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平台下单,同样的商品价格却比门店高出不少。此前在餐饮领域出现的“同物不同价”情形已蔓延到了零售领域。记者调查发现,北京一些连锁超市在外卖平台销售商品时,存在着“同物不同价”的情况,一些消费者到线下比价才发现自己买贵了。
包装价签揭开价格“秘密”
上周,市民李先生通过外卖平台在711便利店管庄路东侧店下单。收到外卖后,李先生发现,商品包装上标注的价格与自己在平台上下单时的价格不一致。“奥尔良鸡蛋三明治14.2元,而包装上标注的是13.5元,多收了7角钱。”李先生说。
随后,李先生又拿出小条,和商品包装上的价格进行了对比。同一单中,虾仁沙拉饭团包装上标注4.2元,外卖价格4.5元;蔬菜土豆泥菜肴包装上标注5.5元,外卖价格5.8元。“每一件商品都贵了几角钱,虽然不多,但差价一件件加起来也不少了。”
带着疑惑,李先生致电该便利店。接电话的一位店员告诉李先生,便利店外卖售价和店内售价并不相同。随后李先生再次打开外卖软件,这才看到商店页面的上方有一条公告,上面写着:外卖平台的商品价格、活动,与到店消费不同。
“以前只知道一些餐馆线上线下价格不一样,没想到现在连超市也学会这一套了。”让李先生不解的是:超市里的商品线上线下品质和规格都是一致的,为啥到了外卖平台,就要多收费呢?
散装商品价格差异更明显
“同物不同价”是不是普遍现象呢?记者走访发现,大部分超市线上与门店价格仍旧选择保持一致,不过也有一些连锁超市存在着线上与线下“同物不同价”的情况,个别商品外卖价格比门店高出一半。
在常营长楹天街购物中心内的永辉超市,记者打开美团外卖,比对了各个区域商品门店与线上价格,发现包装食品、日化、饮料等区域的商品门店价格与线上价格统一。不过,在实行散装售卖的蔬菜水果区,由于门店与线上计价方式不同,同款商品的价格存在着差异。其中,赵州雪花梨门店每500克3.88元,而外卖平台每份750克,售价为8.9元,算下来单价几乎高出一半。红麒麟西瓜门店每500克7.99元,而线上规格为3.5千克的售价达到了65.9元,换算下来每500克高出了1.4元。蒜薹在门市与外卖平台的价格均为9.9元,但门市计价规格为500克,外卖平台标注的规格则为300克。
此外,一些打折促销商品也存在着价格差异。例如白玉盒装绿色北豆腐,门店打折价为4.5元每盒,而外卖平台打折价格为4.9元,价格高出了约10%。
在好特卖长楹天街店铺内,比对商品价格发现,大多数商品线上与门店的定价并未统一,其中一些商品线上线下价格差异较大。例如浙梅加州西梅,门店售价15.8元,而外卖平台售价则达到了22.9元,价格高出了近50%。
记者注意到,这两家超市的外卖页面上并没有提示消费者线上线下价格存在差异的情况。此外,在外卖平台选购商品时,除了商品本身价格之外,下单时消费者还需要支付一笔打包费和配送费。
线上线下价格差异应明确告知
《价格法》第十三条规定,经营者销售、收购商品和提供服务,应当按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明码标价。经营者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
线上线下“同物不同价”,是否属于加价出售?记者将问题反映到朝阳区市场监管局,一名工作人员回复称,目前并没有要求线上线下商品价格相同,但必须要在各自的销售平台上明码标价,不能在标价以外额外收取费用。“线上线下的销售价格,企业可以根据自主经营情况决定,但必须要做到明码标价。”
这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线上平台与线下售卖价格不同,这也是企业的一种经营策略。不同的经营场所或经营渠道,采用不同售价不违反相关法规,作为市场监管部门无权干涉商家的自主经营行为。
北京首阔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志伟则表示,目前没有相关法律明确规定经营者在线上和线下定价必须保持一致,只要明码标价便不违法。不过,同一个商铺,线上线下价格不同的行为,可能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张志伟建议,如果在不同渠道的定价存在差异,商家应该在显著位置明确告知消费者,让消费者拥有充分的知情权。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李博
流程编辑:u060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机场餐饮同城同价藏猫腻”是一种提醒
据央视报道,记者近日通过调查发现,中国民航局提出的推动机场餐饮“同城同质同价”,在很多城市的机场仍未真正落地生根。在国内某城市机场候机楼的一家快餐店,汉堡套餐的价格从45元到70元不等,而在市区同品牌餐厅,汉堡套餐的价格在32元到50元之间。
机场餐饮曾经因为“天价”而受到广泛质疑。早前,中国民航局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民航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机场餐饮“同城同质同价”。不少机场纷纷采取行动主动下调餐饮价格,收到无数称赞。
从有关报道来看,虽然有些商家公开标明“同城同质同价”,但并未真正落实。还有一些商家故意推出与市区完全不同的餐饮种类,让消费者和监管者无法在同城进行比质、比价,这也是逃避“同城同质同价”的一种手段。
“机场餐饮同城同价藏猫腻”,对我们是一种及时提醒:不能只靠一纸文件、一种行动推动机场餐饮“同城同质同价”,而是应该在调查机场餐饮价高原因的基础上采取组合拳,才能真正降低消费者餐饮成本,才能防止商家玩猫腻。
机场适当降低租金成本,商家才可能“同城同价”。作为商家,不可能做赔本的买卖。数据显示,机场门店租金占比平均达30%以上,远高于市区租金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同城同质同价”,商家要么关门要么赔本。因此,机场方面需要适当让利,下调租金为商家让出实施“同城同质同价”的空间。财报显示,首都国际机场、上海国际机场和广州白云国际机场2018年净利润总额超过82亿元。其他一些省会城市机场净利润也不低,应该以让利换“同城同价”。
市场监管部门应当为机场餐饮“同城同价”护航。地方市场监管部门有义务有能力对机场餐饮“同城同质同价”实施情况进行监管监督,对欺骗消费者的商家进行查处。希望民航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联手治理机场餐饮“同城同质同价”中的“猫腻”,以维护消费者权益、市场秩序和机场形象。此外,消费者在机场消费时应进行比价并举报违规行为。当然,还可以通过成立机场餐饮协会,以行业自律促进商家规范经营。
年来,消费者心理和需求发生很大变化,健康、理性、朴素、实用正在成为市场主流。“精致省”消费模式得到市场的积极反馈,流量涌向更有质价比的餐饮。
美团爆团团直播间68元火爆鸡胗双人餐、88元水煮鱼4人餐,大众点评秒杀78元烤肉双人餐……最近,互联网平台上低价套餐比比皆是,消费者“薅羊毛”薅得不亦乐乎。
能用2折、3折的价格吃到原本要花几百元的美食,消费者当然开心。但餐厅为何卷得这么厉害?以价换量究竟带来了什么?消费者低价套餐吃到的食物质量有没有打折扣?
高性价比成首要选项
于塗是重庆为数不多的几家黑珍珠餐厅之一,原本以承接商务宴请、家庭聚会为主。今年,这家餐厅推出了单人298元的午间自助餐,现点现做几十道菜式,保障了大厅一定的上座率。
在渝北区工作的消费者李安安告诉记者,自己早就听说过于塗,但苦于太贵,没舍得吃过。发现有套餐后,第一时间请父母一起来体验。“食材选得精,加工方式很艺术,环境好,服务也好,比以前吃过的餐厅让人印象更深刻。”李安安说,“298元体验这么一顿还是划得来的。”
“划得来”这3个字说出了当前餐饮消费的关键词。近两年,消费者心理和需求发生很大变化,他们不再一味追求便宜,而是要找到性价比更高的选项。健康、理性、朴素、实用正在成为市场主流。
外出就餐时,先拿出手机搜一搜、查询不同App的消费者评价,比比价、找找团购优惠,再决定去哪家吃,正成为各个年龄段消费者的标配。海口市民夏天说,如今各大网络平台进入餐饮行业给消费者带来前所未有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消费者能够轻松通过大众点评、小红书这样的App知道自己吃得是不是物有所值。自2020年开始,她外出就餐一定会提前在相关App上精心对比选择。
信息透明化加剧竞争
3月17日晚,记者来到北京西城区虎坊桥的一家蘑菇火锅店。这家店主打云南空运鲜蘑菇熬土鸡汤,很符合当下人们的养生理念,饭点排队是常事。“看起来人气旺,都是团购的。”店长尤学银告诉记者,门店在大众点评等网站上线了团购双人餐,进店消费者基本都是冲着优惠来的。
类似情况在实地走访中很常见。多数餐饮从业人员表示,餐饮行业对互联网平台获客、引流的依赖越来越深,毕竟消费者都是看哪家便宜、菜好、评价好,就决定去哪里吃饭。作为消费者,他们享受到了互联网平台带来的消费红利,但回到从业者的角度看,这种信息透明化下的直接竞争,确实也让他们感到压力倍增。
一位开火锅店的个体户告诉记者,当前消费者追求性价比的特征明显,餐饮业整体进入低毛利时期。加上网络平台的信息放大效应,会使餐饮价格趋向透明。除大公司外,其他餐饮从业者的利润空间正在变小,内卷成为行业常态。2023年,全国餐饮收入52890亿元,同比上升20.4%,1月份至10月份新增餐饮经营主体注册量高达350.1万家,但累计吊销量为105.6万家,餐饮行业在“报复性开店”的同时伴随着大量门店倒闭,餐饮业的内卷程度可见一斑。
行业人士告诉记者,相较其他行业,稳定的市场需求与较低的准入门槛使餐饮业的竞争本就激烈。如今消费者对环境、菜品、性价比、综合体验感都有了更高的追求,这势必对餐饮从业者提出更高要求。无法提升餐饮品质、利润空间的从业者只能退出行业。
随着价格、服务等信息越来越透明,餐饮行业可能会转入一个利润率相对稳定的阶段,消费者以更低价格获得品质更高的菜品、服务的趋势将持续。于塗总经理周雪冰告诉记者,他们已经留意到消费趋势的变化,即使今后包间上座率提升了,也将继续推广单人餐团购,“来打卡的散客更愿意写点评、分享笔记,能持续给餐厅带来流量”。
精致餐饮注重品质
自2020年开始,精致餐饮的发展逆势上扬,网络平台相关数据显示,精致餐饮的复苏进程快于普通餐饮,线上访问量比去年同期上涨了近20%。
来自上海市徐汇区的陈隅表示,精致餐饮讲究的是美食文化以及用餐氛围。从食材选择到制作品尝,注入文化内涵并做到极致,让食客记住、愿意再来,就是成功的精致餐饮。这就要求菜品食材新鲜、质量上乘、制作精良,就餐环境舒适、赏心悦目。满足用餐需求的同时还要能满足情绪消费,既能悦己又能分享、社交。与亲朋好友一起在美好的环境中享受一餐美食,是件乐事。
陈梅曾经是一位“上海黄河路老板娘”。她认为,餐饮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橱窗之一,餐饮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撑。她坦言,如果当年在黄河路的店里能有今天这样品质的食材,很多经典名菜不仅可以复刻流传下来,创新的、叫好又叫座的菜品也会比今天丰富许多。
北京市西城区居民张栩认为,精致餐饮的核心在品质,餐饮经营者要从标准化和规范化入手,持续为消费者提供可细化、量化的优质产品和服务。他说:“早年间海底捞出圈其实就是精致餐饮的一个代表。它将菜品、服务、用餐的每一个环节细化、量化,甚至连等餐环节都给顾客设计好了,这就是精致的体现。”
来自山西太原的消费者刘勇臻告诉记者,餐厅是否“明厨”是他衡量一家餐厅是否精致的重要标准。“明厨”餐厅把菜品制作过程毫无保留地展现在消费者面前,可以让消费者产生强烈的安全感。亲眼看着自己点的菜品被制作出来,赏心悦目感油然而生。
通过对不同年龄、地域、行业人群的采访不难发现,精致与价格高低并没有直接关系。过去一年的社交媒体上,各种省钱大法比炫耀高端产品更加吸睛。“精致省”消费模式得到市场的积极反馈,流量涌向更有质价比的餐饮。
作为精致餐饮消费主力的年轻人追求美食的纯粹性、创新性和极致性,他们的消费主张个性十足。当个性消费、情绪消费成为“刚需”,精致餐饮自然也就被业内人士看作最有增长希望的赛道。餐饮从业者如何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情绪化需求,搭建新型餐饮服务场景,成为餐饮从业者的又一道必答题。
在广州经营粤菜酒楼的老板林广志告诉记者,他们的平均客单价由原来的350元左右降到了现在的180元。他现在正考虑两件事:一是如何将现有的事业变得符合年轻人的消费习惯,让酒楼存续下去;二是在适当的时候去新兴市场寻找增量需求。
显然,在未来的发展中,餐饮企业需要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拥抱变革,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北京经营海鲜餐饮的王犟表示,在互联网入局餐饮业的当下,服务场景的搭建至关重要。他表示,将通过与互联网平台加强合作,用数字技术积极拓展到店套餐、线上订座、个性化包间预订等多种服务新场景,用精益化管理降低成本。此外,他希望互联网平台能通过线上营销、平台补贴等提供专属流量扶持,为餐饮行业注入更多活力。 (经济日报记者 银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