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从两张同一视角分别拍摄于2016年和2021年浙江嘉兴南湖的照片可以看出,相隔5年,水质的变化已经清晰可见。今天的南湖水,水草荡漾,碧波清澈。在过去7年多的时间里,南湖水质从之前的Ⅴ类,提升至如今的湖库Ⅲ类水,这样的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呢?
初夏时节,在嘉兴不少河道和水荡里,都还在进行着种水草的工作。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姜霞:对于流动性比较大的种子一冲就走了,我们可能会用扦插的方式,对于比较好的水体,我们有一些抛种子的方式也可以种。
今天的嘉兴南湖碧绿清澈,水质的变化就与一棵棵种植到水底扎根生长的水草有关。看到这儿,千万别以为南湖水质变成如今的湖库Ⅲ类水,靠的仅是种水草这么简单。单纯为这些水草提供一个安全的水环境就用了近7年。
嘉兴地处太湖流域下游,杭嘉湖平原的腹心地带;东临大海,南倚钱塘江;京杭大运河也有110多公里过境嘉兴。城中200多条河道,水系纵横,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占整个城市的12%。9条呈放射状的水系连接着中心位置的南湖。
在嘉兴的水源中,80%是过境水,分别从吴江、湖州和杭州进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上游来水的水质曾严重影响着嘉兴的水环境。而作为浙北粮仓和纺织印染、制造产业的聚集地,复杂的污染成因让嘉兴的水一度被视作“生态之殇”。
2016年,国家开始“十三五”期间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嘉兴的水环境治理是其中一项。包括国家环境科学院在内,十几家科研单位的科学家们一同进驻嘉兴。在浙江“五水共治”的基础上,嘉兴成为全国水生态修复的试点城市。时间推进到2020年。从污染治理到生态修复,嘉兴遇到了瓶颈。
嘉兴市生态环境局局长 施晓松:南湖中心有一个省控断面一直达不到湖库Ⅲ类的标准,有另外几个监测断面,我们在治理过程中看得到希望,就南湖一直看不到希望,因为它是湖库标准,要求更高。
湖库Ⅲ类水的标准意味着南湖不仅要水质达标,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生态功能。而南湖九水连心,它的生态修复牵一发动全身。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生态环境研究所也是嘉兴水生态修复项目的科研团队之一。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 刘锐:从生态的角度来讲,想要向第三个阶段迈进,就是生态修复,更好地实现生物多样性的提升,首先有很好的本底,才能去做生态修复,所以控源是最基本的保障,也是最重要的保障,否则生态修复的效果很难维持。
针对潜在的和更加复杂的污染源如何快速判断和管控的问题,刘锐所长的团队有两个创新。一个,他们收集了嘉兴市主要河道近十年的数据,经过详细的整理、分析,形成数据库,总结出不同河道在不同气候条件和外部环境下,水质的变化规律和可能出现的污染特征。一旦某个监测断面出现问题,把实时监测的数据和大数据库进行比对,他们能够快速高效地锁定需要被重点勘查的河道和区域。
而在旁边一间实验室里正在进行的是他们的另一个新尝试:他们为嘉兴可能出现的污染源整理出可供比对的指纹库。不但要摸准河道里水的脾气和性格,他们还有一套为河水采集指纹的手段。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 刘锐:指纹信息是水里有很多可以发射荧光的物质,给它一个激发波长,这个物质就会再发射一个波长,形成一个特定的像指纹一样的图谱出来。
把出现问题的水样指纹和指纹库进行比对,就可以快速锁定所有可能的污染源信息。无论是在线监测,还是大数据库的整理和分析,甚至利用荧光图谱采集指纹的方式,还有无人船的声呐技术以及勘测水下排污管网的手段。这些技术中单独的哪一样都不能说是绝对的创新,但科学家们把这一系列手段综合利用在水污染的溯源和精准防控上,却是科技赋能美丽中国建设的全新尝试。这带来的将是管理理念和方式的变革。
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科技处处长 於俊杰:随着科技手段的升级、仪器装备设备的升级,还有治理理念的更新,现在我们更多是从原来的末端走向了过程、走向了前端、走向了预警,还有更超前的一些未知事件的提前研判,这会带来很多颠覆性的变化,对我们将来的管理模式会产生很多颠覆性变化。
在嘉兴南湖的生态修复过程中,精准溯源、控源的问题解决了,可怎么让这些水草能存活下去,科研团队还面临着另一个挑战。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姜霞:我们当时也在考虑如何把客水里面污染比较重的,直接快速流经城市或者通过大包围排出去,我们把相对好的一些区域的水用来作为先期的水,提供水生植被生长的良好环境,但是它的水动力条件实在太差了。
嘉兴地处平原河网,整个城市水域从上游到下游横跨100多公里,但水位落差不足一米。再加上海洋的潮汐对城市水体的顶托作用,嘉兴的水流动性极差。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王荣昌:这是我们的一个难点,也是智慧的地方。平原河网地区的水位调控靠有限的水位差,有点赶潮的那种河网水系,有时候水位高,有时候水位低,水位高的时候就把闸打开,就往这儿引,水位低就降下来,水位就存下来。
嘉兴作为内涝城市,有一个相对完整的防洪系统。54个闸坝和5大枢纽正好把主城区围在中间。来自同济大学的科研团队十分巧妙地利用了已有的防洪工程,通过人为手段制造一些水位差,水的流动性有了,也为有选择性地把流经嘉兴客水中的优质水补充到市区水网创造了条件。简单说,就是把好水留下,不好的排出去。
王荣昌教授用他们制作的基于大数据的水动力模型,展示了不同方案下,嘉兴整个城市水网在相应时间内的调水、换水场景。而南湖作为水网中心点,也是用这样的方式实现了水体的调度和转换。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王荣昌:我们真正的挑战不是水动力模拟,这个是相对比较成熟的。我们的模拟是把水质的指标也加进去,让南湖慢慢变成一个透明的系统,这个透明指的是对整个水质的特性、生物的特性、生态的特性,都有数据的监测和支撑。
数智化正是南湖水生态修复科技赋能典型的特征之一。水质条件具备了,中国环科院的湖泊生态研究所要解决最后的难题。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姜霞:它的底泥像流状的,很稀。行船以后就扰起来了,植物扎不了根。在流态泥的情况下,有机质又比较高,我如何进行植物修复。
他们用了一个看似简单,却非常智慧的做法。在南湖特定区域,优先选择能够进行水生态修复的水体,再利用一些水底和水面的工程作为辅助措施降低扰动,在减少人为干预的同时,提升水体透明度。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姜霞:这样能够快速进行植被植物的扎根和扩繁。
南湖就是这样,从边缘向湖心,一点点清澈起来。现在,南湖里的水生植物已经从人工种植的三种恢复到了十多种,底栖动物的种类也达到了十种以上。这里的水下森林已经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了。而南湖的成功经验也正在辐射整个长三角地区生态一体化进程。在嘉善县,生态修复后的祥符荡成为长三角地区的科创绿谷;在平湖,水生态修复正在助力这里美丽乡村的建设和产业发展。
秀水泱泱,红船依旧。这就是整个南湖生态蝶变的过程。
有了健康的生态环境,南湖的水质已经可以稳定保持在湖库Ⅲ类水的标准。加强科技支撑,是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科技赋能美丽中国建设,南湖只是一个缩影。我们看到,监测是手段、模型是手段、生态措施是手段,而科研工作者们将这些手段有机地合成了一个技术体系,这也为跨区域、跨领域的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这是科技赋能美丽中国建设的意义所在。
编辑丨王文佳
剪辑丨赵云龙
策划丨余仁山
山文旅集团打造的国内首部湖中岛上沉浸式实景体验剧《那年芳华》。河北日报通讯员 赵 亮摄
游客在南湖公园欣赏盛开的荷花。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摄
唐山市“第二届万人健步走”活动在南湖公园市民广场举行。河北日报记者 赵 杰摄
唐山宴饮食博物馆被称为能“吃”的博物馆,并成为了唐山文旅产业兴旺发达的展示窗口。 河北日报通讯员 魏 永摄
从外地回唐山,下了高铁已是深夜。明月高悬,清冽的气息立马把我裹起来。记得十三年前,第一次来这座城市,也是在深夜。当时下车后,在人群里搜索,看到不远处有一个瘦高的青年,他也正在看我。那是我们第一次见面,两个人不好意思看对方,都抬起头看月亮,那轮圆月真是又大又亮。
一段轰轰烈烈的网恋就这样在现实里开出了花朵。我很快辞掉在石家庄的稳定工作,搬来唐山。
下班后,他骑着自行车带我到处转悠,认识这座城市。广场的纪念碑上浮雕着动人心魄的故事——几十年前那场大地震的救灾场面。那正好是2008年,刚经历过汶川地震,许多情绪好像一下子就打通了。我们站在那儿许久没有说话。不知道什么时候,月亮升起来,高耸的纪念碑与成片的树木、圆月以及广场上热闹的人群,忽然就组成了另外一种祥和的风景。但那时,旁边还有二三层的小楼,有些破旧,让人感觉那月亮也有了几分古朴。
他带我去爬凤凰山,这座在市中心的山峰并不高,却总是人流涌动。晚上,拾级而上,月亮也慢慢向我们靠近,山下那一片片连绵不绝的灯光像极了星海。遥想唐王李世民在这里驻扎时,这月亮定是看过他的威武与英姿的。月亮也见过这城市的繁华:第一条铁轨在这里铺设,第一辆属于中国的蒸汽机在这里鸣响。它也见证过大地无情的震颤,见识过这座城市从废墟中崛起,更见识过有着“中国速度”之称的动车从这里出发。
我后来在许多个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纪念日)的夜晚,看到那些悼念亲人的身影。那次,我看见一位老阿姨,她独自抬头望着月亮,轻声说着话,但并没有哭泣。那样的时刻,我不敢看她,也不敢看月亮,但我能感受到那月亮里撒下的深情和坚毅。
一个深秋的清晨,爱人带我去南湖看残荷。我坐在自行车后座倚着他,一抬头,忽然看到树梢间有一枚银色的月亮,它缓缓移动着,好像在为这座城市巡逻。荷花已开败,花茎或挺立,或被风硬生生折断,它们的姿态与水中的影子形成了一个个神秘的几何图形。忽然,我看到月亮和我们的身影一起映入其中,组合成了让我难以描述的美景。爱人告诉我,这里曾经不过是采煤沉降区形成的水坑。这一点让我难以置信。
几年后,南湖已是唐山最美丽的景点之一,这里曾举办过世园会,各个园区都有不一样的风情。因为面积太大,每次,我们都要从不同的入口进去,才能领略它整个风貌。除了河北各地区缩小版的地标建筑外,还有其他省份有特点的建筑。在这里,简直可以给孩子上一堂生动的地理课了。然而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凤凰台,那里原是垃圾山,经过治理,一片废墟变成了如今的样子。顺着台阶一层层上去,不时可以看到各种石头堆砌左右。山顶有古色古香的建筑,站在上边远望,可以看到市区林立的高楼大厦,具有一种现代感的建筑美。我去的时候正值初秋,天高云阔,风又充满了柔情,极目之处,都是最令人舒服的颜色。远眺我每日穿行其中的城市,竟生出几分陌生感,不知道什么时候,她一点点改变了,与我记忆里的样子相比,简直是两种面目。尤其那些早已经被拆除的小矮楼,只能陈列在记忆里。这城市变得越来越美,越来越动人。
夜晚,月亮一点点爬上南湖大桥,仿佛它正被那几只白色的鸟驮到凤凰台的山顶,最后挂在了房檐上。身边的人禁不住拿起手机拍起来,但怎么也拍不出它的美,那天的月色是难以复制的。后来,音乐喷泉开始表演,人群里爆发出阵阵尖叫和掌声。但我时不时会看一眼天上的月亮,它被一团云围着,我指给大儿子看,他说,月亮戴了一条围脖,独自在天上也很暖和。
现在,我家所在的开平区正在建设唐山花海,河北省第五届园博会将在这里举行。到时候,唐山又多了一处美景。谁也想不到,这里曾经是煤矿、污染企业连成片的城市伤疤,而这伤疤,眼看就被花香治愈了。在伤口上编织花朵,让芳香流淌于游览者的内心……好像是唐山人最擅长的事情。而其间的变化、反差总是让人忍不住赞叹、钦佩。到时候,我定要带着家人去看看花海上空的月亮。我想,它定会深情地抚摸那一丛丛从现代工业文明摇篮里盛开的花朵。就好像那花朵不仅是开在这片土地上,也开在人们的心海上。
那天,走出车站,爱人站在不远处等我。这一幕也像是十三年前。我俩走在路上,十指紧扣,影子被拉得很长。抬起头看月亮,好像月亮是一个带着光的通道似的。我忽然对这城市产生出强烈的归属感。深入夜色中的新华道,一路向东,感觉所有的风都是暖的,它们带着触角,热烈地扑过来,想要拥抱我。
月亮一路追随,最终停泊在小区门口一丛竹子的上方。我的两个孩子已经在门口等候。想到他们就是我在这城市扎下的两棵根脉,整颗心忽然柔软起来。而我的双脚踩在唐山这片土地上,前所未有的感动、踏实。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河北文学院签约作家、唐山市开平区作协主席)
作者:刘云芳
来源: 河北日报
018-02-10 07:24 | 嘉兴发布微信号
一端连着景区,一端紧挨重要主干道,位于城市行政文化核心区的海盐塘路上,每天川流不息,“迎来送往”。
时间匆匆而过,感受着南湖的不断变美,海盐塘路却有些“拖了后腿”。随着区域窗口形象的提升,南湖景区的靓丽被越来越多人点赞。而作为联结南湖景区的一条重要道路和南湖景区周边区域的有机组成部分,海盐塘路片区的杂乱和无序状态亟待改变。
目前,海盐塘路片区环境整治提升工程项目已经完成了施工单位的招标,明日,项目将正式动工,力争在2018年6月底前完工。
海盐塘路片区将进行怎样的环境整治提升?今年7月,它又会以怎样的“高颜值”向市民和游客展现不一样的自己?让我们一起期待!
定位
南湖的重要联结
打造水乡特色的旅游休闲文化轴
在嘉兴市区海盐塘路与烟雨路交叉口,项目指挥部已经入驻,2月11日开工后,这里将成为见证项目一步步实现的“亲历者”。
南湖,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也是嘉兴的对外形象展示窗口,整洁的道路、有序的交通、优美的绿化、文明的服务,是社会民生的基本要求,对于既有道路的修缮也是区域改造提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南湖边发展起来的海盐塘路,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全面推进南湖景区及周边“一核、四站、六路”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它理应走在前列。
2016年6月,收到市文明办《关于对海盐塘路提升的建议》后,嘉兴市各部门通力合作讨论,在2017年11月10日的市长专题会议上最终确立,本项目的改造重点围绕道路综合提升改造、区域景观提升、沿海盐塘路建筑立面改造和交通秩序整治四方面内容。
据了解,此次即将开工的嘉兴市海盐塘路片区环境整治提升工程的整治范围主要包括:
海盐塘路(南溪路—中环南路),长约1200米;
烟雨路(南垣桥—海盐塘桥),长约450米;
凌公塘路(宝莲路—海盐塘桥),长约500米。
根据《嘉兴市海盐塘路片区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初步设计》,海盐塘路的功能框架主要分为旅游观光、文化体验、户外活动等特性功能,休闲商业、餐饮美食等主导功能和生活居住、商业配套等支撑功能。“按照区域定位设想,作为南湖风景名胜区周边的重要组成部分,海盐塘路将依托南湖风景区等旅游文化资源,以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主导,以配套商业功能为支撑,打造体现‘江南水乡’地域特色的南湖区旅游休闲文化轴,并通过空间设计打造南湖区的特色街区,同时还将注重创造富有层次的步行和户外活动空间,给游客及市民创造休闲生活、购物消费、户外活动的别致场所。”嘉城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道路
各个区域有效划分
变杂乱无章为整齐划一
立春过后,禾城的气温有了些许回升,但寒意仍浓。因紧邻海盐塘而得名的海盐塘路,作为周边地块的进出通道和周边小区居民的主要出入道路,向来有着高人气,来往车辆、行人络绎不绝。
但从南溪路拐进海盐塘路后,吸引人眼球的可能并不是西侧中式风格的停车场、保安亭,而是东侧形状各异、参差不齐的杂乱店招和店铺前随意堆放的物品。
沿着海盐塘路东侧的人行道由北向南走,时不时就会被店铺前摆放的晾衣架、非机动车甚至私家车挡住前行的步伐,尽管几个中间的入口处都设了桩子,但私家车还是可以从路的一端开到店门口。
不仅如此,人行道受建筑后退等影响,宽度不等、铺装不一,全线盲道未贯通。而车行道上,原本就不宽的非机动车道,因为划设了车位而变得更狭窄。
环境整治提升,道路改造先行。针对海盐塘路的现状,该工程的道路综合提升改造主要涉及车行道改造、公用管线改造、人行道改造和道路附属设施提升。根据初步设计,车行道的改造主要包括路面修补、交通组织优化和标志、标线完善,人行道将进行功能区块划分和铺装重置,道路附属设施提升中也将对城市道路家具和标示、导向系统、灯具照明等进行优化升级。“有的路段设置了花坛,但已经可以看到明显的破损,种植的植物比较单一,种植的方式也很简单,届时,我们将对花坛进行重新调整和布置。”嘉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市政工程部副经理王致阳告诉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改造完成后的海盐塘路,将彻底告别沿线外墙上的线路“蜘蛛网”,海盐塘路电力管线将进行地埋;原先占道式的公交车站台也将进行信息化升级,改造成为智慧公交站台,增设USB充电、智能LED灯光照明系统、离网光伏配电系统等便民设施,并安装智能互联公交电子站牌,让市民和游客出行更便捷。
景观
既有步行街又有综合性绿色空间
颜值提升“不止一点点”
作为南湖景区周边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海盐塘路片区改造提升致力于塑造富有历史底蕴的道路形象,为城市风貌提升作出贡献。
经常经过那里的市民不难发现,从南溪路进入海盐塘路的这个路口,虽然位于景区周边,但中间有道路交通岛,还有会景园正南方停车场北部绿地和另一侧名湖人家北部绿地(局部)的遮挡,使得整个入口体量较小,且文化氛围不浓。记者在该环境整治提升工程的初步设计中看到,在道路改造的基础上,还将统一交叉口区域铺装。“工程将设置与会景园入口景墙同圆心的竖向构筑物(景墙),形成半围合空间,并移栽部分乔木,打开交叉口视域,加强沿线引导,指示游人至步行街区。”王致阳告诉记者。
王致阳所说的步行街,指的是在海盐塘路东侧(北起南溪西路、南至凌公塘路)的人行道和店招之间设置一条街,总长约700米,对设施带、人行道区域以及步行街扩展区进行有效划分,并在步行街入口设置景墙、情景小品等,利用铺装、花坛、花箱等细节设计体现文化属性。按照规划,该步行街将分为城市人文和商业休闲两个区块。“在海盐塘路(南溪路—烟雨路)的步行街与店门之间,还将设置风雨走廊,届时配上新的中式店招,街区的味道就出来了。”
在景观提升改造中,还有一大亮点就是凌公塘路南侧的景观提升。目前利用率较低的该绿地,将改造为开放式的综合性绿色空间,西侧为草坪广场,中部是下沉花园,东侧设置海绵透水停车位,打开其视觉界面。“另外,针对南湖船菜馆西侧的滨水景观提升,采用‘中式景观、内部围合空间’的改造手法。而像海盐塘路与烟雨路交叉口西北侧的景观节点,考虑到现有广场铺装样式及材料均较为陈旧等原因,要对广场进行翻修,在人行道较宽处步行道中设置景观节点。”嘉城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局部效果图
局部效果图
局部效果图
立面
店招统一布置
白墙青砖凸显江南气质
“要动工了呀,什么时候正式开工?”本周二下午,王致阳正和施工单位一起敲定着开工后的各项细节,旁边不时有商家探出头来问上一句。
海盐塘路的建筑立面改造与这些商户有着直接联系,也是该片区环境整治提升中工程量较大的一部分。“之前,我们联合社区对这些沿街商户进行了宣传动员,并告知他们这里即将进行改造,大家也都蛮理解蛮配合的。”
“这里改造一下蛮好的,环境提升了,来玩的人自然也就多了。”旁边一家杂货铺的老板对这次的改造很支持,“改造对经营影响肯定会有,但改造好了之后,和南湖一联结,城市的品位都提高了。”
的确,目前该道路上的沿街商铺,雨篷兼广告位大小不一、参差不齐,立面被防盗窗、油烟井、空调位等严重遮挡,整个建筑立面肌理缺失,与景区样貌格格不入。“建筑立面的改造分为3段。改造后,海盐塘路北段东侧的西立面将呈现出新中式风格,以白墙为基底,并在店门跟步行街之间建立一条风雨外廊,既可统一城市界面,又可遮挡西晒防雨,结合青砖贴面以及中式仿木铝合金碎花窗,灰色铝板压顶,体现江南独有的清新雅致的文化形象。往南走到中段东侧,涉及很多特色小吃、早餐店等,住宅立面颜色以灰白色调为主,沿街店铺,一层以小青砖饰面结合广告位来进行整合,二层重新刷涂料且增加木百叶栏杆来丰富整个立面,凌公塘路以南的区域也做好相应的立面改造提升,使得整个街区充满融合民国风的新中式韵味。”王致阳告诉记者,建筑立面改造主要包括门窗更换、店招改造以及空调机位、烟道、主管改造等,并将对建筑进行亮化提升,“在会景园南侧,海盐塘路与凌公塘路交叉口等景观节点,海盐塘路北段、中段等沿街立面亮化提升后,晚上居民出来走走,感觉还是蛮舒心的。”
局部效果图
局部效果图
局部效果图
期待
周边居民和商户充满期待
“心目中的海盐塘路就要来了”
四大主要整治内容,打造成联结南湖景区的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南湖旅游休闲文化街区,未来的海盐塘路也将让人们看到更美的禾城。
对此,周边的居民和商户都充满了期待。“道路更平整、基础设施更完善、环境更美丽,这样的改造提升,肯定是好的。”许来观从许家村搬到烟雨苑已经有18年了,一直住在南湖边,看着海盐塘路从泥路变成水泥路,如今海盐塘路又要迎来改造,他是打心眼里高兴,“这里就在南湖边上,现在的状况确实是有些脏乱,店面不整齐,路面高低不平,到了下雨天路上还会积水,应该要改造一下了,等到改造好了,我们晚上吃完饭出来逛逛,心里也舒坦!”
和许来观一样,居民陈绸营也对这次的改造十分支持。“路面改造好,店面也改造好,这是相当要紧的,是增强我们老百姓幸福感的,也会提升嘉兴的整体形象。”
不仅如此,海盐塘路片区的商户们也十分看好。“改造好之后,这条街变漂亮了,来旅游的人也多了,长期来看对生意肯定是有好处的。”在海盐塘路上开粽子店的张建军笑着说。
“现在的店面都花花绿绿的,不好看,到时统一起来,新中式的风格值得期待。”在烟雨路上开店的商户丁丽娟已经开始想象几个月后的海盐塘路了,“大家期待的海盐塘路就要来了!”
后天,海盐塘路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就将开工。未来,“高颜值”的海盐塘路一定会走进更多人的旅程!
(原标题《南湖旁的这条路就要“美颜”了 打造水乡特色的旅游休闲文化轴》,原作者赵丽焕、 蔡琦 。编辑黄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