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食品安全网讯(曹晖)7月24日,证监会官网发布《境外发行上市备案补充材料要求公示(2024年7月12日—2024年7月18日)》(以下简称“公示”),要求绿茶餐厅说明是否存在食品安全违规被处罚情形及整改情况,同时要求其说明食品供应链具体模式和预制菜占比。
值得关注的是,这并不是绿茶餐厅第一次冲刺港股IPO。从2021年3月开始,Green Tea Group Limited(绿茶餐厅集团,简称“绿茶集团”)先后3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2024年6月19日,绿茶集团第四次冲刺港股IPO(首次公开募股)。而这次IPO被证监会要求补充材料是否会对上市有影响?针对此问题,中国食品安全网向绿茶集团发送采访函请求阐释。对此,绿茶集团表示:目前不能够直接回复,请以招股书的公开数据为准。
食安问题成焦点 预知菜占比惹争议
7月24日,证监会官网发布公示,要求绿茶餐厅说明是否存在食品安全违规被处罚情形及整改情况,同时要求其说明食品供应链具体模式和预制菜占比。还要求绿茶公司补充境外发行上市备案材料,包括股权架构、股东情况、股权激励、大额分红、合规经营等5方面补充材料。
可以看出,对于餐饮企业来说食品安全问题被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而这一要求背后,是近年来餐饮行业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消费者对于餐饮企业食品安全管理的关注度不断提升。
值得关注的是,在绿茶餐厅的招股书中提到,在餐饮行业,面临着食品污染和责任索赔的固有风险。绿茶餐厅的食品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应商提供的食品材质,而绿茶餐厅未必能够检测供应材料的所有缺陷。同时,绿茶餐厅在招股书中表示:我們收到的顾客投诉大多与某道菜的口味风格、等候时间长以及员工的服务品质有关。
正如招股书所说,中国食品安全网在查阅黑猫投诉时发现,消费者对绿茶餐厅的投诉内容主要包括虚假出餐、服务差,超时少菜等问题。
< class="pgc-img">来源:黑猫投诉
>在食品安全的管控方面,绿茶餐厅也多次出现问题。2021年12月16日,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42批次食品不合格情况的通告,西藏绿茶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广州白云第一分公司制售的绿茶葱香烤鸡,被检出大肠埃希氏菌不符合广东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同年12月,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通告显示,西藏绿茶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杭州景昙路分公司(即绿茶餐厅银泰百货杭州庆春店)加工自制的酸辣捞汁蜇头的铝残留量(以即食海蜇中Al计)检测值为724mg/kg,标准规定为不大于500mg/kg。
而此前,2020年8月7日有报道称,位于河北石家庄桥西万象城店的绿茶餐厅后厨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包括后厨人员食用客人菜品,熟食放在垃圾桶上、待加工肉类食材堆放在地上,餐具未按要求消毒、部分员工没有健康证等多种问题。事件引发社会关注后,杭州、桂林、合肥等多地市场监管部门针对绿茶餐厅开展了食品安全突击检查,并在检查中发现个别餐具有少量积水、凉菜专间门不能自动闭合、半成品未张贴标签等问题。
除了食品安全问题外,预制菜占比也成为证监会问询的另一重点。证监会要求绿茶餐厅说明食品供应链具体模式和预制菜占比,并判断其是否符合《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的相关规定。
2024年3月有媒体报道称,在杭州绿茶餐厅后厨发现,售价为38元的“佛跳墙”菜品使用的是预制菜,且未在菜单中标注“预制菜”字样,也不会主动告知顾客。这一事件迅速引发社会关注,不少消费者质疑绿茶餐厅的诚信度和食品安全管理能力。
预制菜作为餐饮行业的一种新兴业态,具有方便快捷、成本可控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营养流失、口味单一等问题。对于消费者而言,了解菜品是否为预制菜以及预制菜的具体占比,是做出消费选择的重要依据。然而,目前市场上不少餐饮企业在使用预制菜时并未进行充分的告知和明示,导致消费者难以做出知情选择。
但随着对食品安全和健康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菜品的来源和加工过程。对于预制菜占比过高的餐饮企业,消费者可能会产生疑虑和不满。因此,绿茶集团需要在预制菜占比和消费者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满足市场需求和成本控制的需求,又要确保菜品品质和食品安全。
而针对绿茶餐厅被证监会要求说明预知菜占比是否会影响上市的问题,财经专家雪鑫对中国食品安全网表示:证监会要求绿茶餐厅说明食品供应链具体模式和预制菜占比及是否存在食品安全违规被处罚情形及整改情况,或许也是基于绿茶餐厅不断出现的一些食品安全问题及之前未公示的预制菜情况而作出了这种要求。
而且,因为现在证监会和香港联交所,都是互联机制。所以现在上市要求比以前严格了很多,如果在国外想上市,首先得在国内批,如果国内批不过会要求补充材料,必须要写完才能继续进行。不管是在香港上市,还是纳斯达克上市,都得国内批,然后在国外去上市,这是新规。而国外对预制菜的要求也是相当严格,在国外预制菜必须得告知客户如果不告知的话会处罚很重。
至于会不会影响本次绿茶餐厅上市,还要看绿茶餐厅的补充材料说明是否能够过关。
业绩增长,扩张门店,翻台率却下降
食品安全问题亟待解决,预制菜占比被要求说明的绿茶餐厅,却在翻台率下降的情况下,依旧选择扩张门店。
餐饮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营过程相对更为复杂。企业在运营中常常遭遇业绩波动、创新力不足以及组织管理上的滞后等问题,这些固有的挑战使得餐饮企业的股价的表现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从业绩数据来看,2021年至2023年,公司营收稳步增长,分别为22.93亿元、23.75亿元和35.89亿元,而净利润也在2023年达到了2.96亿元,2023年营收净利创下六年来的新高。虽然2023年收入大幅增长,但整体业绩波动显著,主要受疫情及消费环境等不稳定因素影响。
来源:绿茶集团招股书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绿茶餐厅的业绩增长,但是餐厅的翻台率却在下滑。招股书数据显示,2021年—2023年翻台率分别为3.23次/日、2.81次/日和3.3次/日,不及2019年的3.34次/日。而王勤松曾强调,在低价位吸引客流的策略下,翻台率是餐厅盈利的核心。客单价自2021年起也呈现小幅下降,从60.5元降至61.8元。尽管如此,绿茶餐厅的营收和净利润增长表明,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依然强劲。
< class="pgc-img">来源:绿茶集团招股书
>虽然绿茶餐厅的翻台率逐步下滑,但是绿茶餐厅对于门店扩张的脚步却没有因此停下。此次绿茶集团IPO,募资计划投向扩展餐厅网络,设立中央食材加工设施,升级信息技术系统和相关基础设施用作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由此不难看出绿茶集团坚定的扩张决心。
然而绿茶餐厅翻台率的下滑、单店人数减少,这些核心经营指标乏力的根本,是来自品牌力、产品力的不足。未能解决这些问题转而拥抱投入更大的转型之中,核心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开再多的门店也“于事无补”。
招股书表示,公司在2022年因疫情放慢了餐厅扩张的步伐,并于2023年恢复。过去三年,绿茶分别开设新餐厅59家、47家以及89家。截至2024年6月11日,绿茶餐厅已拥有382家门店,但绿茶餐厅的野心却不止于此。在2024年—2027年,绿茶计划分别开设112家、150家、200家及213家新餐厅,并有意“出海”,在海外开设约30家新餐厅。这意味着四年内要将门店数量翻倍。
< class="pgc-img">来源:绿茶集团招股书
>值得注意的是,绿茶餐厅主要以中式融合菜和高性价比著称,招牌菜“面包诱惑”、“绿茶烤鸡”等爆火餐饮市场。然而,近三年来,绿茶餐厅年均推出超过170个新菜品,市场却反响平平。
或许,正是因为绿茶餐厅招牌菜被模仿,没有新的爆品出现,所以绿茶餐厅想要通过快速扩展门店来增加竞争力,但却也不能忽略门店扩张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门店的快速扩展或许能够显著提升整体营业额,但也伴随着成本激增、单店盈利能力下滑的问题,对品牌的资金管理、运营策略构成了严峻挑战。
这是绿茶餐厅第4次IPO,而在店铺扩张之下如何避免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加强食品的品控,依旧成为了绿茶餐厅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次绿茶餐厅能否顺利上市,中国食品安全网将持续关注。
编辑:张炫
校对:曹晖
< class="pgc-img">>自绿茶餐厅微博
再火的品牌也是有生命周期的,最终考验的还是餐饮企业的基本功和综合实力。
食品资本局(ID:FoodBud)
文|西子
据港交所披露显示,截至9月29日,快时尚餐饮绿茶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绿茶集团”)此前递交的招股书已有6个月未予更新,显示失效。目前,相关申请资料已不支持阅览或下载。
资料失效,并不等于绿茶集团冲击港交所上市失败,它依然可以通过更新资料“激活”上市程序。
绿茶集团成立于2008年,定位为高性价比的“新中式融合餐饮”,餐厅人均消费约在50元-80元间,每家餐厅可提供80-100种菜品选择,每年更新20%左右的菜品。今年3月29日,绿茶集团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欲一展宏图。
此次上市,绿茶集团计划募资约15.5亿港元,拟将募集资金用于餐厅开设、偿还银行借款、购买集中食品加工设施、提升集团信息技术及相关基础设施、补充营运资金等。花旗与招银国际为联席保荐人。
IPO前,绿茶集团联合创始人王勤松、路妍夫妇通过全资控股的Yielding Sky、Contemporary Global Investments以及Time Sonic为绿茶集团的控股股东,持股65.85%。
除此外,2017年绿茶集团完成由合众集团(PGHN.CH)投资的战略融资,截至2020年12月31日,合众集团管理资产约1090亿美元。IPO前,合众集团通过Partners Gourmet持有绿茶集团28.2%的股份。
翻台率逐年下降
据招股书显示,绿茶集团2018年、2019年、2020年营收分别为13.11亿元、17.36亿元、15.69亿元;年内利润分别为4440万、1.06亿元、-5526.2万元。
绿茶集团在招股书中透露称,未来休闲中式融合餐厅的趋势可能为继续向二线及以下城市扩张,公司计划于2021年开设60家左右餐厅,并在2022年至2023年每年开设80-100间新餐厅。
据灼识咨询,预期2020年中国中式餐饮市场的总收入为21992亿元,休闲中式餐饮市场的总收入为3515亿元。报告显示,2020年,前五大休闲中式餐厅运营商约占休闲中式餐饮市场总收入的3.8%,分别是西贝、小菜园餐厅、太二(九毛九旗下)、绿茶餐厅,以及外婆家,其中绿茶餐厅以0.5%的占比位列第四。
从人均消费情况来看,绿茶集团的每名顾客平均消费金额由2018年的54.8元,增加至2019年的58.4元,并进一步增加至2020年的61.3元,与已经在港交所上市的内地餐饮品牌“九毛九”在人均消费金额方面基本持平,而海底捞餐厅2020年的人均消费金额则以110.1元的价格领先行业。
从经营利润率的角度来看,与绿茶客单价相近的九毛九经营利润率为16.7%,而近三年,绿茶餐厅分别为10.4%、11.7%和4.9%。
从翻台率情况看,海底捞2020年为3.5次/天,太二餐厅、九毛九餐厅分别为3.8次、1.7次,绿茶餐厅为2.62次,位列行业中游的水平。但由于疫情的原因,绿茶的翻台率近年来实际呈现下降趋势。由2018年的3.48次/日降至2019年的3.34次/日,2020年进一步降至2.62次/日。
风险因子:欠保、依赖单供应商、食品安全隐患
从招股书中可以得知,截至2020年底绿茶集团共有6353名员工,但却存在欠缴部分员工社保现象,2018-2020年社保及住房公积金欠缴额分別为70万元、220万元及490万元。
针对以上情况,绿茶集团解释称,主要是员工人数多、流动性高,而公司也为不愿参保的员工提供了补偿和福利。但截至递交招股书,绿茶集团并没有收到主管机关的任何支付罚款通知或催缴,也没有接到员工的任何重大投诉,因此上市期间被处以重大行政处罚的可能性较小。
另注意到,绿茶集团实控人王勤松的全资子公司杭州绿茶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因未及时向公安机关报送新聘员工的流动人口信息,于2018年、2020年3月分别被杭州市公安局西湖风景名胜区分局处以行政处罚。
对于餐饮行业而言,供应商管理也是重要一环,而绿茶集团最近3年对第一大供应商A的依赖程度较高。招股书显示,供应商A主要提供食材及半加工食品,2018-2020年采购额分别为1.65亿元、2.99亿元、1.17亿元,占当年总采购额31.9%、45.8%、18.0%。虽2020年供应商A的采购额占比下降,但相较其他四家供应商个位数的占比仍遥遥领先。若双方合作中断,可能会对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绿茶集团如何为食品质量背书也备受关心。
绿茶集团在招股书里披露了2020年8月的一起食品安全事故,位于石家庄的一家绿茶餐厅被曝有员工以不适当的方式试菜、食物存放不卫生、餐厅用具未经消毒、员工没有健康证明等问题。此外在黑猫投诉上,也有消费者投诉绿茶餐厅“食品质量不过关”“吃出蟑螂”“菜里有头发”等。
曾是顶流网红
2008年,绿茶集团联合创始人王勤松和路长梅在杭州开设了第一家绿茶餐厅。两人此前曾开设绿茶青年旅舍,同时也为背包客们提供适宜价格的餐食,这也成为后来绿茶餐厅的雏形。
绿茶餐厅的崛起,是由于赶上了国内餐饮行业的细分化及2012年前后国内购物中心转型调整,开始缩减零售、增加餐饮业态的趋势,绿茶餐厅、外婆家、探鱼等都是当时涌现的第一批快时尚餐饮品牌。
“快时尚餐饮”套用了服装领域“时尚设计、优质平价、限量发售、快速流通”理念,在餐饮市场具备优质平价、爆款单品、高速翻台、时尚就餐环境等特色,成为了当时年轻消费者的心头好。
回顾当时媒体对外婆家、绿茶等快时尚餐饮店的报道,它们是年轻人里妥妥的顶流:日翻台6-8轮,365天排队很是常见。而外婆家、绿茶餐厅等为首的第一批快时尚餐饮品牌也因此迅速崛起,被Y世代消费者誉为“好吃又不贵”的时尚餐饮场所。
2012年下半年,恰逢全国购物中心开始转型调整,开始缩减零售业态,增加餐饮和体验业务的风潮风起。以外婆家、绿茶餐厅、57度湘、探鱼、水货为首的一批快时尚餐饮品牌,以其优秀的聚客能力,更是成为各大购物中心极力争抢的“香饽饽”。
当年,不少购物中心打着“XXX快时尚餐饮店”即将进驻的旗号去招商,可以说,那时的快时尚餐饮店就是购物中心的“吸金王”和“摇钱树”。
再火的品牌也是有生命周期的
在快时尚餐饮大行其道的时候,对快时尚餐饮模式的质疑却一直都在。不少餐饮行业人士,认为这种牺牲了用餐体验,一味追求标准化和高翻台率的做法很难走得长久。
快时尚的本质是用接近成本的价格换来高客流实现利益均衡,像绿茶、外婆家等的翻台率必须达到400%才能保本。餐厅通过降价把一部分利益让出来,而顾客也通过花时间排队让出利益,低价和排队是外婆家、绿茶等餐厅正常运营的关键词,一旦排队的人减少,餐厅很有可能面临定价低运营带来的亏损。
从红极一时到不再被提及,快时尚餐饮的热度不再有三大主因:
1、快时尚餐饮品牌借鉴了服装行业的快时尚模式,但却没有它们的创新速度,一款菜品甚至十几年没有改变过。
2、除了创新速度有问题之外,部分快时尚餐厅自乱阵脚,什么爆火就跟风什么。看到小龙虾火了就上小龙虾;看到牛蛙火爆就卖牛蛙。产品的创新缺乏主线。
第三,大部分快时尚餐饮店没有跟上年轻人的发展思维和步伐。
当年,初代快时尚餐饮店以时尚精致的装修风格吸引消费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灯光昏暗、追求工业风设计的快时尚餐厅以当下的网红餐厅相比,已经开始显得老气。产品没特色,营销没新意,久而久之就被年轻人“抛弃”。
再火的品牌也是有生命周期的,最终考验的还是餐饮企业的基本功和综合实力。品牌如何在时间的长河里长盛不衰,这是消费领域大家共同面临的永恒难题。
年境内企业境外上市的热度攀升。7月19日证监会公告,证监会国际司于7月12日至18日期间,对3家公司发出境外发行上市备案补充材料要求,包括绿茶、广州星梦、圣贝拉。具体来看,绿茶、圣贝拉拟在香港IPO,广州星梦拟赴美上市。
网红连锁餐厅绿茶集团6月19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重启港股IPO。绿茶集团为国内知名的休闲中式餐厅运营商,2008年在杭州西子湖畔开设了第一家绿茶餐厅,并逐步建立了全国性餐厅网络。截至2024年6月11日,绿茶集团已开设382家餐厅,遍及中国21个省份、4个直辖市以及2个自治区,覆盖中国所有一线城市、15个新一线城市、30个二线城市以及79个三线及以下城市。
就在绿茶集团重启赴港IPO之际,证监会公布境外发行上市备案补充材料要求,就公司股权架构、股东情况、股权激励、大额分红和合规经营等方面提出问询。
公告指出,监管要求绿茶集团说明报告期内分红金额和内部决策程序履行情况、税费缴纳情况等,说明实施现金分红的合理性及合规性,以及大额现金分红的情况下实施本次融资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此外,要求绿茶集团说明境内运营实体食品安全管理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要求,是否存在食品安全违规被处罚情形及整改情况,是否构成重大违法违规行为;以及食品供应链具体模式和预制菜占比,是否符合《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进行使用明示等规定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绿茶集团曾多次闯关港交所。此前,绿茶集团分别于2021年3月、10月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均已失效,后于2022年4月第三次递表,并通过上市聆讯,最终却再度失效。时隔两年,绿茶集团重启港股IPO,再次踏上IPO征途。
同样拟赴港上市的圣贝拉今年6月25日向港交所递交了IPO申请。目前,圣贝拉旗下已有圣贝拉、小贝拉、BellaIsla三大品牌的月子中心。截至IPO申报前,这三个品牌的门店数分别为21家、28家和10家。资料显示,圣贝拉曾获得多家机构投资,包括腾讯、中国人寿、太古地产、新鸿基公司、高榕资本等。
就在圣贝拉闯关港股IPO之际,证监会对圣贝拉发出境外发行上市备案补充材料要求。公告显示,监管要求圣贝拉就搭建境外架构及返程并购的合规性、股东情况、境内运营实体、数据合规情况等作出说明。
境内运营实体方面,公告指出,贝康集团、杭州贝康广禾曾因虚假广告等被行政处罚,监管要求圣贝拉说明相关违规行为的整改情况,以及主要境内运营实体是否还存在其他虚假宣传、制售假药、强迫交易等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
另外,根据公开报道,圣贝拉旗下月子中心上海“悦阁”存在资金链断裂等问题并引发大量纠纷和投诉,监管要求圣贝拉说明上述事项的解决进展,以及是否会对本次发行上市产生实质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