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探秘蜜雪冰城兄弟:从冰淇淋到560亿身价的娱乐传奇
引言:
嘿,各位娱乐迷们!你是否曾经想过,一个普通的冰淇淋品牌,竟然能够演变成身价达到560亿的商业帝国?没错,今天我们就来探秘这个引人注目的话题——蜜雪冰城兄弟!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商业奇迹,更是娱乐界的一大焦点。跟着我一起揭开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感受一下他们的独特魅力吧!
蜜雪冰城兄弟,以其在冰淇淋行业的开拓和创新,成功打造了一张属于自己的商业传奇。起初,他们只是在一个小小的摊位上卖着冰淇淋,但凭借着对产品质量和口味的极致追求,很快就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喜爱和口碑。随着品牌的不断发展壮大,蜜雪冰城逐渐成为了国内知名的冰淇淋连锁品牌,甚至在国际上也崭露头角。
然而,蜜雪冰城兄弟并没有止步于此。他们利用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地位,不断拓展业务领域,涉足餐饮、娱乐、文化等多个领域,最终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商业帝国。如今,蜜雪冰城已经成为了一个拥有560亿身价的商业巨头,不仅在商业领域引领潮流,还在社会公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除了商业成功,蜜雪冰城兄弟的娱乐价值也不容忽视。他们的创业故事不仅激励了无数人追逐梦想,还为娱乐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他们的成功不仅仅是商业上的胜利,更是对梦想和勇气的诠释,是对创新和奋斗精神的传承。
然而,正如任何成功背后都隐藏着无数辛酸和挑战一样,蜜雪冰城兄弟也并非一帆风顺。他们在商业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和风险,也可能受到管理和经营层面的挑战。而他们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策略也可能引发一些争议和质疑,例如在市场扩张过程中是否会忽视产品质量和消费者体验,以及在多元化发展中是否能够保持品牌的一致性和核心竞争力等等。
结尾:
< class="pgc-img">>蜜雪冰城兄弟的成功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梦想、不断创新,就有可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传奇。然而,成功的背后往往也伴随着种种挑战和困难,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勇敢面对,不断进取。未来,随着市场的变化和竞争的加剧,蜜雪冰城兄弟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我们期待着他们能够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更加坚定的步伐,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娱乐传奇!
|乔芊
编辑|杨轩
视觉设计|费曾祺
2021要过去了,我们该如何回忆它?
或许是“艰难”。
这一年,企业的生存更难了。疫情之外,供应危机蔓延在电子、快消、服装、食品等各行各业,中国的工业品价格指数(PPI)在这一年中大幅上涨,增速远远超过了消费品价格指数(CPI)——这意味着原材料贵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而利润则减少了。
或许是“震荡”。
阿里巴巴股价从年初至今下跌了40%,拼多多下跌了60%,腾讯下跌20%……在经济环境、监管环境、国际关系的多面夹击中, “互联网”这个中国过去二十年最强劲的增长机器,也逐渐放缓了速率。
一些企业身陷漩涡,比如需要芯片的华为们;一些行业一夜间消失,比如在线教育;一些通道正在关闭,比如赴美上市。
不约而同地,更多互联网大公司的创始人和管理者宣布卸任: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快手联合创始人宿华、搜狗创始人王小川、钉钉创始人无招……
或许是“转向”。
内部,人口红利消失,模式创新式微,“碳中和”、“碳达峰”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外部,技术封锁依然严密。从政策到产业,中国商业的驱动力正在坚定地向“技术”转移。半导体、航空航天、新能源、智能制造……硬科技正在成为下一轮创业和投资的火热地带。
或许是“希望”。
2021年的中国,不再只有“中国制造”、“世界工厂”,本土品牌正在批量崛起,他们敢挑战巨头、敢走向海外,支撑它们的,是新一代创业者和年轻人强烈的自信心。这种自信心之上,长出了有内核、有灵魂的消费品牌,也长出了有活力、有创造力的文化产品。
在这些关键词背后,是中国新经济浪潮曲折涌动的方向,是知名企业家、大公司管理者、创业者,和无数平凡从业者们,或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的故事。为此,36氪在年底整理了一份特殊的名单,他们是过去这一年的新闻头条,是2021商业世界可能最无法忘却的24张面孔。
1、华为孟晚舟
自2018年底在加拿大被扣押,到2021年9月回国,华为CFO孟晚舟在异国度过了1028天。这是中国企业华为最艰难的日子,也是华为CEO任正非最煎熬的日子。荣耀出走以谋求生存,华为发布鸿蒙系统以谋求转型,非常时期,企业家不仅需要一流的商业头脑,更需要非凡的勇气与坚毅的心灵。
孟晚舟
身为母亲、妻子和公司高管,对我来说,这段时间天翻地覆。但我相信,黑暗中总有光明,这是我生命中宝贵的经历。——孟晚舟
2、恒大地产许家印
时代的一粒灰,这次落在了地产巨子许家印头上。房价下行和政策红线,让过去十几年房地产行业高负债、高周转的模式无法为继,恒大成了最快倒下的一张牌。当恒大深圳总部大楼前围满讨债的人们,恒大董事长许家印或许意识到,风向变了,调头需更加及时。
许家印
公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困难。全体恒大员工都经受着从未有过的严峻挑战。——许家印
3、海底捞张勇
餐饮行业是疫情之下最惨烈的行业之一,门店越多,包袱越重,海底捞的困境正源于此。逆势开店的决策是错误的,但海底捞董事长张勇坦诚反思的勇气更是罕见的、可贵的。他说,“稳定了我就冲锋,不稳定了我就稳定”,这可能是危急时刻,最务实灵活、铿锵有力的企业家声音。
张勇
目前的苦果只能自己一口一口咽下去。——海底捞公告
4、新东方俞敏洪
双减之后,教育行业一夜入冬。新东方砍掉了最赚钱的业务,股价跌掉近9成。但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不认输,他开始直播带货,带领老师们卖起农产品,还捐出了几万套桌椅。他在今年60岁生日时感慨,“岁月无情,生命有意”。教培时代过去了,但俞敏洪是一个抹不去的名字。
俞敏洪
大不了尝试所有业务都失败了,新东方账上没钱了,我们喝顿大酒就散伙。——俞敏洪
5、字节跳动张一鸣
卸任CEO、退出董事会,生于1983年的张一鸣在他创业的第九年,正式将管理权力交给与他并肩创业的梁汝波。由张一鸣一手缔造的字节跳动,是目前中国估值最高的未上市公司,也是移动互联网十年浪潮最后的增长奇迹。张一鸣独特的管理方法论,让字节跳动成为继阿里巴巴之后,最擅长管理、因而被争相研究的大公司范本。
张一鸣
以十年为期,为公司创造更多可能。——张一鸣
6、快手宿华
宿华和程一笑,被誉为“互联网界的巴菲特和芒格”。2021年,宿华卸任CEO、程一笑接任,快手的双核管理制宣告落幕。一种治理制度的成败且不评说,两位创始人创业初期互补的能力,一拍即合、不计得失的默契,仍是“创业“这件事最动人的部分。
宿华
一人看远方,一人做业务。——快手人士
7、搜狗王小川
离开亲手创办了11年的公司,王小川把它托付给股东腾讯。脱胎于搜狐,与百度和360激战,引入阿里投资,与阿里分家,投入腾讯阵营,王小川的创业故事是一个技术极客在商业世界辗转腾挪、守卫阵地的故事。如今把公司卖给有钱有资源的巨头,已经是创业者们不坏的选择,像王小川一样从容告别,也是一场难而必修的功课。
王小川
感谢这个美好的时代,山海远阔。——王小川
8、钉钉无招
作为阿里to B业务中的关键人物,无招一手创建了国内增长最快、用户量最大的企业服务应用。7年时间,钉钉从简单的企业即时通讯应用,成长为包含多种软件、硬件、行业解决方案的庞然大物。服务于阿里的“云钉一体”战略,钉钉的无招时代落幕。这位个性鲜明、风格凌厉的管理者,在2021开始了自己的创业故事。
无招
工作归钉钉,生活归微信。——无招
9、小米雷军
2021年才扎进造车行业可能为时已晚,除非这个人是雷军。花了16年带金山上市,10年把小米手机做到全球前三,如今,这位互联网圈著名的劳模再次赌上毕生名誉,all in 造车。“白天我能想到100条理由做,晚上我能想到100条理由不做”,雷军说,这是个艰难的决定。不错过机会只是故事的一部分,更迷人的是一种创业者的品格——不迷恋成就,敢拥抱未知。
雷军
造车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要的创业项目,愿意压上所有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雷军
10、大疆董事长李泽湘
挽救大疆于危时、孵化云鲸等独角兽,李泽湘堪称智能制造界的隐形创业教父。但他的志向并非做一个成功的投资人,而是推动中国的工科教育改革——主张教育真正融入产业,以培养“ 能用科技创造新东西的人”。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但正如李泽湘相信的,人口红利消失的中国,从未像此刻一样需要长期主义、需要创造。他是一个绝佳的表率。
李泽湘
中国也越来意识到那些短平快的、拿来主义的东西已经走到头了。——李泽湘
11、宁德时代曾毓群
2018年上市至今,仅仅三年,宁德时代股价从30元一路飙升至近700元。以和特斯拉的合作为爆发点,这家来自中国福建宁德、此前默默无闻的电池企业,走向了业务和声誉的巅峰。虽然“爱拼才会赢”的地域性格广为人知,但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相信“赌性更坚强”——在团队毫无电池技术基础时入局,一场豪赌成就了他。
曾毓群
光拼是不够的,那是体力活;赌,才是脑力活。——曾毓群
12、隆基股份李振国
中国光伏业走过20年,再次来到高光时刻,这一次的主角是隆基股份。熬过三次行业沉浮,隆基凭借“一根线”的技术突破,成为全球硅片和组件环节双料“冠军”。股价5年多翻了25倍,一年净利润85亿元,隆基被股民们封为“光伏茅”。技术狂人李振国的创业故事,不是幸运地选对了技术路线,而是在小众路线上敢投入、敢亏损,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
李振国
采用砂浆切割,切割一吨硅棒,大概要消耗300公斤的钢线、300公斤碳化硅、300公斤聚乙二醇,如果改成金刚线切割,只需要40公斤金刚线,其他的都可以不要了。——李振国
13、远景科技张雷
以风机设计和制造起家,在风电行业成为国内龙头,还在近几年长出了智能电池和智能物联网业务,甚至拥有一支电动方程式车队……远景科技凭借零碳技术创新,在今年《财富》杂志的“改变世界的50家企业”中位列第二。让风电成为“新煤炭”,电池和氢燃料成为“新石油”,是远景创始人张雷理想中的世界“远景”。
张雷
每个人的生活将为此改善,这就是远景的目标。——张雷
14、紫光展锐楚庆
4G时代,紫光展锐曾落后一线水平10年,CEO楚庆厉行变革,短短三年改变了公司技术落后、业务长期下滑的局面,提前实现5G套片的量产,并且发布了全球第一套6nm芯片。在全球拥有5G芯片能力的5家厂商中,紫光展锐是中国大陆公开市场中的唯一。不破不立,楚庆带领新展锐闯入了移动通信和半导体全球第一阵营。
楚庆
方向正确,赢多赢少的事儿;方向不正确,输多输少的事儿。——楚庆
15、英特尔中国区董事长王锐
2021年,“芯片荒”席卷全球,保供应成为大企业的使命。英特尔成都工厂是英特尔在全球最大的芯片封装测试基地和晶片预处理及高端测试中心之一,英特尔全球7成以上的晶片半成品都产自这里。临危受命的英特尔中国区董事长王锐,带领中国区员工克服疫情,争分夺秒保障工厂生产,展现了跨国公司高效的本土领导力。
王锐
我们将制程精度控制在纳米级,设计聚焦在方寸间,激发的却是数字世界的无限可能。——王锐
16、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设计师 容易
神舟十二号飞船升天,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中国航天事业迎来一个里程碑时刻。作为搭载飞船发射的长征二号F火箭总设计师,容易参与了载人航天工程交会对接和空间实验室的所有六次任务。42岁的容易,是长征系列火箭唯一的女总设计师,也是最年轻的总设计师。她顶住压力,在硬核事业中展现了柔韧的女性力量。
容易
载人运载火箭可靠性、安全性的改进,没有止境。不管一个改进多小,只要对可靠性、安全性有益处,我们都会毫不犹豫地去做。——容易
17、元气森林唐彬森
2021年最炙手可热的创业明星,少不了唐彬森。他创办的元气森林,已经成为2019绵延至今的中国消费投资大潮中,爆发速度最快、规模最大、估值最高的本土品牌。唐彬森信仰“中华有为”,坚持“挑战巨头”。凭借在互联网圈摸爬滚打十年的经验,他以“降维打击”赢得了上半场,而真正残酷的比赛可能刚刚开始。
唐彬森
中华有为、挑战巨头、投资好产品、相信年轻人。——唐彬森的投资哲学
18、蜜雪冰城张红超
从1家店到1万家店,蜜雪冰城用了十三年,而从1万家店到2万家店,蜜雪冰城只用了一年。拥抱资本、加速扩张,是2021线下连锁企业们,纷纷熟谙的新生意经。蜜雪冰城创始人张氏兄弟可能是最懂中国下沉市场消费者的人,但归根结底,他们是把3块钱的甜筒、8块钱的奶茶做到极致的人。
张红超
让品牌更强大,让伙伴更富有,让全球每个人享受高质平价的美味。——蜜雪冰城品牌使命
19、SHEIN许仰天
后疫情时代,拥有大量门店的全球服装巨头都在遭受业绩的重挫,中国跨境女装电商SHEIN趁势崛起——年销售额超过百亿美金,还在今年二季度超过亚马逊,成为美国下载量最多的购物应用。黄峥对中国下沉市场人群的洞察成就了拼多多,而许仰天对美国女性的洞察成就了SHEIN,他们都在红海市场完成了一场奇袭。
SHEIN官网
凡是中国在生产领域或制造领域占主导优势的行业,就品牌化直接卖到全球。——SHEIN投资人、IDG合伙人连盟
20、巴黎欧莱雅官方直播间主播
今年双11静悄悄,除了一场故意张扬的战事。薇娅和李佳琦罕见联手,国际大牌巴黎欧莱雅连夜道歉,前者看上去赢了。但这可能是直播电商行业历史性的一战——大主播“全网最低价”的时代正在过去,品牌方越来越倾向于收回权力,把定价主动权、促销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巴黎欧莱雅天猫直播间
本着对所有相关消费者(包括薇娅女士和李佳琦先生直播间的及其他相关消费者)负责任的态度……提出能针对所有相关消费者的妥善解决方案。——巴黎欧莱雅
21、何同学
与苹果CEO库克对谈 、“发明”苹果放弃的产品AirDesk,B站up主何同学今年的两次出圈都与苹果有关。苹果代表最酷、最顶尖的科技公司,何同学代表有见识、有想法、有自信的新一代中国年轻人,他们需要对方。拥有880万B站粉丝的何同学,除了是一个聪明的创作者,还是一个22岁、不失天真的少年。
何同学
老师好我叫何同学。——何同学
22、虚拟偶像女团A-SOUL
字节跳动负责开发、乐华娱乐负责运营,五人女子偶像组合A-SOUL可能是迄今为止出道的,最成功的虚拟偶像。她们容貌美丽、性格各异,是技术、资本和人类情感投射的集合体。过去一年,更多用户为虚拟偶像付出真金和真情,更多创业者和投资人选择入局。总有一天,偶像再不会塌房了。
A-SOUL
虽然她们是虚拟的,但我的感情是真实的。——A-SOUL粉丝
23、前腾讯副总裁姚星
每一个风口都需要旗手,何况玄而又玄的元宇宙。把Facebook改名成meta的扎克伯格当之无愧,而在国内创投圈,最具风向标意义的是前腾讯副总裁、AI LAB院长姚星。他是腾讯多年来职位最高的离职创业者,这一变动对AI界和元宇宙创业圈震撼巨大。未来是什么尚无定论,但元宇宙拥趸们相信,未来已经到来。
姚星
一个令人兴奋的机会正在到来,移动互联网十年发展,即将迎来下一波升级,我们称之为全真互联网。——马化腾
24、电竞战队EDG
第六次站上总决赛赛场、全程五场鏖战,中国电竞战队EDG以3:2击败韩国对手,捧起了英雄联盟S11全球总决赛的冠军奖杯。这是中国电竞的高光时刻,无数玩家彻夜沸腾。电竞的商业化难题仍在,但中国选手们屡败屡战的意志,对赢的渴望,才是竞技精神的真谛。
EDG
上次看到这么热闹的场景还是中国足球队打进世界杯。 ——网友
雪冰城正式冲刺A股新式茶饮第一股。
9月22日,蜜雪冰城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蜜雪冰城”)递交了招股说明书,拟申请在深交所主板上市。
本次上市,蜜雪冰城拟公开发行不超过4100万股,拟募集资金64.96亿元,主要用于海南、河南、广西、重庆等地的生产建设项目,四川、河南及全国的仓储物流配套项目、其他综合配套类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不过,从招股书来看,蜜雪冰城并不缺钱,截至2022年3月,其持有货币资金30.67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14.72亿元。
蜜雪冰城去年营收百亿,超过两个奈雪
蜜雪冰城是继2021年6月奈雪登陆港股上市后,第二家向二级市场发起冲击的新式茶饮品牌,只不过它把目光投向了A股。
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1年,蜜雪冰城分别实现营收25.66亿元、46.80亿元、103.51亿元,同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45亿元、6.32亿元和19.10亿元。2021年其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分别高达121.18%和202.29%。此外,2022年第一季度,蜜雪冰城实现营收24.34亿元,净利润为3.91亿元。
这份成绩单比新式茶饮第一股的奈雪漂亮不少。2021年,奈雪实现营收42.97亿元,净亏损为-45.25亿元,换言之,蜜雪冰城过去一年的营收已经超过两个奈雪的体量。如果从净利润的维度比较,奈雪则完全不是蜜雪冰城的对手,过去四年,奈雪年年亏损。
值得一提的是,三年前,两个品牌的营收还处在同一水平线上,2019年奈雪营收25.02亿元,蜜雪冰城25.66亿元,也就是说,疫情后的两年蜜雪冰城把奈雪甩开很长一段距离。
不仅如此,南都湾财社记者梳理了二级市场上内地共计13家餐饮类企业财报了解到,在A股和港股上市的餐饮企业中,去年净利润排名第一的是百胜中国,其去年净利润为9.90亿元,蜜雪冰城则是19.10亿元,这也意味着,蜜雪冰城的净利润水平已经跑在一众上市餐饮企业的前头。
在净利率水平对比上,蜜雪冰城同样处于领先水平。2021年,蜜雪冰城的净利率为18.53%,而在已上市的餐饮企业中,净利率排名靠前的分别是广州酒家、同庆楼和九毛九,分别为14.52%、8.96%、8.90%。唯一跟蜜雪冰城水平比较接近的是此前申请港股上市的杨国福,其2021年前三季度的净利率为17.37%。
不过,蜜雪冰城和奈雪以及一众上市餐饮企业做生意的逻辑不大相同,蜜雪冰城卖的主要是食材,面向的是加盟商,其它餐饮上市企业开的基本是直营店,面向的是终端消费者。
更具有可比性的是同样采用加盟制的卤制品上市三巨头、在新三板挂牌的华莱士母公司华士食品、以及正谋求港股上市的杨国福,不过无论是营收、净利润还是净利率,蜜雪冰城同样跑在这些企业的前头。
咨询机构透镜公司研究创始人况玉清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蜜雪冰城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餐饮企业,这种以销售食材为主的加盟制公司,在A股的估值会比在境外上市高一些,所以在符合A股上市的情况下,都会选择在A股上市。
两年新增门店1.3万家,蜜雪冰城加速狂奔
蜜雪冰城于1997年在河南郑州创立,产品定价在6-8元区间,创始人张红超、张红甫两兄弟为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持股85.56%。蜜雪冰城拥有三个餐饮品牌,包括现制茶饮品牌“蜜雪冰城”、现磨咖啡品牌“幸运咖”以及现制冰淇淋品牌“极拉图”。
比起亲力亲为开门店,蜜雪冰城更注重供应链的打造。发展初期,蜜雪冰城就建立自己的原料加工厂。招股书显示,截至2022年3月,蜜雪冰城已经建立起252亩智能制造产业园,13万平方米的全自动化生产车间,可以实现现制饮品、冰淇淋核心食材的自主生产。
蜜雪冰城智能工厂
向加盟商销售各类食材,包装材料、设备设施、营运物资等产品,并提供加盟管理服务,是蜜雪冰城赚钱的方法。招股书显示,2021年,蜜雪冰城的食材收入为72.30亿元,占比69.89%;包装材料收入17.79亿元,占比17.19%。这两个板块收入去年增幅达到125.11%。蜜雪冰城来自加盟商管理收入较少,去年为1.96亿元,占比为1.89%。
推高蜜雪冰城食材、包材收入的是开在终端、正在狂奔的加盟店。2019年,蜜雪冰城门店数为7225家,短短两年时间,蜜雪冰城门店净增1.3万家。
截至2022年3月,蜜雪冰城共计拥有门店22276家,其中566家门店开在印尼、越南,所有门店中有47家为直营店,其余均为加盟店。这个数量在所有茶饮品牌中排名第一。根据窄门餐眼的数据,排名第二的古茗2021年门店数量为6600家,不到蜜雪冰城的1/3.即使是卤制品一哥绝味食品也落后它不少,2021年绝味门店数量为1.37万家。
过去三年,蜜雪冰城单店销售额仍在稳步增长,2019年-2021年,其单店年均销售额分别为41.33万元,44.40万元、58.72万元。这比卖麻辣烫的杨国福要好一些,2020年、2021年前三个月,杨国福每家加盟店的平均销售额分别为20.07万元、19.18万元。
主打直营模式的奈雪则未公开单店年平均销售额,不过,奈雪整体毛利率高于蜜雪冰城,2021年,奈雪毛利率为67.40%,蜜雪冰城为31.73%。蜜雪冰城的毛利率与主打加盟模式的绝味和煌上煌相当,后两者去年的毛利率分别为31.68%和33.00%。值得一提的是,蜜雪冰城近三年的毛利率呈下滑趋势,2019年-2021年,分别为35.95%、34.08%、31.73%。
过去两年,蜜雪冰城一直在加速狂奔,但是门店增长速度有所放缓,2020年、2021年其门店数量增速分别为81.67%、56.26%,呈下降趋势;而且,其主品牌“蜜雪冰城”去年关店数量大幅增加,关店数由2020年的331家上涨至585家。
餐饮连锁品牌战略顾问王冬明则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沙县小吃单店投资模式和蜜雪冰城很像,沙县小吃在册3万多家,加上不在册开了8万多家,以此类推,蜜雪冰城还有很大的空间,其所在的价格区间还有足够多的消费人群。所以蜜雪冰城再跑出2万家不难,关键取决于其品牌战略不犯错,比如不会做门店升级,造成产品价格及单店投资的大幅度上升。
凌雁咨询管理首席分析师林岳同样认为,过去两年,消费者在非刚需支出上变得更加理性,所以蜜雪冰城也从中获得一些红利,抢到一波原有的中端消费者。不过,林岳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品牌营销有个定律,即定位高端向下延伸相对容易,定位低端要往上走难,蜜雪冰城的平价策略是一把双刃剑,加上加盟模式的成功造就了快速扩张的神话,随着运营成本攀升,可能会出现利润减少、中端产品滞销等问题。
咖啡、冰淇淋还在亏钱,食品安全隐患难解
蜜雪冰城的野心不只是让它的茶饮店“快跑”,2019年,蜜雪冰城还推出了现磨咖啡品牌幸运咖和现制冰淇淋品牌极拉图。截至今年3月,幸运咖门店数量为636家,极拉图门店为21家,显然,幸运咖同样被蜜雪冰城寄予厚望。一名咖啡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幸运咖的极速扩张主要得益于蜜雪冰城原来的运营和加盟商体系非常成熟。
这两个品牌延续了蜜雪冰城主品牌的加盟制和低价策略,幸运咖的产品均价为8元,极拉图均价为6-8元,不过,招股书显示,幸运咖和极拉图均处于亏损状态。2021年,幸运咖亏损69.57万元,极拉图亏损153万元。
和弘咨询总经理文志弘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幸运咖之所以没有能实现盈利,跟它还在规模化扩张有一定关系。“幸运咖的低价定位,意味着需要有足够的规模才能有规模化的净利润,至于幸运咖能否成为下一个‘蜜雪冰城’还存在不确定性,一方面,咖啡市场潜在空间巨大,消费越来越大众化,另一方面,咖啡不像茶饮,消费者教育、普及程度较低,幸运咖想在下沉市场拓展,可能不如茶饮那么迅速。”
除了把赛道扩展到咖啡领域,最近,蜜雪冰城还开始布局瓶装水。根据南都此前报道,蜜雪冰城的瓶装水主要配料为天然水,由蜜雪冰城子公司上岛智慧供应链有限公司委托今麦郎饮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产品每瓶零售价为1.5元和2元。
不过在招股书中,蜜雪冰城并未提及自己的瓶装水业务。其像瓶装水一样采用委托生产的业务较少,过去三年,它仅在乳酸菌饮料生产、柠檬分拣及设备生产环节存在少量委托加工。
自主生产更有利于对生产环节的把控,不过把门店交给加盟商来运营,则让蜜雪冰城频频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根据招股书,蜜雪冰城仅在2019年9月受过一次行政处罚。当时,其河南一家分公司未办理完成食品经营许可的情况下营业,被监管部门罚款5万元。
事实上,蜜雪冰城的加盟商受到的行政处罚远不止这些,被消费者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更是层出不穷。就在8月,蜜雪冰城齐齐哈尔一家门店因饮品中出现虫状异物,被行政罚款1万元;7月,蜜雪冰城北京一门店使用已过期原料制作茶饮,被行政罚款5000元;同月,蜜雪冰城湖南龙山县一门店因饮品有异物,被行政罚款1.2万元;5月,蜜雪冰城延安一门店和桂林一门店,均因使用过期原料,被行政罚款。
林岳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蜜雪冰城加盟模式做得非常成功,在三四五线市场还有广阔的空间,但是太过于依赖加盟商的模式,在标准化管理和食品安全方面容易失控,加盟商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就是这个问题,包括门店布局的合理性、协同增效、整体策略性也会打折扣,这个模式也不会因为上市就有大的变化,但是长期来看可能是一个定时炸弹。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詹丹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