即使到了地球东方的天涯海角,真材实料、原汁原味的意大利美食也一定会有很多知音。
然而事与愿违,餐厅投了几百万,开张3年有余,至今不见生意兴隆,甚至不能保证起码的客流和营收。起初他以为是碰上疫情运气不好,可疫情过后还不见时来运转的迹象,每月仍要亏20万左右,这就难堪了!
老人家想不通,在世界各地都响当当、在中国各大城市也颇受追捧的正宗意大利美食,为什么到这里就吃不开了呢?
他不太明白水土不服这回事,也没察觉到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原汁原味,诚实守信;除了自来水,所有原材料全都进口,包括做披萨的面粉;从采购到出品,全链条严格把关,不敢有任何闪失。
凡是来过的食客无不交口赞赏。其中有一位北京的客人,每年携家带口来海南几次,每次经海口就住在附近,方便到这儿用餐,用完就夸他做得纯正地道。
但总体上看,这个洋餐厅的生意还是太冷清了。餐厅有3层楼,500多平方,靠少数人青睐肯定是难以为继的。
洛伦佐表示,他已经尽心尽力了,市场还是不太买账,到底要怎么样才可以火起来呢?
< class="pgc-img">>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几位来客一边在此就餐消费,一边与洛伦佐侃侃交谈。
他年轻时在意大利当过兵,做过汽车销售。之后自己开工厂,给GUCCI、PRADA、FENDI等奢侈品做代工,积累了一些家底和经验。2000年他应邀来中国,在北京做时尚顾问。之后又转道江苏常州,继续老本行——开工厂做国际奢侈品代工。
在中国20年,他也算风生水起,心满意足。唯独缺憾的是不能经常看到大海。因此他每年都会到海南度假,东方文化加上接近地中海的自然风情,让他感到难舍难分。渐渐地,他产生了在这座岛上养老的构想。
他觉得自己仍然年富力强。自从来中国那一天,他就梦想着开一间家乡风味餐厅。2019年结束奢侈品代工生涯后,开始筹划他的养老项目,2020年“地中海意大利餐厅”正式在海口湾一侧亮相。他要赶上自贸港风潮,在海南传播正宗的意大利美食和文化,顺便就在这儿养老,不打算回意大利了!
不料,连续三年的新冠疫情影响,加上各种意想不到的难题,餐厅至今半死不活。情况照此下去,老人家一辈子的积蓄十有八九要亏在这里了。
< class="pgc-img">>几个人也跟他讨论起来,试着一起找原因,想办法。
首先是项目选址可能不当,属于先天不足。保利中央海岸地处海口湾西侧边缘,地理位置上实际是个死角。这个大楼盘附带的商业铺面,也不是常见的城市公共街区,没有经常路过的人群,很难形成商圈效应。虽然不远处的“天空之镜”餐厅,凭借奇特建筑和节目表演一举成名,但相距几百米,那边的客流并未能覆盖过来,反倒把这边仅有的人气引走了。
当年选址时,被告知这边的集装箱码头很快就要搬走,改为邮轮码头。老头儿心花怒放,邮轮上肯定有各国游客下来消费,就冲这一点也值得。谁知几年过去了,还是集装箱码头,每天轰隆隆的大货柜车充斥道路,邮轮码头却遥遥无期,让人无奈。
其次,老先生对海南的开放程度预估得有点超前。现阶段自贸港的国际化水平、知名度、对外交往、经贸融合都刚起步,前来工作、生活的老外并不多。除了三亚海口的高星级酒店,要开地道的西式餐厅,客源无疑是个问题。
第三,基础设施、软硬件配套不足,影响明显。例如无法停车,刚开始路边还可以停,后来不行了,时不时贴罚单,没人敢来了。餐厅门前本来能停几辆车,但长期被其他车辆占用,来吃饭的反而停不了。
还有周边照明跟不上,路灯该亮时不亮,打电话12345,一会儿就亮了,不打就不行。谁能每天打电话投诉呢?景观灯倒也有,但难得才开一下,节假日也不开。放眼看过去,海口湾那边云洞一带、对岸华彩广场、东坡老码头一带灯火辉煌,这边却黑灯瞎火,令人沮丧。
3年过去了,这个餐厅还没什么人知道,听说过的人也不容易找到这里。网络推广是必须的,但要上抖音需要国内身份的法人证明,外国法人不行,其他证件也没用,也不知谁规定的。
老头儿来这儿开餐厅,本来有些理想主义,有些想当然。既能充当中外交融的使者,为海南自贸港增光添彩,又能老有所为,满足晚年情趣,一举两得,不亦乐乎!至于赚钱倒不奢望,能过得去就行。
由于对周边客源、营商环境、民众饮食习惯和消费水平不甚了解,跌跌撞撞走到今天这一步,好不尴尬。
“地中海意大利餐厅”规模不大也不小,几百万已投进去,每月租金、员工薪酬等还要好几万。如今老人家总算明白,一腔热诚,外加全力以赴,未必就能在这里打开局面。
不过他还想坚持,还期待转折。
对海南来说,有家纯正的意大利餐厅,也是自贸港全面开放进程中还不多见的一瞥。
这两年,海南为优化营商环境使出了洪荒之力,在繁荣市场、拉动消费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百忙之中,能否帮这位异国老人解决一些实际难题?海口市,秀英区,能否利用不定期发放的消费券,定向支持他们一下?
(作者:六邦云,资深网络媒体人,区域经济研究者。文章发表于自贸港演义,版权所有,抄袭洗稿必究。)
轻人适合开西式快餐店吗?都说90后、00后浮躁,沉不住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一代逐渐扛起时代的旗帜,成为经济建设的主力军。现在创业的年轻人很多,各行各行都能看到青出于蓝的盛况,西式餐饮行业也是如此。
< class="pgc-img">>为什么年轻人更多的选择开西式快餐店呢?其实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 class="pgc-img">>1.年轻人是西式快餐的主要消费群体。
年轻人对于披萨、汉堡、炸鸡、意面这类西式食品接受能力和接受程度更强,这也是为什么上了年纪的人聚会更愿意去中餐馆,而西式餐厅多是年轻人的天堂。再加上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年轻人被学习、工作、或是其他生活琐事占据了大量时间,只希望用餐能越快越好,节约时间。而西式快餐制作工序简单,出餐速度快,则能很好地满足年轻人的需求。
< class="pgc-img">>同样是年轻人,做年轻人的生意,当然更能设身处境的思考消费者更喜欢什么口味,喜欢什么类型的产品。
< class="pgc-img">>2.餐饮美食制作标准且简单。
一般来说,汉堡炸鸡,薯条披萨等产品,都是按照同一个配方制作就行,用什么原料,加什么配料,腌制多长时间,炸多长时间,都有标准化的流程,即使完全没有做饭经验的路人,根据制作流程也可以做到熟能生巧。这样的制作流程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需要专业的厨师,这不仅可以节约一大笔钱,还能保证菜品口感稳定。
< class="pgc-img">>那么,年轻人开汉堡店应该注意什么呢?毕竟刚出社会,或者刚奋斗几年,积蓄不多,很多人可能是赌上自己这几年打拼的积蓄投入到创业当中,积极向上的同时也患得患失。
< class="pgc-img">>为了让自己风险最低的同时保证收益,选择一个靠谱知名的品牌加盟是不错的选择。毕竟这些品牌经过多年的打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经有多家门店,你在做开店策划过程中模拟遇到的大大小小的问题,基本这些店都或多或少遇到过。味道与生意好坏去店里用餐考察就能看出来。加上这些店铺的品牌渗透力强,或是在全国驰名,或是在区域内家喻户晓,客源不是问题。
< class="pgc-img">>在店铺装修、经营管理、人员培训方面,加盟店也能提供完善的支持,不需要自己慢慢摸索。当然,如果自己有勇气,有胆识,且在人脉、资金方面有足够的支持,自主创业不失为一种选择。希望这篇文章能对想开西式快餐店的人一些帮助。
< class="pgc-img">>是深氪新消费第868期分享:巅峰时期,萨莉亚全球门店超1500家。
作者|沐九九编辑|黄晓军来源|深氪新消费 [ID:xinshangye2016]封面图|网络
从体育零售用品迪卡侬,零售超市奥乐齐逼退沃尔玛,到家居行业宜家,再到小米以及新能源汽车比亚迪崛起,低价几乎受用于全球。
在长居高端的西餐领域,反向主打低端意式西餐的萨莉亚也脱颖而出。这里不乏6 元/杯的葡萄酒,9 元/碗的意大利面,还有7 元无限畅饮的软饮……由于物美价廉,萨莉亚也因此被国内消费者戏称为“意大利版沙县小吃”。
目前,萨莉亚在亚洲拥有1500多家门店,其中近400家在中国,在疫情之前的2019年,企业营收就达到1540亿日元(约100亿人民币)。到2022年8月,萨利亚净利润预计将增长4倍,达到86亿日元,远远高于疫情前的2019财年,增加了超过36亿日元。
01
从西餐到意料
萨莉亚艰辛转型
虽然被誉为“意大利版沙县小吃”,但萨莉亚却来源于日本。
1967年,东京理工大学学生正垣泰彦餐饮行业兼职多年后,在位居日本千叶县一个菜市场内创立了一家仅36个座位的小型西式餐厅。
但由于靠近菜市场,主打高端定位的西餐厅让产品高价格与低成本之间的差价一目了然,导致萨莉亚初期生意一直不好。为此,正垣泰彦不得不延长营业时间,同时将店内产品从西餐增加到日料和烧烤,以扩充客流量。
这一经营策略很快以门店意外发生火灾而结束,萨莉亚也被迫走上转型之路。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日本战后经济繁荣,消费水平提高,迎合当地人口味的意式料理取代西餐料理,在日本流行起来。
发现这一市场趋势后,正垣泰彦再次创业,不仅决定将原来主打的西洋料理换成意式料理,还重新调整经营策略。
< class="pgc-img">>但由于门店位置不变,萨莉亚面对的最直接竞争对手还是菜市场售卖原材料的低价摊贩。迫于无奈,正垣泰彦只得将萨莉亚的食品降价销售。
起初,正垣泰彦先降了七折,发现效果不好,依旧没有客人愿意光顾;然后是五折,反应还是不理想;直至降到三折,萨莉亚才被救活过来。
降价三折,直接让萨莉亚一跃成为当地最火爆的西餐厅之一,原本一天只有20人不到的生意,瞬间变成了800多人等排位,正垣泰彦开始开新门店容纳更多的顾客。
即使在日本遭遇泡沫经济,多数餐厅生意不景气时,萨莉亚在日本仍旧走俏,并将门店拓展到全国各地。到90年代末期,萨莉亚在日本门店的数量接近300家,营业利润接近20%。这也让正垣泰彦更坚信“价廉才是集聚客源的武器。”
在国内打响知名度后,萨莉亚开始走向国际市场。
以中国市场为例,2003年12月,萨莉亚在上海天钥桥路开了第一家门店。随后,萨莉亚在深圳、北京,广州,香港,台湾都设有店铺,在中国拥有门店超400家。在这过程中,物美价廉策略始终贯彻如一,陪着萨莉亚走过一个又一个地方。
巅峰时期,萨莉亚全球门店超1500家。
02
降本提效
萨莉亚低价逻辑
回到企业自身来说,所有低价背后,都是成本的考量。
一般来说,开一个餐饮门店,其成本主要包括前期装修、租金成本、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原材料成本和员工薪资成本,但由于装修成本主要在前期,而租金成本短期内是不变、可控的,大多数企业将缩减成本的重点放在后者。
例如,尽管沃尔玛大规模采购模式和costco控制SKU加大进货量方式不同,但最终结果都是降低采购成本。
但萨莉亚从选址到销售整个过程,都致力于缩减成本,保证低价。
从门店选址上,萨莉亚的门店不像麦当劳、肯德基选择核心商圈地段,反而倾向于一二线城市的非核心位置,甚至直接选择已经倒闭的餐厅门店,简单装修下门面就直接营业。这种特有方式直接从一开始就降低房租和装修成本。
当然,装修和房租只是缩减成本的一方面,其根本还是在于企业运营过程中实现降本增效,减少压力。
在这方面,萨莉亚更倾向于costco控制SKU的降本模式。尽管今天萨莉亚的菜式有70多种,加上葡萄酒和鸡尾酒,差不多有 100 个种类,但品类丰富不代表产品重复性。萨莉亚从西餐转型到意式料理中,逐渐专注一件事:精简菜品,保证有限品类满足多样化选择。
例如,在实施过程中,他们发现海鲜沙拉和虾仁沙拉似乎没什么不同,于是类似的菜品被合并同类项。同时,萨莉亚餐厅不采用硬性规定的套餐形式,而是设计出一套能自由组合搭配的菜单,顾客可以自由选择和组合。
除此之外,萨莉亚还专注于打造上游供应链,通过自建农场种植蔬菜、打造生产和物流基地、在各地开设半成品加工厂,打通上下游,减少中间商费用,控制成本。例如,萨莉亚多利亚焗饭里使用到的白沙司,就来自品牌在澳大利亚自建的乳制品工厂。
当然,供应链成本控制只是其一,所谓规模化直接导向的是高效,而这主要在于中央厨房模式体系和员工管理两个方面。
和沙县小吃店周边必配备一个面厂一样,萨莉亚门店背后都有完善的中央厨房配置。中央厨房主要是任务是将食材预加工,然后作为半成品被统一派送到其他门店。
这种中央厨房模式大大节省了做菜时间,提高翻台率。有日本综艺节目做过测试,一个顾客在萨莉亚点15道菜,全部上完只需要10分钟。
另外,由于萨莉亚标准化程度高,其门店基本能够实现傻瓜式操作,因此哪怕在忙碌的午餐时段,厨房员工也只需要两三人就可搞定,这种员工数量的控制直接缩减了人力成本。
但控制人力成本的关键,还在于员工的人均效率上。
为此,萨莉亚在员工上菜、拖地、甚至是挤沙拉酱上,致力于寻找节省时间的办法。
例如,餐厅清洁使用的是会出水的拖把,省了专门打水拖地的时间;服务员为保证上餐速度,上餐用手端而不用托盘;以及番茄切割机和用于热传导的铝容器……都节省了大量时间,提高效率。
< class="pgc-img">>这种控制成本和高效的运营体系,成为萨莉亚保持低价的钥匙。
03
沙县小吃成不了萨莉亚
之所以“比肩”沙县小吃,正是在于萨莉亚物美价廉。但真正论起来,沙县小吃却难成萨莉亚。
从运营模式上看,沙县小吃始终受困于连而不锁的难题。尽管全国门店超8.8万家,但公开资料显示,沙县小吃的连锁率只有总门店数的3%左右,而中国餐饮平均连锁化率为15%,沙县小吃的连锁程度远不到及格线。
< class="pgc-img">>这是因为沙县小吃以加盟为主,常陷入经营主体混乱、门店网络整合难度极大、业绩回报不明等问题。这最直接表现在沙县小吃在各城市的口味差异。
最初,外地人接触到的沙县小吃是扁肉、拌面、炖罐和蒸饺这“老四样”,然而此前的标准沙县小吃,没有拌面和蒸饺,主要卖的是当地特色米冻和豆腐。然而在沙县小吃办规范沙县小吃的十来年,沙县小吃的标准也逐渐变成“大众爱吃啥,啥就是沙县小吃”。
例如,沙县小吃的飘香拌面在各城市均有所差别,比如北京是芝麻酱、上海有葱油拌面、四川有韭菜辣油拌面。
这种难以连锁化的巨大差距,导致沙县小吃始终成不了高标准、高连锁化的萨莉亚。
但在消费升级的今天,萨莉亚面临和沙县小吃同样的品类升级难题。尤其是当下国内平价西餐厅盛行,低价萨莉亚面临强劲的竞争对手。为此,萨莉亚开始走上转型升级之路。
早在2020年年底,萨莉亚就推出升级版 2.0 餐厅,不仅在装修上大改,将原本简约的装修风格转变为现代工业风,同时菜品价格上也在原版的基础上有所调升。
这种新的定位或许更符合大众趋势,但对于萨莉亚忠实的消费者来说,新门店新价格与原有的固有认知存在差异,消费者是否愿意买单还是未知数。
参考资料:
《“意大利沙县”,杀穿亚洲》《三十块吃到撑的萨莉亚,怎么可以这么便宜》
《廉价西餐萨莉亚,为何在一线城市屹立不倒?》
《核心优势被不断侵蚀,“并不平价”的萨莉亚能否穿越时间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