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要在上海人民广场或南京西路找一家德克士,你需要从地铁口出站走十分钟,找到南北高架桥下的 555 商厦,在地下一层,穿过萨莉亚和一个小型美食广场,还是没有影子。直到熟路的外卖员把记者领到吉刻联盟牌子背后的一排制作厨房,德克士 Logo 才出现。
这间德克士只有十来平米,没有常见的灯箱菜单、没有前台和服务人员。下单只能打开美团或者饿了么,等待工作人员送到就餐区——一个狭小的,仅有不到 20 个座位的就坐区,设计和配色看上去和德克士毫不相关。
哦,你还可以在这里用同样方式买到康师傅私房牛肉面、曼玲粥铺、奔跑的寿司酱和好饪珍煲仔饭等 8 - 9 个品牌的餐品——以同样的方式。
但在饿了么应用里,这间店叫“德克士吉刻南京西路店”,在美团则是“德克士(吉刻美食城店)”。
德克士 Logo 在厨房门口(图/董芷菲)
你吃到的外卖越来越多来自这样的“厨房”。它们被称为共享厨房,它把几百平米的门店同时出租给几个商户。有些共享厨房带一小块堂食区域(一般比厨房小很多),比如吉刻联盟,介于完全的厨房和有宽敞丰富堂食位置的美食广场之间。还有饿了么自营的未来餐厅,虽然它并没有一个座位可以让人堂食。
进驻的品牌有曼玲粥铺之类名字似曾相识但你肯定没有在街边见过的纯外卖品牌,也有望湘园、德克士之类的大品牌。它们在外卖平台上的唯一共性是名字后面往往跟着“吉刻”、“熊猫”、“黄小递”之类的字样,这些就是给它们提供空间的共享厨房。
最近它颇受关注, Uber 创始人,那个把 Uber 做到 680 亿美元市值后被董事会赶出去的前 CEO 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收购吉刻联盟。优步中国是卖给了滴滴,但卡兰尼克对这里的兴趣没有消失。被赶出 Uber 一年之后,他加入了房地产公司 City Storage System。2019 年 2 月初,CSS 旗下子公司,美国的共享厨房 Cloud Kitchen 收购吉刻联盟。卡兰尼克在中国的老部下张严琪成为其法人代表。
这是个刺激。做共享厨房生意的公司近期都宣布了新融资。吉刻联盟的对手——熊猫星厨也在 2 月 22 日宣布融资 5000 万美元。2 月 18 日,黄小递获得了 Pre-A 轮融资,望湘园是它的股东之一。
“线上生意改变了街道和零售环境,创造出了一种新的餐厅和空间的使用方法。”Yeast 工作室和宜家的创新实验室SPACE 10 在一份研究上海这样“超大城市”的餐饮报告中说。
当更多订单来自线上之后,在租金高昂的一线城市,为了节约租金和其他成本而选择做外卖为主的小型业态(比如租共享厨房的小档口)是一种优化利润的经营方式。
在共享厨房之前,有类似的生意。丽华快餐或达美乐都是没有或只有很小堂食区、外卖导向型的餐饮品牌。外卖平台的共享厨房也曾推出,而后遇到监管问题:2016 年央视曝光了饿了么有加工成品餐食的共享厨房(实地照片和平台相片不符)。新京报也曾报道过百度外卖自营的共享厨房。
现在解决合规问题的共享厨房再次到来,从暗角落逐渐深入我们生活。黄小递的投资方——浅石创投的郑毅说北京外卖订单中 20% 来自于共享厨房。比如北京东四环十里堡地铁站附近的炫特嘉园小区 1 公里内就有 3 家共享厨房,分别是熊猫星厨、葡萄食堂和海鸥食堂。
北京上海已经有至少 200 个共享厨房,构成饿了么和美团外卖里的上千商户
共享厨房的数量很难估计。因为几家做共享厨房的公司都在拿地和扩张中。
黄小递的创始人黄献兴告诉《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上海有 100 家左右的共享厨房。根据各家提供的数据,门店数已经超过了 100:吉刻联盟和黄小递在上海目前门店都在 50 家左右;熊猫星厨在上海有 25 家已开业门店,食云集门店在 10 家左右。而上海中环内 500 家传统的写字楼或购物中心的美食广场还在不断地变成共享厨房。
这还不包括饿了么的未来餐厅:它在全国有超过 300 家门店,上海是门店最多的城市。
这些共享厨房,每个都有至少三间你在饿了么和美团外卖上看到的店铺。多的可以超过 10 间。
共享厨房选址大多类似。宜家的创新实验室 Space 10 和 Yeast 工作室对以上海为主的城市的餐饮观察写了一份报告《食品与超大城市:技术和城市化如何改变着中国吃饭的方式》。里面提到了共享厨房——他们用“暗厨房”(Dark Kitchen)来描述。它的分布特点:在主干道(核心商业中心)3 公里外;离人口密集住宅区比较近,租金相对较低;“中间区域”适合做配送。
共享厨房和传统餐厅比选址更加分散、更加均质。另外它们和城市商业中心没有完全的重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研究生顾沁和罗子昕在大众点评和饿了么上抓取了位置数据发现。他们提出:一流商圈的三流地段——普通的街头巷尾或者是商业开发失败区域,有可租的中低价位的商业街铺是共享厨房理想的选址空间。
比如南京西路的 698 广场,人民广场的老世茂,食云集和吉刻联盟分别入驻了两家店。这些都是主干道、核心商场之外的人流量较少或者是开业较久的旧商场,其优势是附近有充足的办公族。另外的例子是158 坊和 555 商城,虽然分别处于淮海路商圈、及南京西路商圈,但是位置距离任何地铁站都不算近,在有限的存量空间里,分别出现了未来餐厅和吉刻联盟。
黄小递的创始人黄献兴告诉《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它选址原则是 3 公里内 1 个月内外卖单量在 100 万以上。“线上线下流量相加,哪个多选哪里。”食云集的创始人吴皓之前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选址逻辑。他们看中的是园区和写字楼。
都说能包揽各种环节拎包入驻开店,但共享厨房现在更多还只是二房东
为了吸引中小型商家,共享厨房常用马云那句话的变体,“天下没有难做的餐饮”。
包括吉刻联盟、熊猫星厨、食云集和黄小递等等,他们给自己的定位多是"餐饮 WeWork"或者是"餐饮聚合平台"。
“餐饮 WeWork”的自我定位多少说明了自己的商业模式:都是二房东,找到场地分割成小档口转租给商家或个人(有些共享厨房不收房租而是收取营业流水的分成)。几个共享厨房对外宣传中的共同卖点有:称前期投入成本更低(“二房东”统一装修)、解决餐饮执照等——从这个角度看,共享厨房和大食代或者美食广场并没有太大不同。
外卖对餐饮整体贡献份额越来越大,餐饮变得越来越数据导向时,共享厨房常拿外卖作为和传统美食广场如大食代区隔的“亮点”。“仓店一体”是它们经常提到的词。因为选址有了仓的成分,依靠外卖平台揽客,共享厨房不需要像传统美食广场那么依赖人流量。
它们称会给商户提供外卖接入、线上营销、外卖代运营管理(包括数据分析、菜单和活动设计等)。在门店设计上,一些共享厨房如食云集提出了一些优化外卖效率的设想:比如和堂食分开的专门的取餐区、外卖传送带(虽然并非在每家店都有执行)。
餐饮工业化过程中,分工变细也给了它们机会,共享厨房基本上都会说自己能帮忙解决商户的供应链和人员招聘问题。食云集或者黄小递甚至号称商户能“拎包入住”。
但共享厨房说的这些价值是否名副其实?
根据我们对 3 家品牌连锁商户和 2 家小餐饮个体户的采访,前期成本是显著降低了,店租以外的效率未必有优化,那些宣传的服务很多尚未落地。
海底捞的兄弟品牌 U 鼎冒菜似乎对共享厨房比较满意。它在北京驻了 2 家熊猫星厨。在上海,它有 4-5 家商户门店开在了吉刻联盟里。它的品牌负责人刘怀安提到因为前期省去店铺装修办证等时间周期,开店速度也比较快。她告诉《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U 鼎入驻共享厨房租金比非共享厨房门店少一半,人力也省一半。
节省人力和租金成本带来的坪效提高——这也得到了上海的奶茶及轻食品牌 Seewant 的创始人 Simon 的应证。它目前在上海有 8 家店,其中一家开在了联合大厦的熊猫星厨,其他都是街铺为主。
北京十里堡附近共享厨房葡萄食堂内进驻的一间商铺的店员则对《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表示现在租金只有每月 1 - 2 万,如果开到美食广场得 7 - 8 万。葡萄食堂所在的位置,外卖也能送到临近多个住宅区和四环边的远洋国际办公区。
不过也有特例,上海轻食餐饮 GuaKa 唯一一家街边店的前期成本是大概是美食广场或共享厨房门店 50~60% 的水平。联合创始人孙波说:“街边店成本可以低很多,如果你找得到的话。”
但 GuaKa 还是把超过 9 家店开在了共享厨房或美食广场。他表示入驻共享厨房有两大原因:商户无需单独办证,看中了其所在商圈。为了进共享厨房,他支付超过 4 万的进场费——不包括房租,这主要是选址和办证的代价。
办证在一线城市是餐饮的大事。北京餐饮执照需要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食品经营许可、消防许可。还要求门店面积至少要 60 平米。一般办理流程要 3 个月,办理期间消防、卫生和食药监分别会上门核查一次。商场里的消防和卫生前期工作都做过,再审批较容易。商场外门面房相对难一些,找淘宝代办全套得 2 万。
上海开餐饮要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从业人员健康证,地址的面积要求在 20 平以上。上海食品经营许可理论上是一地一证,但挂靠在美食广场或者共享厨房下目前依然被允许。2016 年上海还全国首创专业网络订餐许可证,对食品外包装、物流配送、送达时间都有要求。
共享厨房往往会承租那些本来就有证的美食广场或者饭店,他们也能获得专业网络订餐许可证。孙波说 GuaKa 街边店办证花了 2 个月,还知道有人等了半年,而“共享厨房办证会快速方便,他们相对有经验有资源。”
除了地段和办证,孙波说共享厨房也帮 GuaKa 做过顾客回访和抽奖营销。也替他做过人员招聘(初轮的筛查),但最终招聘效果一般。他希望共享厨房能有餐饮商户员工住宿的解决方案,以及改善配送问题。这些都还没有。
2 月 15 日,因为元宵节前还有大量外卖骑手没有返回上海,送餐过慢。GuaKa 人民广场店午餐时段出现了 50 多份退单。他很头疼这上千元的损失。
“效率更多还是看商户自身。他们还是像二房东”,孙波说。
共享厨房一般会这样解释它优化效率的逻辑:把多个餐饮品牌集中在一个场地,能提高外卖小哥的配送效率,可以一次提多单——不过前提是共享厨房入驻率高、有一定单量。
南京西路 698 广场的食云集虽然紧挨着兴业太古汇和 SMG,但是生意并不好。一楼的保安告诉我,2018 年 4 月食云集承包改造原有的美食广场之前,一天有上百位骑手来取单,饿了么有 3 个分站驻扎在附近,“现在比之前少多了”。长达 4 个月的装修后,这家“升级”了的美食广场客人流失了一大半。12 个档口中只剩下 3 个长期租户和 2 个快闪商户,入住率不到一半。这可能远远达不到优化送餐员效率(每名外卖骑手一次提取多单)的结果。
大连锁也在进驻,通过共享厨房开设小网点覆盖更多区域
除了中小型餐饮,越来越多的大连锁也在实验共享厨房。比如望湘园、德克士、真功夫和小南国等。相比个体商户或小连锁,大连锁开设这种小型业态十几万的试错成本很低。何况共享厨房往往为了获得大品牌“背书”,对入驻大商家有更优惠的入驻条件。
带有堂食区好几百平米的传统餐厅选址往往很有限。没有人会点 10km 以外的望湘园。通过共享厨房,它们能更灵活选址,快速布点扩张,触达一些开不了几百平米餐厅的地点。
与此同时,餐饮工业化让连锁餐厅的很多菜只需要一块小面积地方进行加热或简单处理,这也是它们开小型业态的基础。
望湘园外卖品牌“湘小递”计划在未来 3 年开店在 1000 家以上。和望湘园餐厅正餐围餐制不同,湘小递主要是一人食的形式。 它想做的是做外卖市场的大头——近七成的午市外卖。共享厨房是他们扩张策略中的一环。原微集团(望湘园的母公司)投资了黄小递。望湘园总裁赵建光在给《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的书面回复中说“现在的餐饮门店上来看,从选址到证照、装修直到开业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的时间长且有较高的专业性,并非每一个创业者可以完成,这样就必然会存在这样的市场需求。”
顶新和真功夫都表示不便回应关于共享厨房的问题。真功夫称共享厨房项目目前尚在测试中。
主做外卖的小店铺是大势所趋,但共享厨房如果只有转租也确实没什么门槛可言
对于餐饮业越来越看重的外卖生意,共享厨房的价值显而易见。它为大小餐饮品牌都提供了快速覆盖更多人的便宜选择。
但《食品与超大城市:技术和城市化如何改变着中国吃饭的方式》的作者 Federico Duarte 和 给餐饮零售提供选址咨询的初创公司 CVI 联合创始人 Roy Lin 认为共享厨房并没有改变餐饮(或线上餐饮)或人们吃饭的方式。他们对《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表示,外卖中最有话语权的还是饿了么、美团这样的平台渠道,甚至不是餐饮品牌。
外卖已经改造了整个产业链。原本一个购物中心提供的店铺,不只是餐厅经营的地方,它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流量。这是商业地产的价值。
而外卖生意里,决定人流量的还是饿了么和美团这样的平台,它们决定用户打开手机之后看到哪些外卖餐厅——这里的所谓算法考虑了距离、品质,也考虑了餐厅所支付的广告费以及有没有采用平台的配送,后者关系到销售提成。
而租下一块地,装修好拆开来转租给外卖餐厅的二房东生意对消费者决策没有类似的影响。没有人因为一个餐厅开在熊猫新厨或者吉刻而下单。影响选择的是平台排序、是商家品牌、是菜品口味以及价格,或者说补贴。
在生鲜食材 - 外卖平台 - 餐厅 - 共享厨房构成的产业链里,共享厨房是话语权最弱的一方。它为餐厅降低运作成本、触及更多人群,但这没有太多门槛。
规模效应不能拦住竞争对手。今天不太可能有个新公司去做外卖平台,因为它没法建立同等配送体系、获得用户与饿了么美团竞争。但多铺几个共享厨房并不能阻止竞争对手在同样地段再找位置开一间共享厨房。
说到底,转租就是个地产生意。共享厨房承担了拿地和改造投入,如果出租率不够高、租金下跌,得承担风险。北京上海的好地段就那么些,并且任何好地段附近都有不止一个没落的商业地产可以被租下来为餐厅提供店铺。随着资本涌入,已经开了 200 多家的共享厨房会开更多,竞争不可避免。
而共享厨房如果资金链断裂,其上的餐厅不但不一定能收回押金,甚至店铺也会被所在地物业收走。
同样由共享厨房承担的还有政策风险,北京上海对外卖餐厅的管理都变过几次,越来越严。它对于共享厨房的态度会不会有变化,谁也说不准。
甚至市场前景有多大也不好说。按照美团数据,整个 2018 年上半年,这个号称拥有中国第一大外卖平台的公司最终外卖订单一共 27.7 亿,平均一天 1518 万单。北京上海写字楼中午塞满电梯的外卖配送员并不代表全国的外卖消费习惯。 目前共享厨房也基本都开在北京和上海。
做共享厨房的初创公司也都意识到了行业的低门槛。它们在逐渐加入团餐和外卖代运营等服务,有的打算往零售方向发展:设立个前置仓甚至学习盒马(比如黄小递)。也有共享厨在投资和孵化餐饮品牌,吉刻联盟投资了主打贵州米粉的 “油头粉面”。
更有资源的竞争对手已经到来。盒马在扶持小餐饮品牌,也在拉大品牌如西贝入驻做外卖档口。不同于只提供低价店面的共享厨房,它的应用可以提供客流。大食代也在优化外卖效率:在饿了么上开外卖品牌集合店(线上也能像线下那样同时点几个档口的餐),还和饿了么达成了合作。
饿了么自己也没闲着,打算用自己的数据自营餐饮。你可以理解为淘宝心选之于淘宝,或者是线下超市自营品牌。饿了么旗下的上海馔山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有 55 个注册品牌,包括一虾一刻、小马哥卤肉饭、巨饿便当和太浪酸菜鱼等。这些自营品牌被 3 到 5 个组合在它的未来餐厅里。
根据饿了么前 CEO 张旭豪最初的设想,自营品牌能让饿了么和美团区隔开来,“每开一家未来餐厅,能给平台增加 150 - 200 SKU。这些 SKU 是有独特性稀缺性的,”在一个内部视频中,他这样说。另外,和零售渠道自营品牌的逻辑相似:自营餐饮的利润率更高。
2018 年 7 月,饿了么官方宣布未来餐厅数量已经超过 300 家,它通过开放加盟扩张。不过即便有饿了么的流量倾斜,未来餐厅经营并不是那么好,可以看到整个今年 2 月各未来餐厅在北京上海普遍单月量只有 200 - 300 单,是临近好店铺的 1/10,毛利都不够店员工资。去年 11 月曾有加盟商因为未来餐厅亏损闹到饿了么总部。
黄小递创始人黄献兴认为饿了么做自营品牌餐饮,虽然利润率高,但是管理上也更复杂了,“共享厨房是一个线下项目,是很重的,先有产品再有单量,完全要靠运营,不是线上的那一套。”
但更接近问题本质的,可能还是 YC 创始人保罗·格雷厄姆常做的创业公司和餐厅类比,“绝大多数时候,创业公司失败和餐厅失败的原因都一样,它们的产品(食物)不好。如果一个餐厅有好的食物,它的地段可以不好、收费可以贵、服务也可以很差,但依然有人消费。如果它的食物不好,那它得做点非常非常特别的,才能让人去。”
饿了么未来餐厅如字面意义上的提供了平庸食物,佐证了有数据并不能保证做好餐饮。而对于同样希望拉品牌做餐饮的共享厨房来说,这个问题也是一样的。
制图:冯秀霞、罗骢、顾沁、罗子昕
题图摄影:ChrisGoldNYonVisual hunt/CC BY-NC、The Mercury News、unsplash、董芷菲
日,一位“深漂”女孩与猪脚饭商家互动的故事在微博上引起了很多人共鸣,并登上深圳同城热搜。女孩儿实习结束离开深圳前的最后一天,有些伤感,却意外被一份猪脚饭外卖实在的分量所打动。她说:“猪脚肉卤得很好吃,没想到这样的价格能买到这样实惠的肉菜。”对她来说是最直接的安慰,商家则暖心鼓励女孩儿称:“人生起起落落!失意会有,勇敢走过去就会发现自己成长了。”
不少深漂人都几乎将隆江猪脚饭当作深圳特产。30多岁的河北人张晓晓在大学毕业后来到深圳打拼,如今已将近8年时间。除了公司家里两点一线,到访最多的就是公司楼下的猪脚饭餐厅,平日更是将猪脚饭外卖作为日常——一份套餐30多元,有肉有菜还有汤,20分钟左右送达,让她觉得性价比颇高。
确实,从深圳地区的外卖数据来看,隆江猪脚饭无疑成了这个夏季的“顶流”。美团数据显示,5-7月份,入夏以来深圳猪脚饭外卖销量比春季大涨46%,猪脚饭堂食套餐加外卖销量高达237万份,环比去年同期菜品销量增速52%。尤其像徐大川剁椒猪脚饭、锦绣隆江猪脚饭、华强隆江猪脚饭(深坊店)等人气餐厅,每月猪脚饭堂食和外卖销量都能轻松过万。
供应链数字化帮忙 猪脚饭老板多睡两小时
“2022年受疫情影响,餐饮店线下客流量受到影响,目前我们了解到,深圳、广州两地开隆江猪脚饭实体店的基本都要依靠线上销售,尤其是外卖占了很大比重”,隆江猪脚行业协会秘书长唐茂辉告诉记者。
喻杰是一名95后,在深圳开猪脚饭已经快六年了。他的店开在南山区桃园街道平山村222栋1号,取名“卤智深猪脚饭”。近期猪脚饭的火热让他小店的生意更加繁忙,但他却依然应付自如。他回忆道,开店初期,他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要骑电动车去周边菜市场采购猪肘,自己烧毛、清洗,在店里“斩猪脚”,平日唯一的愿望就是能睡个好觉。
95后喻杰在深圳,经营一间猪脚饭门店(图片/王凯)
如今,所有采购相关的工作他都通过供应链平台——美团快驴完成,让小店也能通过数字化手段减轻经营负担。“快驴帮店里解决了繁重耗时的采购工作,只要晚上11点前下好单,第二天一早会有专人把货送到店里,起码早上我能多睡两个小时吧”,喻杰笑言。据了解,在餐饮供应链平台助力下,新鲜的猪肘及猪肉从工厂到餐桌,最快只需7小时。
现如今,喻杰的“隆江猪脚饭”,每月外卖订单量稳定在4000-5000单左右,月收入几万元。一间小小的店面,承载着一家人在深圳的生活与希望。
带火“猪肉分割师” 熟手月薪过万
消费端的旺盛需求自然也带来了上游供应端的变化。庄先生是深圳市一家猪肉加工厂的业务主管,他告诉记者,入夏以来,猪脚饭消费量持续提振,餐饮商家对于猪肘、猪肉类等原料的采购量也随之增加,赶上高峰期,猪肘常常出现脱销,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态。
“一头猪仅有4个肘子,厂里日常产能的天花板是加工几百头生猪,满打满算就是几千个肘子。”庄先生表示,目前加工厂主要与美团旗下的餐饮供应链平台快驴进货合作,优先满足快驴餐饮客户的日常采购需求和生产原材料供给。
庄先生告诉记者,作为猪脚饭最核心的原料猪肘,最为关键的是烧毛和精准控制好该部位的肥瘦比例。像快驴进货这样的供应链平台,对于产品的标准化要求较高,猪肉分割师每切一刀下去,都要讲究刀法轻重——一头200多斤的猪,最后分割好的猪肘成品去骨重量需控制在4斤,肥肉占比在20%左右。这样的产品到达商户手中后,会减少许多后续处理的工作量,有利于猪脚饭成品的标准化。
猪肉加工厂连夜加工生产(图片/王凯)
深圳人对于猪脚饭的热爱,还为上游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庄先生介绍,进入夏季以来,工厂里的猪肉分割师常常满负荷工作。为实现猪肘产品源源不断地供应,工厂近期热招猪肉分割师,“普通师傅包吃包住,月薪在8000元-10000元。“熟手”分割师月薪过万没问题。“总的来说,这就是一个凭力气吃饭的活,需要肯吃苦、能熬夜,分割要讲究技巧。”
推动隆江猪脚饭产业链发展
据悉,深圳优质猪肉生产加工企业,通过加深与互联网零售平台的连接,提升源头供给能力和效率。美团快驴进货华南区域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几年来我们主要与华南当地大中型加工厂合作,从食材标准化、安全性入手,打通数字化配送链路,一方面帮助餐饮商户提供货源品质和价格更稳定的猪肉、蔬菜等生鲜类产品。另一方面,通过提供足不出户、送货上门的一站式配送服务,帮助商家日均节省2-3小时采购时间,从供应链层面为他们减轻负担,从而为消费者带来一碗更优质的猪脚饭。”
另一边,广东省惠来县隆江镇隆江猪脚行业协会计划在当地政府牵头下,着手打造猪脚饭产业园区,将卤制猪脚的工艺统一,配方、技术各方面规范化,通过冷链的方式推广到外地,形成产业链条。
互联网和数字化的助力,正在提速整个猪脚饭行业的流通效率,唐茂辉表示,随着隆江猪脚饭在广州、深圳等华南市场深耕,甚至逐步拓展到北方市场,原生态依靠市场采购、纯手工卤制和供应的模式,单家门店日常生产400-500斤猪肘通常已经到达极限,跟不上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因此,产业供应链的提速、产品的标准化势在必行,这将切实助力隆江猪脚饭发展成像“沙县小吃”“柳州螺蛳粉”一样全国开花的名片和品牌。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徐冰倩
当下社会,餐饮业无疑是充满活力和机遇的行业之一。想要涉足这一领域,开一家实体店,首要的任务就是深入了解餐饮门店的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和消费群体,因此,选择适合自己的门店类型至关重要。
餐饮门店类型多样,各具特色。有的门店注重快速便捷,如快餐店和外卖店,它们以高效的服务和快速的出餐速度满足现代都市人快节奏的生活需求。而有的门店则更注重用餐环境和文化氛围,如主题餐厅和咖啡厅,它们为顾客提供舒适的就餐体验,让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不同的餐饮门店类型,其经营策略和市场定位也有所不同。例如,正餐店和特色小吃店通常注重菜品的口感和特色,通过独特的菜品吸引食客;而酒吧和夜宵店则更侧重于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满足人们夜间休闲娱乐的需求。
作为一名经营鲜奶吧5年的创业者,我见证了餐饮行业的变迁与发展。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餐饮门店的经营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升级。今天,我就来为大家详细解析餐饮门店的分类,帮助大家轻松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门店类型,从而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行业中脱颖而出。
一、快餐店
快餐店以其便捷、快速的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它们通常提供标准化的餐品,通过高效的运营模式满足顾客的快速就餐需求。适合追求效率、注重性价比的创业者。
二、正餐店
正餐店提供的是更为丰富、精致的餐饮体验。从家常菜到特色菜,从川菜到粤菜,正餐店能够满足不同顾客的口味需求。对于有一定烹饪技艺和菜品研发能力的创业者来说,正餐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三、咖啡厅与茶馆
咖啡厅和茶馆是休闲餐饮的代表。它们提供的是轻松、舒适的用餐环境,以及丰富的饮品和小食。对于喜欢享受生活、注重品质的创业者来说,咖啡厅和茶馆是理想的创业选择。
四、鲜奶吧
我深知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门店类型对于创业成功至关重要。我经营鲜奶吧已有五年时间,这是一家典型的社区店,专注于提供各类鲜奶与酸奶产品。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了餐饮业态分类对于经营策略和市场定位的影响。
鲜奶吧作为社区店的一种,其产品种类丰富,包括巴氏鲜奶、各种手工酸奶、水果捞以及酸奶马卡龙等。这样的产品组合使得我们的门店能够覆盖各个年龄段的人群,无论是需要补充营养的老年人,还是追求健康饮食的年轻人,或是喜欢新奇美食的儿童,都能在我们的店里找到合适的产品。这种广泛的消费群体定位,使得我们的鲜奶吧在社区中拥有稳定的客流和良好的口碑。
同时,我们注重季节变化对经营的影响。在冬天淡季的时候,我们推出了温酸奶等适应寒冷天气的产品,这样即使在淡季,我们的生意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这种灵活的经营策略,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保持稳定的经营收入。
通过深入了解餐饮业态分类,并结合自身经营鲜奶吧的经验,我深刻认识到选择适合自己的门店类型对于创业成功的重要性。只有掌握了餐饮业态分类的精髓,才能轻松选择出最佳门店类型,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五、外卖店
随着外卖市场的不断扩大,外卖店成为了越来越多创业者的选择。外卖店通常以线上订单为主,通过高效的配送服务满足顾客的用餐需求。对于擅长网络营销和配送管理的创业者来说,外卖店是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门店类型。
六、特色小吃店
特色小吃店以地方特色美食为主打,通过独特的口味和制作工艺吸引顾客。无论是烧烤、火锅还是小吃摊位,特色小吃店都能够满足人们对美食的探索和追求。对于热爱美食、有独特手艺的创业者来说,特色小吃店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创业方向。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餐饮门店类型,还有诸如酒吧、自助餐厅、甜品店等多种业态可供选择。在选择门店类型时,创业者需要综合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市场需求以及竞争环境等因素。
总之,掌握餐饮业态分类是开店成功的关键一步。通过深入了解不同门店类型的特点和优势,创业者可以更加准确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方向。希望本文能够为准备开餐饮店的创业者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作者介绍:
“轻饮坊酸奶店”,全网同名,5年鲜奶吧创业者,持续分享实体店经营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