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时刻新闻记者 邓晓娟 长沙报道
人物档案:9年前,大胆尝试把厨房搬到餐厅来,打造透明厨房,让顾客在用餐的同时可以透过玻璃墙或电视直视厨师操作,此举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后被政府采纳,在全市推出明厨亮灶工程,佳尝便饭创始人王心亮被称为“长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诚信经营、热心公益,多年来捐资赠物总计达百余万元,先后获评“开福好人”“长沙好人·身边雷锋”“开福道德模范”“湖南好人”等称号。
全年不打烊,春节不放假、菜品不涨价。选用一线品牌和生态食材,建立原材料的自检自查体系,保证食材可溯源 。佳尝便饭先后被评为湖南省首批“健康餐厅”“省文明餐饮示范门店”“市诚信经营示范店”等殊荣。一家看似普通的餐饮门店,背后深藏的是创始人王心亮的匠心独运。
匠心餐饮12年,坚守餐饮人的责任与担当
王心亮从学徒开始,坚持苦练厨艺,成长为一名知名厨师,创立佳尝便饭品牌。创业之初,在品牌林立的餐饮市场凭着“打造原味有机菜”的健康理念和“可视化的透明厨房”模式收到诸多消费者的追捧。高度的行业自律,只为让消费者吃上最安全的菜肴,体验最合格的产品,享受最优质的服务,置身最舒心的环境。
坚持提倡公筷公勺,倡导光盘行动,持续推出“小份菜”“孝心汤”“免费打包”“光盘奖励”等多项举措,厉行节俭,反对浪费。积极落实国家的要求,开展长江“十年禁渔”公开承诺和倡议等活动。为进一步给消费者造良好的就餐环境,倡导成立了“心亮控烟联盟”,在行业内率先提倡餐厅全面禁售香烟,劝导客人不吸烟。
热心公益,慷慨资助贫困学生的“湖南好人”
在王心亮心中,十块钱的故事让他把公益事业当成了执着的追求。98年特大洪水期间,他从老家坐车到长沙,因洪水耽搁了,两天后启程时,却发现路费已然不够。窘迫的王心亮鼓起勇气,开口向同行的一位安化老乡借了十元钱才得以来到长沙。从此以后,王心亮执着的把当年“十块钱”故事中的助人之乐传递给更多人。
2014年,王心亮成立了“佳尝便饭心亮助学金、奖学金”,先后在家乡安化县和湘西州龙山县等学校,资助、奖励300余位家庭贫困和品学兼优的学生。同时,每年3月他都在长沙举行奖助学金发放仪式,对家庭贫困的学生进行资助,对品学兼优的孩子进行奖励。
博爱的仁义之心和对公益执着的热忱,使王心亮成为开福民营企业家中扶贫助残的带头人,希望工程捐资助学的慷慨人,帮弱济困、抗洪救灾、送医送药下乡惠民的热心人,关注家乡留守儿童与农村贫困人群的急先锋。在社会慈善和公益事业的多个领域里,都留下了他前行的足迹。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他捐资赠物总计达百余万元,他的爱心和善举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公认,先后获评“开福好人”“长沙好人·身边雷锋”“开福道德模范”“湖南好人”等称号,其优秀事迹获得多家媒体报道。
积极奔走,用善举爱心传递社会正能量
2020年春节前夕,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向全国蔓延,餐饮业受到的影响首当其冲。王心亮第一时间决定急人之所急,发挥自身做餐饮的优势,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疫情期间,王心亮带领员工开始制作爱心营养套餐免费派送到各大医院。随后又扩大服务范围,为社区、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和武汉籍在长务工滞留人员送去爱心餐。为解决一线防疫单位物资短缺问题,首先将年前准备的数万只一次性口罩捐赠出来,接着又多方寻找抗疫物资货源,为疫情防控四处奔忙。在他的感召下,许多朋友纷纷慷慨解囊,捐物资捐善款,一片片爱心汇聚于佳尝便饭,最终30余万元钱物全部送往防疫一线。
复工复产以后,门店内采取双链季铵盐消毒液搭配分子悬浮消毒机,门店外采取喷雾式消毒剂进行消杀,门店留守员工、所有进店取餐、用餐顾客必须进行身份确认和登记,测量体温,简易消毒。就餐区域实行一米距离错餐制,对就餐人数进行严格控制,确保消费者的用餐安全,放心消费。
赤胆忠诚行食安之旅,热血丹心筑公益之魂。在王心亮看来,奇迹不是一朝一夕创造,必将是高度的自律,长期坚持的结果。这条路他将一直坚持走下去。
<>果火锅是一群人的狂欢,那么麻辣烫就是一场个人的solo!
提起中国的特色餐饮,火锅、麻辣烫必占一席之地;
据统计,全中国拥有火锅和麻辣烫店面分别近40万、10万家!
火锅如今海底捞一家独大,那么麻辣烫“一哥”是谁呢?
20年前,他放过羊,做过小商贩,卖过水果、蔬菜,烤过鱿鱼、火腿肠,在哈尔滨的大街上被城管劝离。
20年后,他创办的杨国福麻辣烫,凭借独一无二的口味和不拘一格的经营方式,火遍大江南北,单店单日最高营业额4万元...
如今开店超6000家,超过了星巴克、肯德基在中国的门店数,可谓是“国民第一小吃”。
< class="pgc-img">>?他办工厂、做产品,立志成为麻辣烫界的“海底捞”!
若干年前没有人会想到,麻辣烫这个不起眼的街边小吃行当,能孕育出如此大型连锁的餐饮巨头,这一切的改变都是因为杨国福。
壹
杨国福1970出生于哈尔滨市往东80多公里的宾县万发村。
小时候由于成绩不太好,兄弟姐妹又多,生活压力大,他在15岁那年不得不辍学回家放羊;
后来,家里开了小卖部,一直向往大城市生活的杨国福终于有了去县城的机会,他先是帮家里人去县城进货,之后索性直接留在了县城以收破烂为生。
1990年左右,杨国福投奔在哈尔滨做生意的姑姑,跟着她在繁华的建设街夜市上摆摊。
夏天,一辆小车上摆着一碗碗大粥、炝菜,冬天就卖烤羊肉串、烤火腿肠。
我们知道麻辣烫起源于巴蜀地区是川人喜爱的大众饮食。
它的雏形是江上的纤夫在劳作之后在熬制的上汤中加上辣椒、蔬菜和廉价的毛肚等食物用来抵御寒冷,后来有人发现这一食物有利可图便将其发展成为了麻辣烫。
< class="pgc-img">>?而就是在哈尔滨,他接触到了麻辣烫,没想到这也成了他之后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成婚之后的杨国福压力逐渐大了起来,加上城管的“勤劳工作”,路摊生意愈发难以维持生计;
也是这时他与麻辣烫结缘:
有一天,杨国福在家门口新开的麻辣烫店里吃了一碗麻辣烫后,觉得这东西好吃,但有个问题:不是所有人都受得了这种重口味!
不过凭借他做生意多年的经验,他觉得这个肯定有搞头;
与粥、水饺等小吃相比,它的烹饪更简单,主要看锅底;
菜品荤素可以随意搭配,所以备货方面很灵活;
而且,早中晚夜宵,都能卖。
于是,在一个半地下室的房子开始了他的麻辣烫之旅。
贰
刚开始做这行,杨国福也走了不少的弯路。
毫无麻辣烫制作经验的杨国福夫妇不停地寻找香料,尝试各种底料的搭配,在口味上试错,收集食客的反馈。
< class="pgc-img">>?有时候直接炒糊了,有时候客人也抱怨“你这不是麻辣烫”,也有因为采购过期原材料损失几万元。
经历了多次失败,杨国福从没想过放弃,“我没有很高的学历,也没有很好的家庭条件,这是唯一的出路。
最后的成功得益于杨国福对麻辣烫进行了“三次改革”:
第一次是打造“可以喝汤”的麻辣烫。
“传统麻辣烫汤汁口味偏重,所以很多人觉得麻辣烫是垃圾食品,吃多了不健康。
但“可以喝汤”则让它彻底撕掉了这一标签。
杨国福大胆创新,用牛骨汤做汤底,加入冰糖和全脂乳粉,可以调制出了一种口味咸中带甜、汤汁可以入口的新品种,就连隔壁的猫都馋哭了。
同时,为了满足不同顾客的口味差异,他们还提供调味盒,让顾客自己添加辣椒、麻油等。
“可以喝汤”将麻辣烫带入了一个新时代。
< class="pgc-img">>?第二次是售卖方式的改革。
最早时麻辣烫是按碗售卖,每碗都是固定菜品,有豆芽、菠菜、海带、豆皮、粉皮、蟹棒等,一碗卖3元,但问题就出在这里。
就算每碗再涨几块,也远远赶不上房租、人力等各项成本的上涨速度;
再加上客人喜好、用量大不相同,固定菜品严重限制了自身的发展;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杨国福率先在业内倡导斤两自选、称重计费的售卖方式。
这种售卖方式不仅提高了消费者的自主性还可以避免了涨价所带来的客流量减少等问题。
< class="pgc-img">>?第三次是加盟模式改革。
彼时,传统麻辣烫店就餐环境普遍不好,服务态度差、卫生堪忧、价格不透明等问题繁多;
而且杨国福麻辣烫火爆的生意促生了加盟店的野蛮生长,店面数量日益增多的同时,也失去了品牌的统一性,无法形成品牌效应。
首先杨国福针对主要消费群体为年轻人的特点,坚持店面环境干净整洁,装修风格简洁明快,给消费者提供优良的就餐环境。
然后,杨国福决定停止加盟进行整顿,整顿过程中,杨国福制定了统一的产品标准,包括统一商标、统一装修、统一产品品质和口味、统一产品宣传、统一操作和服务规范等,从而把解决了产品品质不一、口味不稳定的问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改革,杨国福开启了自己的腾飞之路。
< class="pgc-img">>?叁
2003年,杨国福麻辣烫第一家直营店——杨记麻辣烫在哈尔滨永和街成立,这也是杨国福麻辣烫的雏形。
2年后,杨国福成功在周边县城开了十几家分店。
也是这一年,越来越多的老乡受到启发,加入了麻辣烫行业。
其中有一个同村的小伙,摩拳擦掌蠢蠢欲动,他叫做张亮,不过现在还不属于他。
2006年杨国福正式对外开放加盟;
2007年,哈尔滨杨国福麻辣烫餐饮服务有限公司成立;
2009年,杨国福在哈尔滨建设第一家工厂,为加盟店提供配料,这一年他仅靠加盟费一年就赚了两三百万元。
< class="pgc-img">>?不得不说杨国福成功并不是偶然,至少他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执行力!
到2010年,杨国福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他不顾妻子反对,砍掉了这两三百万元的收入,在当时的亲友看来,跟钱过不去,这人病了吧!
其实不然,杨国福麻辣烫因为扩张速度太快,麻辣烫入门门槛太低,加盟商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态度也是爱答不理,店内环境更是脏乱不堪。
杨国福认为这种情况并非长久之计,他叫停了加盟,开始认真整顿筛选加盟商,并对店面进行统一装修。
杨国福还将加盟流程正规化、建立标准化食品加工厂、与国内外各类食材供应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不断地进行自我整改,让加盟商对杨国福麻辣烫重拾信心。
2012年,杨国福麻辣烫加盟店达到了800家,重整之后靠着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的口味,杨国福麻辣烫迅速发展;
它冲出山海关,走进了全国市场,甚至走向了全世界;
从2013年起,以每年开店1000家的速度在全国疯狂扩张;
到2015年,杨国福全国加盟店数量已接近4000家。
2016年,杨国福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在郫都中国川菜园投资4亿元建设智能化工厂;
< class="pgc-img">>?2018年9月,四川杨国福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投产。
目前杨国福在海外开了9家店,分布在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的主要城市。
而国内的加盟店也早已超过6000家,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数量是3300家;深耕中国31年的肯德基,门店数量是6000家。
从放羊娃到门店6000家的餐饮巨头,杨国福用自己的经历成就了这个麻辣江湖,也奠定了自己行业头部品牌的地位!
肆
“杨总有时候挺执着的。”杨国福麻辣烫副总经理徐明哲这样评价杨国福。
他说,杨国福很喜欢看战争类书籍,很佩服那些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的英雄人物。
而杨国福的野心早已不局限于麻辣烫,而是想建成一个国际化的食品餐饮帝国。
杨国福心中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未来我们对标的就是海底捞。我们虽说没有它股票市值这么大,但体量也不小。”
杨国福对未来五年的发展已经做出较为具体的计划——五年内,海外门店数量达到1000家,国内门店数量增至9000家,集团整体营收达到100亿元。
当记者问及未来是否考虑上市时,杨国福对此却出乎意料地淡然,“随着市场自然繁衍,目前没有考虑,觉得做餐饮还是自己做一把手比较踏实。”
“目前可以说这个企业真正的核心是我,所有的原材料采购、生产、管理、宏观调控都是我自己来抓,自己掌握这个企业的一切,这才是核心。”杨国福霸气地说。
对于如今上班族来说,赶车赶稿赶时间,来一碗均价20-30元麻辣烫快餐,是解决口腹之欲的一大捷径。
< class="pgc-img">>?而且我们也总是打着减肥的旗号欺骗自己:喝骨汤可以美容养颜;吃蔬菜可以健康排毒;食面条可以抗饿管饱;丸子可以味香解馋。
今晚,要不要来碗麻辣烫呢?
参考资料:
冷冻食品《杨国福:三次革命,打造麻辣烫界王牌》、
红餐网《杨国福麻辣烫:靠脚踏实地,开出5000家门店》、
财经十一人《星巴克“败”了,杨国福和张亮的麻辣江湖!》
>鲁网12月31日讯2018年12月31日,山东广播电视台2019跨年特别节目《留给未来的备忘录》在山东卫视播出。节目邀请到7位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的杰出代表和人物,以“主题演讲”的形式,讲述他们的“中国故事”,给网友送上一份特殊的新年礼物。
王传启,厚道鲁商。从地道的山东农家子弟,到如今坐拥两千余人的餐饮公司,他用正能量书写了一部自强不息的奋斗故事。
王传启说:“在深圳中午一餐有15万人吃我的饭。我一个月用大米15吨,中午一餐油用一吨多。”
生活是残酷的。王传启刚来到深圳时举目无亲,小学还没毕业的他想到了在部队学习的厨艺。曾任炊事班班长的他,养猪、做饭样样在行。为了生存,他在华强北振华路地面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我会做面食”。面点王的负责人看到了,给了他个做包子差事。做包子,王传启如鱼得水,而这一做就是两年。部队四年的炊事班工作丰富了他的厨艺。做面点,王传启创下了一天售卖九千多元钱包子的“传奇”。但这个“传奇”仅仅是一个开始,从第一份工作到第一桶金,再到他还在成长中的公司,王传启始终与“食”结缘。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6年,王传启注册成立了“深圳市鑫辉餐饮服务管理有限公司”。做菜地道、口碑极好、价格合理,很多顾客纷纷主动要求跟王传启合作。
文化水平不高,但并不影响他的决策和思维,有时候甚至能避开“文化人”的思维瓶颈。在他的团队里,每一个岗位都是用专业人才。他的厨师、运营总监、行政人员、质检人员全部来自专业……“术业有专攻,什么人用在什么岗位上,合适才是最重要的。”
为了打消顾客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也为了让生意红火起来,王传启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不仅在原材料和餐具上下功夫,他的每一个厨房都是“透明厨房”。厨房里安装的摄像头把厨房的动态原原本本通过分店门口的大屏幕“直播”出来。“食品安全对于消费者和餐饮企业来说都是头等大事,顾客的监督才是最有利的约束。”在王传启看来,实实在在把饭菜做好、做良心饭菜才是王道。
深圳的开放、兼容给了王传启太多太多的激情和斗志。而他也感恩深圳给了创业者一个很好的创业环境。
一到午餐、晚餐时间,王传启站在一旁看着食堂里排起的长龙,他格外欣慰。每到此刻,他就会有强烈的价值感。要稳步、务实地根据实际情况拓展市场空间。”王传启对心中的蓝图信心满满,他有底气和勇气续写他的“传奇”故事。
闪电新闻记者 白少光 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