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一辈子,没有什么大出息,唯一就是《智取威虎山》,大家记住了杨子荣。”
< class="pgc-img">>童祥苓近影 摄影:李铭珅
《智取威虎山》是上海京剧院的经典保留剧目,也是京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现代戏代表作,由童祥苓饰演的“孤胆英雄”杨子荣成为了一代人心中的永恒记忆。
“我是个没有出息的人,这一辈子也就一个《智取威虎山》,一个杨子荣。”六十多年过去,85岁的童祥苓坐在我面前,他顶着标志性的鼻子,炯炯有神的眼睛里依旧放着光彩:“但好歹我还留下了一个。京剧已经两百多年了,前辈创造了许多好东西,我们需要一代代人创作出更多的东西,才能留饭给后人吃。”
1.小儿子,想唱戏
“我父亲是大学生,天津政法学院毕业,以前家里还有一张老照片,是父亲和孙中山的合影,很珍贵。母亲天津女子师范学校毕业,与邓颖超、刘清扬是同学,后来在小学教书。”不过,童家五兄妹的人生,却没有顺顺当当沿着“书香门第”的路走,一个一个相继踏进了梨园。大哥童侠苓天津南开大学毕业后又到北平读了土木工程,从两所大学毕业,最后还是学了戏。“那时候,哥哥姐姐天天练功吊嗓子,我就在旁边听,听得入神,还会跟着大声唱,葆姐(童葆苓)说我捣乱,赶我出来。不让我旁听,我干脆自己扮戏唱戏,不会勾脸,就把水彩颜料在脸上乱画一气,没有盔头,用做手工的纸头糊一个,往头上一戴,就咿咿啊啊地唱起来。”
“你不知道,我是真的很喜欢,好戏抓人啊。”童祥苓沉浸在往事中,回忆起自己刚上学时看戏的经历,“有一次,头天晚上看了李万春先生的《武松》,第二天起床,脑子里还满满都是武松杀西门庆。拿扫把舞了一番不算,抄起水果刀跑到院子里又一通乱舞,刷刷刷刷,一兴奋把家里两辆自行车四条胎全都割破了,当晚父亲大发雷霆,不许我吃饭。不过,回味起当武松的英雄气概,受罚挨饿一顿,也算值得。”忆起近80年前那个淘气的小男孩,童祥苓的眼神里仍带着几分骄傲,他想了想说:“唯一难受的是,这以后家里没带我看过戏。”
没人带他看戏,他就偷偷逃学去看。“我逃学对母亲来说是个巨大打击,她不希望我学戏,也不舍得我吃苦,她盼着我这个家里最小的儿子,将来做工程师,造飞机、造汽车,所以那次母亲真狠狠地打了我一顿,我一边哭一边嚷,‘打死我,我也要唱戏!’”大约是这份对戏的痴狂和决绝,打动了母亲。童祥苓八岁那年,家里开了圆桌会议,最终同意他学戏,“这让我乐得发狂。”
2.学戏苦,花费大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童福苓正式改名童祥苓,拜师学艺。“当时家里条件确实好,哥哥姐姐都在赚钱,特别是四姐正当红。说真的,她赚的一半的钱都花在了我身上。”童祥苓一一细数当时学戏如何花钱:教文戏和武戏的两位先生家养在童家,给房子住给钱,专门教他不教别人;另外要吊嗓子,要学文化课;再有童父还招了十多个徒弟养在家里,学戏练功,“因为我唱一出戏,总要有人跑龙套啊。父亲还雇了鸣春科班做刀枪把子、盔头的陈师傅,养在家里,我才学了三四出戏,父亲就把我全套行头都做好了。”
“这本下得够大的,几乎是花掉了大半家产。”童祥苓憨憨地笑说,哥哥姐姐也都很吃惊,于他自己便只有“唱出样子来”这一条路了。知道学戏苦,也愿意吃苦,但苦到什么程度,也是童祥苓学戏以后逐渐体会出来的。“每天天不亮,我就要和葆姐一起走到北海公园去喊嗓子,北京的冬天,一出门寒风刺骨,站在山头上喊嗓子,冻得鼻涕眼泪直流,嘴都冻僵了。练念白,就是要从嘴冻僵到出汗,再到嘴都念麻木了才能停。”回家吃过早点,上武功课,倒立、拉膀、撕腿、翻跟头,一天下来总要挨上几十棍……“从学戏开始,先生教完了,每次演出前,四姐都让我走一遍给她看,哪里不合适,帮我指点。后来因为童家有班,我也很少跟外面合作。哥哥姐姐都认真,天天起大早排戏。我心想先生都教过很多次了这么熟了,还让我排戏,但是他们说熟能生巧。”不仅如此,演完戏童家班还要吃宵夜、聊演出,“他们表扬我少,批评居多。每次批评的时候,姐姐就说你这里不入戏,这点不到家。直到我快三十了,排练《尤三姐》时候,她还提醒我好好琢磨眼神。”听来像是在抱怨,但童老语气里满满都是对那份“批评”和关心的怀念。
< class="pgc-img">>童氏兄妹合影前排童芷苓(中)与弟弟童祥苓(左)、妹妹童葆苓,后排为哥哥童寿苓、童侠苓
3.现代戏,杨子荣
三十岁,对童祥苓来说是个特别的年份。三十岁前,他娶妻生子,落户上海,入职京剧院,拜师周信芳,唱过了大大小小很多戏。但三十岁后的这大半辈子,童祥苓的名字几乎只跟一部戏一个角色深刻地、甚至永久地连结在一起。这部戏叫《智取威虎山》,这个角色叫杨子荣。
“‘座山雕’一直没换过人,而我是第四个‘杨子荣’。”但童祥苓扮的杨子荣,一开始也不是太行,“1965年第一次彩排,我记得周总理对我说,你唱的不是杨子荣,是诸葛亮,‘要走自己的路嘛’,这句话对我震动很大。”童祥苓说,总理走后他反复琢磨,“传统老戏的腔调、演唱方法都是为了表现古代人物而创造出来的,如果我只是套用这样的表现手法去表演杨子荣,手握羽毛扇的古代谋士肯定和现代解放军战士相差甚远。”
为了演像解放军,童祥苓决定改变唱法,他为角色设计新的亮相动作,他下基层观察排长的一举一动,他每星期抽出时间学习雷锋、王杰、焦裕禄的先进事迹,“要向这些人物的气质靠拢”。
“1966年,我们去京西宾馆礼堂演出,那天毛主席来了。当幕落下后谁也不敢动,台上一丁点声音也没有,太安静了。等待着,等待着,幕又拉开了,毛主席、周总理上台了。主席缓步走向上舞台,举手向大家示意并与我们合影。”五十多年前的这一刻,被永久地定格在相片上,也定格在童祥苓的记忆里。“演出结束后,说戏通过了,还说主席把第五场《打虎上山》唱段中‘迎来春天换人间’改为‘迎来春色换人间’……听到毛主席如此认真细致地看戏和改词,我格外激动,真的蹦了起来,蹦老高。”
就这样,剧本定了稿。就这样,《智取威虎山》童祥苓前前后后连唱了五年。
< class="pgc-img">>杨子荣剧照
4.拍电影,更不易
演杨子荣的五年,无论正式演出还是排练,童祥苓每天念完了唱、唱完了念,还有大量舞蹈,身体透支很厉害。最辛苦的,要属彩色电影《智取威虎山》的拍摄。比如,舞台上为了表现飞舞自如,杨子荣穿的大衣是用极轻的尼龙丝面料做的,拍电影时为了真实,道具师傅给他做了一件厚呢面真皮里大衣,足足20斤重,要求他和在舞台上一样跳得潇洒,经常跳完了舞完了,体力不支的童祥苓蹲在一边呕吐不止,“其实是心脏吃不消”;比如,六月的大热天里穿着大皮袄拍长镜头,灯光炙烤下,每一遍下来连内衣都是水淋淋的,导演却要求特写镜头里的杨子荣“身在雪原”不能出汗,“当时心想,把我的头放冰箱里算了”;比如,为了镜头里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摄影机前特别安装了一只两千瓦的聚光灯,“专门照我的眼睛。每天下午开始拍,拍到晚上,我眼睛就不行了,开始充血。”但为了不让红眼睛在彩色镜头里穿帮,医生给童祥苓点新福林眼药水,收缩血管,“但拍完后,由于瞳孔放大,看不清,每天都得靠别人搀着回宿舍。”
童祥苓的眼睛落下了后遗症,会痛,会晚上充血。“这都没什么。”为这部电影吃过的苦还有很多。若干年后,在电影院他跟观众一起看了《智取威虎山》。“我这一辈子,没有什么大出息,没有创造很多人物和作品。唯一就是《智取威虎山》,大家记住了杨子荣。现在还有人演这个,我已经很满足了。”
>>> 笔者手记 <<<
传统与创新
学戏唱戏一辈子,童祥苓是一个老式的传统的中国男人。他跟妻子张南云是应父母之命相亲、结婚,却恩爱一生,家里玄关处的装饰柜里摆满了代表两个人生肖的小猪摆件,将来墓碑上的图文他也早早设计绘制好,“鸾凤和鸣真诚演绎人间戏,祥云共舞挚爱凝结天堂情。这就是我俩的一生”。五十九岁那年,童祥苓还为了两个儿子的生计到处低头求人,终于在延安西路某处用一间二十多平方米的活动房,开了一爿叫作“小童餐饮部”的小面馆,“洗碗洗菜洗大肠什么都干,小店转了三次地方,没发财,但家庭安定和谐,挺好的。”
八岁学戏工老生,先后向刘盛通、雷喜福、钱宝森等学艺,多演余(叔岩)派戏,后又拜马连良、周信芳为师,余、马、麒各派剧目均能演出,最后唱红了一出现代京剧。童祥苓又似乎并不守旧。他说,梅兰芳、周信芳始终也都在推陈出新,“梅先生也没按照他爸爸那个年代的方法唱啊,他到晚年一直在发展,到六十多岁还发展了《穆桂英挂帅》。周院长经常讲,他年轻时候谁的戏都看,教诲我们演员不要有门户之见,多看多学,肚子里装的戏多,将来自己创作时才能拿得出东西。他还说:光吃传统的东西,不行啊。到了京剧一千年,再“吃”梅兰芳,还能有观众吗?(孙佳音)
《郑州日报》报道版面
第21个记者节来临之际,真诚地祝同行们节日快乐!
记者节荣光背后,寄托着人民群众对这个行业殷殷期待:记录温暖与成长、书写进步与变革、探寻真相与事实、守卫正义与公平。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记者的荣光永远在前方,我们的双脚永远在路上。
总有一种温暖,让我们感动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前行
今天是第21个中国记者节。
脚下沾满泥土,心中积淀真情;触摸时代脉搏,倾听人民声音;感知人物温度,点亮心中灯火……这是新闻人的职责和担当。在抗击疫情现场、在脱贫攻坚一线、在工厂车间、在田野乡村……无数新闻人牢记初心使命,将脚下的泥土变成笔尖的芬芳,把心中的感动化成鼓舞人心的力量。
新闻人永远在现场。“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记者的荣光永远在前方。
总有一种温暖,让我们感动;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前行。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们一起来分享新闻人的故事。趁着节日,让我们重整行囊,奔向远方。
总有一种温暖,让我们感动
谢谢,可敬的“志愿红”
郑报全媒体记者 党贺喜
< class="pgc-img">>参加志愿活动
记者这个职业,一年365天都是在写别人。今天,趁着记者节,也写写自己的一段“疫”动的心路历程。
今年3月23日,我接到金水区红十字会的一个活动:次日上午,他们要组织志愿者到登封市唐庄镇塔水磨村搞志愿服务了。我知道,金水区红十字会是塔水磨村的对口扶贫单位,两家的来来往往压根就没有断。
搁平常,这是一次再简单不过的例行采访了,但3月23日,这可是河南省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从一级调整到二级的第三天啊。疫情未退,说实话,去登封,还真有点犯嘀咕呢。
嘀咕归嘀咕,真去了也就去了。身处大城市,疫情重围久矣,一旦到了广阔天地,春光明媚,暖风扑面,反倒感觉更惬意更安全了。接下来,在塔水磨村的沟沟坎坎,志愿者们和当地村民一起搞石榴苗嫁接,他们要把去年种植的3万多棵石榴树苗进行良种嫁接。初春的山野到处都是躬身劳作的“志愿红”,合着春天的节奏,播种新的希望。
回郑的路上,我们几个人挤在一辆面包车上。同车上的一位美女志愿者说“漏嘴”了,称自己前一段刚从武汉做志愿服务回郑。隔离期间,她都是掰着指头算日子,紧赶慢赶和时间赛跑,总是想做些事情。这不,隔离期满才没几天,她就迫不及待地来登封做志愿者。
看看眼前这位活力满满的“大辫子”,感动之余,不免暗自脸红:“谁说女子不如男?在这位坚强的女性面前,犯嘀咕岂不是就矫情和懦弱吗?”感谢她,感谢无数像她一样为疫情防控而努力的人们。
在新闻现场,是件幸福的事儿
郑报全媒体记者 聂春洁
< class="pgc-img">>在采访途中写稿
今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颠覆了太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对一名记者来说,当“到新闻现场去”一度变成了奢侈品,让我对新闻现场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每个能到新闻现场的机会。
2月中下旬,当我接到采访富士康复工复产工作的指令时,那种既兴奋又忐忑的心情至今记忆犹新。兴奋是太久没有站到新闻现场了,作为省外返城人员,我自觉接受了14天的居家隔离,每次被迫进行电话采访,都有一种无奈感。所以在赶往富士康厂区的路上,两侧一片静默的居民区、餐饮店乃至萧索的草木,都带着某种战斗的姿态,迫不及待想进入我的稿子里。
当站到综保区富士康厂区门口,秩序井然的车辆和工人让人稍稍放松,而当走进急着进场采访的媒体记者队伍中,对于新鲜新闻事实的渴望瞬间占据了上风,口罩挡不住大家提问的热情,也挡不住往厂区角角落落探索的脚步,由于疫情管控变得肃穆的场面,变得越来越热闹和活跃。
不同媒体关注的重点不同,每个记者都分别向厂区管理方提出不同的采访需求,很快所有记者就像水滴融入水塘一样,消失到厂区的不同区域。当我问完了所有问题,走遍了每个想要亲眼探访的区域,发现和自家的摄影、摄像记者都走散了,时间已接近中午1点,看看周围紧闭大门的餐馆,知道午饭是落空了,但是想要的事实都有了,新闻稿件不愁材料了,心里那种满足的饱腹感,大概只有媒体人才能感同身受了。
让我热泪盈眶的,是他们的默默付出
郑报全媒体记者 卢文军
< class="pgc-img">>记者(左)在蔬菜大棚里采访
疫情防控既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
我作为中牟县驻站记者,见证着、记录着当地疫情防控、复工复产、“三送一强”等方面的点点滴滴。
如今在中牟县,无论在绿博园、郑州方特旅游度假区,还是在沙窝、建业电影小镇,人流如织,处处欢声笑语;不管在河南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城、郑州日产总装车间,还是在黄河滩区迁建三期施工工地、电商扶贫农产品分拣加工基地,均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站在这个时间节点,回首“战时情”,总有一些人、事或瞬间,依旧让人热泪盈眶,有一股暖流在心底流淌。
疫情来袭,闻令而动。按下红手印,主动上“战场”。
在村庄、社区楼院、高速上下口的卡点旁,党旗高高飘扬,“红马甲”坚守岗位。
“我们是活生生的人,面对看不着摸不到的病毒,我们也怕,但必须硬着头皮上,因为我们是党员!”
不论白昼还是寒夜,数十天一直在坚守。党员干部为各家各户上门送去防疫物资和生活必需品,传递着党委政府的温度和温情,群众看在眼里,疼在心上,自发地捐款捐物,朴素地表达着他们内心的感激之情。
“要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中牟县以“三送一强”活动为抓手,积极落实“六稳”“六保”工作任务,为企业、为群众,辖区党员干部再次化身“金牌店小二”,做到了想其所想、急其所急、解其所难,所做的一切,无声传递着信心和力量。
“我们想到了,他们做到了;我们没想到的,他们为我们想到了!咱只有好好干,才能对得起他们!”对于政府派驻的服务专班,一企业负责人发出肺腑之言。
众志成城战疫情,凝心聚力谋发展。付出,终有回报。他们的付出,我们看得见,这样的回报,你我能感受到……
致敬,抗疫中最可爱的人
郑报全媒体记者 覃岩峰
< class="pgc-img">>疫情催生网红经济,记者在采访中体验直播带货
谁是最可爱的人,记者从业近二十年,总会被这个时代重大事件中涌现出来的一大批可敬的“小人物”所感动。春节后,坚守在抗疫一线的街道办事处基层工作者,让我对这群可爱的人有了更多更新的认识。
绿城百合社区是郑东新区最早建成投用的小区之一,由于防疫需要,封闭小区需要二十小时不间断执勤,从年三十晚上,绿城百合社区党总支书记刘学馨便带着她的“人马”在办公室的办公桌上打地铺,轮班把守着小区的各个出口。吃着清水煮开的面条,看着窗外沉寂没有年味的小区和手机里不断刷新的确诊人数,他们承受着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煎熬。“对于新冠病毒的未知、恐惧,有时候真想放弃,太熬了,但一想有这么多居民信任着、期待着,如果连我们都不坚守了,还有谁去扛呢?”刘学馨这样不断为自己“打气”。
祭城路街道办事处管辖范围大、辖区企业事业单位众多,很多省级单位因此成为抗疫的重要力量。“一百多个卡口,光靠办事处的人员远远不够,之前很担心能不能调动辖区资源,但最后沟通起来都很顺畅。”在防疫一线,记者见得最多的就是祭城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武学德,他不止一次表示,在防疫中建立的30个临时党支部、1000余名党员和省市区下沉的500名志愿者是抗疫中坚力量,将党旗牢牢插在防疫最前线,让党旗高高飘扬,这让他很自豪。
这样的基层人物或许在平时默默无闻,拿着微薄的收入,干着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在抗疫一线,他们却是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主力军”,他们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在采访一线,感受“逆行者”的奉献
郑报全媒体记者 马健
< class="pgc-img">>2月3日,隔离病房前,“全副武装”的记者
2020年2月2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的初期,突然接到一个任务,报道战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的疾控中心流调人员。2月3日,含糊地给家人说了自己的采访任务后,和冬呱视频、郑州人民广播电台、郑州电视台的几名记者,在定点医院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集合,跟随流调人员一起走进隔离病房,进行一线采访。
当穿上隔离服、戴上护目镜,准备走入隔离区的时候,心里的忐忑无法言表,但作为一名记者,在新闻需要的时候,我无理由拒绝。
采访其实并没有太复杂,复杂的是那些严格的消毒、穿脱隔离服及配件的过程,而且最最担心的还是那不能“穿隔离服”,还无法用酒精深度消毒、裸露的摄影器材,我们看不到病毒在哪里,留在心里的是一团乱麻。
市疾控中心的流调员陈伟博在接受采访时说:“在得到疫情信息,疾控中心就已经成立了指挥部,我们的工作就开始了,我的爱人也在疾控中心工作,我们到现在没有休息过一天,女儿在姥姥家,过去很少主动打电话的她经常打电话过来说,快回来吧,什么时间回来呀……”语言很朴实,但我们看到了一线人员的辛苦,记者只是一次短时间地进入隔离区,都担心成这样,而我们那些每天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流调人员承受了多大的心理、身体压力,可想而知。
致敬每一名在防疫一线奋斗的“逆行者”,致敬每一位为疫情防控付出的英雄。
每个坚守的身影,都是平凡的英雄
郑报全媒体记者 孙志刚
< class="pgc-img">>记者(右)在疫情防控发热检测站执勤
不经历过战场,不知道战争的残酷和危险。盛世太平的今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每个人都置身其中,刻骨铭心。作为一名记者,也是自始至终的参与者,回顾这个过程,所见所闻,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更没有局外人。虽然当时不让外出,但因采访需要每天都奔波在街道、社区的执勤卡点。回到家,自我隔离一样地保持着和孩子的距离。与一线人员相比,我的工作又微不足道。
采访中,遇到的一件事让我特别感动。中原区疾控中心流调人员崔乐是冲在最前线的女将,身在免疫规划科的她主动请缨上一线,到最危险的“流行病学调查”岗上。每发现一起疑似病例,她都要冒着风险赶到现场作调查。无意间同事发现了她的“秘密”:已怀身孕。隐瞒身孕上前线,写这个报道时也曾引起争议,但试想没有谁会愿意拿自己的生命和腹中胎儿的生命当赌注,唯有无私的奉献,身为疫情防控人员的责任和担当。崔乐人性的温暖深深地打动着我。
不置身其中,无法体会到在疫情防控一线人员的辛苦。他们的付出不一定能赢得人们的理解,委屈和误解经常遇到。响应市直机关工委号召,我曾作为党员志愿者排班到未来路街道值守卡点,当时值守的是一个大型商场入口,由于人员分流,出入口区分,一个年轻小伙取快递要从入口出去,被我拒绝。文质彬彬的小伙子,突然出言不逊张口骂人,我也一下蒙了。身边的社区人员安慰说:“我们经常遇到这事,别理他。”社区人员的“耐受力”,来之为群众服务信念,疫情防控期间他们经常受到个别人员的辱骂和训责,但都没有放弃筑牢疫情防控铜墙铁壁的信念。回望那段经历,其实,想想他们每个人都是平凡的英雄。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前行
及时调查采访 回应公众关切
郑报全媒体记者 武建玲
< class="pgc-img">>在黄河边采访
媒体的责任之一就是围绕公众关注的问题展开调查采访,解疑释惑,回应公众关切。
今年夏季,黄河小浪底水库泄洪腾库容,黄河郑州段水量异常丰沛,但郑州的东风渠、魏河、十七里河等河道水量减少明显、水质下降,部分河道甚至出现断流,郑东新区龙湖的水位也下降明显。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市民致电媒体,提出疑问。
公众关切就是媒体人的职责所在。记者及时联系市水利部门,并到花园口泵站、1号沉沙池、东风渠、魏河等地实地探访,现场采访相关单位负责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得知郑州城区河道大多需要调黄河水补充生态水源,但因一些引黄工程的设计是先将黄河水经泵站提升输送至位于市区的沉沙池沉沙后再进入城区河道,黄河水的泥沙含量增加会对泵站引水产生影响。由于6月份起小浪底水库持续泄洪,黄河下游泥沙含量急剧增大,造成部分引黄工程无法引水,这也导致东风渠、魏河、龙湖等河湖缺乏水源。此外,由于当时正值汛期,出于防汛安全考虑,我市对十七里河等一些河流实施闸坝落坝运行,也是导致一些河道内短期蓄水量较小的原因。对于这些情况,市民并不清楚。
经过深入细致的采访,报道及时在本报新闻客户端郑州观察进行推送,并在报纸刊发。党媒及时发出了权威声音,解开了市民心中的疑问,社会效果良好。尽管两天的采访时间紧、节奏快,但能及时回应公众关切,解疑释惑,我感到了自己作为媒体人的工作意义。
一只口罩带来的温暖
郑报全媒体记者 徐刚领
< class="pgc-img">>2019年,郑州报业集团陆上丝路采访团队在西安采访
今年8月27日,中国企业联合会在北京召开“2020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发布会透露,2020中国企业500强高峰论坛将于今年9月27日至28日在河南省郑州市举行。当天下午,郑州日报、郑州晚报、中原网等郑州报业集团旗下各媒体,就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形式在第一时间发布了这一重磅新闻。而我正是当天在北京新闻发布会现场采访的唯一的郑州报业集团文字记者。
至今回想起来,当天马不停蹄的紧张仍记忆犹新。早上7点起床,乘坐出租车到郑州东站,搭乘赴京的 G520次高铁。下午参加发布会,晚上还要返回郑州。然而,当天早上,出发慌张,上了出租车,我才发现,忘了戴口罩。我担心,按防疫要求,如果不戴口罩,是无法进入高铁站坐车的。怎么办?我给司机师傅说:“师傅,你停一下,我到路边的药店买两只口罩。”出乎我意料的是,这位司机说:“没事,我送你一只。”说完,他就从车里拿出一打口罩,递给我一只。他说,车里一直预备有口罩,就是为了方便乘客。虽然说,一只口罩值不了几个钱,可他的举动仍然让我觉得很温暖。至今,我不知道这位司机的名字,今天我想对他说一声:谢谢!
今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神州大地一下子笼罩在阴影之中。然而,全国人民同心抗疫,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疫情笼罩之下,一个个平凡的中国人,用坚韧、担当,把自己活成了英雄的样子。有幸生在今日之中国,处处都能感受到温暖。
平凡人汇聚起磅礴动力
郑报全媒体记者 王战龙
< class="pgc-img">>全国民族运动会期间,记者(中)在现场采访
见到蒋涛时,是在与他工作地点一路之隔的医院,他躺在病床上,试图努力端正自己的身体,以更好的姿态接受采访。
全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期间,蒋涛负责郑州市体育场、郑州市体育馆的改建修缮,“一场一馆”建成于1984年,是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九个改造场馆中改造内容最多、难度最大、投资最大的场馆,建设工期仅有75天。蒋涛2018年底部队转业,地方工作伊始就被委以重任,肩上压力用“千钧之重”形容也不为过。
蒋涛并不是一个好的采访对象,他不善言辞,无法提供给我打动人心的细节,或跌宕起伏的故事,对于每一个问题,寥寥数语就终结话题,从言辞到内容都可以用“干瘪”形容,144字的微博体足以讲完他的“典型事迹”。
蒋涛的妻子接过话题的时候,我已收拾好笔和本,关掉了录音笔,准备起身告辞。她的开场如暴风骤雨,一反“典型人物亲属”的定位和讲话风格,而是站在一个妻子的角度向我“抱怨”,她讲到听到丈夫倒在工作岗位上时,那种“家里天塌了”的惊慌失措,她讲到给正在工作的丈夫打电话时被粗暴挂掉的气愤,她讲到丈夫失信于女儿时被呛声“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尴尬……是那么地粗粝真实。
妻子说的时候,蒋涛闭着眼睛,任由泪水喷涌而出,那天,蒋涛的妻子讲了很多,讲起他们恋爱,讲起蒋涛部队28年两人的聚少离多,讲起蒋涛转业时她憧憬的“晨曦日暮,一家三口,一日三餐”的生活。我听了很久,没有打断。仍清晰记得她评价蒋涛的一句话:“每一个人都有自己需要承担的事情,每个人都希望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
是呀,平凡岗位上平凡的我们何尝不是如此,但不正是千千万万努力奋斗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如“蒋涛”一样的你我,汇聚起时代澎湃的磅礴动力?
跨界体验文化的精彩
郑报全媒体记者 陈凯
< class="pgc-img">>一丝不苟,是我的态度
常有人说文化体育不分家。不过,对于我这个已经跑了16年体育的老记者来说,还真没体验过跑文化是一种啥感受。今年9月份在郑州举行的2020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3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自己有幸来了一次跨界——跑了一回文化,也体验到了其中的精彩。
电影《少林寺》中觉远和尚的扮演者李连杰因为真功夫的本色出演而蜚声海内外,而为其配音的著名艺术家童自荣,也用清澈的嗓音将觉远和尚这个青涩、土气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为李连杰加分不少。电影节期间,童老重返少林寺,触景生情的他道出了一段“穿着一双旅游鞋配出觉远和尚经典声音”的传奇。“穿着配《佐罗》的皮鞋,绝对配不出《少林寺》。”童老云淡风轻的一句话,却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或许正是因为有了像童老一样的一大批优秀配音演员对于完美艺术表现力的执着追求,才成就了《少林寺》的经典。
杜岭方鼎、妇好鸮尊、甲骨文……跟随13名青年演员在“直击百花奖全景直播”中夜游河南博物院,让我在感受“博物馆奇妙夜”的同时,也品读了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探究了华夏文明起源。“我们是年轻演员,我们出演的角色将直接影响中国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学习、了解、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一位年轻演员的话语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传承文化,青年担当!
电影节期间从跑体育跨界到采访文化,时间虽然短暂,但却让我在2020年体验到了别样的文化精彩,被老艺术家的德艺双馨所折服,被青年演员的责任担当所感染。文化体育不分家,正如“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所叙述的一样,文化的精彩其实同样需要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去演绎。对此,我感同身受。
风雨兼程 不负时光
郑报全媒体记者 曹婷
< class="pgc-img">>记者(左)在采访现场获取第一手资料
选择做记者,就是选择永远在路上的生活方式。风里雨里节日里,始终坚守在新闻的第一现场获取第一手资料,做出自己的判断,方有下笔见真知。如诗句中所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回想曾经往往留下的、能让我记住的还是写过的稿件,循着稿件一幕幕采访经历都能浮现眼前。这些稿件不断鼓励我、激发我,不仅是成品稿件带来的成就和思想表达,还有深入采访带来的感动和力量。
记得去年参与“丝路花雨·出彩河南丝路见证”——“陆上采访团”小组全媒体团队,去西安、兰州等地采访,我们一路采访了多个河南老乡,其中有在企业打拼的工作人员,也有独自经营一家企业的老板。“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置身异地,他们心向阳光,勤劳拼搏,为自己的梦想不断努力。采访中我感受到了积极向上的力量,继而把力量赋予文字传递给读者,这些正能量激发我个人、业务双重成长。“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大抵如此吧,与优秀的人交谈,受益匪浅。
采写中我还感受到写作的快乐。此前农业路大桥临近完工,这个历史时刻该写点什么记录?我思来想去,采访了多名建设者,发现他们的故事很平凡,没有惊心动魄,也不扣人心弦,却都在讲述奋斗幸福观的常识,令人感动。于是我把多个建设者的故事写成群像,向人们展示真实的建设者群体,表达易被人忽略的常识,稿件《989个日夜的奋斗与收获》一气呵成,发出后得到广大大桥建设者的一致好评。
未来,我依旧风雨兼程,不负时光,走在路上,去感受万千世界的精彩。
越投入 越热爱
郑报全媒体记者 李京儒
< class="pgc-img">>用手中的笔记录时代
“叮铃铃……”电话响起,一看是个陌生号码,还以为是谁打错,接通后耳边响起一句朴实沧桑的声音:
“是李记者吗?我看到报纸上你写的糖尿病药能医保报销了,什么时候开始呀?我今年买的药能报吗?”
迫切的语气、诚恳的话语让我心里一沉。当时我跑医疗卫生线口不久,正为自己写出一篇“大稿”而沾沾自喜,全然没有意识到每一句话对“当事人”的意义所在。听着他说的话,我想象到医保报销能够给他的家庭减轻多少的压力,脸刷地热了,我为自己的沾沾自喜而羞愧,更为自己无法准确解答他的问题而羞愧。
后来我又写了不少有关医保、医疗救助相关的稿件,写的过程中总会想起那通电话,便反问自己,我写明白了吗?别人问起来我能讲清楚吗?一遍遍审视后才小心提交。
今年是我国医疗卫生健康事业极为特殊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无数医护人员白衣披甲,逆行出征。虽不能抵达武汉前线采访,但我留守后方,随时连线传达最新消息。
我听到远方的医护人员疲惫又坚定的声音,我看到前方第一时间发来的工作图片,一个个鲜活又感人的事例让我深受触动。
我为每一个抗疫战士而感到自豪,也为自己身处医疗卫生线口,能记录这些人和事而感到自豪。
如果说那通电话让我对医疗卫生线口重视起来,那这次见证抗疫全程的经历让我对医疗卫生线口有了更加浓厚的感情。我所报道的不只是一个个数字,更是无数个医护人员用生命守护生命的英勇无畏。
我不过是一名平凡的媒体工作者,是报社平台和医疗卫生线口让自己的文字变得有分量、有价值。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医疗卫生事业关乎千家万户,是群众最关切的民生问题。作为医疗卫生线口的记者,我也要用手中的笔记录这时代的变化,为群众和自己交出一张精彩答卷。
《郑州日报》报道版面
第21个记者节来临之际,真诚地祝同行们节日快乐!
记者节荣光背后,寄托着人民群众对这个行业殷殷期待:记录温暖与成长、书写进步与变革、探寻真相与事实、守卫正义与公平。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记者的荣光永远在前方,我们的双脚永远在路上。
总有一种温暖,让我们感动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前行
今天是第21个中国记者节。
脚下沾满泥土,心中积淀真情;触摸时代脉搏,倾听人民声音;感知人物温度,点亮心中灯火……这是新闻人的职责和担当。在抗击疫情现场、在脱贫攻坚一线、在工厂车间、在田野乡村……无数新闻人牢记初心使命,将脚下的泥土变成笔尖的芬芳,把心中的感动化成鼓舞人心的力量。
新闻人永远在现场。“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记者的荣光永远在前方。
总有一种温暖,让我们感动;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前行。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们一起来分享新闻人的故事。趁着节日,让我们重整行囊,奔向远方。
总有一种温暖,让我们感动
谢谢,可敬的“志愿红”
郑报全媒体记者 党贺喜
< class="pgc-img">>参加志愿活动
记者这个职业,一年365天都是在写别人。今天,趁着记者节,也写写自己的一段“疫”动的心路历程。
今年3月23日,我接到金水区红十字会的一个活动:次日上午,他们要组织志愿者到登封市唐庄镇塔水磨村搞志愿服务了。我知道,金水区红十字会是塔水磨村的对口扶贫单位,两家的来来往往压根就没有断。
搁平常,这是一次再简单不过的例行采访了,但3月23日,这可是河南省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从一级调整到二级的第三天啊。疫情未退,说实话,去登封,还真有点犯嘀咕呢。
嘀咕归嘀咕,真去了也就去了。身处大城市,疫情重围久矣,一旦到了广阔天地,春光明媚,暖风扑面,反倒感觉更惬意更安全了。接下来,在塔水磨村的沟沟坎坎,志愿者们和当地村民一起搞石榴苗嫁接,他们要把去年种植的3万多棵石榴树苗进行良种嫁接。初春的山野到处都是躬身劳作的“志愿红”,合着春天的节奏,播种新的希望。
回郑的路上,我们几个人挤在一辆面包车上。同车上的一位美女志愿者说“漏嘴”了,称自己前一段刚从武汉做志愿服务回郑。隔离期间,她都是掰着指头算日子,紧赶慢赶和时间赛跑,总是想做些事情。这不,隔离期满才没几天,她就迫不及待地来登封做志愿者。
看看眼前这位活力满满的“大辫子”,感动之余,不免暗自脸红:“谁说女子不如男?在这位坚强的女性面前,犯嘀咕岂不是就矫情和懦弱吗?”感谢她,感谢无数像她一样为疫情防控而努力的人们。
在新闻现场,是件幸福的事儿
郑报全媒体记者 聂春洁
< class="pgc-img">>在采访途中写稿
今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颠覆了太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对一名记者来说,当“到新闻现场去”一度变成了奢侈品,让我对新闻现场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每个能到新闻现场的机会。
2月中下旬,当我接到采访富士康复工复产工作的指令时,那种既兴奋又忐忑的心情至今记忆犹新。兴奋是太久没有站到新闻现场了,作为省外返城人员,我自觉接受了14天的居家隔离,每次被迫进行电话采访,都有一种无奈感。所以在赶往富士康厂区的路上,两侧一片静默的居民区、餐饮店乃至萧索的草木,都带着某种战斗的姿态,迫不及待想进入我的稿子里。
当站到综保区富士康厂区门口,秩序井然的车辆和工人让人稍稍放松,而当走进急着进场采访的媒体记者队伍中,对于新鲜新闻事实的渴望瞬间占据了上风,口罩挡不住大家提问的热情,也挡不住往厂区角角落落探索的脚步,由于疫情管控变得肃穆的场面,变得越来越热闹和活跃。
不同媒体关注的重点不同,每个记者都分别向厂区管理方提出不同的采访需求,很快所有记者就像水滴融入水塘一样,消失到厂区的不同区域。当我问完了所有问题,走遍了每个想要亲眼探访的区域,发现和自家的摄影、摄像记者都走散了,时间已接近中午1点,看看周围紧闭大门的餐馆,知道午饭是落空了,但是想要的事实都有了,新闻稿件不愁材料了,心里那种满足的饱腹感,大概只有媒体人才能感同身受了。
让我热泪盈眶的,是他们的默默付出
郑报全媒体记者 卢文军
< class="pgc-img">>记者(左)在蔬菜大棚里采访
疫情防控既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
我作为中牟县驻站记者,见证着、记录着当地疫情防控、复工复产、“三送一强”等方面的点点滴滴。
如今在中牟县,无论在绿博园、郑州方特旅游度假区,还是在沙窝、建业电影小镇,人流如织,处处欢声笑语;不管在河南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城、郑州日产总装车间,还是在黄河滩区迁建三期施工工地、电商扶贫农产品分拣加工基地,均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站在这个时间节点,回首“战时情”,总有一些人、事或瞬间,依旧让人热泪盈眶,有一股暖流在心底流淌。
疫情来袭,闻令而动。按下红手印,主动上“战场”。
在村庄、社区楼院、高速上下口的卡点旁,党旗高高飘扬,“红马甲”坚守岗位。
“我们是活生生的人,面对看不着摸不到的病毒,我们也怕,但必须硬着头皮上,因为我们是党员!”
不论白昼还是寒夜,数十天一直在坚守。党员干部为各家各户上门送去防疫物资和生活必需品,传递着党委政府的温度和温情,群众看在眼里,疼在心上,自发地捐款捐物,朴素地表达着他们内心的感激之情。
“要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中牟县以“三送一强”活动为抓手,积极落实“六稳”“六保”工作任务,为企业、为群众,辖区党员干部再次化身“金牌店小二”,做到了想其所想、急其所急、解其所难,所做的一切,无声传递着信心和力量。
“我们想到了,他们做到了;我们没想到的,他们为我们想到了!咱只有好好干,才能对得起他们!”对于政府派驻的服务专班,一企业负责人发出肺腑之言。
众志成城战疫情,凝心聚力谋发展。付出,终有回报。他们的付出,我们看得见,这样的回报,你我能感受到……
致敬,抗疫中最可爱的人
郑报全媒体记者 覃岩峰
< class="pgc-img">>疫情催生网红经济,记者在采访中体验直播带货
谁是最可爱的人,记者从业近二十年,总会被这个时代重大事件中涌现出来的一大批可敬的“小人物”所感动。春节后,坚守在抗疫一线的街道办事处基层工作者,让我对这群可爱的人有了更多更新的认识。
绿城百合社区是郑东新区最早建成投用的小区之一,由于防疫需要,封闭小区需要二十小时不间断执勤,从年三十晚上,绿城百合社区党总支书记刘学馨便带着她的“人马”在办公室的办公桌上打地铺,轮班把守着小区的各个出口。吃着清水煮开的面条,看着窗外沉寂没有年味的小区和手机里不断刷新的确诊人数,他们承受着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煎熬。“对于新冠病毒的未知、恐惧,有时候真想放弃,太熬了,但一想有这么多居民信任着、期待着,如果连我们都不坚守了,还有谁去扛呢?”刘学馨这样不断为自己“打气”。
祭城路街道办事处管辖范围大、辖区企业事业单位众多,很多省级单位因此成为抗疫的重要力量。“一百多个卡口,光靠办事处的人员远远不够,之前很担心能不能调动辖区资源,但最后沟通起来都很顺畅。”在防疫一线,记者见得最多的就是祭城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武学德,他不止一次表示,在防疫中建立的30个临时党支部、1000余名党员和省市区下沉的500名志愿者是抗疫中坚力量,将党旗牢牢插在防疫最前线,让党旗高高飘扬,这让他很自豪。
这样的基层人物或许在平时默默无闻,拿着微薄的收入,干着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在抗疫一线,他们却是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主力军”,他们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在采访一线,感受“逆行者”的奉献
郑报全媒体记者 马健
< class="pgc-img">>2月3日,隔离病房前,“全副武装”的记者
2020年2月2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的初期,突然接到一个任务,报道战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的疾控中心流调人员。2月3日,含糊地给家人说了自己的采访任务后,和冬呱视频、郑州人民广播电台、郑州电视台的几名记者,在定点医院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集合,跟随流调人员一起走进隔离病房,进行一线采访。
当穿上隔离服、戴上护目镜,准备走入隔离区的时候,心里的忐忑无法言表,但作为一名记者,在新闻需要的时候,我无理由拒绝。
采访其实并没有太复杂,复杂的是那些严格的消毒、穿脱隔离服及配件的过程,而且最最担心的还是那不能“穿隔离服”,还无法用酒精深度消毒、裸露的摄影器材,我们看不到病毒在哪里,留在心里的是一团乱麻。
市疾控中心的流调员陈伟博在接受采访时说:“在得到疫情信息,疾控中心就已经成立了指挥部,我们的工作就开始了,我的爱人也在疾控中心工作,我们到现在没有休息过一天,女儿在姥姥家,过去很少主动打电话的她经常打电话过来说,快回来吧,什么时间回来呀……”语言很朴实,但我们看到了一线人员的辛苦,记者只是一次短时间地进入隔离区,都担心成这样,而我们那些每天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流调人员承受了多大的心理、身体压力,可想而知。
致敬每一名在防疫一线奋斗的“逆行者”,致敬每一位为疫情防控付出的英雄。
每个坚守的身影,都是平凡的英雄
郑报全媒体记者 孙志刚
< class="pgc-img">>记者(右)在疫情防控发热检测站执勤
不经历过战场,不知道战争的残酷和危险。盛世太平的今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每个人都置身其中,刻骨铭心。作为一名记者,也是自始至终的参与者,回顾这个过程,所见所闻,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更没有局外人。虽然当时不让外出,但因采访需要每天都奔波在街道、社区的执勤卡点。回到家,自我隔离一样地保持着和孩子的距离。与一线人员相比,我的工作又微不足道。
采访中,遇到的一件事让我特别感动。中原区疾控中心流调人员崔乐是冲在最前线的女将,身在免疫规划科的她主动请缨上一线,到最危险的“流行病学调查”岗上。每发现一起疑似病例,她都要冒着风险赶到现场作调查。无意间同事发现了她的“秘密”:已怀身孕。隐瞒身孕上前线,写这个报道时也曾引起争议,但试想没有谁会愿意拿自己的生命和腹中胎儿的生命当赌注,唯有无私的奉献,身为疫情防控人员的责任和担当。崔乐人性的温暖深深地打动着我。
不置身其中,无法体会到在疫情防控一线人员的辛苦。他们的付出不一定能赢得人们的理解,委屈和误解经常遇到。响应市直机关工委号召,我曾作为党员志愿者排班到未来路街道值守卡点,当时值守的是一个大型商场入口,由于人员分流,出入口区分,一个年轻小伙取快递要从入口出去,被我拒绝。文质彬彬的小伙子,突然出言不逊张口骂人,我也一下蒙了。身边的社区人员安慰说:“我们经常遇到这事,别理他。”社区人员的“耐受力”,来之为群众服务信念,疫情防控期间他们经常受到个别人员的辱骂和训责,但都没有放弃筑牢疫情防控铜墙铁壁的信念。回望那段经历,其实,想想他们每个人都是平凡的英雄。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前行
及时调查采访 回应公众关切
郑报全媒体记者 武建玲
< class="pgc-img">>在黄河边采访
媒体的责任之一就是围绕公众关注的问题展开调查采访,解疑释惑,回应公众关切。
今年夏季,黄河小浪底水库泄洪腾库容,黄河郑州段水量异常丰沛,但郑州的东风渠、魏河、十七里河等河道水量减少明显、水质下降,部分河道甚至出现断流,郑东新区龙湖的水位也下降明显。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市民致电媒体,提出疑问。
公众关切就是媒体人的职责所在。记者及时联系市水利部门,并到花园口泵站、1号沉沙池、东风渠、魏河等地实地探访,现场采访相关单位负责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得知郑州城区河道大多需要调黄河水补充生态水源,但因一些引黄工程的设计是先将黄河水经泵站提升输送至位于市区的沉沙池沉沙后再进入城区河道,黄河水的泥沙含量增加会对泵站引水产生影响。由于6月份起小浪底水库持续泄洪,黄河下游泥沙含量急剧增大,造成部分引黄工程无法引水,这也导致东风渠、魏河、龙湖等河湖缺乏水源。此外,由于当时正值汛期,出于防汛安全考虑,我市对十七里河等一些河流实施闸坝落坝运行,也是导致一些河道内短期蓄水量较小的原因。对于这些情况,市民并不清楚。
经过深入细致的采访,报道及时在本报新闻客户端郑州观察进行推送,并在报纸刊发。党媒及时发出了权威声音,解开了市民心中的疑问,社会效果良好。尽管两天的采访时间紧、节奏快,但能及时回应公众关切,解疑释惑,我感到了自己作为媒体人的工作意义。
一只口罩带来的温暖
郑报全媒体记者 徐刚领
< class="pgc-img">>2019年,郑州报业集团陆上丝路采访团队在西安采访
今年8月27日,中国企业联合会在北京召开“2020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发布会透露,2020中国企业500强高峰论坛将于今年9月27日至28日在河南省郑州市举行。当天下午,郑州日报、郑州晚报、中原网等郑州报业集团旗下各媒体,就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形式在第一时间发布了这一重磅新闻。而我正是当天在北京新闻发布会现场采访的唯一的郑州报业集团文字记者。
至今回想起来,当天马不停蹄的紧张仍记忆犹新。早上7点起床,乘坐出租车到郑州东站,搭乘赴京的 G520次高铁。下午参加发布会,晚上还要返回郑州。然而,当天早上,出发慌张,上了出租车,我才发现,忘了戴口罩。我担心,按防疫要求,如果不戴口罩,是无法进入高铁站坐车的。怎么办?我给司机师傅说:“师傅,你停一下,我到路边的药店买两只口罩。”出乎我意料的是,这位司机说:“没事,我送你一只。”说完,他就从车里拿出一打口罩,递给我一只。他说,车里一直预备有口罩,就是为了方便乘客。虽然说,一只口罩值不了几个钱,可他的举动仍然让我觉得很温暖。至今,我不知道这位司机的名字,今天我想对他说一声:谢谢!
今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神州大地一下子笼罩在阴影之中。然而,全国人民同心抗疫,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疫情笼罩之下,一个个平凡的中国人,用坚韧、担当,把自己活成了英雄的样子。有幸生在今日之中国,处处都能感受到温暖。
平凡人汇聚起磅礴动力
郑报全媒体记者 王战龙
< class="pgc-img">>全国民族运动会期间,记者(中)在现场采访
见到蒋涛时,是在与他工作地点一路之隔的医院,他躺在病床上,试图努力端正自己的身体,以更好的姿态接受采访。
全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期间,蒋涛负责郑州市体育场、郑州市体育馆的改建修缮,“一场一馆”建成于1984年,是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九个改造场馆中改造内容最多、难度最大、投资最大的场馆,建设工期仅有75天。蒋涛2018年底部队转业,地方工作伊始就被委以重任,肩上压力用“千钧之重”形容也不为过。
蒋涛并不是一个好的采访对象,他不善言辞,无法提供给我打动人心的细节,或跌宕起伏的故事,对于每一个问题,寥寥数语就终结话题,从言辞到内容都可以用“干瘪”形容,144字的微博体足以讲完他的“典型事迹”。
蒋涛的妻子接过话题的时候,我已收拾好笔和本,关掉了录音笔,准备起身告辞。她的开场如暴风骤雨,一反“典型人物亲属”的定位和讲话风格,而是站在一个妻子的角度向我“抱怨”,她讲到听到丈夫倒在工作岗位上时,那种“家里天塌了”的惊慌失措,她讲到给正在工作的丈夫打电话时被粗暴挂掉的气愤,她讲到丈夫失信于女儿时被呛声“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尴尬……是那么地粗粝真实。
妻子说的时候,蒋涛闭着眼睛,任由泪水喷涌而出,那天,蒋涛的妻子讲了很多,讲起他们恋爱,讲起蒋涛部队28年两人的聚少离多,讲起蒋涛转业时她憧憬的“晨曦日暮,一家三口,一日三餐”的生活。我听了很久,没有打断。仍清晰记得她评价蒋涛的一句话:“每一个人都有自己需要承担的事情,每个人都希望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
是呀,平凡岗位上平凡的我们何尝不是如此,但不正是千千万万努力奋斗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如“蒋涛”一样的你我,汇聚起时代澎湃的磅礴动力?
跨界体验文化的精彩
郑报全媒体记者 陈凯
< class="pgc-img">>一丝不苟,是我的态度
常有人说文化体育不分家。不过,对于我这个已经跑了16年体育的老记者来说,还真没体验过跑文化是一种啥感受。今年9月份在郑州举行的2020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3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自己有幸来了一次跨界——跑了一回文化,也体验到了其中的精彩。
电影《少林寺》中觉远和尚的扮演者李连杰因为真功夫的本色出演而蜚声海内外,而为其配音的著名艺术家童自荣,也用清澈的嗓音将觉远和尚这个青涩、土气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为李连杰加分不少。电影节期间,童老重返少林寺,触景生情的他道出了一段“穿着一双旅游鞋配出觉远和尚经典声音”的传奇。“穿着配《佐罗》的皮鞋,绝对配不出《少林寺》。”童老云淡风轻的一句话,却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或许正是因为有了像童老一样的一大批优秀配音演员对于完美艺术表现力的执着追求,才成就了《少林寺》的经典。
杜岭方鼎、妇好鸮尊、甲骨文……跟随13名青年演员在“直击百花奖全景直播”中夜游河南博物院,让我在感受“博物馆奇妙夜”的同时,也品读了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探究了华夏文明起源。“我们是年轻演员,我们出演的角色将直接影响中国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学习、了解、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一位年轻演员的话语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传承文化,青年担当!
电影节期间从跑体育跨界到采访文化,时间虽然短暂,但却让我在2020年体验到了别样的文化精彩,被老艺术家的德艺双馨所折服,被青年演员的责任担当所感染。文化体育不分家,正如“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所叙述的一样,文化的精彩其实同样需要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去演绎。对此,我感同身受。
风雨兼程 不负时光
郑报全媒体记者 曹婷
< class="pgc-img">>记者(左)在采访现场获取第一手资料
选择做记者,就是选择永远在路上的生活方式。风里雨里节日里,始终坚守在新闻的第一现场获取第一手资料,做出自己的判断,方有下笔见真知。如诗句中所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回想曾经往往留下的、能让我记住的还是写过的稿件,循着稿件一幕幕采访经历都能浮现眼前。这些稿件不断鼓励我、激发我,不仅是成品稿件带来的成就和思想表达,还有深入采访带来的感动和力量。
记得去年参与“丝路花雨·出彩河南丝路见证”——“陆上采访团”小组全媒体团队,去西安、兰州等地采访,我们一路采访了多个河南老乡,其中有在企业打拼的工作人员,也有独自经营一家企业的老板。“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置身异地,他们心向阳光,勤劳拼搏,为自己的梦想不断努力。采访中我感受到了积极向上的力量,继而把力量赋予文字传递给读者,这些正能量激发我个人、业务双重成长。“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大抵如此吧,与优秀的人交谈,受益匪浅。
采写中我还感受到写作的快乐。此前农业路大桥临近完工,这个历史时刻该写点什么记录?我思来想去,采访了多名建设者,发现他们的故事很平凡,没有惊心动魄,也不扣人心弦,却都在讲述奋斗幸福观的常识,令人感动。于是我把多个建设者的故事写成群像,向人们展示真实的建设者群体,表达易被人忽略的常识,稿件《989个日夜的奋斗与收获》一气呵成,发出后得到广大大桥建设者的一致好评。
未来,我依旧风雨兼程,不负时光,走在路上,去感受万千世界的精彩。
越投入 越热爱
郑报全媒体记者 李京儒
< class="pgc-img">>用手中的笔记录时代
“叮铃铃……”电话响起,一看是个陌生号码,还以为是谁打错,接通后耳边响起一句朴实沧桑的声音:
“是李记者吗?我看到报纸上你写的糖尿病药能医保报销了,什么时候开始呀?我今年买的药能报吗?”
迫切的语气、诚恳的话语让我心里一沉。当时我跑医疗卫生线口不久,正为自己写出一篇“大稿”而沾沾自喜,全然没有意识到每一句话对“当事人”的意义所在。听着他说的话,我想象到医保报销能够给他的家庭减轻多少的压力,脸刷地热了,我为自己的沾沾自喜而羞愧,更为自己无法准确解答他的问题而羞愧。
后来我又写了不少有关医保、医疗救助相关的稿件,写的过程中总会想起那通电话,便反问自己,我写明白了吗?别人问起来我能讲清楚吗?一遍遍审视后才小心提交。
今年是我国医疗卫生健康事业极为特殊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无数医护人员白衣披甲,逆行出征。虽不能抵达武汉前线采访,但我留守后方,随时连线传达最新消息。
我听到远方的医护人员疲惫又坚定的声音,我看到前方第一时间发来的工作图片,一个个鲜活又感人的事例让我深受触动。
我为每一个抗疫战士而感到自豪,也为自己身处医疗卫生线口,能记录这些人和事而感到自豪。
如果说那通电话让我对医疗卫生线口重视起来,那这次见证抗疫全程的经历让我对医疗卫生线口有了更加浓厚的感情。我所报道的不只是一个个数字,更是无数个医护人员用生命守护生命的英勇无畏。
我不过是一名平凡的媒体工作者,是报社平台和医疗卫生线口让自己的文字变得有分量、有价值。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医疗卫生事业关乎千家万户,是群众最关切的民生问题。作为医疗卫生线口的记者,我也要用手中的笔记录这时代的变化,为群众和自己交出一张精彩答卷。