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周璐 青岛报道
餐桌文明不仅是社会文明的一个缩影,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窗口,为大力宣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进一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八大湖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积极开展“文明餐桌”志愿服务宣传活动,通过倡导餐桌文明,引导商户、居民摒弃不良的饮食习惯,用“小餐桌”带动大文明,做文明新风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增加公筷公勺,喜迎新风
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以“文明餐桌,喜迎新风”为题,为大家宣传讲解了使用“公勺公筷”和分餐进食的益处。“您懂得,团聚有情分餐有爱;别忘了,公筷公勺共享健康”,参加活动的居民纷纷表示,“餐桌无小事,处处见文明,我们要从我做起,自觉使用公勺公筷。”参加活动的辖区餐饮商户说:“我们经常提醒点菜的客人使用公筷,我们在疫情防控期间推广公筷公勺,客人们都乐于积极接受。”与此同时,街道科普志愿者向大家普及了粮食安全相关知识,通过共同学习市南区科学技术协会发放的宣传手册,进一步学习食品安全的相关知识。
“减”少浪费,文明先行
永嘉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志愿者深入辖区餐馆、小吃店等饮食门店,积极开展文明餐桌宣传活动。志愿者在店中餐桌上摆放“文明用餐、公筷公勺”的三角牌,向经营者和前来用餐的顾客宣传“倡导节约、按需点餐、乐于打包”等好习惯、好意识,真正让“小餐桌”体现出“大文明”。
餐桌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八大湖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不断推进餐桌文明风气培育。小餐桌,既有“大文明”,更有“大健康”。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努力,培育更健康的用餐习惯,以文明之我,创文明典范城。
者 陶春燕
5月6日,聊城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聚焦‘六个新聊城’”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莘县专场,围绕“锚定‘五大目标’深耕‘六个全面提质’奋力谱写新时代莘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聊城市十四次党代会以来,莘县教体局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足“建设六个新聊城”宏伟蓝图,紧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聚焦解决农村家长中午接送孩子“没时间、不安全”的揪心事、烦心事,强化顶层设计、统筹资源整合,持续开展全县农村学校午餐“全覆盖”,切实把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作为检验“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成效的重要标尺。
提升群众满意度、幸福感,教育不可或缺,作为教育大县,莘县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路波在聚焦解决家长揪心事、烦心事上回答了记者提问。
整合资源,推动学校午餐“全域覆盖”。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灵活采用错时就餐、餐厅转隶、新建改造等方式,全面提升农村学校午餐保障能力。
初中共享一批,充分发挥乡镇初中与中心小学相邻布局的优势,整合用好乡镇初中餐厅资源,在一墙之隔打通“同心门”,实行共享共用,初中与小学错时就餐,解决中心小学就餐问题;民营回购一批,严格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食堂(伙房)“公益性、非营利性”原则,将部分民营餐厅统一进行政府回购,交由学校自管自办。政府建设一批。由政府出资通过盘活改造或新建的方式建设餐厅181座。
压实责任,兜牢学校午餐“安全底线”。健全保障体系,加强部门联动,扎实做好责任落实、预案演练、安全监管。建立“校长管理、分级响应”工作保障机制。
完善“校长统一领导、分管人员具体负责、管理员专职管理、值班教师协调配合”“四级”管理机制,建立食品安全应急管理和突发事故报告制度,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响应,做到午餐工作全程预防、全程控制。
健全“部门合作、安全演练”应急处置机制。健全学校、教育、卫健、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合作机制,建立联合监督检查、定期会商和信息共享制度,推行“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监管”模式;制定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共同兜牢集中午餐安全底线。
完善“‘五关’监测、定期督查”常规监管机制。严把职工健康关、食材进货关、储存保鲜关、食材加工关和用餐环境关“五关”监测,全员建立健康档案,配备高温消毒设备,大宗食材统一招标,严格实行食品留样制度,从源头上保障午餐食品安全。
寓教于餐,打造学校午餐“德育食堂”。坚持“食堂即讲堂,餐桌即讲桌”教育理念,深挖食堂德育元素,扎实开展“舌尖上的教育”,全面拓宽育人广度。倡树文明节俭新风。学校食堂张贴宣传标语图片,倡导节约用餐行为,提高文明用餐素质,引导学生养成文明就餐习惯。
开展餐厅劳动实践。定期安排学生到餐厅进行烹饪、面食和清洁活动,全方位开展劳动技能教育、团队合作教育、垃圾分类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节俭习惯。实行定期陪餐制度。每天安排教师、定期组织家长陪餐,及时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建议,同步融洽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做到寓教于餐。
目前,莘县全县209所有午餐需求的农村学校实现了午间就餐“全覆盖”,惠及学生12.17万人,带动农民增收12亿元,有效促进了教育均衡,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提升了教育质量,减轻了家长负担,保障了学生安全。
ACM”和美育人模式以引入合作、激励、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我参加”为“我要参加”、“被动合作”为“主动合作”,在金昌市三中七年级已推行一个学期,为进一步推进模式的有效运行,总结活动经验,7月16日、17日下午学校分两批组织七年级各班“ACM”最优小组学生近110多人,走进“台北帮厨”餐厅,参加以“体验餐饮文化,品味美味人生”为主题的体验实践活动。
高高兴兴去实践
出发前七年级年级部主任梁小军对活动中应注意的安全、文明礼仪、活动流程及规则等对学生进行了强调。
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兴高采烈地迈着矫健有力的步伐,自信满满地向金昌市品广场西头的“台北帮厨”西餐厅走去。
听讲学习我认真
同学们认真听取餐厅经理对餐饮文化传统知识的普及和分组活动安排、用餐流程及注意事项等,仔细观看视频播放有关牛排、蛋糕、寿司、凉菜、水果沙拉、水果拼盘等的制作过程和方法。
师傅授艺我好学
同学们戴上了干净整洁的一次性厨师帽和围裙,分成六、七个小组,轮流向各个师傅学习各种食品的制作技术;那专注的神情、惊喜的眼神、虚心的态度,显示了他们的好学精神和急于体验操作的迫切心情。
动手实践我能行
在各位师傅的精心指导下,同学们俨然像小厨师一样亲自动手制作了。小组成员团结协作,配合默契,一个人操作时,其他人主动打下手帮忙或协助。
制作技巧我掌握
在操作过程中,女同学充分发挥心灵手巧的优势,平时大大咧咧的男同学也变得格外细心认真了;同学们严格按师傅指导的方法和技巧切水果、卷寿司、炸牛排、拌凉菜,谨慎小心地做水果拼盘、在蛋糕上面“作画”等。
食品色相很诱人
经过一阵忙碌,同学们做的食品有模有样,像艺术品一样赏心悦目。
劳动成果我乐享
色香味十足的各种美食装盘上桌了,同学们激动兴奋地享用着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美滋滋的,脸上乐开了花。
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有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它让同学们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深入生活,对生活充满无限的回味;社会实践是一种动力,走出校门融入社会的大舞台,同学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理论知识只有与实践密切结合,才能产生无限的价值。
金昌市三中组织的“体验餐饮文化,品味美味人生”实践活动,使同学们懂得了餐饮行业有许多流程、规则需要遵守、感受,不容丝毫忽视懈怠,才能有所收获;通过学做各种美食、享用劳动成果,让同学们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团队合作的强大、人生的多姿多彩,变得更加自信乐观;活动对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动手能力,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提高综合素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撰稿:李玉梅 金昌市第三中学
编辑:焦多谦 滕先亮
责编:张积杰
总编:王满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