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陈梦溪
这两年,有一种叫“鸭屎香”的茶叶一夜爆红,街边奶茶店纷纷挂起“鸭屎香”奶茶的菜单。鸭屎香是什么味道?跟鸭屎有什么关系?都“鸭屎”了怎么“香”?
笔者尝过某超市自制的“鸭屎香”柠檬茶,茶香清淡,作为尝鲜,也颇为有趣。提到喝茶,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说茶写茶的书卷帙浩繁,不过茶文化研究者杨多杰的《吃茶趣——中国名茶录》却有点意思。
《吃茶趣——中国名茶录》 杨多杰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杨多杰是自媒体“多聊茶”创始人,茶文化研究者,中央电视台《味道》栏目文化顾问,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吃喝玩乐大搜索》常驻嘉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月吃越美》常驻嘉宾,著有《茶经新解》《茶经新读》《中国名茶谱》《茶的品格:中国茶诗新解》《茶的味道:唐代茶诗新解》《唐茶诗钞》《凤凰单丛》等书。
杨多杰看来,古人喝茶,有钱人爱喝,穷人也爱喝,各有原因,但是喝茶最有趣是在于“懂点知识”,比如“鸭屎香”为什么火这件事,就能品出个三分味道。中国茶叶上千种不止,能被大众记住的,可能不超过十种,“鸭屎香”能从众多“大众脸”中走红,本身就值得细细琢磨。杨多杰去潮州市凤凰镇鸭屎香茶的产地探访时发现,鸭屎香本属于乌龙茶,属于凤凰单丛中的一种,是近些年培育的新品种。在2006年的《凤凰单丛》一书中,还没有收录这个品种。尽管“鸭屎香”这个名字是它脱颖而出的原因之一,但它和另一个靠着噱头出名的另一位“网红”猫屎咖啡却不是一回事儿。
“鸭屎香”作为一种茶的名字,从利用嫁接技术诞生至今,也只有短短十几年。在这款茶的原产地潮安县凤凰镇凤溪村,母树的树龄已经有三百多年,这个品种生长速度快,产量高,香型优雅,很受茶农欢迎,而且它当年嫁接,第二年就能开采,种植的人越来越多。在杨多杰看来,“鸭屎香”成功的秘诀很简单:有个好名字,茶本身也好喝,二者缺一不可。
说到名字,杨多杰考证了几种说法,其一是“鸭屎香”的茶树叶子外形像鸭屎。可他怎么也觉得这事不对劲,有机会去农村时,杨多杰遇到养鸭的笼子就翻,就想看看这鸭屎是什么形状——“经过我多次观察,实在难以把单丛茶的条索联系在一起”,茶叶形状一点不像鸭屎。
“鸭屎香”得名其二传说,是因为这种茶长在当地特殊的一种“鸭屎土”上,肥料也用鸭屎,故得此名。杨多杰看来,这种说法也欠妥。首先,同一茶区的土壤差别不会很大,不太可能这几株茶树下有种特殊的土壤,其次茶树有各种各样的肥料,没必要特意找鸭屎施肥。第三种说法就更像个故事,传说第一位意外发现此茶树的老农将茶叶拿回家后,觉得香气扑鼻,回甘不绝,是真的好茶,但这时的茶还没有名字。乡亲们得知这家得了好茶,七嘴八舌地盘问起来,老农怕宝贝被别人抢先挖走,就谎称这茶味道不好,有股鸭屎味,为的就是保密,不被外人注意。可是世界上的事往往事与愿违,以为“鸭屎香”是贱名好养活,却不知正是这个歪打正着的名字让这款茶的名气一飞冲天,再也捂不住了。
杨多杰发现,潮汕那边的茶树有许多稀奇古怪的名字,而他询问种茶树的老农,很多品种他们只能用家乡话叫得出名字,字就不会写了,所以当地有很多奇奇怪怪的茶名,很多是方言音译普通话过来的,鸭屎香也是其中之一。这姑且也可以作为一种解释。
总之,尽管“鸭屎香”背后有商业炒作和资本营销运作的推波助澜,刚好摸到了年轻人尝鲜、好奇、愿意接受新奇事物的心理,使得这一款短短十几年历史的茶叶,新品种能从几千种中国茶叶中榜上有名。说到这,杨多杰感慨营销的力量:你看今天我们聊了好几个小时,你可能什么都没记住,就记住“鸭屎香”了。
其实每一种茶的背后,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吃茶趣》书中尽量给读者所有想知道的,比如,茶这个行业水深吗?杨多杰果断回答:水倒是不深,但是水混,而且总有人在致力于把水搅浑——因为卖茶这个行业利益很大,有利益的地方免不了乱象丛生。书中,杨多杰在《龙井之乱》一篇中便抽丝剥茧地讲解了当下茶产业的极大“乱”,也让读者在收藏茶叶时避免“踩坑”。
其实知识科普类书籍除了“科”之外,更重要的是“普”,怎么能给大家讲明白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占一半,但能发掘大众心里最想了解的疑惑,也是件不容易的事。
比如很多人都不知道北京人为什么偏爱茉莉花茶——不管是吃涮羊肉,还是吃烤鸭、炸酱面,最合适的就是配一壶花茶,茉莉花茶在北方尤其受欢迎。杨多杰还真深究了这件事,讲出了几点原因。其一,北方天气四季分明,冬季阴冷漫长,花茶香气十足,能让人提神醒脑,缓解心情,通鼻沁肺,有着深厚的地理基础。其次,花茶不贵,老百姓喝得起,便于普及,以前北方许多厂矿单位发劳保用品,首选茉莉花茶,尽管今天的茶叶种类迅速增多,茉莉花茶仍然是北京地区最受欢迎的茶叶种类之一。最后,北方地区饮食口味普遍偏重,北京菜相对偏咸,吃完饭如果喝一杯花茶,不仅清口,味道还明显,换成喝绿茶或普洱,恐怕就会单调淡泊很多。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茶叶种类繁多,全国近20个省份都有茶叶生产。中国名茶历尽沧桑,传承有序,也在不断演变发展。杨多杰在书中还写到了自己通过多年实地探寻、走访,生动讲述了中华大地上如龙井、碧螺春、白茶、黄茶、大红袍、凤凰单丛、铁观音、闽红、祁红、普洱、六堡、茉莉花茶等名茶的历史发展、制作特色、形貌滋味,以及与其相关的典故轶闻。对于当下茶界一些不良风气、浮夸现象,也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吃茶趣》的语言风趣有个性,每种名茶的写作视角都不相同,使得知识性、故事性较强,引人入胜,凸显了中华茶文化的博大和韵味。另外作者还搜集了大量极具时代特色的旧茶包装、广告等,可谓图文并茂。从“鸭屎香”的故事中,我们还能感受到作者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探究精神。
月21日是“国际茶日”
茶源自中国 盛行于世界
第一次被发现和利用
始于先秦时期
茶在经历了千年的积淀与发展
逐渐形成了
其独有的韵味与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
那么不同时代的古人是怎么烹茶品茶
他们在器具上又有什么讲究
本期《如果文物会说话》
带您看看古人如何烹茶品茗
< class="pgc-img">>(五代)白瓷茶具及陆羽像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
茶具伴随着茶叶的发现与利用而出现
这套白瓷茶具
分别是煎茶用的风炉和茶蝮
研碾茶末的茶臼
点茶用的汤瓶以及盛茶渣的渣斗
与之同出土的还有一-件白瓷人像
上身穿交领衣
下身着裳
交腿趺坐仪态端庄
据孙机先生考证
因它和多种茶具伴出
故应该是茶神陆羽像
所展书卷是《茶经》
据文献记载
由于陆羽所著《茶经》影响深远
自唐代后期起
人们有了把陆羽当作茶神供祭的风俗
< class="pgc-img">>(唐)鎏金飞天仙鹤纹银茶罗子 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茶罗子系钣金成型
纹饰鎏金
仿木制箱匣结构
由盖、罗、罗架、屉、器座组成
顶盖面錾两体首尾相对的飞天
头顶及身侧衬以流云
盖刹四侧各饰一和合云
两侧还饰如意云头
整件茶罗呈匣状
中间夹有罗网
其用途是将碾好的茶叶进行过筛
“罗细则茶浮,粗则水浮”
罗的出现表明当时的人们对茶末的细度有了更高的要求
< class="pgc-img">>(唐)鎏金飞鸿毬路纹银笼子 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茶笼由笼盖、笼体、提梁组成
通体镂孔均为毬路纹
表面装饰着飞鸿图案
共24只
相对翱翔
唐代制茶工序繁琐
陆羽在《茶经》中提到
晴日采茶
经过“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几道工序
才制成团茶或饼茶
为了保持团饼的色味
茶的贮藏就特别受重视
团饼需要干燥而色香不减
所以要将团饼装入吸热方便而又易于散发水汽的焙篓之中
烘去茶中水陆风湿之气
鎏金镂空鸿雁毬路纹银笼子就是这种焙笼
< class="pgc-img">>(唐)鎏金鸿雁纹银茶碾子、碢轴 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这两款文物系碾茶器
由碾槽和碾轮组成
在“物帐碑”中称之为“茶槽子”“碾子”
在饮茶之前
将茶饼放入槽子内
用碢轴碾碎
方可煮茶饮用
碾子为长方形
由碾槽、辖板、槽座组成
碾槽呈半月形尖底
口沿插长方形辖板
中间有一个宝珠形状的捉手
两侧分别装饰一只鸿雁纹
碢轴为实体
轴边有平行沟槽
便于在碾子中粉碎茶饼
< class="pgc-img">>(唐)银茶则 现藏于中国茶叶博物馆
隋唐时期
人们除享茶味本身之外
也逐渐有了专门针对茶饮的器具系统。
银茶则匙面呈椭圆形
柄有一定弧度
曲线优美
以银为原料制成
陆羽《茶经》中对茶则的解释为
“量也,准也,度也”
不仅舀取茶末
还能起到量器的作用
< class="pgc-img">>(宋)吉州窑黑釉鹧鸪斑瓷茶盏 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宋吉州窑黑釉鹧鸪斑瓷茶盏口径11.1厘米
足径3.6厘米
高5.5厘米
饮茶方式的改变直接影响了茶器的变化
唐代的煎茶
所选茶具皆为类玉类冰的青瓷、白瓷
而宋代点茶泛起的白色茶汤在黑釉盏里能更好呈现
尤其斗茶、分茶的流行
使得“辨茶色”更是以黑色茶具为最佳
《茶录》中提到
“茶色白,宜黑盏”
< class="pgc-img">>(明) 宜兴窑紫砂提梁壶 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明人饮茶
重视茶味
讲究茶趣
茶具在实用性和艺术性上达到统一
宜兴窑紫砂提梁壶紫砂质胎粗
壶身上有黏釉痕迹
圆形盖宝珠纽
盖内作“十”字形状
防止滑落
壶直口弧肩球腹平底细流
拱形提梁
流与腹衔接处以四叶柿蒂泥片粘接
提梁壶造型端庄做工规整
是迄今为止第一件完整的
带有装饰性手法的早期紫砂壶
< class="pgc-img">>(清)银奶茶壶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银奶茶壶
壶为圆腹
龙身柄
兽吞流
有盖
通体为银质胎体上饰鏊刻花纹
盖和纽为杂宝纹和莲瓣纹
该壶为银白色 庄重、大气
是乾隆帝举办“千叟宴”时沏酥油茶的用具
酥油茶是蒙、藏人生活必需品
是一种味道独特的饮品
藏民奶茶的饮用量非常大
因此盛装奶茶的器物非常多
这些器物的风格特点完全迥异于汉族
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
< class="pgc-img">>(清)金地麻姑祝寿粉彩盖碗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金地麻姑祝寿粉彩盖碗 花口外撇
弧腹折腰圈足
碗盖亦作花口
盖顶圆形着手可倒置
盖面及碗外壁皆绘金地粉彩麻姑祝寿故事纹四组
盖碗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
又称“三才碗”
起初盛行于清代北京地区
因盖碗造型独特制作精巧
喝茶时易于
“察色、嗅香、品味、观形”
后来逐渐流行到全国各地
策划:车玉明 李志晖
监制:徐寿权 万方
统筹:吴新生
执行策划:袁晗 戚轩瑜
文案:别培辉 文静 王正一
海报:陈婕
新华网新闻中心
新华网江苏公司
联合出品
月21日是“国际茶日”
茶源自中国 盛行于世界
第一次被发现和利用
始于先秦时期
茶在经历了千年的积淀与发展
逐渐形成了
其独有的韵味与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
那么不同时代的古人是怎么烹茶品茶
他们在器具上又有什么讲究
本期《如果文物会说话》
带您看看古人如何烹茶品茗
(五代)白瓷茶具及陆羽像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
茶具伴随着茶叶的发现与利用而出现
这套白瓷茶具
分别是煎茶用的风炉和茶蝮
研碾茶末的茶臼
点茶用的汤瓶以及盛茶渣的渣斗
与之同出土的还有一-件白瓷人像
上身穿交领衣
下身着裳
交腿趺坐仪态端庄
据孙机先生考证
因它和多种茶具伴出
故应该是茶神陆羽像
所展书卷是《茶经》
据文献记载
由于陆羽所著《茶经》影响深远
自唐代后期起
人们有了把陆羽当作茶神供祭的风俗
(唐)鎏金飞天仙鹤纹银茶罗子 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茶罗子系钣金成型
纹饰鎏金
仿木制箱匣结构
由盖、罗、罗架、屉、器座组成
顶盖面錾两体首尾相对的飞天
头顶及身侧衬以流云
盖刹四侧各饰一和合云
两侧还饰如意云头
整件茶罗呈匣状
中间夹有罗网
其用途是将碾好的茶叶进行过筛
“罗细则茶浮,粗则水浮”
罗的出现表明当时的人们对茶末的细度有了更高的要求
(唐)鎏金飞鸿毬路纹银笼子 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茶笼由笼盖、笼体、提梁组成
通体镂孔均为毬路纹
表面装饰着飞鸿图案
共24只
相对翱翔
唐代制茶工序繁琐
陆羽在《茶经》中提到
晴日采茶
经过“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几道工序
才制成团茶或饼茶
为了保持团饼的色味
茶的贮藏就特别受重视
团饼需要干燥而色香不减
所以要将团饼装入吸热方便而又易于散发水汽的焙篓之中
烘去茶中水陆风湿之气
鎏金镂空鸿雁毬路纹银笼子就是这种焙笼
(唐)鎏金鸿雁纹银茶碾子、碢轴 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这两款文物系碾茶器
由碾槽和碾轮组成
在“物帐碑”中称之为“茶槽子”“碾子”
在饮茶之前
将茶饼放入槽子内
用碢轴碾碎
方可煮茶饮用
碾子为长方形
由碾槽、辖板、槽座组成
碾槽呈半月形尖底
口沿插长方形辖板
中间有一个宝珠形状的捉手
两侧分别装饰一只鸿雁纹
碢轴为实体
轴边有平行沟槽
便于在碾子中粉碎茶饼
(唐)银茶则 现藏于中国茶叶博物馆
隋唐时期
人们除享茶味本身之外
也逐渐有了专门针对茶饮的器具系统。
银茶则匙面呈椭圆形
柄有一定弧度
曲线优美
以银为原料制成
陆羽《茶经》中对茶则的解释为
“量也,准也,度也”
不仅舀取茶末
还能起到量器的作用
(宋)吉州窑黑釉鹧鸪斑瓷茶盏 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宋吉州窑黑釉鹧鸪斑瓷茶盏口径11.1厘米
足径3.6厘米
高5.5厘米
饮茶方式的改变直接影响了茶器的变化
唐代的煎茶
所选茶具皆为类玉类冰的青瓷、白瓷
而宋代点茶泛起的白色茶汤在黑釉盏里能更好呈现
尤其斗茶、分茶的流行
使得“辨茶色”更是以黑色茶具为最佳
《茶录》中提到
“茶色白,宜黑盏”
(明) 宜兴窑紫砂提梁壶 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明人饮茶
重视茶味
讲究茶趣
茶具在实用性和艺术性上达到统一
宜兴窑紫砂提梁壶紫砂质胎粗
壶身上有黏釉痕迹
圆形盖宝珠纽
盖内作“十”字形状
防止滑落
壶直口弧肩球腹平底细流
拱形提梁
流与腹衔接处以四叶柿蒂泥片粘接
提梁壶造型端庄做工规整
是迄今为止第一件完整的
带有装饰性手法的早期紫砂壶
(清)银奶茶壶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银奶茶壶
壶为圆腹
龙身柄
兽吞流
有盖
通体为银质胎体上饰鏊刻花纹
盖和纽为杂宝纹和莲瓣纹
该壶为银白色 庄重、大气
是乾隆帝举办“千叟宴”时沏酥油茶的用具
酥油茶是蒙、藏人生活必需品
是一种味道独特的饮品
藏民奶茶的饮用量非常大
因此盛装奶茶的器物非常多
这些器物的风格特点完全迥异于汉族
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
(清)金地麻姑祝寿粉彩盖碗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金地麻姑祝寿粉彩盖碗 花口外撇
弧腹折腰圈足
碗盖亦作花口
盖顶圆形着手可倒置
盖面及碗外壁皆绘金地粉彩麻姑祝寿故事纹四组
盖碗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
又称“三才碗”
起初盛行于清代北京地区
因盖碗造型独特制作精巧
喝茶时易于
“察色、嗅香、品味、观形”
后来逐渐流行到全国各地
策划:车玉明 李志晖
监制:徐寿权 万方
统筹:吴新生
执行策划:袁晗 戚轩瑜
文案:别培辉 文静 王正一
海报:陈婕
新华网新闻中心
新华网江苏公司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