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
对于王季范,毛泽东是这样评价的:“王季范对我的一生影响极大,可以说,没有王季范,就没有我毛泽东的今天!”
王季范逝世后,中央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周恩来等重要领导亲自出席,毛泽东也专门献上花圈,上面题写着:“九哥千古 毛泽东敬挽”。
王季范的病逝,令毛泽东很是伤心。
< class="pgc-img">>“九哥”王季范如何改变毛泽东的人生轨迹?
王季范出生于1884年的湖南湘乡,他的母亲是毛泽东母亲文七妹的亲姐姐,而在同辈人中,王季范排行老九,所以毛泽东一直称呼王季范为“九哥”。
王季范出身于一个小康家庭,自幼师从湖南宿儒萧竹轩学习,熟读古代经典,国学功力深厚。后来他考入湖南优质师范学校,成了较早一批进入新式学堂的中国人,思想因此较为开放,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也有很深的思考。
从湖南优质师范毕业后,王季范进入湖南第一师范任教,由于其学识渊博,工作能力出色,不久后他就成了湖南第一师范的学监。
王季范比毛泽东年长9岁,一直都很受毛泽东的敬重。毛泽东17岁时,他的父亲打算将他送到湘潭的一家米店去当学徒,为将来接手自己的生意做准备。
但毛泽东却从表哥文永昌那里得知了湘乡东山小学堂正在讲授新学,当时毛泽东受到了一个名叫李漱清的维新派教师的影响,并已经读到了《盛世危言》这样的书籍,他对去东山小学堂读书非常憧憬,思来想去,毛泽东决定邀请家里一些有威望的长辈们去说服父亲。
< class="pgc-img">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
>据官修《毛传》记载,这些长辈中除了有毛泽东的八舅文玉清,堂叔毛麓钟外,还有他28岁的表哥王季范。
王季范在得知表弟毛泽东的想法后,立刻放下了身边的工作,专门去了韶山冲拜访姨夫毛顺生,并以自己的见闻说服了他,毛顺生因此觉得儿子进洋学堂可能也是件好事。
在王季范等亲属的支持下,毛泽东踏出了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第一步——离开闭塞的韶山冲,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少年毛泽东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步对自己的重要性,临行前,他难掩激动情绪,改写了一首诗,并将其夹在父亲每日必读的账簿内。这首诗我们如今已经耳熟能详: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进入东山高小后不久,就兴奋地给表哥王季范写了一封信,详述了自己在东山高小的见闻,这里的新知识、新观念让求知若渴的毛泽东如同久旱逢甘霖。毫无疑问,毛泽东是很感谢王季范的。
< class="pgc-img">>1913年,20岁的毛泽东以一篇名为《民国肇造,百废待兴,教育、实业何者更为重要》的文章成功考入了湖南省立第四师范,毛泽东之所以要考取湖南四师,一是因为它不收学费,食宿费很低,二是因为当时毛泽东觉得自己毕业后最适合当一个教员,而四师许诺从该校毕业后就可担任教师。
一年后,湖南四师被合并到了湖南第一师范,该校的规模、师资力量、社会影响力是毛泽东之前读过的所有学校都无法相比的。当时,杨昌济、徐特立、王季范、方维夏等“学识渊博、思想进步、品格高尚”的老师都在一师执教,而在毛泽东的同学的中,也有蔡和森、周世钊、李维汉、萧子升等青年俊杰。
这里浓厚的湘学士风激励了毛泽东的成长,给毛泽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湘学既重内圣之道(理学)又重外王之道(实学),不仅推崇理性,更注重经世致用,躬身践行。在这种学风的熏陶下,湖南养育了一系列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比如魏源,谭嗣同,黄兴,蔡锷,宋教仁等等。
毛泽东受这种学风的影响,几乎走遍了湖南,养成了调查研究的作风,也在身边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有为青年。1918年4月14日,毛泽东联合这批有志青年成立了著名的新民学会。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我没有进过大学,也没有到外国留过学。我读书最久的地方是湖南第一师范,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好了基础。一师是个好学校。”
< class="pgc-img">>在就读第一师范期间,毛泽东和九哥王季范又有了另一重的关系——师生。据载,王季范当时对毛泽东等家境清贫的学生多有帮助,而这种帮助又不仅仅是经济上的。
1915年,一师爆发了驱逐校长张干的“驱张运动”,毛泽东亲自执笔,写了一篇酣畅淋漓的《驱张宣言》。后来张干要把以毛泽东为首的闹事学生开除,王季范联合杨昌济、徐特立等人成立教职员大会,为学生们撑腰,毛泽东等人因此才没有被开除。
后来的毛泽东曾多次提起王季范当年主持正义,开明办学的事迹,可见毛泽东对王季范的感谢之情。
王季范痛失独子,毛泽东:有事情找我,我们是一家人
王季范的办学方针很快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不久后,他被迫离开了自己工作十数年的湖南一师。
离开一师后,王季范依旧坚信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他凭借着自己多年来在湖南积攒的威望,出任了湖南名校长郡中学校长一职。
该校在王季范的经营下声望日隆,成了当时湖南名列前茅的名校,该校也可谓人才辈出,前后共出过10位两院院士。王季范在长郡中学工作了8年,这是他教育生涯的第二个高峰。
1937年抗战爆发后,王季范联系了自己当年在湖南一师的同事徐特立(时任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代表),并把自己的独子王德恒交给了他,不久后徐特立安排王德恒去了延安。
此时王德恒的女儿王海容才一岁多,儿子刚刚出生。
< class="pgc-img">徐特立
>王德恒到达延安后不久,被安排进入抗大学习,并在他的另一位表叔——毛泽民的安排下加入了共产党。此后,王德恒被派回家乡湖南做地下工作。
1941年,王德恒坐船过江时被国民党特务发现,王德恒想跳水逃走,却被子弹击中不幸牺牲,当时王德恒只有30岁。由于此事涉及机密,毛泽东并没有第一时间把这个噩耗告诉王季范。王季范此后依旧坚持给毛泽东和王德恒写信。
渡江战役后,王季范以湖南教育界知名人士的身份参加了长沙地下党的“迎解放活动”,积极推动湖南社会贤达和名流支持湖南和平解放,对促成湖南和平起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0年秋,毛泽东邀请王季范及其儿媳、孙女孙子一同来北京。家宴上,毛泽东拉着王季范的手,向自己的家人介绍道:“这是我九哥,他家在湘乡,是我的姨表兄。”他随后接着说道:“没有他,就没有我。”
在家宴后,毛泽东才告诉了王季范儿子牺牲的消息,他安慰王季范说:“你要多多保重,照顾好他的儿女,他们是烈士遗骨。有事情找我,我们是一家人。”
< class="pgc-img">>1962年是毛泽东的农历70岁大寿,毛泽东没有大操大办,只邀请了自己的家人和4位湖南老乡,这四个人是章士钊、王季范、程潜和叶恭绰。章士钊带来了自己的女儿章含之,王季范带来了自己的孙女王海容。
此时的章含之是北京外国语学院的一名教师,而王海容则是北京师范学院俄语系的学生。在这次宴会上,毛泽东邀请年轻的章含之给自己当英语老师,这个决定改变了章含之的人生轨迹。
< class="pgc-img">章含之
>对王海容这个后辈,毛泽东也多有提携,1964年王海容从北京师范毕业后,又进入北外进修英语。毛泽东专门委托“章老师”多多关照王海容,每星期给她补两次英语课。
两人后来都进入了外交部工作,成了新中国外交界著名的“五朵金花”之二。
毛泽东:此人叫王海容,是个女孩子,很有些志气
王海容的名字是她爷爷王季范取的,“海容”二字取自林则徐的名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看得出来,王季范对自己的孙女寄予了厚望。
王海容和毛泽东的第一次交集是在建国初期,当时王海容以后辈的身份给“主席公公”(湖南称祖父为公公)写了一封信,当时的王海容才11岁,是学校篮球队的队员,她大胆地向毛泽东提出了一个愿望——她想要一个篮球。但是不知为何,此时却没有回音。
王海容和毛泽东第一次见面是在中南海丰泽园颐年堂,王海容表现得无惧无畏,毛泽东笑着问她:“你这个人挺怪的,第一次见我也不害怕?”
王海容说:“我怕你干什么,你也不会吃我。”
毛泽东接着说:“你之前给我写过一封信,我忙,所以没有给你回信。”
王海容说:“我还想向你要篮球,你也没有给我。”
亲戚们听到这番老少对话,忍不住哈哈大笑。这段对话出自毛泽东外孙女孔东梅采访王海容的记录,载于《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往事》一书。王海容后来常和祖父王季范一起进入中南海,她和毛泽东也渐渐相熟。
< class="pgc-img">>1957年,王海容在高考中落榜,未能考上心仪的大学。此前王海容的人生规划是当一名优秀的化学工程师,这个理想短期内怕是无法实现了。
王海容不顾家人劝阻,放弃了复读,决心投入新中国的建设中,她悄悄联系了北京化工厂,成了该厂的一名徒工。
王海容在北京化工厂工作了3年,三年的工厂生涯,让王海容得到了很大的锻炼。1960年,王海容决定把自己这三年的经验和观察写成文章,文章写好后,王海容斗胆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我想让主席公公在百忙中抽出一点点时间替我修改一下……”
这封信发出去过了一段时间,王海容才接到通知,说毛泽东看了她的信,要亲自见她,王海容于是再次进入了丰泽园。
对于这个后辈成为一位光荣的劳动者,毛泽东是非常高兴的,他对王海容的文章进行了很多修改,有的段落甚至是毛泽东本人重新写的。毛泽东给这篇文章重新起了标题《我的经验》,并给她起了一个笔名“王波”,还写了一长段的编者按。
毛泽东对王海容说:“要是别人知道了我给你写编者按,别人找你怎么办?你就写徒工王波吧,波浪的波。”
< class="pgc-img">>不久后,这篇经过毛泽东润色的文章被《中国青年》杂志收录。
也就是这篇文章发表的同一年,王海容考进了北京师范学院,在俄语系学习,之后又进入北外英语系。
1964年,王海容根据北外教学改革的工作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并写成信寄给了毛泽东,毛泽东看后感觉王海容又成长了,在信后写下批语:“此人叫王海容,是个女孩子,很有些志气,是人民代表王季范的孙女儿,也是我的外孙女儿……”
毛泽东把这封信转给了当时负责分管文教工作的副总理陆定一,让他看看王海容的意见。
1965年11月,王海容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毕业后周恩来亲自安排她进入外交部工作,主要负责文件的收发,也负责编写一些外交通告。1971年王海容在外交部历练多年后,升任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一年后再次升任外交部部长助理。
< class="pgc-img">>这一年,王海容的爷爷王季范在北京病逝,享年88岁。7月14日,中央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追悼会由郭沫若主持,王季范在湖南一师的学生周世钊(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兼湖南第一师范校长,被毛泽东称为“第一师友”)致悼词,周恩来等人出席了这次追悼会。
又一年后,王海容成为外交部副部长,这代表着王海容在毛泽东的培养下终于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代女外交家。可以说,没有毛泽东,就没有后来的王海容。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溘然长逝,王海容面对这位领袖和长辈的遗体痛哭不已。
1978年12月,王海容进入中央党校学习,经过3年的学习,王海容被任命为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依然享受副部长待遇。
王海容回忆毛泽东对自己的提携教育
晚年的王海容深居简出,行事低调,作为和毛泽东有过长期密切接触的人,王海容对很多事都有第一手的了解,不论是学界还是读者,都希望王海容能出一本回忆录,但王海容坚持终生不著文字。
2004年的时候,王海容正式退休,毛泽东外孙女孔东梅恳求王海容说说自己的故事,让她记录下来。王海容却说:“我有什么好写的?”
孔东梅一再坚持,王海容才稍微松了口,她说:“你写你的,我不写,但我可以为你提供一些背景材料。”
< class="pgc-img">孔东梅
>王海容坚持不肯讲自己的故事,只愿意讲她当年在毛泽东身边参与一些重大事件决策的过程,这本书就是前面提到过的孔东梅的《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往事》。
在王海容的记忆里,毛泽东是一位态度谦和,诲人不倦的长者。有一次,王海容和毛泽东说起了她在北京师范学院的情况,她说:“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很奇怪,大家都在忙着学外语,他却爱看古典作品,尤其爱看《红楼梦》。”
毛泽东问她看没看过《红楼梦》,喜欢里面的哪个人物?王海容耿直地回答:“我哪个都不喜欢。”
毛泽东算是半个“红学家”,他喜欢《红楼梦》是很有名的,在《论十大关系》中,他曾写道:当时的中国“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
< class="pgc-img">>他开导王海容说:“《红楼梦》是本好书,应该读的,作者的语言是古典小说中最好的。要不读一点《红楼梦》,怎么知道什么是封建社会?”
毛泽东又问王海容,读没读过佛经、圣经,王海容说:“读这些东西干什么?”
毛泽东说:“你们做翻译,搞外文,不读这些东西怎么行?”毛泽东深谙历史,知道古代翻译佛经的运动为中国文化带来了一股新的血液,包括马克思列宁也是通过翻译介绍来的,所以他一直很重视翻译工作。1975年毛泽东做了眼科手术后,还专门叫工作人员给他朗读了《鲁迅全集》第五卷《准风月谈·关于翻译(下)》这篇文章。读到关键处,毛泽东连声叫:写得好,写得好。
毛泽东对外交,对读书都有独到的见解,他把自己的这些见解教给王海容,对王海容的学习生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如此荣幸能聆听他的亲口教导,从这个角度讲,王海容真是万分幸运了。
2017年,王海容病逝于北京医院,享年79岁。
959年毛主席回乡祭祖探亲,刚用小汽车把亲友们接到韶山接待所,一个半大的孩子就跑到了他面前。
毛主席用家乡话亲切地问他:“你是哪个屋里的细伢子啊?”
孩子指了指刚下车的中年男人说:“我是我爸爸的崽。”
一时间大家都被这童言童语逗乐了,连孩子自己也害羞地笑了起来。这个孩子名叫毛岸平,是毛主席堂弟毛泽连的“崽”。
毛岸平的父亲毛泽连与毛主席是同一个曾祖父,毛家繁衍到毛主席这一代已经有十个堂兄弟。毛主席排行老三,故而韶山的老乡们都亲切称他为“主席三哥”、“主席三公”。
毛泽连排行老九,是在韶山冲当了一辈子农民的九阿公,也是众堂兄弟中与毛主席关系最亲近的“润发九弟”。年少时两人就玩得投机,直到解放后还保持着人情往来。
< class="pgc-img">>“亲眼见到堂伯伯,跟他近距离接触,那是儿时的事了。”
1959年6月,毛主席回乡探亲,拜祭过祖坟后来到了韶山学校。大家一看到主席来了都纷纷簇拥在他身旁。
毛岸平因为去晚了一会儿,怎么挤都挤不进人堆里,十五岁的他还瘦瘦小小的,踮起脚尖才勉强看到人群之中那个宽厚的背影。
下午还没放学时毛岸平就被老师叫到门外:“快点准备一下,毛主席今天邀请你们全家一起吃饭。”
终于要见到自己的主席堂伯了,毛岸平的内心激动不已,在操场上没能站在堂伯身旁的阴霾一扫而去。
当天晚上,毛主席把多年未见的兄弟亲友以及大革命时期一起干农会的老共产党员、烈士家属共40多人邀请到了韶山招待所。
< class="pgc-img">>招待所门前,毛岸平用一句“我是我爸爸的崽”让毛主席开怀大笑。
毛泽连指着儿子对堂哥说:“要他不来,恋地(韶山方言,指在地上打滚)非要来咧。”
毛主席大笑着回应道:“好好,晓得动武,这个孩子长大有出版(韶山方言,指出息)。”
晚饭时,毛主席到每一桌前都敬了酒,因为有血缘关系和革命情谊,大家虽然大家多年未见却还是心意相通。
感受到毛主席对家乡人民的一片深情,不少人都红了眼眸,席间有欢声笑语也有讲到动情处的低声啜泣。
< class="pgc-img">>毛主席给毛岸平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只是初次见面时的和蔼可亲,还有他公私分明的可贵品质。毛岸平回忆道:“那天宴请乡亲们吃饭的钱都是他老人家的稿费。”
“毛主席是我的亲人,更是人民的领袖。”
毛岸平的祖父名叫毛菊生,他是毛主席父亲毛顺生的堂弟。毛菊生家境困窘,依靠着几亩水田勉强度日。
而毛顺生在外参过几年军,见识了不少世面,回乡之后他做起了粮米牲畜买卖,时间久了竟成了韶山有名的财主。
年少的毛主席和母亲文七妹都非常同情毛菊生一家,经常接济他们,可毛顺生是个精明算计的生意人,他早就对毛菊生家的水田打起了算盘。
趁堂弟家遇到困难时,他便用低价将水田买了下来。毛主席非常不满父亲的做法,和他大吵一架。
1949年10月,全国解放后,毛泽连和毛主席的表弟李珂被接到北京小住。毛主席一见到毛泽连就握住他的手,“你就是泽连——润发九弟吧?”
还没来得及共叙兄弟情谊,毛主席就发现堂弟毛泽连的左眼没有一丝光泽,“泽连,你眼睛怎么了?”
< class="pgc-img">>战争年代,革命家庭,毛家的十个堂兄弟中,有三人早夭,五人投身革命,只有毛泽连和五哥毛泽荣留在韶山冲做农民。
毛泽连在国民革命失败后,曾半夜参加农会的活动。活动途中受到白匪追捕,逃跑时不慎被树枝划伤了左眼,因为没有条件医治,毛泽连的左眼彻底失明了。
时间一长,右眼看东西也很困难。毛泽连没能成为像堂哥、妹妹一样的革命人士,他守着韶山做了一辈子农民九阿公。
第二天毛主席就吩咐长子毛岸英和秘书田家英带着毛泽连到北京协和医院看眼睛。毛泽连受伤已经二十余年,和医院的医生看过他的情况后,认为左眼已无治愈可能,只是建议安装义眼,看起来美观些。
< class="pgc-img">>毛泽连一听安装义眼对提高左眼视力于事无补,还要花掉堂哥不少医药费,连忙拒绝了,等右眼视力提高些后,他就提出出院。
毛主席看到堂弟的眼睛再也无法治愈,心里很不好受。后来毛泽连经过毛主席同意后又两次进京治眼,都受到毛主席热情接待。
临回韶山时,李珂对毛主席说毛泽连家里条件困难,询问能否帮忙安排一个工作。毛泽连的家庭情况毛主席作为堂哥是再清楚不过了,可他却拒绝了李珂的提议。
毛主席不仅是毛泽连最亲近的堂哥,更是全国人民的主席,不能只解决一个人的困难,而是要为全社会大多数人谋福祉。
“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
为了减轻堂弟的生活负担,毛主席每年从自己的稿费中取出两百块寄回老家去,还用稿费为他医治眼睛。
< class="pgc-img">>面对李珂批准留京工作或介绍回湖南工作的请求,毛主席也是同样的拒绝态度:多少革命先烈用牺牲换来了今天的解放,我们今人行事做事务必要对得起他们。回乡搞好生产,日子总会好起来。
毛岸平的妹妹毛小青“不爱红装爱武装”,是个直爽的辣妹子。1969年15岁的毛小青在北京再次见到主席堂伯,她鼓起勇气向毛主席诉说了自己想要入伍参军的愿望,希望毛主席能够帮助她。
毛主席见她年纪还小鼓励她多读些书,用知识一样能报效国家,日后再参军也不迟。高中时毛小青没有经过他人的帮助,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考核成为湖南军区通讯站的一名战士。
退伍后的她从不夸嘘自己毛家后人的身份,低调谦逊,开起了自己的毛小青美食城,再没有找毛主席开过后门。
在亲情与原则面前,毛主席心中有一杆秤。毛岸平听闻堂伯公私分明,以公为大的情怀,赞叹道:“毛主席是我的亲人,更是人民的领袖。”
< class="pgc-img">>“夹着尾巴做人,回到人民中去。”
毛岸平靠着主席堂伯每年资助的两百元钱读完初中。只是家里条件实在困难,弟弟妹妹也都一天天长大,父亲毛泽连不愿再给毛主席添麻烦。
无奈之下,1961年,还在读高中的毛岸平只得辍学回家务农,一犁一镐,告别了自己的大学梦。
在经济教育都还不算发达的六十年代,初中毕业的毛岸平称得上是半个文化人。辍学回家的毛岸平在田间广阔天地充实自己,用主席堂伯的话语激励自己。
三年后,毛岸平来到韶山公社广播站担任广播员兼线路维修员。勤勉务实,励精笃行,毛岸平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到韶山公社任广播员。后来,毛岸平来到韶山管理局从事宣传接待工作,一直工作到退休。
< class="pgc-img">>从1964年开始工作到2004年退休,四十年间里,毛岸平仅在湘潭短暂担任过机要通信员,其余时间一直在韶山服务家乡人民。
从公社广播站的一名普通播音员到韶山区广播站副站长,毛岸平用了14年。如果把毛岸平14年的奋斗史比作攀岩,毛岸平没有凭借主席最亲近的堂侄的身份挑选简单的赛道,也没有依靠人脉关系作绳索,青云直上。
他能够攀到自己人生的顶峰,看到更辽阔的天空,是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得来的,是靠自己夹着尾巴做人,时刻都不松懈得来的。
“团聚一堂叙深情,滴水洞中忆亲人。”
毛主席临终前对两个女儿李敏李讷说:“不要忘了韶山还有你两个吃不饱肚子的堂叔。”
< class="pgc-img">>这两位堂叔就是在韶山当农民的五阿公毛泽荣和九阿公毛泽连。毛主席去世后,儿女们谨遵他老人家遗言,时常回到韶山老家探亲,每每回去都要去拜访九阿公毛泽连一家。
由于毛岸平在韶山管理局从事宣传接待工作,外地的毛家后人回乡探亲时经常是由他负责接待的。提起韶山的景点还有毛主席在韶山的故事,毛岸平如数家珍。
1986年元宵节,毛岸青又带着妻子儿子回到韶山,毛岸平带他们到滴水洞参观留念。
滴水洞与毛主席颇有些渊源,毛主席早年到这里游泳,同当地的官员说在这山沟沟里搭几间茅草房子,老了以后来这里住一住,于是便有了滴水洞别墅。
滴水洞钟灵毓秀,亲人齐聚于此,邵华将军兴之所至,当场赋诗一首:“元宵佳节故园行,重返韶山探张邻。团聚一堂叙深情,滴水洞中忆亲人。”
1995年,九阿公毛泽连病逝于韶山医院,毛主席的儿女都发来唁电并随寄礼金。李讷听闻堂叔去世的消息,失声痛哭。
< class="pgc-img">>毛主席和堂弟两位老人去世后,两家人的感情依旧没有疏远。毛岸平每次去北京出差时都要到毛岸青、李敏、李讷的家中坐一坐,唠一唠家常。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祥云圣火传递到了毛主席的家乡韶山,64岁的毛岸平作为第198棒火炬手早早等候在了毛主席故居前。
当然不仅参与奥运圣火传递,退休后的毛岸平还热心各项公益,每次韶山举办大型活动时,他都会去参加,为韶山的发展奉献一分余热。
2019年1月27日,75岁的毛岸平因病去世,生命永远留在了这个冬天。人们为他献上“爱憎分明鹤自飞,音容笑貌樽尚在”的挽联。
毛岸平(1944年1月-2019年1月27日),湖南湘潭韶山人,毛泽连之子。1978年开始就在湖南省韶山管理局从事接待工作,历任科长、处长等职。担任过韶山管理局副局长、巡视员。2019年1月27日12时15分,毛岸平因病医治无效,在韶山逝世,享年75岁。
来源:史海观复
网时刻9月28日讯(记者 周雨墨 实习生 刘佳 通讯员 杨志存)“国庆节后,今年的围棋定段赛就将在江苏举行。从目前报名的情况看,湖南选手不出意外应该是有人可以定段成为职业棋手的。”2020年全国围棋定段赛将于10月10日至18日在江苏省无锡市举行,近日,由湖南省棋协派出的参赛棋手名单已经确定,湖南省棋协副秘书长杨志存在9月28日接受红网体育采访时介绍。
湖南这次出征的10名棋手中,包括两名长沙大美女:周子傲5段(左)和吴雨5段(右)。
此次湖南省棋类协会派出了周恒逸6段(长沙)、曾泽润6段(湘潭)、周子傲5段(长沙)、吴雨5段(长沙)、涂季康5段(长沙)、尹成志5段(怀化)6名棋手参赛,加上从杭州棋院报名的唐天源6段(长沙)、肖泽彬6段(湘潭)、王艺卓6段(长沙)、周雨萱5段(长沙),累计此番共有10名湖湘业余高手出征全国围棋“高考”。
来自长沙的两名小棋手王艺卓6段(左)与周雨萱5段(右)。
杨志存介绍:从2010年至2018年的9年中,湖南围棋小将每年都有成功定职业初段者,一共13人,他们是:衡阳李威翰、湘潭张佩佩、衡阳陈贤、怀化舒一笑、长沙周元俊、长沙李维清、常德李必奇、长沙李羿蓉、湘潭张紫良、长沙周泓余、常德戴思远、长沙李泽锐、岳阳邓歆懿,其中有三个定段“状元”,一个亚军,一个殿军。不过遗憾的是,2019年湖南派出了17人的战队在全国定段赛比拼,结果全军覆没。
怀化小棋手尹成志5段(左)和长沙小棋手涂季康5段。
今年围棋湘军参加定段赛依然面临严峻形势,尽管从目前情况来看湖南棋手有一定实力,但最终能否有人定段,谁能定段,都很难预测。
对于今年参加定段赛的湖南棋手,杨志存也一一进行了点评——
26岁的周恒逸(下图)参加成人男子组,去年在青少年男子组本赛排第39名,这位2019年晚报杯第7名,如果发挥好就有希望。
长沙棋手周恒逸6段在2019年晚报杯业余围棋赛上获得个人第7名。
28岁的周子傲曾是冲段少年,后来中断10多年训练,此番参加成人女子组较量,该组定段名额较少,前进征途会很艰难。
14岁的肖泽彬、20岁的曾泽润、21岁的唐天源三位6段在青少年男子组都有一定竞争力,他们中若有某一位定段成功不奇怪。
相比之下,在该组的8岁尹成志、10岁涂季康尚处在学习、磨砺阶段,下好每一盘棋,发挥出自己最佳水平就好,定段应该是两年后的目标。
由上至下三名小棋手:14岁的肖泽彬(6段)、20岁的曾泽润(6段)、21岁的唐天源(6段)。
参加青少年女子组的13岁王艺卓、13岁周雨萱、20岁吴雨三人中,周雨萱与王艺卓定段希望较大。王艺卓去年在全国业余女子围棋锦标赛荣获乙组第一名并荣升6段;周雨萱去年在全国业余女子围棋锦标赛排甲组第9名,在全国第四届智运会业余女子个人赛依然排“老九”,本届该组取前10名定段,机会就看周雨萱和王艺卓能否稳得住了。
吴雨也曾是冲段少年,有较强棋力,但现就读大学,疏于钻研棋艺,定段颇有难度。
为了保存体力,集中精力参加定段赛,除唐天源外,其余9人都放弃了10月4日至7日举行的湖南头号赛事——第35届九星杯围棋锦标赛。
综上所述,据杨志存预测,此番湘军参加围棋“高考”不会像去年那样再剃“光头”,按照定段概率高低,大约依次是:周雨萱、王艺卓、肖泽彬、唐天源、周恒逸、曾泽润。其余4人之中,若有谁能定段成功,那就是“创造了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