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购物、扫码点餐、扫码缴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扫码消费越来越普遍。不用带现金,不用找零,手机一扫就能瞬间解决消费问题,快捷又便利。但随之而来的强制关注、夹杂广告,特别是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也让消费者备受困扰。
扫码消费,如何在享受便利的同时又减少背后的安全隐患呢?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发现商家强制或诱导消费者扫码消费的问题比较普遍,即使消费者已经在店内,同样会被索取一些不必要的个人信息。
在湖南长沙,这位工作人员声称自家店扫码不会收集个人信息,然而记者验证后却发现并非如此。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消费者在扫码消费的选择上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消费者谢女士告诉记者,很多时候,即使消费者阅读了相关的“隐私政策”说明,也知晓会被索取个人信息,大家也只能选择同意,否则你就得放弃购买相关的商品。
湖南长沙消费者 谢女士:有时候可能为了生活的便捷做出了被迫性的妥协。
法律专家:超范围索取个人信息涉嫌违法
专家介绍,部分商家要求消费者扫码消费的目的是锁定会员,为二次营销累计顾客和消费数据,同时可以节约人工、优化商业流程。但是,这种行为往往忽视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知情权,而且超范围索取个人信息的行为涉嫌违法。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朱巍:导航信息不仅是获取你的位置信息,有可能还要求获取你的通讯录信息等相关的情况,扫码点餐、扫码购票、扫码入园也同样是这个效果。我就是为了进去看一看,参观一些公园,但是你把我的个人信息全都拿走了,既没有正当性的理由,也没有合法性的理由,更没有必要性的理由,所以这是一个典型的违法违规行为。
据了解,在2021年11月1日施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中明确规定,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而且,个人信息处理者不得以个人不同意处理其个人信息或者撤回同意为由,拒绝提供产品或者服务。
被强制扫码点餐
消费者将商家起诉至法院
在电信网络诈骗这条黑色产业链上,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是相当重要的一环。那么在消费领域,我们该如何尽量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呢?在四川德阳,消费者罗某在遭遇商家强制扫码,其个人信息被强制索取时,选择将商家告上了法庭。
2022年5月,四川德阳的市民罗某到某火锅店就餐,服务员以“须关注商家公众号”为由,拒不提供纸质菜单,并要求罗某通过扫码点餐,强制收集其个人信息。罗某认为,该火锅店的行为既不合法、也不正当、更无必要,侵犯了原告个人信息,故将商家诉至德阳市旌阳区法院。要求火锅店删除个人信息,赔礼道歉。接到起诉后,旌阳区法院对此进行了审理。
法院经审理认为,罗某到火锅店就餐,并无必要提供手机号、生日、姓名、地理位置、通讯录等与餐饮消费无关的信息。法院判决餐厅停止侵权,于判决生效之日起10日内删除获取罗某的个人信息。
各地开展综合治理 规范扫码消费服务
针对目前强制扫码消费的乱象,北京、上海等地网信办会同相关主管部门展开了一系列综合治理行动,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来规范扫码消费服务。
据了解,今年8月底北京市网信办制定并发布了《北京市扫码消费服务违规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案例解析及合规指引》,其中对于强制或诱导消费者关注公众号、强制消费者提供与功能无关的个人信息、违规向第三方提供消费者个人信息等6类违规问题进行了规范。
从6月中旬开始,上海市网信办会同市场监管局,开展了为期半年的专项执法行动,其间约谈了三家存在相关违规的企业,要求对过度收集个人信息行为进行全面整改。据了解,目前上海市网信办重点聚焦餐饮门店、停车扫码、少儿培训、商超购物、理财小贷、房产中介、汽车4S店、租借充电器等8个消费领域,开展集中治理。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说关注我的人,都实现了财富自由!你还在等什么?赶紧加入我们,一起走向人生巅峰!
原来删除微信朋友圈这么简单,按一下这里,几年前的也能轻松删除
朋友圈大清理:是解脱还是逃避?
“终于把朋友圈里那些不堪回首的过去删掉了,感觉轻松了不少!” 小丽长舒一口气,脸上露出了释然的微笑。像小丽这样热衷于“清理朋友圈”的人不在少数,而一篇名为《原来删除微信朋友圈这么简单,按一下这里,几年前的也能轻松删除》的文章更是将这一话题推向了风口浪尖。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如何删除朋友圈内容,甚至包括屏蔽好友朋友圈,减少广告推荐等操作,仿佛为人们提供了一份“打造完美朋友圈”的秘籍。
一、朋友圈“断舍离”:一场与过去的告别?
文章开篇便直击主题,以一种近乎“福音”的口吻向读者介绍了删除朋友圈的简单操作,并将其描述为一种带来“解脱感”的行为。这无疑击中了许多人的内心需求。在社交媒体时代,朋友圈早已超越了单纯记录生活的范畴,它成为了个人形象的展示窗口,甚至是社交竞争的舞台。过去发布的一些内容,或许在当时看来是潮流,是自我表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可能变成了“黑历史”,让人想要抹去。
1. 事件线索细节:
文章标题极具煽动性,利用“简单”、“轻松”等词汇吸引读者点击阅读。
文章内容详细介绍了删除朋友圈的操作步骤,并将其与“解脱感”、“时间倒流”等积极词汇联系在一起。
文章还提到了屏蔽好友朋友圈、减少广告推荐等功能,旨在帮助用户打造一个“更清净”、“更纯净”的朋友圈环境。
2. 客观评价:
文章迎合了部分用户想要“掌控”自己网络形象的心理需求,但也存在过度渲染“删除朋友圈”带来的积极影响的嫌疑。事实上,删除朋友圈的行为本身并无对错,但其背后所反映出的社会心理却值得深思。
二、朋友圈焦虑:当“点赞之交”成为负担
朋友圈的“断舍离”背后,折射出的是当代人普遍存在的社交焦虑。在朋友圈这个虚拟的舞台上,人们精心打造着个人形象,渴望获得点赞和评论,以此来获得认同感和满足感。当朋友圈的互动从纯粹的分享变成了攀比和炫耀,当“点赞之交”成为了社交负担,人们便开始感到疲惫,甚至想要逃离。
1. 金钱与攀比:
朋友圈中充斥着各种精致的生活方式和奢侈品消费,无形中加剧了人们的物质焦虑和攀比心理。
2. 生死与感悟:
一些朋友圈内容过度渲染悲伤情绪或人生感悟,让人感到压抑和疲惫。
3. 异常与刺激:
部分用户为了吸引眼球,发布一些猎奇、低俗的内容,污染了朋友圈环境。
4. 对比与转折:
过去,朋友圈是记录生活,分享喜悦的平台;如今,它却成为了制造焦虑,引发攀比的场所。
三、重塑朋友圈生态:理性看待,真诚互动
朋友圈本应是一个连接彼此,分享生活的平台,而不是一个制造焦虑,引发攀比的竞技场。与其沉迷于“打造完美朋友圈”,不如尝试着以更加理性和真诚的态度去面对。
1. 数据引用:
据调查显示,超过60%的用户表示会在意朋友圈的点赞和评论数量,而近40%的用户承认曾在朋友圈发布过不真实的内容。
2. 案例分析:
小王因为经常在朋友圈晒出高档餐厅的美食照片而被朋友戏称为“朋友圈美食博主”,但他私下却坦言,自己只是为了维持“精致生活”的形象才这样做,实际上已经不堪重负。
3. 建议与思考:
平台责任:社交平台应加强内容监管,减少广告推送,为用户营造更加健康清朗的网络环境。
用户自律: 理性看待朋友圈,不刻意追求点赞和评论,真诚分享生活,建立良性的社交关系。
多元价值: 社会应倡导多元化的价值观,不应将个人的价值 solely 与朋友圈的“点赞数”挂钩。
朋友圈的“断舍离”或许能带来暂时的轻松,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如何与这个时代共处,如何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健康、理性、真诚的社交生态。
你是否也有过“清理朋友圈”的冲动?你认为朋友圈的意义是什么?欢迎留言分享你的观点。
本文旨在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主旋律,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
码购物、扫码点餐、扫码缴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扫码消费越来越普遍。不用带现金,不用找零,手机一扫就能瞬间解决消费问题,快捷又便利。但随之而来的强制关注、夹杂广告,特别是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也让消费者备受困扰。
扫码消费,如何在享受便利的同时又减少背后的安全隐患呢?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发现商家强制或诱导消费者扫码消费的问题比较普遍,即使消费者已经在店内,同样会被索取一些不必要的个人信息。
在湖南长沙,这位工作人员声称自家店扫码不会收集个人信息,然而记者验证后却发现并非如此。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消费者在扫码消费的选择上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消费者谢女士告诉记者,很多时候,即使消费者阅读了相关的“隐私政策”说明,也知晓会被索取个人信息,大家也只能选择同意,否则你就得放弃购买相关的商品。
湖南长沙消费者 谢女士:有时候可能为了生活的便捷做出了被迫性的妥协。
法律专家:超范围索取个人信息涉嫌违法
专家介绍,部分商家要求消费者扫码消费的目的是锁定会员,为二次营销累计顾客和消费数据,同时可以节约人工、优化商业流程。但是,这种行为往往忽视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知情权,而且超范围索取个人信息的行为涉嫌违法。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朱巍:导航信息不仅是获取你的位置信息,有可能还要求获取你的通讯录信息等相关的情况,扫码点餐、扫码购票、扫码入园也同样是这个效果。我就是为了进去看一看,参观一些公园,但是你把我的个人信息全都拿走了,既没有正当性的理由,也没有合法性的理由,更没有必要性的理由,所以这是一个典型的违法违规行为。
据了解,在2021年11月1日施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中明确规定,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而且,个人信息处理者不得以个人不同意处理其个人信息或者撤回同意为由,拒绝提供产品或者服务。
被强制扫码点餐
消费者将商家起诉至法院
在电信网络诈骗这条黑色产业链上,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是相当重要的一环。那么在消费领域,我们该如何尽量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呢?在四川德阳,消费者罗某在遭遇商家强制扫码,其个人信息被强制索取时,选择将商家告上了法庭。
2022年5月,四川德阳的市民罗某到某火锅店就餐,服务员以“须关注商家公众号”为由,拒不提供纸质菜单,并要求罗某通过扫码点餐,强制收集其个人信息。罗某认为,该火锅店的行为既不合法、也不正当、更无必要,侵犯了原告个人信息,故将商家诉至德阳市旌阳区法院。要求火锅店删除个人信息,赔礼道歉。接到起诉后,旌阳区法院对此进行了审理。
法院经审理认为,罗某到火锅店就餐,并无必要提供手机号、生日、姓名、地理位置、通讯录等与餐饮消费无关的信息。法院判决餐厅停止侵权,于判决生效之日起10日内删除获取罗某的个人信息。
各地开展综合治理 规范扫码消费服务
针对目前强制扫码消费的乱象,北京、上海等地网信办会同相关主管部门展开了一系列综合治理行动,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来规范扫码消费服务。
据了解,今年8月底北京市网信办制定并发布了《北京市扫码消费服务违规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案例解析及合规指引》,其中对于强制或诱导消费者关注公众号、强制消费者提供与功能无关的个人信息、违规向第三方提供消费者个人信息等6类违规问题进行了规范。
从6月中旬开始,上海市网信办会同市场监管局,开展了为期半年的专项执法行动,其间约谈了三家存在相关违规的企业,要求对过度收集个人信息行为进行全面整改。据了解,目前上海市网信办重点聚焦餐饮门店、停车扫码、少儿培训、商超购物、理财小贷、房产中介、汽车4S店、租借充电器等8个消费领域,开展集中治理。
来源: 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