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餐饮和真餐饮,到底哪里不一样?”
好文5599字 | 9分钟阅读
来源:枪上花(ID:QSH2040)
作者:枪上花,咨询顾问,小马宋创始团队成员,专栏《营销第一课》作者。
选址和用户说完,说说供应链。
加盟了一家网红火锅,加盟的人可以把你对接给最好的供应商,比如“蜀海”,东西绝对是好东西,但问题是什么呢?
问题是你会发现东西很好,但没有菜市场的低端产品便宜,就算你自己坚持品质,你的另一个一起加盟的难兄难弟不一定坚持,因为他可能付了更高的房租,同时也没有品牌意识。
品牌方只对接但是没有管控力,没有管控,其他门店就菜市场买了,于是品控越做越差,食安问题越来越多,供应链成为笑话。
你想自己找供应商?你就开那么一家店、几家店,二十家不到,基本没什么集采优势,你会发现找一圈,真的不如菜市场买挣钱。
而且在大家都说产品同质化、上游供应没有差异的今天,如果你作为一个外行进入,你会发现其实这个行业全是壁垒,刚来你连好供应商的电话都找不到。
干了三年找到了,然后又发现供应端有极强的产品知识壁垒,好肉坏肉,科技狠活,不同定价产品到底有什么问题,等你把这些坑走完,几年又过去了。
产品贵三年,差三年,品质不稳又三年,你的店能扛得住几个三年?(此处的三年为模糊量词,大概那么个意思)
所以网红餐饮不存在优质供应链,门店规模、定价逻辑、经营逻辑都不支撑。
供应到下游,终于说到产品了。
餐饮挣钱的本质是什么?是复购,因为你空间非常有限,定价也有限,你只能靠卖得多挣钱,不可能指望一单发财,而卖得多,复购好,前提就是产品好,好吃。
网红餐饮的奇观是什么?又难吃,买的人又多。
买的人多和复购多从来都是两回事,买的人多,可能都是第一次买,而第一次买,有可能是因为营销推广买来的流量,买流量是要花钱的,按照餐饮的微利,如果买来的流量不能复购,基本是没利润的。
而且你作为一个线下门店,你不可能永远靠尝鲜用户,现在抖音是有一些商品,也不要复购,只做面向全国用户的拉新尝鲜,但是餐饮一个基于物理空间、周围地域、人力交付的模型,是行不通的。
要么没人,要么买量以后,集中挤兑,接待能力又有限,所以根本没有电商“烂产品、没复购,走全国”的想象空间。
如果今天你想加盟一家店,你只要自己觉得不好吃,你就别掺和,就默认那些人都是买来的,直接用常识思考,你觉得不好吃的东西,别人也觉得不好吃,这时候赌对的概率,应该比你发现挣钱洼地的概率要高。
那火锅最终要好吃,要怎么办呢?
这时候你会发现,火锅非常简单,要么就是重辣重油的锅底,煮纸巾都是肥牛味;
要么就是天然食材好,食材新鲜就好吃。冰冻的不如冷鲜的,冷鲜的不如鲜切的,组合肉不如原切肉,所以这时候比什么呢?
又比供应链去了,海底捞的肉就是比网红火锅好,因为供应链优势就在那里。
这当然不是说小店产品就没有做好的机会了,只是说第一天就关注产品好不好、未来有没有复购的人,和只关注拉新、新用户尝鲜的店,注定是两种经营方式。
产品渠道说了,再说定价和推广。
网红餐饮的推广是最迷惑人的部分,它们可以找最多的达人,做最好的服务,总给人新奇体验和惊喜,总有那么几个店看起来人流络绎不绝,但是,成本呢?
做这个产品需要多少成本,在最好的位置需要多少租金,这么多服务要招几个人,服务环节这么复杂要找多贵的人?培训的标准化问题怎么解决?这些成本他们从来不说。
怎么可能一个日常火锅连锁的店里,都是年轻帅哥美女?这样的人都在哪里招?作为年轻人你愿意去吗?你觉得自己的品牌力、职业发展体系能超过海底捞?为什么他们的人看起来比海底捞还好?
这些都是没有道理的事情。
再说人员和租金的成本,客户也聊到一个案例,他们之前考察过一家网红火锅,同样的面积,网红店卖60万不挣钱,但客户卖30万挣钱。
因为成本结构不一样,除了供应链和租金以外,人力成本也不一样,客户12个人,网红店20个人,服务很好,但不挣钱。
如果你接触过一些做店的人,你会发现经营不好的,团队里每个人想的都是传播,而经营比较好的,每个人想的都是成本成本成本。
客户的筷子,是有一个公用筷柄,为了卫生,安装一次筷头的方式已经用了十几年,我们说那你直接用一次性筷子不就行吗?
他们的高管马上回答,普通一次性筷子太短,一次性长筷子太贵,这个2毛一个,整体比较划算,一年能省很多钱。
这种算账意识深入到每一个管理层和店员本能里。
除了不考虑钱的成本,网红品牌的营销很多时候也不考虑执行的成本。
客户之前有一个赠品,一个磨盘里装了一份菜,撒上干冰,仙气飘飘很漂亮,大家很喜欢打卡传播,但是后面取消了,为什么取消呢?
因为那个磨盘太重了,干冰也很贵,所以长期来看,不是一个划算的事情,于是这个就不要了。
你会发现网红店有大量奇形怪状有话题的产品,但问题还是成本。
如果他不考虑一个人的执行和培训成本,可以说他骨子里就没有帮你把店开多、把品牌做大的打算。
其实现在海底捞的扯面,也默认不给你上了,你下单了,他也不上,最后你想起来问了,快吃饱了,他才找你问还需不需要,因为没利润,又麻烦,实在没有必要。
想出一些好玩的营销活动从来不是一个很难的事情,可以低成本地让店里工作的阿姨、大妈执行,才是最难的事情。
推广说完,终于到品牌了。
网红品牌,要话题性红、要维持关注度和流量,所以传播调性上喜欢讲特色、讲差异,成都网红、长沙网红、非遗传承、明星店。
推广偏向造话题,造特色产品,上过舌尖、明星吃过、花哨摆盘,他们需要新刺激,来维持新鲜感和话题,以吸引更多人来尝新打卡。
而在这些花哨动作品牌对比下,总显得传统餐饮不会做品牌,老品牌就像一个有钱但是不会搞短视频的传统企业老板,整天被那些播放量很多,但是其实一毛钱也不挣的网红视频搞得很焦虑。
但是他们真的不会做品牌吗?他们更多的是:不总结名词、不总结方法论、没那么会夸夸其谈。
其实每个餐饮做得好的老板,都有一些简单质朴的品牌智慧。
客户去年提出的一个品牌目标是“性价比”保卫战,为啥呢?
因为他们发现去年6月开始,整个餐饮消费下降,自己划算的竞争力在丢失,于是他们干的事情很具体,在火锅汤底里加了大块肉的大棒骨,增加了多道免费吃的甜品,增加只挣一块钱的供应链零售。
通过这些具体的经营动作,让大家觉得自己还是很划算,一年也是千万的成本,但是从宣传变成了优惠,获得很好的用户口碑,这算不算品牌智慧?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小事,一开始他们服务员看到锅底新增了大棒骨,就会让每个来的顾客先吃肉。老板看了说,你不要让他先吃肉,你让他先把大棒骨捞起来了,下菜以后就不会显得满满当当一锅了,不白送这么大块肉了吗?你最后再让他吃肉。我惊讶于她管理的细节。
还有两个例子,一个是客户的店里,统一消毒碗筷,但是也会当着顾客面再“烫”一次,调研中发现,这个“烫”的设计,让大家觉得他们很干净。
另一个是客户现在的店,有很多回字型店,中间是明厨,桌椅围着明厨转一圈,这样的店他们十年前就做了,这样的设计带来两个好处,一个是服务员大大减少了传菜要走的路程,第二个是他们厨房设计是开放式的,顾客可以直观的看到你干净的厨房,觉得你安全、干净、品质放心。
为什么敢这么做呢?因为火锅只是配菜,本来也没有那么多的油烟和烹炒,厨房原本就很干净——他们用最低成本的方式,建设着餐饮最重要且长期的品牌认知。
他们也参与直播,也拍短视频,也追奥运热点,甚至还投当地的户外广告,但是思考方式完全不是我要红一波,而是什么媒介上有客户,我去宣传一下自己,我去卖一单挣一单钱。
奥运来了我简单装饰一下,给大家一点新鲜感,也能参与一些短视频平台的主题,给我们一点推荐流量。
投户外广告不回本也没问题,就是保持在当地的视野中,只要这个营销费用是行业合理的,我经营健康,那我就有一个固定的曝光费用,相比红一波,更重要的是每年都在客户的生活中。
这些种种构成了他们日常对品牌的建设和思考,和网红品牌着急、功利、速朽的玩法,怎么看都不是一个逻辑。
说了这么多,其实两种门店最终的不像,还是经营常识的不像。
餐饮靠复购,不靠网红打卡。
所以当网红店想开业即巅峰,餐饮老板想的是试营业跑完了服务流程,再上推广。
餐饮靠好吃,不靠好看。
所以当网红店想怎么把菜做好看的时候,餐饮老板想怎么把肉做新鲜,供应成本再降一点。
餐饮看成本利润,不看一波流量。
所以当网红店想租最好的商圈,请大网红传播的时候,餐饮老板在想怎么控制人工、怎么请兼职、怎么把菜品数量精简、控制餐具器皿的数量,以降低后端成本。
餐饮需要人员体系,不是靠单个话题服务。
所以当网红店想着请帅哥美女,做话题菜品和服务,让顾客打卡传播的时候。
餐饮老板想的是,怎么让接待顾客点餐的流程更好一点,客户有需求响应再快一点,刚招的阿姨怎么再积极一点,最终整个门店的提成、股权激励怎么让他们更有热情一点……
过去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今天发现烹小鲜如治大国。假钞不行就是不行,真钞要流转,背后是一套极其复杂的保障逻辑,对于餐饮来说,像餐饮做的传播动作,和真餐饮的现实经营,从来都不是一个事情。
- End -
京报讯(记者秦胜南)网红轻食餐厅新元素宣布破产清算的通知引发关注。12月18日,新京报记者致电要素餐饮(上海)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称破产清算通知属实,通知落款中的5家公司旗下门店会陆续关闭。
根据网传新元素12月14日宣布破产清算的通知显示,自2020年1月疫情以来,“公司门店经营遭受严重影响。在这两年来门店业绩恢复缓慢和乏力。”“目前公司已出现严重经营亏损和陷入资金链断裂,现在按照相关国家法律规定,进入破产清算流程。”
该通知提到,公司将陆续关闭新元素公司所属门店,并陆续关闭中央厨房、行政办公室运营支持部门。“对于关闭的门店和办公室支持部门人员,签署停工留职协议,自停工之日起发放所在地的最低工资和缴纳最低社保”。此外,对于在破产清算流程中还未关闭的门店,公司全体员工按业绩考核和根据公司现金流的状况来发放工资和确定发放时间。
该通知落款涉及了新元素餐饮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新元素食品(上海)有限公司、新餐旅餐饮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要素餐饮(上海)有限公司、新食潮餐饮管理(北京)有限公司5家企业。
12月18日,新京报记者拨打新元素餐饮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电话,未能接通。而要素餐饮(上海)有限公司一名工作人员在电话里证实,称破产清算的通知内容属实。同时他也称,消费者持有该公司未消费的卡类或者代金券类可按照流程申请退款。
同日,新京报记者以消费者身份拨打了位于北京的3家新元素餐厅门店,其中华联万柳店工作人员称“接到通知这个月正常营业,有代金券最好这个月底前尽快使用,下个月就不好说了”。不过,新元素丽泽天街一名员工则称“我们是加盟店,可能不会受影响,听说直营店有好多家要关”。
根据天眼查显示,新元素餐饮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要素餐饮(上海)有限公司等上述5家企业法定代表人均为张永贵。另据新元素官网显示,新元素餐厅主要提供色拉、三明治、果汁及果昔等轻食,以及亚洲美食和创意晚餐菜式,自2002年第一家餐厅开业,已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多地开设门店。
新京报记者 秦胜南
编辑 王琳 校对 赵琳
< class="pgc-img">>月,天水麻辣烫成为餐饮界的新晋顶流,风头比肩去年的淄博烧烤。
在巨大的流量诱惑下,天水麻辣烫成了创业者眼里的香饽饽,引发了一次创业浪潮。
北京、上海、天津、杭州、济南等一线及新一线城市都涌现出大批天水麻辣烫门店。
截至4月23日,在大众点评上搜索“天水麻辣烫”,与之相关的结果种北京11万条、上海5.5万条、深圳3.1万条。
这些门店有些是身在外地的甘肃人开的,有些是外地创业者专门去天水拜师学艺后,再回到当地开的,还有一些是原本经营其他生意的老板,在看到天水麻辣烫成为顶流后直接换了个招牌开的。
一时之间,开一家天水麻辣烫店仿佛成为普通人的“创富密码”。
然而,第一批入场的创业者,在短暂吃到流量的甜头之后,很快就见识到市场的残酷。
三月底开始,第一批天水麻辣烫店开始关门倒闭。
四月初,济南高新区一家“甘肃麻辣烫”店关门的消息冲上热搜第一,让关店潮的热度更上一层楼。
据悉,该店的老板曾花两万元去甘肃学艺,在整个开店过程总共了投入二三十万元,但仅开业18天就不得不经历关店。
济南老板的遭遇并不是个例。
社交媒体上流传着青岛、沈阳、铜陵、呼和浩特等城市相关店铺倒闭的视频,其中,营业未满月即关门的店铺比比皆是。
关门倒闭是最差的情况,更多新开的天水麻辣烫门店正面临客流急剧下滑的尴尬局面。
一开始,在天水麻辣烫爆火的热度下,很多新开的门店都有过排队、“卖爆”的高光时刻,然而好景不长,随着顾客的尝鲜劲过去,门店的生意开始急剧下滑。
这一现象很生动地诠释了什么叫“流量的红利来得快去得也快”。
正如天水麻辣烫“泼天的富贵”在一夜之间席卷而来一样,近年来国内各地都有突然爆火的网红小吃。
根据企查查数据,淄博烧烤“出圈”之后,许多商家纷纷入坑烧烤市场,烧烤店、小饼厂、烤炉厂遍地开花。仅在去年3月到6月,淄博新开了近七百家烧烤店。
好景不长,旅游网站数据显示,去年6月淄博相关搜索量较5月下滑13%。随之,烧烤店大量关闭。
类似的还有去年3月爆火的“竹筒奶茶”,承装的竹筒,加上地区的名称,非常有辨识度,而且拍照打卡很出片,具有很好的传播性。
从北京到杭州、南京、上海乃至全国,它都成了打卡标配。
在北京的南锣鼓巷、长白山的天池、苏州的平江路,不少景区的竹筒茶饮店门前排起长龙,有的店节假日一天能卖出1000多杯,成为新的流量密码。
为了蹭一波潮流红利,很多入局者涌入,竹筒奶茶店开始疯狂野蛮生长。
但是竹筒奶茶火得快,翻车也快。由于口味同质化严重、价格高昂、卫生安全等问题,这个网红很快风光不再,到去年年中,全国各城市都有大量竹筒奶茶接连闭店,如今关于“竹筒奶茶”几乎全网没了声量。
不难看出,盲目跟风而缺少自身特色、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品质的网红餐饮注定走不长远。
以天水麻辣烫为例,游客去天水,不仅是吃麻辣烫,更是享受其带来的情绪价值,在天水感受烟火气中的和谐气氛,这种需求显然是“复制粘贴型”的麻辣烫店所满足不了的。
而竹筒奶茶看似“小营生”,但是其包装物竹筒作为天然材料,对储存、运输、使用要求较高,但经营的分散性,使统一标准、食品监督的难度加大,客观上给不少赚快钱、抢流量的不法商家以可乘之机,同时导致产品屡屡“翻车”。
从网红经济本质来看,以热点引爆话题、带出爆款,进而引发扎堆消费、实现流量变现,是惯常的模式。
但问题在于是想挣快钱还是想图长远?这是每个经营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若只是简单跟风,势必会在长远的发展上处于被动甚至被快速淘汰,陷入“红得快凉得也快”的困境。
而若想生意经营得长远,还是要打出自己的特色,若只是简单模仿,学得再像都不是自己的,热度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同时,对于商家来说,提升商品的持久竞争力,不能只在“流量”上下功夫,更要守住“安全”的底线、做好“品质”的功课。
参考资料:
花30万开甘肃麻辣烫店18天关门,是教训也是提醒-新京报
https://mp.weixin.qq.com/s/wf3IWz6q7wai44-_hgYg7w
跟风开天水麻辣烫仅18天就关门 评:网红餐饮怎样才能不“来去匆匆”?-黄河新闻网
https://mp.weixin.qq.com/s/jJGe1zPEI6JF6eqRO4GUTA
热门景点遍布竹筒奶茶!有人力挺,有人质疑竹筒卫生…能红多久?-上观新闻
https://mp.weixin.qq.com/s/dMxZSrsUdEzbIyQalSYDvA
竹筒奶茶,能否逃过“红得快凉得更快”的魔咒?丨睡前聊一会儿-人民日报评论
https://mp.weixin.qq.com/s/ariCEummmt0AvTazGmgQ_Q
淄博烧烤不火了?大量店铺转让!“4月才开张,装修设备全新”“诚心想要,价格还能再低”…专家解读-每日经济新闻
https://mp.weixin.qq.com/s/EIr2O-Mq1hqic4T85728Aw
文章用图:图虫创意
本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