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加盟网-免费发布餐饮招商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加盟资料,如需加盟请去其官网了解详情

3年半累亏11亿!“连锁火锅第一股”呷哺呷哺去路何在

来源:餐饮加盟
作者:小吃加盟·发布时间 2025-10-13
核心提示: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见习记者 薛婷阳营收缩水、由盈转亏,呷哺呷哺的上半年并不好过。连续亏损三年后,8月“连锁火锅第一股”呷哺

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见习记者 薛婷阳

营收缩水、由盈转亏,呷哺呷哺的上半年并不好过。连续亏损三年后,8月“连锁火锅第一股”呷哺呷哺再度发出半年盈利预警。

公告显示,公司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收入约为24亿元,同比减少15.9%,净亏损录得2.6亿元至2.8亿元。上年同期,呷哺集团净利润212万元。本报告期同比盈转亏,半年亏损额超过去年全年。

自2021年开始,呷哺呷哺连续三年半深陷亏损泥沼,期间累亏总额超11亿元。

二级市场上呷哺呷哺的股价应声下跌,自8月2日盈利预警业发布后,公司股价累计跌幅达19.05%,截至8月16日收盘,最新股价报1.02港元,总市值不足11.08亿港元,与巅峰时期相比已蒸发超95%。

闭店潮延续至今

“趁烧”门店全部关闭

公开资料显示,呷哺呷哺诞生于1998年,创始人贺光启将台湾小火锅成功引进大陆,2014年在港交所敲钟上市,成为“连锁火锅第一股”。2015年呷哺呷哺推出茶饮品牌“茶米茶”,2016年推出高端火锅品牌“凑凑”,2022年推出高端烧肉品牌“趁烧”。

从营收情况看,呷哺呷哺和凑凑两个品牌贡献超过95%的营业收入。今年5月,呷哺呷哺套餐价格全面下调,整体降幅在10%左右。具体到凑凑餐厅,2023年平均客单价为142.3元,翻台率为2次/天,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9.7%。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呷哺呷哺持续关闭亏损门店,2023年全年关闭114家餐厅,计提资产减值1.65亿元。2024年上半年仍在持续关闭亏损门店,上半年计提资产减值2亿元。今年7月,呷哺呷哺旗下高端烧肉品牌“趁烧”门店已经全部关闭。

降价的呷哺呷哺加码付费会员制

创始人贺光启回应热搜

追溯往期财报数据显示,2014年至2022年,呷哺呷哺的平均客单价从44.4元上涨至63.9元,期间增长幅度近44%。其中,2018年和2020年的同比增速皆超过10%。凑凑的平均客单价也从2020年的126.6元增长至2022年的150.9元。

今年5月,呷哺呷哺套餐价格全面下调,整体降幅在10%左右。“高端品牌”凑凑的客单价下调至142.3元,与2021年5月基本持平。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海底捞人均消费99.1元、九毛九旗下的怂火锅人均消费113元,相比之下凑凑的客单价依然较高。由此可见,尽管顺应市场加入“降价大军”,呷哺呷哺和凑凑的价格水平显著高于行业平均值,菜品和服务没有明显差异性,消费者的流失也在所难免。

今年7月,呷哺呷哺创始人贺光启回应“3年亏8亿”话题登上微博热搜。贺光启首次对连年亏损、降价等事件做出正面回应。贺光启称产生账面亏损“不是经营问题”,并表示“呷哺是一家挣钱的公司,整个餐饮市场都在降价,我们不调也不行。”

除了降价,呷哺呷哺还在今年5月另辟蹊径推行起了付费会员制度。类似于山姆模式,消费者可以花费208元成为呷哺呷哺的年度付费会员,将购卡、折扣、积分、新店、生日、新品六大特权打包给付费会员,优惠涉及呷哺呷哺、凑凑、茶米茶等多个品牌,会员储值还能在新开门店享受五折优惠。

然而,呷哺呷哺付费会员的开展不如想象中顺利。据黑猫平台统计,截至8月16日,以“呷哺呷哺”为关键词搜索,投诉量累计612条,近30天的消费者投诉中约有一半与畅吃卡相关,主要集中在诱导开卡、夸大宣传、退款困难等问题。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 金错刀频道

< class="pgc-img">

中国人对火锅,爱得有多深?

不久前,三星堆新出土了一件“陶三足炊器”,吃火锅用的。

< class="pgc-img">

国人一年能“吃”出1.2万家火锅企业。海底捞就是“火锅界天花板”。

没想到,天花板也塌房了。海底捞关店300家,是史上最大规模的关店。

< class="pgc-img">

还没完,就在几天前,海底捞直接祭出了一份盈利警告。

预计净亏损约38亿元至45亿元,相当于安踏的半年净利润。

这是自上市以来,海底捞的首次亏损。

海底捞曾在一份公开信中表示,苦果只能由自己一口一口咽下。

同样命运的还有星巴克。自2020年以来,星巴克利润“腰斩”,关闭200家店。

星巴克中国因“涨价风波”、“驱赶民警”等诸多问题,站在了风口浪尖上。

< class="pgc-img">

一个是火锅界天花板,一个是咖啡界顶流,曾经让人眼红的巨头,为什么无人排队呢?

< class="pgc-img">

一场豪赌,关店300家

小店扛不住,大店在流血。

2020年,因为疫情,海底捞停业50天,亏了9个亿。

在此之前,海底捞的门前,永远有人在排队。

< class="pgc-img">

各大城市的口味榜和好评榜,都有被海底捞支配的恐惧。像北上广深,南京等新一线城市,好评榜几乎全是海底捞。

< class="pgc-img">

2018年,海底捞的开店的速度能达到50%以上,堪称“扩张狂魔”。

危急时刻,张勇下了一步险棋:抄底扩张。

海底捞是购物中心的引流神器。疫情期间,许多购物中心为了吸引海底捞入驻,自愿降低租金,甚至免租金。

与此同时,海底捞在一二线城市开完了店,正在往三四线城市下沉。疫情也许是个契机。

到了2020年,海底捞的开店速度更疯狂了。

仅在一年内,就开了500多家店,平均每天能开出1.5家门店。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要知道,喜茶在2020年累计的门店也就695家,隔壁巴奴毛肚火锅只有78家。

简单来说,海底捞用了四年半的时间,将门店总数扩大了近6倍。

< class="pgc-img">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疫情再继续,原材料成本再上升。2021年上半年,海底捞的原材料成本就占了总收入的42.3%。

海底捞扛不住了,逼得涨价。在开放堂食后,价格上涨6%。

有网友测算,一片土豆要花1.5元,海底捞再次“喜提”热搜,不得不公开道歉,并维持原价格。

< class="pgc-img">

涨价的路子走不通,海底捞就寻思着降低成本。

悄咪咪地,海底捞把牛肉粒变成了大豆制品。牛肉粒被吃货们称为“不可辜负的美食”,更是衍生出不少网红版吃货教程。

< class="pgc-img">

没了牛肉粒的海底捞,再次惹怒了众人。

海底捞做出了回应,把锅甩给了“要节约”。看似政治正确,但网友还是不买账,认为海底捞的末日来了。

现如今,很多海底捞的门口,几乎没有人再排队了。

疫情之前,海底捞翻台率能达到一天5次,但现在,海底捞翻台率下降到只有一天3次左右。

< class="pgc-img">

撑不下去的海底捞祭出大招:啄木鸟计划。

具体来说,就是关闭300家经营不善的门店,相当于门店总数量的20%。

< class="pgc-img">

海底捞用实力证明:海底捞的服务,你学不会;海底捞的扩张,你学不得。

张勇事后反思:对趋势判断失误,扩店的计划是盲目自信。

< class="pgc-img">

海底捞做副业,只是在作秀?

海底捞的主业在流血,副业同样“捞”不动了。

翻开海底捞的财报,“其他餐厅经营”这一板块营收占比仅有0.1%。

看似不显眼的0.1%背后,藏着海底捞的野心。

< class="pgc-img">

1、玩跨界,没跑出一个“爆品”

海底捞算是把跨界玩明白了,横跨快餐、饮品、周边三界。

在北京,海底捞的快餐店,正在“包抄”各大写字楼。

捞派有面儿、十八汆、饭饭林、秦小贤、佰麸私房面、新秦派……不同的品牌后,有做面点、盖浇饭,还有做炒鸡、土豆粉的。

与海底捞的高端不同,快餐更平民,几乎都是“干饭人”的日常

< class="pgc-img">

来源:餐企老板内参

有了快餐,海底捞在上海、南京等地开起了奶茶铺子,卖起了茶颜悦色的同款产品。

它还把店开到了国外,在英国伦敦核心商业区的店,除了火锅,还售卖服装、茶具等周边。

海底捞一度在英国各大招聘上发帖子,招聘扯面和变脸表演师傅。

这样的体验式打法,倒是和星巴克“卖杯子”的套路相似,做的就是“差异化”。

总的来说,更像是“赔钱赚吆喝”,还没跑出一个网红“爆品”。

< class="pgc-img">

2、十个“副牌”,近半数歇业

在寸土寸金的北京,想花9.9元搞定一份午餐,并不容易。

而在望京的一家十八汆,最便宜的凉面能卖到9.9元。

< class="pgc-img">

海底捞还在成都开了家面馆,几分钟就能出一份面,最高价卖到9.9元,甚至比早餐还便宜。

这些副品牌背后是同一种打法:共用一套供应链系统,多为半自助模式。

据不完全统计,海底捞搞得10个快餐项目,已经有近一半收缩或是歇业。

海底捞给出的解释:内部员工尝试的创业项目,目前正处在探索阶段。

张勇霸气回应:开个面馆尝试,投资20-30万,失败了又怎么样呢?

海底捞搞副业,连婚礼服务也没放过。

前段时间,#如果海底捞可以办婚礼#的话题,引发上亿网友的关注。

< class="pgc-img">

海底捞官方回应,有客户咨询,正在跟客户讨论。

雷声大雨点小,这场全网掀起的声浪,更像是一场“作秀”,很快沉寂下去了。

< class="pgc-img">

海底捞和星巴克的看家本领,失灵了

前两天,星巴克因为“涨价风波”、“驱赶民警”、“使用过期食材被罚百万”等诸多问题,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 class="pgc-img">

星巴克与海底捞,看似毫不相关的连锁品牌,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星巴克卖的不是咖啡,而是“逼格”。

当大家谈论“一杯星巴克咖啡可以喝多久”时,讨论的不是咖啡本身,而是使用空间的自由。

就像前副总裁霍华德·毕哈所说,我们不是在卖咖啡,而是为喝咖啡的人服务的。

< class="pgc-img">

海底捞卖的不单单只是火锅,而是极致服务。

所以说,他们能卖出高价的原因,不仅仅是产品本身,更在于价值溢价。

另一方面,他们对员工足够好。

在餐饮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五十万年薪挖不走星巴克一个店长。

在星巴克,员工被称为“伙伴”,能为员工的父母上保险。而在海底捞,则把员工叫“家人”。

< class="pgc-img">

曾被奉为圣经的两个招数,已经失灵了。

很多人将大规模闭店,直接归罪于疯狂开店,却忽略了掏腰包的用户。

在餐饮界,用户对价格的敏感度不同,但都有一个朴实无华的诉求——好吃。

在豆瓣“大胆开麦,海底捞就是营销咖”的讨论帖下,网友的槽点主要集中在价格和口味上。

< class="pgc-img">

“海底捞只有番茄锅好吃”、“口味没有创新”,甚至有网友将海底捞比作是“火锅界的肯德基”。

去年国庆期间,海底捞曾推出雪花牛小排、竹荪抱虾滑等新品,但并没有激起太大水花。

海底捞的菜品上新并不多,且无固定频率。

以沙棘锅底为例,海底捞在北京等地区,办了20多场品鉴会,更迭了19次,最终上市的时间已经过了8个月。

< class="pgc-img">

更要命的是,海底捞还曾因豆花过期被罚2万元。

就在海底捞连食品安全都无法保证时,其他火锅新秀却在加劲往前冲。

相同命运的还有星巴克。

除了星冰乐和不时出圈的杯子,星巴克在中国似乎再也找不出一款引爆全民的新品。甚至有网友认为,星巴克的新品特饮都是深坑。

< class="pgc-img">

实际上,海底捞之所以牛,背后有强大的供应链做支撑。有这样配置的海底捞,竟然丧失了持续的创新能力?

服务溢价和空间溢价,都行不通了。

结语:

过去,海底捞最引以为傲的是“服务”,提供免费的牛肉粒和水果,去海底捞吃一顿火锅一度成为潮流。

现在,海底捞被网友嫌弃了,被钉在了“服务过度”“没有创新”的耻辱柱上。

< class="pgc-img">

星巴克中国的处境同样艰难,时下最In的咖啡风潮,早已不是在星巴克当气氛组。

年轻人更喜欢“在武康路上手握一杯经典咖啡”,这才是yyds。

推上神坛容易,跌落神坛也很快。张勇曾坦言,让大家不要在神话海底捞了。

其实,最不应该被神话的,是海底捞的服务。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篇作者 | 星辰

<>< class="tt_format_content js_underline_content autoTypeSetting24psection " id="js_content">

源:e公司

3月11日,“呷哺呷哺(00520.HK)去年净亏损超1.8亿”的消息冲上了多个平台的热搜榜单。


受到整体业绩不佳影响,呷哺呷哺3月11日股价走势也难言乐观。3月11日,在港股上市的呷哺呷哺低开低走,早间股价一度跌近17%,此后有所盘中反弹。截至当日收盘,呷哺呷哺跌12.92%,报1.55港元/股,成交6858万港元。
回溯来看,3月8日晚间,呷哺呷哺发布业绩预亏公告,集团预期2023年实现收入约59亿元,同比增加约25%。预期2023年净利润亏损处于1.8亿元至2亿元之间,较上一年度有所收窄,2022年同期净亏损约3.31亿元。
谈及去年业绩亏损,呷哺集团在公告中表示,净亏损主要有以下原因:谨慎复盘预计关闭及持续亏损餐厅,于2023年计提相关资产减值损失不高于1.60亿元;截至2023年12月31日,部分附属公司递延税项资产较2022年同期减少约0.60亿元。此外,当前餐饮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且消费疲软,对中高端品牌定位的湊凑带来冲击,导致其业务尚处亏损。
呷哺集团也提到,去年,公司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根据市场状况及时调整餐厅的经营策略,力求提高运营效率。比如推出了小份菜、区域定制化、全时段多场景等组合策略。深化付费会员权益体系,稳固客户群体。同时,公司积极增加战略供应商数量,利用集中采购优势,降低平均采购单价。此外,公司还改善餐厅运营成本结构,通过新小店模式、“重设计、轻建材”的投资模式,优化餐厅盈利模型,实现效益最大化。
对于尚处亏损的湊凑品牌运营策略的调整,呷哺集团在公告中也进行了重点说明。“湊凑层面,我们计划加速新菜品上市进程,以确保能够迅速响应市场变化。同时,将建立菜品库作为新品储备。其次,将通过促销组合拳与消费者建立更紧密。能够吸引更多潜在消费者,还能增强现有客户的品牌忠诚度,提升整体业绩。此外,将对内部培训体系进行升级,强化员工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实际上,上个月初,为抢占春节餐饮消费旺季,湊凑火锅的运营策略就已经呈现调整态势。2月1日,呷哺集团宣布,湊湊将在国内近250家餐厅上线全新菜单,新菜单涵盖畅吃卡优惠力度提升、新品上市、新增小份菜等多项升级,同时呷哺加码付费会员的数字化营销,湊湊新菜单70%产品推出付费会员专享价。
“去年,呷哺集团似乎正处于一个发展瓶颈期。在火锅赛道竞争加剧背景下,呷哺呷哺品牌在大众化的餐饮市场中并未展现出明显的特色,难以抓住消费红利;而湊湊定位于高端火锅品牌,因为消费环境的变化受到影响。尽管呷哺集团整体营收有所上升,但利润状况仍然不佳。对比其他餐饮上市公司,呷哺呷哺仍需努力改进其经营策略,以应对当前的市场挑战。”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
实际上,伴随着餐饮市场的强势复苏以及火锅赛道前景持续向好,不少连锁餐企纷纷加码入局,火锅行业竞争愈发激烈成为共识。
今年1月,艾媒咨询发布的《2024年中国火锅行业发展与消费行为监测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火锅行业市场规模达到5966亿元,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689亿元。火锅产业往集群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不断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助推火锅产业消费扩容提质升级。
不过,报告也指出,火锅行业已经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菜品同质化、锅底同质化严重,很难具备产品优势。为了解决火锅赛道的痛点,不少上游企业打磨出适配性较强、个性化突出的优质产品及服务,以开拓出新的赛道。未来,火锅品牌将专注于打造专属核心优势,在细分赛道中吸引消费者。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连锁火锅龙头海底捞首次宣布开放加盟引发关注,这也被业内视为海底捞应对火锅赛道激烈市场竞争的一大举措。
3月4日,海底捞(06862.HK)公告,将推行海底捞餐厅的加盟特许经营模式,以多元经营模式进一步推动餐厅网络的扩张步伐。此外,海底捞亦已成立加盟事业部,制定加盟特许经营相关模式细节及商务合作流程。

责编:万健祎


校对:冉燕青






版权声明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

点击关键字可查看

潜望系列深度报道丨股事会专栏投资小红书e公司调查时报会客厅十大明星私募访谈丨痛心!接连两起煤矿事故,已致12人死昨夜,中国资产爆发!T+0!这国股市,重大宣布!李云泽最新发声!“抵御风险的家底非常坚实”李想回击“P图风波”,余承东、何小鹏等声援支持!刚刚!大爆发!威胁美国港口安全?这家A股公司紧急回应36%!这国,通胀飙升!货币严重贬值……今夜,这些A股公司集体出手:回购!

如果您对此项目感兴趣,请在此留言,坐等企业找您(成功的创业者90%都是通过留言,留言只需5秒钟)
  • 知名招商项目汇聚平台

    汇聚海量知名、高诚信度品牌招商项目,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 事实和口碑胜于一切

    千万创业者通过这里找项目、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

  • 诚信的商机发布平台

    请你在加盟留言时,选择有实力、 加盟店多、成功案例多、合法资质、 证照齐全、诚信经营的品牌.

郑重承诺:本公司郑重承诺尊重你的隐私,并承诺为你保密!
随时 上班时间 下班时间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1. 加盟费多少
  2. 我们这里有加盟店吗?
  3. 我想了解一些加盟资料
  4.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尽快联系我


创业专题



热门创业项目

精品推荐

餐饮项目分类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推送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的项目

合作伙伴

我们也在这里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您身边的财富顾问...

扫一下
客户端客户端

iPhone/Android/iPad

去下载
关注微博关注微博

官方微博随时分享...

加关注
手机看hbdrt.cn手机看hbdrt.cn

随时随地找商机...

去看看

温馨提示

  • 1在找餐饮项目的过程中多对比同类项目。
  • 2了解项目时多打电话,进行实地考察。
  • 3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加盟。
  • 4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