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梅种植的蘑菇长势很好。
红网湘潭县分站11月3日讯(记者 左璆 李思源)“种蘑菇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也跟种菜一样,付出就有回报,我现在看到蘑菇就很开心,采到蘑菇就是钱,每天早上三点起来采摘蘑菇送去市场,虽然累一点,但生活有奔头,日子越过越好,自己的状态也越来越好。”聊起蘑菇,潘玉梅笑容灿烂,神采飞扬,在场的人都能感受到她流露出的那种喜悦之情,种植蘑菇,她确实是乐在其中。
蘑菇丰收,潘玉梅笑开了花。
今年五十岁的潘玉梅,是湘潭县河口镇中湾村2014年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1年,潘玉梅的丈夫因为意外去世,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只留下几间破旧的平房,丧夫之痛,年幼的孩子,迷茫的未来,潘玉梅回忆自己当时的状态就是“急懵了”。 丈夫在世时,潘玉梅一直在家照顾家庭和孩子,从未外出打过工,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看着年幼的儿子,潘玉梅只能选择振作,她开始四处打工赚钱,她说“我希望我能给儿子树立一个榜样,妈妈也是努力勤奋的,别人家孩子有的,我也希望我能通过努力尽量给予。” 2015年,村里给她家申请了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加上这些年打工赚了一些钱,潘玉梅新建了房子,生活也一点点有了起色。
去年下半年,潘玉梅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接触到了凤尾菇种植的项目,她在蘑菇厂工作的过程中参与了凤尾菇的整个种植过程,也学习了不少技术,短短的几个月,潘玉梅对种植凤尾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发现这种蘑菇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也开始萌生出自己种蘑菇的念头,她的老板也非常支持她的想法,还愿意给她提供技术指导。说干就干,去年十二月份,潘玉梅就开始购买机器、菌种、培养料等,开始尝试在自己家种植,今年三、四月份,第一批种植的凤尾菇开始上市销售,目前每月可产2000多斤,生产销售都逐渐步入正轨,如今,潘玉梅又投入6万多元新建一个120平米左右的蘑菇培育房,这个培育房投入使用后,蘑菇产量可以翻倍。
潘玉梅给菌种浇水。
新建蘑菇培育房。
“她不向困难低头,也不等待政府的救济来维持生活,自己有干事创业的勇气,有脱贫致富的想法,目前她扩大规模还有资金困难,我们支村两委和帮扶队成员正在和银行联系对接,希望能帮她申请到贷款支持,解决她的资金困难的问题。”河口镇中湾村党总支书记罗普查告诉记者,潘玉梅的积极、乐观、说干就干的行动力让村里很多人都很佩服。
现在潘玉梅不仅自己增加了收入,还带动了本村两个空余劳动力的就业,她告诉记者,她下一步的目标是,等新建的蘑菇培育房投入使用后,赚到钱了,就要新建一个1.2亩左右的蘑菇基地,扩大种植规模,带动周边更多的人就业。
村干部和驻村帮扶队成员上户走访。
【记者手记】初见潘阿姨,让我们有点意外,她的状态和我们预设的贫困户的状态有点不太一样,和她聊起她的蘑菇,那份喜悦,那种开心,让她有点像个孩童;谈到命运的打击,打工岁月的各种心酸,创业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她又瞬间红了眼眶。作为一名母亲,她想要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她想要给儿子树立一个勇敢面对生活的榜样。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她内心的不甘,看到了她骨子那股不向命运低头的韧劲儿,看到了一位母亲的坚强、乐观、勇敢和自强不息,也看到了一个普通中国农村女性的自我成长。
如果您也正好有需要采购蘑菇,或者有批量订购蘑菇的信息,请和潘女士联系,联系电话:17373257283
运
城市的命运几乎与人一样无常。
交通是决定城市运势的一个重要因素。内河航运时代的湘潭,是历史的幸运儿。明清时期,湘潭乘势而起,它凭借商品交易成为湘江流域最重要的商业中心城市,被称作“天下第一壮县”(王闿运语)。然而,在近代决定城市命运的争夺中,粤汉铁路最终选择了长沙—昭山—株洲路线,湘潭只偏了那么一点点,便迅速没落了。株洲这个火车拉来的城市则崛起为一大都会。很多时候,城市与历史运势擦肩而过,也就只差那么一点点。
历史学者刘易斯·芒福德说:“正如每个生命体都拥有不同的遗传基因一样,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虽然繁华不再,但因为短暂的历史发展停滞,湘潭的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留,在时间的磨砺中,成为代表城市气质的文化DNA。湘潭保存的明清建筑比长沙多,会馆就是一种,漫步其中,仿佛还能听见昔日商业的喧嚣。
今天的湘潭,已成为沪昆线上的重要城市。凭借着长株潭一体化的交通格局,可方便通达全国各省。四通八达的交通线,因交通而生的历史遗存,交织出湘潭的前世今生,共同构成了一座城的“历史记忆连续性”。
湘潭:持续340多年的湖南经济中心
“天下第一壮县”的湘潭,山连大岳,水接潇湘。它所在的湘江黄金水路,成就了湘潭的大繁荣时代,用持续长达三百四十余年的时光,绘就了一幅湖南版的“清明上河图”。
都是河流城市,为什么湘潭比长沙还繁华?
湘潭商业的大繁荣时代,由明清后期的经济社会变迁及其自身的先天地理优势共同造就。
明清之际,随着中原和江南地区人口的迅猛增长,对木材、茶叶以及各类土产物资的需求快速增加,王朝对中西部的开发持续深入。历史上这些不被重视的地区,商业交流变得异常繁忙起来,各地商户云集。
湘江是湖南内河航运的轴心带。沿着湘江,既可以沿湘桂走廊从长沙经永州,南走灵渠、梧州,在西江入海,也可以南下郴州,沿湘粤古道进入广东境内。湘江因此成为沟通岭南、岭北、两湖,乃至南北中国的重要内河交通线。庞大的支流是形成这个交通大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湘江的支流通往星罗棋布的市镇,一张经济大网由此展开。这张大网上,最耀眼的明星,便是湘潭。
湘潭是湘江航运线上一个承上启下的连接点。这个处于湘江大C字弯的县城,有着独特的航运地理条件。地理学家傅角今在《湖南地理志》里这样写道:湘潭河道,大抵水流平缓,无礁石湍急之险。而在同属湘江的其他城市,就没有这么好的条件了。清嘉庆年间的两淮巡盐史、衡阳人朱炳如曾说“衡永宝三府界连广东,湘潭而上水湍急难行,淮商不便,故广盐得而乘之”。也就是说,湘潭往上游走的三座城市,水利通航条件并不太好。
距离湘潭仅数十里的长沙城在当时也有着还算不错的航运条件,又是湖南的政治中心,按理说应该成为商业中心的首选。然而事实却是,长沙虽然航运条件不错,但缺乏深水良港。学者孔艳在《明清时期湘江长沙段历史地理问题探讨》里说:长沙濒大江,风涛之险难以避之。为什么长沙会有“风涛之险”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湘江的长沙段太过平直,水流急速,这样的河道缺少可以泊船的避风港,而湘潭恰恰因为处于湘江的C形大弯之中,特别适合舟楫停泊,在整个湘江流域有着最好的水运条件。
除了航道优良之外,一座城市能够成为流域商业中心,还要具备可以建设深水良港的地理条件。乾隆年间的《湘潭县志》记载的湘潭码头有31个之多。嘉庆之后,湘潭的码头总数则迅速攀升至52处,其湘江流域超一流商业都会的繁华盛景,令今人神往。
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影响到了湘潭的商业发展,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长江航道阻绝,所有运往广州的茶叶都需经湘潭运往岭南,湘潭的贸易在这个时期更为繁荣。王闿运在《湘潭县志》中这样说:“城外沿湘十余里,皆商贾列肆。及转移,执事者肩摩履错,无虑数十万人。前湘后湖,形势比于夏口。自前明号为小南京。”湘潭的繁荣,是传统社会发展到鼎盛时期的一个必然结果。
湘潭十八总:商业推动城市冲破围墙
说起湘潭,人们很习惯地会提到“十八总”(也有“十九总”一说)。“总”是什么呢?
关于“总”这个叫法最早开始于什么年代,学界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有人说总来源于元代的军事管理体制,然而现有的史料中,在明代嘉靖年间的《长沙府志》里才出现了“总”的说法。其实“总”是一个类似于唐代里坊制的商业分区,但它并没有限制互相之间的自由流动,这有点像今天的网格化管理单元。从组织形式上说,“总”是一个市肆组织,而非乡村的组织,“总”与“总”之间有严格界限。清嘉庆年间的《湘潭县志》附有《城总全图》,上标有各总之名称,沿湘江下游至上游依次为八总至十八总。总与总之间设有门楼分隔,并且还设有栅栏分开管理。
翻开明清的湘潭历史地图,漫长的河岸线上,商业区纵横如长龙。而湘潭县城,则被淹没在繁华之中,一点都不起眼。这样的情境,反映出的正是传统社会后期商业已经成为了城市的主体,曾经封闭的行政功能城市,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商业推动着传统城市从封闭走向开放体系。城市的空间概念也不再是围墙之内的那些府衙和庙堂,它的界限早已突破围墙,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宋代之前的湘潭城,因为水患等诸多原因,位置变换不定。北宋时期迁至宋家桥一带,大概位置是今天万楼的附近。湘潭县城刚刚迁入宋家桥附近时,有市无城。明嘉靖刊《湘潭县志》称其城设熙春、观湘、拱极、瞻岳四门,但城门仅于街口设置栅栏,并无城墙。也就是说明代中期,湘潭的城还是在“市”中。直到万历四年,湘潭在商业区中划定区域筑城,这城也还是淹没在浩繁的商业街区中。
但城的规划依然影响到了“市”的发展。据湘潭文史专家尹铁凡老师所述,清代重建城墙后,将四至七总划入城内,一至三总因为生湘门的关闭而被隔离,四总到七总被圈入城内,逐渐因丧失商业功能而消亡。之后的商业市肆集中在城墙以西八至十八总处。我们今天所说的湘潭十八总,指的就是从大埠桥一直到窑湾石嘴垴的这一段。“城”与“市”的不断交错与融合,正是近代城市概念形成过程中,城市逐步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见证。湘潭强大的商业,促成了这座城市向近现代城市的转型。
寻找“繁华物证”:沉浸式体验湘潭会馆建筑
湘潭是个怀古的好地方。历史文献中记载了太多湘潭的往日繁华。据统计,湘潭当年的会馆有92所之多,数量堪比苏州、汉口。枯燥的数字后面,有着活色生香的商业场景。湖湘地理来到湘潭,在一座座会馆建筑里,寻找当年“天下第一壮县”的物证。
一座奢华的门坊是江西人的荣耀
从万楼附近的宋家桥开始,就进入了一总的地界。这里今天是一片新旧杂处的居民区。在这片充满生活气息的居住区里,藏着太多关于繁华历史的记忆。我们在密集的老民房中穿行寻觅,很快就发现了两栋不太一样的建筑。它们有整齐的青砖和高大的山墙,这些都是传统民居的显著特点。两栋建筑的外墙上都有标识牌。其中一栋是“太真芝药室”,一栋是“板石巷二号民居”。太真芝药室的硬山墙上,有非常漂亮的山花遗留痕迹。这一片区在新中国成立后曾是湘潭的国营工厂区,这座印制票据的老厂区如今已不再生产,只留下遍地的黄叶和陈旧的厂房,构成废墟般的独特审美感受。
继续深入街区,进入泗洲庵社区。路边有热心的阿姨询问我们是否在找老建筑,并指点我们进入一个极为狭窄的小巷中。那里有一座清同治二年进士龚承钧的故居。故居已淹没在民房中,只有尚显精美的门楣昭示着主人曾经的身份。繁荣的商业是人才的摇篮,充裕的金钱让湘潭的教育水平在明清时期到达一个高峰,许多优秀人才得以在这里诞生。
继续向前,过湘潭历史城区旧址,就进入了城外八总的地界。一座可称之为极致奢华的坊式大门,吸引我们停下车来,打量这座与周边老旧民房气质完全不同的建筑,并由此进入另一条历史的深巷之中。
迎接我们的是一座高大的牌坊,牌坊中央位置镌刻着“江西会馆”四个大字,坊门背后却是一个居民小区,完全看不到一点历史建筑的印迹。尹铁凡说,这是当年十一总的地界。
这片始建于清顺治年间的建筑群,早已在三百多年的风雨中坍塌消散了,眼前所剩,只有这座高大的坊门。然而仅仅是这一点历史的残片,也足以令人深感震撼了。这座高达12米的四柱五楼坊门,通体使用花岗岩石柱和大量汉白玉雕刻件。中门左右置抱鼓石,两端立石狮。五龙盘边,四周饰蟠龙、凤凰、异兽、人物、传统花纹等浮雕、镂雕,脊角鸱吻高耸,形象生动,工艺精美。两端砖墙顶部还保留了数幅堆塑图案。极致精美的雕工显现的正是清代精湛的工艺水平和繁缛华丽的审美取向。
从历史街区狭窄的巷子中穿过后,天地豁然开朗。
一座公园就在眼前。这是湘潭人人都知晓的雨湖公园,算起来也是很有历史的城市公园了。沿着公园随机漫步,绕了几个弯后,湖边的一角处忽然看到一座巨大的亭。有人告知我们这是雨湖八景之一的“鳌山夕照”,亭名即为夕照亭。虽然亭子的顶部看起来很新,但这座亭子的整体架构和精美的石刻雕工让人隐约感到它的不凡。果然,在亭子的说明牌上,我们终于明白这座夕照亭,以及旁边这座桥,乃至附近的这片园林,都是江西会馆的一部分。江西会馆巨大的占地面积,由此可见。
北五省会馆:一种北方气质
江西会馆南行不远,就可以看到一座颇有气势的关圣殿,而它的国保碑说明牌上则注明为:北五省会馆。据尹铁凡介绍,这里是十二总的范围。
会馆以当地的神祇命名是一种惯例。江西会馆的另一个名称则是万寿宫。北五省商人以关羽为地方神,所以他们的会馆自然就是关圣殿了。“北五省”是指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和山东五省。关羽在历史上被尊为“武圣”,关圣殿的规制因此要比大多数的庙宇更高一级。
这是湘潭诸多会馆中保存最为完整且文物等级最高的一座。踏入关圣殿,入口第一进可见巨大的山门。整个建筑分前、中、后三殿。前殿牌楼有“双龙戏珠”大型浮雕,正门上方有“桃园结义”、“犀牛望月”、“刘海戏蟾”等人物故事浮雕及陶雕花卉;“春秋阁”是主殿,面阔不大,整体略显狭窄,可能是当时用地所限,但装饰却极为奢华。春秋殿为重檐歇山顶结构,内有大殿、钟楼、鼓楼等,东西为高耸的风火墙。春秋阁以花岗岩石为台基,殿前矗立着一对透雕汉白玉蟠龙柱,柱上各盘着一条镂空石龙,盘旋而上。龙柱下各有麒麟形状的石兽一尊。主殿内供奉着威武刚勇的关羽雕像。
北五省的商人们把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体现在会馆建筑中,于是便有了这座堪称清代建筑精品的关圣殿。
我们绕殿而行,春秋殿后的围墙上,镶嵌着一排石碑,大多是当时的捐建碑。其中一块有点特别的石碑引起了我们的兴趣。这是一块“棉花规例碑”,就是五省驻潭33家棉花商行“共同酌议”制定的棉花行规。行规中对各行砝码、价格、银子成色、银子与制钱的比价,装卸转运的脚力、包装钱、栈房钱以及对违规行为的处罚措施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协调了各棉花行的利益,避免了内部的恶性竞争。它的存在,让我们今天仍有机会了解明清时期的行业内部规则,同时,它也是湘潭商业繁盛的一个标志。
关圣殿后的街巷,依稀可见湘潭旧城格局。旧时的湘潭城市格局中,沿江街道由并行的3条街道组成:设总的叫正街,居中;最靠江的叫河街,又叫前街;还有一条后街,以正街为中轴与河街对称。官府机构、文教院所、士大夫宅第居城,工商业户居“总”。
从江西会馆附近的小巷继续深入,一种古意忽然就涌了过来。这里依然保存着很多清代的大屋。他们曾经的主人多是当时商界叱咤风云的人物。厚重的门框上雕刻着威猛的石兽,房子的墙角多有墙角石,上面刻着房屋及商号的名字,古人以此来划定房屋界限。
一路走来,有永义堂、吕三元堂、张云德堂、临清尹三益堂,都是围合式的清代大屋。当年的商户,依托会馆的力量,在湘潭开拓着自己的事业。距离关圣殿不远,有鲁班殿。和江西会馆及北五省会馆不同,鲁班殿是泥瓦木工行帮的行业会馆。这种类型的会馆在整个会馆建筑中属于相对较少的一种,大多数的会馆都是有着明显地方属性的商业组织中心。鲁班殿在结束它作为会馆的历史使命后,成为了泥木工会,也算是一种行业文化的历史延续。
湘潭城内原有一座巨大的天后宫,也就是福建会馆。据尹铁凡说,它的位置就在今天湘潭中医院的位置,据说比广东梅州的天后宫还要大,可惜今已无存。曾经精美绝伦的会馆,带着往日的繁华消失于历史中,这样的情形难免令人感伤。
窑湾:一个“句号”喻示着时代的更迭
十八总终止于窑湾。
站在望衡亭中,远远地可以看到杨梅洲。对面略显空旷,湘钢在更远处呈现出鳞次栉比的样貌。回头,则是湘江两岸的万家灯火,不减当年繁华。窑湾的历史似乎比湘潭城还久远。东晋陶侃率兵镇压流民曾驻扎于此,唐代褚遂良曾数度来此。这里一直就是湘潭不可忽视的要地。
窑湾在当年是繁华中的繁华,中心里的中心。女革命家秋瑾也曾在这个黄金地段居住长达八年之久。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秋瑾与王廷均结婚,居于由义巷。王廷钧的祖父在神冲街上靠蒸酒做豆腐、开杂货店起家,之后在湘潭开纸行、钱庄,成为富甲一方的大户。
窑湾曾经拥有湘潭乃至整个湖南最繁华的港口、最兴盛的街市、最稠密的人口、最活跃的经济。清末民初,锦湾(窑湾)拥有粮食、机器工业、木材、蛋品和钢铁五大市场。王闿运曾留下“自石嘴以下坊室三重,工商十里,笙歌砧杵,昼夜喧阗”的记载,并说“杨梅洲至小东门岸,帆樯几二十二里,蔚为都会”。尹铁凡则形容整个十八总像三根琴弦,而窑湾正好是调弦的位置,这个比喻听起来很有美感。十八总之后,还有十九总,但似乎已经是黄金时代的尾声了。人们心中的湘潭繁华,仍以十八总为代表。湘潭民谣《湘潭景》里唱道:“宋家唐兴大埠桥,明月山川对河潮”、“站在前面打一望,长江后浪催前浪,三街六巷九码头,慢打慢唱数情由”。站在窑湾这个十八总的尽头,歌谣仿佛还在回响,于此回望历史,难免引发浩叹。
今天的窑湾,标志性建筑是一座形状非常奇妙的建筑:潭宝汽车站。它由两个巨大的同心圆组成,远看如同碉堡。1925年,中国第一条公路长(长沙)潭(湘潭)公路建成,1927年,潭宝(宝庆,今邵阳)公路建成通车。在潭宝公路的起点窑湾汽车站的东侧建成立碑,记载了这一过程。碑的质地为花岗岩,方锥形。碑文为熊希龄撰,方永元书。
窑湾车站开通时,正是公铁路运输替代内河水运的历史性转折期,在窑湾这个湖南内河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潭宝公路车站的建立,像一个巨大的句号,喻示着旧商业时代的结束。火轮、铁路、公路这些现代运输技术的兴起,宣告了依赖水运的湘潭商业黄金时代的结束。它也是新时代的开篇。
潇湘晨报记者常立军
新闻线索爆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进入“晨意帮忙”专题;或拨打晨视频新闻热线0731-85571188。
体捐助现场
题记:
作为共产党员,我不怕死,作为医学者早已将自己一切交给祖国交给人民,医学发展进步需要科研载体,倘若我的命运不堪,无法挽救生命,还希望为医学贡献自己最后的余温。 ——储昌安
4月26日下午4点50分,口腔医生储昌安因病抢救无效逝世,4月27日下午1点,湖南医药学院实验室多了一位名叫储昌安的“大体老师”。从走出校园到“回归校园”,仅仅不到6年时间。在遗体捐献书上,他说:“倘若我的命运不堪,无法挽救生命,还希望为医学贡献自己最后的余温。”
储昌安生前照片
三战高考,一心求学不向命运低头
1990年1月,储昌安出生在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飞山乡,然而命运却没给他过多的照顾。家中一共五口人,早年间开始,父亲便是二级残疾并持续几十年患有糖尿病、间歇性精神病,早已无法劳作。瘦弱的母亲也患有美尼攸氏症、风湿性关节炎等多种疾患,家中更是因病欠下了8万元巨债。过于艰苦的生活环境也让他们姐弟三个过早地扛起家中重担,为了帮助家里减轻生活压力,长姐年仅13岁时便辍学务工,二哥也因家中繁重的劳务和累累债务,高中毕业后放弃升学机会外出就业,以供家庭开支和幼弟上学读书。自有记忆开始,储昌安便知道什么叫生活不易,他深知,若想改变现状只有读书这一条捷径可走。
可对于储昌安来说,求学并非易事。2009年,储昌安从靖州一中毕业并顺利考入大学,但学费和生活费却成了他最头疼的问题,为了凑足费用,储昌安白天在汽修厂做维修学徒,晚上在酒吧做兼职服务员,可即便他昼夜不停工作,偏远地区的低收入根本无法补贴家用和学费。几经思考,他毅然决定只身前往上海,推销员、服务员、传菜员……只要有活他就干。历时一年,储昌安凑够所有求学费用重返家乡再次参加高考。2010年,考入湘潭职业技术学院口腔专业,在校期间,他勤奋上进,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学院创办了“口腔健康协会”,组织策划了“爱牙日义诊”等活动。2012年,储昌安以优异成绩顺利结业。但此时,新的考验也接踵而至,受学校限制,储昌安发现该校学生无法考取医师资格证书,就业成了他最大的问题。经过认真考虑,他决定第三次参加高考。好在皇天不负苦心人,他最终以对口高考方式高分考入湖南医药学院(原怀化医专)热门专业之一的口腔专业。这里,他开始了新的人生旅途。
世事我曾抗争,成败不必在我
熟悉储昌安的都知道,只要有长跑比赛,冠军非他莫属。在一次赛后校园采访中,他曾经这样说道:“人生要树立一个前进的方向,要有远大的追求,坚持就是胜利” 。这句话也贯穿了他三十年学习生活的始终。在湖南医药学院求学期间,储昌安除了注重专业知识学习之外,还常常涉猎法律、科技等方面的书籍文献以提升个人修养,扩展知识面。同时,他还积极参加“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利用所学专业开展《口腔健康状况及意识调查》。为了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他主动前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35医院、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怀化第二人民医院靖州分院进行实习。经过不懈努力,最终成功取得了口腔修复高级技工的专业证书。时任辅导员姜俊回忆道:“储昌安一直是位有正能量的人,也是我亲手培养出来的学生党员,他所展现的励志奋斗、向阳生长的精神一直感动影响着所有认识他的人。”
2015年,储昌安从风华意气的校园学子变成了稳重成熟的口腔医生。在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大堡子卫生院就职期间,储昌安主要负责党建工作,作为新上岗的“愣头青”,他只能靠多学、多做、多思考的办法开展工作。 2017年,他将名次倒数的党支部变为镇级年度“优秀党支部”,而他也被评为“优秀党员”。在通道侗族自治县第一人民医院就职期间,他开始全面进行专业诊疗工作,与镇里工作相比,县里工作强度更大,加班也成了家常便饭。为了进一步提升专业技术,他还经常自费外出学习,2020年,勤奋上进的他被评为“优秀员工”。短短6年不到的工作时间,他正如捐助自愿书中所写的一样,始终铭记医学生誓言,恪守医德,爱岗敬业,努力提升医疗水平,尽全力为人民解决病痛疾苦;始终铭记入党誓词,规范工作生活作风,努力服务人民,始终冲在人民需要的最前线,做别人不愿意做、不想做的事。
定要与魔鬼抗争到底
据中国医师协会统计,我国培养一名合格的医生最少需要8年,而带走一名医生,仅仅只需要一场病痛。2021年1月31日,储昌安在湘雅医院检查确诊为嗜血综合征伴败血症,认定属于全国少见疾患。治疗期间,储昌安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心态,在朋友圈中,他曾这样写道:“没有理由让我不坚强,我一定会与病魔抗争到最后,我一定平安归队,我一定活着回家”。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他更是常常与家人朋友打笑逗乐,哥哥储昌鑫回忆道,确诊前1个月,储昌安还主动献血救助病人,哪怕确诊后,他也从未让家人担心,在病魔抗争的路上,他一直保持着阳光向上的态度。
对于病情,身为医生的储昌安心中早有定数。病情确诊后,储昌安第一时间和家人商议,如果生命无法挽救,便将遗体捐助给母校用于医学研究,在家人的支持下,2月11日,确诊后的第十一天,他与母校签订了《遗体捐助志愿书》,捐助书上他写道:“由衷感谢母校培养,希望母校培养更多优秀医务工作者,更好服务人类健康。”
千百年来,一个又一个医学先驱前赴后继用一点点微光在黑暗中逐步探索我们的躯体和生命,而帮助点燃微光的正是一个又一个“储昌安”式的奉献者。感恩!致敬!有人生于平凡,但死而伟大,愿天堂没有病痛。储昌安医生,一路走好!
(遗体捐助现场)
记者手记:在逐步认识储医生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看到了向远而生,向心而栖的真实内核,很感动我能认识这样的人,但也遗憾没有真正与之交流。在与姜俊老师的交流中,得知湖南医药学院遗体捐助每年不超过5人,仅勉强用于基本教学,完全无法用于深入研究,那一刻的感动和震撼已经无法用言语表达。祈愿天堂无病痛,储医生一路走好!
来源: 怀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