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吃海鲜的小伙伴,大概最羡慕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们吧,随时随地都能吃到各种海鲜。不过,只要你来到成都,这些问题统统不用担心。成都可是吃货的天堂,这点小问题,对于钟爱美食的成都人当然是小case。
从地铁桐梓林B口一出来,远远就能看见上善国际三楼的“宴御海鲜姿造”几个大字。走在楼下就闻到了淡淡的海鲜味道,随着工作人员的指引乘坐电梯来到三楼,味道也越发浓郁起来。看着眼前的景象,有些惊讶,一向崇尚闲适生活的成都人不都喜欢晚上聚吗?这才中午12点,竟然也有这么多人?了解之后才知道,这个店还是个小傲娇,每天都是中午12:00-14:00,晚上18:00-21:00限时供应,来早了,去晚了可都没吃的了。老板半开玩笑说,之所以有这个规定是希望大家能养成按时就餐的好习惯,也有助于身心健康。
进入餐厅,顿时被这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环境给吸引住了,真是一个豪华的自助海鲜餐厅。造型各异、缤纷多彩的特色冰雕映入眼帘,据说还每天现做不同花样。冰雕更是锦上添花,将周围的海鲜也映衬得更美了。每道海鲜不仅配有专门的名称介绍,还分别标明了涮锅时长,简直贴心十足。该餐厅食材大多来自阿根廷、加拿大、澳洲、新西兰等地,进口海鲜率更是高达70%,让你在成都就能享受到各国美味,真的太棒了。
每人都配有迷你小火锅,冬阴功和松茸菌汤等汤底自己随意挑选,放入新鲜的鲍鱼、海参等煮上几分钟,美味又营养。一个人的火锅,一群人的聚会,实在是别有一番风味。
你见过这么长的虾吗?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一只只阿根廷红虾竟然足足有手掌长。在铁板区稍等上两分钟,这道直接用海盐烤出的色泽金黄的红虾便可以尽情享用了,而且用来涮锅也是绝对美味。
重头大戏——用30余种香料腌制两天,低温两次慢烤的香烤阿根廷特级牛肋骨,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盛宴。刚刚烤好的牛肋骨散发出诱人的清香,刺激着味蕾,仿佛身体每个细胞都在表达“想吃”的欲望。酱料也均采用烘烤牛肋骨时的原汁,妥妥保证了牛肋骨的原汁原味,切下小块一尝,肥瘦均匀的牛肉吃起来香醇鲜嫩,真的超级满足。
美味的阿根廷鲜鱿,无论煎烤还是生吃都是美味绝佳,蘸上酱料,吃起来Q劲爽滑,新鲜十足。
吃海鲜,最重要的当然是鲜了,各种新鲜食材琳琅满目,看得都快眼花缭乱了。各种现杀的新鲜贝类十分惹人爱,颜色艳丽的黄金贝、肉质丰富的青口贝、扇贝等放入锅中煮上小会儿,蘸上自配的调料,肉质鲜嫩,美味至极。
最受欢迎的大概得属鲜活的鲍鱼了。不仅享受“海味之冠”的美称,还被人们称为“海洋的耳朵”,肉质柔嫩细滑,滋味极其鲜美,营养十分丰富。
饱满度高达九成的帝王蟹,不仅肉质鲜美、蛋白质丰富,还有清热解毒、养筋活血的滋补功效。享受美味的同时也保持了健康的身体,还真是一举两得,美事一桩啊!
浑身是宝的三文鱼,鲜嫩的鱼肉和鱼头都是珍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能有效降低血脂和血胆固醇,防治心血管疾病,享有“水中珍品”的美誉。
样式精美的鲷鱼——鱼肉切成薄片,放入冰中冷藏,让每位顾客享受到最新鲜的鱼肉。
由新西兰鳌虾、加拿大牡丹虾、南美精品胆、虾仁、海参、日本海胆、金枪鱼、三文鱼、北极贝等名贵食材组成的头盘着实令人惊喜,大多都是可以直接生吃的。虾肉蘸上一点点芥末,刺鼻的芥末差点把我辣哭,好在虾肉的微甜勉强压制了下来。
还有营养美味的象拔蚌、兰花蚌,新鲜美味的兰花蟹,天鹅蛋等等,各自新鲜食材数不胜数,保你吃得开心,玩得尽兴!
外表就像裹了一层冰的空运进口冰草,直接便可以吃。夹起小块尝了一下,酸酸的,冰冰凉,味道还挺独特的。
海鲜吃够了,再尝点糕点吧。这里不仅海鲜美味,连甜品小吃也是相当不错的。爱吃甜品的小伙伴怎么能错过这个好机会呢,是吧!想吃到多种多样的特色小吃,健康美味的新鲜菜品,地道正宗的海鲜吗?赶紧亲自来瞧瞧吧,让你不出成都,就能享受美味!
>光明书话】
作者:郭晓东(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礼是中国文化最内在的要素之一,也是中华文明最醒目的表征之一。中华文明从肇始之初就极为重视礼,比如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留下的玉器,再如殷商时期留下的大量青铜器,几乎都是礼器。
《古人的日常礼仪》 曾亦 陈姿桦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西周代商后,按儒家传统的说法,周公制礼作乐,从而奠立了后世礼乐文明的基本样态。对礼的重视是西周社会的基本特征,故有“周尚文”之说。在周代,礼是整合社会与建立秩序的主要手段,所谓“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同时,礼又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到指导与规范的作用,所谓“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上》)。可以说,从周代开始,无论在社会生活还是私人生活中,礼乐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功能。
在儒家先哲眼中,理想的社会就如《礼记·礼器》所说,“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古人生活的世界,便是礼的世界,礼无所不在。
然而,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传统社会的礼被视为“吃人的礼教”而遭人唾弃,作为中国文化之标志的礼在最近百余年来与我们的日常人生渐行渐远。即使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中仍然保留有若干古礼的遗存,人们也是天天用而不知,只把它视为一种社会风俗而已。于是,古人如何行礼,古人为何如此行礼,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便成为一个极为陌生的问题。为了让大多数人能够重新认识古礼、理解古礼,曾亦教授和陈姿桦博士最近出版了《古人的日常礼仪》一书,以浅近通俗的文字引领我们走进古人的礼仪世界。
《古人的日常礼仪》一书共有四章,分别从四个方面对古礼及相关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探讨。
《太平春市图卷》中的两人相拜(丁观鹏绘)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选自《古人的日常礼仪》
礼是什么?起源于何时?有什么基本功能?基本精神是什么?作为日常行为准则,礼的原则有哪些?作为国家制度的基础,礼的原则又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问题都是研究古礼不可回避的根本性问题。在本书的第一章,作者从宏观的视角对这些问题一一作了解答,从而使读者对古礼有整体性的了解,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儒家礼学的理论基础,也是读者进一步了解古人日常礼仪的理论基础。
传统的礼有“五礼”与“六礼”两种门类的区分。“五礼”分别为吉、凶、军、宾、嘉。吉礼指的是对天神、地示与人鬼的祭祀之礼;凶礼指的是与丧葬、灾荒等相关的礼仪;军礼,指征伐、阅兵及田狩之礼;宾礼,指邦国之间朝觐聘享之礼;嘉礼,指婚冠饮宴、节庆活动等方面的礼节仪式。“六礼”则分别为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等六个方面的礼仪。相较而言,“五礼”涵盖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礼仪,而“六礼”则偏重于个人的日常礼仪。曾亦的新作以“古人的日常礼仪”为书名,故其所述基本不涉及征伐阅兵、朝觐聘享等邦国礼仪,而重在介绍个人的日常礼仪。全书分量最重的一章,即第三章“古代日常基本礼仪”,分别为我们讲述了相见礼、成年礼、士婚礼、饮酒礼、士丧礼与家祭礼六种日常礼仪,正与古代的“六礼”说相合。对于这六种基本的礼仪,本书对其具体的仪节作了相当详尽的介绍。以成年礼为例,本书分别叙述了早期人类的成年礼、男子的冠礼与女子的笄礼,其中尤以男子的冠礼为详。关于男子的冠礼,本书分别叙述了冠的内涵、冠礼的时间与地点、冠礼前的准备、正礼中“三加”诸仪式、古人取字的道理以及冠礼后的诸仪式六个方面,完整地复原了古代冠礼的整个流程。
古人行礼,莫不有拜,并以其体现礼“自卑而尊人”的精神。在曾亦看来,拜是古代礼仪的基础,不了解拜,就不能真切还原古人行礼过程中的诸多仪节。从另一方面来讲,古代拜礼名目繁多,学者多易混淆,是还原古代礼仪的难点之一。为了使读者对拜礼有简明而直观的认识,本书的第二章专门介绍了古代的拜礼。在本书中,作者通俗而细致地辨析了跪与拜、揖与拜、拱手与拜等的异同,并对拜礼中最有代表性的空首、顿首、稽首作了生动的描述,对诸拜礼的仪容、运用场合,也都作了深入的探讨。可以说,通过本章的阅读,我们基本上可以对古代的拜礼了然于胸。
在复原古代礼仪的基础上,全书的第四章探讨了近代以来中西冲突视野下的礼仪变迁。本章着重讨论了民国时期的礼制改革,并详细地介绍了《中华民国礼制》的主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民国的礼制也构成了中国传统礼制的重要环节之一。
基于上述内容,《古人的日常礼仪》一书的特色体现为如下四个方面的“结合”:
第一,礼仪复原与礼意解读相结合。本书虽然着力于向普通读者普及古代的礼仪,但并不仅仅是对古礼的简单复原,而是在告诉我们古人这样行礼的过程中,进一步告诉我们古人为什么要这样行礼。这样,古礼就不再只是呆板的人为规定的繁文缛节,每一个看似琐碎的仪节,都具有这些形式之外最初设计之意义。
以第三章所述之婚礼为例。古代婚礼之初,需要有媒妁之“议婚”,本书即根据郑玄的说法,“是为了防止男子出于情感冲动而做出没有廉耻的事情来”。接着又指出,“圣人制礼,固然主张顺乎人情,但是同时也包含了约束人情的用意,这也是古人重视‘媒妁之言’的深层内涵”。又如婚礼中的“亲迎”,作者即指出,亲迎礼的用意一则表明“合二姓之好”,二则表明男子将自己放到卑于女子的立场,以取悦女方,两者都“意味着对女方的重视”。不仅这些具体的仪节有实际的考虑,本书的序言与第一章论及古礼的基本精神,挽亲亲与尊尊为一体,兼具敬与仁之精神,此为古礼的灵魂所在。唯以此为基础,礼之仪文度数才可以得到合理的理解。
第二,文字的阐述与礼图的绘制相结合。《古人的日常礼仪》一书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图文并茂,百余幅的配图为本书增色不少。然而,本书的配图并不仅仅只是为了追求作品的生动性与趣味性,更是礼学本身的内在要求。或者说,礼学本身就有礼图学这一分支。古代的礼书之所以难读,一则因为古人的日常礼器,如宫室、车旗、衣服等等,与后世相去甚远,后人多不易得其形制;二则因为古人在行礼的过程中,要不断变更其空间方位,后人亦难得其要领。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古人就以图像的方式来再现礼之名物度数、行礼之空间方位与路线等,这就是礼图。
礼图源于东汉,大兴于宋代,到清代更是被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诸如江永的《乡党图考》、戴震的《考工记图》、焦循的《群经宫室图》、张惠言的《仪礼图》等著作,在以图像解礼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曾亦在《古人的日常礼仪》一书中的配图,除了引用聂崇义的《新定三礼图》、张惠言的《仪礼图》以及黄以周的《礼书通故》等中的配图之外,更多则是根据古代礼书的记载,充分吸收历代研究成果,从而绘制出近50幅礼图,包括行礼图、方位图、路线图以及服饰器用图等等,其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学术性。这些新绘制的礼图简明直观,与书中的文字相配合,相得益彰,使读者更容易对古礼有真切的了解。明代王应电在《周礼图说序》中说:“书所不能言者,非图无以彰其形;图所不能画者,亦非书无以尽其意。此古人所以不偏废也。”以此形容《古人的日常礼仪》一书,亦不为过。
第三,通俗性与学术性相结合。《古人的日常礼仪》一书之本意,是为一般读者了解古代礼仪提供一部普及性的通俗作品。因此,本书在写作上采用浅近的文字,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对古礼作了再现与解读。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本书的通俗性与普及性并不意味着放弃学术之严谨性。曾亦教授深于经学,于《礼》学与《春秋》学皆有精深的研究,其于古礼之复原,皆本于《仪礼》《礼记》等古礼书,并参照郑玄、孔颖达、朱子等历代礼家的见解,几乎无一字没有来历。与此同时,作者于历代礼家之见解,又能折中众说,择善而从,并从中体现作者独到的礼学观点。因此,本书虽然只是一部通俗的普及读物,事实上却具有极高的学术性,可谓“大家小书”。
第四,古今中西视角相结合。儒家论礼,一方面认为礼的精神“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但另一方面又主张礼当与时俱进,即《礼记·礼器》所说的“礼,时为大”。儒家认为,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时代都有与其时代精神相适应的礼仪,这就是所谓“时为大”。近代以来,在面临古今之巨变与中西之冲突的历史背景下,如何在接续礼“百世可知”之根本精神的基础上,建设与时代相适应的新礼仪,遂成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本书第四章“中西冲突下的传统礼仪变迁”,即是在一个古今中西相结合的视角下,描述了近代以来至民国时期的礼仪变迁。但很显然,作者的用意并不在于这种描述本身,而有着极为深切的现实关怀。我们今天同样面临着古今巨变与中西冲突,在这样一个新时代如何建设新礼仪,从而为未来的生活与未来的文明缔造新的规模,这可以说是本书的真正关切所在。
《光明日报》(2024年04月13日 1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舌尖3”为何成了“吐槽大会”?
网友形容观看“舌尖”系列的心情:第一部,口水长流馋到深夜舔屏;第二部,泪水、口水各半,有点不是滋味;第三部,哎,白攒了四年的口水!没有口水,只能找茬。“舌尖”节目组回应:我们希望呈现这个食物是怎么做的,再把背后附着的东西挖掘和呈现出来。
大年初四,《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时隔4年重归荧幕,首播当日央视一套尼尔森实时收视为2.25%,央视九套为0.73%——一集“舌尖”就带动了央视九套重返全国收视前十!其后几集,“舌尖3”依旧守住了收视上的强势,央视一套已经播出的前四集平均收视率超过了2%。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口碑端,“舌尖3”的成绩却一路下滑,截至2月24日第五集播出前,在豆瓣的评分系统中,这部国民纪录片已经从最初的8.0高分下滑到了4.7分,26202名网民参与打分。
从深夜舔屏到给“舌尖”找茬
有人如是形容自己观看“舌尖”系列的心情:第一部,口水长流馋到深夜舔屏;第二部,泪水、口水各半,有点不是滋味;第三部,哎,白攒了四年的口水!没有口水,只能找茬。综合网络各路文章,网友给“舌尖3”列出的问题包括:煽情过重,美食无味;片中用数据、典故出错;片子剪辑太乱,食物近景特写太多,满屏一张大图,但细看却一片模糊。
“请问中药口红和美食有什么关系?”“舌尖3”第四集“养”中,中医药大学学生自制的中药口红引发了网友质疑。网友扒出,这些原材料疑似购置于淘宝三无卖家店,连配的电子秤都是同款。且不说这种不戴手套配置化妆品的方式是否合乎卫生标准,最关键的是,美食纪录片中出现口红是什么意思?这种“闲篇”不仅仅出现在第四集,比如第三集“宴”,以江苏宝应婚宴上用“藕”引出“合以得偶”,随后切入辽宁彰武的清沟鱼,可没等到全鱼宴上桌,又转回来说宝应的全藕宴,其后登场的却是一名久负盛名的——武术家,从第9分12秒开始,至第17分40秒结束,占了将近四分之一的时长。讲了武术家的高超本领、大隐于市,以及70岁后收徒的心路历程,对于最能体现“宴饮”主题的拜师宴却一带而过。
吐槽一:解说词有“破绽”
“舌尖”系列成功,恰如其分的解说词功不可没,不过,“舌尖3”解说词却被网友抓出不少“破绽”。知乎上,网友“笑道人”几乎是逐字逐句列出了第一集解说词的问题,比如“集万物于一山(的野生蜂蜜),使得蜂蜜饱含清甜”——蜜源植物繁杂的蜂蜜不会清甜,反而会带有常见混合蜂蜜没有的药味;云南石锅并不起源于云南,而是四川藏区的石锅器型传入改良;穿山灶系摆拍,摆酒的是厨师家,豫西并无拜大厨一说;“世界上大概只有中国厨师唯有一把厨刀”——后片中瓜雕处立刻出现各种雕花刀;章丘铁锅,“必须历经12道工序、再过18遍火候、1000度高温锤炼、经过36000次捶打”此处都应该是虚指;“泡菜是四川人的命”实际上并没有。
第二集中,解说词同样被网友较真儿。乐山麻辣烫,画外音说“周大姐每隔一个月就要50万根竹签”可转头又说,“最受欢迎的牛肉,每天要准备1万多串”。
吐槽二:内容有“硬伤”
在节目中,还有一些内容引起了网友的争议。第三集“宴”中,讲述园林家石放苦寻“太湖之冠”花鲈不着,只好以家养鲈鱼替代,但是微博认证为“中国渔业协会原生水生物及水域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周卓诚”的网友开水族馆的生物男较真儿说,“出镜的并不是花鲈而是美国引进的大口黑鲈,肉质上差了几个级别”。
《新闻晨报》采访的上海水产研究所专家也认为“太湖水产中被大众认可的是‘太湖三白’,没有‘太湖鱼中之冠花鲈’之说”。
第四集“养”中展现石屏药膳,出镜的“石仙桃清蒸鳤鱼” 也被“开水族馆的生物男”指出,“绝对不可能是鳤鱼,(可能是)草鱼或者光倒刺鲃/中华倒刺鲃之类的种”。这种说法同样被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科学(渔业)方面的专家刘文斌确认。
此外,“养”中叶放剪下的植物也被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植物学专家刘琳莉确认是南天竹,果实含天竹碱,汁液含微毒,不过“不食用就没关系”。话虽如此,网友们却认为在一个美食纪录片中给有毒的食物这么大的特写镜头并不恰当。
在该集中大篇幅讲述的广东煲汤也引发争议。节目播出后,广东有媒体发表文章称,广东人肾脏病高发与煲汤有关,“广东人煲汤讲究‘煲三炖四’,即煲汤三个小时,炖汤要四个小时,炖煮时间过长,导致汤中的嘌呤含量非常高,同时因为富含蛋白质,加重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从而增加肾脏负担。”——食物养生的概念大家都知道,但是如何因时因地因人的开方进补,普通人其实并不了解,很可惜,“舌尖3”用一集的长度也没有讲清楚其中的门道。
吐槽三:过分煽情,不够好吃
最让观众不知所措的,当属你想对着“舌尖3”流口水的时候,它却偏偏想让你流泪。翻回头看,第一集中,章丘铁锅“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精神以及第二集“香”中,下岗女工红姐对于煎饼摊的期望,表达还算克制;到了第五集“食”中,“食物”已经彻底沦为“情怀”的点缀。得月楼新老传承中,只看见松鼠鳜鱼一道菜;青岛摔面,大篇幅讲述的是孙师傅靠面养家的不易,原以为他讲到“拉面的师傅上门挑战最后甘心落败”时,此处会有画外音解释拉面与摔面的功夫究竟有何不同,结果——并没有;到了重病妈妈为女儿做早餐的故事,则成了地地道道的励志故事,感人、催泪,但好吃吗?
同样的感人故事在“舌尖1”中其实也有,但讲述方式完全不同。比如“虾酱奶奶”。一个老奶奶在偏僻的小作坊生产很受欢迎的虾酱,对着墙上的一张照片,老奶奶忽然哭了。原来照片里的人是老奶奶已逝的老伴,他俩在一起做了一辈子的虾酱。短短几句画外音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心。
节目组回应:“换口味”有隐情
针对“舌尖3”质量不佳的说法,2月23日,“舌尖”节目组在官方公众号上刊发文章《为什么要创新?〈舌尖3〉创作背后有哪些“味道”要变?》做出回应。文章讲到了《舌尖3》“换口味”背后的隐情:“由于前两季带来的现象级传播效果,时隔4年才面世的第三季免不了被拿来与前两季进行对比。出于思维惯性和审美惯性,难免有不少观众对第三季的创新之举一时无法接受……”
同时,提到了“舌尖3”面临的困境:《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播出时,全国仅有40到50档美食栏目,而现在,有大约400到500档美食栏目在荧屏活跃着。还有“寻味”系列、“味道”系列、“一城一味”系列等几乎覆盖每一个省市的美食纪录片。简言之,美食纪录片的市场环境,已不可同日而语。如今,观众的期待和反馈都已不同,在前两季的基础上,第三季如果没有更多的创新、突破和发展,受众也不会满足。
也讲到了“舌尖3”拍摄的认真,比如对于韩国泡菜入选世界六大非遗美食,很多网友觉得愤愤不平,因为据考证,中国制作泡菜的工艺历史悠久,《诗经》就曾记载“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舌尖3》创作团队曾为一颗白菜到扬州去了四五趟,还找到农业大学专门研究农史、蔬菜史的专家,而且到多国去查资料,花费大量心血,只为搞清白菜从北方到南方怎么演变的、中国白菜怎么传到韩国的。
对于“舌尖3”八集背后的逻辑关系,总导演刘鸿彦表示,之所以做这样的结构,其实是有内在的思考、逻辑和表达体系的,“大家都说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这个博大精深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不仅仅是这个东西是怎么切的,怎么做的,背后肯定有更深层的东西。我们希望呈现这个食物是怎么做的,再把背后附着的东西挖掘和呈现出来。”文/本报记者 祖薇
订单同比增长近六千倍
章丘铁锅呼吁顾客申请退款
本报讯 自从《舌尖3》播出后,章丘铁锅一夜爆红。在济南市内的“同盛永”手工锅体验店,不大的店面挤满了前来“寻锅”的人,甚至有人提出要把体验店装修在墙上的铁锅拆下买走。
在网购平台上,章丘铁锅也卖断货。根据天猫官方公布的数据,自《舌尖3》开播至2月22日仅四天时间,章丘铁锅在天猫上的销量已经同比增长近6千倍。2月22日晚“臻三环”章丘铁锅天猫旗舰店发布声明称“手工铁锅完全不可能快速走量”、“章丘无锅,请大家理性消费”。
“臻三环”在声明中说:我们在“舌尖”前就经常缺货,舌尖播出后几十分钟就把我们两千余口库存卖光:手工的东西完全不可能快速或走量,我们要尊重技艺本身的东西,目前订单导致近一到两年不同种类缺货。线下十万口左右的订单我们一单也未接受!现在请大家理性消费。不要让过火的市场使行业发生不健康成长。希望大家申请退款。另外请不要再翻墙进厂和群体性在大门守候。厂里不卖锅,这几天大量人不顾阻拦冲进厂求证手工也都已得到满意答案。后续不再开放参观。再有此类报警处理!洛阳纸贵,章丘无锅!留下一段美好回忆就好了。
2月23日晚8点,“同盛永”“臻三环”官方旗舰店以及“同盛永”淘宝店都清空了铁制商品。央广网记者致电章丘铁锅“同盛永”传承人之一的刘紫木求证,他只是声音疲惫地说“希望大家都能冷静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