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食忆
作者:李北兰
大巴山酸菜
八十年代初,路过一菜摊,听菜贩子正吹嘘自己卖的酸菜如何正宗、如何“大巴山”,便忍不住问:“你吃过真正的大巴山酸菜吗?”
< class="pgc-img">>在山高水寒的大巴山,酸菜是山民居家过日子的必备食物——把地里收回的青菜或萝卜缨理顺淘洗干净,在沸水里“氽”一下,然后将其按入一盛有原汁酸水的大木桶,不过三五天,那菜便酸得起涎,散发着一种特殊的清香。吃时,捞出来洗了切细,掺饭、炒菜、点“连渣闹”(和渣一起点的豆腐)……既省粮又省油,因而颇得山民们的青睐,连请客吃饭,桌子上也少不了酸菜。才下乡时,嘲笑山民是“酸菜命”,上好的青菜非做成酸菜才肯往下咽。不过半年,我们知青屋也学做酸菜了,始信“大巴山水硬,又是红苕、苞谷半年粮,不吃酸菜肠胃受不了”之说不无根据。
尽管年年都饿“体面饭”,但“一碗米待客”的山民却常留我们知青吃饭,那桌上自然也少不了酸菜。品尝了“百家饭”之后,总爱私下里评价:“还是干妈的酸菜好吃!”那些年,只要做活路做到干妈家附近,中午就不用回家操吹火筒了——或是酸菜煮豆腐,或是酸菜熬洋芋,或是酸菜炒腊肉,干妈总是把她家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我们。有时,她家老幺下河摸得几个“角老二”(山溪里一种小鱼),她往往用酸菜煮成鲜香扑鼻的鱼汤,待我们去享用。以至于返城后有一次知青聚会,在回答“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时,我竟脱口而出:“把干妈的酸菜吃够!”
< class="pgc-img">>如今,一阵返朴归真的风气席卷城市,土得掉渣的酸菜竟也堂而皇之地出现在高雅或不高雅的宴席上,然而吃后却总觉得那味儿不地道,疑是用泡菜代替的……于是便买了青菜自己动手来做,夫君吃后竟半开玩笑道:“到菜市上去摆摊卖你的大巴山酸菜,肯定买者甚众!”但我却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淮橘为枳”的感觉——也许,这是因为缺少了干妈那一份比原汁酸水还浓郁的纯朴乡情吧!
黄荆叶凉粉
细数这一辈子吃过的美食,最让人回味的竟是在大巴山“修理地球”时吃过的黄荆叶凉粉。如今,怀旧风起,到处都是“知青餐馆”、“巴山老火锅”、“小花酒家”……然而进去一看,却不见这种曾经帮助咱们知哥知妹解馋、渡荒的山居美食,于是心中便陡然生出一份遗憾。
< class="pgc-img">>做黄荆叶凉粉的最佳季节是在杜鹃啼鸣的暮春时分,此时的叶片既厚实又嫩生,做出的黄荆叶凉粉清香扑鼻、绵扎适口,自有一种不同于碗豆凉粉的特殊风味。其实,做黄荆叶凉粉比做碗豆凉粉还要简单——将新鲜的黄荆叶片洗净、晾干水气,倒入一个大木桶,再把滚沸的开水倒入桶内(水刚刚淹到叶片为宜),然后用一根木棍使劲地搅拌,直到把叶片搅融、搅化、搅成叶浆。趁热将叶浆倒入一个筲箕里滤去叶筋、叶梗,在滤好的叶浆里加入预先烧好的柏叶灰(如无此灰,用纯碱或小苏打也可将就),用木棍搅拌均匀。此浆冷却之后,便成了绿莹莹、亮闪闪、颤悠悠、香喷喷的黄荆叶凉粉。必须注意的是,整个制作过程都不能使用铁器,也许是化学作用吧,那带碱的叶浆一见铁就不再凝固。
黄荆叶凉粉与碗豆凉粉略有不同:一是津滑凉爽,细嫩滋润;二是呈悦目的绿豆沙色;三是有一股黄荆叶的清香……其作料与碗豆凉粉的作料却并无两样,咸、甜、酸、辣自是随意,姜葱蒜芥则任意增减。不过,这种不含一点点粮食的凉粉见盐极易融化,故而必须是旋吃旋拌作料,而吃的时候也得“三下五除二”、来一个“快速作战”,否则,摆在你面前的“凉粉”,很快便化为一碗绿莹莹的清水。
< class="pgc-img">>山居的那些时日,我们知青屋最喜欢做黄荆叶凉粉,除了解馋、填肚子之外,恐怕主要还是因其“好耍好玩”――想想,路旁溪畔随处可见的野生灌木丛叶片,经过一番并不复杂的泡制,竟像变戏法似地变成可口可观的“凉粉”,这足以生发一种“创造”的感觉,故而每逢制作黄荆叶凉粉时,知青屋都像过节似地快乐。
苞谷粑
七十年代初遇灾时,川北的大巴山被饿得透明──粮食,粮食,救命的粮食,这一季还没捱完,便又指望着下一季,恨不得连青苗也囫囵吞下。
我们知青屋虽比土生土长的山民好一点,但每逢青黄不接时,照样有揭不开锅之虞。因此,只要新粮勉强能够入口,便迫不急待地将其打整出来,以填充辘辘饥肠。而一年之中,又以阴历的六、七月份最为难熬——小春的碗豆、胡豆、麦子己告罄,大春的红苕、稻米又没登场,于是夹在两季之间的苞谷就遭了殃,刚起“苦瓜路路”,便被饥饿的山民扳来剁细磨浆,熬成清汤糊糊哄肚子。咱这些来自大城市的知青的肠子要细一些,自然吞不下那嫩臭嫩臭、粗渣满口钻的什物,故而即便饿得亮眉亮眼,也要捱到苞谷抹得下来籽时才“尝新”。
“尝新”的最佳方式当然是既好吃又易于操作的烧烤,即将带着一层壳的嫩苞谷甩到炭火灰里翻来复去地灼烤,待苞谷发出浓浓的焦香,便将其掏出,吹吹拍拍,敲敲打打,然后将灼焦的壳撕掉,便得一只清香扑鼻、色泽如玉的烤苞谷……然而,再好吃的烤苞谷也当不了顿,即使啃上四、五个,也不过象蜻蜓点水似地在空空如也的肚子里垫一层底。于是便学着山民,将嫩苞谷籽在石磨上磨成浆,然后包在洗净的桐木叶里,上笼蒸成好吃又经饿的苞谷粑。
< class="pgc-img">>被桐木叶包成三角形的苞谷粑蒸好后,黄里透绿,绿里泛黄,叶片的脉胳清晰地印在粑粑上,似一幅阡陌纵横的地形图。至于说到味道,那真是“不摆了”──清甜软糯、爽口滋润,一股新粮食特有的香味直透五脏六肺,借用如今流行的广告语来说,就是“好吃看得见”。
然而,“喜新厌旧”是人的本性,再好吃的东西久吃也会腻味(除了大米),何况一日三餐端苞谷粑端了近两个月。我和先生还好说,不想咽也强迫自己多少咽一点,全天候重体力劳动,肚里无货就挺不住。而不谙世事的儿子却没有那么好打整,一到吃饭时就哭兮兮的,虽然没有大喊大叫:“我不吃苞谷粑!”但那副无精打彩的模样,叫人看了都心疼。你不劝,他就只往碗里盛一勺“连渣闹”,喝完交账;你若是劝,他就掰一小块苞谷粑,象吃药似地皱着眉头往口里送。四、五岁的孩子正是吃长饭的时候,平日里连酸菜饭都要刨两大碗的儿子,不出一月,便饿得像个猴子似的。
于是便动开了脑筋:“是不是可以将苞谷粑做得更可口一些?”从山民那儿讨得经验,便跋涉几十里山路到县城去买回糖精,磨好浆后在里面洒上几粒,蒸出的苞谷粑竟也“甜甜蜜蜜”哄得住嘴巴。但毕竟是“哄”,不过几日,儿子便吃腻了(糖精败胃),连看都不愿看一眼那“甜疙瘩”。于是又改变烹饪方法,将磨好的浆做成有干又有稀的苞谷汤圆,再以自制的水豆鼓、豆瓣、咸菜等来下“饭”,倒也叫先生和儿子欢呼雀跃了一阵。但仅仅只是一阵,接踵而来的便是“沉默是金”──就餐时,大人小孩能够喝点稀汤汤,也算是对得起我奏的“锅碗瓢盆交响曲”了……
儿子六岁生日时给他煮了两个毛鸡蛋,叫他闭上眼睛许个愿,他竟然脱口而出:“希望这一辈子不再吃苞谷粑!”
< class="pgc-img">>原以为那不过是小孩子的赌气之话,然而“言为心声”——返城后的多年里,儿子还真是见苞谷粑(包括苞谷馍馍)就退避三舍……
作者简介
李北兰,笔名白兰、汪嘉。重庆知青,曾在四川省南江县插队落户14年,返城后当过百货公司售货员、区商业学校教师等。现为重庆市作协、悉尼华文作协等会员。先写诗歌,后写散文、小说等,陆续在国内外报刊、杂志、网站,如《诗刊》《星星诗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民晚报》《散文》以及《星岛日报(澳洲版)》《澳洲新报》《美国侨报》等发表文学作品数百万字,并多次获奖。诗作《腊月》曾获建国四十周年重庆市文学奖。
文章来源:南加知青 图片来源网络
<>队长主题火锅现场活动
进入大队长主题火锅展位后,扫一扫关注大队长微信公众号,拍摄大队长展区、大队长logo发朋友圈,积满30个赞的微信号便可以免费活动冰镇啤酒3瓶。
订餐电话:13618318592
为什么至少要吃一次大队长
一、年代特有的情怀主题
不论多少子竹经书,也不论多少人口相传,可以肯定的是,从来没有任何一代人能够像那个年代一样深刻理解知青背后的喜怒哀乐欢笑泪水。那个时代已经远去,而能够全面复原展示那个时代精气神的火锅,非大队长主题火锅莫属。
二、大队长特色之处
a 首家红色文化(知青文化)为主题的火锅品牌
创立于2005年的大队长主题火锅,其特色在于“70年代的复古与现代结合的装修,无色素、无香精的火锅锅底,全牛系列菜品以及特色的红色文化服务”,“以文艺表演聚人气,以口味质量传口碑”。
b 专业和模仿的区别在于文化对企业的渗透
大队长主题火锅不仅仅把红色火锅作为营销的噱头和吸引用户的点,而是其从董事长到基层员工,对红色火锅(知青火锅)文化的探索和认同。
红色装修、墙画设计、红色歌曲、员工着装、基本用语、菜品设计、用餐服务、纪念小件等数不胜数,当你真正哪天走到大队长主题火锅门店,你就能深刻感受到企业对那份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现在,来蓝湖广场参加万州首届火锅啤酒节,享受优惠用餐的同时。感受大队长的那份美!!!
>花烂漫之时,天府酒村集市。
< class="pgc-img">>花田美酒醉崇阳,和美乡村享春光,第110届全国糖酒会展览-天府酒村集市,将于3月8日正式开市……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崇州非遗产品(由“崇州市传统工艺促进会”代表参与)、酒类产品,土特产,特色产品等亮相展销活动。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春天的乐,怎么少得了油菜花田的火锅,这里还有知青火锅,记忆中的老味道,天主堂鸡片,等等美食!
< class="pgc-img">>阳春三月共赴隆兴,品美酒,看非遗,赏花香!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