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002–2022
《感动中国》
陪你走过了20年
感人的故事历久弥新
感动的力量经久不息
请记住这些
平凡却闪亮的名字
这位84岁的老人,脚步略显迟缓,却目光坚毅,他脚下的高原印记着他半个多世纪以来奋斗的足迹。抗美援朝期间,年仅13岁的吴天一申请入伍,之后被分派到中国医科大学学习。1958年,经历了朝鲜战场洗礼的吴天一跟随部队调防到青海,在这里他见到了大量因支援高原建设而患上高原病的患者,其中一位志愿军的战友尤其让他印象深刻。
吴天一:痰多得从鼻子里、口腔里、嘴里面都涌出来,缺氧特别严重。他说飞机大炮都没把我打倒,我到了这个地方,得了这个怪病。最后,他就去世了。这个话也刺痛了我,这也是激发我要从事这一项研究的一个起因,一个动力。
从此,吴天一开始了他六十多年的高原病学研究,而在当时的中国,这是一项空白。为了获得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吴天一人生的黄金时代,多数是在青藏高原的调研中度过的。山路崎岖,需要骑马行进。在骑兵支队当过兵的吴天一,常常笑称自己是塔吉克族的好骑手。
赶着驮仪器和行李的牦牛,饿了吃冻成冰坨的羊肉,渴了喝牧民的奶茶。为了拿到一份珍贵的样本,吴天一常常要一天骑行六、七十华里。
在调研途中,吴天一遭遇过六次车祸,留下14处骨折。最严重的一次一根肋骨差一点就戳入心脏。100天后,他又出现在了马背上。在高低压综合舱的人体实验中,吴天一耳膜穿孔;阿尼玛卿山科考,双眼白内障;长期高原奔波,导致慢性高原心脏病。
吴天一:应该说全身很多地方的机器都有损坏。但是你做高原,你没有这样的献出你不可能会有这样的获得。
身体屡遭重创,而理想的火焰却愈然愈旺,吴天一对于高原病学的研究也愈发深入、透彻。2001年,青藏铁路修建,吴天一担任医学专家组组长,他主持修建了45个高压氧舱、38个低压舱,建立了三级救援体系,以确保每一位筑路工人都能得到最有效的高原救治。
吴天一:因为要保证工人的安全,生命是第一位的,青藏铁路建设的时候,这些工人很多都要写血书的,一定要参加。
吴天一和医疗团队的目标是“不死一个人”,他们按照最高标准,制定了缜密周全的医疗救助体系,而最终5年14万筑路大军无一因高原病死亡,这被国际医学界称为高原医学的奇迹。
守护高原人民和建设者的生命健康,是吴天一的初心,而六十多年来,他把自己的生命和激情都融进了广袤的青藏高原。
《感动中国》颁奖辞
喝一口烧不开的水,咽一口化不开的糌粑,
封存舍不下的亲情,是因为心里有放不下的梦。
缺氧气,不缺志气!海拔高,目标更高。
在高原上,你守望一条路,开辟了一条路。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吴天一
<>津人喜欢喝什么茶?
在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的时代,我们很难有效界定“天津人”的边界,也因此我们很难获悉他们究竟喜欢喝什么茶了。老百姓喝茉莉花茶的记忆越来越苍老,也越来越遥远。
< class="pgc-img">
天津
>近代以来,天津卫也算是得风气之先的一片土地,因为抵近京师,所以1840年英国人和林则徐在广州城外僵持之际,英国人直接将军舰开到天津城外的大沽口,于是清廷动摇了。天津对于清廷的意义在这里已经是不言而喻了,合议之后的清廷被迫开放了南方五个城市。
< class="pgc-img">
红衣大炮
>英国人在这一次算是洞察了帝国的软肋之所在,所以第二次鸦片战争打到最后还是把军舰开往天津。大沽口炮台一失陷,清廷直接就范,这一次,清廷被迫开放了10个口岸,但还是不包括天津,直到1860年。
这一次以英国为首的联军不再绕圈子,直接率领舰队拿下了大沽炮台,天津沦陷,咸丰帝出逃,之后的《北京条约》里,就着重强调了一个重点,天津港对外开放。
< class="pgc-img">
天津卫
>英国人在开放天津港的问题上与清廷纠缠了近20年,天津口岸开放以后,英国与清廷再也没有发生大的摩擦,甚至帮助清廷剿灭太平天国,以及在“同治中兴”时代,与清廷一度进入蜜月期。天津像一个重要的穴位,左右着帝国心脏。在开放与拒绝开放之间融合着特别复杂的社会面貌。所以,从那时候起,我们几乎就很难回答,天津人喜欢喝什么茶这个问题了。
< class="pgc-img">>
晚清到民国,天津的茶叶罐,性感与时尚。茶业复兴藏品
在老津门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层面,饮茶习俗与京师无异,客来敬茶,家庭生活的伦理秩序间也会通过敬茶来表达。敬父母,敬长辈,所用茶品,多为南方有名的绿茶。
< class="pgc-img">津门闺阁
>老百姓更喜欢喝茉莉花茶,天津的水质也需要有特别浓强的花香来调和。早起,一碗高沫儿可以补充这一夜流失的水分。北方冬天天气干燥,炕上一夜下来,整个身体很像那种干涸的土地,所以需要一大缸子高沫下去才能重新让身体焕发生机。
开放后的天津通过海洋与世界联系在了一起,富商官宦之家,凡有海外生活经历的人,也会将英伦下午茶带回这片土地。
< class="pgc-img">
英伦茶具
>晚清以来,不少满蒙贵族也开始从京师迁居津门,他们喜欢用砖茶熬奶茶,品饮普洱茶。
< class="pgc-img">>
格格府,溥仪被赶出故宫以后,就住在天津,随行满清遗老也大多到了天津
津门大地,在100多年前开始,就具有兼容并蓄的茶饮格局。一个大富人家,同处一个院子,饮茶习惯也会截然不同。这家人的老人还带着过去的习俗,可能会喜欢西湖龙井、碧螺春之类。这家人的中青年,时常与满蒙贵族混在一起,结交权贵,可能会品饮奶茶和普洱茶。留学归来的青年会炫耀他们从英国带回来的那一套饮茶器物,在当时“洋务运动”的主流背景下也会得到长辈们不那么情愿的默许。院里干活的奴仆,可能也就喝点儿大碗茶了,高沫边角料,带梗的砖茶,不一而足。
< class="pgc-img">
老津门的会客厅
>老津门的茶具
>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院里干活的奴仆翻身做了主人。老爷,少爷喝的茶都曾了“封资修”,喝高沫儿成了政治正确的选择。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这几十年的时光里,茉莉花茶伴随了一代人的记忆,所以这才会出现,我们在天津茶博会现场,会有老人跑到展位上来寻找茉莉花茶的场景。
三年前我就来过天津,那时候带着四川绿茶和茉莉花茶来参展。当时,有位步履蹒跚的老人,拧着一个半新不旧的布袋子,顺着展位四处张望像似在寻找什么。当来到我的摊位面前时,神情激动,掏出了一个边角已经磨损的铁皮茶叶罐子。罐子是装茉莉花茶的,罐子底部锈迹斑斑,但还能识别厂家。老人开口就想要这个茶,我哪拿得出同款来啊。只能给他泡了一杯茉莉花茶,他喝了几口,说有那么点感觉,但始终还不是那个味儿。
< class="pgc-img">
老天津烟斗
>一个人的味觉记忆会跟随你一辈子,那时的我是根本体会不到的。人至暮年,在这一杯茶的生活方式里,让他们还能找到自己与过去相呼应的感觉。人到了老年,活的就是一种回忆。延续这种坚持了一辈子的生活方式,延续自己熟悉了一辈子的味道,也许会给自己一种安全感。老辈儿中国人喜欢讲究“平安如意”,“安”就是不改变,在既定的轨迹上,日出日落,春暖花开,秋收冬藏···
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断定,天津人就只喝茉莉花茶。晚清以来津门卫喝茶的格局就已经十分丰富了。一个开放的现代化城市,兼收并蓄的精神底色上,往往藏着非常广阔的味觉潜力。至少在茶博会的现场,我们看不到花茶企业展出,这个时代普洱茶是主角,白茶、黑茶以及各地的名茶都在涌入津门。
< class="pgc-img">
天津茶博会益武无界茶会
>对于嗜好品消费,我依然坚信涌现优于权威。懂市场的人,会有敏锐的洞察。天津人喜欢听相声,京剧、相声都是过去民间主流的娱乐方式,茶能普及到民众生活方式里,也是得益于这些主流娱乐方式的形成。喝茶听相声,喝茶看戏,最后茶才成了开门七件事。如果按照唐宋人的那种玩法,茶是很难走进千家万户的。茶的普及事实上也是在元朝以后,平民消费的兴起。北京有家几百年的老字号,叫“六必居”,据说创始人认为,开门七件事,除了茶其余六件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所以他除了茶其余的六门生意都做。在天津,我们时常听到有人抱怨茶不好做,我想这个问题几百年前已经有精明的商人做了思考。
< class="pgc-img">
老天津
>天津有没有做茶叶的老字号呢?当地人提到了一家,我们也登门造访,不在营业时间拒不接客,室内布局属于旧年戏园子的模式。有两个员工在门口摘菜,对于突然掀帘进来的我们很不友好。我问她能拍张照吗?她头也没抬,一边专注的摘菜,一边面无表情的拒绝。
这也许就是我们为什么不知道天津老茶馆的原因。互联网时代,但凡有点地域特色的场所,以开放式的心态,让过往游客有拍照欲望的布置,都会在社交媒体上留下印记。拒绝、冷漠、封闭,老旧的躯体得不到新生的营养,距离死亡也就不远了!
与之相反的是,有很多天津人,正在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去面对津门茶饮的未来。
< class="pgc-img">
黄昏中的慕子馨坊
>慕子馨坊的李姐,三年前就认识,这三年也没有在茶上面有太多的举动,但就因为自己喜欢,所以坚持了下来。这一次天津茶博会,她在现场又组织策划了一次“无界茶会”。朋友圈一声号召,各行各业的朋友就因她,因茶而四面云集。在现场,大家品饮了一泡绿茶、一泡茉莉花茶、一泡普洱茶。
< class="pgc-img">慕子馨坊主人李艳在无界茶会
>无意中撞见了天津人多元的茶饮结构上。天津人喜欢喝什么茶?这个问题她也问过我,问过很多人,我想这个问题还是只有未来的她才最有发言权。
< class="pgc-img">
在慕子馨坊品饮绿茶
>津门茶中心的郝总,安徽农业大学毕业的老辈茶人,喜欢茶,这几年将产品收缩在了普洱茶上。天津是一块纯粹的销区市场,普洱茶体验空间最为丰富,从消费者教育到形成消费者市场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在郝总的神色间,我感觉他对天津市场有信心,也对云南普洱茶有信心。
< class="pgc-img">
津门茶中心的郝总(右二)
>走进展馆,益木堂依然十分醒目,一个云南西双版纳的茶企,一个福建籍的代理茶商,带着益木堂的产品与开疆拓土的豪气在全国多地展出。云南茶,勐海味,大山与城市的连接是他们行走的乐趣。我们直接走进展位,点明要喝益木白,店里的人都不认识我们,但一听就知道是老熟人,老板新开了一片茶给我们冲泡,买不买不重要,在陌生的城市里遇见自己以前喝过的茶,这也算是在回顾属于我们的味觉记忆。
< class="pgc-img">
益木堂董事长黄宏宽先生在天津茶博会
>天津,是一座有积淀有温度的城市,不管是过去的拱卫京师,还是现在的毗邻首都,在得风气之先,兼收并蓄的城市底色上给茶留下的机会巨大。天津人喜欢喝什么茶?我已经帮过去的天津人做了回答,至于未来,需要更多勇敢的茶商去探索。
想了解更多茶叶知识
点击关注我们
>源:学习军团·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作者:陈典宏 何权达 郑雨凌 冯浩
“曾经,我们在同一片星空下,各自闪耀各自璀璨。如今,我们在同一个岁月里,一起绽放一起芬芳……”
夜幕降临,繁星闪烁。静静凝望仿佛伸手就能触摸到的美丽星辰,新疆军区某团通信排长何桥心里流淌着这样的诗句。
此刻,身处海拔5000多米的雪域高原,何桥的眼前,座座营帐悄然隐匿于群山之中,静静守护着身后的万家灯火;他的脑海中,又一次浮现出爱人的笑靥。尽管耳边寒风呼啸,但他的心已春暖花开……
夜深了,远在3000公里外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群人在星空下屏息伫立——
“3……2……1,点火!”随着倒计时归零,密林深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技术室里,何桥的妻子、助理工程师于汶钰倚靠在窗前,目光随着耀眼的火光一同升空。她知道,在漫天的繁星中,一定有那么一颗,在向自己深情地眨着眼睛,诉说着思念。
对于何桥来说,爱情,足以让他抵御高原的寒冷;爱人,是他挺立高原的强大后方。
去年夏天,父亲生病住院,妻子默默承担起一切,带着老人四处求医。前年休假,在去民政局登记结婚的前一天,他突然收到单位的召回电话,爱人没有一句抱怨,和他一同奔赴部队。一周后,他们在驻地领取结婚证,兑现在星空下曾许过的爱情誓言。妻子说:“追你追到天边边,嫁给你是我今生最无悔的选择!”
与爱同行,何惧风雨,何惧距离。诗人郭小川曾说:“军人自有军人的爱情,忠贞不渝,新美如画。”在高原,有多少像何桥一样的军人,又有多少像于汶钰这样的军人的妻。在彼此的目光里,默默支撑的背影从不孤单,他们只是用另一种方式陪伴爱人,守护他们共同的家园。
同一片星空下,你我深情凝望
< class="pgc-img">>★高原璀璨的星空。
1
来自“星星”的你——
“天上的星星,总有相遇的一天”
“‘消失’一个月,你干吗去了?”接到丈夫何桥的电话,于汶钰的泪珠子不争气地掉了下来。
“看星星去了!”何桥打趣道。自从今年跟随单位上高原驻训以来,各类应急任务不断,何桥经常扎进“无人区”抢修线路,一待就是许多天。算上这次,他已在4个月里“消失”了3回。
何桥没有说谎,他真的去看星星了。高原的星空无比璀璨,与雄伟的群山有一种浑然天成的和谐。
一天,为了完成一项紧急任务,何桥和战友们在刺骨的寒风中奋战到凌晨4点。头顶璀璨星光,何桥抬头望见北斗七星被一点亮斑拦腰穿过,那一瞬间,3000公里外爱人的话突然浮现在耳边。
“如果你看见了什么东西穿过北斗七星,那你看到的一定是我们的空间站。”谈恋爱时,于汶钰热衷于给何桥普及天文知识。2017年,在军校主修军事气象的于汶钰回到家乡四川,成为一名航天人,同一年,何桥主动递交了赴边申请书,来到祖国的边疆。
他们,是从同一所幼儿园上到同一所高中的同窗,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他们在县城的青葱岁月中相伴长大,在人生最关键的岔路口相互鼓励、相互支持。
2019年,两人同时休假回到老家。同学聚会上,有人提议:“你俩挺合适的,要不在一起吧!”听到这话,何桥怔怔地摸了摸脑袋。在他眼里,有点“仙气”的于汶钰一直是那个穿着碎花裙的邻家小妹。在一起?他没敢想过。坐在一旁的于汶钰盈盈地笑着,心里的花悄然绽放。
归期将至,离愁渐浓。何桥回单位的前一天晚上,于汶钰主动打电话约他出来。两个人在街边的奶茶店,一坐就是两个小时,于汶钰一直抱着手机不说话。
“你咋了?”何桥察觉出了气氛的异样。24年的相处,让他们对彼此都太过熟悉。
“傻瓜!”丢下这两个字,于汶钰逃离似的跑出奶茶店。
第二天,何桥乘坐飞机落地刚打开手机,就收到于汶钰的留言:“照顾好自己,等你下次回来。”一路上,爱情的种子从四川盆地播撒到遥远边疆,悄悄地生根发芽。
但跨越3000公里爱情的苦涩,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每天就好像背对背的列车,只在深夜里汇合。”于汶钰说,这句歌词是对两个人相处模式最贴切的形容。作为军人,两人白天都很忙碌,只有在夜晚,卸下满身疲惫,他们才能通过电话交流一天的喜怒哀乐。
婚姻,是爱情的归宿。2020年春节,两人携手走进婚姻殿堂。求婚仪式简陋得有点不像话——因为疫情,亲朋好友无法到场见证,全城的花店都大门紧闭,何桥只点燃了两根蜡烛,对于汶钰许下“此生不换”的誓言。
“我们,一起走过了人生的前24年。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我这般幸运,和你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让我倾心,你是我最心动的那一个。今天,你终于成为我的新娘,我成了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一辈子很长,此生开头是你,过程是你,余生都是你……就像军人永远忠诚祖国一样,我会永远爱你、呵护你,和你相知相伴到老!”
仪式简单之至,但刻骨铭心。这场长达20分钟的真情表白,被于汶钰用手机记录下来,至今还时常拿出来“回味”一番。
原本打算今年年初和妻子举办一场像样的婚礼,也因为任务在身,这场“迟到”的婚礼变得遥遥无期。
对于汶钰来说,何桥就像天上的星星,时而闪闪发光,时而消失不见;对何桥来说,爱人像更遥远的星星触不可及,连见一面,都需要跋涉千山万水。他们都期待着下一次重逢,但又害怕再一次分别。
来到高原后,每一次无故“消失”,何桥都带着对爱人的愧疚。于汶钰从没有真正生过气,她只是担心爱人的安危:“我是一名军嫂,更是一名军人,只要他能够平安健康,我支持他的任何工作。”
这天,于汶钰收到何桥发来的一张浩瀚星空的照片。在雪山的映衬下,璀璨的银河看起来并不遥远。照片的背面,是何桥写的一行字:“亲爱的,天上的星星,总有相遇的一天。”
< class="pgc-img">>★何桥与妻子于汶钰。
2
头顶的璀璨星河下,是关于爱情的约定——
“这一次,我不会再放开你的手”
2014年金秋的一天清晨,天高云淡,鸟语花香,公园池塘中的荷花被露水压得直点头。
突然,一声尖叫打破了晨曦的宁静——一名孕妇失足掉入池塘中。
正在山东老家休假的新疆军区某团上士程晓恰巧在公园晨跑。看见这一幕,水性并不好的他不假思索,当即跳进水里。好在池塘水不深,身高1米85的程晓将孕妇救上岸,自己却被水中杂物划破腹部,住进了医院。
程晓不会想到,自己暗恋了4年的大学女同学刘敏,竟然在这里相遇。当时刘敏因为过敏性鼻炎到医院看病,人群中,她一眼就认出了那个在护士搀扶下弯腰走向急诊室的身影。
缘,妙不可言。医院楼道里,时隔3年再次相遇,让两人四目相对。
2011年大学毕业,程晓选择了携笔从戎,选择了戍守边疆。“我连最简单的陪伴都给不了,她如果跟了我能有啥幸福?”雨淅淅沥沥地下,他心中的爱情憧憬和毕业晚会一起散场。殊不知,他心中的“女神”也在悄悄地关注着他。当程晓提前走出毕业晚会现场,刘敏的心里也发出了一声轻轻的叹息……
分开的3年,两人从未联系过,但都在心中给彼此留了一个位置。这次茫茫人海中的重逢,让程晓心中那颗爱情的种子再次萌芽。
刘敏了解到事情的经过后,毅然决定留下来照顾这个有情有义的男子汉。每天一下班,她就带着热腾腾的饭菜来到医院,有时在病床前一守就是一夜,第二天一早给程晓买好早餐,她才离开去上班。
在刘敏悉心照顾下,程晓恢复得很快。出院的日子到了,程晓主动带刘敏去海边散步。
海风拂面,空气微咸。阳光下,程晓鼓起勇气对刘敏说:“这一次,我不会再放开你的手!”这首浪漫恋歌,在海滩上终于奏响了序曲。
告别恋人,程晓一头扎进高原。在那个离天空很近的地方,程晓连给刘敏打个电话都得费好大的劲。但经过之前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刘敏相信他是一个值得托付终身的人。一晃4年过去,程晓不在的日子里,刘敏独自维持着这个家。
“记得有一次洗衣机不停往外渗水,家里弄得一团糟,水还漏到了楼下,我得找人修又得去跟别人道歉。”说到生活的难处,刘敏很快收起了脸上的委屈,“这些事我都没告诉他,既然选择了他,我就得承担起一切。”
今年年初,得知程晓又将踏上高原的征程,刘敏再也坐不住了,带着孩子踏上开往新疆的列车。
星夜驰骋,却没有换来与丈夫团聚。刚到乌鲁木齐,刘敏接到程晓的电话,手机那头,程晓吞吞吐吐地说,单位提前进驻点位,现在部队已经在路上了。
“去吧,正好我带孩子在乌鲁木齐转一转。”刘敏的回答轻描淡写,眼角的泪水却悄悄溢了出来。北国的冬天万里冰封,连气候和环境都还没适应过来的她,上哪里去转一转?
在高原,能够每周与爱人孩子通上一次电话,程晓就已心满意足。他将一家三口的大头贴贴在床头,至少在梦中,他离她们很近、很近。
高原的生活完全与繁华隔绝。头顶的璀璨星河下,是他和刘敏关于爱情的约定。刘敏知道,虽然不在身边,但爱人从不曾缺席,他只是在星空下的另一个地方陪伴自己,守护他们的家。
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程晓知道,能找到一个懂他、爱他、欣赏他的人,是多么的幸运。
< class="pgc-img">>★程晓与妻子刘敏。
3
那些寄不出的信,承载着思念的甜蜜——
“我有愧于你,但无愧于心”
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戈壁滩上,一场夜间火炮实弹射击即将结束。在这里驻训的新疆军区某团火力营营长沙云认真地比对着几轮射击成绩,并根据弹着点仔细分析火炮打击效能。今晚,他还要加班将采集到的某新型车载榴弹炮“高原射击数据”录入到数据库里。
夜已深,但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
“晓雁,你和女儿还好吗……”微弱的灯光下,信纸上寄托了沙云对家人的思念。自从半年前进驻高原以来,沙云养成了每天给爱人写信的习惯。
这些信,从未被寄出过。
沙云所在的火力营,单独驻防、地处偏远,在石子路上颠簸过“山路十八弯”,才能远远眺望这座镶嵌在雪域高原皱褶中的营盘。
沙云很想将这些信寄给爱人,山高地远,层层阻隔,寄信变得十分困难。那些信,在沙云的床头积攒了厚厚一摞。他准备下山时,把这些信当成最珍贵的礼物,亲手送给爱人。
“从前书信很慢,车马很远,一生只爱一个人。”沙云和爱人白晓雁的爱情,总是绕不开那些没有寄出的信。
那是2008年的冬天,北京奥运会的余热还停留在中国的大街小巷。当时,还是排长的沙云刚休假回到新疆,邻居阿姨便兴致勃勃地给他介绍对象。在白茫茫的喀拉峻大草原,沙云和白晓雁见了第一面。土头土脸的小伙子,被白晓雁的一袭红色长裙惊艳了整个假期。
沙云有好几次笨拙地表达自己的心意,但都词不达意,白晓雁也装作没有听懂。一天又一天,归队的日子到了。
白晓雁将沙云送到火车站。分别时,前一夜一字一句打了腹稿的“离别赠言”,硬生生被沙云憋在了嘴边。反倒是白晓雁主动挥了挥手:“有不顺心的事,给我打电话!”
时至今日,当被人问起为何当初选择了其貌不扬的沙云时,白晓雁的回答依然斩钉截铁:“他身上那股成熟稳重的军人气质,深深吸引了我。”
再炙热的感情,经过上千公里电话线的传递,也难免会有所消减。渐渐地,沙云在现实面前打了“退堂鼓”:“我什么都没有,距离还那么远,拿什么给她幸福?”
那一夜,一封分手信被沙云写了一遍又一遍,最后塞进了枕边。
一连几天,白晓雁都没有接到沙云的电话。又过了几天,犹豫不决的沙云,终于还是决定将信寄出去。
准备寄信当天,沙云的电话非常“及时”地响起。电话那头,白晓雁略带指责又委屈的声音融化了沙云的心:“我知道你是个顶天立地的男人,我相信你一定能给我幸福。”这一刻,春天的暖阳映在沙云脸上,折射出幸福的光晕。
结婚11年,沙云陪伴在爱人身边的时间很短。今年,辞掉工作随军来到部队驻地的白晓雁,因为丈夫执行任务的一纸命令,不得不再次面对两地分居的辛酸。
在空荡荡的营区,白晓雁带着孩子依旧充满希望地生活着。作为营长,沙云肩上的担子很重,主动联系妻子的时间十分有限。但这份独自生活的苦,白晓雁早已拿得起放得下。
工作之余,白晓雁热衷于和孩子一起在地图上找“爸爸在哪儿”。虽然沙云从不肯透露自己的“行踪”,但她知道,丈夫一定也在中国地图版图的某个角落深情地凝望着她。
“晓雁,我有愧于你,但无愧于心。”在高原的沉沉寒夜,沙云的信落下了最后一行。
< class="pgc-img">>★沙云全家福。
锐视点
左手牵你 右手敬礼
■冯 浩
在平均海拔超过5000米的雪域高原,每年的大雪封山期超过8个月。极寒,是对这片“生命禁区”最恰如其分的形容。
高原的风,如刀,似铁,夹杂着来自雪域天山的寒意。
然而,爱情是温暖的。当直抵骨子里的寒风侵蚀着每一名高原军人的身体,有一种叫作爱的养分,在滋润他们的心田。
关于爱情,军人自有军人的表达。他们或许不习惯甜言蜜语,但一定渴望一个久违的拥抱;他们或许做不到心细如发,但一定可以为爱人奋不顾身;他们或许舍不得脱下军装,但一定希望陪在自己身边的,永远都是她……
美好的爱情,不仅带给人温暖,更带给人希望。在身边,总有一种至死不渝,让人心生感动——
副连长米尔扎提江,几年前被诊断出癌症,女友不离不弃地一直陪在病床前,直到今年他奇迹般地康复;女兵余佳艳,男友不幸遭遇车祸,她擦干眼泪,将自己的积蓄全部打给医院,用于救治男友……
在这片荒无人烟的雪域高原,这些爱情故事给人以澎湃的力量和坚定的信心。
缺氧的高原从不缺少爱。高原军人的爱情,是守候,是遥望,是期盼,是等待……跨越千山万水,经受岁月洗涤,那一份冲破时空枷锁的爱,因而显得弥足珍贵。
每一段军恋都夹杂着甜与苦、得与舍、笑与泪。踏上这趟以爱命名的列车,许多恋人十指紧扣,一同饱览了窗外沿途的风景;也有一些列车,虽然偏离了自己预设的轨道,然而对爱人的追随却始终坚决、笃定。
“左手牵你,右手敬礼”的画面很美,但那一抹短暂的高光过后,是无数个独守相思的漫漫长夜,如果不是因为坚信、坚定、坚守、坚持,爱情可能熬不过雪域高原那漫长的雪季。
路在前方,道阻且长。高原军人的爱情,有着只属于他们自己的“负重前行”。但我们相信,一定有那么一天,等到路平风顺,他们会马不停蹄地回到爱人身边,这一次相聚,再不分离。
在这离天空很近、空气很稀薄的地方,爱情的种子也能生根发芽,开出绚丽的花。
因为爱,温暖而有力量。
(学习军团·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