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人都知道西关回民市场,这个大厅位于沈阳回回营内,在地方也算是沈阳的中心地带,距离市府广场很近,市场成立于1990年,当年是为了满足回族群众生活需要成立的专门回族市场,有的朋友1990年还没有出生呢,二十多年风风雨雨,破烂不堪的顶棚和下水道也该翻修啦。
西关回回营大概被奉天街分为东西两部分,西边有清真南寺和回民市场,东边有清真美食街,南清真寺路上也有不少馆子,西关市场一楼卖牛羊肉,熟食,二楼是小吃店,还是五年前去这里吃过饭,大厅晚上五六点就关门了。很多餐厅都在这里购买羊肉牛肉作为食材。
打算买点牛肉吃,公交地铁逛扯半天,六点半才到市场,果然吃一个闭门羹,抬头看见一位老大爷,趁他忙活完聊会天,这才知道,小推车换了好几个,大市场门口一站就是二十年啊,上过电视,上过报纸,看我拿着相机还问这是要在什么地方刊登。看着下面图片中老大爷是不是年纪挺大的,其实才五十三岁。
偌大的回民市场丝毫没有为他遮风挡雨,晒的确黑,二十年来,每天都在这里出小推车,熟食都是他的老伴铁大娘亲自煮,味道来自她娘家祖传的配方,他说:回民有传统经营小买卖的习惯,不擅长做大摊位,流动性大, 绝大部分与吃有关。回回两把刀,一把卖牛肉,一把卖切糕(此处应该有切糕图片),因为回民有特殊的饮食习惯,他们也是为了解决回民的吃饭问题,民以食为天,饮食行业不用发愁没顾客。
回民的买卖有一大特色,多以自己的姓氏做招牌,行业+姓氏 ,您看隔壁这家叫做牛哥熟食。马路对个也有一家小推车,老白说这几天一直没有来,估计春节回老家了,铁大娘是回回营的本地人,老白是这里西关的上门女婿。
每天销售百十斤的熟食,这里品种很多,牛腱子、牛眼睛、牛筋、牛肚 ,说起他老伴的祖传秘方,他特别傲娇呢,沈阳最大的清真寺~清真南建立者就是铁氏家族, 除了清真南寺外,西关附近还有一座东寺和北寺,目前正修缮中。(下次补上清真寺图片)
您猜这熟食是什么?我们一发内容就是有人说小广告,这地方需要打广告吗?
白大爷说羊肝比牛肝受欢迎,前一阵儿清真美食街的门脸儿又改造了,不过里面的馆子没怎么变。这图片是改造前的图片,路过总忘记拍招牌,等下周一定拍几张改造后的图片。很多人还不知道沈阳回回营来历,始建于1625年的回回营又名西关,它是沈阳市回族最大的聚居区。
这套肠是西关最受欢迎的美味。沈阳回族特色小吃很多,有人评比清真十大美食小吃:切糕、套肠、火勺、回头、烧麦、馅饼、蒸饺、凉粉、烧鸡蛋、芝麻饼,是不是说起名字都流下口水了。
沈阳回族两大特色:一是保留波斯蓝,回族饭店都是挂蓝幌为标志;二是各种清真小吃很好吃,大部分都继承西域美食特点,清真街里面多为风味小馆子,清真各大饭庄基本分散在沈阳各区,譬如回民第一品牌的伊斯美火锅、风味菜第一的杨记清真风味楼、清真最豪华的水上鱼港、老字号的清雅轩等等。。下回我们详解美食街的内涵。关注辽沈美食,关注健康营养美味,图文原创,侵权必究
>者 叶曙明
回民饭店在中山六路325号,原址为高升茶楼,1956年5月11日开业,原名“清真食堂”。时任广州市副市长孙乐宜、越秀区副区长马景廉到场剪彩。清真食堂选址在中山六路,正是由于怀圣寺周边是广州最多回民居住的地区。清真食堂以经营清真食品为主,掌勺厨师和点心师傅大多来自高升茶楼、回族凤城烧腊店和清真德记烧腊店。首层设有卡座,二楼以散座为主,接办宴席,设有350个座位。开业后即参加了在广州酒家举办的广州市第一届名菜美点展览,并成为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接待饭店。
1959年8月,原店店址的楼房被评为三级危楼,饭店不得不迁至中山五路,与华北饭店合并,同时接收了中山五路萨棠记二支店,改名为“回民大饭店”。1964年4月,迁至北京路营业,并接收回民冰室。1975年10月,饭店迁至中山六路现址营业。当时设座位500个,职工200人。至1992年底,扩大到座位近千个,职工300多人。
1987 年,回民饭店利用地厅开设“美食廊”,增加边制边销经营项目,扩大营业。1993年4月,广州市饮食集团与港商合作,由港方投资港币700万元,对回民饭店进行全面装修改造。1994年1月28日重新开业,拥有营业面积2219平方米,座位850个,改名为“广州市五羊回民饭店”,成为广州市第一家穗港合作经营的清真饭店。
2000年5月31日,穗港合作终止,饭店结束营业。同年9月26日,回民饭店经过内部装修,正式复业。设有九个包间和一个回民大厅。经营“三茶两饭”(三茶:早茶、下午茶、夜茶,两饭:午饭、晚饭),实施层级管理。
伊斯兰教民族的饮食习惯,禁食猪肉,禁食动物血液、猛兽和自死之物等,食用的牛、羊、鸡等需经阿訇诵经后宰杀。在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清真饮食习惯具有不同的特色。五羊回民饭店经营的粤式清真菜,别具风味,独树一帜,既保持清真菜的饮食用料特色,又不失粤菜讲究鲜美、嫩滑、夏秋清淡、冬春浓郁的南国风味,菜肴体现出嫩、香、脆、浓的特点。回民饭店精制的香浓牛杂煲、沙嗲牛串等,曾获广州美食节1987年、1988年优秀品种奖。
回民饭店的粤式清真菜,更是驰名南北,饮誉中外。与北方菜相比,粤菜的口味较为清淡,其特色尽在“清、鲜、嫩、滑、爽、香”这六字真言当中。而回民饭店的粤式清真菜,突破传统清真菜在烹调技法、味道口感上的局限性,吸收传统与新派粤菜的做法,加以融会贯通,走出一条与清真菜原来浓郁风格迥异的路线——清淡,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回菜粤做”。岭南文化大度包容、兼收并蓄的特点,在粤式清真菜中,也充分体现出来。
回民饭店的涮羊肉,得到北京清真名馆“东来顺”的真传。1962年,北京东来顺饭庄的师傅南下,向回民饭店传授涮羊肉技艺,经过厨师的改良,成为粤式涮羊肉。精选羊的三叉(肩胛)、上脑(脊肉)、梅当(大腿)肉,酱料也严格采用东来顺配方,连韭菜花酱也是由东来顺直接运来。同时也融入粤菜特色,增添了鸡片、鲜虾片、鲜鱼片鱼丸、土鱿片、牛腰花、鹅肾球等内容,带有广东人“打甂炉”的风味。
回民饭店的清真名菜,还有烧羊肉、羊肉叉烧、茄汁煎牛柳、脆皮牛肉丸、清真玉树鸡、凤肝拼羊片、凤巢绵羊丝、香浓牛杂煲、子姜肥牛、西芹蜜豆鲜百合等。店里日夜供应的萨骑马、牛肉酥角、回油香、奶油蛋糕等清真点心,不仅深得回民的喜爱,也广受各族市民的欢迎。
(注:我已经有十多年没去回民饭店了,不知它的近况如何?菜式有没有改进?住在西门口附近的朋友,不妨说说。)
(图片来自网络)
读本号文章,品广州往事:
双门底:不愧岭南第一街(叶曙明)
想打铁啊?去大德路啦!(叶曙明)
小蓬仙馆夜惊魂(叶曙明)
越秀山下的刀光剑影(叶曙明)
<>仰是他们的,受益者却是我们。
“倔”老板遇上“任性”老头,要将洁净贯彻到桌上的每一道菜。
这种力量源于自律,反映到我们口中。
(1)
2015年的一天,郑州市一个回族女老板,为了做传统的回族“经堂宴”,千方百计地打听,终于找到了一个做“经堂宴”的老先生。
哪知老先生来了以后,到后厨一看,没有煤灶,扭头就走。说是一定要垒个煤灶才来。
后厨用的都是天然气,而且管道已经走好了。后来实在没办法,女老板只好把后厨的西点房给拆了,月饼和糕点不再做了,独立出一间房给他,然后找人垒煤灶。垒了两次老先生都不满意,拆了垒,垒了拆,到了第三次,老先生才勉强点头。
西点房没了,一整套的设备在仓库里,落满了灰。但是女老板却很高兴,用她的话说就是:“我找到了一个宝贝!”
这个女老板就是喜宴楼的总经理丹虹。
那个倔强的老头就是十几岁就开始学经堂宴的开封人拜建国老先生。
▲“任性”的拜老先生、食记君以及喜宴楼的总经理丹虹
(2)
老先生名叫拜建国,今年63岁,家住开封,回族人。
回民每逢红白事都宴请宾客,但又不能去汉民的馆子,就请人在自家设宴。买好牛羊肉等所用之物,各家凑来桌凳,从清真寺借些碗碟,在院中生火做饭。
拜建国说:“这样的宴会就叫‘经堂宴’,办喜事的头天晚上,阿訇会和男方一起,去女方家里念经祝福,做证婚人,类似于西方牧师。次日,在男方家里设宴款待,阿訇和弟子先吃,然后女方亲属吃,他们走后,男方的亲戚朋友才上桌吃。‘经堂宴’这三个字是这几年才有的词儿,以前,我们管‘经堂宴’叫‘门活儿’,意思是不出门,只在门里干活。”
▲举办经堂宴场面
拜建国小时候,有个本家大伯,做经堂宴在十里八乡很有名。有次他做饭时看到拜建国在一旁玩耍,笑着喊他:“阿小,过来吃饭呀。”
拜建国当时十一二岁,听大伯喊他吃饭,本想过去,又一想,自己什么活都没干就去吃人家饭,实在不好意思。那大伯看中他心思,说:“我这会儿忙,你过来帮我剥个葱,或者拿小刀刮刮姜呗。”
拜建国听大伯这么说,就拿起一棵大葱,认真剥起来。
从此以后,每逢红白事,大伯都会喊他过去帮忙,宴会结束后,拜建国就同大伯一起,和几个帮忙的坐在一桌吃饭。
▲聊起与经堂宴的渊源,拜建国很是开心
拜建国说:“我大伯炒的菜很好吃,好多人都夸他,看他做菜这么好,我也想学做菜了。大伯每次炒菜的时候,我都留意看着,然后回到家里跟爸妈要钱,卖些肉回来,自己炒着吃。那时候我家庭条件不错,买东西不费事,我十二岁开始炒菜,一道菜,基本上炒三遍就会了。”
于是,拜建国就四处跟人帮忙,多学炒菜。拜建国每次放完学,就和朋友一起去清真馆子吃饭,偶有机会去后厨瞧一眼,回家之后一做就成。
(3)
1976年,拜建国插队结束,去了一家纸箱厂上班。工作枯燥无味,拜建国最大的乐趣就是下班后下馆子尝别人的菜,然后回家自己琢磨。
1982年的夏天,有一次,拜建国像往常一样去馆子吃饭,那家老板也认识他。知道他会炒菜,见他过来,便说:“我们这儿一个大厨回家收麦子去了,你过来帮我炒菜吧。”
拜建国说:“我都是在家炒菜,你这做生意的,我给你炒,别把客人炒没喽。”
那老板哈哈一笑,说:“饭店炒黄了算我的,你工资我照开,来吧!”
拜建国请了病假,就来饭店炒菜。拜建国那年虽然才29岁,但炒菜已经炒十几年了。他炒的菜,客人反响很好,饭店生意居然比之前更红火了。月底开资,拜建国拿到了150块钱。要知道,他在纸箱厂工作一个月才29块。
两年后,拜建国辞了职,开始在饭店工作,直到今天。
(4)
拜建国说:“经堂宴共十四道菜,四炒菜,四笼菜,四炖菜,两个汤。”
经堂宴
开宴时,先上三个笼菜,原油肉、黄焖鸡和小酥肉;然后是四个炒菜,烧蹄筋、红烧鱼、炒羊肉,红烧面筋;接着是四个炖菜,炖牛脯、金针木耳炖白肉,煎焖鸡蛋和红烧丸子。
▲宽度均匀的原油肉
炖菜上完,然后给每位客人上一小碗清水,让他们涮一下筷子,去去筷上的油腥咸味,再端上最后一道笼菜,八宝饭。吃完八宝饭,一甜一咸两个汤,山楂汤和肚肺汤就来了,喝完这两个汤,这场经堂宴才算结束。
▲《中国小馆》在开封也拍摄记录过经堂宴
经堂宴类似洛阳水席,都是由老百姓集体制作的。现在很多高大上的菜品,多年之前,只是民间宴席上的一道普通菜肴。由此可见,即便是居庙堂之高的美食,也是从村野市井而来。
那天的晚宴,我们有幸吃到了经堂宴中的煎焖鸡蛋和红烧丸子。
煎焖鸡蛋是由鸡蛋、芡粉、马蹄、熟牛肉做成。将鸡蛋和芡粉按照比例调好,加些盐等调味品;将马蹄和牛肉切碎与面糊混合均匀,热锅素油煎焙;煎好之后,新起锅,兑入高汤和清水,加入葱姜,煮开即可。
煎焖鸡蛋入口极其柔滑,马蹄略脆,肉末虽细碎,却也能吃出牛肉的香味。舀一勺汤入口,顿觉鲜美异常,很是爽口。
▲煎好的饼块泡入汤水中煮开,吃起来又滑又嫩
红烧丸子是用牛肉所制。将牛肉剁成细末、勾芡、团成丸子,入油锅炸;炸成之后放入高汤与清水调好的汤水中,旺火煮开,撒些韭黄即可。
这道菜虽是牛肉做主打,却丝毫不腻。丸子吃进口中,弹性十足,很有嚼头。
▲牛肉主打却不腻,可见回民注重洁净的观念
(5)
拜建国做的菜,都是正宗的回族豫菜。咸淡中和,毫不油腻,看过去简单利落,又很洁净。
他所做的清蒸头尾爆炒鱼丝,第一感觉就是有创意。将鱼头鱼尾上笼清蒸,将鱼肉切成细丝,挂些蛋清,入锅快速爆炒;快起锅时加入韭黄,使得鱼肉十分鲜嫩。而且韭黄吃着还有些脆,细细咀嚼,咽进腹中,口齿间留有余香。
▲清蒸鱼特点在于嫩,韭黄的加入为它增添了香脆
炒八宝饭是个力气活。“我宁愿做十个菜,也不愿炒这个八宝饭,太累了。”
炒八宝饭又名“菜说话”。以前,几个人来到饭馆,会吩咐服务员:“来盘菜说话。”
将蒸好的八宝饭放进素油中炒,一碗八宝饭要放四两的油,还有少许水。要不停翻炒,一方面是炒散,一方面防糊底,要连续不断翻炒将近二十分钟。等炒到颜色金黄,在灯下有光影流动时方可。
拜建国说:“这道菜炒好后,从厨房端上桌,由于热油的作用,米粒会一起一伏,冒些气泡,看着像呼吸说话一样,因此叫菜说话。这道菜最能考试厨师功底,火候、力气的大小必须用准。”
这盘炒八宝饭虽然加了四两素油,却吃不出丝毫的油腥,只觉得香糯可口,甜而不腻。八宝饭里的每一“宝”都吃得出来,众味纷呈,清香满口。
▲“菜说话”用自身的独特声响吸引食客去品尝
拜建国做的扒羊肉,肥瘦分明而均匀,方方正正地摆放盘中,煞是好看。羊肉酥烂异常,入口即化,而且盘底汤汁尤为洁净。
这道菜孔圣人应该很喜欢,因为他说:“肉切得不方正我不吃啊!(割不方正不食)”但是这盘扒羊肉即便切得不方正,孔圣人估计也不挑了,因为此菜味道之美,无与伦比,形状方正与否,浮云而已。
▲扒羊肉摆放整洁不花哨
(6)
丹虹说:“我们回族人,吃的食物都很干净,这种干净是来自于我们内心的一种自律,或者说是一种信仰。对洁净的信仰,是我们骨子里的东西;如果人人把信奉洁净当成一种自律,就不会有那么多食品安全的问题了。”
冰心为《穆斯林的葬礼》写的序中这样说:“关于回族,我知道的很少,因为我的亲戚朋友里,没有一个回族人。我只知道回族人都爱干净,不吃猪肉,男人们戴着一顶医务工作者那样的白帽。”
我们对回族的了解,应该和冰心前辈差不多吧。但是,信仰这种东西,只看外表是看不出的。
拜建国说:“菜名如人名,菜一上桌,我就要为它负责。这道菜既是我的名字,也是我的脸面。”
这就是为什么拜建国做的菜一眼看过去,第一印象就是干净清爽。原因很简单:他所做的每一道菜,都包含着他洁净的信仰。
▲拜建国戴着他的小白帽仔细将原油肉切得整齐洁净
文|张冬冬
编|张慧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