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店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个小生意,必须开在人流量大的地方才可能给客户量做起来,但是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一个新的案例,奶茶店巧用超级会员功能,十天时间收3.6万会员费。
>
段时间和小姐妹聊天,她跟我说现在的工作不想干了,自己有点积蓄,想做点小生意。她说:“我常去的那家奶茶店生意挺好的,我也想开一家奶茶店,你觉得怎么样?”“自己平日里对各种茶饮也有研究,正好能派上用场。”
我没有直接回答她,而是跟她讲了一个有关于中国人与犹太人做生意的故事:犹太人在一个地方开了一个加油站,生意很好,然后第二个犹太人来就开了一个餐厅,第三个犹太人就开了一个超市,这片区域很快就繁华起来;中国人开了一个加油站生意很好,第二个中国人来了也开一个加油站,第三个中国人来再开一个加油站,第四个……最后几个加油站都没什么生意。
< class="pgc-img">>小姐妹是个聪明人,听完我讲的故事,沉默了。过了一会儿,她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我回去再好好想想。”别的不用我多说,只回了一句:“嗯,你好好考虑考虑。”
关于加油站这个故事很多人可能都看过,虽说故事不一定是真实的,但中国人做生意确实存在这种现象,跟风特别严重。
记得2019年猪肉价格疯涨时,常听到有人说要去养猪。有一天我经过一条街道的时候,看到一家店门上挂着手写大字:“本店因租金到期,老板要回家养猪,店里所有商品清仓大甩卖!”
< class="pgc-img">>2019年年底新冠疫情突发,口罩“一罩难求”,便又有众多人纷纷跑去生产口罩。我身边也有朋友加入了生产口罩的大军,投入大量资金买机器,买材料,请工人,等到口罩生产出来,口罩的价格也开始下降,市场上已经不缺口罩了,口罩你想要多少有多少。
出现这种盲目跟风的情况值得我们深思。市场商品的总流通量是有上限的。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变好,消费的升级,一些消费品需求会增加,但都会有一个上升的极限,上升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对某一种商品的需求,虽然会被当下的环境、政策等原因影响上下波动,但大周期来看,总需求量是保持在一个基本平衡的范围内。
< class="pgc-img">>一个地方开了一家奶茶店,因为附近没有竞争者,生意很好。如果在附近再开一家,两家奶茶店就是竞争者的关系。喜欢喝奶茶的人总共就那么多,再开一家无疑是把顾客抢了一部分过去,原本支撑一家店的顾客分流到了两家,生意可想而知不会只有一家的时候生意好。若是再开个第三家,第四家……大家伙儿就等着谁先支撑不住先倒闭了。
或许你会说,不对呀,我开的是小吃店,不是奶茶店呀!可是你有想过吗?消费奶茶小吃的人基本是同一批人,喝奶茶会顺便来点小吃。一般奶茶店里不仅仅只有奶茶,也会有一些小吃。你开个小吃店只不过是让这一批消费奶茶小吃的人多了一种选择而已,顾客总人数不会增多,总需求量还和原来一样。你说你能不能赚钱呢?
< class="pgc-img">街区拱廊-墨尔本Block Arcade - Melbourne
>如果是一些本就客流量很多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小吃店当然没问题。只要你的小吃足够有特色,足够受欢迎,就会吸引到一批顾客。这就涉及到选地址的问题了,越是繁华的街区越是能容纳各式各样的店铺,也更容易做成功。
但繁华的街区也仅仅是更容易做成,是否真的能成功,还得看看同类型的店是否达到了饱和。简单说就是:供给和需求是不是达到了平衡。如果达到了平衡,再多开小吃店什么的,就会又回到大家一起开加油站的状态。
所以,不要看人家开什么店赚到了钱,你也去开一家。我宁愿你不开店也不要拿自己的钱去做吃力不讨好,还很有可能赔本的买卖。
从全面优化疫情防控之后,很多城市都出现了短暂的“狂欢”。
但紧接着,上周开始,街上人流骤减,多个咖啡、茶饮企业小伙伴一半以上都阳了,店里没人上班,外卖没骑手接单……
有人说,这是“饮品业最后一个寒冬”。
如何最大限度降低损失、保存实力?采访10多个茶饮、咖啡品牌,我发现大家都在做3件事。
“整个公司全阳了”
开业的门店也没生意
还有不到十天,2022年就要结束了,对于茶饮人来说无疑是最艰难的一年。
以石家庄为例,全年封控4次以上,其他各省市都大抵相似,更不要说上半年的上海。疫情的反复,让全国各地的饮品店都苦不堪言。
12月以来,全国各大城市开始优化疫情防控措施,逐步全面“放开”。不少同行感觉看到了“曙光”,有一段时间,朋友圈都在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放开”之初,不少品牌还出现了爆单、排队的情况。
但遗憾的是,这种“火热”并没有持续太久,疫情蔓延速度之快,超乎想象。
首先,街上没有人流,店里没有生意。
疫情防控逐步“放开”后,多地商场客流不升反降
>消费者大批量感染,都没办法出门;没感染的也不愿意出门,怕被传染。
“中午走在(长沙)德思勤的街上,空无一人,我从来没见过德思勤这么冷清过。街上没有人流,对于门店生意的影响也是立竿见影,一半一半的掉。”在长沙开出10家店的蓝嘴兽咖啡主理人告诉我。
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南京的夫子庙商圈、成都的春熙路商圈、武汉的楚河汉街商圈等各大城市商业最繁华、也是饮品店最聚集的地方,如今却人流量骤减,门可罗雀。
“街上没有人,不开店赔的是房租,开店了赔的是人工、水电费和房租。”一位茶饮品牌负责人告诉我。
其次,员工过半都“阳”了,门店正常运营成难题。
员工接连“中招”,门店经营成难题
>在西南地区开出了70+家门店的爵渴咖啡创始人崔晓蓉向我吐露,“公司40多人,只有3个人没有感染,基本上门店只剩一两个人。”
大本营在石家庄的罗曼林在全国开出了200多家门店,目前100多家门店未营业,一半的门店处于闭店状态。
“我们公司的伙伴基本上都阳了,我们全国的门店,不论南方还是北方,生意都出现了断崖式的下滑。”罗曼林CEO曲钢说。
“员工基本都阳了,目前所有店面都没有开门。”合肥20%咖啡、西安日落咖啡的主理人告诉我。
第三,外卖无人接单,“连线上这条路都走不通”。
几乎所有的茶饮、咖啡品牌都面临一个问题——外卖没有骑手接单。因为很多骑手也“阳”了,外卖的运力极度紧张。
街头大量门店因员工到岗率、外卖运力不足等原因暂时闭店
>“之前有疫情没封城的情况下,还可以靠外卖支撑,现在连这条路也走不通了。”在深圳开出9家店的KUDDO COFFEE主理人说。
“堂食没人,外卖单量倒是多,没骑手,最后只能全部取消。”合肥20%咖啡主理人袁瑰玮说。
“要么顾客叫了半天没人接单就取消了,要么长期没有人取餐,并且配送费很高,甚至达10多元,本来一杯饮品才十几块钱,高昂的配送也吓走了很多顾客。”
由于单量挤压严重,配送时间延迟,有顾客点的单配送时间延长到了1~2个小时,也大大影响了饮品的口感。
很多饮品店因为没有骑手接单、接单慢、配送慢,导致退单、差评、赔付量也大幅增加。
晚高峰期间,只有寥寥数位骑手在街头穿梭
>我采访了深圳、成都、西安、长沙等地的多个茶饮、咖啡品牌,大部分品牌包括创始人在内的一半以上的员工都阳了。
但纵使如此,我还是看到很多饮品人在不懈努力,为“阳康”之后的生意做准备。
采访10多个品牌
我发现他们都在做3件事
梳理采访的10多个品牌,我发现他们都做了下面的动作:
1、缩短营业时间,随时调整排班表
目前,绝大多数品牌都对营业时间做了调整,缩短营业时间,选择顾客较为集中的时段营业。
“我们的大多数店面现在早9点到晚6点营业,员工一半以上都阳了,但不断有小伙伴不断转阳,康复之后再复工,每天都要重新排班表。”KUDDO COFFEE苏心恬说。
“我们第一批感染的小伙伴已经康复回岗了,越是困难的时刻,越需要大家抱团行动。”爵渴咖啡崔晓蓉说。
2、及时推出富含维C、电解质的水果饮品
随着“黄桃罐头”的走红,多个缓解新冠症状的“食疗水果”登上热搜。
富含VC的橙子、柠檬橘子、柚子等水果也相继走红,而这些水果都能在饮品店找到;还有今冬在茶饮圈爆火的、具有润肺止咳功效的炖梨,都被网友称为“新冠特饮”。
12月12日至12月18日期间,奈雪的茶霸气橙子、霸气西柚、霸气柠檬和霸气凤梨百香果4款产品销量增幅明显,前两者销量分别同比增长了21%和18%。而12月19日,霸气快乐橘日销量同比提升约14%。
食疗水果的话题热度直接推动了相关产品的销量提升
>12月20日,7分甜也推出电解质柠檬维C多和电解质鲜橙维C多,分别采用四季柠檬和香水柠檬、鲜橙搭配,搭配海盐,可以补充电解质和维C。被网友直呼“太及时了,太需要了”。
此外,近期CoCo都可也推出了柠檬电解质水。
迅速根据市场做出判断,满足顾客及时之需的品牌,总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3、压缩成本、降低损耗,依旧做好节日气氛
在采访中,说得最多的是,“压缩成本,降低损耗,有选择的备货,把这个‘至暗时刻’度过去,就还有机会。”
说到接下来的三大节日:圣诞、元旦和春节档,品牌大多表示,依旧会积极对门店进行气氛装饰,春节也会提前策划活动,但会相对保守一些。
往年冬日活动,门店热闹的场景
>“利用圣诞、新年喜庆的气氛装饰,让到店的顾客可以感受到美好,也驱散一下疫情给顾客带来的‘阴霾心情’,针对春节也会进行产品上新,做一些活动,相比往年会保守一些。”罗曼林曲钢说。
“目前,我们的圣诞活动策划已经搁置了,元旦再观望一下,但都会做一下气氛装饰,春节一直在做准备,比如跟伊利的联名活动,集杯套抽奖等。”蓝嘴兽咖啡黄凡智说。
能感受到,经过疫情三年大大小小的困难,从业者都“成熟”了很多,更多的是积极面对、正面解决。
这3个月才是真正的考验
但“至暗时刻”终会过去
在采访中,我听到一个观点:
全面优化疫情防控之后,从疫情扩散的速度、消费者的心理和消费能力的恢复等方面分析,饮品业需要一个恢复周期,可能三个月,也可能是六个月,甚至是九个月。
一位茶饮品牌负责人认为,明年3月份之前,全国范围内的闭店速度将大于过去三年,这三个多月才是真正的“考验”。
一方面疫情三年已经让很多品牌负重前行,很难再支撑下去;另一方面人们消费能力的恢复所需的周期相对较长,品牌要做好更长困难的准备。
是的,就像我们每个人经历新冠一样,熬过去,就是一次重生。
“对于我们一个小品牌来说,就是守好每一家店,店在品牌的根基就在,守好店,市场就还有它的声音。”一位在徐州开出5家店的咖啡品牌主理人说。
“我们目前8家店面都关门了,根据员工康复情况和街上人流再定营业时间,具体营业时间还待定。”20%咖啡袁瑰玮说。
“我相信这只是短暂的,疫情防控优化是必然的,品牌早晚要面对。”KUDDO COFFEE苏心恬说。
“我们是疫情后成立的品牌,什么样的风浪都要正确面对、付诸行动、积极解决。”蓝嘴兽咖啡黄凡智说,“当下,多蓄积内力,复盘这一年中的运营问题,着重在提高效率和团队上面,为来年的恢复正规做好准备。”
最后,我想引用一位饮品人的话做结尾:
“我相信这将是饮品业的最后一个寒冬,正视困难,拥抱希望,等待一切回到正轨。”
“你在蛰伏期所做的努力,会待一切回归正轨时给你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