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新华社客户端
“江西小炒”跻身新晋美食“顶流”。 王凯丰 摄
南昌一江两岸夜景。 南昌市网信办供图
夜幕下的南昌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人山人海。 南昌市网信办供图
◎王凯丰
五花肉洗净,葱姜蒜爆香,撒上辣椒猛火快炒,一份冒着“锅气”的辣椒炒肉就做好了——这个夏天,“江西小炒”火爆全网,“浙江特产是‘江西小炒’”成为网络热梗。
抖音平台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江西小炒”“江西小炒攻占江浙沪”等话题热度持续走高,累计浏览量突破10亿。有关江西小炒的视频作品,全网点赞量超5000万余次,互动评论量达6000万余次。在江西人眼中再普通不过的家常味道,何以香飘“江浙沪”,跻身新晋美食“顶流”?
从“口腹之欲”到“情绪价值”
——“江西小炒”圈粉无数
行走在江浙沪地区的大街小巷,“江西小炒”身影随处可见。在某点评软件上分别定位义乌、苏州和上海搜索“江西小炒”发现,在三地的相关搜索结果依次为7126、37401和91940个,其在该地区的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何为“江西小炒”?江西省赣菜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汪建军介绍,“江西小炒”是对省外江西菜馆的泛称,其店名并不统一,规模和“沙县小吃”类似,开店创业成本不高,多是夫妻店或父子店。走进店内,各类食材冷柜保鲜,顾客看菜点菜,厨师现做现炒。
江西是劳务输出大省,大规模的人员流动促进了饮食文化的传播交融,勤劳质朴的“江西老表”也把家乡味道带到全国各地。
以新余市分宜县为例,据统计,在这个常住人口不足30万的小城,便有3万多人在长三角地区从事餐饮行业,开办小餐馆1万余家。
“人们喜爱小炒并非追求高端精致的体验,而是普通平凡的烟火气。”江西省餐饮烹饪饭店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涂立波介绍,菜品丰富、新鲜现炒、开胃下饭、价格亲民、方便快捷等特点是“江西小炒”得以发展壮大的关键。
“‘江西小炒’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不断融合创新,形成了咸鲜兼辣、口味浓厚,南北皆宜的独特风味。”汪建军表示。
事实上,仅靠特定群体是难以支撑起“江西小炒”如今的门店数量的。在江浙沪地区,20元能吃饱、50元能吃好的“江西小炒”以高性价比赢得食客的青睐。
此外,新鲜现炒的“江西小炒”也被贴上“预制菜天敌”的标签,从线上到线下,收获了一大批拥趸。
乘着互联网短视频的风口,因一个意外的“网梗”而迅速走红的“江西小炒”,在短视频创作者富有冲击力和烟火气的镜头画面加持下,产生了裂变式的传播效应。
小炒也有大“食”力
——多方携手助力赣菜“扬名”
地方特色美食要想“闯”出名堂,离不开“传承创新”“借势而为”“乘势而上”。
“江西小炒”得以爆火出圈,一方面得益于其好吃不贵的特点和在江浙沪地区“遍地开花”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地方政府对相关产业科学引导规划,持续将“江西小炒”从传统、不起眼的地方美食培育成“大产业”。
以分宜县为例,作为“江西小炒”的主要输出地之一,分宜县将省外餐饮业与本土农副业联动发展,延伸成一条从种植加工到运输销售的完整产业链。生态大米、腊肉、辣椒、小山笋、香菇等本地特色农产品源源不断销往江浙沪地区。同时,当地还积极谋划产业项目,建立种养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
今年4月,在浙江杭州举行的“江西小炒”推介暨服务保障工作座谈会上,中国饭店协会资深会长韩明表示,“江西小炒”凭借新鲜现做和极致性价比出圈,这是赣菜走向全国的重要契机。
不久前,首届江西小炒(全国)大赛在南昌热闹开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支队伍参加。江西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在品牌建设、资源整合、行业管理、政策引导、厨师人才培育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江西小炒”走向全国。
数据显示,2023年,江西省餐饮业营业额1538.8亿元,同比增长17.4%,较2020年底增长63.7%。“江西米粉”“江西小炒”“南昌瓦罐汤”等赣菜IP陆续出圈,“江西美如画、赣菜香天下”的知名度持续扩大。
用“舌尖”带动“脚尖”
——从烟火气看文旅新活力
“很早就被江西小炒的视频‘种草’了,放暑假了一定要来尝尝最正宗的味道!”7月28日,在福建读大三的吴兴超和朋友乘高铁到南昌后,直奔老城区的网红烧菜馆,虽然还在排队等位,但是言语间难掩对“江西小炒”的热情。
今年暑期,“江西小炒”热度依然不减,美味繁多的江西也刮起了“特种兵式旅游”的文旅旋风。追着美食去旅行,像吴兴超一样的吃货“特种兵”们不远千里来到江西,感受烟火气里的“热辣滚烫”。
走进赣菜品牌“赣老板”南昌主题店,斑驳的墙面、复古的霓虹灯招牌和年代感强的标语,让人仿佛置身老南昌的街巷中。黄豆烧鸡脚、蟹脚捞粉、辣椒炒肉……一道道“江西小炒”上桌,广大游客既饱眼福又饱口福。
“暑期店里每天都处于爆满状态。消费者以年轻人居多,还有不少外地大学生直接拖着行李箱来就餐。”“赣老板”南昌主题店负责人李佳告诉记者,门店通过创新打造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新场景,进一步提升游客就餐体验。
珠宝街是一条充满烟火气的南昌老街,400余米长的街巷里聚集了81家餐饮店。“暑期生意更加红火了!高峰时一天能排上1300多号。”陈记手工绿豆饼店主裘小艳说。
手工绿豆饼、咸蛋黄粽子、白糖糕……在互联网短视频的加持下,从小炒到小吃,“味蕾游”已成为江西文旅消费新动力。如今,珠宝街日均客流量超3万人次,周末节假日等高峰期日均客流量超20万人次。今年上半年,江西全省景区累计客流量达1.6亿人次,其中入赣游客占比33.26%,位居全国第六、中部第一。
不断挖掘文化底蕴,打造特色项目,提升消费品质……在去年全省商贸消费总额破万亿基础上,今年上半年,江西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9%,居全国前列。江西省统计局数据显示,受文旅消费和假日经济持续火爆的带动,今年上半年全省餐饮收入201.2亿元,增长13.3%,连续5个月保持两位数以上较快增长,小微、特色型餐饮备受青睐。
负债人的上岸路##破产##创业故事##埃及生活#
< class="pgc-img">>这是我们讲述的第4553位真人故事
我是韩东,70后,河北石家庄人。
我从小成绩不错,顺利考上了北京理工大学。上学期间,我开始做小生意,积累了原始资金,后来成立了100多人的团队,赚了近2000万。
再后来,我把目光投到餐饮行业,结果一炮而红。很快我开了近200家分店,日需龙虾50吨。于是,我创建了自己的供应链,去埃及建工厂,身价达到20亿。
结果因为我的冲动和错判,导致满盘皆输,所有分店几乎一夜倒闭,我变卖家产,最后还负债2.5个亿……
< class="pgc-img">(创业初期的我)
>我出生于河北石家庄,父母都是省医院的医生,我在父母的教育下成绩一直不错。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就成了年级大队副委,我的同学们也十分优秀,当时的大队长,现在是清华大学的副校长。
14岁时,我被教练发现,开始练跳远,曾拿过河北青少年组的跳远冠军。凭借这样的好成绩,我作为体育特招生顺利考入北京理工大学,学习管理专业。
我本想继续走体育生的路,但是北理工的训练条件,不足以支持我继续发展,所以,我更改了职业定位。
我在学校里成绩不错,是我们班唯一所有科目没有挂过科的学生,最后我以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毕业。我不仅成绩保持得不错,在校期间,就发现了自己的商业天赋。
大一下半年的时候,我开始尝试做各种小生意。我这个人目标感很强,若是做了,就一定要做出点成绩来。
< class="pgc-img">(曾是运动员的我)
>那时候,石家庄有个批发市场,我去考察过,里面的物品相当便宜,和北京的物价相比,可以说是非常实惠。
于是我当机立断,从批发市场进了袜子、贺卡、衣服等等,人们需要什么我就进什么,当下节日对应什么我就卖什么。
我开始在学校里卖,当然,校园市场毕竟有限,我随后又去地铁站口卖,去各个大学的门口卖。我每天要跑很多地方,哪里人流量大好卖,哪里人流少不好卖,我都摸得清清楚楚。
那时候,我每天的利润40块钱左右,高的时候能有六七十块钱,而我一个月的生活费只需要45块钱。
也就是说,我摆地摊,一天就能赚到我一个月的生活费,剩下的钱,都成了我的原始积累。那年我刚满20岁。
< class="pgc-img">(我和我可爱的团队成员们)
>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总归是有限的,随着我的眼界越来越宽,思路越来越活泛,我明白想要做大做强,必须学会“找帮手”,按现在话来说就是“不会带团队,只能干到死。”
后来,我开始做分销,招小代理,还在北理工成立了一个勤工俭学部。
那年暑假,我进了一批录音带,带着勤工俭学部的孩子们到处去卖,他们也很努力,我们的生意做得相当不错,一个暑假就挣了3-4万。
有想法,胆子大,肯实践,就是我成功的基本要素。
虽说大学这几年都在忙着做生意,但是学业我也没落下。学校有个规定,只有排名前10%的外地学生,毕业后才能留在北京。1995年毕业之际,我以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顺利拿到留在北京工作的机会。
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了北京首都机场做人事,试用期,我的工资是700多块钱,转正后2800元。
< class="pgc-img">(我,韩东)
>其实,这样的工资在当时已经算很高了,可还是满足不了我的“胃口”。不过在这里,确实让我结识了不少厉害人物。
互联网,就是工作时和一些外籍高管接触才了解到的。这也为我后来做外卖做了一些铺垫。
工作两年顺利落下户口后,我就辞去了这份编制工作,正式开启了我的经商之路,和高中的好哥们一起做起了服装生意,卖运动装,做大品牌的代理商。
那时候生意非常好做,我们在4年时间里,一共开了20多家实体店,有了100多人的团队,总共赚了近2000万。
我们能做得这么成功,很大程度上,靠的是运动行业的高速发展,而我在这一行其实没有太多优势,所以这个领域并不适合我做长期发展规划。我开始把眼光放长远,寻找新的机会。
< class="pgc-img">(我和我的小龙虾)
>我们调研过很多行业,最后把目光落在了保健品和餐饮。我先后投进了50万小试牛刀,跑了全国34个城市,研究分析每个城市消费人群的变化,最终退出了保健品行业,选定了餐饮。
机会是不等人的,说干就要干。于是,我们几个兄弟在石景山开了一家川菜馆做测试,没想到竟做出日营业额8700元的业绩。
测试店都能火,那么好好经营一定能成!我立马投了200多万,盘了四五家店面,准备拼个大店,专攻麻辣领域,单品选定了水煮鱼和麻辣龙虾。
2003年4月17号,我们正式开业。万万没想到,火爆的生意没持续几天,非典就来了,4月23号,北京开始封城。
那时,我没有任何危机感,因为我父母都是河北省的医生,他们和院里的医生,都认为这场疫情很快就会结束,不会成为一个大的困扰事件。
< class="pgc-img">(我去北京录制节目)
>所以,我想赌一把,留下所有员工,保留了所有设备,只等着解封。我押对了,北京很快解封,人们对于美食的念想不容小觑,我的店一下火了。
第一次做餐饮,我边开边做调整。不懂做菜的我,常常搬个小凳子坐在厨房,一坐就是2-3个小时,既看着厨房人员操作,也研究残食。
每次收完餐,我都会去翻厨房里的垃圾桶,看看哪些产品是被“抛弃”的,哪些产品接受率高,被抛弃次数多的产品,我会拿筷子尝一尝,看看到底怎么回事。
这个习惯,我大概坚持了5年,所以我对每个产品都非常清楚了解。我不断改善、调整,店越做越火,口碑越做越好,分店越开越多,店里的日营业额能达到8万元,平均每天排队100号以上。
事业蒸蒸日上之际,一个田螺事件,让我很受挫。
< class="pgc-img">(我给大家讲课)
>那年,有商家销售烹饪的田螺,但因没有完全熟透,导致田螺里的寄生虫没有处理干净,致使170多人住院,这就是当时的田螺事件。
虽然我的顾客从未吃出过问题,可一时间舆论兴起,我抵不过压力,撤掉了所有田螺产品。不仅如此,我也怕小龙虾受影响,干脆也停掉了。
这次事件对我打击非常大,我当时的龙虾销量已经非常大。不过,这次变故,也让我看到一条新路子。
若是整条供应链可以自己控制,那么不仅可以保证货源质量,也能避免采购和老板之间信息不对称。于是我再次出手,进军了互联网做供应链。
我以为我的经商之路会一帆风顺,可是这一次,却成了我商业路上的滑铁卢。
< class="pgc-img">(我接受媒体采访)
>我把餐饮店交给团队去做,自己抽出了更多精力去运营互联网。运营一个网站是相当烧钱的,我聘请的互联网员工,月薪能达到2-3万,100个员工一个月就近300万工资支出,三年左右的时间,我一共赔了2700万。
当时资本市场并不成熟,互联网的大热潮还没来,我“一头热”的供应链并没有发展起来,几千万打了水漂。
有人问我亏了几千万是什么心态,我的想法是:试错并不一定是坏事,同样也是一次学习机会。
客观来说,我对什么都有些涉猎和了解,所以什么都想试一试,可棱角太过锋利不是什么好事。这一次经验教训,也让我少了些浮躁,多了些沉稳。
2007年,我关掉互联网,回来专心做餐饮。往后5年时间,我的餐饮业到达了顶峰。
< class="pgc-img">(坚持学习的我)
>我在全国各地开了很多分店,南京的德基、武汉的武广、北京的西单、上海的龙之梦等地,共有38家直营店,在某点评网上连续几年霸榜综合排名第一。那时的人流量之多,有时提前预订都订不到座位。
我一心扑在事业上,每天用8-10个小时来处理工作,工作之余,还要给自己安排2-3个小时来学习。我什么都学,哲学、经济、心理学,每天都坚持学,这个习惯带给我的提升是巨大的。
2011年,我又创办了另一个品牌的餐饮店,经营一些高品质卤菜,最后开了80家分店。
我做事果断,只要机会来了就不会放过,2013年团购网出现,又给我带来了新商机,我开始布局新的事业线。
隔年,我与其合作,将龙虾做成了外卖。这种既省时又方便的新型餐饮模式,很快被传播,我的外卖龙虾爆了,后来同样开了近80家分店。销量最高的一天,能卖掉50吨小龙虾,营业额达到1000万元。
< class="pgc-img">(我们正在处理小龙虾)
>销量越大,需求越高,成本也就越高,为了找到更优质又优惠的龙虾,我开始寻找更好的供货渠道,最后把目的地放到了埃及。
2015年,我在埃及建立了小龙虾供应链,建了加工厂,前后有5.5万渔民,在2200公里长的尼罗河中,为我打捞小龙虾。这里的龙虾量大、肉鲜、成本低,品质可由我把控,唯一的缺点是时间成本太高。
在埃及建厂,很多设备从国内定制好后运到埃及。定制需要用3个月,运输3个月,清关再来3个月,前前后后要用到1年时间,中间容不得半点差池,但凡有一个环节出错,那么整个流程就得再来一遍。
可是只要是人做事,就不会有算无遗策的时候。有一次,我的一批货,30柜小龙虾,外加25吨大虾,在海关被扣了三个月。
< class="pgc-img">(我在埃及)
>海鲜活物被困三个月,死掉的不说,活下来的肉质也会受到影响。那批货到手之后,只有大概1%的虾出了问题,虽不是变质,却也变了味。可是这1%的虾若是吃进了某位顾客嘴里,对他来说,就是100%的意外。
所以,我直接把所有的货都报废了,这批货的零售值是1.6个亿,一下亏损这么多,人们都说,是因为我刚拿到3.7亿的融资,飘了。
后来,我的业绩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投资方纷纷与我反目,要求回购或做其他处理。此事之后,我的资金就开始吃紧了。
祸不单行,我在埃及聘请的翻译,对这块巨大蛋糕动了歪心思,联合工厂在埃及的负责人,把我的工厂占为己有。正当我想飞过去处理的时候,国内疫情爆发,我过不去了。
供应链断了,疫情爆发,没货,没人,我的生意瞬间支撑不下去了。
< class="pgc-img">(埃及工人打捞龙虾)
>我的29家门店续约要钱,员工工资要钱,我把固定资产变卖抵押后,我发现手上不仅一点钱没有,还欠了2.5亿。
当年市值做到20个亿的知名连锁餐饮,一夜之间全部倒闭,当年身价20亿的我,也一副一败涂地的样子,18年的努力和付出瞬间清零。
可我没有时间感慨和唏嘘,事情既然已经发生,我只能积极面对,我要继续生活,还要想办法把生意再做起来,去还债,去给家人好的生活。
如今,我趁着短视频红利期,加入了这个赛道。曾身价过亿的我,从头开始,做餐饮培训。
今年一季度,有280万家新注册公司进军餐饮行业,这些创业新人,可能需要得到一些“老炮”的经验和指导,作为做过三个0-1创业项目的创始人,我相信能够给他们一些帮助。
就这样一点点慢慢来吧,我不知道未来是否还能再创神话,但是现在,做好眼下的事,就是我该做的事。
【口述:韩东】
【撰文:一荟儿】
【编辑:醉红颜】
我们无法体验不同的人生,却能在这里感受不一样的生命轨迹,这里的每一张照片都是生命的点滴,每一个故事都是真实的人生,如果你也喜欢,请多关注我们哦!
(*本文章根据当事人口述整理,真实性由口述人负责。本账号友情提醒:请自行辨别相关风险,不要盲目跟风做出冲动决定。)
雷请人吃饭结账 3 万。
1. 冯雷有一次请人吃饭,见大家酒足饭饱,他去结账,一看账单是 3 万多块,他心里一惊,因为他无论如何也付不起这顿饭钱。于是他假装镇定地跟服务员说:再上瓶酒来。
2. 冯雷在 1994 年进入娱乐圈,他还有很长的时间要走,可是进了娱乐圈就要为了自己的前途不断地努力。冯雷不断地去找人沟通建立关系,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应酬。冯雷的朋友们都很不错,在一起交流的时候、聚会等都会带着他去玩,以便于让他接触到更多层面的人。
< class="pgc-img">>3. 时间长了冯雷就想着请客一次,总让别人掏钱他心里也不好过。朋友们来的都很全,席间谈笑风生好不热闹,冯雷心里也特别有数,说的话做的事都很体面。等到要去结账的时候,冯雷自然是第一个站出来走了出去。
4. 可是没想到看似简简单单的一顿饭,一结账才知道原来价格那么高,3 万的价格让他很是一愣。冯雷不是拿不出这些钱,只是拿出这些钱之后他大半个身家也就没有了。冯雷不得不想办法,可是一时半会他又不好意思让朋友出钱,他只能暂缓一下,于是又点了一瓶酒。
< class="pgc-img">>5. 拿着酒进房间的冯雷有一些心不在焉,可是他终究还是没办法说出让他人付款的事情。再次来到了收银台,决定狠下心来付款。哪知道贵人出现帮了他的大忙,一个导演为他结了账。人在低谷时期得到的帮助可以让他记一辈子,冯雷也是如此,哪怕后来他终于遇到了机会,让自己名气大增。
< class="pgc-img">>6. 冯雷也与帮助过自己的导演一直都有着联系,自己淋过雨所以会愿意为他人撑伞,为他人遮风挡雨。冯雷就是这样的一个人,2000 年因主演黑色幽默喜剧《贻笑大方》而走红,2004 年因在《风流少年唐伯虎》中饰演祝枝山一角而获得更多关注。
< class="pgc-img">>7. 当他在剧组中见到那些新演员的局促不安和无奈的时候,冯雷自然是上前帮助他们,这让他也有了很好的人缘。每个人都不会随随便便成功,冯雷也是如此,但是相信自己只要踏实勤奋,总会有出头之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