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深圳商报记者 崔敏
随着二维码的成熟运用,消费者在外用餐时,不少餐厅推出扫码点餐服务,顾客点餐只能关注公众号或小程序,但对于消费者而言,强制关注公众号、注册会员等一系列操作,让消费者感到不便,老年消费者面对扫码点餐更是感到无助。近日,记者对此现象进行了走访调查。
消费者:扫码点餐影响消费体验
“请扫码点餐。”近日,记者在外用餐时发现不少餐厅取消纸质菜单,要求消费者扫二维码点餐。餐厅强制消费者扫码关注公众号或授权后才可点餐消费,这样的行为屡见不鲜。
消费者必须关注商家公众号、注册会员、得到授权后才能点餐。
相较于传统人工点餐模式,扫码点餐可以节省商家的人力成本,提升服务效率,但对于消费者而言,存在被迫关注商家公众号、面临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等。
“我不喜欢扫码点餐的模式。”正值饭点,记者在商场采访了一位准备用餐的消费者,他表示,现在大部分餐厅都采用扫码点餐的模式,但扫码后必须关注公众号、注册会员、填写手机号才能点餐,关注公众号后还会收到商家推送的广告,这种行为不仅麻烦还会泄露隐私。
同样,消费者常女士也认为扫码点餐很麻烦。“年轻人会操作,对于老年人而言,扫码点餐就是件难事了。”对此,她提出质疑,如果老年人不会用智能手机,那是不是就无法点餐了?她曾遇到过4位老年人在餐厅点餐,由于餐厅不提供纸质菜单只能扫码点餐,这使得老人家无法点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消费体验,她认为不应该“一刀切”使用扫码点餐。
扫码点餐到底是否便民?记者实地体验了一番,在福田上梅林卓悦汇商城太二酸菜鱼门店,记者就餐时,发现店家仅提供一种方式点餐,必须关注桌上的公众号才能点餐。但随后几天,其公众号会不时推送消息到手机微信。仔细一看,记者的朋友圈竟有多达469位朋友关注了公众号。
近日,长沙炊烟小炒黄牛肉就因强制消费者扫码点餐的行为向市民道歉,并在其官方公众号上发布扫码点餐服务整改公告。
炊烟时代小炒黄牛肉扫码点餐服务整改公告。
扫码点餐本是好事,不仅可以节省人工成本,还可以提高服务效率,但面对商家强制扫码点餐,不提供人工服务的行为,是否侵害消费者的权力呢?
中消协:“扫码点餐”不应成为“单选题”
3月25日,中国消费者协会称:“扫码点餐”不应成为“单选题”,仅提供“扫码点餐”涉嫌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侵害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不提供现场菜单有损消费者的知情权、新技术应用不应成为特殊消费群体的消费阻碍。
不仅如此,早在3月15日,深圳市消委会正式启动扫码消费问题监督工作。经过深圳市消委会初步调查,共走访了36个大中型商超,26个连锁餐饮品牌共计260个门店。统计数据显示,有97.02%的商家采用了扫码消费,其中95.64%的商家在扫码后仍须关注或授权才可进行消费。同时,深圳市消委会以线上投票的方式调研了消费者对扫码消费问题的看法,共963名消费者参与了投票,其中943名消费者认为商家不应该强制要求关注公众号。
对此,北京市盈科(深圳)律师事务所郑博恩律师表示,一方面,扫码点餐必须先关注的行为,首先涉及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及隐私权,属于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条件,是强迫行为。餐厅不应强制要求消费者关注公号、强迫提供与消费无关的信息,否则还有可能涉嫌侵犯到消费者的隐私权,违反了我国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
另一方面,不提供现场点菜服务还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第一款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只有扫码关注餐厅后才能看到具体菜单,知晓菜品价格。菜单是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与是否接受餐饮服务存在着直接的关联,先关注才可知晓菜单及价格的行为也是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审读:孙世建
情期间,为减少人员流动,避免聚集就餐,龙岗区三院上线了住院患者订餐系统。以往患者在食堂订餐,需要护士在微信订餐群统计,专人记录每个患者的床号、餐品、收款,有时还会出现送错或漏送、漏收餐费等情况。这种传统的订餐方式既耗费时间也耗费人力,且效率低。
< class="pgc-img">食堂工作人员指导家属线上订餐
>现在线上订餐,患者只需写提交一次信息后,就会记录了患者所在的科室、病房和床号,进入电子菜单,所有餐品清晰罗列,点餐,支付后即可完成订餐,十分便捷,减少纠纷和投诉。与传统的订餐方式相比,效率提高了五倍。下单成功后由食堂工作人员配送到病区,护士协助分发到各床旁。线上订餐还可以同时预定早、中、晚三餐,并且能提前预定几天的餐品,每天菜单上的菜品都不同。
下单成功后,如果想取消预订怎么办?病人在可退单时间内,确认取消后支付款将自动返回到个人微信帐户。超时间段的订餐取消,患者需填写《住院患者订餐退费申请表》,由食堂工作人员在后台操作退款。
下一步,医院食堂还会推出针对糖尿病患者、肾病患者、孕产妇的营养套餐。
同时,龙岗区三院还可以在线预约体检服务、门诊及住院缴费、查询住院清单、安全“用药管家”指导等一系列便民服务。
龙岗融媒编辑 钟海润
来源:深圳新闻网
月15日,深圳知名高端餐饮丹桂轩将关闭其在罗湖新都酒店的门店。疫情后,这是丹桂轩第二间关闭的门店,早在去年疫情后,位于香蜜湖的香榭里店关闭时就被人猜测是因为疫情加经营不善。这间95年就创立的深圳“老字号”品牌是不是已经难以为继,同时也有不少人惋惜,“丹桂轩”这个名字是不少人的共同回忆。号称深圳早茶NO.1的丹桂轩到底发生了什么?在深圳这座城市经得住时间考验的老字号如今该如何立足?
即将关闭的丹桂轩新都门店
新都店关闭门店原因:
租约到期加整体战略调整
为此南都记者联系了丹桂轩,丹桂轩回应:关闭新都门店一方面是因为租约到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品牌升级。
“关闭这两间门店各有原因,但是主要原因是品牌需要往前走,进一步提升,没有做不下去,恰恰相反,我们对未来很有信心,今年丹桂轩集团的新品牌会在深圳推出4家店。”丹桂轩如今“掌门人”张轩源接受采访时说。
张轩源告诉南都记者,即将要关店的丹桂轩新都店99年开业,如今已经营业22年,最近租约到期,其团队也考虑到店内设施已经与品牌发展不够匹配等原因,“忍痛”放弃,希望在罗湖另选新址,“我们看好笋岗旧改片区,这里更能代表未来的发展,我们正在接洽中。”张轩源说。
香榭里店一度也是丹桂轩的标志性的门店,张轩源坦言关店原因主要是租金问题。这间店一直是丹桂轩门店里租金最高的,2020年2-4年期间因为疫情不能营业,“我们要为整个集团着想。虽有不舍,但是少了这部分租金压力,为我们后面迅速追回疫情期间的亏损打了很好的基础,这是我们主动的选择,当时已经在筹划新的品牌,不能因为一家店而影响丹桂轩品牌的整体发展。”
他们是“深圳味道”不能缺少的一味“料”
疫情后丹桂轩香榭里店因租金问题关闭是得到不少关注。97年随父母搬来深圳的程方琦告诉南都记者,当初他就读的高级中学就在丹桂轩香榭里店附近,“丹桂轩那个门店设计得很漂亮,洋气,东西也非常好吃,不过价格也高,平时我们一家也很少去,但是毕业时的谢师宴,我爸爸坚持在这里举行,因为从内心深处感谢老师,必须要去有档次的餐厅。”程方琦回忆。
提起这种已经具有“地标”意义的美食,国贸旋转餐厅必须榜上有名,这是一间号称“深二代”肯定都去过的餐厅。从小在深圳长大的孩子即便没去吃过,也都会憧憬向往过。2020年1月餐厅旋转餐厅关闭时,社交网络“一片哀号”,覃柳高中随父母从深圳移居加拿大,2020年回到深圳工作,“当时在微信公众号上看到国贸旋转餐厅停业了,就有种‘一个时代结束了’的感觉,我还记得父母第一次带我去,与其说是吃饭,不如说满足一家人的好奇,这可是传说中接待过600多个国家首脑的餐厅呢,如今深圳有好多高空餐厅,但是每次我们都会聊起来去旋转餐厅吃饭那次,我爸还专门带了相机。”覃柳回忆。当国贸旋转餐厅重新升级开业时,覃柳立即就约了儿时的朋友去试一试:“感觉很微妙,它虽然变新的,但是进去坐下还是立即回想起第一次来的情景,有一种感动,希望这些和深圳一起成长的餐厅不要消失。”
美食新浪潮翻滚,“老品牌”何以立足
近些年深圳乃至全国美食行业发展变化大,传统餐饮往往由饮食行业从业者掌舵,而如今互联网潮流中,跨界进入美食行业的人越来越多,资本影响越来越大,其中不乏“成功者”,在网络营销和标准化生产的加持下,创立品牌,并迅速复制发展。
另一方面新一代消费者饮食和社交需求同样产生了变化,更短的用餐时间,更少的用餐人数,2-4人小范围聚会都是新的餐饮消费趋势。疫情更是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用餐习惯,“根据我们调查,现在人们会有意识地减少在餐厅的时间,那么这就对餐品速度,服务质量等提出新的挑战,怎么让顾客既舒适又有效率的吃饭一餐饭是个课题。”在深圳从事咨询服务的刘敏告诉南都记者,她与团队正在进行一项针对疫情对珠三角餐饮行业影响的报告。
老牌餐饮具有独特的优势,包括与城市共同成长积累的口碑与品牌,经历时间考验的服务体系等,但同时要适应新的行业环境,对如丹桂轩这样拥有多家餐厅的集团是个挑战。
张轩源透露,丹桂轩为了迎合新的市场,将会推出更加高端的商务餐厅系列,目前有4家店 已经在筹备中,部分门店年底有望开业。同时针对年轻人开发单独品牌,进入商超,“年轻人既可以吃到丹桂轩的经典菜式,又可以用他们习惯的方式去体验美食,比如更适合拍照的环境,方便的手机点菜系统以及充电等等。” 疫情期间,深圳香格里拉酒店也曾推出外卖服务,老品牌在努力尝试更灵活,更贴近当下的经营方式。
对于深圳老字号来说,长久经营中积累的共同回忆与文化才是资本想买也买不来的优势。不妨看下超级文和友,进入深圳特别选择了深圳罗湖的老商业区东门老街,打出城市共鸣与记忆这张牌,的确收获了大众的好感。
“来了就是深圳人”大概也包含“吃了我们的饭,就是我们的人”味道。人在哪里,生活就在哪里,一粥一饭,子女承欢,万家灯火。老字号们不妨梳理属于自己的回忆与情感,珍惜这张牌,结合稳定的出品,传统却越来越显珍贵的服务去打动深圳人的心。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谢宇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