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见习记者 薛婷阳
营收缩水、由盈转亏,呷哺呷哺的上半年并不好过。连续亏损三年后,8月“连锁火锅第一股”呷哺呷哺再度发出半年盈利预警。
公告显示,公司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收入约为24亿元,同比减少15.9%,净亏损录得2.6亿元至2.8亿元。上年同期,呷哺集团净利润212万元。本报告期同比盈转亏,半年亏损额超过去年全年。
自2021年开始,呷哺呷哺连续三年半深陷亏损泥沼,期间累亏总额超11亿元。
二级市场上呷哺呷哺的股价应声下跌,自8月2日盈利预警业发布后,公司股价累计跌幅达19.05%,截至8月16日收盘,最新股价报1.02港元,总市值不足11.08亿港元,与巅峰时期相比已蒸发超95%。
闭店潮延续至今
“趁烧”门店全部关闭
公开资料显示,呷哺呷哺诞生于1998年,创始人贺光启将台湾小火锅成功引进大陆,2014年在港交所敲钟上市,成为“连锁火锅第一股”。2015年呷哺呷哺推出茶饮品牌“茶米茶”,2016年推出高端火锅品牌“凑凑”,2022年推出高端烧肉品牌“趁烧”。
从营收情况看,呷哺呷哺和凑凑两个品牌贡献超过95%的营业收入。今年5月,呷哺呷哺套餐价格全面下调,整体降幅在10%左右。具体到凑凑餐厅,2023年平均客单价为142.3元,翻台率为2次/天,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9.7%。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呷哺呷哺持续关闭亏损门店,2023年全年关闭114家餐厅,计提资产减值1.65亿元。2024年上半年仍在持续关闭亏损门店,上半年计提资产减值2亿元。今年7月,呷哺呷哺旗下高端烧肉品牌“趁烧”门店已经全部关闭。
降价的呷哺呷哺加码付费会员制
创始人贺光启回应热搜
追溯往期财报数据显示,2014年至2022年,呷哺呷哺的平均客单价从44.4元上涨至63.9元,期间增长幅度近44%。其中,2018年和2020年的同比增速皆超过10%。凑凑的平均客单价也从2020年的126.6元增长至2022年的150.9元。
今年5月,呷哺呷哺套餐价格全面下调,整体降幅在10%左右。“高端品牌”凑凑的客单价下调至142.3元,与2021年5月基本持平。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海底捞人均消费99.1元、九毛九旗下的怂火锅人均消费113元,相比之下凑凑的客单价依然较高。由此可见,尽管顺应市场加入“降价大军”,呷哺呷哺和凑凑的价格水平显著高于行业平均值,菜品和服务没有明显差异性,消费者的流失也在所难免。
今年7月,呷哺呷哺创始人贺光启回应“3年亏8亿”话题登上微博热搜。贺光启首次对连年亏损、降价等事件做出正面回应。贺光启称产生账面亏损“不是经营问题”,并表示“呷哺是一家挣钱的公司,整个餐饮市场都在降价,我们不调也不行。”
除了降价,呷哺呷哺还在今年5月另辟蹊径推行起了付费会员制度。类似于山姆模式,消费者可以花费208元成为呷哺呷哺的年度付费会员,将购卡、折扣、积分、新店、生日、新品六大特权打包给付费会员,优惠涉及呷哺呷哺、凑凑、茶米茶等多个品牌,会员储值还能在新开门店享受五折优惠。
然而,呷哺呷哺付费会员的开展不如想象中顺利。据黑猫平台统计,截至8月16日,以“呷哺呷哺”为关键词搜索,投诉量累计612条,近30天的消费者投诉中约有一半与畅吃卡相关,主要集中在诱导开卡、夸大宣传、退款困难等问题。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金错刀频道
< class="pgc-img">>中国人对火锅,爱得有多深?
不久前,三星堆新出土了一件“陶三足炊器”,吃火锅用的。
< class="pgc-img">>国人一年能“吃”出1.2万家火锅企业。海底捞就是“火锅界天花板”。
没想到,天花板也塌房了。海底捞关店300家,是史上最大规模的关店。
< class="pgc-img">>还没完,就在几天前,海底捞直接祭出了一份盈利警告。
预计净亏损约38亿元至45亿元,相当于安踏的半年净利润。
这是自上市以来,海底捞的首次亏损。
海底捞曾在一份公开信中表示,苦果只能由自己一口一口咽下。
同样命运的还有星巴克。自2020年以来,星巴克利润“腰斩”,关闭200家店。
星巴克中国因“涨价风波”、“驱赶民警”等诸多问题,站在了风口浪尖上。
< class="pgc-img">>一个是火锅界天花板,一个是咖啡界顶流,曾经让人眼红的巨头,为什么无人排队呢?
< class="pgc-img">>一场豪赌,关店300家
小店扛不住,大店在流血。
2020年,因为疫情,海底捞停业50天,亏了9个亿。
在此之前,海底捞的门前,永远有人在排队。
< class="pgc-img">>各大城市的口味榜和好评榜,都有被海底捞支配的恐惧。像北上广深,南京等新一线城市,好评榜几乎全是海底捞。
< class="pgc-img">>2018年,海底捞的开店的速度能达到50%以上,堪称“扩张狂魔”。
危急时刻,张勇下了一步险棋:抄底扩张。
海底捞是购物中心的引流神器。疫情期间,许多购物中心为了吸引海底捞入驻,自愿降低租金,甚至免租金。
与此同时,海底捞在一二线城市开完了店,正在往三四线城市下沉。疫情也许是个契机。
到了2020年,海底捞的开店速度更疯狂了。
仅在一年内,就开了500多家店,平均每天能开出1.5家门店。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要知道,喜茶在2020年累计的门店也就695家,隔壁巴奴毛肚火锅只有78家。
简单来说,海底捞用了四年半的时间,将门店总数扩大了近6倍。
< class="pgc-img">>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疫情再继续,原材料成本再上升。2021年上半年,海底捞的原材料成本就占了总收入的42.3%。
海底捞扛不住了,逼得涨价。在开放堂食后,价格上涨6%。
有网友测算,一片土豆要花1.5元,海底捞再次“喜提”热搜,不得不公开道歉,并维持原价格。
< class="pgc-img">>涨价的路子走不通,海底捞就寻思着降低成本。
悄咪咪地,海底捞把牛肉粒变成了大豆制品。牛肉粒被吃货们称为“不可辜负的美食”,更是衍生出不少网红版吃货教程。
< class="pgc-img">>没了牛肉粒的海底捞,再次惹怒了众人。
海底捞做出了回应,把锅甩给了“要节约”。看似政治正确,但网友还是不买账,认为海底捞的末日来了。
现如今,很多海底捞的门口,几乎没有人再排队了。
疫情之前,海底捞翻台率能达到一天5次,但现在,海底捞翻台率下降到只有一天3次左右。
< class="pgc-img">>撑不下去的海底捞祭出大招:啄木鸟计划。
具体来说,就是关闭300家经营不善的门店,相当于门店总数量的20%。
< class="pgc-img">>海底捞用实力证明:海底捞的服务,你学不会;海底捞的扩张,你学不得。
张勇事后反思:对趋势判断失误,扩店的计划是盲目自信。
< class="pgc-img">>海底捞做副业,只是在作秀?
海底捞的主业在流血,副业同样“捞”不动了。
翻开海底捞的财报,“其他餐厅经营”这一板块营收占比仅有0.1%。
看似不显眼的0.1%背后,藏着海底捞的野心。
< class="pgc-img">>1、玩跨界,没跑出一个“爆品”
海底捞算是把跨界玩明白了,横跨快餐、饮品、周边三界。
在北京,海底捞的快餐店,正在“包抄”各大写字楼。
捞派有面儿、十八汆、饭饭林、秦小贤、佰麸私房面、新秦派……不同的品牌后,有做面点、盖浇饭,还有做炒鸡、土豆粉的。
与海底捞的高端不同,快餐更平民,几乎都是“干饭人”的日常
< class="pgc-img">>来源:餐企老板内参
有了快餐,海底捞在上海、南京等地开起了奶茶铺子,卖起了茶颜悦色的同款产品。
它还把店开到了国外,在英国伦敦核心商业区的店,除了火锅,还售卖服装、茶具等周边。
海底捞一度在英国各大招聘上发帖子,招聘扯面和变脸表演师傅。
这样的体验式打法,倒是和星巴克“卖杯子”的套路相似,做的就是“差异化”。
总的来说,更像是“赔钱赚吆喝”,还没跑出一个网红“爆品”。
< class="pgc-img">>2、十个“副牌”,近半数歇业
在寸土寸金的北京,想花9.9元搞定一份午餐,并不容易。
而在望京的一家十八汆,最便宜的凉面能卖到9.9元。
< class="pgc-img">>海底捞还在成都开了家面馆,几分钟就能出一份面,最高价卖到9.9元,甚至比早餐还便宜。
这些副品牌背后是同一种打法:共用一套供应链系统,多为半自助模式。
据不完全统计,海底捞搞得10个快餐项目,已经有近一半收缩或是歇业。
海底捞给出的解释:内部员工尝试的创业项目,目前正处在探索阶段。
张勇霸气回应:开个面馆尝试,投资20-30万,失败了又怎么样呢?
海底捞搞副业,连婚礼服务也没放过。
前段时间,#如果海底捞可以办婚礼#的话题,引发上亿网友的关注。
< class="pgc-img">>海底捞官方回应,有客户咨询,正在跟客户讨论。
雷声大雨点小,这场全网掀起的声浪,更像是一场“作秀”,很快沉寂下去了。
< class="pgc-img">>海底捞和星巴克的看家本领,失灵了
前两天,星巴克因为“涨价风波”、“驱赶民警”、“使用过期食材被罚百万”等诸多问题,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 class="pgc-img">>星巴克与海底捞,看似毫不相关的连锁品牌,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星巴克卖的不是咖啡,而是“逼格”。
当大家谈论“一杯星巴克咖啡可以喝多久”时,讨论的不是咖啡本身,而是使用空间的自由。
就像前副总裁霍华德·毕哈所说,我们不是在卖咖啡,而是为喝咖啡的人服务的。
< class="pgc-img">>海底捞卖的不单单只是火锅,而是极致服务。
所以说,他们能卖出高价的原因,不仅仅是产品本身,更在于价值溢价。
另一方面,他们对员工足够好。
在餐饮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五十万年薪挖不走星巴克一个店长。
在星巴克,员工被称为“伙伴”,能为员工的父母上保险。而在海底捞,则把员工叫“家人”。
< class="pgc-img">>曾被奉为圣经的两个招数,已经失灵了。
很多人将大规模闭店,直接归罪于疯狂开店,却忽略了掏腰包的用户。
在餐饮界,用户对价格的敏感度不同,但都有一个朴实无华的诉求——好吃。
在豆瓣“大胆开麦,海底捞就是营销咖”的讨论帖下,网友的槽点主要集中在价格和口味上。
< class="pgc-img">>“海底捞只有番茄锅好吃”、“口味没有创新”,甚至有网友将海底捞比作是“火锅界的肯德基”。
去年国庆期间,海底捞曾推出雪花牛小排、竹荪抱虾滑等新品,但并没有激起太大水花。
海底捞的菜品上新并不多,且无固定频率。
以沙棘锅底为例,海底捞在北京等地区,办了20多场品鉴会,更迭了19次,最终上市的时间已经过了8个月。
< class="pgc-img">>更要命的是,海底捞还曾因豆花过期被罚2万元。
就在海底捞连食品安全都无法保证时,其他火锅新秀却在加劲往前冲。
相同命运的还有星巴克。
除了星冰乐和不时出圈的杯子,星巴克在中国似乎再也找不出一款引爆全民的新品。甚至有网友认为,星巴克的新品特饮都是深坑。
< class="pgc-img">>实际上,海底捞之所以牛,背后有强大的供应链做支撑。有这样配置的海底捞,竟然丧失了持续的创新能力?
服务溢价和空间溢价,都行不通了。
结语:
过去,海底捞最引以为傲的是“服务”,提供免费的牛肉粒和水果,去海底捞吃一顿火锅一度成为潮流。
现在,海底捞被网友嫌弃了,被钉在了“服务过度”“没有创新”的耻辱柱上。
< class="pgc-img">>星巴克中国的处境同样艰难,时下最In的咖啡风潮,早已不是在星巴克当气氛组。
年轻人更喜欢“在武康路上手握一杯经典咖啡”,这才是yyds。
推上神坛容易,跌落神坛也很快。张勇曾坦言,让大家不要在神话海底捞了。
其实,最不应该被神话的,是海底捞的服务。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篇作者 | 星辰
<>< class="tt_format_content js_underline_content autoTypeSetting24psection " id="js_content">源:e公司
责编:万健祎
校对:冉燕青
责编:万健祎
校对:冉燕青
版权声明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
点击关键字可查看
潜望系列深度报道丨股事会专栏丨投资小红书丨e公司调查丨时报会客厅丨十大明星私募访谈丨痛心!接连两起煤矿事故,已致12人死丨昨夜,中国资产爆发!丨T+0!这国股市,重大宣布!丨李云泽最新发声!“抵御风险的家底非常坚实”丨李想回击“P图风波”,余承东、何小鹏等声援支持!丨刚刚!大爆发!丨威胁美国港口安全?这家A股公司紧急回应丨36%!这国,通胀飙升!货币严重贬值……丨 今夜,这些A股公司集体出手:回购!
>>END
点击关键字可查看
潜望系列深度报道丨股事会专栏丨投资小红书丨e公司调查丨时报会客厅丨十大明星私募访谈丨痛心!接连两起煤矿事故,已致12人死丨昨夜,中国资产爆发!丨T+0!这国股市,重大宣布!丨李云泽最新发声!“抵御风险的家底非常坚实”丨李想回击“P图风波”,余承东、何小鹏等声援支持!丨刚刚!大爆发!丨威胁美国港口安全?这家A股公司紧急回应丨36%!这国,通胀飙升!货币严重贬值……丨 今夜,这些A股公司集体出手:回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