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常态化下的餐饮行业发展受阻是一定的,但是消费者对品质生活的需求不减当年,这也为餐饮行业迎来了新格局新的挑战。
那疫情常态化中,餐饮品牌如何在新时代浪潮中适应发展趋势,抓住机遇成长呢?
< class="pgc-img">>趋势1:餐饮企业要做精细化产品,满足更多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消费者需求逐步精细化、多元化,餐饮行业市场细分程度也随之增加。
< class="pgc-img">>餐饮企业可以开辟新品类,以多品牌的运营满足多元化圈层的需求。
创立各种风格的品牌,可以满足不同的消费体验;延续品牌核心理念,为市场不断带来惊喜,让大家感知到你这个品牌一直在成长中,不断捕捉新的潮流。
既可以围绕核心竞争力进行拓展,形成系列;也可以瞄准核心产品的周边品类市场。
比如九毛九餐饮集团旗下创立并运营了“九毛九西北菜”,这样是以多品牌多概念为基调,通过创立不同风格的品牌,触达不同层面的消费群体,为消费市场带来全新体验。
趋势2:餐饮企业要用活社交媒体,让消费者自发传播
社交媒体汇聚了大量的年轻消费群体,是他们获取信息、记录生活、分享好物的风水宝地。
而且餐饮更是一个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经常种草、交流的领域,微博或者小红书都美食早餐都有上千万甚至上亿的人在讨论。
< class="pgc-img">>因此餐饮品牌要活用社交媒体,给予消费者更多分享动力。
比如:塑造有故事有颜值的产品,刺激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的分享欲,这样无声的传播而且来自消费者,它给品牌赋能是非常厉害的。
趋势3:建立自己的餐饮鱼塘,锁定目标消费群体
今天消费者对品牌信赖不能持久,对品牌忠诚度不高。
一个消费者在一年内重复消费的餐厅或者餐饮品牌并不多,同时层出不穷的新品也在抢夺消费者的注意力。
所以,餐饮品牌要搭建自己的餐饮鱼塘,无论是门店引流还是外部获客,或是建构会员权益激发消费者复购等等方式。
自己餐饮鱼塘的搭建不仅是餐饮品牌沉淀,更重要的是积累品牌长期的用户资产和数据资产,这是餐饮品牌开创新品类拓展市场的一个关键数据。
< class="pgc-img">>比如全仔包--中华包点专营店,疫情中不仅没有减少客户,营业额翻倍增长,这就得益于他们的完善的会员系统,只要在全仔包消费,几乎都有记录。疫情中吃饭依然是刚需,消费者想用餐,很快能找到全仔包,全仔包也能及时地把美食送达。
所以,在后疫情时代,要想我们的餐饮品牌长青不衰,就要在产品上下功夫--产品精细化、传播上---用活社交媒体为品牌赋能,用户上----搭建自己的餐饮鱼塘,牢牢锁住自己的目标人群。
这样才能引领餐饮行业趋势,创造消费潮流。
向不对,努力白费。探店归来,发现很多餐饮人不是不努力,而是方向不太对。
2012年以来,餐饮业经历了七轮升级,七轮下来,很多人跟丢了,但升级还未停止,餐饮经营仍然有巨大的改善空间。
餐饮老板内参 王新磊/文
01 餐饮的周期一年一次迭代
2013年以来,餐饮业每年经历一次转型和升级,持续迭代。
2013年,高端餐饮倒闭,中端餐饮抓住机遇快速发展。粗放式经营结束,精细化管理萌芽。
2014年, O2O元年,餐饮经营从拼经验转向拼数据,掌握新兴消费者的“消费轨迹”成为潮流。
2015年,餐饮模式走向小而美,试图降低成本,寻找最佳模式。这一年,很多餐饮企业掉队了。北上广深6个月关店161287家。上海占40%,北京30%。
2016年,餐饮业进入品类竞争,爆品成为共识,并搭配食材升级,实现客单价的提升。更名潮是这些内在变化的外化,比如湘菜品牌“同新餐饮”,一夜之间更名为“费大厨辣椒炒肉”。
2017年,餐饮“小吃化”,许多菜品脱离宴席,成为单品店,如烧烤品牌“很久以前”从众多选择中细化出“羊肉串”,作为其战略产品。
2018年,餐饮“快餐化”,西贝进行三次快餐实验,底层逻辑是追求效率和品质的匹配,提高翻台率。
02 2019,餐饮已经进入“复合型竞争”
都说“时代抛弃你,不会打一声招呼”。其实,纵然是跟你打了招呼,你也不在乎”。从今年起,餐饮已进入复合型竞争。如何理解?以肯德基为例。
2015年8月13日,上海肯德基世博源餐厅,时任中国肯德基总裁屈翠容从三个维度向《餐饮老板内参》讲述了肯德基的“自我改造”方法论。
1、产品结构方面,一些更新鲜、更健康的品类被引入餐厅,鲜果汁和蔬菜沙拉开始和汉堡、可乐成为好朋友。
2、客群文化方面,开始和小鲜肉、萌妹纸们打成一团,开始以娱乐化的姿势和互联网化的心态主动迎接客群更迭。
3、店面体验方面,开打“好邻居”概念,不再追求店面整齐划一,而是鼓励多种店面形态共存。
在“去快餐化”的同时,肯德基引入支付宝、自助点餐,并开始积累私域流量,结果是品牌迭代了,效率、体验也提高了。2018年,肯德基同店销售额同比增长2%。到了2019年第二季度,肯德基同店比增长5%。截至2019年6月30日,肯德基已拥有超过1.85亿会员,同比增加5000万。
< class="pgc-img">>肯德基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复合型迭代”。肯德基如此,许多黑马品牌也是如此。比如喜家德,在保持足够快的增速下,进行了全方位升级,对内折腾组织力,对外打入核心城市。
经过持续的迭代升级,2019 年,餐饮呈现出“复合型竞争”趋势,拼得不是单项,而是综合实力。木桶理论开始发力,品牌方至少需要在成本、效率和体验这三项中,拥有两项优势。那些“同店比”提不上来的品牌,仍旧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03 想在“复合竞争”中提高“同店比”,需要落实 4 个升级
11 月,我探访了多家不同城市、不同规模的品牌,发现想要在复合型竞争中取胜,需要在 4 个方面升级:
1、门店形象升级,增强吸引力
看脸时代,门店气质直接决定客群。门店形象升级,是品牌升级的最佳体现方式。这不是“换个设计师就行”,而是要重新梳理品牌定位,找到目标消费者。
那些业绩增长的门店,都用了此招。比如味千拉面,通过门店升级,推出主打产品大骨浓汤猪软骨拉面,玩快闪店,请消费者吃生日面,重新吸引了年轻消费者。
< class="pgc-img">>与此同时,仍然有众多餐饮企业用陈旧的形象、顽固的口味,来服务消费者。这就像消费者已经在追“现男友”、追“四字弟弟”了,老板在追刘德华,唱“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完全不对路。
2、产品结构优化,保持适度的新鲜性
如果说门店是第一形象,产品就是第二形象。优化产品结构,也是一个妙招。
王品旗下牛排品牌“西堤”,2005年进入大陆市场,至今已经将近15年了。最初,考虑到西餐的认知程度,推出了“套餐制”。随着新兴消费者崛起,西堤进行了“休闲化”改造。
将门店形象从西餐的“庄重”升级为时尚简单约。同时,对产品进行了4方面的优化。
1、菜单打破原有套餐制,改为单点;
2、提高产品性价比:全球优质牛排产地直送;
3、拼颜值:用正餐的仪式感做轻正餐;
4、跨界联名:上海美罗城店和轩尼诗进行跨界联名。
< class="pgc-img">>同时,西堤又推出了“下午茶”系列产品,扩宽了消费场景。11月16日,我在美罗城店看到,下午茶时间段,西堤上座率达到8成以上,并且年轻人占9成。通过以上举措,西堤同店比增长明显。
3、与消费者互动,维护持续的影响力
这一条就不用多说了,很多餐饮企业都是高手。
今年,“智慧设备”成为了互动的新工具。在吉祥馄饨新的智慧门店中,出现了许多屏幕点单器,与麦当劳点单类似。
< class="pgc-img">>吉祥馄饨创始人张彪把这个看做是“跟顾客更多的互动机会”。
在快餐店吃便饭,排队几分钟,点单几十秒,吃完走人可能不超过十五分钟。在这极其有限的时间里,餐厅的服务人员和顾客的交互时间往往也只有十几秒钟。
而多种形式的点单和产品呈现方式,给了顾客更充分的了解产品甚至整体品牌风格的时间。
4、保持体验水准,要从后厨开始落实
标准化的难题,摆在每个中餐品牌面前,尤其是主打快炒的品类。今年,有些品牌从后厨着手,找到了保持“用餐体验水平”的办法。
小炒品牌“兜约”,采用类似流水线的方法定岗,让一个师傅负责的菜式尽可能固定下来。无论哪个消费者点辣椒炒肉都是这个师傅炒。且规定一个师傅负责的炒菜不超过八个。
这种定岗制度,不仅让师傅的专业度、熟练度得到了提升,还让配菜更精准,提高了后厨的效率,最终,厨师要做的就是一件事:拿锅、炒菜。据兜约测算:如果只让一个师傅炒八个菜,产能提高50%。
餐饮的高速迭代还未结束,身处餐饮周期第八轮,餐饮老板们需要了解到:我们既是“周期的朋友”,应该敬畏它,认识它;我们也是“周期的敌人”,需要穿越它,抛开它。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第 3462 期
作者 | 餐饮老板内参 月半
上演“分身术”的头部餐企
最近,头部餐企“不满足”于原有的门店服务范围及顾客触达半径,纷纷尝试起“分身术”。
比如星巴克推出的“沿街取”服务,顾客在高德地图上可以下单咖啡,由店员直接“拎到车前”。据悉,这项服务以北京上海为起步,预计未来一年内,全国将有1000家以上星巴克门店,支持“沿街取”服务。
把生意做到私家车上去,星巴克这次也是拼了。
无独有偶,盒马推出一个新的概念“盒区房”,在“3公里30分钟送达”的基础上,新增“5公里1小时送达”服务。北京则有1200个社区喜提“盒区房”。
星巴克和盒马,均实现了“不增门店,扩大配送”。
而另一边,小龙坎火锅推出轻量化社区店模型,和以往动辄500、1000平米的大店不同,用200平米左右的小店,下沉社区,服务居民打造“家门口的火锅食堂”,在成都已落地4家门店;麦当劳的地铁无人餐车,近期也在北京掀起一波小高潮,成为京城新网红。
小龙坎和麦当劳,均采用“轻量化新模式”,并扩展新的场域。
很明显,不管是下沉社区,还是科技加持,头部餐饮企业都在尝试“分身术”——想尽一切可能,把生意做到更大的空间,把售卖时间拉得更长。在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寻找生意的突围。
“你不来,我就主动去”!
煞费苦心背后,藏着哪些心思
这一波“分身术”背后,各家餐饮企业有哪些考量?
1、洞悉顾客潜在的需求。
“星巴克这波操作,帮我省掉了3分200块”,在星巴克中国的官方公众号下方,这条留言收获了不少共鸣。事实上,星巴克很早就发现,“停好车后,专门去门店取一趟咖啡”是不少顾客的痛点,“事实上,一些门店也时常收到客户请求——把咖啡送到门口,我拿上就走……”
“盒区房”的诞生也有同样的洞察:盒马数据显示,约5.4%的线上订单,是由非盒区房用户下单后,到离家最近的停车场、十字路口等边缘地带等候。
换句话说,餐饮企业们,在“创造条件”满足客户需求。
2、疫情之后,大家的消费诉求和习惯发生变化,希望“吃的更方便、舒适、安全”。
小龙坎负责人告诉内参君:离家500米的范围就能有“家门口的火锅食堂”,这更容易产生复购。
亚洲湾社区服务店是小龙坎在成都最早开出的社区店之一。店在社区商业一楼,可以外摆。门口一溜竹栅栏,顺着路边种的竹子一围,就围出了一个小院。几张四方桌配上方竹凳,随意摆在院里。推开栅栏进去,就像是到了邻居家吃饭般自在。
麦当劳智慧购地铁餐车,出现在双井、西二旗、朝阳门等“早高峰客流大站”。北京作为超一线城市,日均客流量达到761万人次。早高峰主要的客流都是上班族,地铁无人餐车的使用,让上班族更方便“站内购买”。
3、餐饮激烈内卷下,头部也要“放下身段”积极抢单。
放下身段!主动走到客户面前!任凭你是咖啡赛道的老大哥,还是生鲜零售巨头,亦或是西式快餐、火锅头部。
如今,复苏后的餐饮竞争更加激励。新品牌不断推出、顾客注意力分散、忠诚度降低……即便是头部企业,面临这样内卷的大环境,也需要积极抢单,开拓新战场。
以星巴克的“沿街取”业务来看, 据公安部统计,2022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17亿辆,其中北京、成都、重庆、上海超过500万辆。如此庞大的群体下,如今新增了“沿街取”这个触点后,假设哪怕每天只有0.01%的用户使用了这项服务,从单量到整体营收,也是不小的增长。
“在到店、到家之外,星巴克在尝试‘在途’这一全新消费场景。”负责人介绍说。
4、好铺面难寻,拓店目标如何实现?
餐饮企业想要寻找增量,找铺面、开新店,是必经之路。然而,优质的铺面就是稀缺资源,注定是越来越少的,这一点让不少餐饮企业在扩张目标面前倍感压力。
在现有门店之余,如何用更“轻量化”的分身模式拓展生意,也是餐企“向内求取”的积极思考。我们不妨大胆假设,当星巴克的沿街取、麦当劳的无人车跑通模式,未来会不会有更多餐饮企业投入“分身站”,可能顾客顺路取到的品类会更丰富。
5、下沉社区,继续掘金
盒马和小龙坎下沉到社区,再一次让大家关注到这个场域的激烈竞争。
公开数据显示,全国“商户数量在50+”的中大型购物中心有5300多个,但全国的社区有10万个以上,这意味着,社区型餐饮拥有不小的发展空间,也成为头部企业下沉掘金的香饽饽。
小龙坎从去年中旬开始探索社区店,逐步形成一套门店测算模型。同时,从投资回报的角度来看,疫情后,能拿出大笔钱来投资的人的确变少了。在这样的境况下,200平米左右,小投入、快回报、保险系数高的小店模型更受青睐。依托供应链优势,“走进社区”的小龙坎,更像是一场“降维掘金”。
分身会不会“乏力”?
扩张与造血兼具。拓宽业务边界的同时,头部企业们也在加码自身,打牢基础。
在这其中,科技的加持、运力的稳妥、供应链的保驾护航、研发力的挑战,都是考验。
“盒区房”的诞生背后,是盒马自面世以来的首次扩区。经测算,扩区后的配送范围增加了近3倍。负责人表示,针对新增的配送区域,会调整门店拣货布局,更科学地计算配送链路,并在冻品订单和热食订单中,增加效果更好的保温材料,保证服务质量。
星巴克沿街取服务,则与高德地图共同推出,主要依托自身高密度的门店网络、运营优势,以及高德地图精确至分钟级的路线规划、实时交通路况等核心能力。这一业务在北京上海测试了半年左右才正式上线,在实际操作中,面对一线城市拥堵且变换莫测的道路情况,这项服务对于技术精准度、门店的运营管理要求都很高。
小龙坎则组建单独的团队,支持社区模型。负责人透露,传统的门店和社区小店,是不同的业务线,包括运营、产品研发等,都需要有自己的一套逻辑。比如产品上,“小份”较多,客单价也相应比标准店低一些。
而麦当劳在地铁看似简单的餐车,实则是掌握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无人车,以及可以保温的餐品放置舱,理想的情况下,无人车可以自己开来开去取餐品。
小结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餐饮分化正加剧,要么向上一搏,要么下沉更接地气。面对当下的竞争格局,头部餐企更加主动求变,积极寻找向上发展的新抓手。
这是内部创新,更是行业的进步。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技、供应链的成熟,以及餐饮品牌自身的迭代和升级,今天的“头部测试”,未来或将成为行业普遍。而在这个过程中,头部餐企身体力行,加速赛道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