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微信公众号“扬子晚报”
近期,“三星堆网红火锅修复背后的扫地僧”上了热搜,73岁的“扫地僧”曾卷炳收获众多年轻人追捧。
曾大爷是三星村农民,上世纪80年代就跟着三星堆考古队干活,后来学修陶器,三星堆博物馆里的陶器大多数由他修复,至少有8篇考古论文中有曾大爷的署名。不过,说到大家送他的“曾院士”外号,他还挺不好意思。
31岁结缘三星堆
曾因报告“铜脑壳”摔掉了牙
三星堆遗址距离曾大爷的家也就100米,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让他得以深耕三星堆半生,31岁跟三星堆打交道,参与过一号坑、二号坑以及城墙的发掘。
1980年,直升机航拍三星堆遗址让他印象深刻,“那会儿考古队来挖房基遗址,喊我们生产队的人去帮忙,晚上还要帮忙点火把,后来也下地,就是考古队的老师喊我们挖哪里,我们就挖哪里,喊怎么挖——比如用手铲刮薄一点,就刮薄点……”
1986年,因为当地一座砖厂挖土方时发现了玉石,三星堆一号坑被发现,就开始挖掘一、二号坑。曾大爷回忆说,一号坑挖了2个月,他白天负责给考古队买菜,晚上负责把坑里的水舀掉。有一天下午1点多,他准备去一号坑拆棚子,结果有个村民说“挖出了铜脑壳(注:三星堆面具)”,开始他还以为是逗他玩,结果一看是真的,赶紧蹬自行车去报告公安局,“当时路烂得很,回来的时候摔了一跤,牙齿都摔掉了。”
“那会儿有很多村民在一、二号坑帮忙,我是坚持时间最长的。”曾大爷说,两个坑发掘完,他就跟着考古队在周边跑野外勘探,也开始正式学习各种考古技能。
曾大爷在野外考察
洛阳铲打得“很丝滑”
经常受邀去外地钻探调查
上世纪90年代,曾大爷就跟着考古队搞钻探调查,打洛阳铲是必备技能,手攥着往土里杵,手上全是水泡。“其实这跟干农活一样,也是一门手艺嘛!人要站直,有些人站歪了,手就没劲。我们刮土也刮得平平坦坦的,都是有技巧的。”曾大爷说到这些技术要点很骄傲,他举例说,还有一个活儿叫“切边”,“我们切边要看直、看平、看圆,边要立就立,要斜就斜,全靠眼力。”
手艺好,做活又精细又认真,曾大爷因此经常受邀出差,跟着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去过四川宜宾、雅安、巴中,还有重庆的很多地方。他在重庆的丰都打了几年洛阳铲,“当时修三峡水电站,要找墓,工作也很细,不能乱挖,边子找不出来就挖不下去,要花很多时间。”一般农闲的时候出去,等到打谷子了,就回家。曾大爷还蛮喜欢出差的,外面很热闹很活络,每次挖出新东西,也很开心。
拥有30多年勘探经验的他,熟悉每一种土样,“五花土”“红烧土”等,他一看便知。
有趣的是,曾大爷知道发掘工作中各种包含物的特征,但他不知道每次野外发掘,都会有发掘简报在期刊上发表,那些简报的作者栏里,都有“曾卷炳”的署名。他不知道在期刊拥有文章署名代表着什么,但他知道,洛阳铲打出红烧土,代表着可能就要挖到遗址了。
据了解,在广汉“考古”圈子里,曾卷炳很有名,大家都称赞他“厉害”,是“元老”。曾大爷凭着长期在三星堆的发掘经验,对三星堆了如指掌,连大学教授都会向他请教一二。他依照几十年的经验,可以从砖头形制判定它的朝代,辨别墓葬深度等。有时候研究所去野外勘探,也会请曾大爷帮忙前去一探究竟。
修复了很多三星堆陶器
“搞得漂漂亮亮的有成就感”
很多游客惊艳于三星堆博物馆里展示的文物,但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个博物馆里的陶器大多数是曾大爷修复的,包括形似“愤怒的小鸟”的小猪,引起学术讨论的龙凤纹盘,还有网红火锅“陶三足炊器”等。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告诉记者,“曾师傅手艺很厉害,主要修复陶器,大的小的都有。”在三星堆考古圈内,大家都喊他“曾院士”。
作为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的老技工,曾大爷凭借精湛的技术和踏实的态度,得到了考古队的认可,后来他开始学习陶器修复。曾大爷告诉记者,陶器是常见的历史遗存,是各时期百姓生活样态的印证,勘探中他看到了很多陶器,有了经验后每当发掘到陶片,他都能精准判断出陶片的朝代。
“那会工作站来了几个陕西的老师修陶器,几天几夜才修一个。我还记得,他们把黄蜡熬了,淋到要修复的地方,硬了后撬掉,再打石膏。我看了都觉得拖沓得很,我是把泥巴补到胎里头的。老师们都好奇我咋修这么快呢,我修三个,他们才修一个,后来他们都学我。”说到这里,曾大爷有点小骄傲,还说当时要修一个壶,只有一点点宽,很难弄,老师们就给他修,他也顺利完成了。
曾大爷在修复文物
修复陶器最难的一步是“石膏补形”,曾大爷告诉记者,他有诀窍:胎泥巴,就是先用泥巴捏出陶器缺失部分的形状,然后在表面抹上石膏,等石膏晾干了,把里面的泥胎刮出来,陶器差不多也就修复好了。“胎泥巴”听起来很简单,不就是捏橡皮泥嘛,但真正上手就会发现,要捏成什么样,是需要根据残存陶片的形制,结合经验来推算的,并不是信马由缰地随意发挥。学方法很简单,学会之后如何灵活运用,那就需要成千上万件陶器修复的磨砺了。
在视频中,他修复了一件三星堆出土的陶盉,是三足酒器。只见他把拳头大小的特质泥巴往地上砸,砸成摊饼,而陶盉残缺部分的数据都在曾大爷的脑海里,根据断口的弧度,靠经验和感知,他精确计算出缺失部分的形状。不过盉足要修多长,是最大难点,他腼腆地笑说:“都要靠经验,靠残留的足尖来判断和收口,因为难,所以一直没修。”最后,曾大爷再把特质泥巴一点点全部掏出来,“这个泥巴比米还贵,好多钱一斤呢,从很远地方买来的,要重复利用。”
问起修复陶器的乐趣,曾大爷朴实地说,把它们搞得漂漂亮亮的,别人看着高兴,自己看着也高兴,有成就感。
“曾院士”带过不少“过路徒弟”
“只要愿意学,我就愿意教”
没有发掘任务的时候,曾大爷就做修复。这一修就20多年,修了多少件呢?曾大爷说没有统计过,还在其他地方修过很多,他在重庆就修了900多件。他说,这么多年经验下来,别人修过的陶器可能会垮,但他的不会,“有些陶器是我10多年前修的,甚至淹过水,也还好好的。”
曾大爷还说,修复陶器的活上手门槛不高,“只要愿意学,我就愿意教。”他带过很多“过路徒弟”,不少人学会了就去别的地方修,比如四川眉山,“有个甘肃学生来找我,他读的文物修复专业,但没有实践过。还有个学生也是费了很大劲找过来,看我怎么上石膏、上泥巴,她都拿手机拍照记下来了。”但也有好多人愣是学不会,“主要是修复陶器太枯燥了,好多人修了一个月就不修了。”
73岁了,曾大爷每天往返于家和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生活两点一线,修复陶器是他的爱好,“就算到了八九十岁,只要喊我去修,我都会去。”记者问他:“觉得自己是一个认真的人吗?”曾大爷笑了:“不管做啥子,都要认真嘛。”而说到现在的心愿,曾大爷希望能带徒弟,“只要你肯学肯钻,都可以的”。
有趣的是,曾大爷这辈子算是和三星堆绑在一起了,尽管三星堆博物馆就在村外,他却只去看过一次,“东西都看过的啊,不过,在馆里看到自己修复的陶器,还是很开心的。”
说到不工作的时候,会做啥?曾大爷笑呵呵地说,会去小菜园里转转,日子安逸巴适。
来源: 共青团中央
标题:80后小伙“偷师”苦练成功创办陶艺馆,并将陶艺与旅游结合 陈文:捏泥巴捏出一个创业品牌
在澄迈县福山镇,有一家古朴典雅的“守艺人”陶艺馆,走入其中,茶盏、塑像、面具等各类造型考究的陶艺品便映入眼帘,这是澄迈80后小伙陈文的创业场所。
在陈文手中,一块块不起眼的黄泥巴,不仅变成了精致的陶瓷工艺品,还搭上“体验经济”的快车,发现无限商机。
做陶艺这行,陈文算得上半路出家。2005年,21岁的陈文从海南省对外贸易学校(现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多媒体专业毕业,从事过服装销售、个性打印等多份工作。随后,在桥头红坎岭的制陶厂负责名片、宣传册设计等工作。
“以前只在书本上见过制陶,在现场一见到这技艺便被惊艳了。”陈文说,看着陶艺师傅在弹指间便制出流畅优美的陶瓷制品,他萌生了学做陶的想法。“手艺人的功夫都不外传,没有师傅指点,我只能靠多看,多模仿,想方设法‘偷师’。”
此后,除了每个月回家一次,陈文全窝在工厂里观察老师傅的制陶手法,暗自模仿。制作一个陶器的过程不简单,要经过选料、压滤、练泥、拉坯等十几道程序。他一次次地重复着繁琐流程,经常废寝忘食地摆弄泥巴10多个小时,不觉疲倦。
“没有吃苦的决心和极大的耐心难以做陶。”从门外汉到制陶好手,陈文终于练出一手精湛的技艺。
但是,光有好手艺并不够,制陶业的黄金时代不再,如何让陶艺在新时期重焕生命力,成为他心头的难题。
转变发生在2013年,当时澄迈县大力建设福山咖啡风情小镇,着力引入特色产业扩展小镇业态。抱着试试看的想法,陈文和朋友合作,筹集了10余万元,在小镇开起了“守艺人”陶艺馆,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随着越来越多的游人来到福山旅游,陶艺馆引来众多关注的目光。陈文寻思着将陶艺和旅游结合起来,发展“体验经济”,让游客们体验制陶的乐趣。
现在,“守艺人”已经在当地小有名气,成为当地一个特色品牌。每到周末,便有不少家庭来到这里,在黄泥巴中体验一把创作之趣。去年,陈文还在陶艺馆旁边开起了咖啡厅,让人们在制陶之余,感受当地独特的咖啡文化。(记者邓钰 特约记者陈超)
华网北京9月13日电(杨欢欢)柳林镇罐子沟村位于柳林镇北部,地形两梁一沟形似罐子,因而得名罐子沟,属四川巴中市“中心村”建设之一,曾是典型的贫困村。近年来,莲藕种植成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敲门砖,曾经杂草丛生的贫困村变成了绿色生态的农业产业示范园。
几年前,在外担任企业高管的罐子沟村村民李兰,怀着一颗回报家乡的赤子之心回归故里,和同样带着脱贫致富梦想的刘志勇一起,“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他们带着村民一起引进莲藕产业,以绿色莲藕种植和生态畜禽养殖、农产品深加工及销售、农业旅游观光康养三大板块于一体的可持续循环发展的莲藕融合产业园建设为动力,加速罐子村脱贫致富。
“莲藕全身都是宝”。莲藕种植产品为莲藕食品饮料加工提供原料保障,饮料加工的藕渣可加工成日用品、化工品、医药用品,其下脚料为养殖提供了充足的饲料。猪粪可转化为沼气,又是种植莲藕的有机肥料。荷叶加工成荷叶茶、荷叶枕等,莲子可加工成莲子酒和食品,莲藕枝干可加工成纤维,荷花成为游客的新视点。莲藕规模种植,推动了莲藕食品饮料加工做大做强,食品饮料加工带动了莲藕的规模种植,农业旅游观光体验园区成为了莲藕融合产业的拓展平台。产村结合、产业融合,一二三产业紧密相连,协调发展,有效拉长了农业产业链,提高了农业产业的附加值和农业产业的综合效益。
目前,恩阳区茶坝镇、观音井镇、柳林镇、青木镇、群乐乡5个乡镇15个村已经签订了1.1万亩莲藕产业土地流转合同。莲藕基地覆盖了8个精准扶贫村,帮扶建卡贫困户550户。土地流转后,农民可到种植基地就地务工,解决剩余劳动力5000人次。除土地流转费外,莲藕达到丰产并产生利润时,利润的5%第二次返利到农户,让农户再次增收,莲藕种植的农户亩均增收达2000元以上;柳林镇罐子沟村打造的以“莲”文化为主题现代农业旅游观光园,共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产值达1.1亿元。
68岁的罐子村村民王强益对村子里发生的变化很是认可,莲藕给村民们不仅带来了经济上的收益,生活上的变化更是体现在方方面面:“村子里以前只有一条泥泞路,现在有了好几条硬路,出行生活方便多了。去年,我的腰受了点伤,车子可以开进来带我去看病,这要是在以前,就得要人背我出去……”
如今的罐子沟村早已不是那个“一条泥巴路,绕着山间转,十户九家穷”的“烂罐罐”,莲藕铺就的致富路正在进一步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