湃新闻记者 秦山 实习生 段景文
04:51
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烟雾缭绕的餐馆包厢中,梁山眯着眼,一边抽烟一边不停地问记者的身份信息。
反复试探多次后,他确定记者不是“钓鱼”的警察,用眼神示意手下将纸袋装着的罂粟壳递给记者验货。他依旧不放心,让记者把手机放在一边,以防偷拍录音。验完货,他又立即让手下将罂粟壳揣在怀里带走。“说好听的是卖中药,说不好听的就是贩毒,比卖枪风险都大。”他吐出一口烟,幽幽地说。
作为一名拥有实体公司的中药材商,梁山自称手里有几百公斤的罂粟壳存货,每月会给做卤味熟食的摊贩及某知名餐饮品牌供货。
药材商梁山(化名)的罂粟壳。
这是国内罂粟壳“黑市”的一角。
2021年3月底至5月中旬,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赴多地调查发现,多个国内的主要中药材集散地存在罂粟壳地下交易,多个药材商称他们长期以每斤500至700元不等的价格向从事卤味熟食、小吃早餐的摊贩或门店供货。
此外,澎湃新闻搜索发现,部分来自云南、甘肃的网络卖家直接搭建名称带有“罂粟、大烟、米壳”字样的QQ群,以寻觅买方、验货叫卖。更有专门配制含有罂粟粉的干货香料的卖家在网上出售各类“秘制”烧烤料、龙虾料、卤味料、麻辣烫料等。
对罂粟壳的市场需求,主要源于一些餐饮商家迷信在食品中添加罂粟壳(粉、籽)可“提味增香”,并使食客上瘾,但有专家告诉澎湃新闻,实验表明,罂粟壳的作用被过度神化,传言中 “提香上瘾”的作用实际并不明显。此外,有研究称,长期使用含有罂粟壳或其提取物的汤料,会出现发冷、出虚汗、乏力、面黄肌瘦、犯困等症状,并造成人注意力和记忆力功能衰退,严重时可能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造成损害,出现内分泌失调,甚至导致呼吸停止而死亡。
“说不好听的就是贩毒”
梁山让手下递给记者的纸袋中装有七八个白褐色、品相完好的罂粟壳,摇晃间可以听到罂粟籽摩擦的沙沙声。
“都没刮过浆。”梁山说的“刮浆”指罂粟果成熟后割乳浆提取鸦片,割浆采集后罂粟果表面会有深色刀割痕迹。他指着其中一个罂粟壳给记者看,罂粟壳表面未有割痕。
罂粟是制取鸦片的主要原料,同时其提取物也是多种镇静剂的来源。罂粟壳(俗称大烟壳、米壳)即为罂粟果实成熟后经过干燥处理的果壳,呈椭圆形或瓶状卵形。罂粟壳内含吗啡、可待因、罂粟碱等生物碱类物质,虽含量较鸦片小,但久服会对人体肝脏、心脏造成慢性毒害作用,属国家管制的毒品。长期以来,公安部门严厉打击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罂粟壳的违法现象。
梁山称,他现在手里还有600斤存货,手中的罂粟壳基本从农村偷偷种植罂粟的老人处收购而来,自己也少量地和其他中药材套种些,绝对比来自“金三角缅北”地区的走私货品质好。当地也就他和另外一家药材商有货。
“我们行话叫米壳,不叫大烟壳、罂粟壳,你一说这个(米壳)就知道了。”验货现场,梁山解释,这几年禁毒形势严峻,原先市场上每斤罂粟壳也就两三百元,现在涨到每斤六七百元,且在不断上涨,属于“有价无市”的东西。
梁山称,他的客户几乎都来自熟人介绍,一般是餐饮商家,以卖卤菜的居多,一个商家一次性要的不多,也就两三公斤。“昨天(3月22日)过来一个客户,拿了20斤货。”
根据梁山的说法,商家会直接拿罂粟壳煮汤,一般煮两次就要扔掉,或磨成细粉与其他调味料按照比例混在一起熬汤。“少放点有用且检测不出来。”梁山称,他自己在家做排骨、炖汤也会添加罂粟粉,或用馒头蘸罂粟籽吃。
交谈中,梁山多次声称,某知名火锅餐饮品牌的北京分部每个月至少从他这儿拿500多公斤的罂粟壳,然后分销给门店。记者对此表示怀疑,而梁山只让记者看了该买家的微信朋友圈,显示对方时常会发布关于该餐饮品牌的动态消息。
梁山称,客户买罂粟壳后并不能单独发货,还得买点八角桂皮草果等香料,混搭磨成粉发货。
此外,梁山称,发货时客户留的地址也不用写得很详细,他会用不验视的物流发货。“包装破破烂烂,没人管,物流到收货地后会打电话给收件人。”因为容易断货,客户要货需要提前说,他们好准备。
整个接头验货过程,梁山和他的手下格外警惕,并再三叮嘱,不能让同行知道在用这个东西,防止被“点炮”。如果生意被第三个人知道,就没办法做了。
“初次见面,怕你是条子(指警察)。”验完货后,梁山让记者打开与其联系的微信聊天页面,退回了先期支付的500元诚意金,并伪造了一份聊天记录:“我这里没货,抱歉。”随后让记者和他互删微信,称以后直接电话联系。
“只将微信记录删掉可以调出来。”梁山称,因为东西不正规,联系交易时一定要谨慎。“说好听的是卖中药,说不好听就是贩毒,比卖枪风险都大。”
梁山告诉记者一个171开头,显示地区为福建福州的虚拟号,和一个147开头的真实号码,称私下联系可拨打147的号码,谈货时用虚拟号联系。在微信上,发货时不能提“罂粟”,就说:“老板,货还有吗?”
因为梁山宣称有知名餐饮品牌从其处批量拿货,考虑到公众食品安全问题,暗访当晚,记者随即将掌握的情况反馈给了当地警方。
与梁山同处一个城市,微信名为“药聚堂药业”的张姓男子告诉记者,他这里的罂粟壳只要300元一斤。和梁山的货不一样,虽然也含籽,但都是打成一块块的碎片,可以发物流,客户也可以过来取。
“把上面(微信)发的文字您那边给删掉,在(再)说直接叫大料就行。”该张姓男子称,原本可以见面验货或将罂粟壳以拍图片、视频的方式发来验货,但现在警察查得严,也是第一次打交道,小心为上。
3月26日晚,禁毒民警和记者一同打开了张姓老板寄来的样品。包裹外层用绿色编织袋紧紧缠绕,撕开外包装后里面又用黑色塑料袋裹了一圈,割开塑料袋一个口子,露出白褐色碎片状物质。警方将该物质送检后发现,该张姓男子发来的样品的确为罂粟壳。
一张姓药材店老板用快递发来一个包裹,满是白褐色碎片物质,警方送检发现,确为打碎的罂粟壳。
目前,警方已就梁山和该张姓男子涉嫌的违法行为成立专案组介入调查。
罂粟壳“黑市”:多地药材商称长期供货
梁山和张姓老板的罂粟壳生意只是国内罂粟壳“黑市”的一角。记者调查发现,河北安国市、河南禹州市、江西樟树市等中药材集散地也存在这种生意。
3月24日晚9时许,从河北保定市到其代管县级市安国市的干道上,药材商杨琦挽起袖子,一边开着红色宝马轿车,一边向记者讲交易罂粟壳的注意事项。
“你别说你外地的了,当地去的也不给你卖(罂粟壳)。”杨琦个头不高,1998年出生,脸庞显得有些稚嫩。自2016年10月注册成立一家专营中药材批发生意的公司,杨琦往返于国内各中药材原产地,收购药材后向药厂出售。
他称,前些年该地交易罂粟壳的现象多,因为常接触,卖罂粟壳的药材商在外面吃饭都可以吃出有没有添加罂粟壳,“闻一下或吃一下就知道”。近些年,警方打击越来越严,大家都是偷摸在搞,没有熟人带路卖家不会承认有货。
一个多小时后,到了安国市一处名为“北港汽车租赁”的地方。夜色下,杨琦打了个电话,让对方装上两种不同规格的罂粟壳前来验货。
十余分钟后,一名男子驱车赶来。在车上,该男子拿出两包不同规格的罂粟壳。借着车内昏暗的灯光,记者看到,两个透明塑料袋中装有七八个完整的罂粟壳,品质好的那一袋个头更大。轻微摇晃,两包均可听到罂粟籽摩擦的沙沙声。
杨琦称,他给记者准备的30公斤罂粟壳分为两个规格。品质好带籽的一公斤1700元,不带籽或籽少的一公斤1550元,“再次一点里面都掺了东西,不拿出来出售。”杨琦称,手头的货都是找朋友托关系从其他药材商手中凑的,货大部分从缅甸过来。“如果货用完了,提前三天说,30、50公斤都行。”杨琦称。
河北安国药材商杨琦(化名)称,他们的罂粟壳大部分从缅甸走私进来。
杨琦称,在他这要货的基本是做餐饮的商家,往餐饮中添加的比例需要调试,尽量别多。
在安国市,罂粟壳卖家不止杨琦。记者咨询了安国多家药材商,对方均表示“有货”。
网名备注为“祁澳中药”的李贺声称可将罂粟壳帮忙打成粉,一公斤最低1000元,需要现金交易。他称,虽然交易罂粟壳违法,他可以以药材商的名义合法进货,主要是买家这边要保证不出问题。
“都是在当地收的,可在店内看。”安国市中药材国贸中心广场附近,“广太和冷背”药材店的老板在经中间人张英介绍后,也向记者表示有货。
安国市一个药材商给拿出小半袋罂粟壳。
3月25日上午8时许,在该药材店内,与记者交谈一番后,老板见四下无人,转身从店后面拿出一个蛇皮袋,解开封口,露出小半袋的罂粟壳。记者在袋子里抓起两三个,发现这些罂粟壳表层光滑,没有“割浆”后出现的一道道浅层割痕,有些罂粟壳已经破碎,漏出里面的黑籽。
待记者验完货,老板立即绑好口子,将蛇皮袋拿进店后。“要多少货,提前沟通就行。”他称,刚给记者看的货不到30公斤,都是“新货”,也就是2020年秋季收的货,每斤650元。现金交易后,他会帮忙磨成比面粉粗一点的细粉让记者带走,或者发物流,但物流一次只能发三五斤,多了太危险。
中间人张英称,买卖罂粟壳一定要谨慎,年后他们这里因此抓了好几个人。在他们这取货的基本都是开饭店、火锅店的,或者卖卤肉、卤菜、烧烤的老板。和客户沟通时,他们也不会多问,很直接:“有没有、转账、安排货。”
距离安国市直线距离500多公里,在另一个中药材集散地河南禹州市,同样存在罂粟壳地下交易。
3月21日晚,“禹州豫州兴药材行”的陈姓老板告诉记者,可以在他这拿货,每斤300元,都是村里老百姓偷着种,他们到村里收购而来。因为记者一次性要的有点多,他需要找人凑货。陈姓老板称,他的客户多来自餐饮业,保险起见,取货时需打成粉带走。
微信名为“禹州豫州兴药材行”的陈姓老板称,可以在他这拿货,每斤300元。
他谨慎地换了个微信号和记者聊,称取货时需要在货品上写“天麻”,支付货款时也要备注“天麻”。
4月30日上午,在另一个中药材集散地——江西樟树市,经营“樟树市五鑫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的皮军同样声称手头有罂粟壳,有含籽和不含籽两种,每公斤800元左右,主要是一些做卤肉卤菜、烧烤、麻辣烫的商家一直从他这拿货。
皮军初次接触记者有些警惕,称担心将罂粟壳拿来贩毒,要先查看餐厅资质后供货。“首先要考虑风险,赚也赚不到多少钱。”皮军称,现在查得很严,不好弄,以前好弄就便宜。
有卖家网上叫卖,还有人专门配“秘制”香料
如果说药材商线下暗自销售罂粟壳还十分警惕,一些线上罂粟壳卖家则显得胆子更大。
记者以“大烟壳、罂粟壳、大烟果、米壳”等关键词检索,搜到几十个QQ群,成员数量从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这些群的名称除了含有记者检索的关键词,多带有“香料、调料”之类的词语,暗示可在餐饮中添加。另有部分QQ群直接将罂粟果或罂粟壳图片作为群头像。
澎湃新闻记者以“大烟壳、罂粟壳、大烟果、米壳”等关键词检索,搜到几十个QQ群,成员从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
“如果你是做小吃生意的,如果你是做熟食生意的,像麻辣烫、烧烤,如果你生意不好,那么你只要加入了我们的调料,保证你生意红火起来。”其中一个QQ群如此介绍。
记者咨询了其中的多名群主或管理员。3月20日,名为“香大姐”的一名群管理员告诉记者,她来自云南德宏州的芒市,手中的罂粟壳来自缅甸,走量每斤360元左右,散货每斤需要500元。她用“闪照”的方式给记者看了完整的罂粟壳样品后很快撤回了消息,称做餐饮、批发中药材的人都从在她这拿货,如果诚心购买可告诉具体使用方法。
QQ上的卖家均用“闪照”的形式展示了罂粟壳照片,然后快速撤回消息。
3月21日,另一名QQ群管理员也称手里有来自缅甸的罂粟壳,550元一斤包邮。他同样用“闪照”的形式给记者展示了完整的罂粟壳照片,然后快速撤回消息,也声称购买后可指导如何使用。
和前两位卖家不同,名为“君子”的另一个QQ群管理员称来自甘肃敦煌,她家的货从新疆而来,可以直接邮递完整的罂粟壳,也可以磨成粉再发货,550元一斤包邮。“写上土特产,或者药材、干货。”她称,为了躲避检查,需要在包裹上写上虚假发货信息。
向公安机关报备后,记者分别向这三名卖家购买了一斤的罂粟壳样品。三名卖家提供的物流单号显示,他们分别用百世快递、邮政、邮政的方式从云南昆明、四川成都、甘肃嘉峪关发货。到货后,收货地所在辖区民警将包裹带回警局做进一步处理,记者同步将涉嫌违法线索反馈给了警方。
4月29日下午,记者添加了一个微信昵称为“香料配料”QQ群管理员,其朋友圈中每天会发布数条搭配研磨香料的短视频,配文称是为帮客户配秘制精品香料,包括龙虾料、卤料、凉皮凉面料、烧烤料、炸串料、羊肉汤料、麻辣烫料等。
微信昵称为“香料配料”的卖家,在朋友圈中每天会发布数条搭配研磨香料的短视频,配文称为帮客户配好的秘制精品香料。
他发给记者一个显示为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锡宁路“朝阳副食品交易区”的地址,称和哥哥在此经营两家干货香料店,专门为商家配“秘制香料”。罂粟壳需打成粉,和八角、香叶、小茴香、肉桂、党参、草果等配料按照比例磨成粉发货,每斤罂粟粉280元,其他配料价格另算。他向记者展示了最近几日四名做凉拌菜之类小吃生意的商家向其要罂粟粉的微信聊天截图,称每个月会出40斤左右的罂粟粉,客户都来自网上,数量不固定,“有些用了一次之后就没来了,说太贵了,也看不见什么效果。”
其哥哥李某向记者称,很多做麻辣烫、烧烤、卤味食品的商家每次都是拿几斤的货,一般他们都会按比例和其他香料混合配合。如果要得多,他们可以磨成罂粟粉,买家自己搭配,不会走快递,会亲自送货。有的商家卖麻辣烫,他们就配上煮麻辣烫的料;有的商家做卤味,他们就配上卤制食品的料。大部分商家一个月也就用上一两斤,他现在不敢存太多货,手头也就剩20多斤罂粟壳,都是“割浆”后的,每次要货要提前一个星期说。
4月30日上午,李某向记者展示了一个配料研磨的视频,称是为广州一个商家做秘制烤鱼料,总共17斤的料,该商家让掺了3斤的罂粟粉。
4月30日上午,QQ名为“香料配料”的用户展示了一个配料研磨的视频,称为广州一个商家做秘制烤鱼料,总共17斤的料,该商家让掺了3斤的罂粟粉。
一位QQ昵称为“爱你没有错”的用户给记者看了他家的罂粟壳存货,称国内很多餐饮门店都从他这进货,每个月他都要出货几百斤。“保证好用,让你生意火爆。”他向记者推荐了其中一位QQ昵称为“嘉皇卤菜”的买家。
”“嘉皇卤菜”声称,她是湖南衡阳一家卤菜馆的老板娘,五年前和家人摆摊卖卤菜,同一市场八家熟食店的竞争环境让她的生意并不顺利。后来,她打听到有熟食店在用大烟壳,就多方联系供货商。
该老板娘称,用大烟壳的三年时间,换了三家罂粟壳供货商,第三家就是 “爱你没有错”,拿货了一年多。目前,她经营三个摊子的“嘉皇卤菜”,一次性大概买五斤罂粟壳,每斤600元左右,可以用上三个月。
(文中梁山、杨琦、皮军、张英为化名)
责任编辑:汤宇兵
校对:丁晓
<>一碗地道小吃,感受家乡的味道。最近,位于福州文博路上的一家老牌小吃店“福清滑”,随着热播美食节目《早餐中国》的探访,火了起来,成了远道而来的游客和当地美食爱好者的“打卡地”。
50年的坚持 要的就是“家乡味”
这家“福清滑”小吃店,已有50多年历史,是家由老传小的老店。第一任店主依妹,是福清渔溪家喻户晓的滑粉民间高手,靠着走街串巷卖一碗2毛钱的粉,拉扯几个孩子长大。如今依妹已过世,两个儿子继承母亲留下的家业。虽然掌勺的人变了,但口味基本上没什么改动,除了减了些地瓜粉的用量。大儿子施明光说:“社会富裕了,大家的生活条件不一样了。以前大家吃不饱肚子,自然粉要用多些,现在则要突出主食材本身的肉腴味美。”这种些微的改变,自然瞒不过店里的一帮老食客,但大家是欣然接受的,不吝赞道:“本地的牛要吃本地的草,这是老家的味道。”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图为《早餐中国》节目介绍福州福清滑餐饮店
菜名中带滑,福清滑自然少不了上浆的操作,用地瓜粉包裹着各式食材,说到各式,素的、荤的,就没有不能用来滑的——滑入滚开的汤中,加入各式配菜、调味料、淋上油,煮熟,起锅。
供给侧数字化助力 老店焕发新活力
作为老牌小吃店,老板施明光每天会亲自去市场挑选最新鲜的食材,但每天起早贪黑,非常辛苦,于是,他想到借助互联网采购平台的帮助。美团旗下的餐饮供应链平台——快驴进货,成了施明光日常采购的好帮手,他在平台上订购大米和蔬菜类产品,每天无需再辛苦地搬运进货,而是在店里等着快驴送货上门即可,美团在食材采购方面的数字化助力也让这家老店焕发出新的活力。
< class="pgc-img">>图为美团快驴进货配送员将食材准时送至福清滑餐饮店
“为了保证食材安全,我们所有的商品都有严格的采购和在库标准。比如蔬菜和肉类我们都是每天凌晨采购,保证当天送至客户手中,绝不隔夜。鸡蛋三天销售不完的我们就会退掉,不再销售。”美团快驴事业部区域采购与业务发展部福州二区负责人韦小松表示,为了确保餐饮商户采购到合格、放心的食材,快驴还会实地探访供应商的生产环境与生产流程,为每一名接入快驴进货平台的中小餐厅严格把关。从2018年6月快驴进货福州开城以来,目前已经服务过数万名餐饮商户,为B端餐饮商户聚合需求,解决采购与供应问题,通过自建仓储与物流,实现对餐饮商户的供给侧数字化赋能。
替家乡早餐店卸掉采购重担 快驴进货构建专业、可信赖供应链
在福州,勤恳开店几十年的,还有长江早餐店的老板林炎官。今年60多岁的他,从二十多岁开始,几乎做了一辈子面点生意。开早餐店,早起是必然的,通常林老伯凌晨三点钟就得起床,去附近菜场采购食材,蔬菜、米面油、鸡蛋、肉,常常要跑遍周边大大小小好几个市场、超市才能买齐,日日如此。“如果没有快驴进货这样方便的采购工具,上了年纪,确实没办法一直这样做。”林炎官表示。现如今,通过头天晚上在快驴进货APP上下单订货,林炎官可以晚几个小时起床,采购的米面粮油等重物也无需肩扛,而是在开店前等美团快驴送货上门即可。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长江早餐店老板林炎官及老伴儿
餐厅后端采购一直是餐饮行业的大痛点。当前,餐饮行业整合在加速,互联网巨头也一直在线下尝试新的形态,美团点评旗下的“快驴进货”就是一个例子。美团CEO王兴曾表示,过去20年,需求侧的数字化逐渐完成了,但是供给侧的数字化才刚刚开始。供给侧数字化和需求侧数字化相结合,数字经济才完整。科技企业不要想颠覆线下传统企业,要融合发展,助力传统商家,帮他们数字化。正如快驴进货,帮助餐厅供应、聚合需求,通过美团的仓储和物流进行进货的数字化,提高餐饮商户效率和盈利点,做值得餐饮商户信赖的供应链平台。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美团快驴进货有关负责人介绍,快驴主要针对广大中小餐馆一站式购买渠道匮乏、对批发市场依赖性大、议价空间小等痛点,做出持续性业务探索。“餐饮商家在使用快驴进货应用后,不需要再每天早起采购食材,而是在店面营业前收到当天食材,省下时间和成本,也极大改善了生活质量,让餐饮商家把更多精力和资金投入到产品改善及经营上去,为消费者传递更多价值。做早餐店很辛苦,快驴进货的仓配工作人员更辛苦,他们每天凌晨就要到库房开工,要赶在早餐店开门之前把商户订购的食材配送到位,这意味着我们要比早餐店老板更快、更早、更勤,尤其对于像林铭光和林炎官这样年过半百的老年餐饮从业者来说,快驴进货帮他们送货上门,卸掉很大一部分重担。”
过去,餐厅采购+验货+财务对账需要2-3人,其中存在不少效率问题及可以优化的时间。而现在,餐饮商户可通过“快驴进货”移动端App,对选货、订单、售后、财务发票进行查询及管理;在后台,快驴还可以通过商家端App和司机端App实现产地信息到物流查询的实时追踪,餐厅订货时长从2小时缩短至10分钟。目前,快驴进货已经在全国布局了22个省,39座城市,超过300个区县。
><>香麻辣脆、川、鲁、粤、苏、浙、闽、湘、徽。
从飞禽走兽到水中珍馐,中国人的舌头最会寻找能够慰藉人生的美食。
冬天蒙着被子吃雪糕,夏天开着空调吃火锅。除去正经的山珍海味,人们开始在美食中寻找猎奇和新意。
吃着火锅打吊瓶,你是认真的吗?
近日,一款外形猎奇的吊瓶饮料引起广大网友热议。
一家位于南京的火锅店推出搭配火锅的饮品——吊瓶饮料,一经推出惹来大批食客尝鲜。
打吊瓶都经历过,喝饮料更是现代人的常规动作。但是打吊瓶+喝饮料?这关公战秦琼般的戏剧对撞,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
< class="pgc-img">>这家餐饮火锅店装修复古,绿漆,红对联,陈设摆放也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老旧风格。
而吸引很多食客过来一探究竟的吊瓶饮料果然治疗的也不是普通的病症,食客点单的时候该店服务员会热情地拿来一张“病历单”,让食客选择“病症”。“病历单”上面写着,脱单水、 专治穷、专治不高兴等等,根据消费者需求“对症下药”量身定制外包装。
餐饮店服务员说,吊袋里装的都是饮料。市面上的碳酸饮料、乳品、甚至如果有需要的话啤酒也可以灌进去。
吊瓶饮料作为新的猎奇饮品,也不只是做做样子,不仅外包装与医用输液药水的外包装如出一辙,还包括了输液袋挂架、输液袋、输液管和流速调节器。不过,原本静脉输液针的位置,换成了一个普通龙头。
网友:不像吊瓶像尿袋,有些膈应
很快,吊瓶饮料成功在各个省市开花蔓延,很多家餐饮店都有学有样推出了吊瓶饮料。
但是网络上可不是一面倒的叫好,很多网友对吊瓶饮料是采取质疑的态度的。
“整这些幺蛾子,马上马桶要搬上桌了,所谓的网红店,呵呵。”
“弄一袋子西瓜汁,是不是输血的感觉。”
“哗众取宠,不会长久!”
但是网友讨论最多的,还是外表像医疗器具的输液瓶是否卫生。
“这个袋子会不会反复使用?”
“就怕是直接从医院回收的。”
有的网友称,不像吊瓶像尿袋,有些膈应。输液寓意疾病,也有些晦气。
< class="pgc-img">>吊瓶饮料是否合格卫生?
至于网友关心的吊袋的材质和清洁问题,店家表示,一袋的容量是1.5升,每个吊袋只用一次。
对于这种网红饮料包装,南京市工商局商标处处长徐勐表示,主要看它符不符合食品包装的要求,有没有按照食品或者饮料的要求标注成分、生产厂家、保质期等等。
如果正常标注清楚,则不违反规定。
至于是否有可能是直接从医院回收的,随州市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曾重表示:“(医院的吊瓶、吊袋)绝对不会回收再利用,接受输液治疗的患者任何疾病都有可能,也可能会携带着各种各样的病毒,所以输液器必须送往特定的地方销毁,至于网上传的输液器回收被用来制作其他的塑料制品,那就是另外的事了,至少医院是不可能的。”
南京这家餐饮店的吊瓶饮料虽然一时引起了巨大的关注,但是其实在电商平台上,这种吊瓶饮料早就已经上架销售。
电商销售成爆款 店主:资质齐全
《中国食品安全网》记者用输液袋饮料在某电商平台上搜素,可以看到有多家店铺售卖这种输液袋饮料包装,销量也不少。
随后《中国食品安全网》记者询问其中一家售卖输液袋饮料包装的店家,这种形似医疗器材的输液袋进货源头是哪里?如何保证卫生安全?
< class="pgc-img">>一名店主回应,在电商平台销售此类食品包装需要有技术监督检验所开具的检验报告。随后给记者发送了河北省东光县技术监督检验所开具的检验报告,产品名称为复合膜袋。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如何保证进货源头的正规卫生?”
店主回答,除了检验报告以外,进货清单一应俱全,“我们资质齐全”。
< class="pgc-img">>有购买者评论,“客人喜欢,提高店内营业额,吸引人,质量好。”
“买来酒吧里用。”
“质量不错。”
成年人买来玩玩,只要是各项卫生标准合格也就罢了。但是吊瓶饮料不止是出现在大人们的餐桌,甚至会深入校园,成为孩子们之间一项新的玩具。
吊瓶饮料进校园 进货来源不明
吊瓶饮料吸引追求猎奇的成年人,更加吸引天生玩儿性十足,好奇心强的小孩子。
浏阳市在孩子们中间就悄悄流行起了新兴玩具——吊瓶饮料,这还是一名姓刘的市民一天翻看自己儿子书包才发现的。
这种吊瓶饮料出现在学校附近的商店,售卖价格为一元钱。担心其对孩子有影响,刘女士对其产品进行了举报。
尽管知道这是装饮料的袋子,但因为外形像吊瓶,刘女士觉得更危险,“这种饮料包装太不健康了,容易误导孩子,要是哪天在路上捡到一个真的吊瓶,孩子也会捡起来以为是饮料袋,那简直不敢想象!”
< class="pgc-img">>随后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淮川所执法人员迅速赶到现场,商家表示不清楚货物的具体来源,甚至也不能提供相关的进货单据。
猎奇包装噱头的产品鱼龙混杂,有资质齐全的,也有进货渠道成谜的。猎奇之风并非今天一时兴起,入夏以来各式猎奇食品就你方上罢我登场。
猎奇食品层出不穷
除了吊瓶饮料,今年的网红食品层出不穷。进入夏季,人们盯着酷暑,自然想要一些沁凉来放松身心。
加了五粮液的冰激凌,表面撒有可食用金粉,标价为18元一个。
双蛋黄咸味的雪糕,受热捧。
小龙虾冰棍,放一整只煮熟小龙虾的冰棍,冰是雪碧味儿的,可以直接食用。
< class="pgc-img">>网红食品,猎奇食品层出不穷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营销成猎奇大赛,晒比吃更重要?
美食讲究的是色香味俱全,从古代传下来的雕花手艺和摆盘技巧显示了人们对美食不仅追求口味,更加追求美感。
但是网红美食从云朵蛋糕、爆浆面点、脏脏奶茶到现今的吊瓶饮料等。已经从追求美食的食趣变到猎奇,人们比起吃来说,把美食晒到朋友圈里似乎成为了另一只精神食用法,至于吃不吃,味道如何就不在考虑范畴内了。
网红食品的表面繁华,遮挡不住其背后存在的各种问题。
据《2018年食品舆情报告》显示,食品安全依然是食品行业中的热点话题。其中,网红食品的安全问题热度在持续提升,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积极地做好预防、加强监管。
选择食物不要只追求新鲜猎奇,而要看店家是否具有齐全的证件。
面对网红食品,购买不要盲从,注意产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日期、生产方资质、联系方式等,坚决不消费“三无产品。
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