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王灵儿)“美食之都”、“早餐之都”的武汉,到底么斯好吃?龙年新春团年宴、餐饮消费旺季到来,快为你心中的武汉“名菜名点”投票吧!
由湖北省烹饪酒店行业协会、武汉商业总会指导,武汉餐饮业协会主办的“食韵江城 楚宴天下”武汉十大名菜、十大名点评选1月24日起正式进入网络票选阶段,组委会联合相关平台6000万促消费,火爆春节餐饮市场。市民每天登陆H5活动小程序参与投票,都有机会获得红包、每天10个888元新春大礼包,价值1.7万元折叠屏手机重奖“武汉美食首席推荐官”。
2023年,武汉入选“中国十大旅游美食城市”,人气飙升,武汉美食更是火爆出圈。为了展示武汉独特的美食文化传承与创新,吸引八方来客寻味武汉,打卡江城,促进武汉餐饮业品牌化、连锁化高质量发展,助力武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武汉“十大名菜十大名点”评选于1月5日启动。
广泛征集,30道菜品和30道美点进入最终角逐
征集阶段,广大热心市民、美食博主和达人以及大师工作室、餐饮企业等,纷纷通过腾讯文档以及长江日报、武汉电视台、小红书、新浪微博、得意生活等媒体和平台创建的话题评论区留言,推荐自己心目中的名菜名点。截至1月12日晚24点,共征集到1602条武汉名菜名点推荐,其中武汉名菜884条,武汉名点718条。
组委会从历史传承、市场认可、品牌知名三个维度,结合美团、饿了么、抖音热销排名,最终从千余条推荐中推选了30道菜品和30道美点,进入武汉“十大名菜十大名点”的最终角逐。
其中,既有久负盛名的“楚天第一菜”清蒸、葱烧武昌鱼,武汉人心目中的“白月光”腊肉炒菜薹,湖北人的乡愁排骨藕汤,也有融合创新的辣得跳、鱼羊鲜,夜宵头牌油焖小龙虾;
既有千湖之省“无鱼不成席”的红烧鮰鱼、珊瑚鳜鱼、干烧鳜鱼、香煎大白刁等经典楚菜,也有喜庆宴席上必不可少的黄焖圆子、珍珠圆子、黄陂三鲜“团团圆圆”;粉蒸鮰鱼、莲子粉蒸肉、炮蒸鳝鱼,食食可蒸。炸藕夹、炸藕圆,武汉人会做藕,爱吃藕;
既有红烧甲鱼、红烧鱼乔、板栗烧仔鸡登得了星级酒店的厅堂,也有武汉名片热干面、蛋酒、三鲜豆皮、鸡冠饺、烧麦、欢喜坨、面窝,“新晋小生”生烫牛肉粉等汉派“过早”诱惑舌尖……
网络投票与促消费相结合,特色美食吸引市民游客打卡消费
据了解,此次网络投票时间为1月24日9:00至2月17日24:00,网络投票结束后,组委会将按照市民投票占比60%、专家评审占比20%、平台数据占比20%的权重,最终评选出武汉“十大名菜和十大名点”。
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楚菜产业的发展,省市商务部门出台政策大力推楚菜,省市文旅部门推武汉城市魅力。2023年伊始,政府发放餐饮消费券、文旅消费券、汽车消费券,带动各大平台拉动消费,开展系列促消费活动,吸引全国游客前来打卡,实现了五一期间旅游“特种兵”打卡武汉美食,国庆节前武汉荣获中国“十大旅游美食城市”称号。国庆和元旦期间,外地牌照车辆随处可见,游客排队打卡武汉美食,武汉成为中国美食界的“新名片”。
为了让更多人参与武汉“十大名菜、十大名点”评选,组委会特联合美团和饿了么平台投放6000万元红包,组织25家武汉知名餐厅,每天准备了10个888元大礼包,11部最新手机奖励参与投票者。
具体关注“武汉餐饮协会”微信公众号参与投票,可查看详细评选细则及兑奖流程。
“十大名菜”候选名单
清蒸武昌鱼、葱烧武昌鱼、排骨藕汤、腊肉炒菜薹、红烧鮰鱼、粉蒸鮰鱼、黄陂三鲜、黄焖圆子、炸藕夹、炸藕圆、油焖小龙虾、辣得跳、红烧甲鱼、红烧鱼桥、清汤鱼圆、珊瑚鳜鱼、珍珠圆子、莲子粉蒸肉、板栗烧子鸡、鱼头泡饭、新农卤牛肉、汪集鸡汤、干烧鳜鱼、香煎大白刁、鱼羊鲜、红扒蹄髈、糍粑鱼、炮蒸鳝鱼、清炒藕带、砂锅瓦沟牛肉
“十大名点”候选名单
热干面、鲜肉汤包、三鲜豆皮、鸡冠饺、重油烧麦、酥饺、面窝、欢喜坨、糯米鸡、油饼包烧麦、糯米包油条、原汤水饺、红糖糍粑、汽水包、生烫牛肉粉、糊米酒、生煎包、鲜鱼糊汤粉、米粑、腊肉豆丝、蛋酒、锅贴、油香、年糕、藕粉、苕面窝、红油牛肉面、武汉凉面、发糕、豆腐脑
北日报讯 (记者黄磊、通讯员王灵儿、实习生黄文烨)“美食之都”“早餐之都”的武汉,到底么斯好吃?龙年新春团年宴、餐饮消费旺季到来,快为你心中的武汉“名菜名点”投票吧!
由湖北省烹饪酒店行业协会、武汉商业总会指导,武汉餐饮业协会主办的“食韵江城 楚宴天下”武汉十大名菜、十大名点评选1月24日起正式进入网络票选阶段,组委会联合相关平台投入6000万元促消费,火爆春节餐饮市场。市民每天登录H5活动小程序参与投票,都有机会获得红包、每天10个888元的新春大礼包,价值1.7万元折叠屏手机重奖“武汉美食首席推荐官”。
2023年,武汉入选“中国十大旅游美食城市”,人气飙升,武汉美食更是火爆出圈。为了展示武汉独特的美食文化传承与创新,吸引八方来客寻味武汉,打卡江城,促进武汉餐饮业品牌化、连锁化高质量发展,助力武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武汉“十大名菜十大名点”评选于1月5日启动。
广泛征集,30道菜品和30道美点进入最终角逐
征集阶段,广大热心市民、美食博主和达人以及大师工作室、餐饮企业等,纷纷通过腾讯文档以及小红书、新浪微博、得意生活等平台创建的话题评论区留言,推荐自己心目中的名菜名点。截至1月12日晚12点,共征集到1602条武汉名菜名点推荐,其中武汉名菜884条,武汉名点718条。
组委会从历史传承、市场认可、品牌知名三个维度,结合美团、饿了么,抖音热销排名,最终从千余条推荐中推选了30道菜品和30道美点,进入武汉“十大名菜十大名点”的最终角逐。
其中,既有久负盛名的“楚天第一菜”清蒸、葱烧武昌鱼,武汉人心目中的“白月光”腊肉炒菜薹,湖北人的乡愁排骨藕汤,也有融合创新的辣得跳、鱼羊鲜,夜宵头牌油焖小龙虾;既有千湖之省“无鱼不成席”的红烧鮰鱼、珊瑚鳜鱼、干烧鳜鱼、香煎大白刁等经典楚菜,也有喜庆宴席上必不可少的黄焖圆子、珍珠圆子、黄陂三鲜“团团圆圆”;粉蒸鮰鱼、莲子粉蒸肉、炮蒸鳝鱼,食食可蒸。炸藕夹、炸藕圆,武汉人会做藕,爱吃藕;
既有红烧甲鱼、红烧鱼乔、板栗烧仔鸡登得了星级酒店的厅堂,也有武汉名片热干面、蛋酒、三鲜豆皮、鸡冠饺、烧卖、欢喜坨、面窝,“新晋小生”生烫牛肉粉等汉派“过早”诱惑舌尖……
网络投票与促消费相结合,特色美食吸引市民游客打卡消费
据了解,此次网络投票时间为1月24日9:00至2月17日24:00,网络投票结束后,组委会将按照市民投票占比60%、专家评审占比20%、平台数据占比20%的权重,最终评选出武汉“十大名菜和十大名点”。
近年来,湖北省高度重视楚菜产业的发展,省市商务部门出台政策大力推广楚菜,省市文旅部门推介武汉城市魅力。2023年伊始,政府发放餐饮消费券、文旅消费券、汽车消费券,带动各大平台拉动消费,开展系列促消费活动,吸引全国游客前来打卡,实现了五一期间旅游“特种兵”打卡武汉美食,国庆节前武汉荣获中国“十大旅游美食城市”称号。国庆和元旦期间,外地牌照车辆随处可见,游客排队打卡武汉美食,武汉成为中国美食界的“新名片”。
为了让更多人参与武汉“十大名菜、十大名点”评选,组委会特联合美团和饿了么平台投放6000万元红包,组织25家武汉知名餐厅,每天准备了10个888元大礼包,11部最新手机奖励参与投票者。
具体关注“武汉餐饮协会”微信公众号参与投票,可查看详细评选细则及兑奖流程。
“十大名菜”候选名单
清蒸武昌鱼、葱烧武昌鱼、排骨藕汤、腊肉炒菜薹、红烧鮰鱼、粉蒸鮰鱼、黄陂三鲜、黄焖圆子、炸藕夹、炸藕圆、油焖小龙虾、辣得跳、红烧甲鱼、红烧鱼桥、清汤鱼圆、珊瑚鳜鱼、珍珠圆子、莲子粉蒸肉、板栗烧子鸡、鱼头泡饭、新农卤牛肉、汪集鸡汤、干烧鳜鱼、香煎大白刁、鱼羊鲜、红扒蹄髈、糍粑鱼、炮蒸鳝鱼、清炒藕带、砂锅瓦沟牛肉。
“十大名点”候选名单
热干面、鲜肉汤包、三鲜豆皮、鸡冠饺、重油烧卖、酥饺、面窝、欢喜坨、糯米鸡、油饼包、烧卖、糯米包、油条、原汤水饺、红糖糍粑、汽水包、生烫牛肉粉、糊米酒、生煎包、鲜鱼糊汤粉、米粑、腊肉豆丝、蛋酒、锅贴、油香、年糕、藕粉、苕面窝、红油牛肉面、武汉凉面、发糕、豆腐脑。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口开埠后,随着经济和市场的繁荣,各种类型的餐馆进一步发展。 不仅有京苏川粤浙、宁、徽、湘等风味的餐馆,还有经营英法、德俄各式西菜西点的西菜馆和日本料理馆。其中最多的是江浙风味和四川风味的餐馆,因武汉与此两区域商贸往来最为频繁,客居武汉的商贾除山西籍的以外,最多的也是江浙人和四川人。西式菜馆的产生,一是因武汉开埠后洋人聚集,二是因洋行中的华人厨师学得了手艺,便辞工出来自己卖艺。到民国初年,汉口的各式餐馆已日臻完备,有餐馆992家。饮食网点集中在三镇闹市地区,汉口的保成路升基巷还有“馆子街”、“好吃街”之称。至1929年末,武汉的餐馆和饮食网点已达到2437个。
民国时武汉餐馆分为上、中、下三等,在经营特点上,又分为鄂、粤、川、湘徽、苏、浙闽、京、津、清真、素荣、西菜13个帮口,已具备“中西大菜,南北筵席"各色风味,供应风味菜肴360余种,一般菜肴270余种,小吃260余种。
在各种餐馆中,档次较高的是酒楼和餐厅,《汉口竹枝词》中写道:“银牌点菜莫论线,西馔苏肴色上鲜,金谷、会芳都可吃,坐场第一鹤鸣园 (在诸这高档次的酒楼中,唯鹤鸣园器皿精良,座头明洁,故有此说)”。民国年间武汉一至三层楼的餐厅 ,皆陈设雅致,配有花木字画,环境洁爽宜人。大型酒楼还备有银铜台面和牙骨细瓷等高级餐具,服务人员仪表整洁安座奉茶,介绍菜点摆设餐具、上菜递巾、代客结账等都有规范的程序。各酒楼还有招客上门、出堂下灶、来料加工、往来赊销、定期结算、发行礼券、代为请客跑街上门等多种服务。
民国时武汉有专应顾主约订上门操办筵席的包席馆。包席馆一般有门面和字号,无店堂,备有炊具、餐具,有厨师、跑堂、出行(采购)等人员。包席馆可上门为顾客承办各种档次的宴席,还经营炊、餐具出租业务,故有包席赁租的碗业。
武汉是鄂菜之中心,又荟萃了全国各种菜系,民国时有近百家著名餐厅和酒楼,如大中华、老会宾、老通城、五芳斋、新兴楼、春明楼、芙蓉、京汉、一品香、德华、冠生园、东来顺、福庆和、蔡林记、老大兴、谈炎记、祁万顺、野味香、生香、老谦记、雅园、悦宾等等。
一、大中华酒楼
< class="pgc-img">>以制作鱼肴闻名的大中华酒楼是1930年由安徽人章再寿邀集同乡18人合股开设的。1932年由芝麻岭迁至武昌彭刘杨路, 1935 年再次扩大了营业面积,生意颇为兴隆。抗战中章再寿弃店回乡,经营由其他股东维持。
酒楼一楼一底,底层卖经济客饭、菜、汤,饭管饱,三、五角钱一顿,学生、小职员和收入不多的劳动者川流不息。二楼经营名菜,以鱼为主:如清蒸武昌鱼、松鼠鳜鱼、糖醋鳜鱼、五彩鳜鱼、牡丹鳜鱼、银丝鳜鱼、烧青鱼划水等。以后又扩建了三楼,宴会频开,嘉宾接踵。
解放后,大中华酒楼营业更加发展,1966年改名“新中华酒楼" , 1968年再改“武昌饮食部”,1971年新建四层大楼,面积1600平方米,扩大了4倍,内部安装也现代化。在此期间,重点研究“武昌鱼”的烹饪,有所创新,如杨梅式武昌鱼、花酿武昌鱼,做到色、香、味三佳。1958 年,该店挂上毛主席“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诗牌,备受嗜鱼的顾客和海外人士的称赞。
改革开放后,大中华酒楼恢复了老牌名。并在原楼两旁扩建两栋更高的大厦,但以后体制不顺,缺乏竞争力,逐渐式微。
二、老会宾楼
< class="pgc-img">>老会宾楼初名会宾楼,创办于1929年(一说 1932年),老板朱荣臣系湖北汉阳人,十几岁便在大观楼餐厅跑堂,后兄弟3人合伙在汉口大兴路附近开了一家维新酒楼,不久改名精谷酒楼,搬至得胜街后改名为普宴春。进而迁至三民路孙中山铜像附近,定名为会宾楼。
朱荣臣没读过几天书,其招牌还是他儿子朱世泽看到中华书局出版的一本《中西食谱》上写有会宾楼,才仿效取名的。1931年时,老会宾楼的地址是另一酒楼嘉宾楼,但其生意不久就被会宾楼挤垮了,于是朱荣臣买下嘉宾的全部房产并搬迁至现址。当时的营业规模是一底二楼,一楼供应经济客饭和小吃所接待的都是人力车夫、跑单帮的生意人、铜铁匠等。二楼是宴会酒席厅。四楼是平台,夏天开辟夜花园,供应宵夜、茶水,供顾客纳凉。由于会宾楼以湖北风味为主,邻近的黄陂、孝感、武昌等县进城做生意的人都愿意到会宾楼进餐。有钱人家婚丧嫁娶也到会宾楼办酒请客。
抗战期间,日本商人在离会宾楼不远的地方也开了一家“会宾楼”餐馆唱对台戏,朱荣臣为此去日本领事馆打官司,碰了一鼻子灰,一气之下便在原来的招牌上添了一个“老”字,以示区别,但生意仍被日本人抢走了一多半。
日本投降后,汉口原来著名的餐馆“杏花楼”、“燕月楼”、“吟雪楼”因不景气而相继歇业, 一些技艺精湛的京、苏帮厨师便汇聚老会宾楼,使其实力大增,风味也有变化,成为武汉三镇最著名的酒楼。富商巨贾、知名人士、高官显贵纷纷光临。如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红极一时的影星胡蝶曾至该楼宴会,楚剧名伶李百川、沈云陔,汉剧头牌董瑶阶、胡桂林、周天栋亦是座上常客,吴天保还在老会宾楼搭台挂衣唱戏。老会宾更多的是接待为婚丧喜庆在此摆酒的顾客,有时一天接待60多对结婚者,宴席在400桌以上。“老会宾”之所以生意兴隆,主要是朱荣臣经营有方,管理得力,他视食客为衣食父母,服务极周到,在菜肴用料、加工方面亦十分讲究,对员工要求严格,偶有疏漏,便令其卷铺盖。他获利丰厚,先后开了三家商店,修建了5栋洋房。
解放后,“老会宾”不断挖掘传统的菜肴特色,坚持楚乡风味,曾受到过国家商业部嘉奖。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老会宾楼就研制成一 品豆腐,一经应市 ,就享誉三镇。解放后,一品豆腐发展成葵花豆腐,成为一道名菜。
老会宾楼主要经营湖北风味、楚乡名菜,其著名产品有湖北三蒸、东坡肉、明珠桂鱼掌上明珠、全家福蟠龙切卷、清炖甲鱼、焖甲鱼、红烧滑鱼、葵花豆腐等。
< class="pgc-img">>1955年实行公私合营后,政府拨款160万元,兴建6层大楼40000平方米。
三、老大兴园酒楼
1838年,汉阳蔡甸人刘木堂在汉正街升基巷13号开办了一家“大兴园”餐馆,无甚特色。1888 年刘木堂死后,其徒弟吴仁山、吴宝成兄弟都想继承招牌。争执结果吴仁山得到继承权。吴宝成不服,就在升基巷又办了一家“新大兴园”,与“大兴园"唱对台戏。两家餐馆相隔仅两个门面。而当时汉口用“大兴”字号的餐馆还有另外4家。吴仁山遂于民国初年在原招牌上冠一“老”字,以显示它是正统字号,并请夏口县知事书写了金字招牌。
< class="pgc-img">>即使如此,经营却仍无特色,生意清淡。“ 老大兴园”开始出名,是1927年用重金聘请了汉口名厨刘开榜掌作之后,重点烹制鮰鱼。鲴鱼,体长,吻锥形,体呈粉红色,脊灰、腹白、膘肥且厚,肉质细嫩。常栖息于长江底层,尤以湖北石首、荆州、笔架山一带为最佳。
刘开榜的红烧鮰鱼选自石首的活鲜鱼,辅以特制的鸡汤,佐料齐全,火功适宜,食客莫不视为珍品。刘开榜的烹调鮰鱼的技术代代相传,不断创新。刘开榜在烹饪上功夫极佳。他讲究选料,所有鮰鱼都在2-4斤之间,因小了易烧烂,大了则肉粗。嘉鱼县簰以上江面所产鮰鱼一概不用,因路远不新鲜。烹调所用的佐、辅料由他一人专用,烧鱼所用的专门煨的鸡汤也不准他人动用,再加上他刀法、火功娴熟,做出的鮰鱼色泽金黄,汁浓味鲜,色香味形完美,使"老大兴园”的鮰鱼名震三镇,刘开榜也挂起了“鮰鱼大王”的牌子。抗战胜利后,老大兴园又聘请刘开榜的高徒年仅17岁的曹雨庭掌作,酒楼不久后又兴旺起来。曹雨庭手上的绝活不在刘开榜之下,推出了氽鮰鱼鱼汤、网油鮰鱼鱼、粉蒸鮰鱼鱼、清炖鮰鱼等新菜品。
曹雨庭1964年去世,“鮰鱼大王”的称号由第三代传人汪显山继承。“老大兴园"也由汉正街升基巷搬到汉口的利济路。小兰鲸酒店为丰富菜肴,引入老大兴园鮰鱼享调技艺,颇为食客欢迎。
四、老通城酒楼
“老通城”原名通城饮食店,创办于1929年。创办人曾厚诚年轻时从汉阳农村来武汉,先后当过蜜钱作坊工人、旅店茶房、汉口共和大舞台茶房领班。在茶房当领班时,曾厚诚常因公赴上海、北京等地聘请戏班。一次在上海见到一家“老通城"餐馆,便其生了自己开餐馆的念头。1929年便向湖北省银行租到大智路3号一间门面,独资开办了通城饮食店。
< class="pgc-img">>初开张时,店房仅50平方米,7张方桌,只能容客50余名。但曾老板经营有方,所售品种以甜食小吃为主,多是低档货。早晨面向一般市民和工人,中午则应对外地过往容商和放学就餐的学生,夜点多接待形院观园散场后的观众及舞厅的舞女舞客,品种多是烧梅包子、水饺、肉丝面、锅贴、伏汁酒、莲子汤等,夏季还增加八宝稀饭。凡要求送货上门的,老板或掌作师傅便立即派学徒送去,很快在顾客中建立了信誉生意越做越红火。
1938年武汉沦陷后,曾厚诚带家眷逃离武汉、饭后关门歇业。
抗战胜利后,曾回武汉,并改招牌名为“老通城食品店”。增加了营业面积,添置了诸如牙骨筷子、景德镇瓷器等餐具,装修了门面,扩大了经营范围。除原来的小吃,还供应炒菜和各种酒水。1947 年,曾厚诚聘请了豆皮师傅高金安来店中掌作,并效仿上海“奶油豆皮大王”的作法,以三鲜豆皮为本店特色风味,并耗资千元在店房楼顶安装了“豆皮大王”的霓虹灯广告。自此,老通城豆皮便名播市内外,当时甚至有中央航空公司的民航机飞行员买了豆皮用荷叶包好带到台湾去。
曾厚诚虽是商人,但其几个子女都是早年参加革命的共产党员。抗战前,通城饮食店和曾厚诚开的大智旅社,是地下党的秘密接头地点,当时的地下党员李锐等人都曾在这里开会,抗战时音乐家冼星海还在这里谱写过不少歌曲。
解放后,老通城酒楼是武汉第一家国营餐馆,毛主席曾到此品尝豆皮。该馆并在惠济路开设了支店。
豆皮原是湖北农村的食品,传到城市,用糯米、香葱作馅子,很受食客欢迎。武昌王府口“杨洪发豆皮馆'开业于清同治年间,是武汉最早的豆皮馆,出售光豆皮,具有油重外脆内软特色,人称“杨豆皮”。后来发展为什锦豆皮、三鲜豆皮。老通城的三鲜豆皮,是在“杨豆皮"基础上博采众长而制成的。
1953年,曾厚诚逝世,其子女都是革命干部,不愿继承,请求国家接管。1955年元旦,成为武汉第一家私营改国营的商店。同年11月,在惠济路口分设了一个支店。1958年4月3日和9月12 日,毛泽东主席先后来支店品尝了三鲜豆皮,留下了“国营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教导,成为老通城店史.上最光辉的篇章。
五、老四季美
< class="pgc-img">>老四季美创始人田玉山14岁在牛肉馆学徒,一天在路上捡到两张官钱票,便用作本钱在后花楼交通路口摆了一个摊子卖牛杂碎。后汉口市政当局禁,止当街设炉摆摊,田玉山只得在后花楼侧巷内办了一个田万顺水果店。1922 年,将水果摊改为熟食店,请了南京师傅徐大宽,专卖猪油葱饼,生意颇红火。徐大宽见田玉山未将自己看作外人,一天在与老板小酌时,便透露自己有做下江风味汤包的手艺,建议增加这一品种。田玉山当即同意,并借来炊具桌椅择吉开张。从此,,田玉山便成了“美美园汤包馆”的老板。
当时,在汉口回龙寺和长胜街有两家以“四季美”招牌卖江苏汤包的馆子,田玉山的侄儿在他的对面也打起“四季美的招牌和他对垒。田玉山一气之下,摘下“美美园”,换上了“老四季美”,并强迫侄儿用“新四季美”招牌,但后者不从,结果越闹越僵,险些动武。后来,还是田玉山在经营上下功夫,以包子的物美价廉赢得了顾客,他侄儿只做了3个月,就被挤垮了。
见卖汤包有利可图,有人在戴家巷、四官殿、民生路等处又开了三、四家“四季美”,而且“竹帘春”、“大红楼”等餐馆,甚至西点店“滋美"也兼营起了汤包业务。但在竞争中,田玉山因店中有徐大宽,便堂而皇之地打出“下江风味”的牌子。而且他经营有方,对雇员恩宠有加,很快便占了上风,其他汤包馆生意清淡,美食行家吃汤包,一定去“四季美”。
民国时开餐馆,常会遇到地痞流氓来吃白食。为此,田玉山托情加入了花楼街自治消防队,1937年又捐款1000块现洋,当上了消防主任,在街道上成了头面人物,流氓们便再不敢来闹事。
武汉沦陷后,许多餐馆老板都往外地,田玉山见汤包也很受日本人喜爱,便硬着头皮留了下来,而且生意颇有起色,一日销售可达二、三百元。岂知大祸临头。一天,一个日本浪人吃醉了酒,嘴巴一抹要走人,田太太上去要钱,反被一掌打倒在地,又被宪兵队捉去关了起来,后来田玉山到处托人求情,才将人放回。自此, 他每日战战兢兢,后悔不迭。
解放后,“老四季美”才得到新生,但在剧烈竞争中,有盛有衰。现在虽有四层楼面的餐馆,但大部分店房外租。(修建地铁二号线江汉路站,四季美原址被拆)
六、野味香
汉阳名馆野味香,于1942年由汉阳县人解华忠、王菊英夫妇创办于汉阳三里坡。当时的三里坡湖汊遍布、芦林丛生,野生动物资源极丰富。当地流传有“九雁十八鸭,外找一对红爪爪”的俗谚。当地农民以猎为生,常将猎获的野味卖给解华忠的小店。解华忠便以此专门经营野味卤菜、野味卤面和靠杯酒,生意渐渐兴隆。1945 年的一天,店中来了4位客人,其中一位自称是记者,店主不敢怠慢,忙端出上好的酒菜相待。几日后,那位记者又邀人来店吃酒,并对老板说:“你的野味卤制得极好,我给你起个店名如何?”解华忠忙取来纸笔,记者挥毫写下了“野味香小吃店”6个大字,次日解华忠便找人做成招牌挂了出去。
自有了店名,小馆的顾客日日盈门,朝拜归元寺菩萨的香客、来郊外上坟的游人贩鱼苗的生意人,纷纷来这里酌酒小憩,有的食客为一饱口福,甚至几十里外坐了轿子或人力车来吃野味。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