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用鲁迅形象宣传新品引争议后,新茶饮品牌乐乐茶下架了相关周边。随着消费升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联名营销逐渐成为品牌推广的新趋势。越来越多的新茶饮品牌更是“沉迷”联名款。红星新闻注意到,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新茶饮品牌联名内卷之剧烈前所未有,不仅是数量和频次的提升,就连活动本身也从推周边到沉浸式体验。
通过检索发现,包括茶百道、乐乐茶、沪上阿姨、蜜雪冰城、喜茶等十余个代表性的奶茶品牌店,在2023年联名合作就超过200起,联名对象包含影视、动漫、游戏、奢侈品等诸多领域,推出的联名新品也让许多网友不禁感叹“双厨狂喜”并跃跃欲试。
日前乐乐茶联名翻车事件引发热议,回顾新茶饮品牌联名,其中有不少像乐乐茶这样好事变坏事的“翻车”案例。
缺乏内部监管、消费粉丝情怀......新茶饮品牌联名“怪像”原因各异
针对近几年新茶饮联名“怪像”,红星新闻对此进行了梳理,发现缺乏内部监管,是重要原因之一,间接导致联名产品变成个别内部员工奇货可居的敛财手段。同时,蹭IP热度,却不尊重IP文化和IP受众也是品牌频频翻车的原因之一。
去年霸王茶姬与盗墓笔记的联名活动中,因买赠规则设置不合理、门店联名产品数量不足、不了解IP粉丝消费习惯等原因,导致消费者“未买先骂”,怨气十足。事件发酵后,霸王茶姬官方作出道歉,表示针对大家的不满,品牌会对联名活动规则做出整改,并追加10000份「霸王茶姬 x 盗墓笔记全套联名周边」进行抽奖发放。
此前,大白兔和快乐柠檬联名奶茶以快闪店形式亮相,出于童年情怀,消费者趋之若鹜。据快乐柠檬称,快闪店日营业额10倍于其普通门店。然而在销量激增的背后,“口味一般”、“骗钱奶茶”、“香精味刺鼻”、“没有大白兔奶糖的味道”等负面评价也逐渐涌现。不少消费者冲着大白兔而来,却因口味不合预期而对大白兔倍感失望。
此外,因为品牌联名审美引发的吐槽和争议也不在少数。
此前,茶百道与博主“垫底辣孩”的合作被网友诟病,不少消费者认为,此次联名合作的宣传风格方式与大家对于美的追求背道而驰,垫底辣孩的形象反差过大的,与茶百道奶茶品牌调性不符合,不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今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茶百道还因“门店篡改食材有效期”一事冲上微博热搜。这并非茶百道首次被曝出食品安全问题。早在2021年9月,“茶百道使用过期原材料”也曾冲上微博热搜。
去年,乐乐茶官宣与古典玩偶联名,在推出限定新品的同时,发起“专属小公主的赠礼”活动,用户只要身穿Lolita小裙子到店就能够领取联名周边。从联名对象和粉色系的周边以及让用户穿Lolita装就能领周边的活动,就能看出,乐乐茶此次联名活动大概率主要是面向女性用户。
但联名推出后不久,网友吐槽乐乐茶竟然找来了男性博主穿lolita装拍摄该系列广告,让部分消费者感到不适。同时,此次联名周边备货量不足、活动说明阐述不清、被质疑存在蹭流量割韭菜的嫌疑导致事件发酵,之后乐乐茶发布道歉声明。
之前乐乐茶推出“原田治联名款”奶茶,然而有消费者购买之后发现并未收到联名款,举报至当地市场监管局。
最终乐乐茶关联公司上海乐田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因推广销售“热真有蛋糕鲜奶茶(原田治联名款)”产品部分产品不是联名款,涉嫌虚假宣传被上海市杨浦区市场监管局罚款5000元。
瑞幸和JOJO石之海的联名,从预热期到最终发售,就先后被吐槽过不用coser而是用真人模特模仿作品中的角色拍照,杯套和纸袋设计图太丑完全不用心,杯套、纸袋物料备货不足,周边花样也不够多......不少消费者开始质疑瑞幸是在消费粉丝情怀。
奈雪的茶和《铃芽之旅》《魔卡少女樱》的联名同样因为物料过少,套餐开售即空而被吐槽是不是在搞饥饿营销……
图据:@奈雪的茶
总的来说,目前消费者的吐槽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饥饿营销、品牌审美不好,以及获得物料的套餐内容设置不合理、规则说明不详细,各个门店规则不统一、联名产品味道不好等等,较为严重的吐槽则集中在有部分用户怀疑物料偷跑,店员倒卖周边等。
业界人士回应:应修炼内功
创新产品,提升服务才是王道
市场竞争加剧,品牌通过联名寻求差异化,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同时,联名活动可以引发消费者的共鸣和互动,增强品牌的社交属性。
多位品牌负责人一致认为,现阶段,联名仍是有效的营销路径,对品牌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有两方面需注意:一方面,谨慎选择联名对象,注重联名内容的深度与质量,找准消费者的情绪投射,把握社交媒体二次传播;另一方面,警惕舍本逐末,产品永远是品牌的基石。不管联名的流量密码多么灵验,对于饮品品牌来说,消费者终究要回到产品和服务本身。
但一次次联名背后,真正被留下来的爆款产品并不多。在营销内卷中,部分品牌陷入“联名自嗨”,消费者也产生了审美疲劳,联名营销带来的效用随之递减。
分析人士表示,联名营销有一个相当大的卖点就是新鲜感,当频率越来越高,消费者也会逐渐脱敏。存量时代的竞争,赛道内卷是既定的事实。对新茶饮品牌们而言,作为新消费品牌还是要修炼好内功,不断的创新产品和提升服务质量才能走得更长远,也需要遵守基本的市场秩序、公序良俗,不可突破公众认知底线一味博眼球,更不能打着联名的名义侵害消费者权益。
(侯培洋)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新茶饮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0亿元。追求健康成为新茶饮的消费趋势和行业发展方向。
□ 上海日前开展营养健康指导试点工作,对饮料试行“营养选择”标识。根据饮料中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剂的含量,对其进行综合分级,从A级到D级,推荐程度递减。
近日,不少消费者发现,现制茶饮多了一张身份证——“营养选择”标识。在上海浦东奈雪的茶前滩铁狮门店,消费者王丽在点单小程序上看到,店里最新推出的茶饮“龙井知春”在营养选择里属于B级,热量仅69千卡;另外,多款茶饮标注为最高等级A级。王丽告诉记者,茶饮增加对应的“营养选择”标识后,方便消费者结合自身情况点单。
门店经理对记者表示,饮品详情页不仅可以清楚地看见饮品的营养等级,还能直观地看到饮品的热量。A级、B级饮品的销售额最近明显上升,大部分消费者了解“营养选择”标识后会主动下单高等级的饮品。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茶饮产品真实全面标注“营养选择”标识信息,有利于更好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与传统饮品相比,以奶茶为代表的新茶饮更时尚、口味更多元,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新茶饮委员会联合美团新餐饮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新茶饮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0亿元。
现制茶饮行业也面临不少问题,比如,产品配方原料普遍存在难透明、难衡量的痛点。多地有关部门曾对市场上部分现制茶饮进行营养分析,仅含糖量一项的实际情况与标识结果就差别较大,令人担忧。
上海日前开展营养健康指导试点工作,试点主要包括含糖饮料及酒精饮料健康提示、中小学生营养餐指导和食品营养健康指导3个方向。其中,对饮料试行“营养选择”标识,该标识根据饮料中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剂的含量,对其进行综合分级,从A级到D级,推荐程度递减。
为帮助消费者快速简单地辨别饮品中的糖分等营养情况,在上海市卫健委指导下,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制了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霸王茶姬、奈雪的茶、快乐柠檬和杭州乐源4家茶饮品牌成为本次试点单位。
试点工作的开展,让茶饮产品健康成分得以直观展现,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产品。上海市疾控中心营养健康科主任臧嘉捷表示,总的来说,A级、B级饮料与C级、D级饮料相比,糖和脂肪的含量更低。根据分类,消费者可以直观地在饮料包装、点单程序、菜单或者是售卖区域找到“营养选择”分级标识,并根据自己的健康需求进行选购。
近年来,不少新茶饮品牌陆续推出新举措指导消费者进行健康选择,培养“控糖”生活方式。比如,霸王茶姬在2023年发布茶饮行业首个产品身份证,公开展示热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成分信息,并上线营养成分计算器,实现自定义产品的一键式查询;喜茶则通过发布主题为“服务大众 喜悦发生”的《2023年度报告》,率先在行业内公开60多款产品的配方原料信息,推动现制茶饮配方原料透明化、健康化。
试点饮料分级话题之所以引发消费者关注,从侧面反映出大家对健康茶饮消费的诉求。上海财经大学数字经济系教授崔丽丽表示,现制茶饮“营养选择”标识的推出和实施要建立在产品标准化的基础上,从健康角度引导消费者合理选择饮品。首批试点的新茶饮品牌加入体现了对市场及消费者负责任的态度,将对新茶饮行业健康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随着健康饮食观念的日益风行,追求健康成为新茶饮的消费趋势和行业发展方向。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我国新茶饮市场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试行“营养选择”标识举措对产业端、消费端都有利,这些有益尝试将推动新茶饮行业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记者 王宝会 唐一路)
来源:经济日报
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上月底,上海成为全国首个为现制饮料增加营养选择标识的城市。奈雪的茶、霸王茶姬、快乐柠檬等现制茶饮品牌在上海市疾控中心指导下进行试点,为产品增加A、B、C、D级标识,推荐程度依次递减。总体来看,属于较推荐等级的产品含有的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较低,其中A级产品更是要求不能含有非糖甜味剂。
半个多月过去了,市场对饮料分级的反响如何?消费时又要避开哪些误区?
为什么有的店有标识,有的店却没有?
据粗略统计,全市共有数百家现制茶饮店参与试点。但有消费者发现,同一个品牌,有的门店在产品价目表上有标识,有的店却没有。
记者在奈雪的茶静安万象天地店看到,绝大多数产品都带有不同颜色的营养选择标识。店员解释,个别产品的营养成分检测结果还没有出来,所以暂时没有标识;待检测结果出来,也会按照规定增加标识。
不过,在同品牌的长寿·旭辉里店,产品价目表上所有的产品都没有营养选择标识。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家门店刚好是问卷调查的对象。”品牌方相关负责人解释,在全市100多家门店中,有30余家门店暂时没有增加营养选择标识,这是为了配合政府部门进行数据收集,“简单来说,就是看看有没有标识,是否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近期完成调查后,所有门店都会增加标识。
该负责人还介绍,增加营养选择标识后,A、B两级产品的销售占比比以往上升了23%,“说明标识确实会影响消费者选择,市场欢迎更健康的饮料。事实上,我们也接到消费者询问,为何部分门店没有营养选择标识。”她说,虽然部分门店因参与差异化对比没有加贴标识,但线上小程序列明了不同产品的分级,消费者可随时查看。
据了解,试点的品牌均有部分门店参与差异化对比。若消费者在这些门店想了解产品的分级情况,除了线上查看,也可以向店员咨询。
“不添加糖”“鲜榨”并不代表更健康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营养选择标识能直观告诉消费者哪些产品“更推荐”,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敞开喝饮料。
一方面,即便是推荐等级较高的A、B级饮料,也可能含有一定量的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过量饮用,仍旧可能摄入过多的糖和脂肪。
另一方面,根据目前的营养分级原则,B、C、D级的饮料允许含有代糖等非糖甜味剂。它们虽然不是传统的蔗糖、果糖,但依旧会引发血糖升高,不太适合患有糖尿病、高血糖等疾病的人群。而且,含有代糖的饮料在引发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上,与含糖饮料并没有本质区别。
此外,要注意各种鲜榨、鲜果类饮料的健康风险。
根据上海的分级原则,某款饮料的最终等级由其所含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剂等4种成分的最低等级决定。举例来说,一款产品的饱和脂肪、反式脂肪含量都不高,也没有使用非糖甜味剂,但其非乳源性糖含量较高,那么就无法成为最受推荐的A级产品;如果这款产品的非乳源性糖含量偏高,还可能成为C级甚至D级产品。
这一评级标准有助于消费者全面了解饮料里的“糖”。比如,一杯鲜榨果汁通常用好几个水果榨取,水果中的糖分大量聚集在果汁中。这些糖分恰恰是非乳源性糖,如果对照本次执行的分类原则会发现,看起来健康的100%鲜榨果汁并不那么健康。举个极端的例子,葡萄汁的含糖量高达15%,与可乐的含糖量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营养选择标识既要推广,也要完善
据了解,饮料分级在国际市场上早有先例。2022年12月,新加坡全面实施含糖饮料分级制,要求生产厂家在售包装饮料需印上营养等级,含A、B、C、D四个等级,健康度递减;这一分级制从去年底扩大到现场制作的鲜榨果汁及饮料中。英国、法国等多地也有营养分级标识。尽管不同国家及地区的营养分级细节不同,但核心都是降糖减脂。
从这个角度看,想要降糖减脂,消费者不仅要关注现制茶饮的营养选择标识,也要关注瓶装饮料的含糖量。但就市场现状看,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品牌尚未加入标识队伍,瓶装产品带标识的更是稀少。
可见,饮料生产企业有必要向前一步,做好产品标注。
某现制茶饮品牌员工程恒(化名)说,虽然他所在的品牌还没有加贴营养选择标识,但行业对加贴标识的态度总体积极,“一是能顺应当下强调健康的消费需求,二是能推动行业洗牌。以现制茶饮为例,已经从最初的比价格、比口味到现在的既要比价格和口味,更要比原料和营养。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公开原料配方,而营养选择标识的出现,意味着消费者能更全面地了解产品,这就需要企业不断优化配方,提供对应的解决方案。”
但他也承认,全面推行营养选择标识有一定的困难,“目前上海有了分级原则,在上海现制茶饮店铺中落地会比较顺畅;但其他城市的现制茶饮店,以及全国铺货的瓶装饮料怎么分级,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还有业内人士提醒,要注意标识的准确性。比如,在已有标识的产品中,同一口味的产品若选择不同含糖量,会出现等级差异,糖少的更推荐;但在同一口味、同样含糖比例而杯型不同的情况下,等级却一致。事实上,很多品牌的大杯产品要比中杯多30%,如此标注是否准确?
总之,进一步完善分类、标识和宣传,有助于引导消费者科学选择饮料。
来源:作者:任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