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广场美团外卖智能取餐柜,盒马鲜生配送员正在存餐。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左晨 实习生 肖张薇
点击扫一扫获输入取餐码,柜门自动弹开。一份还冒着热气的餐食,是藤女士在40分钟前网上下单所购。“既能避免扎堆取餐,又不用担心餐品被送错,更不用掐着点下楼取餐,智能取餐柜太方便了!”
最近,武汉多个商圈和写字楼冒出许多像快递柜一样的智能取餐柜。一到饭点,不少人选择在这里取走自己的外卖。
一两秒开柜取餐
“您好,您的外卖给您放进取餐柜了,请您及时下来取。”8月19日17时,武汉中商广场一楼大厅内,外卖骑手们进进出出。
和以往把外卖放在一楼前台不同,骑手们一走进大厅,就来到一组明黄色的透明柜子前,拿出手机扫描二维码,柜门自动弹开,骑手把外卖放进柜子里就离开了。
这是美团外卖联合写字楼物业一起设置的智能取餐柜,类似“丰巢”等快递自提柜,当外卖小哥把餐品放到取餐柜后,APP就会给用户发条提醒短信。用户随后用手机扫码,一秒就能开柜取餐。
去年疫情期间,“无接触”配送方式受到市民欢迎。
“柜子容量大,我们的配送效率也高了。”美团外卖骑手小张表示,过去在送餐高峰期,光是打电话、坐电梯上下楼,都要花费不少时间;现在用智能取餐柜,一分钟就能即放即走,大大提高了配送效率。
目前,美团外卖已在武汉核心写字楼、医院以及武广、中南路、汉街、光谷步行街等重点商圈投放了上百台智能取餐柜;饿了么智能取餐柜已覆盖洪山、武昌、东湖高新、硚口5个重点商务区,未来还将继续覆盖武汉写字楼密集区域、医院、高校等地。
不仅是外卖取餐柜,汉堡王、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商家还推出了餐厅柜。餐厅柜与取餐柜外形功能类似,商家将制作好的餐食从后厨放入餐厅柜,外卖小哥或消费者收到消息提醒,就能过去取餐。
“网订柜取”带来市场新商机
智能取餐柜正让“网订柜取”成为新的消费趋势,也给企业带来了新的商机。
位于荆门市的湖北格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生产智能取餐柜、共享图书柜、智能垃圾分类柜、共享童车柜的企业之一。企业研发的智能取餐柜和餐厅柜,主要直接或间接服务于美团、饿了么、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商家。
“我们能量身定制不同数量、材质、尺寸、颜色的柜子,并为柜子配备保温、紫外线消毒、照明、人脸识别、读卡等各种功能。”该公司总经理雷卫国说,根据不同功能,一台柜子销售价格约6000-20000元,一年就能销售六七万台柜子。
“与快递柜相比,智能取餐柜能放在商场、办公大楼、工厂、学校等地,应用场景更丰富。”在雷卫国看来,智能取餐柜实际上是一种数字化订单交付方式,适应了餐饮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虽然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前景广阔。
一些商家通过在门店前端设置智能取餐柜,正在逐步减少经营面积,让“小店模式”成为餐饮行业的发展趋势。“消费者能避免在用餐高峰期排队取餐,餐厅也能提高坪效比、人效比,减少租金和人工成本。”雷卫国说。
大面积推广还需摸索
快递自提柜已经遍布大街小巷,与其外观、使用方式高度相似的智能取餐柜,能否同样“遍地开花”?
据了解,美团、饿了么等商家都是与商场、写字楼物业协商后,免费投入智能取餐柜,暂时没有向外卖员和消费者收取费用,商场或写字楼会向投入商收取一定的场地费和电费。
“主要是为了方便外卖员和消费者,还未考虑今后的盈利点。”美团外卖湖北区域负责人介绍。
饿了么相关负责人坦言,长期以来,不少消费者已经习惯了外卖直接送上门服务,现在要培养一种“无接触”的餐品配送方式,让消费者自己去取餐,推广起来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8月5日,我国首个《外卖智能取餐柜管理规范》团体标准正式发布,《规范》对外卖智能取餐柜的功能、质量、选址、服务流程和运营提出了明确要求,全面保障外卖行业的疫情防控以及安全卫生。
“智能取餐柜既符合潮流,又有市场,扮演了守护无接触配送‘最后一公里’的角色。”武汉市餐饮协会会长刘国梁表示,在推广使用中,须要做好食品的卫生安全保障,让消费者用得安心、吃得放心。另外,工业化模式生产的食品与传统手工生产的食品有本质区别,如何平衡食品的质量和效率,也要下功夫研究。
来源: 湖北日报
个温暖的社区食堂,承载了居民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宝山区友谊路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共享+智慧”餐厅,推进“15分钟”生活圈建设,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暖心饭”。
点击观看视频
共享餐厅位于友谊路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4楼,整个餐厅约140平方米,摆放了10张餐桌,可以容纳40位顾客同时就餐。
据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相关人士说:“在提标升级之初,街道考虑到辖区居民学龄前儿童和老年人比较多,我们紧跟数字化步伐,打造数字化的智慧餐厅。一开始人流量没有那么多,但现在人流量陆续增大,目前日均人流量达到了150人以上。”
餐厅通过“自助选餐+称重计费+线上支付”模式,在拿取餐盘时扫描餐盘二维码绑定,自助取餐时将餐盘置于感应区域后,自动取餐机自动称重结算价格,居民可以按需拿取食品,有效避免了食物浪费的问题。同时,工作人员还可以在后台查看菜品数据,通过大数据对菜品排行,按照就餐高低峰期调整菜品,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居民赵先生
“这边比较方便,饭菜荤素搭配也比较均衡,还有凉菜。我这一顿吃了16元,便宜实惠、菜烧得也比较好,所以我们都选择来这边吃饭。”
居民朱先生
“走过来6、7分钟。家里还有两个人不方便过来,就带回家吃,什么菜品都有。”
据悉,今后友谊路街道还会在共享餐厅的基础上继续推出早饭、周末餐等服务,真正让社区居民共享社区资源,体验“15分钟便民生活圈”。
记者:赵羽昂 张清宇
编辑:宋鸽 杨玮琦
< class="pgc-img">能厨房的“一条龙”服务。
>百姓食堂开在社区里已不是新鲜事儿,但由机器人“掌勺”、按照预先编程让菜品投料、烹饪完全进入智能化、标准化加工流程,这样的社区食堂你见过吗?春节将至,长春晚报全媒体记者就带大家到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福祉街道中信城社区,走进这家益食号智惠社区食堂一探究竟。
打菜、称重、结账“一条龙”
11时,记者踩着开饭点儿进店,出菜档口前已经有人排起了长队。店内约500平方米的整体环境错落有致,开放式的综合厨房平台宽敞明亮,两台摇臂式机器手各自在灶台上有节奏地挥动,锅里的菜品有节奏地翻滚旋转着,出锅前,有粉末状、汁水状的调料从机器上凸出的喷口被注入锅里,飘散出阵阵浓郁的香气。
这家店的取餐模式也极为新鲜,记者在现场一名工作人员的示范下,拿起一个餐盘,放在第一个出菜档口下方托盘处,旁边的电子显示屏马上滚动出一行信息:滑熘肉片,2两,3元1角。记者接着选了蒸肉丸子、藕片荷兰豆炒木耳和酸辣土豆丝,最后打了2两米饭,到终端结账处,按累计提示,扫码支付14.3元。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个餐盘都是特制的,里面植入了芯片,只要对准托盘上的固定位置,打菜、称重、结账就成了“一条龙”的称重式自助取餐,快捷方便。
质量稳定 经营成本降低
吃过了午餐,记者感觉味道还不错,不咸也不油腻,跟家里炒的菜滋味完全一样。为了解更多的情况,记者表明了身份,益食号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那晨宇接受了采访。“您刚才在开放厨房平台,我们叫中央厨房,看到的就是炒菜机器人,是我们从南方引进的、目前最先进的智能厨房菜品加工设备。”那晨宇介绍说,益食号进驻中信城社区,想尝试的一是要让‘智惠’的‘智’发挥出优势,通过引进智能炒菜机器人,让居民群众吃得更好、更健康;二是在‘惠’字上下功夫,让老百姓花得更少、吃得更实惠,特别是对社区老年人,我们正在或者计划推出更多便民、利民、惠民的就餐服务新模式。”
那晨宇告诉记者,益食号的一日三餐中,午餐和晚餐全部由机器人“掌勺”,每餐8个菜,四素四荤,菜谱是在社区帮助下问需于民设计好的,人工备料是统一配送的,因为益食号的背后是大型自营食品加工厂。炒菜指令经专业操作人员编程后输入电脑,机器人得到指令后,剩下的事就进入了全自动流程,无需再操心了。这样做的好处是,菜品加工实现标准化,质量稳定,流程简洁,同时削减了其他社区食堂对人工炒菜厨师的依赖,用工人数大大下降,经营成本随之降低。
居民:有滋有味儿还不贵
“大爷,您这一顿饭吃得怎么样?感觉贵不贵?”“真挺好的!机器人炒菜,以前听说过,没尝试过。这回在家门口尝了尝,好,有滋有味儿,还不贵。你看,我点了拆骨肉炒尖椒,还有两样青菜,一共花了六块五,紫菜蛋花汤免费喝。”家住中信城的退休工人赵国喜大爷笑呵呵地告诉记者,这家社区新食堂开业半个月,他和老伴儿来了一周多,午饭晚饭都是在这儿解决的,在上海工作的女儿再也不用牵挂他们老两口的吃饭问题了。
“开业这段时间我们统计过了,社区老年人来吃饭的比较多,老人家每一餐的餐费一般在七八元左右,挣不挣钱我们没有过多考虑,但日客单量非常大。现在就想着把责任担在肩上,把服务做好、做实。”通过那晨宇介绍。
记者还了解到,两天前,市民政局有关领导到益食号智惠食堂中信城社区店参观调研时,给予了充分肯定,希望他们当好全市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带头把智惠社区食堂做实、做细、做精、做深,为社区居民群众提供花得更少、吃得更好的创新式服务。
来源:长春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