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外卖”最开始只是为了偶尔的便利而诞生,但发展到现在已然成为了城市“社畜”们几乎唯一的“厨房”。随之带来的环保问题则让人头疼,饭点一过,大量的塑料外卖盒堆积在垃圾桶里,除了占地方,如何处理也是问题。不过,最近日本设计中心(Nippon Design Center)解决了这个难题,他们设计了一款“折叠纸盒”,既省空间又环保,非常有希望带给外卖行业一次革新。
●
可以随意折叠的便当盒
这项“易处理便当盒”的设计理念很直接,就是方便处理、扔掉,得以让“垃圾减量”。
便当盒通体的设计直白简单,就是常见的盖+盒的组合,但它们都是由特殊材质的纸张折叠而成,一片式的折叠让餐盒无缝隙、不漏汤汁,还防水防油!
关键是处理起来也方便,吃完之后的便当盒子,盖子上还有一个专门放一次性餐具的位置,插进去就可以了,然后只要沿着折线一压,轻松就能压扁,就可以“随意处置(随意丢弃)”了,不用另外分类的那种。
多种形状,任君挑选,总有你pick的那一款。
其实在设计之初,这款外卖盒与成品的“折纸款”还是有很大出入的。
最初的草图利用CG建模粗略地设计了一下,苗条的身材、嵌入式的盖子,在得到工艺大学东吉彦教授的协助后,用3D打印机产出样品。
拿到立体的原型之后,设计团队就开始考虑怎样才能更便捷的扔掉,也就是这个时候想到了“折纸”。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对于这种“复杂”的操作,他们请教了多摩美术大学设计系的千田建一先生,千田先生很擅长这种结构复杂的包装,对此他也提出了很有建树的想法:在盖子的背面画两条线,只让底面弯曲。
这样既不用大幅度改变整体的结构,还能充分发挥纸张的柔软性,看到这里茅塞顿开。
日本设计中心这次的项目,为日本社畜省去了不少麻烦,如果可以大规模的投放使用,那就不会有一种“愧疚感”了吧。
花了心思的包装设计
对于这种包装设计上的“小心思”,我们发现大品牌也在尝试:
· Deliveroo:重新思考外卖系统 ·
英国的外卖巨头Deliveroo通过与伦敦工业设计机构PriestmanGoode的合作,推出了一款环保外卖包装。
按照PriestmanGoode颜色、材料负责人的话说,“我们的标准是,这些材料要么来是可再生资源,要么由副产品组成,可以生物降解”。
经过层层筛选、仔细的研究,它的盖子用Pi?atex制成,这是一种天然皮革替代品,手柄使用Yulex制造,Yulex是一种基于植物的氯丁橡胶替代品。
袋子里分层式的食品盒用的是巧克力生产业的副产品,还有材料设计师 Margarita Talep,她打算创造一种以藻类为基础的一次性塑料,来代替保鲜膜,这样就能防止汤汁撒漏。
说实话,各种专业名词有点深奥,日站君反复看了几遍才看懂,不过团队在设计过程中有一句话深得我心,“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注重卫生,这两者必须齐头并进”!
· MUJI:限塑,我是认真的 ·
最近,MUJI又出了新款,这回不是零食、家居,而是一款杯子,杯体透明简洁,一个大大的淡蓝色“水”字,成了整体唯一的点缀。
看似简单,但又有不简单的地方:瓶子是用低污染的PET材质做的!
而为了更好地做到“减少使用塑料”,MUJI准备在日本460家商店内安装免费饮水机,只要用自己的水瓶就可以免费喝水!
推出新产品只是其一,在世界地球日的时候,MUJI宣布:自2021年4月23日起,将会把无印良品的塑料饮料容器,全部换成铝罐。
日本有一套非常完整的铝罐回收流程,回收率高达98%,而且铝罐有更好的遮光性和防潮性,可以延长饮料的保存时间!
MUJI这次的大动作,看来是铁了心要“限塑”了!
环保,当下的潮流设计课题
谈论了那么久的“环保”,看了那么多的环保设计,深觉我们现在做的还远远不够,我们还有太多的领域需要深深植入这个理念。
环境受到污染后,首当其冲的就是人类,环境是不容触碰的底线。
这个道理人人都明白,只不过,在生活中要做到方方面面都能坚持住,还是有些吃力,因为有太多像“外卖盒”这样的环保小盲区。
我们希望像“折叠纸盒”这样细腻、生活化的设计越来越多,也希望我们对这些设计宽容一些、多提出不同的建议,而不是粗暴地觉得“麻烦”“多此一举,有什么用”“推行不了”,让环保成为潮流,从来都是人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言:
在当今社会,饮食文化作为各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统和地域特色,成为人们交流、互动的重要方式。不同国家的餐饮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反映了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而餐桌礼仪作为餐饮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交互动。在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中,了解和尊重他国的餐饮文化和餐桌礼仪显得尤为重要,也是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友好互动的关键之一。
小编去日本了解到的日本餐厅吃饭的奇怪想象给大家分享一下。近年来中日交流的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东方大国游客前往日本旅游观光,体验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而在品尝日本美食的过程中,许多游客也会对日本的餐饮文化和餐桌礼仪产生好奇和疑惑,尤其是一些与东方大国传统餐饮习惯不同的地方,比如日本餐厅不提供打包服务这一现象。为了更好地融入和理解日本的餐饮文化,我们有必要从多个角度去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意义,也可以借此猜想不同国家餐桌礼仪的多样性,以及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好地尊重和理解他国的餐饮习惯。
< class="pgc-img">>一、为何日本餐厅不提供打包服务?
在日本的餐厅用餐时,一些东方大国游客可能会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吃不完餐桌上的食物,想要向服务员要求打包时,却被告知餐厅不提供打包服务。这一规定对于习惯了东方大国餐饮文化的游客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不解和困惑,因为在东方大国,餐厅通常会主动提供打包袋,而且鼓励顾客将剩余的食物打包带走,体现了一种节约和尊重食物的态度。
那么,为什么日本的餐厅不提供打包服务呢?这与日本的餐饮文化和餐桌礼仪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呢?我们可以从日本餐饮文化的特点入手,来探讨这一现象的原因。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四面环海,自古以来就有“食”文化的骄傲称号,日本人对食物的要求非常严格,重视食材的原汁原味和新鲜度,追求食物的口感和美感。在日本的餐厅里,厨师们会精心制作每一道菜品,希望顾客能在最佳的状态下品尝到食物的美味。
而日本的餐桌礼仪也体现了人们对食物的尊重和感恩之情,比如在吃面条时,发出很大的声响被视为对厨师的尊重,而在吃饭的过程中,不可以将餐具碰撞发出声响,以免影响他人的用餐体验。这些细致的礼仪要求,都反映了日本人对食物的独特情感和审美追求。日本不提供打包服务,也是希望顾客能在餐厅用餐的时候,尽情地品尝食物的新鲜和美味,保持食物的最佳口感和风味。
这一现象背后还与日本餐饮文化的另一特点有关,那就是“小份量、多品种”。相比于东方大国的餐饮文化,日本的餐桌上通常会摆放多达数十种的小菜,每一道菜品都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味特点,体现了厨师对食物的创意和用心。但与此由于日本食物的确实比较少,再加上日本人通常会选择多个菜品来搭配米饭,所以在用餐之后,几乎不会有剩余的食物可供打包。
< class="pgc-img">>二、日本不提供打包服务背后的意义
从这一现象的背后,我们不难看出,日本不提供打包服务并不是因为不尊重食物和不节约的态度,相反,这一做法也是有其深层意义和价值取向的。它体现了日本人对食物质量和口感的极高要求,以及对食物原汁原味的追求。在日本人的观念中,食物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他们通过精心的烹饪和美食的搭配,将食物提升为一种享受,一种生活的仪式感。
日本不提供打包服务也与环保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是一种“零浪费”的生活态度。在当今社会,随着一次性打包用品的大量使用,“白色污染”问题愈发严重,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也在不断提高。而日本的餐饮文化恰恰体现了一种“绿色餐饮”的理念,他们通过提供小份量的多品种菜品,以及不提供打包服务的做法,来引导顾客在用餐时,根据自己的口味挑选食物,保持适量的摄入,避免因为囤积食物而产生浪费。
除此之外,日本不提供打包服务的现象,也可以引发人们对食物消费和生活方式的猜想。在当今过度包装和过度消费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往往容易陷入“量大必须吃完”和“打包带走才不浪费”的消费误区,而这种观念其实与真正的节约和环保背道而驰。通过了解和体验日本的餐饮文化,或许可以给人们以启发,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观念,明白节约和环保的本质,从点滴的生活细节做起,逐渐养成一种理性、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 class="pgc-img">>三、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国餐饮文化?
日本不提供打包服务这一现象,正是餐饮文化多样性的一个缩影,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有意义的猜想命题,那就是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国的餐饮文化和餐桌礼仪。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中,尊重对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至关重要,而餐饮文化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可以深入浅出地展现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和社会风貌。
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通过主动学习和体验,来了解他国的餐饮文化和餐桌礼仪。当我们前往他国旅行或者与外国友人进行交流时,可以提前了解对方的餐饮习惯和用餐礼仪,尊重并遵守他们的做法,也可以向当地的居民或专家学习,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从中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所在。
要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友好互动,也需要在社会层面建立更加包容和开放的文化氛围。当局部门和相关机构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比如餐饮节、国际美食文化展等,让人们通过味觉和视觉的体验,感受到不同国家的魅力和风情,也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作为普通公民,我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参与和推动跨文化交流的进程。可以尝试制作外国美食,邀请朋友一起品尝,开展有关餐饮文化的讨论和交流,也可以分享自己的饮食文化和故事,启发他人对多元文化的关注和认同,从而构建一个充满包容和温暖的文化交流平台。
在当今世界充满挑战和变数的背景下,跨文化交流和合作显得尤为重要,而了解和尊重他国餐饮文化,可以让人们在文化的交汇点上,建立起真诚的情感纽带,携手应对共同的挑战,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结语:
日本不提供打包服务这一现象,虽然看似与东方大国的餐饮文化有所不同,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智慧,却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猜想和借鉴的启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培养对食物的敬畏和感恩之情,理解节约和环保的真正含义,也可以通过餐桌上的交流和分享,传递友善和理解,让多元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绽放出绚丽的光彩,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注入无穷的力量。
<>< class="tt_format_content " id="js_content">自助餐是受现代人喜欢的吃饭形式之一,除了食物种类多种多样之外,更重要的是量大管够,简直就是吃货们的天堂。
不过,大家都知道吃自助餐的一条重要规则,就是不允许外带。
那在日本,如果有人真的外带出去了,算不算是犯法呢?
01
可能要被追究法律责任
现在自助餐的种类是越来越多了,除了常规的海鲜自助、烤肉自助外,还有专门针对喜欢吃甜食人群的蛋糕自助、喜欢喝酒小伙伴们最爱的“酒类畅饮”等等。
但不管哪一种,只要是擅自带走食物酒水,都有可能会被追究法律责任。
根据日本法律,在明知商家不允许外带的情况下,已经是触犯了刑法235条偷窃罪。
而偷窃罪的法定刑罚是判处10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是缴纳50万日元(约人民币2.8万元)以下的罚款。
所以,未经店方同意而带回是违背店方意愿的行为,就可以被认为盗窃罪是成立。
这时,如果商家追究起来,可真的就是里子面子尽失,甚至还会有警察叔叔找上门请喝茶。
比如,下面的这名男子就是这样。
43岁的他,有着一份不错的工作——在兵库县人事委员会事务局上班。
然而就是这么体面的人,他竟然在酒足饭饱之后,对餐厅内的披萨、煎饼、蛋糕等共计5.18公斤的食物下手了。
(兵库县出石)
据当时人事委员会称,该男职员在某个休息日,与家人前往加古川市内一家自助餐形式的餐厅,将食物装进自带的塑料袋,准备装进背包带走。不料被店员发现,并当场报了警。
说实话,这家自助餐店真的不坑!休息日只要支付1200日元(约人民币68元),就可以敞开肚皮随便吃。(因为经常满员,实际上只能吃2小时)
如今自己一时冲动,被迫接受县里调查,该男子表现地十分懊悔,“我喜欢吃东西,想着回家之后可以继续吃,现在想想真是太肤浅了!”
最后的处理结果是,该男子被店家宽大处理,没被抓进去。而是按照店里的规定,把带出去的食物按1克1日元的价格交了一笔钱。
损失点小钱还不是最坏的,更糟糕的是他还受到了停职3个月的处罚,同事们也质疑他的品行。
02
装作不懂规则拿走食物,违法吗?
在哪里都有“脑袋转得快”的人,有人就想了:如果我去一家自助餐店,万一店家在墙上、进门处、收银处等地方都没有明显的、或者是根本就没有“禁止外带”的标识。
这时趁机将食物打包带走,要是店员没有发现,自然是万事大吉。但不幸被抓包了,也可以装做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
甚至还可以反过来说,“明明是你们店家没有写清楚,结果还要怪顾客,真是不讲道理。”
然而,这类人想到的,日本国家当然也能想得到,此等招式套路一点不管用。
实际上,不管店家有没有告知顾客自助餐店的规则,只要在是随意饮食吃喝的时候,就已经代表该顾客是知道熟悉这一切的。
换句话说,店方通常会根据顾客在一定时间内的食量来设定价格的。
比如“一般的大人大概能吃这么多”、“孩子吃的相对较少,价格可能是一半”等。
花多少钱,吃大概多少钱的东西,反正店家永远不会做赔本生意的。大家都是社会上的人,就不要懂装不懂了
因此,即使没有明示禁止外带的规定,但常识上也是认为是不可以外带的。如果真以这种说辞将食物带出店内,也有可能被追究盗窃罪。
03
日本不流行打包文化
不仅仅是在自助餐厅,日本的其他餐馆一般情况下,也是不允许将店内吃剩的食物带出去的。
吃不完的食物,即便是剩下了也只能掉到。这似乎看起来和我们国家崇尚节俭的“光盘计划”背道而驰。
我也经常在新闻报道或者是文章看到了日本人是如何的浪费,自己在日本生活时又亲眼目睹在临近商店打烊时,店员将马上超出赏味期限但还没有变质的商品,装进筐中,想要处理掉的场景。
那时的我不禁会发出感叹“日本不愧是浪费大国啊”,直到后来看到一组数据,才发现事实和想象的稍有偏差。
据日本农林水产省对食物的剩余量做过的调查显示,日本一般食堂餐厅中食物的剩余率为3.6%;结婚仪式上的食物剩余率为12.2%;一般宴会的场合,食物剩余率为14.2%。
从这个数据来看,一般日本人的食物剩余率还是很低的。在食堂或者餐厅吃饭,大多日本人都会做到“吃多少点多少”,点的东西尽量吃完。
而在对世界范围内主要国家的食品废弃物调查结果显示,日本的整体食物浪费量虽然略高,但在人均浪费量上远低于其他欧美国家。
(橙色代表总浪费量;蓝色代表人均浪费量,我国虽人均食物浪费量少,但人口基数大,故而整体浪费量偏高)
这么一看,日本的浪费情况也还好了。(日本:全靠同行衬托~)
作为一个做事严谨认真的国家,日本餐饮店不允许将剩下食物带出的原因,很好理解。
一方面,出于食品安全的考虑,店家要为食客在其店内所食用的食物安全负法律责任。
毕竟餐点搅和口水后的潜藏细菌风险高,若是食用使用生鲜食材的料理,保存更是难上加难。
万一回去保存不好变了质,吃出问题就说不清了。更严重的是,万一食物中毒,餐厅会被问责。
另一方面,食物带回家何时再吃店家无从得知,食物放久就算可能不会变质,其美味也会受损。
有些店家就很注意自己的口碑,希望客人吃到最美味现做料理,而打包的食物回去再加热,口味就不对了。
所以说,与其说日本人不爱打包,倒不如说他们是真的没有打包的习惯。
比如,像回转寿司
流水面条:
甚至是我们今天的主题——自助餐(起源自日本昭和33年)
每盘上都是1~3口的量,能吃多少取多少,最大程度的减少浪费。
和中国人聚餐多点些菜习惯不同,和朋友们一起吃饭, 他们基本上也是提前定好分量的,几个人就点几人份的量。
如果点多了服务人员也会提醒,所以剩饭的情况也不多,就不太需要饭后打包了。
我们都知道,打包袋是将吃剩下的食物装进去带回家的袋子。
而有意思的是,在日语当中的“打包袋”,也并不是是个本土词汇。虽然有一个「ドギーバッグ」的说法,但是这个单词是来源于美国,英文是“doggy bag”,在美国经常使用。
如果直接翻译成日语的话,是“给狗用的袋子”。
(狗狗:谁cue我?)
这么优雅的日本外来语要是用在自己身上还好,要是和店家说,“帮我朋友拿个ドギーバッグ”,估计友谊的小船一下子就会翻了吧
因此这个词语在日本用得很少。退一步来讲,就是日本人真要光明正大的打包,也一般会使用盒子或者是罐子来装食物。
按量取食不仅仅是日本的一种好习惯,也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极力倡导的。
话说回来,就算是去吃自助餐,也要注意不浪费,更不能过量饮食,毕竟吃太多胃不舒服就得不偿失啦~
- 完 -
赏九州风光
品九州佳肴
听九州奇闻
每天17:00分
小九带你准时出发
领略不一样的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