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砂锅鸡
食文化传承协会菜品
>原料:走地鸡鸡翅4只,鸡腿4只,独头蒜、干葱头各8粒,长葱段、青红椒角、葱花各少许。
调料:红油25克。
做法:
1、鸡翅、鸡腿洗净,斩件待用。
2、起锅入油烧热,下入鸡件以中火生炒至五成熟,倒入高压锅中,再倒入调好的醋汤(要没过鸡块),上汽后大火压20分钟,倒出隔汁,待用。
3、出菜时取熟鸡块300克摆入砂锅内,浇上原汤350克,再从调好的醋汤中撇出红油淋入砂锅内,放在煲仔炉上开大火边煲边翻拌,煲滚后放入独头蒜、干葱头,加盖继续焖2分钟将醋汁收至半干,放入长葱段、青红椒角、撒上葱花即可。
关键:独头蒜不宜早放入砂锅中,否则容易煮粘,蒜的香味也会挥发,最好在出锅前撒入。醋汤(10斤):
1、山西老陈醋1500克,黄豆酱油1000克,海鲜酱、柱侯酱、排骨酱各25克,盐10克,味精50克,白糖100克混合搅匀,待用。
2、红杭椒10个洗净,去蒂,放入榨汁机内,加点清水打成红椒酱,待用用。
3、二锅头、广东米酒、姜粒按照1∶1∶1混合,放入榨汁机打成姜汁酒,待用。
4、锅入生油1350克烧至五成热,下入葱姜蒜、花椒、八角和红椒酱烹香,然后烹入姜汁酒80克,下入“1”,倒入清水2500克大火烧开,再倒入盛器中让其自然沉淀即可。
关键:
1、红杭椒必须直接打成汁,如果只用“1”来焖制菜品,菜品是黑色的,加点红亮的红椒酱能提亮醋汁的色泽,而且杭椒打成的汁只有辣椒的香气,没有辣味。
2、煮好的醋汤要待其自然沉淀,沉淀后汤汁的底部是料渣,中间是醋汁,最上层是红油。
3、料渣不必过滤,否则会连上层的红油也一起滤掉,造成浪费。
4、醋汁和上层漂着的红油不必分离,使用时撇开红油,舀出醋汁,再取红油即可。
发朋友圈的信息,饮食的照片回复量最大,可见,吃货,是最多的!
最近这些年,常常能看到吐槽北京餐饮难吃的文章,作为北京人,每次看到这类文章,我自然有很多话想说,但每次真的要说的时候,又觉得实在没有意义而作罢。
因为,即使你把事实摆得清清楚楚,道理分析得头头是道,也基本上改变不了几个人的认知。
尤其对于饮食的感受,更是如此,一切的文字都是无用的!
不过,借着聊聊北京的餐饮,却可以引申出诸多方面的感悟。
我认为网络上的那些文章,都只代表外地人对北京餐饮的一种感受,这和评价别人是一样的机理。
如果你涵盖了他人的境界,才可能最接近实相地评判他人,理解,建立在自我具备之上。
我曾经在杭州生活过,和杭州联姻过,我的另一半就曾经是杭州人,我其实相比之下更喜欢杭帮菜,所以,作为情怀,我不会过于偏激。
并且,我是一名“泛爱者”,这种泛爱体现在诸如饮食、音乐、兴趣爱好等诸多方面,而泛爱,是理解广泛的基础。
因此我的情感,具备大多数人理解的所谓“一分为二”的基础,当然,这种“客观”有时候是不讨巧的,让正反两方都可能不爽(如果你是偏堕一头的人或许看到后面会不爽)。
所谓骂要骂得彻底,爱要爱得干脆!做人就要有腔调!可是,“臣妾做不到啊”。
我特意通过北京饮食来引申出一些生活中的感悟,对人如有所启发,自当觉得有点小价值。
触动我动笔的,是这几天看到的一篇网文,文中罗列了一些古往今来的方方面面,通篇就是为了证明一个事——“北京为什么那么难吃”。
那篇,看起来似高大上,有不少人传播点赞,可见共鸣者不少,传播影响力可见了得,多多少少点燃了一部分人内心的燥热。
我不评判他,只从我个人的角度评判一下北京的饮食。
这个命题虽然不大,但在我看来,枝枝叉叉、方方面面不亚于和政治、宇宙万物的复杂度相媲美。
而复杂,我发现是被大多数人所厌恶的,因为大多数人喜欢简单(人类心智的特点之一),所谓弯弯绕绕弯弯,就让简单的人不爽得厉害。
但是,全面,就代表着复杂,就像是各种味道,自然互相调和。情怀亢奋,大都是认知狭窄所致。
为了让大家对我的态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我就简单粗鲁地用大白话把我对北京饮食的观点合盘拖出,然后再逐次一一漫谈。
北京的饮食,相比南方的饮食,就是粗放的(甚至是粗糙和低档的),南方的饮食,从细腻和色香味角度而言,确实超出北京的饮食。
北京味儿,其实是一种带有包容底蕴的融合文化,它是以东北满族和北方菜为基础,以川菜的精神为辅助的一种厚味儿(体现在油大、口重、偏咸)饮食。
虽然在客观上有细腻和粗放的绝对值可比,但是在口感上,北京味儿依然可以做得令人回味悠长,依然可以做得非常讲究。
坦白说,觉得北京难吃的那些人,大概率没吃过北京饭馆里讲究好吃的那些馆子。
其次,北京的餐饮文化,被回民小吃(是很多人以为的北京小吃的代表)和那些所谓的网红店、景点店往脸上抹了不少的屎。
那些被外地人所不齿的所有难吃的店,北京人也同样不爱吃,并且,所有景点写有“北京特产”“北京小吃”的那些店,都是外地人开的,很多都是李鬼卖假货。
道理很简单,景点不需要回头客,光是赚流量已经足够每天赚钱了!这是全国所有城市的规律。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庆丰包子、当今的西四包子铺、护国寺小吃,这些北京的著名连锁店虽然也每天有人在吃,但是并不是北京人喜欢的味儿,也不代表北京的餐饮最高水平。
同时,像鼓楼“姚记炒肝店”那种网红店,基本上就更是丢北京人脸的李鬼,从厨子到服务员都不是北京人,做法也不是北京正宗做法,用电饭煲煮卤煮,只能蒙蒙外地人。
如果要真正吃到北京的美食,最佳的方式就是,不搜网络、不看网评(因为可以水军炒作)、不追网红,跟随着一个北京当地真正的“吃货”,让他带着你去吃。
如果不认识北京吃货,那还有一个方法,那就是看《北京生活频道——美食地图》栏目,里面大量介绍胡同私房小馆,都是可以去一试的。
简单概括了我的腔调儿,就要全面说说这点事了,看问题的角度有很多方面,也是最能体现“道”的部分。
当今的北京餐饮就是退步的
北京特色名菜,在我看来并不容易界定,张北海在他的书《侠隐》(被姜文改编成电影《邪不压正》)中,透露过不少民国时期北京的饮食。
说白了,他是一枚“吃货”,和我们当今的几个北京同学一样,得意经常下下馆子吃一口(我曾经见过买饭馆月卡上万的年轻人)。
北京的家常菜馆,其实从菜系上讲,很难界定哪一个是正宗北京菜,这个特点,其实也是北京文化的特点。
北京作为首都,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那就是它是一个移民城市,并汇集了全国的名吃,单从这一点上来讲,我就想问问那些写文章的人,北京怎么可能难吃?
大概率是,你根本就没在北京吃过几家高档像样的饭馆,北京全国各地名吃都有,尤其是驻京办文化,是北京特有的一道风景线。
不过,我也能理解这些人的感受,一句话概括,我认为北京的餐饮,确实在退步,如果你没有在北京生活多年的经历,只能感受到当今片段信息带给你的一种偏见。
坦白讲,北京当今的餐饮,我认为容易给人好吃不多的印象,尤其那些耳熟能详的连锁店。
当今时代,连锁盛行,这虽然是一种营销方式上的进步,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事物的所有方面都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
连锁店,可以迅速做大,加盟者省去了创业的繁琐、摸索和艰辛,但是,连锁店,往往因为过于注重营销而弱化了品质。
不客气地说,大多数连锁餐饮店的品质都属于大陆货,不好不坏。
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退步的事物还有很多,这和一个城市的定位改变有关,也和很多内因有关,但是,任何不合理的表相下面都有合理的内因。
诸如北京的美发行业的服务就比上世纪九十年代差了不是一丁半点,这里的最主要原因是南方广东浙江温州的美发师退出北京市场造成的。
而退出的原因,有很多,这里不赘述,只是引用这个例子来说明,时代向前发展,但并不是任何事物都一定是进步的。
北京近些年,从城市定位和国家战略的高度而言,脱离了早期追求利润的时代,开始往精神和宜居的方向发展。
北京的交通拥堵、人口集中,都造成了一些问题,回归金融、政治、文化中心的定位很早就作为战略确定了下来。
而具体落实,就体现在很多方面,但是归结为一点,那就是减少北京的流动人口数量。
具体体现在,大量拆违建、拆市场、出租屋禁止私建隔断等等诸多方面。
大面积的拆除门脸房,很多老店的经营者变化或者退出,餐馆变动位置后人员的变动,都是造成北京餐饮水平相比以前下降的原因。
但是,好吃的饭馆,还有,需要用心去找。
北京的粗放恰恰是北京的魅力
餐饮,总体来说,北京菜确实不如南方的细腻。我有一个真实的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
我前妻的同学,二十多岁就从杭州来北京生活一直到现在,她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一次结婚办婚礼的时候,请了杭州的要好同学来北京参加。
结果,杭州的一位女同学看到上来的一道菜是“鱼香肉丝”时,不禁脱口而出——“这都什么菜啊,这菜怎么能上席?”
原来,杭州人讲究,“猪肉丝”这样的食材是不可能作为席宴上桌的,最多算是家里人凑合吃的东西,即使是家里,他们也不常吃。
可见,江浙人的细腻是超过北京不少的,这其实也是南北方的差异。
一个地域的文化,往往和这个地域的各方面都很协调,从人文、气候、自然风光,建筑格局等等,都是和谐统一的。
这个特点,其实就是人的共业的一种体现,所谓国家、民族,更是如此。
就像是我认识的一个内蒙小伙子说的——如果你到了内蒙,再用小酒盅喝酒,就觉得特别别扭,你自然就想用大茶缸子喝酒,并且喝完了就想高声唱歌。
他的话是对人的性情和环境关系的完美诠释,北京也是如此,北京的最大特点就是“大”,这种大,自然就会带来“粗放”。
这种大,体现在城市范围的大,杭州人,晚上下了班回家吃了饭,还有时间出来到西湖边溜达溜达,但是这在北京是不敢奢望的,最多,你只能在楼下溜达溜达。
因为北京一半的时间用在路上了,回到家已经很晚。我刚到杭州时,打出租经常疑惑,为什么在杭州感觉走了很远,才只有不到4公里路程。而在北京,从牛街到复兴门,感觉没走多远已经4公里了。
因为北京空旷,而外地城市,大都密集,你感觉过了很多路口,但在北京,感觉在整个城市的范围参照下,却没有很远。
这就是北京的大,这种大的特点,自然浸透于北京文化性格的诸多方面。
粗放,还体现于北京人的包容,因为北京是一个移民城市,它可以包容多种文化。
地域高傲,其实是很多城市的人的共性(都觉得自己家乡最好)。而北京人的高傲,是从不体现在外表上的,它深深地埋藏在心底,那是一种“爷”的劲儿,只有在某些机缘下能够表现出来。
我一个表姑曾在上海当兵,据她说,当年复员填表,几乎全国所有地方来上海当兵的人都会填复员后留在上海,但只有北京兵,会要求回原籍。
北京,现在的人口结构里,其实大多数都是外来人口,如果从爷爷辈儿是北京出生长大的算北京人的话,可能北京的常驻人口里95%都不是北京人。
北京文化分大院文化和胡同文化,记得以前曾经有过一个《测你是不是北京人》的一套测试题,60-85分是北京人家属,85-100分才是北京人。
测试题大都是从语言类测试的,我和我的同学(都是北京出生长大的大院子弟),很多都没有超过85分,也就是说,我们只算北京人家属。
而我认识的很多来北京多年的人,都很认同北京文化,北京文化里,有一种他们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充满着魅力,这是他们不愿意回老家生活的主因。
要知道,北京是全国精英聚集的地方,人口素质优越,这是必然的。
其实,北京在我看来,因为大,所以失去了小城市的那一份“安逸”,北京的生活,其实是没有“情趣”的。
但是,北京的人文,却充满了包容大气的魅力,北京人的素质,往往就体现在这种包容和儒雅之中。
世上没有完美的事物
其实我与杭州联姻,是一个特别好的机缘,得以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北京,有时候从骑墙的角度看不同城市的文化,也很有意思。
记得我多年前曾经看过一篇头条的文章,作者是一个北漂,从北京偶然到杭州出差,后来觉得杭州很好,随后就辞职转到杭州工作,在杭州工作了几个月之后,他开始后悔了,遂写出了自己的想法发表在头条上。
我看到后特别有共鸣,就在文章下面回复了几句,评价了两个城市的特点。
没想到,却引来了一个北京人的不满,他不软不硬地回复了我一句:“没有在北京生活过三十年以上的人没有资格评价北京”。
我想,一定是我不偏不向的情感,让他觉得我不是真正北京长大的北京人了。
后来,他又写了几句赞扬北京的回复,更有意思的是,遭到了很多非北京籍人士的回怼(都有道理,虽然呛声,但素质都算高,和喷子不同)。
这种网络上的回复大都是情绪的一种反应,但我深深理解那个北京人的心理,他深深地爱着北京。
我和他不同在于,我通过杭州或者外地人的视角,理解了北京在外地人眼里的感受,也从另一个侧面,更加看到了以前看不到自己的地方。
曾经我前妻说,北京人,同事之间,关系再好,也很少请人到家里吃饭做客,但在杭州,就很普遍。
我后来一想,她说的还真是不无道理,我想这可能是一种大城市的通病,大城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如小城市那么淳朴,人与人之间,或许有一种防备心理。
我不一一列举他们的观感,但是,如果你站在另一个视角审视,你会发现原来没有发现的自己,这和人是一样的,人很难看到自己的缺点,是因为不愿意看,也不会去想。
如果你去看看星座的性格特点,你就会发现,星座中的优点缺点,其实都是人性中普遍存在的两面,可以说,每一个人性中的优点,就会带来相应的缺点。
反过来讲,没有那个优点,也不会有那个优点反面的缺点。
就像是一个叶子的正反面,才是这个叶子的全貌,这都是那个叶子本身。
城市文化,是同样的,天底下没有完美的事物。一个城市的特点,会浸润在这个城市的诸多方方面面之中。
一方水土一方人
记得北京前些年,曾经有一个杭州老板,信誓旦旦踌躇满志地来北京想打开北京的茶楼市场,说白了,他就是要把杭州的茶楼文化原封不动地移植到北京来(其实这种想法和疑惑我也曾有)。
如果你知道他的套路和做法,就会深深感受到他的用心和睿智,他首先在北京机关部委聚集的月坛南街的一个显要位置,租下了一个两层宽敞的门面房。
其次,他打出了自己的优势牌,那就是他航空方面的资源,每日从杭州空运优质天然泉水到北京。
因为喝茶最讲究水质,那么,他就用这一招确立自己无法替代的优势。
杭州的茶楼,确实是一种享受文化,里面小吃应有尽有,都是自助式的,每到了饭点,还会有主食供应,一家人或者一群好友,在里面可以搓着麻将,侃着大山边喝边吃泡一天。
不要太享受哦。。。
但是,这么好的美事,在北京却没有,杭州老板的想法绝对不无道理!
他就是要把同样的这种杭州茶楼文化原封不动地奉献给北京人,让北京人彻底体会到杭州文化的精美。
这家名叫“西子湖茶楼”的杭州茶楼,除了月坛南街以外,还在蒋宅口开了第二家,虽然我看不出那个老板所有的心思,但是光是选址这一项,我就看出了那个老板确有南方人的精明。
很显然,这个老板经过了缜密的调研和对北京的了解。因为蒋宅口和月坛南街地区,都是北京最早的两处文化层次最高的地域——和平里部委圈和三里河部委圈。
北京的茶楼,大都有谈事洽商的用途,杭州老板显然是看到了这一类国企政府高管人群是茶楼的主要人群,嫁接移植就要从重点人群入手。
从他的这些套路中,我看不出有什么硬伤!
可是,悲催的是,他的理想破灭了,“西子湖”茶楼,没过几年,就销声匿迹了,最终,以完败告终。
我试着分析他失败的原因,我认为,北京的地域特点不适合杭州茶楼文化的普及,因为,就像是植物,没有根,简单地说,北京没有茶楼文化滋长的土壤(当然北京也有极个别很火的茶楼,但是极少)。
北京因为地域太大,泡茶楼的时间太少,也因为太大,你跑几十公里专门去一个茶楼去喝茶的热情会大打折扣。
这件事,就证明了一点,一个城市的文化,和这个城市的特点有直接关系。
这一点,也可以用在国家上,比如日本人,因为岛国的特点,所以民族性格里,就有精细有余大气不足的特点。
国家也好,城市也罢,任何地域,从实相角度而言,都是共业的一种体现(环境特点就是因果中的增上果)。
我曾经以前对比过杭州和北京的烟酒,我发现,北京的烟酒都像是北京人的性格,北京的二锅头,绵软中带硬,香辣中带冲,而绍兴的黄酒,喝着绵软,但后劲却极大,迅速让你不省人事。
这两种酒,就代表着两个地方人的性格特点。
什么土壤长出什么植物,城市文化的土壤,就是城市的特点,有时候,移植,就会水土不服。
这种不服,还会体现在很多方面,诸如,北京的燕京啤酒,我认为在全国的啤酒里,是最好喝的。我以前自驾游到一个城市就品尝当地啤酒,我发现,其他城市的啤酒,大都以清淡为美,而燕京啤酒,却很有啤酒味儿。
但是,我在杭州当地喝北京的燕京啤酒,却发现完全和北京不是一个味儿,最后得知,水不同,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
真的如此!
人的口味千差万别,但绝对的好坏却是有标准的
要特别指出的是,人的口味儿,确实是有差异的,但是一个事物的优劣,也是有一定客观标准的,人心,容易偏堕一头。
北京烤鸭,最有名的老字号当属“全聚德”,但是,全聚德烤鸭在杭州却和那个“西子湖”茶楼一样,经历了一番“滑铁卢”。
为什么呢?
因为烤鸭这种北京菜,触碰了杭州人的两个禁忌,一是不吃生葱,二是不吃大酱。
结果,全聚德刚到杭州开业时,还有不少杭州人慕名前来尝鲜,但是,随后,大多数人再也没回头。
全聚德烤鸭店,不死不活地在杭州支撑着,今天如何不得而知。
我说过,人如果在同样一件事上长期观察,可以不断刷新你对一件事的认知,这句话可能会让简单的人极其不爽,因为没着没落的,怀疑一切是一种很难受的状态。
但是,我却是有一手经历后的人生感悟,因为世界太大,不要认为自己通过有限的几个个例就看懂了全世界。
你觉得好吃的,是不是一定都是绝对好的事物呢?
我曾经早年混迹于音乐论坛,我认识一个天津的坛主,非常有品位,他曾经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在他眼里,当今的流行音乐(周杰伦、大张伟是他最烦的,甚至听着就起鸡皮疙瘩)就是垃圾,而他喜欢的那些诸如黄莺莺、齐秦、荷东、美国音乐人,才是真正的有品位的音乐。
最要命的是,他认为他的看法就是真理,是和“太阳从东方升起,子弹能杀人”一样的“事实”。
早年这样的人,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了,所以,对我至今也造成很多想去纠正别人的后遗症。
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喜好方面,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代表着好,与自己不同的人,就代表着不好。
怀旧派看不上流行派,流行派反过来同样厌恶怀旧派,早年,我同学嘲笑我喜欢舞曲,自从我去了怀旧论坛才发现,我比起那些真正喜欢的人而言,差远了。
他们可以喜欢一首歌狂热到搜集几十种版本的程度。
我认为,这个世界上,人和人之间,就是会有无法理解的!
那些观念都只是人的看法和爱好而已,根本也不是什么事实,但是人,却总会在脑子里无意间增益(加强)自己带有情感的观点,认定那就是铁一样的事实。
我曾经遇到过好几个女孩,有一个女孩曾经和我说,她在吃饭口味上特别挑剔,吃第一口就能吃出好坏。
我问她你最喜欢吃哪家的烧烤,她说了一个著名品牌店的名字(恕我不公开)。
我把她的话告诉我两个资深的吃货同学,同学都笑了,很久以前羊肉串很一般,羊肉都可能不是羊肉。
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有的人只爱喝百威啤酒,但是,我们很多人,多觉得百威啤酒不好喝。
这样的例子特别多,所谓众口难调,每个人,口味确实是有偏差的。你觉得好的东西,别人真的并不见得觉得好。
想起张伟平和张艺谋的一段趣事,张艺谋不讲究吃,而张伟平却是一个典型的吃货,张艺谋曾说,世上最好吃的就是羊肉泡馍。
这一句话可惹恼了张伟平,为了纠正张艺谋的错误观念,张伟平带着张艺谋不重样地在北京吃喝了一个多月,之后,张伟平问张艺谋:“你还觉得羊肉泡馍是世上最好吃的东西吗?”
张艺谋答:“羊肉泡馍还真不是世上最好吃的东西,但我喜欢。”
其实张艺谋的话,揭示了一个规律,那就是绝对的好坏,可以通过对比来感觉出来,就像是我曾经说过,一个人不用懂茶,他只要是对比着喝,就能比出优劣。
但是,人的喜好却可以千差万别,大多数人是在喜好的前提下,再谈优劣。
说到这一点,我特意再举一个例子,我还是有一个表姑,单位曾经在七级部大院,他们单位附近有两家北京烤鸭店,一家是著名的全聚德,一家是北京的民营名牌“金百万烤鸭店”。
我吃两家,是比较不出来优劣的,我把这个想法和我表姑探讨,她说,我们因为请客的原因,常年在这两家烤鸭店吃,对比而言,全聚德还真的是更胜一筹。
比如,全聚德可以烤出来非常脆的皮,他们单独切出来的几小片,就是那个精品部分,那个可以沾糖吃的部分,就是精品。
而这一点,金百万是烤不出来的。
这,就是对比后的结果,所谓货比货得扔,人比人该死。
老字号和品牌名店,确实有过人之处,有生命力的事物,可以超越时代。
当然了,时代也在变化,变化,是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永恒规律。
人的口味儿也是会变的,以前北京的某些老字号,今天吃起来,可能就并不觉得特别好吃了,原因在于,见识多了,口刁了,人的嘴,也是最敏感的部位。
人会随着年龄的变化,口味和性情也会改变,唯物论没有过多的诠释,但是,最高的实相却可以解释这一切,因为六根的退化,身体里气脉的变化,体现在口味儿和脾气性情上,就会很明显。
见识,确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人的见识,来自于机缘,但是根本,还是来自于人心的底蕴。
人的机缘,要超过读万卷书,人的一次体悟,要超过千言万语,可是,人的机缘,是可遇不可求的。
光是有机缘,还是不够,因为如果没有内因,即使一个人曾经沧海,也看不出很多事物之间的关联。
结语
漫谈了很多,对于简单的人,很可能不知所衷,云山雾罩,也不知所云。
有时候实相,就是如此。
有一句被人广传的话叫——“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是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
这句话其实是出自罗曼罗兰的原话。
但是我不知道很多人喜欢这句话的原因,更不敢去猜测罗曼罗兰的境界。
我只知道我自己的理解——依然热爱它,是因为真相只可能是美好的,因为我从很多人身上看到的是,痛苦,大都来自于狭窄的认知,而不是广大的认知。
假如你设定了这世上总会有美好没被你发现,你才能发现美好。
北京餐饮,也是同样的,世界之大,完全不是你能一览全貌的。
既然说北京的餐饮,还是要落笔在北京餐饮上,北京的餐饮,除了家常菜(大都是融合菜,北京有一些北京有名的民营品牌饭馆,这里不细述),最有名的有涮羊肉、烤肉、羊肉串、卤煮火烧、羊蝎子、烤鸭、炖吊子等等。
我曾经带着我前妻的外甥——一个酷爱吃肉的孩子,我当时戏称为了让他吃伤,特意带他不重样地吃了5天的肉,还都没出回龙观,给他吃得满嘴流油,美得不行,最后虽然求饶了,但是还是又吃了很多羊肉串。
我见过很多外地人,和他们聊起北京饮食,他们都说喜欢。
一个广东人曾说,他很喜欢北京菜,因为有肘子这类的大口大口吃的肉,他爱吃肉,所以觉得特别过瘾。
我前妻的一个同学,带着杭州朋友第一次吃农大附近的一家阳坊涮肉(同学一家的据点),杭州朋友最后把小料都喝了,连说好吃。
我们认识的一个杭州女人,嫁到北京多年,她的口味儿已经北京化,北京人爱吃的羊肉串等都是她的最爱。
我认识一个温州人,在鼓楼一带开厂,每次到他们鼓楼附近的一家小火锅店吃饭,他都很美,觉得特别好吃。
我一个同学,曾经在日本生活了几十年,随后又回国到上海和广州工作,他喜爱美食,但是在外生活了那么久,最爱吃的,却还是北京味儿。他说,这个可能一辈子也改不了了。
要知道,日本、上海、广州,都是美食名地,论精细,哪个都比北京强,他却独爱北京味儿,除了和张艺谋一样的情怀外,那一定是北京餐饮有北京餐饮的魅力。
。。。。
总之,北京近些年由于城市改造,确实吃饭不如以前丰富多彩,但是,你如果觉得难吃,一定是吃得太少了。
就像是有人说的,当事情没有好的结局的时候,那是因为事情还没有结束,你要相信,最终,事情的结局一定是美好的。
这个世界,大到你无法一窥究竟,这个世界,变化是永恒,所以,人的认知,固化了只能过同样的生活,突破,才有可能遇见崭新的世界。
餐饮文化,是一场品味生活的盛宴。它不仅仅是关于食物的享受,更是一种将人们聚在一起的社交体验,一种展现地域特色和传统的艺术形式。
在餐桌上,我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人情味。亲朋好友围坐在一起,分享着美食,交流着故事和情感。每一道菜肴都承载着厨师的心意和热情,透过味蕾传递给食客。这种共享的过程,让我们更加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情谊。
< class="pgc-img">图片来自网络
>餐饮文化也是一种地域特色的展示。不同的地方有着独特的饮食风格和烹饪方式。从南方的精致点心到北方的大碗卤肉,从东方的茶道到西方的品酒,每一种餐饮文化都折射出当地的历史、风俗和生活方式。通过品尝各地的美食,我们仿佛踏上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领略着世界的多彩。
而且,餐饮文化中还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和仪式。在重要的节日和庆典里,人们会准备特别的菜肴,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祝福。比如,春节的团圆饭、中秋节的月饼,都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文化符号。这些传统不仅让我们与历史相连,更让我们在现代生活中感受到那份浓厚的文化底蕴。
餐饮文化还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厨师们如同艺术家,用食材和烹饪技巧创作出一道道令人惊艳的菜肴。他们巧妙地搭配颜色、形状和口感,将餐盘化作画布,展现出无尽的创意和美感。在品尝这些精心制作的美食时,我们不仅满足了口腹之欲,更能欣赏到厨艺的精湛和艺术的魅力。
< class="pgc-img">图片来自网络
>餐饮文化,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教会我们珍惜食物、尊重传统、感恩生活。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美食的殿堂,用味蕾去探索、去感受、去品味那丰富多彩的餐饮世界,让生活在美食的陪伴下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