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这是最糟糕的想法,家里有矿当我没说。
完全竞争市场我能想到的第一个就是餐饮。信息最不对称的以前是种地的农民,现在就是餐饮业的个体户。《寄生虫》里面穷人爸爸破产就是因为盲目投资很火的台湾大王蛋糕店,一条街都卖这个,消费者图一时新鲜。网红店红火一时,能留下来一年,加盟商能盈利的有几个?
你说人肯德基麦当劳都开到世界各地了,老爷子退休再就业还整成世界知名品牌,宝贝人家那卖的是IP哦,核心不是炸鸡。
海底捞够火了吧,人家卖的是服务和管理,你个土老板还能在服务领域相出更多的花招?你管理激励机制懂多少?
那是不是压根就没法做餐饮了呢?也行,这就要看当地城管能不能给普通人一点机会了
>011年5月,海峡对岸的宝岛,一片恐慌。
昱伸香料创始人赖俊杰被捕后,在法庭上留下一句玩味十足的话:
好文章,大家一起抄嘛!
昱伸香料作为岛内最大的起云剂企业,却私下在产品中添加DOP(通用塑化剂)长达30年,其副作用是“三聚氰胺”的20倍。
< class="pgc-img">赖俊杰夫妇被捕
>宝岛塑化剂曝光当天,国际巨头沃尔玛下架了所有进口饮料;广东东莞下架了80%食品;中国香港更是抛出一份“200名市民中有99%检测出塑化剂”的报道。
霎时间,“DOP”成为了令全球变色的名词。
然而,在这震撼世人的公共事件背后,却隐藏着一条清晰的主线:岛内奶茶全面溃败,行业制高点向大陆转移。
这场行业变迁的序幕中,有文艺青年梦想的破碎、有各方资本贪婪的角逐、有新式茶饮承载的使命,更有奶茶的终极定位:
不管好不好喝,都是一门好生意...
1、草莽的狂野时期
国内第一代网红奶茶,是上世纪80年代诞生于宝岛的“珍珠奶茶”。
< class="pgc-img">>有趣的是,关于珍珠奶茶的起源,坊间却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台南的“翰林茶馆”无意间在奶茶里添加了一种白色粉圆,形似被煮过的珍珠,便命名为“珍珠奶茶”。
另一种是,台中“春水堂”一位店员在奶茶里放了粉圆,诗意大发引用了白居易的“大珠小珠落玉盘”,随即定名“珍珠奶茶”。
为了争夺“祖师爷”的名号,两家店不惜对薄公堂,打了10年官司。
最终,法院不堪其扰,选择和稀泥:
乾隆下江南时没喝过,不算专利。
而在两家店争夺“祖师爷”期间,珍珠奶茶却在东南沿海地区遍地开花,连名字也越来越野。
有奶茶小贩专门把粉圆颗粒做大,从80年代知名演员叶子楣那里汲取灵感,起名“波霸奶茶”。
< class="pgc-img">>更野的商家,则把粉圆做成青蛙卵大小,取名叫“青蛙包二奶”...
休闲小站、快可立、50岚等品牌相继涌现。
其中,快可立更是率先进军大陆,成为了第一家正宗的奶茶店,宝岛一跃成为全球奶茶的头号玩家。
“奶茶+粉圆”的创新,固然将台式奶茶送上了世纪之交的王座,但珍珠奶茶在民间的无序扩张,也为自身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2、奶茶的“供给侧变革”
2016年时,与建国老师酣战的希拉里为了拉选票跑到一家华人奶茶店,她点了一杯珍珠奶茶,并表示:
< class="pgc-img">很喜欢这种牛奶和茶叶结合的产品。
畅饮奶茶的希拉里(右一)
>实际上,早在80年代珍珠奶茶就成了“既没有奶,也没有茶”的劣质品。
为了抢占市场,商家将珍珠奶茶变得越来越容易复制,一杯奶茶的成分被简化成“奶精+色素+香精+木薯粉+自来水”。
其中,最重要的成分就是奶精,这种物质有很浓郁的奶香味。
关键的是,与鲜奶相比,奶精硬生生将行业的毛利率提高到了70%,轻松吊打海天、伊利,几乎与五粮液并驾齐驱。
本质上,珍珠奶茶依旧是“奶精+茶”的勾兑物,只要静止一段时间二者就会分离,要想保持混合状态就必须加入一种名为“起云剂”的食品添加剂。
< class="pgc-img">起云剂
>但起云剂却有成本高、稳定性差、保质期短的缺点。
很快,岛内最大起云剂企业“昱伸香料”惊奇的发现:通用塑化剂(DOP)能代替起云剂,不仅效果奇佳,成本也更低。
直到2011年,隐藏30年的DOP浮出水面,奶茶直接被贴上了“橡胶珍珠”、“添加剂”等标签,昔日风光无限的珍珠奶茶也成了“骗小孩子的东西”。
< class="pgc-img">>更奇葩的是,岛内生育率持续达到全球最低、乳腺癌患者增多等健康问题也找到了元凶——奶茶。
昱伸香料的一次“长期投资”,最大的“贡献”就是促成了奶茶行业的“供给侧变革”。
3、行业迭代
2011年后,珍珠奶茶被按死在塑化剂风波中,取而代之的是火速出圈的“新式茶饮”。
“新式茶饮”和“珍珠奶茶”有着本质的区别:里面既有奶,也有茶。
新式茶饮将“粉末+水”冲泡的方式,升级成为了4小时一换的现泡茶,店铺里更是出现了人工剥葡萄皮的场景,成本呈指数级上升,客单价也在一夜之间突破了20元大关。
< class="pgc-img">喜茶工作人员
>而在早年,曾有媒体暗访珍珠奶茶的制作:奶精0.3元、红茶0.1元、珍珠0.1元、糖0.1元,再加上水电费、租金,成本也不过1元左右。
但高昂的价格,依旧无法阻挡新式茶饮成为年轻一代的宠儿,以喜茶、奈雪的茶为代表的门店迅速崛起。
喜茶上海门店开业当天,蜂拥而来的顾客被分成6条长队,等待时间长达6小时。
茶颜悦色在武汉的首家门店,更是出现了长达1公里的史诗级长队,排队8小时才能喝到一杯奶茶。
更奇葩的是,一杯20元的奶茶,竟被黄牛炒到了500元。
< class="pgc-img">茶颜悦色前的人群
>到了2021年,奈雪的茶IPO登陆港股,成为了“奶茶第一股”;紧接着,喜茶的估值也达到了600亿。
伴随新式茶饮崛起的,则是一种无奈:
喝一杯奶茶,比吃一顿饭都管饱。
事实上,这句无奈背后正是新式茶饮快速出圈的财富密码。
4、资本捧杀的乐章
翻开新式茶饮的菜单,你能看到从草莓到芒果,从椰果到香蕉,从珍珠到面包一应俱全,俨然就是一个大杂烩。
就拿喜茶的6个品类来看:水果茶、冰棒、奶茶、咖啡、面包、纯茶。
< class="pgc-img">>除纯茶外的5个品类,本质上都是“奶茶+”的模式。
奶茶+水果,主打健康的旗帜成了都市丽人的安慰剂;
奶茶+雪糕、面包,直接将冰激凌和蛋糕拍死在沙滩上;
奶茶+米饭,更是号称“能喝的粽子”。
新式茶饮,已经将奶茶变成了一个“奶茶+万物”的生意。
这种模式的优点主要有两点:
1、奶茶能与万物相融,使得新式茶饮的品类有了无限延伸的空间;
2、所有品类的基底都是奶茶,加工流程可以标准化,只需具备稳定的供应链就能快速扩张。
简言之,一家新式茶饮店同时兼具了奶茶店、甜品店、水果店、雪糕店、面包店的属性。
< class="pgc-img">>一门生意同时抢占5个市场,足以让任何人做梦都笑醒,因而才会成为资本的角逐之地。
但奶茶作为一个配方公开、口味差异小、门槛几乎为0的行业,又注定是个极度内卷的“完全竞争市场”。
自新式茶饮诞生以来,各大品牌都在试图通过推出新品甩开对手。
最终,却引发了大规模的“抄作业”现象,导致整个行业严重同质化。
不看包装的情况下,没人能分清喜茶和奈雪的同款产品。
在此情况下,行业只能通过价格战抢占市场,缺乏资金时,就引入外部投资继续卷...
然而,在这场以“卷”为主题的战争中,倒下的不止有同行,更多的却是无辜的普通人。
5、大分化:镰刀与突围
2016年,新式茶饮的玩家都处在一个尴尬的局面:一顿操作猛如虎,一天还赔两块五。
< class="pgc-img">>实际上,正是完全竞争市场进行到后期的铁律:每家企业的利润都无限趋向于0。
因此,整个行业在白刃战中分化成了两个极端:一种是猎杀派,一种是突围派。
所谓猎杀,猎物不是同行,而是终端门店。
当卖奶茶赚不到钱时,有一大批品牌方将目光瞄准了“加盟费”。
找明星打广告,依托人气快速扩张,在全国各地吸引加盟,反倒成了多数品牌的“主营业务”。
而他们的盈利模式,也从依赖客户消费,变成了从下游吸血——收取巨额加盟费的一锤子买卖。
< class="pgc-img">>更有甚者,通过协议将加盟商的采购约束在内部体系,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向其兜售原材料,频繁收费培训,就连装修门店的材料也必须从总部采购。
当一个品牌被玩残后,企业主们便换个牌子再来一遍,直到榨干一切油水...
相比于业内的加盟乱象,突围派则跑出了另一条路线。
喜茶和奈雪,采用直营模式将客单价集中在20-40元的区间,整个制作流程全部人工现场进行,用工匠精神主打高端茶饮。
< class="pgc-img">>茶颜悦色作为中端茶饮的代表,同样采取了直营模式,但区别在于将全部门店集中在长沙。
这种模式的优势是:堵死了竞争对手的生存空间,客户只能选自己的产品。
如今,茶颜悦色在长沙的门店已经超过了300家,核心商圈甚至出现了一个路口5家门店的奇观。
< class="pgc-img">>而蜜雪冰城则避开了一线白领群体,将门店开在三四线城市,凭借庞大的供应链将客单价控制在8元以下,成为了“奶茶界的拼夕夕”。
与此同时,用“直营+加盟”斩获15000家门店的蜜雪冰城,也成了创业文艺青年的“头号竞争对手”。
< class="pgc-img">>当价格战与加盟乱象的硝烟缓缓散去,新式茶饮的高端价格带已被喜茶、奈雪牢牢占据,中端价格涌现出了大量区域品牌,低端价格带则由蜜雪冰城独占鳌头。
在新式茶饮独特的竞争格局下,所有品牌的终极命题只有一个:如何成为中国的星巴克?
6、中国的星巴克
咖啡品牌给VC讲故事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如果每个中国人都喝一杯咖啡...
但背后却是一个被人忽略了的问题:中国自古就是饮茶大国,5000亿的茶饮市场远超800亿的咖啡市场。
< class="pgc-img">中国茶饮市场规模
>这个问题之所以被忽略,是因为茶饮是个“市场大、品牌小”的生意,至今都没有诞生过具有垄断性的品牌;而咖啡则是个“市场小、品牌大”的生意,前有在国内深耕的星巴克、雀巢,后有锤爆资本主义的瑞幸。
茶饮之所以很难做大,原因在于生产销售环节。
茶树讲究地形、土壤、温度;采摘和加工依赖老师傅的经验;就连喝茶也要让你“细品”,你品不出来不代表茶不好。
这种缺乏标准,与玄学挂钩的特性严重制约了茶饮的发展。而新式茶饮的本质,就是打破局限,实现茶饮的工业化。
首先,新式茶饮用“牛奶+糖”的融合淡化了茶叶的味道、等级、产地,让行业具备了工业化基础。
< class="pgc-img">>其次,新式茶饮“糖分+脂肪+咖啡因”的成瘾性组合,极大地延长了产品的生命周期。
最后,新式茶饮抹平了餐饮行业“消费集中于中午和晚上”的痛点,将消费时段延长到了早餐、下午茶、宵夜,几乎可以全天候运营。
当市场因素具备后,摆在新茶品牌面前的则是:星巴克的优势——高度的流程化与可复制程度。
早年,茶颜悦色排出10000米的史诗级长队,根源在于人工现场制作,生产效率慢,无法流程化。
而在供应商解决了糖和奶盖自动化,人工现场削皮被机器取代,生产环节被上游取代的今天,品牌商需要思考的则是另一个问题:
能不能成为中国的星巴克,在于一杯奶茶的生产有多像星巴克。
< class="pgc-img">>当我们回看奶茶的发展史,能看到草莽时期的狂野、扩张时期的惊险、迭代时期的鏖战,也有资本的角逐、加盟的镰刀、低谷的突围,但更重要的却是一个行业在国潮复苏背景下的使命——复兴、做大中国茶饮。
而新式茶饮向“中国的星巴克”进军,也有另一个范本。
在星巴克,往往是身着西装革履,神色紧张的上班族,一边面无表情的喝着美式,一边间不停歇的敲击着键盘。
< class="pgc-img">>咖啡成了工业兴奋剂,整个环境都被焦虑占满。
但在一个经济增速放缓,黑天鹅乱飞的后疫情时代,年轻人真正需要的是一种心灵安慰剂,来治愈内心深处的彷徨与焦虑。
我突然想到一句贴合当下出境的话:
生活这么苦,不如来点糖。
后,厦门市民申请开办超市、食品饮料店将更加便利。近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厦门市场监管局)、市卫健委、市消防救援支队联合印发“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推出“我要开超市”“我要开食品饮料店(甜品店、面包店、奶茶店、咖啡馆)”等“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
据介绍,此次推出的两个“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联办事项覆盖市场监管部门负责的公司设立登记、食品经营许可证核发、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新办,卫健部门负责的公共场所卫生许可,以及消防救援机构负责的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告知承诺),并推行“点餐”服务,申请人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内的联办事项。
两个“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严格按照“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窗(网)受理、一次办成、一体管理”的要求,通过集成申请材料、再造业务流程,形成一份办事指南、一张联合申请表单、一套申请材料,让联办事项流程由“串联”变“并联”,为申请人最大限度“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间”,大大减轻了开店准营准入负担。
值得一提的是,由厦门市行政审批管理局牵头,厦门市场监管局等多部门联合实施的深化“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改革,是2022年度厦门“十佳”营商环境创新举措之一。
据悉,目前,市市场监管局已推出“开办企业一件事”“我要开便利店”“我要开小餐馆”“我要开药店”“食品证照变更一件事”“药品、医疗器械证照变更一件事”“证照补领一件事”“食品证照注销一件事”“药品、医疗器械证照注销一件事”等多个“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
提醒 申请人可以在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厦门旗舰店“一件事”集成化服务模块选择“我要开超市”“我要开食品饮料店(甜品店、面包店、奶茶店、咖啡馆)”办事指南详细了解,也可以向各区行政服务中心“一件事”综合窗口致电咨询。
(厦门日报记者 陈泥 通讯员 翁桂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